一、关于宗教的问题
宗教是何时产生的呢?我们的头脑中一直萦绕着这个问题,但不管答案为何,我们已经默认宗教从属于社会,是社会的派生之物。涂尔干从人类学角度考察了宗教的情况,得出宗教就是社会本身的论断。笔者在阅读涂氏《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乱伦禁忌及其起源》、《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教育思想的演进》之后对此有了更完整的认识,在此试着梳理一遍。涂氏按照自己管用的手法——即先抛出其他学者的观点或社会中的常识——对两个先入为主的宗教定义进行了反驳——涂氏称之为两个“偏见”:宗教有超自然性与宗教具有神性。接着涂尔干提出了“神圣事物”,这是根据事物等级体系中的位置和神圣事务在程度上亦有所不同来划分的,正是宗教区分了神圣领域与凡俗领域。也正是在《乱伦禁忌及其起源》中,涂氏再次提及神圣与凡俗之分,正是为了区分神圣与凡俗,原始人发明了积极膜拜与消极膜拜,积极膜拜由模仿和表现仪式构成,消极膜拜主要依靠禁忌,一种对个人施加的苦行,通过这种苦行使自身与凡俗之人表现得不一样,人为建构了一道神圣与凡俗的鸿沟,从而获得一些主观的情感体验甚至客观的利益。最有名的例子莫过于苦行僧,通过几十年的主动施予自身的苦行,除了信仰上的满足之余,还可以在佛教徒、信徒乃至尘世获得极高的名誉。再比如“守贞”这种观念也可以看做一种苦行主义,在初期贞节还不太盛行的时候即有一部分人选择守贞,把自己同其他妇女区别开来,获取一些官方的荣誉与优待。至于两者后来在全社会范围内的荼毒,可否看作某种意义上“过度竞争”或者“内卷”的苦果?之后涂尔干明确了信仰与仪轨对宗教的意义,而不是某种超自然的或神的东西。可也随之带来了一个问题——巫术同样具有宗教所拥有的信仰和仪轨,又该怎么区分呢?这引出道德共同体(教会)的作用,而巫师没有追随者,人与巫术之间只有利用关系。至此,“宗教是社会本身”的基石已经夯实,后面几卷的论述仅是论据。
道德共同体又是涂尔干在《教育思想的演进》与《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中论述的重点,“过一种道德生活”似乎是涂尔干对自身所处的剧烈的社会变革提出的诊断。涂尔干详尽地考察了古典文明的教会修道院、中世纪的会所、加洛林帝国创建的宫廷学校-主教座堂-堂区学校、巴黎大学的创立以及耶稣会的膳宿体系,解释了今天我们的教育体制和教育思想如何演进。在其中涂尔干关注的重点一个是中世纪的寄宿学校:会所,他要为中世纪正名:中世纪是全新文明的孕育期,而非常人口中的过渡期。涂尔干赞扬会所“成了一个道德场所,而非仅是教师教学场所”。“这是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创新。”另一个重点是巴黎大学的诞生,以往的学生是某种绅士、成年人,现在却变成了学校里的小学童,被视为未成年人,要忍受大学里的制度以及教师的专制。大学也开始成为一个法团和同乡会而出现,也必然会产生相应的职业伦理。所以笔者认为集体生活产生道德生活,要想过一种真正的“道德生活”,就得处在一个集体之中,并且主动投入,力争所有人的进步。而我们现在组织读书会的作用也在其中!
对宗教有个总的认识之后,韦伯的《儒教与道教》又给了我许多中国宗教的新启发。不得不感叹韦伯在不懂中文、也未曾到过中国的情况下用二手文献写作一篇如此经典的著作,这是一种怎样的才情!这本书主要说明与清教相比,中国的三大宗教没有使中国产生资本主义的原因,而我主要关注一些韦伯或者海外汉学独特的视角,这补充了我的知识盲区。比如“黄巾起义是典型的南方反对北方之战争”这个说法我从来没有看见过,中国人普遍认为黄巾之乱是一场农民起义斗争,或者阴谋论一些认为黄巾之乱是门阀借助其来对抗汉灵帝中央推行的“党锢”政策。韦伯还总结出佛教、道教总是依靠后宫-宦官路线来与儒教代表的士人集团进行斗争,宗教之争与政治斗争结合并不罕见,但在中国历史中却经常被我们忽略。另外其他学者有观点认为中国的三教的发展命运也反应中国人民的反抗精神:儒家最初成型,天人感应迎合君王的同时也潜藏着制约的作用,并且有过“王莽新朝”的实际行动来反抗君王的“失德”,失败后发展为理学更加迎合统治者,维护自己的正统地位。道教前身为太平道、五斗米教等在基层有大量信徒的民间教派,在东汉末年代表底层民众的利益发动黄巾起义等一系列起义,后来魏晋时期被葛洪等人改造教义融入了统治阶级,一时玄学成为风尚,却也逐渐偏离基层百姓。而外来宗教佛教在东汉时期传入,分为八大宗派,在中国民间确立了广泛的信仰,其三世说、末世说、明王降世说成为后期农民起义的教义,经久不衰。并且在中国近现代化的历史上,儒、道因循守旧,往往成为反革命的帮凶,而佛教在太虚大师的带领下积极进行佛教的现代化改造,这也奠定了现如今三家的地位差异。
二、贯穿的“他者”意识
学习西方的思想,已经离不开“他者”这个问题领域,似乎一切问题都因它而起。他者意指一个与主体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参照,通过选择和确立他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更好地确定和认识自我。他者概念发源于柏拉图,黑格尔将其概念化,萨特等人发展出存在主义哲学,并一直延续到福柯等人。而在笔者阅读过程中,他者这个问题一直作为指引我的主线。在《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中,涂尔干大致提及了“科学是如何取得主导地位的”,即疯狂地排斥非科学的存在以确立起明晰的科学的边界。这就让我联想起福柯《疯癫与文明》中提到的,人们通过把一切“非文明”的人或行为定义为“疯人”,并且要把他们流放或者关进疯人院,以明确自己文明人的地位。也就是说因为一部分人成为了疯人,另一些人才成为文明人。波伏娃的《第二性》中也是如此,男人是主体,女人是男人的“他者”,即非男人的。只有男人的事务才是有意义的,值得谈论的,女人的事务则不需要讨论,一些女人的成功是因为具有某些男性的品质,在波伏娃看来这正是最大的轻蔑和不公平。
三、有关资本论的思考
资本论三卷是我在一个月里读完的,有效内容长达2000多页,坦率的讲读到后面已经快忘了前面说了些什么。大量的数据分析使人想起它不仅仅是一本社会学的著作,也是一本经济学的基础性文献,这个过程是很考验读者的耐心的。马克思指出一切问题都归结为怎样使工人阶级的饥饿永久化,此话何解?现实看来工人阶级并不饥饿,可能有些贫困。甚至世界范围看来发达国家的无产阶级也成了国际剥削链中的一环,沃勒斯坦曾提出“世界体系理论”,把全世界分为中心国家、边缘国家和半边陲国家,正是揭示这种国家间不平等的分工。于是无产阶级被分化了,发达国家的无产阶级理应成为全世界无产者的先锋队,指引着无产阶级斗争的方向,现实却是发达国家的无产阶级拥抱起了民族主义,与资产阶级达成一种“斗而不破”的默契,在资本主义框架内调整自己的利益分配,剥削起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国家。经济基础决定上层政治,发达国家的无产阶级或许不是有意促成这种局面,但长期发展下去必然会引起思想的堕落腐化。而马克思所说的“饥饿永久化”或许可以理解为“贫穷永久化”,即长期性的贫穷,没有阶级流动的可能性。工人为资本家的劳动分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取得的劳动收入除了要支付工人自身的生活成本、工人家庭成员的生活成本、还应包括工人接受劳动培训的费用,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家就在其中回收了部分资金,可如果物价上涨到接近全部工人的工资时,工人就没有办法攒钱购买自己的生产资料,并且事实上全部依附于资本家了,再用资产阶级的法律将这种形式确定下来,这种循环将永远不能以“合法”方式打破,这就完成了“贫穷永久化”。
刚刚谈到了事实上工人对资本家的人身依附关系,在笔者的观察中,资产阶级一直试图用更隐性、更经济的手段控制人民,而非他所宣传的自由平等。在奴隶制时代,奴隶虽然归属奴隶主个人所有,但奴隶的使用成本及维护成本是非常高的(不同时代的比较应取相对值),至少要把数十年的衣食住行(在他还有劳动力的时候)包下来。而在地主阶级统治的时期,按理说没有奴隶了,农民的生活应该能有所改善,人身依附关系能够削弱,可地主能用高利贷等各种手段使农民事实地依附于他,在这期间疯狂地压榨劳动力却并不负责维护。在文艺作品中,黄世仁就是用种种手段使雇佣的短工加班干活,使其在服务结束回到家之后直接累死,而并不承担任何责任。到了马克思所处的时代,自由平等成为风尚,可无产者并未享受到时代的进步,反而遭受更深重的灾难。农民被迫失去了土地进入城市做工,所得却完全无法保证生活:丈夫和妻子在工厂做工,儿子和女儿做童工是当时普遍的状况,可这样勤勉做工在当时竟养活不了家人,更不用说让子女接受教育,甚至要靠妻子、女儿出去买淫才能勉强维持。只能说这种剥夺、这种事实上的人身依附关系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而在理论层面呢?法律规定了人生而平等,也并没有禁止工人跳槽到别的工厂做工,也没有立法禁止贫民的孩子当总统……因此,我们批判资本主义的原因就在于其理论和事实的分裂以及对人民惨无人道的压迫。(当然,必须说明的是,这一段是笔者依靠自己的直觉认识闭门造车而成,还需要进一步的数据支撑或给予驳斥,这也将是笔者长期探索的工作。)
除此之外,我还有一些比较幼稚的看法,总是转不过弯来想去杠一下。比如价格波动的上下抵消问题,这是一个定性的论断还是定量推演的结果呢?实际情况是否真的如此,会不会存在价格一直上升或下降的商品。
还有等价交换的问题,我对此存疑。假设A、B两人,A有一个杯子是18元钱买来的,B花18元钱A会把杯子卖给他吗?设身处地的想一想我不会,B出19元或者20元可能就会卖掉了,可这岂不是B多花了钱,这并不构成等价交换。因此我认为公式应该是:商品应然价格+售出方售出意愿(转化为货币)=实际交易价格,我认为在两人的交易场域,主观意愿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而《资本论》全然不涉及主观意愿,我想这应该是马克思有意为之,因为他要揭示社会生活的客观规律,正是要尽量排除个人意志的作用。但对读者来说,齐美尔的《货币哲学》也应该一读,补充对于货币、经济的主观维度的认识。
以上就是暑假阅读的一些想法,对于以上问题我将继续保持思考。
书单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乱伦禁忌及其起源
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
教育思想的演进
儒教与道教
资本论1-3
方浩
2022年8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