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主题: 刘娜的读书报告(更新至2024.05.27) 打印 | 加为IE收藏 | 复制链接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刘娜
级别: 新手上路


精华: 0
发帖: 2
威望: 2 点
金钱: 20 RMB
注册时间:2023-05-08
最后登录:2024-05-31

 刘娜的读书报告(更新至2024.05.27)

2024.5.27
书单:
《社会学的想象力》
《权力精英》
《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
《精英的兴衰》
《社会功能的冲突》
【锻炼与作息】
本月的作息非常的规律,但是也有几天睡眠不好的情况,能很明显得感受到睡眠质量对于第二天状态的影响。锻炼以打羽毛球以及跑步为主,开完读书论坛打了一下午羽毛球,非常解压!接下来,继续保持好的作息与锻炼,有一个好的身体,好的状态,在学习中才能保持一个更好的状态。
【读书感受】
本月主要读了米尔斯的书,关于美国社会权力结构的研究,感觉米尔斯对于社会的这种批判好犀利,充满义愤的感觉。这个月的读书论坛与学长学姐一起开,感受到之间的差距,希望在之后能够有更大的进步。
【状态自评】A-
 社会的权力结构——基于米尔斯对权力精英的研究

整个社会是分层次的,一般我们会将它划分为上层、底层以及中间层。处于上层社会的人,他们掌握着更多的信息和权力手段,而大多数的普通人,又会被这种有形或无形的权力所制约。米尔斯将研究的视角锁定在美国的上层社会中,构建了一个权力金字塔:居于塔尖的精英为下面所有人制定决策;中间层则是参议员、市长、州长、法官以及政党领袖等这类群体;最底层是民众,是一些普通人,对于上面的政策和行动只能被动的接受,虽然他们有机会参与表决,但很多时候也只是象征性的。他认为在现代社会中,真正掌握和行使权力的是一个相对封闭的“权力精英”群体,这个群体由政治、经济和军事领域的领导者组成。他们在决策过程中相互影响,形成了一种跨域的权力网络,他们的决定对整个社会产生极大的影响,而多数的普通人却被排除在决策过程之外,但又不得不受这些决策的影响。
精英们占据了整个社会最高的位置,这些位置又赋予了他们巨大的权力,不仅在政府机构之中,还包括在金融、教育等机构中。虽然这些权力精英区分为不同的领域,但是他们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就是比起之间的分歧,他们更加紧密团结。具有一致的价值观、信仰和态度,阻止了精英阶层产生分裂。他们这种共同价值观的形成并非没有根据,精英们由于他们所处的社会位置,他们往往读同样的报纸,加入相同的俱乐部,读同样的学校接受相同的教育,各家族之间彼此通婚,实现家族与产业的连结。这些塑造了他们对于经济、政治、社会同样的思考与观察方式,形成相同的价值观念,稳固自己所占据的社会地位。
米尔斯对于美国的这种精英主义充满批判,他认为这些权力精英不仅自身知识狭隘,而且充满了不道德,并且这种高层的不道德逐渐被社会所认可,(就比如,今天新闻报道 某某高官被查出贪污,公众不会说 这怎么可能!而通常感叹一句 哦!正常)所以,米尔斯在看到权力精英的腐败无能、中层的麻木,以及底层的大众化之后,将希望的目光转向了知识分子,认为只有凭借这种纯粹的学术与家国情怀的信念,才能拯救这一局面。
有一个思考,就整个社会结构而言,决策层的声音和力量确实更大更有影响力,下层社会中的一些愿望或诉求可能并没有被实实在在的考虑和估计到,但我们也并不应该因此而失望,当我们处于普通者或者没有力量的时候,我们确实没有办法提出能改变现状的措施,就比如之前读完一些经验类的书,发现我们的社会确实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提出的解决措施也真正的没有任何影响力,但是当我们不断的提高自己,一是让自己有更多的知识储备,能够发现问题,在可以发声的时候知道应该如何发生,而不是盲目的接受权威的观点;二是让自己慢慢的往上走,当我们也站在更高层次的时候,我们的决策是不是会更有影响力,这肯定是毋庸置疑的,同时,当越来越多正直且有能力的人走向决策层时,那这个社会会不会也会发展的更好。
最后,了解到一本书籍《资本主义体系的金字塔》很形象的体现了这种社会与权力的分层,这一体系分为五层,第一层:我们统治你们;第二层:我们愚弄你们;第三层:我们墙壁你们;第四层:我们吃你们;第五层:我们喂养所有人。

2024.4.30
【书单】
《社会的构成》
《资本主义和当代社会理论》 《社会学方法的新规则》
《自反性现代化》
《亲密关系的变革》
《⺠族-国家与暴力》 在读
【锻炼与作息】
本月作息比较规律,白天读书效率比较高;这个月运动比较多,一周能有四五天跑步运动,每次六公里,状态比较好。
【读书感受】
这个月主要读的还是吉登斯的书,对于吉登斯对现代性的论述有了更加深层次的理解,对于社会问题也有了更多的思考。
【自评】B
现代性与亲密关系的变革
吉登斯认为,人与人之间存在一种亲密关系,这是建立在情感基础上的,“亲密关系归根结底是情感交流的问题,在人际间平等的语境中与别人、与自己交流情感”。这种情感的交流具有排他性以及对对方的信任性,更为关键的是双方之间的平等关系。吉登斯从两性关系平等的建立入手,反思在现代性的冲击下,两性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应该如何发展。
随着现代性的发展,女性要求平等的运动正成为一种全球化浪潮,传统的家庭系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传统的家庭模式中,男性占有绝对性和压迫性的优势权,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性在家庭以及社会中的地位逐渐提高,两性间的关系也在发生变化。吉登斯把女性平等地位的取得视为“日常生活真正的全球性革命”,他提出了两性情感民主化三个发展历程:激情之爱、浪漫之爱、融汇之爱。激情之爱,是一种与社会秩序和社会义务相悖的情感,它试图强烈地摆脱平淡的日常情感生活,狂热地追求婚外关系的性自由而破坏家庭的稳定。更多的体现了一种性冲动,而缺少理性与伦理道德的约束。浪漫之爱的兴起与女性地位的改变紧密相关。在传统家庭中,大部分的婚姻都是契约式的,在家庭中男女是不平等的,这种不平等也体现在情感生活之中,比如:男人要求妻子对自己情有独钟、忠贞不渝,而自己则可以放荡不羁、移情别恋;在传统生活中,由于缺乏有效的避孕措施,性生活对于女性来说很大程度上就意味着生育,或者说本就把女性视为传宗接代的“生育工具”。进入现在社会,家庭成为基于情感联系、亲密关系构建而成的组合体,不再是传统的合同式的婚姻,两性的组合基于彼此情感的建立,生育也不再是传宗接代的唯一目的,而更多基于一种生理与情感的需要。这种两性情感模式不在是基于单纯的性冲动,它建立在男女双方真挚的情感之上,将性与爱、责任、义务相连结,表现了女性权利的变化,她们在两性情感中不再完全被动,但是仍具有两性不平等的色彩。融汇之爱,强调一种纯粹的感情,不局限于一夫一妻或者异性恋之中,虽然这种情感模式会对社会造成一定的消极影响,但仍是最为理想的一种情感民主化形式。
如果说公共领域民主建设是以男性为主导,女性在公众领域中是缺席的,那么,女性在私人领域的民主化进程中一直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她们开始进行各种模式的情感试验对情感民主化产生了极大影响。当今时代由于现代性的冲击,情感主义追求的不再是本真、审美、纯粹等情感主义时代的“伦理”,而更多的是一种虚拟性、机械性、操纵性的情感。吉登斯对于情感民主化发展的假设,不仅仅是为了追求一种两性的平等,而是从两性平等的建立,逐渐实现人与人之间亲密关系的建立。由家庭亲密关系的变革所带来的整个社会情感关系的一个变化。


2024.03.30
书单
《资本论》卷三
《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
《乡土重建》
《江村经济》
《现代性的后果》
【锻炼与作息】
这个月作息比较规律,后半月睡眠时间有提前,睡眠质量相比之前也有很大改善,所以白天的精力就比较充沛,读书的效率也还可以。在运动方面,下午六点左右会去跑步,但没有做到每天都跑,后期天气也越来越暖和了,可以增加跑步、打羽毛球的次数,形成规律跟习惯。
【读书感悟】
这个月把《资本论》卷三读完,然后阅读了费孝通的四本书以及吉登斯的《后现代性的后果》,在阅读过程中发现是不是可以将吉登斯对于现代性的论述,作为费孝通对于随着现代化的发展给乡土社会所造成的一些负面影响论述的理论支撑,比如吉登斯所提到的“脱域”概念,表现了一种时间与空间的分离,在现代社会中,社会关系越来越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与传统的社会联系相脱离等等.接下来继续阅读吉登斯的书籍,争取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并且能够与社会的发展联系起来。
【状态自评】A-

反思:现代性力量对社会和个体的影响
如何定义“现代性”?从吉登斯的视角出发,现代性可以看作是现代社会或工业文明的缩略语,现代性使人们逐渐从传统的社会秩序中脱离,在外延上,实现了跨越全球的联系方式;在内涵上,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个人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产生影响。吉登斯在《现代性的后果》这本书中,从不同的维度去剖析现代性社会断裂式的变迁以及我们应该如何面对现代性的种种问题。他与马克思、涂尔干、韦伯对于现代性的看法不同,马克思认为阶级斗争是资本主义秩序产生根本性分裂的根源,并对社会主义给予厚望,认为这才是一种更为人道的社会体系;涂尔干主张,工业主义的进步扩张将建立一个和谐完美的社会,这种社会生活将通过劳动分工与道德个人主义的结合而被整合;韦伯则可能悲观一些,认为社会的进步需要依靠极为科学与理性的官僚体系的发展,从而抑制了个体的自主性与创造性,吉登斯则更加关注现代性的阴暗面,尤其强调了现代化的战争对人与社会造成的迫害。
现代性以时间与空间的分离、脱域、反思性三大因素为动力机制。
一是时空的分离。提到空间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物理空间,其实不然,空间不仅仅是指人们日常生活中能直观感受和认识到的物理性空间,还指包含了各种社会关系的社会空间。在传统社会中,时间与空间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时空分离是一种新形态,比如信息高速公路与网络技术的兴起,使人和事可以跨越广阔的时间与空间领域进行联合,以购物来说,在传统社会中,商品的买卖是双方在特定的地点,以实物进行交易,但是在现代社会我们的购物方式多种多样,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而且用于交易的也可能只是一串具有象征性的数字符号。
二是脱域。时间与空间的分离的一个主要结果就是脱域,即吉登斯论述的抽离机制。由抽离机制所带来的直接后果是社会关系的抽象性,在传统社会中,社会关系的建立也一般依靠血缘宗亲,而且非常的紧密。但是,由于时间与空间的分离以及脱域机制的产生,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建立,可以跨越地域、血缘等的限制,一方面它扩展了人们的社会交往范围,但同时造成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弱化(我可以由于某种需要,而与某个人建立一种社会关系,而当这种需要被满足或抛弃时,所建立的这种社会关系也被一同抛弃)。
时空的分离与脱域对社会和个体会造成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信任问题,二是自我认同问题。首先是信任问题,在传统社会中,人们通过固定的生活场域、深厚的亲缘家族关系以及传统的生活经验来维持着信任,但是由于时空的虚化和脱域机制,使得社会的生活空间与社会关系极度的抽象化,信任也成了一个极大的问题。 其次是自我认同问题,时空的分离与脱嵌,使人们摆脱地域的限制的同时,也造成人们“我是谁”“我属于哪”的迷茫,(以城镇化发展为例,许多乡村人员进入城市中工作与生活,但他们并没有完全摆脱乡土的身份也无法真正完全的融入到城市之中,产生一种我是“乡下人”还是“城里人“的自我认同问题。)
三是自反性。现代性的技术理性确实对社会与个人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但是们可以通过不断地反思与实践,在此基础上探索更好的社会发展方式和人类生活方式。




2023.12.30
【书单】
《经济与历史》
《支配的类型》
《非正当性支配——城市的类型学》
《经济行动与社会团体》
《街角社会》
《宗教社会学、宗教与社会》在读
【锻炼与作息】
本月作息情况,前半个多月晚上睡觉比较晚,最近两周进行了调整,能在十一点半左右休息,休息好了读书时精力也更加集中,效率也更高些。这个月自己的锻炼情况一般,锻炼次数相比上个月有所下降,集体运动还是集中在每周五下午跟晚上,大家一起打羽毛球,集体建设保持的不错。
【阅读情况】
本月完成五本书的阅读,还有一本在读,读书效率与专注度比上个月要好很多,结课作业与英语口语考试占用了一部分时间,但在能够用来纯粹读书的时间上,利用的还是可以的。这个月还是读的韦伯的书籍,主要是韦伯对于支配的论述,在读书的过程中,发现韦伯不论是对宗教还是支配的论述,一直贯穿着“理性化”,比如人们是如何对宗教逐渐祛魅祛魅、理性经济是如何发展而来、支配权力主体的变化以及现代官僚制的发展等,同时用大量的篇幅进行东西方的对比来说明为何西方能够发展出资本主义,而东方却没有。在集体读书方面,现在大家都集中到大活,大家的位置也相对集中,也能够起到很好地相互督促和自我约束的效果。
【状态自评】 A-
读书报告的主题:权力与支配
一、权力支配类型——传统型、卡里斯玛型、法理型
韦伯指出“权力意味着在一种社会关系里哪怕是遇到反对也能贯彻自己意志的任何机会,不管这种机会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上。”也就是说权利的核心是强制力。权力与支配是紧密联系的,支配是权力的一种运用。支配就是命令得到服从,支配者通过所发出的命令来影响他人的行动,并且实际上对被支配者的行动确实产生了重要影响。支配分为基于利害关系的支配和无视个人利害关系而要求绝对性服从的权威性支配,韦伯所关注的主要是后者。韦伯指出,要想让支配能够持久的运行,让被支配者能够自愿服从,必须赋予其某种正当性,也就是支配权力行使的合法性。他将权利的支配划分为三种类型:传统型支配、卡里斯玛型支配、法理型支配。在传统型支配中,权力的正当性基于传统信仰,统治权力是“遗传下来的”,统治者具有终生权力。传统型支配缺乏合理的等级制度,统治者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官员缺乏专业能力,避免对君主的统治造成威胁;是一种单向支配。主要包括长老制、家父长制、封建制。在卡里斯玛型支配中,领导者是肉体与精神皆具有特殊的禀赋的人,被支配者基于对某一特定个人的超凡魅力与禀赋而服从,是一种非理性的服从。当领导者能够不断地做出有利于其被支配者的行动与成果时,他的权威性能够保持下去,相反,如果他不能通过实际行动来证明他的禀赋仍然存在,那么这种非理性的服从可能因其禀赋的丧失而崩塌。在法理型支配中,权力的正当性基于正式的法律制度,被支配者服从的是法规制度而非具体的个人,是最具理性的,也是最具效率的行政工具,广泛存在于社会之中,现代官僚制是典型的代表。韦伯强调官僚制支配结构的优势,但同时也强调官僚制支配应该是纯粹的行政工具,不应该带有自私的目的。在韦伯看来,不论是权力还是具体的支配都应该是一种行政工具,而不是一种目的,运用权力是为了国家的发展,而不是单纯的享受权力,例如,在《学术与政治》中,韦伯也曾强调,把政治作为一种志业,为政治而活,而不是依赖政治而活。
二、权力支配结构——支配者、行政者、被支配者
要使整个支配结构能够有效的运作,一是,需要善于运用权力的支配者。在‘把政治作为一种志业’中,韦伯特别强调了政治家(政治领袖)的产生和需要具有的特质。一个成熟的政治领袖应该是一个‘为了政治而活的人’而不仅仅是‘依靠政治而活的人’,要把政治作为自己毕生的追求,保持绝对的忠诚,而不仅仅是把从事政治作为自己的一份收入来源,他们必须采取鲜明的立场,好恶分明,正确地行使权力,而不是把权力的获得当作一种享受。需要具备强烈的热情(对政治事业无私的奉献于追求)、责任感(将信念伦理与责任伦理有效的结合在一起)以及判断力(能够理性的面对和处理问题)。二是,需要受过专业训练、掌握专业知识的行政官僚。行政者与支配者不同,行政者需要接受专业训练具有专业知识,对上级所发布的指令无条件的遵守与执行,他们被视为一种政治机器,他们不需要考虑政治目标,并且不需要对行动结果负责。韦伯特别强调官僚化的组织体系对于权力行使的重要性,但也指出这种完全理性的行政组织的发展将抑制自由主义的发展。三是,处于被支配地位的大众。虽然从古至今大众一直处于被支配者的地位,但是现代国家更加强调民主性的发挥,例如支配者的选取方式的变化、间接民主制的行使,支配者与行政官员从被支配者的利益出发,行使权力,安排行政事务,被支配者也可以表达自己的诉求,使高效的官僚组织体制与民主化有效结合。

2023.11.25
【书单】
《疯癫与文明》
《自我分析纲要》
《学术与政治》
《支配社会学》
【锻炼与作息】
本月的作息情况比较规律,作息情况比较规律,白天的效率一般比较高,锻炼前半个月以跑步为主,跑步的里程数与速度都有提升,后期以打羽毛球为主,周末会拿出半天时间去爬山。集体运动集中在每周五,集体锻炼情况有了很大的进步,大家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同一运动项目,集体建设有了很大的改善,大家相互之间也更加了解。
【阅读情况】
这个月读的数目较少,完成四本书的阅读,还有一本在读,一方面课程还比较多,结课作业花费了一部分时间,下一周结束后,很多课都可以结课,可以利用更多的时间来读书,用整块的时间来阅读,提高阅读效率。最近读韦伯的书籍感觉更加顺利,不像之前那样感觉晦涩难懂,尤其在,《支配社会学》中,也能够联系到本科时所学的知识内容,对这本书的理解有一定的帮助,希望下一周能够跟大家有更为积极的交流,一起读更多的书。

《学术与政治》
一、以学术为业
    在以学术为业中,韦伯首先探讨了学术工作的外部环境,从事学术工作并不容易。面对这样一种严峻的外部条件,韦伯指出投身学术生涯更需要一种内在动力,因为将话题转向了“把学术作为精神上的志业”,阐述学术究竟有什么意义。对于韦伯以学术为业的论述我将它归结为三个部分:学术不可为、学术可为、学者所应具备的基本态度与原则
1.学术不可为
韦伯强调世界的发展过程,也是一个不断祛魅的过程。在先前的生活中,人们由于缺乏认识世界的手段与技术,对于一些现象的产生归结于上帝与神灵,人们从对上帝的忠诚以及祷告中,获得生命价值与意义的体验,人们生活在一个极具魅惑力的世界。随着科学的发展,世界逐渐被祛魅。这种理智化的过程并不意味着人们对于生存条件的一般知识的增加,但是,人们可以通过这一途径了解到相应的知识,而不再将一切求助于上帝或神灵,这也就意味着为世界祛魅。不是绝对积极的意义——即学术不可为
对于“学术不可为”韦伯通过两个例子进行论述,首先,学术并不能帮助我们获得更完满的人生。科学的进步是理智化过程中最重要的部分,但是科学的不断进步也会使得人们的生活进入“不断进步”和无限之中,所以人们被置于被知识、思想和问题不断丰富的文明之中,现代知识的不断更新,我们只能了解其中的一段,我们只不过是发展过程中的一小部分而已,死亡不再是完满而是一种中断,生命的意义也不再如同以前那种完满。只会感到“活得很累”,而不会有早期人们那样“有享尽天年之感”。无知与知识的丰富。此外,学术并不能帮助我们与世界建立更好的联系。在理智化的过程中,虽然事物的发展逐渐被祛魅,体现为一种因果规律,但是人们的精神世界失去了传统性的根源,人们割裂了与宇宙秩序的精神联系,反而难以整体地、充分地把握世界与自我。
2.学术可为
韦伯提出了学术的三种价值:
一是,利用技术知识,可以对生活进行控制。实用性
二是,思维方法。
三是,头脑的清明。价值与立场。主要体现在立场与手段的选择上,如果采取了某种立场,那么应该用什么样的手段来实现目标,以及对自己所选择的立场负责。
3.学者的态度与原则
韦伯将学术与政治进行对比,指出课堂里没有政治的位置,就学生与教师而言,政治不属于课堂。因为谈及政治,就会涉及到政治立场,就会涉及个人的主观价值。因此,教师应该尽自己的职责,用自己的知识与科研经验去帮助学生,而不是趁机向学生宣扬自己的政治见解,这是一种极不负责的做法。真正的教师应时刻保持警惕,不在讲台上以或明或暗的方式,将任何态度强加于学生。因此,一个真正的学者,他的职责并不是介入世界观与政治意见的斗争,而是保持理智、保持一种价值中立的态度,为学生传授相关知识。
二、以政治为业
    在以政治为业中,对以政治为业的方式进行区分,同时将官吏与职业政治家进行对比,来阐述信念伦理与责任伦理之间的关系。对于韦伯以政治为业的论述我将它归结为三个部分:以政治为业的方式、官吏与职业政治家、一个成熟的政治家所应具有的品质。
1.以政治为业的方式
“为”政治而生存。“为”政治而生存的人,将政治作为他的生命,表现出一种忠诚。
“靠”政治而生存。“靠”政治而生存的人,将政治作为固定的收入来源。
2.官吏与职业政治家
官吏
官吏进行专业训练具有专业知识,对上级所发布的指令无条件的遵守与执行,被视为一种政治机器,他们不需要考虑政治目标,并且不需要对行动结果负责。真正的官吏就其适当的职责而言,是不能投身政治的,应从事无党派立场的“行政管理”,忠实执行最高意义上的道德纪律和自我否定。
职业政治家
职业政治家的来源主要在于,君主像通过从贵族阶级之外寻找可以利用的阶层,来脱离贵族阶层的制约,更好地行驶权力。政治家与官吏不同,他们必须采取鲜明的立场,好恶分明。政治家所需的三种前提性素质:激情、责任感、判断力。
激情:发自内心的对实现政治目标的热情;
责任感:对采取的立场与行动负责;
判断力:保持一切意义下的距离感。
3.政治家的品质:信念伦理与责任伦理
韦伯特别强调了信念伦理与责任伦理。信念伦理:注重原则上的道德;责任伦理:必须顾及行为可能产生的后果。韦伯认为两者并不是截然对立的,而是相互补充,两者结合才能构成一个正直的人,一个能够担当“政治使命”的人。“能够深深打动人的,是一个成熟的人,他意识到了对自己行为后果的责任,真正发自内心地感受着这一责任。然后他遵照责任伦理采取行动,在做到一定的时候,他说:“这就是我的立场,我只能如此。””


10.23
书单:
《儒教与道教》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继承人》
《规训与惩罚》

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韦伯研究的问题在于:在以享受为主导的传统经济伦理中,如何发展出视劳动为绝对目的的现代经济伦理,即资本主义精神?其目标在于:弄清楚宗教力量是否以及在什么程度上共同参与了影响资本主义精神的质的形成以及传播。
其步骤:1.研究宗教信仰与某种职业伦理之间是否存在“亲和性”(亲和性:  );2.澄清宗教运动以及伦理生活准则,验证“资本主义精神”;3.说明这种精神态度是如何与现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产生因果联系;4.通过各个教义之间的比较,说明资本主义精神的根源。
    关于资本主义精神,它强调个人理应让自己的资本增值,这是一种精神气质。一方面,韦伯对富兰克林时期的资本主义精神气质进行研究——体现为将获利作为生活的最终目的;并且经济获利活动不再作为人满足自身物质需要的手段而从属于个人,即挣更多的钱,但并不是为了生活享乐。另一方面,韦伯将现代资本主义精神与前资本主义精神进行对比,前者在于,并非希望挣到更多的钱,而是倾向于他们习惯的生活方式,当挣到满足他们所需要的钱时,他们的劳动动机大大减弱。后者在于,将劳动视为绝对目的,是合乎道德与理性的。……资本主义本身并不会产生资本主义精神,经济利益也并不会催生资本主义精神。
韦伯通过对范例的研究,它们体现了新教与现代资本主义之间,尤其是资本主义的职业选择和资本主义的成就之间非常显著的一致性。通过不同阶段的研究以及将禁欲主义新教(包括加尔文宗、虔信派、循道宗)中各教义之间的比较以及与路德派、天主教职业等传统经济伦理的比较,来证明资本主义精神的源头即基督教的禁欲主义精神。
传统经济主义
传统经济主义:劳动被视为仅仅是生活领域之一,并不比闲暇、家庭、友情更重要。一旦需求得到满足,劳动即可终止。这种心态与现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背道而驰。
1.路德派
首先,路德派把履行尘世事物中的责任看作是个人道德活动所能采取的最高形式,令上帝满意的唯一方式就是履行个人在尘世的地位所加诸于他的义务;其次,路德强调天命的因素,把绝对的安于现状等同于绝对的顺从上帝的意志。
2.天主教
首先,强调博爱,生活的理念在于过一天算一天。其次,他强调用忏悔或善举来赎罪以此获得神的原谅,所以他的善举可能不会形成一个连贯的生活方式,无法形成一个理性化的体系,只是一系列单独的行为。
第一阶段:16世纪——以加尔文宗为代表的得救预定论
1.加尔文宗
首先,加尔文宗遵循得救预定论教义(得救预定论教义被认为是加尔文主义最有特色的教理)。得救预定论强调,人得救的身份是预先确定的,上帝只选定了一部分人来世是可以得救的,而另外一部分人只能受到惩罚。这就导致了教徒的宿命感和恐慌,清教徒为了证明自己是合格的人选,来消除这种压抑,就会拼命地证明自己,方式就是严格按照上帝的诫命来经营自己的生活,凭借这种非逻辑的心理驱动,为自己创造“得救的证据”。得救的标志是个人所创造的财富和利润,因为该教义强调,上帝希望有一个富足的尘世国土,即使富人也必须劳动,劳动能使上帝愉悦。因此,教徒将劳动视为一种天职,视为一种的得救手段。此外,在加尔文宗的教义中,个体的忏悔是没有用的,上帝不是要求教徒做出个别的善举,而是一生都要一以贯之,强调系统性,只有这样才能证明恩宠的结果:从“自然状态”转变到了“恩宠状态”。圣徒的生活完全是为了一个超验的结局——得救,并被彻底的理性化,完全受“增加上帝的荣耀”这一目的支配。清教牧师将“得救的确定性”与“天职中的条理化劳动”以及“系统地追求财富利润”直接联系起来,这使得新教徒出现两方面的典型特征:一方面,新教徒表现出沉静、安详、节制的气质;另一方面,他们的生活系统理性化。P110
2.虔信派
加尔文宗的得救预定论可视为虔信派的禁欲主义的出发点,但两者不同之处在于,虔信派倾向于以当下的情感满足为取向,追求当下的享乐,通过忏悔与个人非连贯性的善举来起到获得上帝的宽恕,所以它不可能发展出使世俗活动理性化的强大动机。相比之下,加尔文宗与资本主义的企业家那种严格的条文主义和能动的进取心有密切的联系。
3.循道宗
依然是禁欲主义的宗教类型,同时又对加尔文宗的禁欲主义教理呈现排斥与拒绝。
4.浸礼宗诸教派
严格回避尘世,承认入世禁欲主义;坚决反对任何贵族生活方式;强调“良知”,这对资本主义精神的发展产生了重要意义。
通过对比,一方面,禁欲主义新教中“宗教恩宠”的观念为一切教派所共有,标志着处于这一状态的人已经摆脱了肉体的堕落,摆脱了尘世。另一方面,尽管不同的教义中获得恩宠的手段不同,但要获得恩宠绝不可能仅仅凭借巫术、忏悔、个人的善举即可得到。只有通过确实有别于自然人生活方式的特殊行为类型加以证明之后,才有可能获得这种恩宠状态,由此才能产生出对于个人的推动力,使之条理化地监督自身行为所达到的恩宠状态,从而使禁欲主义渗透到行为之中。这种禁欲主义行为意味着,要按照上帝的意志对自己的一生进行理性规划。并且,圣徒们的宗教生活是在尘世之中进行。所以,教徒生活在尘世之中但又能为了来世而使自己的行为理性化,正是禁欲主义新教天职观带来的结果。
第二阶段:17世纪——以巴克斯特为代表的新教伦理观
新教的禁欲主义与其他教派的禁欲主义都认为:劳动能够使上帝愉悦。不同之处在于,新教的禁欲主义是人们对这一观念产生了一种心理上的认可,它强调劳动是一种天职,是获得恩宠确定性的最佳手段也是唯一手段。
新教的禁欲主义,一方面,将劳动视为一种天职,强调劳动的条理性;另一方面,并不排斥个人通过劳动积累财富,清教徒认为上帝主宰一切,如果上帝赋予了某个选民获利的机会,一定是抱有某种目的,通过劳动积累财富,为上帝创造一个富足的尘世是选民应尽的义务。也就是说,为了履行天职而尽义务,追逐财富不仅在道德上是许可的,而且也是必须的。
禁欲主义极力反对自发性的生活享乐以及他所导致的一切后果。反对无理性利用财富,赞同功利主义的利用财富;厌恶封建贵族的穷奢极欲,对中产阶级的节制自度、自我奋斗给予极高的道德评价。在私人财富生产方面,禁欲主义谴责欺诈与冲动性贪婪,反对为财富而追求财富的行为。强调系统性劳动,并将其作为禁欲主义的最高手段,也是再生和真诚信仰最可靠的证明。将对消费的约束和这种获利能动性结合在一起,就产生了一种结果:通过禁欲主义的强制节俭实现资本的积累。
第三阶段:18世纪——以富兰克林为代表的资本主义精神
在富兰克林时代,新教伦理普及到了整个共同体之中,他的扩张削弱了它的宗教基础上的伦理成分,并把它改造成为一种具有功利主义特征的精神气质,这种精神气质就是资本主义精神。其价值观念在于:个人有义务使自己的资本增值,有义务把劳动视为目的本身,有义务永不停歇的赚钱,但是不用金钱享乐,把物质财富看作“胜任天职”的标志。
通过对得救预定论、禁欲主义的“天职”观念与现代资本主义精神气质的比较研究,表明禁欲主义新教与“现代资本主义文化”及“经济理性主义”之间的内在亲和力是存在的。清教徒的理性劳动伦理为现代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韦伯在书中总结道:现代资本主义精神的构成成分之一,就是在天职观念基础上对生活进行的理性组织。它产生于基督教的禁欲主义精神。
第四阶段:20世纪——以手段-目的理性为特征的现代资本主义
19世纪大规模工业化的发展,今天赋予条理性劳动以主观意义的,既不是富兰克林的精神也不是巴克斯特的禁欲主义,而是以十分功利主义的手段-目的的理性行为特征为主导。
【读书感受】本月整体的读书状态还是非常不错的,效率高了很多,通过本月的读书论坛,大家一起交流讨论,可以获得很多东西,加深自己的思考。存在的问题在于读书的顺序,以后多加注意。
【锻炼与作息】在锻炼方面,在休息时与大家一起打羽毛球,感觉很放松,最近比较喜欢跑步,感觉疲惫可以在跑完步后很好地消散.


8.6
书单: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学术与政治》
《社会学的基本概念》
《社会科学方法论》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在本书中,可以看到涂尔干的整个研究基于的假设在于:在任何时代,信仰者的一致情感都不可能处于纯粹的幻觉。首先关于宗教的界定这一问题,一种普遍的看法,认为一切宗教具有超自然的特征(即,宗教是一种神秘的、不可知、无法理解的世界。是一种冥想、一种信念,排斥科学,是一种精神存在,特别强化“神性”)。(反驳)但在实际的生活中,与之不同的如佛教,佛教信徒是无神论者,此外,佛教主要是由救度观念构成,其前提仅仅是知晓善的教义并付诸实践。表明已经出现漠视神灵的萌芽,开始思索通过唯物论与无神论公开解释宇宙。涂尔干在书中将宗教视为是一种与众不同、有不可冒犯的神圣事物有关的信仰与仪轨所组成都统一体系,这些信仰与仪轨将所有信奉他们的人结合在被称之为“教会“的道德共同体之内。此外探讨了两种并行但不同的宗教形式——精神崇拜与自然崇拜,例如在精神崇拜中,泰勒认为原始人因为缺乏辨别能力,才从对祖先的膜拜过渡到对事物的膜拜;斯宾塞认为是由于原始人的语言系统不准确,所以他们很难将隐喻与实在区分开,例如,将经常出没于人类墓地和住所周围的动物当作他们转世的灵魂并受到崇拜。但这些观点恰恰与前提假设相反,如果泛灵论是正确的,就相当于承认宗教信仰是虚幻的表现,没有任何现实的客观基础。但是如果在现实中根本不存在,也就失去了研究的必要性。因此,涂尔干对宗教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图腾信仰与膜拜仪式。将其拆分为几个问题,逻辑串联:什么是图腾?图腾制度的起源是什么?图腾表现为何如此神圣?膜拜存在的真正原因以及这一切的根源是什么?
1、用来命名氏族集体的物种被称为图腾。
2、关于图腾制度的起源,一种观点认为图腾制度是从先前的宗教派生出来的东西,即图腾宗教出自祖先膜拜。这种观念在于灵魂可以转世,托生在人或着动植物上(也就是说祖先的灵魂通过转世,托生在不同的动植物上,这些动植物也就因此收单氏族成员的崇拜与供奉),将人和动植物混为一谈,由此这些动植物就成为了膜拜的对象,该氏族所有后裔的图腾。实际上,图腾制度与动物膜拜完全不同,动物从未受到过真正的膜拜(在氏族成员的祭祀活动或者日常生活中,他们并不会对于具体的动物进行崇拜和供奉,并且他们是允许相邻的氏族食用本氏族图腾所指代的动物的),所以这种膜拜针对的也不是动物,而是图腾形象的标记。另外一种观点认为图腾制度出自自然膜拜。但是如果人们为了获得自然的保护,会寻求更多的保护者,但是每一个氏族一般只满足于一个图腾。
涂尔干认为,这种神圣的事物在信仰者心中都能激起相同的情感,也正是这种情感使他们具有了神圣性,这种情感来自由每个个体所共同分享的本原,即,图腾制度不是关于动物、人或者图像的宗教,而是一种关于匿名的和非人格力的宗教;见诸于所有事物,而又不于其中任何一个相混同,即先于该事物存在,又不会随之消亡。
3、图腾之所以如此神圣,是因为表现图腾的图案能够激发宗教情感,图腾形象比图腾本身更加神圣,更加有力。氏族成员生活在一起,成员间产生一种共同情感,这些情感是群体所共有的,那就只能和人们所共有的某种东西相关联,而图腾标记是唯一符合的事物。所以图腾之所以神圣并不是因为它所表现的实物本身,而是氏族成员赋予其中的一种非人格力(宗教力)、一种共同情感。这种宗教力是群体在成员中激起的一种情感,但是这种情感被投射到了外部,并且被对象化且固定在某种客体之上,于是这些东西变得神圣。并且当圣物被分解之后,他的每一部分仍然等同于圣物本身。宗教力是一种实体化了的集体力,是一种道德力,它是由我们从社会的角度出发,在内心所唤起的各种观念和情感构成,而不是对物质世界的感知——宗教力先于图腾标记产生。所以正是图腾标记使得群体成员时刻意识到自己归属于某一群体,有利于这种情感的产生于凝聚,同时能够确保这种意识的延续性。
4、膜拜存在的真正原因并不在于各种祭祀、膜拜等行为中,而是通过这些行为所表达的一种内在精神。例如崇拜者奉献给神的真实事物,并不是他摆放在祭坛上的食物,而是他的思想。
总体而言,归结到社会这一概念上,,涂尔干认为正是有了这些外部行动,集体观念和集体情感才有可能产生,集体行动正是这种意识和情感的象征,构成成员集体行动的客观原因正是社会。对于社会而言,它只有在发挥作用的时候才能让人感受到它的影响,但是,如果构成社会的个体没有聚集起来,没有采取行动,社会就没法发挥作用。所以,只有通过共同行动,社会才能发挥其自身的作用。这就很好的证明了开始的假设 成为一个闭环。
【读书感受】本月整体的读书状态还是非常不错的,效率高了很多,读完涂尔干的著作,转入韦伯书籍的阅读,两者之间有非常大的不同,韦伯的书籍更加晦涩难懂,需要更加的专注。通过本月的读书论坛,大家一起交流讨论,读书的热情更高,并且通过问题的提出与解答,大家都积极思考、发言,更加注重思考的深度。论坛结束后,
【锻炼与作息】在锻炼方面,在休息时与大家一起打羽毛球,感觉很放松,不仅锻炼了身体而且也能调节读书状态;饭前或者饭后到体育场跑步锻炼。1-2个小时,作息方面,最近的睡眠不是很好,入睡比较困难,很晚才睡着,所以白天就感觉很疲惫,希望能够慢慢有所改善。大家一起,

7.3
书单
《道德教育》
《教育思想的演进》
《孟德斯鸠与卢梭》
      在涂尔干的社会理论脉络中,“道德个人主义”的建立呈现三条线索:一是发展职业群体,以强化社会纽带,在现代分工社会,职业群体最有可能成为社会整合的结构单元;二是强化科学、艺术与历史教育,以培育适合现代社会条件的人性基础;三是提升道德教育,使得个人更加自觉地道德化和社会化,在更一般的精神层面建立起个人与社会的依恋和团结的关系。
首先,在涂尔干看来,道德规范有两种类型,一种以天生的人性为基础的普遍道德,一种是特殊属性的道德,前者适合所有人,后者则适合具有某些特定属性的人。而现时代最重要的特殊属性的道德就是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职业伦理发育得越充分,它们的作用越充分,那么职业群体自身也就组织得更加稳定和合理。所以职业伦理在以分工为基础的现代社会里,对于道德的建构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对于职业伦理的建构,涂尔干有两重含义:一,通过职业伦理的建构,使得各个职业群体保持团结,成为一个道德的共同体;二,这种职业群体并非是排他性的,而是能整合到整个社会当中,成为道德社会的建构的基础。
        其次,前者 人性。涂尔干《教育思想的演进》一书的目标正是考察历史中形形色色的人性表现。人性并非受一时的需要或激情而影响,有其贯穿在时间中的整体性。
人性本身由社会养成,人性的培育有其特定的社会条件,正是因为“社会”,人性获得了他的整体性。因而,现代人的教育应当科学、历史、艺术三者并重。科学的特质是理性,它是一种“理解世界的特定方式”。事实上,在涂尔干那里科学只是理性的一种形式,在科学之前理性长期以宗教、神话思维的形式存在。因此,科学作为理解世界的方式的同时,也是感受、承认并强化社会的宗教性、神圣性的过程。涂尔干赋予了科学教育比艺术和历史教育在道德教育中更加重要的地位。
        如果说科学在于培养理性思维,那艺术则是要培养人们对理想的忠诚与超越自我的热爱,这有助于心灵为道德生活做好准备。同时艺术也将使心灵漠视并远离粗俗的物质利益,抵挡住不必要的欲望和诱惑。而历史教育的重新性在于它能为学生提供一种非常恰当的社会观念,从而把个人与社会结合起来。
【读书感受】本月整体的读书状态不是很好,可能是在家的原因,很多时候不能很好的深入进去,希望接下来可以好好调整,提高效率。
【锻炼与作息】作息锻炼比较规律,平时打羽毛球或者散步,跳绳,不仅缓解压力还锻炼了身体,继续保持。


读书汇报
书单(6.6)
《在野之学》
《乱伦禁忌及其起源》
《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
《道德教育》在读

        本月首先阅读了贺雪峰老师的《在野之学》,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两经一专”的培养模式,自己刚开始进行经典的阅读很难深入进去,但是经过两个月的阅读,已经可以感觉出变化,在这期间我再次阅读了《在野之学》,明确自己的方向与方法,时刻提醒自己,也鼓励自己要坚持下去。
        一、阅读经典,解放思维。在以往的学习教育中,我们大多接受的是传授式、灌输式的教育,具有严格的考核制度,老师通过上课的方式传输知识,学生最终以死记硬背的方法将内容呈现在试卷上,以及我们考研过程中,可能也是这种方式。所以我们就很需要这样一种方式,来改变我们。在这一过程中老师居于主体地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逐渐丧失。相反,通过经典阅读,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将时间还给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创造性。“学生自己选择自我成长,必然会出现走弯路的情况,那就让学生走弯路,因为只有走过弯路才会增长智慧”,贺老师所说的“走弯路”其实正是我们的“必由之路”,正是我们避免被格式化的“必由之路”。其次,拥有“纯粹”的学习态度。阅读经典的实践正是我们对于浮躁的心态、过于注重外在符号的一种对抗。在大学的学习过程中,严格的学分制度以及奖项使我们的学习更加功利化,思维能力的提升收到限制。而读书会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每月一次的讨论会让学生既能够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又能够相互交流,这种非常纯粹的学习状态与时间是非常值得珍惜的,然后会形成一种习惯,是一直持续的事。最后,注重“集体阅读”与“饱和阅读”的重要性。解答、更有深度、我们经历的正是学长学姐所经历过的,一方面,经典的阅读存在一个困难,即晦涩难懂。如果一个人单独进行可能效果不佳甚至无法坚持下来,但是如果多人形成一个团体,大家相互鼓励、相互分享与帮助,那么效果一定好的多得多。正如“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远”就是这个道理。另一方面,阅读经典注重过程,而非结果。经典书目难读难懂,当我们读完一本书或许我们并没有全部读懂,也没有全部记住,但是这并不代表我们下的无用功。相反,我们在读书时的仔细琢磨,大脑不停分析思考的过程,已经使我们得到了提升。正如经典阅读的目的并不在于让我们记住具体的知识,而是锻炼思维能力。
       二、田野调查,熟能生巧。《在野之学》最抓人眼球的莫过于“野”字,是“田野”,也是“实践”。经典阅读是我们的第一步,田野调查则是我们在打牢地基的基础上向实践的迈入。社会科学不同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进步并不是去推翻之前的一切认识,而是通过不断地探索与辩论,使得认识更加深刻,“盲人摸象”的比喻就非常生动。但是如何深入?贺老师强调理论与经验的“大循环”与“小循环”两条道路。“大循环”把获得新的知识当作目标,研究方法与概念理论都是达成目标的手段;“小循环”从对话理论开始,将完善已有概念和理论当作目标。要建立具有主体性的中国社会科学需要用“大循环”统摄“小循环”。具体如何做到?贺老师提出饱和经验的研究方法。首先,“饱和经验法”是在研究者广泛接触经验事实的过程中,形成经验质感,然后反过来获得关于事物的认识方法。要获得这种“质感”,我们不能仅靠天马行空的想象或者阅读几篇文献就万事大吉,最简单、最直接的方法是到田野中去!实践是检验一切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田野调查不仅能够认识村庄本身,更重要的在于形成经验质感,我们在经典阅读中获得了思维的解放,必然要在田野调查中实现从理论阅读向分析经验事实的解放。其次,经验质感的形成是一个过程,需要我们多次接触,一次两次的调查可能无法形成对事物的整体认识,但是通过三次四次甚至更多次的调查,我们就能够积累起经验,最终形成经验质感。同样,创新点的突破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也要求我们要反复地去调查、去深入,例如在进行访谈的过程中话题可能重复了多遍,但只要有百分之一不同点的出现,都可能是值得我们突破的创新之处。
        三、知行合一,不断突破。读完贺老师的《在野之学》收获颇丰,对于书中“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解释深有感触——当一个人不清楚自己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方法时,有人给他指点,让他破除迷津,明白努力的方向和方法,然后他通过十年的努力来获得了人生中的重大积累。即任何智者的指点都要建立在被指点着的努力上。“读硬书、硬读书”虽难,但只要全身心投入进去,循序渐进,下得了笨功夫,一定可以收获不一样的结果!
       此外,读了涂尔干的三本著作,对于涂尔干的思想和观点又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每一本书都会得到不同的启发,例如《乱伦禁忌及其起源》这篇著作给我最大的启发,就是区分一个社会事实的结果及原因,不能以结果作为原因;以及在《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中的一些理解感悟。
       在涂尔干看来,经济生活已经被世人推到至高无上的地位,道德的约束被抛弃。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经济生活的去道德性十分危险,会导致整个社会的堕落。因此,涂尔干认为经济生活必须受到规定,且道德规范会在-一个稳定的及与每个人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中产生。只有这样,才能遏制扰乱经济生活的冲突,个体才不至于生活在道德的真空中。强调需要团体的出现,在此基础上产生的职业伦理对解决社会失范问题,重建社会秩序具有关键的意义。对于涂尔干来说,团体更为重要的作用是其对道德产生了切实影响,即不仅给法团成员提供了互相沟通、交流的关系纽带,我们还可以从中看到-种力量遏制了个人利己主义的膨胀,这就是职业伦理。
此外,看以把伦理和道德两词看为一个逻辑链条。伦理类似于规范规则原则守则,所以从伦理方面来看社会失范现象,这些现象是一种故意性行为,个体在个人利益和群体利益抉择的过程中,更加看重个人利益,因此为了自我而冒险不惜侵犯群体利益。做出失范行为的个体并不是因为不知道行为后果,因此说的是这种行为是明知故犯。所以书中提出了国家层面所提出的规范是不能够很好的约束大众,因此需要一个中间团体来帮助国家过渡,于是着重强调了职业伦理。确立职业伦理并且使职业伦理能发挥正常作用的条件是社会中应当有各种专业的群体,这些群体对各种不同的职业道德有着一定的要求,并且它的使命就在于保证职业人遵守这些道德。道德是少数人能够做到的行为,因此道德体系需要由群体建立起来。



书单(5.6)
《自杀论》
《社会分工论》
《社会学方法的准则》

        本月主要阅读了三本涂尔干的经典书目,一方面使我了解与学习了涂尔干的思想,另一方面也对社会学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涂尔干作为一名著名的社会学家,他在《自杀论》中以社会学的角度分析人们自杀的原因,否定了以往的个体心理学对自杀原因的片面解读,特别强调了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这本书主要分为导论和三个部分。导论中界定了自杀的定义:人们把任何由死者自己完成并知道会产生这种结果的某种积极或消极的行动直接或间接地引起的死亡叫做自杀。第一部分,作者使用大量的统计数字分析影响自杀的非社会性因素,并通过论证获得这种自杀倾向取决于社会因素。在这一部分的阅读中,人们能够清楚得认识到,在看待某一现象时不能困顿于个体、心理视角,而要看到整个社会对其的影响,建立一个社会视角也是了解社会学、研究社会学的必然要求。第二部分,讨论了影响自杀的社会原因的性质以及产生影响的方式,分析了宗教、家庭、政治社会以及职业群体的自杀情况。与传统观念不同,涂尔干认为,引起一般自杀的社会原因不同于决定自杀方式的原因。也即自杀的原因与选择自杀方式的原因是相互独立的。决定其选择的首先是方便性和习惯性,最有影响的原因也许是每个民族和每个民族内部的每个社会群体对不同死亡方式的尊重程度。这一部分的阅读也是用时最长、疑惑点较多的一部分,希望再次阅读时能够有一些新的感悟。第三部分,细致地分析了自杀与社会地关系。读完《自杀论》,我对自杀现象的看法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在之前的观念中认为自杀现象的产生是个体的内在心理因素起主导作用,社会的环境氛围只是引发事件,但阅读作者的观点后,使我认识到个体心理因素固然起一定的作用,但是社会因素才是根本原因。
      《社会分工论》分为三卷分别为:劳动分工的功能、原因与条件、反常形式。涂尔干在其中尤其强调社会是多元的,是由各种现象与矛盾所构成,认为劳动分工并不是纯粹的经济现象。对于本书的思考主要有以下几点内容:一、社会分工的积极效应。社会分工是指人类从事各种劳动的社会划分及其独立化和专业化。通过社会分工可以使得人们从事自己擅长的工作,产生的效果是工作效率可以大大提高,缩短平均社会劳动时间,达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结果。二、社会与个人的关系问题。涂尔干非常强调社会的优先性,认为集体意识是社会的产物,同时个体是社会的产物,涂尔干的这一观点在《自杀论》中也深有体现。三、社会进步问题。涂尔干认为“文明是社会容量和社会密度不断发生变化的必然结果”,“我们并不是说文明是没有目的的,而是说进步的原因并不在于这个目的”,即社会进步是一种客观的自然规律,在这一过程中是不受人类主观控制的,而是遵循一种客观规律。《社会学方法的准则》在如何确定研究对象,采用什么样的方法进行研究以及如何细致地剖析研究对象方面做了很好的解释。在阅读过程中,可以将《社会分工论》与《社会学方法的准则》联系起来,前者可以视为对后者的一个具体应用,进而去解答在阅读前者时存在的一些问题。
       目前自己的阅读思考还在很浅显的层次上,但是希望自己能够在这种思考意识下,更加深入地阅读,形成自己的框架体系,不断提升!
[ 此贴被刘娜在2024-05-31 18:21重新编辑 ]
Posted: 2023-05-11 16:47 | [楼 主]
孙新华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723
威望: 723 点
金钱: 7230 RMB
注册时间:2008-10-22
最后登录:2024-12-10

 

开局很好,继续加油,打赢百日行动。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Posted: 2023-05-11 17:40 | 1 楼
许圣洁
级别: dsgsdag


精华: 0
发帖: 13
威望: 13 点
金钱: 130 RMB
注册时间:2023-04-05
最后登录:2023-06-09

 

现在浅是正常的,读的多了,会有变化的
走好脚下的每一步路
Posted: 2023-06-09 16:19 | 2 楼
刘娜
级别: 新手上路


精华: 0
发帖: 2
威望: 2 点
金钱: 20 RMB
注册时间:2023-05-08
最后登录:2024-05-31

 Re:刘娜的读书报告(更新至2023.10.23)

10.23
书单:
《儒教与道教》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继承人》
《规训与惩罚》

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韦伯研究的问题在于:在以享受为主导的传统经济伦理中,如何发展出视劳动为绝对目的的现代经济伦理,即资本主义精神?其目标在于:弄清楚宗教力量是否以及在什么程度上共同参与了影响资本主义精神的质的形成以及传播。
其步骤:1.研究宗教信仰与某种职业伦理之间是否存在“亲和性”(亲和性:  );2.澄清宗教运动以及伦理生活准则,验证“资本主义精神”;3.说明这种精神态度是如何与现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产生因果联系;4.通过各个教义之间的比较,说明资本主义精神的根源。
    关于资本主义精神,它强调个人理应让自己的资本增值,这是一种精神气质。一方面,韦伯对富兰克林时期的资本主义精神气质进行研究——体现为将获利作为生活的最终目的;并且经济获利活动不再作为人满足自身物质需要的手段而从属于个人,即挣更多的钱,但并不是为了生活享乐。另一方面,韦伯将现代资本主义精神与前资本主义精神进行对比,前者在于,并非希望挣到更多的钱,而是倾向于他们习惯的生活方式,当挣到满足他们所需要的钱时,他们的劳动动机大大减弱。后者在于,将劳动视为绝对目的,是合乎道德与理性的。……资本主义本身并不会产生资本主义精神,经济利益也并不会催生资本主义精神。
韦伯通过对范例的研究,它们体现了新教与现代资本主义之间,尤其是资本主义的职业选择和资本主义的成就之间非常显著的一致性。通过不同阶段的研究以及将禁欲主义新教(包括加尔文宗、虔信派、循道宗)中各教义之间的比较以及与路德派、天主教职业等传统经济伦理的比较,来证明资本主义精神的源头即基督教的禁欲主义精神。
传统经济主义
传统经济主义:劳动被视为仅仅是生活领域之一,并不比闲暇、家庭、友情更重要。一旦需求得到满足,劳动即可终止。这种心态与现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背道而驰。
1.路德派
首先,路德派把履行尘世事物中的责任看作是个人道德活动所能采取的最高形式,令上帝满意的唯一方式就是履行个人在尘世的地位所加诸于他的义务;其次,路德强调天命的因素,把绝对的安于现状等同于绝对的顺从上帝的意志。
2.天主教
首先,强调博爱,生活的理念在于过一天算一天。其次,他强调用忏悔或善举来赎罪以此获得神的原谅,所以他的善举可能不会形成一个连贯的生活方式,无法形成一个理性化的体系,只是一系列单独的行为。
第一阶段:16世纪——以加尔文宗为代表的得救预定论
1.加尔文宗
首先,加尔文宗遵循得救预定论教义(得救预定论教义被认为是加尔文主义最有特色的教理)。得救预定论强调,人得救的身份是预先确定的,上帝只选定了一部分人来世是可以得救的,而另外一部分人只能受到惩罚。这就导致了教徒的宿命感和恐慌,清教徒为了证明自己是合格的人选,来消除这种压抑,就会拼命地证明自己,方式就是严格按照上帝的诫命来经营自己的生活,凭借这种非逻辑的心理驱动,为自己创造“得救的证据”。得救的标志是个人所创造的财富和利润,因为该教义强调,上帝希望有一个富足的尘世国土,即使富人也必须劳动,劳动能使上帝愉悦。因此,教徒将劳动视为一种天职,视为一种的得救手段。此外,在加尔文宗的教义中,个体的忏悔是没有用的,上帝不是要求教徒做出个别的善举,而是一生都要一以贯之,强调系统性,只有这样才能证明恩宠的结果:从“自然状态”转变到了“恩宠状态”。圣徒的生活完全是为了一个超验的结局——得救,并被彻底的理性化,完全受“增加上帝的荣耀”这一目的支配。清教牧师将“得救的确定性”与“天职中的条理化劳动”以及“系统地追求财富利润”直接联系起来,这使得新教徒出现两方面的典型特征:一方面,新教徒表现出沉静、安详、节制的气质;另一方面,他们的生活系统理性化。P110
2.虔信派
加尔文宗的得救预定论可视为虔信派的禁欲主义的出发点,但两者不同之处在于,虔信派倾向于以当下的情感满足为取向,追求当下的享乐,通过忏悔与个人非连贯性的善举来起到获得上帝的宽恕,所以它不可能发展出使世俗活动理性化的强大动机。相比之下,加尔文宗与资本主义的企业家那种严格的条文主义和能动的进取心有密切的联系。
3.循道宗
依然是禁欲主义的宗教类型,同时又对加尔文宗的禁欲主义教理呈现排斥与拒绝。
4.浸礼宗诸教派
严格回避尘世,承认入世禁欲主义;坚决反对任何贵族生活方式;强调“良知”,这对资本主义精神的发展产生了重要意义。
通过对比,一方面,禁欲主义新教中“宗教恩宠”的观念为一切教派所共有,标志着处于这一状态的人已经摆脱了肉体的堕落,摆脱了尘世。另一方面,尽管不同的教义中获得恩宠的手段不同,但要获得恩宠绝不可能仅仅凭借巫术、忏悔、个人的善举即可得到。只有通过确实有别于自然人生活方式的特殊行为类型加以证明之后,才有可能获得这种恩宠状态,由此才能产生出对于个人的推动力,使之条理化地监督自身行为所达到的恩宠状态,从而使禁欲主义渗透到行为之中。这种禁欲主义行为意味着,要按照上帝的意志对自己的一生进行理性规划。并且,圣徒们的宗教生活是在尘世之中进行。所以,教徒生活在尘世之中但又能为了来世而使自己的行为理性化,正是禁欲主义新教天职观带来的结果。
第二阶段:17世纪——以巴克斯特为代表的新教伦理观
新教的禁欲主义与其他教派的禁欲主义都认为:劳动能够使上帝愉悦。不同之处在于,新教的禁欲主义是人们对这一观念产生了一种心理上的认可,它强调劳动是一种天职,是获得恩宠确定性的最佳手段也是唯一手段。
新教的禁欲主义,一方面,将劳动视为一种天职,强调劳动的条理性;另一方面,并不排斥个人通过劳动积累财富,清教徒认为上帝主宰一切,如果上帝赋予了某个选民获利的机会,一定是抱有某种目的,通过劳动积累财富,为上帝创造一个富足的尘世是选民应尽的义务。也就是说,为了履行天职而尽义务,追逐财富不仅在道德上是许可的,而且也是必须的。
禁欲主义极力反对自发性的生活享乐以及他所导致的一切后果。反对无理性利用财富,赞同功利主义的利用财富;厌恶封建贵族的穷奢极欲,对中产阶级的节制自度、自我奋斗给予极高的道德评价。在私人财富生产方面,禁欲主义谴责欺诈与冲动性贪婪,反对为财富而追求财富的行为。强调系统性劳动,并将其作为禁欲主义的最高手段,也是再生和真诚信仰最可靠的证明。将对消费的约束和这种获利能动性结合在一起,就产生了一种结果:通过禁欲主义的强制节俭实现资本的积累。
第三阶段:18世纪——以富兰克林为代表的资本主义精神
在富兰克林时代,新教伦理普及到了整个共同体之中,他的扩张削弱了它的宗教基础上的伦理成分,并把它改造成为一种具有功利主义特征的精神气质,这种精神气质就是资本主义精神。其价值观念在于:个人有义务使自己的资本增值,有义务把劳动视为目的本身,有义务永不停歇的赚钱,但是不用金钱享乐,把物质财富看作“胜任天职”的标志。
通过对得救预定论、禁欲主义的“天职”观念与现代资本主义精神气质的比较研究,表明禁欲主义新教与“现代资本主义文化”及“经济理性主义”之间的内在亲和力是存在的。清教徒的理性劳动伦理为现代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韦伯在书中总结道:现代资本主义精神的构成成分之一,就是在天职观念基础上对生活进行的理性组织。它产生于基督教的禁欲主义精神。
第四阶段:20世纪——以手段-目的理性为特征的现代资本主义
19世纪大规模工业化的发展,今天赋予条理性劳动以主观意义的,既不是富兰克林的精神也不是巴克斯特的禁欲主义,而是以十分功利主义的手段-目的的理性行为特征为主导。
【读书感受】本月整体的读书状态还是非常不错的,效率高了很多,通过本月的读书论坛,大家一起交流讨论,可以获得很多东西,加深自己的思考。存在的问题在于读书的顺序,以后多加注意。
【锻炼与作息】在锻炼方面,在休息时与大家一起打羽毛球,感觉很放松,最近比较喜欢跑步,感觉疲惫可以在跑完步后很好地消散,读书效率高。
Posted: 2023-11-02 12:39 | 3 楼
孙新华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723
威望: 723 点
金钱: 7230 RMB
注册时间:2008-10-22
最后登录:2024-12-10

 

很好!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Posted: 2024-05-15 11:59 | 4 楼
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
三农中国读书论坛 » 安大知行读书会

Total 0.335580(s) query 4, Time now is:12-21 19:52, Gzip disabled
Powered by PHPWind v6.0 Certificate Code © 2003-07 PHPWind.com Corpo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