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
|
无图版
|
风格切换
|
Home首页
»
您尚未
登录
注册
|
返回主站
|
研究生读书
|
推荐
|
搜索
|
社区服务
|
帮助
|
订阅本帖更新
社区服务
风格切换
yellow
moon
wind5
gray
wind
blue
black
green
movie
pink
短消息
收件箱
发件箱
消息跟踪
写新消息
控制面板
控制面板首页
编辑个人资料
查看个人资料
好友列表
用户权限查看
交易币管理
积分转换
特殊组购买
收藏夹
我的主题
统计排行
基本统计信息
到访IP统计
管理团队
管理统计
在线统计
会员排行
版块排行
帖子排行
三农中国读书论坛
»
安大知行读书会
»
单影读书汇报(更新至2024.6.2)
>> 中心读书报告
|- 中心研究生读书报告
|- 毕业研究生读书报告
|- 本科生读书报告
|- 华中大读书会观察
>> 经典阅读读书会
|- 西农四为读书会
|- 安大知行读书会
|- 北工大群学读书会
>> 华中趣事
|- 读书趣事
|- 生活趣事
|- 种种逸事
|- 2012年调查趣事
|- 2011年暑假调查
|- 2010年调查趣事
>> 友谊第一,读书报告
|- 齐民学社读书会
|- 安徽师大公管管理读书会
|- 中南财经政法读书会
|- 河南大学三农发展研究会
|- 华东理工大学读书会
|- 武汉大学少年中国学会
|-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三农学会
>> 三农研究读书会
|- 本会成员
|- 本会事务
|- 读书交流
>> 读书交流
|- 读书汇
|- 好书互借
|- 读书心得
|- 好书推荐
交 易
投 票
本页主题:
单影读书汇报(更新至2024.6.2)
打印
|
加为IE收藏
|
复制链接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单影
级别:
新手上路
精华:
0
发帖:
1
威望:
1 点
金钱:
10 RMB
注册时间:2023-11-01
最后登录:2024-06-02
小
中
大
单影读书汇报(更新至2024.6.2)
2023.9.16——2023.10.23
书单
《在野之学》
《自杀论》
《社会分工论》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在读)
【锻炼与作息】
在锻炼方面,本月锻炼频率略低,平均一周锻炼一次,运动方式主要以操场跑步为主。目前的运动方式略有一些单一,于是增添了新的运动工具——乒乓球和飞盘,希望之后可以和大家一起多多运动;作息方面,本月作息较为规律,偶有熬夜现象,还需调整完善作息时间。
【读书感受】
本月以读涂尔干的书为主,读的时候,发现很难进入读书状态,看书时间很久,但效果欠佳。读完第一本《自杀论》后意识到及时记录一些读书时的所思所想的重要性,时常出现前后内容对应不起来的问题,不记得之前讲了什么,也很难理解接下来所讲的内容,导致整本书看完了,还是没能懂在讲什么。于是从看第二本书开始,这个问题有所改善,记录内容明显增多,但《社会分工论》对我来说,确实比较难懂,所以阅读效果也不好。
【状态自评】B
读书汇报:
这个月主要是阅读了涂尔干的3本经典作品,第三本还在阅读中,本次主要汇报阅读《自杀论》和《社会分工论》的感受。
一、《自杀论》读后感
在翻开这本书之前,我特地去查询了一下我国的社会自杀率,有一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每年全国因自杀死亡者高达28.7万,数字之大,令人震惊。于是带着对于“自杀”的猎奇心理开始了我人生第一次社会学经典阅读。《自杀论》共3编,13章,第一编是非社会因素,第二编是社会原因和社会类型,第三编是作为一般社会现象的自杀。文章以19世纪中后期的西方社会为研究对象,采用大量的数据分析来阐述社会自杀率问题。《自杀论》的研究方法与我以往看到的比如社工个案研究的方法有所区别,它没有从个案自杀开始研究,不是从个人到社会的研究范式,而是一种从社会到个人的研究范式,即通过对社会自杀率的研究进而分析个体自杀的原因。涂尔干根据自杀者们的不同特质,从气候、季节性气温、国籍、省份、性别、年龄、时间、婚姻状况、宗教信仰、职业等方面逐一收集、统计分析自杀率,发现自杀与社会有连带关系,自杀取决于社会原因而不是取决于个人的条件。他认为一个稳定的社会自杀率是一种常态,社会自杀率不会随着时代的改变而发生大幅度的变化,即自杀是一种社会事实。书中我最感兴趣的是在第二部分中对自杀进行的类型分析。第一是利己主义自杀,利己主义是指个人的自我在社会的自我面前过分显示自己并牺牲后者的情况,这种产生于过分个人主义的特殊类型自杀就称之为利己主义自杀。第二是利他主义自杀,利他主义是指自我不属于自己,或者和自身以外的其他人融合在一起,或者他的行为的集中点在他自身以外,即在他是其组成部分的一个群体中,而利他主义自杀就是这种极端利他主义所导致的自杀。第三是失范自杀。涂尔干列举了很多案例与数据来说明工业或金融危机之所以使自杀人数增加,并非是由于这些危机使人贫困,因为繁荣的机遇也产生同样的结果;而是由于这些危机打乱了集体秩序,对平衡的任何破坏,哪怕由此而导致更大的富裕和生活的普遍提高,也会引起自杀。引起自杀失范的不仅有经济失范,还有丧偶引起的家庭失范,夫妻关系失范等。第四是宿命主义自杀,这种自杀产生于过多的限制,自杀者的前途被无情断送,他们的情欲受到压抑性戒律地粗暴抑制。当然,对于本书的其他讨论不是不感兴趣,只是因为很多地方还没有阅读明白,希望之后的阅读能获得更多的感悟与收获。
二、《社会分工论》读后感
现代社会高度分化,社会内部有各种各样的利益冲突,这些利益冲突使得社会有可能自我撕裂,但是社会又必须凝聚为一体。在这样的情况下,社会又是怎样运行发展的呢?阅读《社会分工论》可能会对此有所收获。涂尔干分析了社会分工的原因,说社会容量和社会密度是分工变化的直接原因,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分工之所以能够不断进步,是因为社会密度的恒定增加和社会容量的普遍扩大。社会密度大,则人和人之间同质化竞争程度高,就会导致恶性竞争,这对谁都没好处,在这种情况下,为了避免这种恶性竞争,有人会开始进行差异化竞争,寻找不同的社会角色。差异化竞争的结果是导致分工出现。所以在涂尔干看来,分工是社会密度增大导致竞争压力过大、高度内卷的结果。此外,社会需要团结,这是一种内在的凝聚力,在社会分工前后的团结逻辑不同,分工之前叫做机械团结,社会分工之后叫做有机团结。涂尔干从法律的形式来说明,认为机械团结属于一种压制性法律,所谓压制性的法律,是指任何人敢特立独行,跟社会大多数不一样,他就有可能会破坏社会的机械团结,法律就一定得把这个人给压制住。当社会密度增大,需要进行分工,则进入有机团结。有机团结属于是一种恢复性法律,区分这两种制裁的标志就是后者并不具有抵偿性,而只是将事物“恢复原貌”。将它们连起来串一遍的逻辑就是劳动分工会带来社会团结,而在稳固社会团结的过程中,法律和习俗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由法律带来惩罚和制裁,制裁又分为压制性制裁,对应机械团结,和恢复性制裁,对应有机团结。这本书读得还不是很明白,云里雾里的,还需加强理解。
2023.10.24——2023.11.25
书单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自我分析纲要》
《教育思想的演进》
【锻炼与作息】
在锻炼方面,本月表现比上月好,无论是个人运动情况还是集体运动情况,运动次数明显比上月多,运动形式也增多,跑步,打羽毛球,打乒乓球,爬山等,希望下月继续保持。在作息方面,早上基本会在7点左右起床,熬夜问题明显改善,几乎都在12点前入睡,但仍偶有熬夜,还需完善调整。
【读书感受】
读书地点:本月几乎都在图书馆401教室读书,自从大家商量了集体读书的地点,读书地点就变得很固定,待久了慢慢有一种熟悉的感觉;读书时长有待增加,在完成一些课程期末论文的时候太磨叽,花费很多时间在上面,所以也导致读书数量不是很多;读书状态一般般,主要问题就是读的时候不够专注,经常开小差,效率有待提高。
【状态自评】B+
读书汇报:
本月主要是继续阅读了涂尔干的2本著作《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和《教育思想的演进》,这样涂尔干的书籍就看了4本,按照我现在的阅读速度估算,读完古典四大家和当代四大家就已经需要超过1年时间,所以我就打算换一个人看,尝试看了韦伯和布迪厄的书,决定接下来继续看韦伯。本次主要汇报《教育思想的演进》。
《教育思想的演进》是以涂尔干在1904年—1905年所开设的一门“法国教育史”课程的讲稿为基础而撰成的书籍,阐述早期教会教育、加洛林文化复兴、经院哲学与大学体制、文艺复兴、耶稣会以及大革命等时期的教育演进。哈布瓦赫曾说过,“一个社会若按自身的形象来塑造其成员,最有力的工具便是教育”。可见教育之重要,而对于经典教育理论的研究视角里,其中一种就是教育学说史,这也正是本书的研究方法。可为什么要去研究教育思想的演进历程呢?涂尔干认为:只有细致地研究过去,我们才能预想未来,理解现在。现在是过去的进一步推演,一旦与过去割裂开来,就将丧失大部分的意义,现在和未来的发展趋向都是建立在过去的基础之上的。因此,本书也是依从教育的演进历史来阐述教育思想的变化。从法国中等教育的起源说起,早期的思想文化由罗马传入,随着罗马帝国机构(教会)在法兰西社会扎根,教会就充当了不同性质的民族之间的中介,充当着一种渠道,而传播途径就是教育,也正是通过这样的一种途径,使得罗马精神生活得以逐步融入新兴社会。此时教会的特征是蔑视欢乐、奢侈之风,强调以克己欢乐来取代生活之欢乐,这样的一种教义也非常适合罗马。基督教的教义是倡扬物质思想的质朴谦恭,心灵淳实,思想单纯;日尔曼民族尚处新生,崇尚单纯粗朴,本能禁戒,强制剥夺,繁重劳作,两者都美化了贫困,来赞颂简朴生活,这种统一性,欲望与心智状态的协调,使得教会与各野蛮民族产生有亲和力和隐秘的投机。教会回应了这些野蛮民族的需要、渴望,并提供道德层面的抚慰,这也恰好说明了教会为什么能够把自身移植到各民族中,并牢固确立下来,逐渐发展成开办学校的程度。在基督教的讲道、讲学时,需要预先设定一种文化,也就是异教文化(这种文化有一套仪轨但是很模糊、散乱,没有明确强制性,但具有权威),因为讲学需要具备语言技能,逻辑论证能力,熟悉人事历史,因为讲道和讲学的同一性,所以教育也承载了它的发展,面对这些对于修道士、讲道者的要求,便扩大规模,开办学校(主教座堂学校与修道院学校)积极宣讲,学校的开办对于整个教育体系的发展和完善起到了特别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是主教座堂学校与修道院学校孕育了整个教育体系。学校作为教会的事工,一开始便受到教会的控制,在这个过程中,教会充任各野蛮民族的训导者,引领他们进入古典文化。以上是关于早期教会与教育演进过程简要概述。剩下的其他历史时期(加洛林文化复兴、经院哲学和巴黎大学、文艺复兴、耶稣会和大革命时期),在此就不一一概括。
2023.11.26——2023.12.30
书单
《社会学的基本概念》
《经济行动与社会团体》
《学术与政治》
《支配社会学》
《经济与历史 支配的类型》(在读)
【锻炼与作息】
在锻炼方面,本月因为天气寒冷,运动量和运动次数都明显减少,勉强维持一周一次锻炼的频率。在作息方面,本月作息较规律,也因为天气寒冷,起床时间略有推迟,几乎维持在每天7点半至8点起床,晚上12点前睡觉。
【读书感受】
因为天气寒冷,教室空调不稳定,读书地点转移到大学生活动中心,没有事情的时候,几乎都在大活读书,但应付考试和期末论文依旧花费了一些时间。这个月主要读韦伯,虽然读得不是很懂,但对于韦伯的认识在逐渐增加,相比于我读过的涂尔干,感觉韦伯更偏理性主义,理性、清醒、睿智,还有对于社会发展状况的担心,这就很韦伯。下个月继续读韦伯的著作,希望在回家之前把韦伯的基本宗教也读完,继续努力!
【状态自评】
B
读书汇报:
我这次的汇报主题是“祛魅”,主要是基于《学术与政治》和《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这两本著作。
“梦醒时分”:祛魅后的精神荒芜,理性主义该何去何从
韦伯在《学术作为志业》演讲中说到“我们这个时代,因为它所独有的理性化和理智化,最重要的是,因为世界已经被除魅,它的命运便是那些终极的、最高贵的价值,已经从公共生活中销声匿迹。”这里“世界的除魅”是指一种觉醒,解除了古代迷梦般的魅力或者魅惑,古代世界笼罩在神秘的精神之中,让人难以理解,也让人敬仰和畏惧。人们通过宗教信仰仪式,例如图腾崇拜、鬼神敬畏,形成一套完整的仪式,通过与超验存在的联系,确立生命的意义与目的,获得所谓“安身立命”的根基(生存价值)。后来,西方历史进入了现代,经过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和科学革命之后,西方人越来越倾向于以理性化的方式来探索世界和自己。在这种理性化和理智化的时代,人们不再轻易相信古代的玄思妙想,不再接受各种神神道道的话语,世界被理智化了。随着理性化的发展,人们的精神世界发生巨大改变,人们在魅惑时代下的坚定信仰失去存在的合理性依据,基于这份信仰下的生命意义也消失了,但科学又无法提供新的信仰。因此,人们失去了以往可靠的终极价值,精神由此变得荒凉而迷茫。
在祛魅后的世界,学术及政治是否能成为一种志业?韦伯的两篇演讲中,探讨了:第一对于学术,我们可以运用理性进行求知建立对世界的完整信仰吗。第二对于政治,我们在现实世界中做事、解决复杂问题,我们要追求的目的和我们所采用的手段在价值观上是保持一致和自恰的吗?我在书中寻找答案,发现,韦伯说他也没有答案。他以否定性论述方式讲学术之不可为,学术不能够让我们更好的理解自己、理解我们所处的世界,也不能帮助我们获得更圆满的人生。但是,韦伯仍旧对学术充满希望,学术虽然不具有人们以往相信的意义,但仍然有三种价值,第一是实用的价值,第二是具有思想方法的价值,第三是使人头脑“清明”。韦伯相信,在除魅之后的世界里,“启人清明并唤醒其责任感”的事业仍然弥足珍贵,值得当作“志业”去追求。
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韦伯同样论述了理性化与祛魅。祛魅是西方社会理性化过程的核心。理性化的过程包含了精神之间、精神与物质的不同层次。在宗教改革之前,天主教伦理和道德占据统治地位,伴随着宗教改革中“天职观”“预定论”的兴起,新教伦理与道德逐渐占据统治地位,逐步开展精神世界的“祛魅”。以及,新教的“天职观”和“预定论”否定营利就是恶的思想,这促使人们更加积极地去努力赚钱,积累财富,以此来证明自己的选民身份,新教伦理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道德伦理保证。但是随着资本主义力量的不断壮大,也不再需要宗教力量的扶持,社会在理性化的控制下更加专业化、精密化,人们注重于追求高效,但在其表面的理性主义之下还隐藏着非理性的吊诡。虽然理性化为我们社会的运转带来了一套量化的标准,但人们可能会为了追求效率,而把一切事情都框限在那一套僵硬的逻辑体制内,过度理性的刻板最终也会使得活力的丧失。韦伯表现出他对于理性主义的担忧,这个世界已经除魅,宗教理性化的过程中,不能让人们再像以前那样绝对的服从和信赖。也就是说我们应该有一些清醒的认识,以防被困在牢笼中而不自知,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祛魅时代或上帝死后的时代的缺陷,也就是理性主义的缺陷。韦伯对于现代主义危机的忧思,体现出他在面对合理性悖论时的悲观,但对于现代人仍具有振聋发聩的警示作用。
一点总结
读完韦伯的这两本书,我有一种敬仰大神、望尘莫及且佩服得五体投地之感,大佬不愧是大佬,虽然我可能只读懂了书本内容的5%—10%。理性、清醒、睿智,虽然还有一点对于社会状况的忧郁担心,但这就很韦伯,他就静静地站在那望着我,简直太帅了!
2024.2.21—2024.3.23
【书单】
《现代性的后果》
《乡土中国》
《现代性与自我认同》
《社会政策 欧洲的启示与对中国的挑战》
《社会学:批判的导论》
【锻炼与作息】
本月锻炼情况很好,除每周集体打羽毛球外,还保持一周3次左右的运动频率,运动形式主要是跑步和爬山。作息情况较规律,宿舍晚上11点左右熄灯,大家都没有熬夜,入睡顺利。早上7点左右起床,中午午休一小时。
【读书感悟】
看完了上个月残留的一点《中国的宗教》,这个月主要是看吉登斯,但是关于吉登斯对现代性的阐述还没有很理解,发现在读书过程中有一个很在意细枝末节的问题,希望自己能够改掉这个毛病,抓重点看。
【自评】
B
读书汇报
我这次的汇报主要是围绕吉登斯的现代性进行汇报。
一、现代性断裂
吉登斯在《现代性的后果》中讲现代性的断裂,这个断裂就是说将现代社会制度从传统的社会秩序中分离出来的断裂。现代性所引入的生活模式,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使我们脱离了所有类型的传统社会秩序。理解现代性,可以从内涵和外延两方面入手,在外延方面,它们确立了跨越全球的社会交互联系方式,在全球性的发展中,文化的同一性越来越明显;在内涵方面,它们改变了我们日常生活中最亲密和最私人化的领域,比如人与人关系的建立打破了时空的界限。还有一点是,既然现代性发生断裂,那么我们又应该怎么去识别将现代性社会制度从传统的社会秩序中分离出来的断裂呢?可以从三个维度去理解,第一个是现代性时代所带来的飞快的变化速度。传统的文明形态可能比其他的前现代体系更富动力性,在现代性的条件下,变迁变得更加迅速;第二个是断裂体现在变迁范围上,全球的不同区域都开始与其他地区产生相互联系时,社会变革的浪潮将席卷整个地球。第三个是现代制度的固有特性。
二、现代性的两面性——双刃剑
关于安全与危险,信任与风险,吉登斯将自己的观点与古典三大家的观点做了对比。总的来说,三大经典创始人比较重视现代性的“机会面”,而吉登斯还看到了现代性的“阴暗面”。马克思和涂尔干虽然都认为现代是一个充满问题的时代,但是他们又都相信现代使人获益的可能性超过其负面效应,马克思认为阶级斗争是在资本主义秩序中产生根本性分裂的根源,涂尔干认为说工业主义的扩张将建立和谐完满的社会生活,并通过劳动分工和道德个人主义的结合而得以整合。三大家里,韦伯算是较为悲观的一个,韦伯认为现代性世界是一个矛盾的世界,人类想要取得任何物质的进步须以摧残个体创造性和自主性的官僚制的扩张为代价。吉登斯总结他们三位虽看到现代工厂对人产生的不良后果,但却未预见“生产力”拓展具有大规模地毁灭物质环境的潜力。也就是说,前人对现代性的负面影响认识不足,他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政治权力的强化行使,另一个是军事力量如核武器带来的威胁。人们不仅面临核武器威胁,还承受着实际的军事突变,这些都构成现代性在20世纪的主要“阴暗面”。
三、现代性的时空间离和脱嵌
现代性诞生的标志之一就是时钟的出现,机械钟的发明和推广对将时间和空间中分离出来具有决定性意义。时钟体现“虚化”时间的统一尺度,以此来量化时间,比如我们可以精确划分每一分每一秒。前现代社会,空间和地点大体一致,社会生活的空间维度受“在场”即地域性活动的支配。而现代性通过培育与“缺场”他者的关系,逐渐将空间从地点中分离出来。所以,在现代性社会中无法用“地点”来准确描述某个环境,而需改用“场所”,这是由可见地点和不可见空间的共属空间活动构成。就比如你可以在会议室参加线下会议,也可以在家参加远程会议。困惑的一点:时钟的发明看似能够精确设计每天的“分区”,但同时时间的划分又变得模糊不清,比如现在很多社畜即使下班后也是半工作状态,微信随时待命回复,回家可以带着工作,半夜也可以不睡觉熬夜赶工,工作时间和生活时间的界限和区分好像又消失了。时空间离不仅是重要的现代性极端动力机制,也是社会系统脱嵌的的首要条件。所谓脱嵌是指将社会关系从彼此互动的地域性情境中“脱离出来”,并穿越不确定的时空范围而得到重构。吉登斯认为现代社会制度的发展中有两种类型的脱嵌机制,第一种是象征符号(相互交流的媒介),比如说货币符号,货币是现代社会中的“流通媒介”之一,它根据债务和债权定义,债务和债权友又关系到交换。为什么说货币是一种时空间离的手段?吉登斯引用凯恩斯将货币和时间紧密联系的观点,说货币是一种延期方式,当不能直接实现货物交换时,可将债权和债务连接起来,这就体现出货币是一种重新聚合时间的手段,一种把交易从具体交换环境中抽离出来的手段。货币并不是一种与时间相关的流通物,反而是一种通过耦合瞬时性和延迟性,耦合在场和缺场,将时间与空间重新聚合起来的手段。另一种是专家系统的建立。与象征符号一样,专家系统也是一种脱嵌机制,它把社会关系从直接的具体情境中分离了出来。在《现代性与自我认同》中,讲到现代性的一般考察,现代社会生活的动力品质有三种,包括时空分离、抽离化机制和制度性反思,在抽离化机制中也包含了符号标志和专家系统。
四、现代性与自我认同
《现代性与自我认同》这本书的核心就是自我的问题,重点在于关注自我认同的新机制的出现,这种新机制一方面由现代性制度所塑造,同时也塑造着现代性的制度本身。在塑造人们的自我认同时,不管他们行动的特定背景如何带有地方性,对于那些在后果和内涵上都带有全球性的社会影响,个体也会对此有增强和直接的促进作用。吉登斯依靠理想型的研究方法,在现代性的核心之中确认一些与自我的反思性互动的结构性特征。
2024.3.24——2024.4.27
【书单】
《社会学方法的准则》
《社会学方法的新规则》
《失控的世界》
《男性统治》
《精英的兴衰》
《资本论》(卷一在读)
【锻炼与作息】
本月锻炼情况良好,天气比较给力,适合运动,每周跑步3—4次。作息情况比较规律,生物钟已养成,早晨和午睡后不用闹钟也能自然醒,休息得好,人也会更有精神读书。
【读书感悟】
本月本来打算继续读吉登斯的书,与上个月读得结合起来做一个总结,但实际好像读得有点乱。在读《社会学方法的新规则》时,联想到涂尔干,就去读了《社会学方法的准则》,尝试将这两者之间做一个对比。这个月的读书状态还可以,已经习惯天天去大活读书的生活节奏,继续保持!
【自评】
B+
读书汇报
我这次的汇报主要是围绕涂尔干《社会学方法的准则》与吉登斯《社会学方法的新规则》,尝试将两者做一个对比,比较新旧准则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在《社会学方法的准则》中开篇即提出社会事实是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涂尔干认为社会现象不能简单等同于社会中的普遍现象,社会事实存在于个人身体外,但又具有使个人不能不服从的强制力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和感觉方式构成(比如道德规范、宗教信仰、法律制度等)。
接着涂尔干逐一论述关于观察社会事实、区分正常现象和病态现象、划分社会类型、解释社会事实以及关于求证的准则。观察社会事实的准则。第一条是要把社会事实作为物来考察。涂尔干认为我们观察到的一切都是物,把社会现象作为外在的物从外部研究,因为它们本来就是作为这样的东西呈现在我们面前的。第二条准则中有三条亚定理:一是必须始终如一地摆脱一切预断。社会学家在确定研究对象和论证时禁止使用科学之外的和不是为科学所需要而制造的概念。二是抓住事实作客观的研究。三是为研究对象下定义所依据的外在特征要尽可能客观。社会事实进行分类,论述区分正常现象和病态现象的准则。涂尔干认为社会学家应该研究现象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他把现象的普遍性作为衡量现象是否正常的标准。划分社会类型的准则。涂尔干提到社会形态学,怎样划分社会的种,他认为应以最简单的社会或单环节社会为基础,根据社会表现出的融合程度对社会分类,再在各类社会的内部根据最初的多环节是否完全融合为一体区分出各类变种。解释社会事实的准则。当我们试图解释一种社会现象时,必须分别研究产生该现象的原因和功能。再去规定解决方法,涂尔干认为须从社会本身的性质中去寻找对社会生活的解释。关于求证的准则。涂尔干提到共变法原则,他认为我们只有一个方法证明一个现象是另一个现象的原因,比较它们同步变化的情况,考察它们在不同环境下结合时表现出来的变化是否证明它们是相互依存的。
涂尔干在结论章概括出三条社会学方法的原则:社会学方法的准则独立于哲学;客观的方法;把社会事实看作物。它是客观的事实,只能通过其他客观的现象做出解释,而不是化约为个体主观或心理层次做出解释。
《社会学方法的新规则》是一种对解释社会学的建设性批判,当代西方社会学研究面临一种历史困境与现实挑战危机,当时社会学理论研究有三大理论取向,一是实证主义取向,以孔德、斯宾塞和涂尔干为代表,认为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无本质区别,它们遵循同样的方法论准则;二是人文主义取向,以韦伯为代表,认为社会现象有其独特性质和规律,不能盲目效仿自然科学方法来研究社会科学;三是批判主义取向,以马克思为代表,认为批判主义社会理论传统,对现实社会进行批判性检视。
在阅读过程中我以导言里提供的三条线索来读。第一条是社会系统(结构)与个体行动的关系问题。其中包含结构与行动、个体与社会。这里提出了行动与结构的二重性概念,行动者和结构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相互构成,突破了传统的二元论,强调社会系统的动态性和能动性。第二条是生活世界与社会科学专业性世界之间的关系问题。这里提到双重解释的概念,吉登斯认为社会科学的观念构型体现为一种双重解释:不仅关系到参与和领会包含在普通人进行社会生活生产过程的意义框架,而且关系到在专业性概念设计的新意义框架内对此进行的重构。第三条是传统与现代/传承与批判的关系问题。吉登斯在第一章对相关的社会理论与哲学流派进行分析和批判:许茨的存在主义现象学;常人方法学;温奇的后维特根斯坦哲学;加达默尔、阿贝尔和哈贝马斯的解释学和批判理论。在后面第三章、第四章中也有涉及到对传统思想的分析与批判。吉登斯反对涂尔干在《社会学方法的准则》中的社会学实证主义传统。
区别与联系
涂尔干注重为社会学确立独立的研究对象——社会事实,并提出一系列社会学研究的实证规则,强调社会事实的客观性和强制性。他在文章里提出一套社会学研究的实证规则,注重社会事实之间的结构、功能和因果关系,以及社会现象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而吉登斯则提供了对解释社会学的建设性批判,探讨社会行动及其可理解性,并提出理解社会生产力和再生产的概念。他批判传统社会学方法的某些局限,并提出一种新的解释社会学的方法,更加关注个体行为的解释性和社会的动态建构过程。
2024.4.28——2024.5.25
【书单】
《共产党宣言》
《政治经济学批判》
《资本论》卷一、二,卷三在读
【锻炼与作息】
锻炼情况良好,坚持每周3~4次跑步,也和大家一起打羽毛球,玩飞盘。作息依旧。
【读书感受】
这个月主要读了马克思的书,关于资本的生产过程以及货币与资本的转换,有一些公式的推导难以理解,但在读的过程中也会联系到以前读的内容,有一点串联的感觉。比如在看到工作日的时候,联想到吉登斯的时空理论,机械钟的发明和推广对将时间和空间中分离出来具有决定性意义,时钟的发明明确了工作日和休息日,但我们现在很多996、007,弹性办公,居家办公,反而拉长了工作日时长。还有比如加班不加岗、不加人,就很符合现在很多公司的做法,资本家总会倾向于从较少的工人身上而不是用同样低廉或甚至更为低廉的花费从较多的工人身上榨取一定量的劳动。还有在说到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时,马克思举例了流动人口、工人阶级和不列颠无产阶级是怎样被资本家剥削的,童工工作时间超长,农业工人的居住条件和饮食条件,甚至比监狱中的人营养更少,工人被压榨到简直是惨不忍睹的情境,联想以慈善和宗教起源的社会工作,当时那批人呢?1601年英国女王颁布《伊丽莎白济贫法》,宗旨就是解决贫困问题,确保社会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但看书里的描述,当时的无产者并没有得到太好的社会救济。资本的本质目的是要利润,要剩余价值,而这以利他主义价值观的社会工作之间存在着一些矛盾之处: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工作价值观之间的对立。西方社会工作的发展长期受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钳制和束缚,比如产生于宗教背景的“慈善组织会社”一开始就曾被当作“社会主义”而被严加防范。这又可以联想韦伯所说的新教伦理下的资本主义。
【读书汇报】
马克思与韦伯的资本主义观差别,主要参考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和马克思的《资本论》。
马克思在《资本论》里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内在矛盾,主要是讲了以下几个概念:
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是一种特定的生产方式,其核心是资本家拥有生产资料,比如土地、厂房、设备、工具和原料等,而工人不拥有生产资料,只能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换取生存所需的工资,即生产资料私有制和劳动力商品化。
2、商品和价值,马克思分析了商品的二重性,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商品中包含的劳动的质,满足人们的需要,而交换价值则体现了商品在市场上的交换关系。价值量是商品中包含的劳动的量,价值和价值量都由劳动产生,在交换中体现,而价值形式和价值表现由本身价值产生,而不是交换。
3、剩余价值,马克思指出,资本家通过购买工人的劳动力并利用其创造出的价值超过支付给工人的工资部分,即剩余价值,来实现资本的积累和扩张。剩余价值依赖商品流通,但在商品流通中并不一定产生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的形成既不能用卖者高于商品价值出卖商品来说明,也不能用买者低于商品价值购买商品来说明。一方的剩余价值是另一方的不足价值,等价物或者非等价物交换不产生剩余价值,流通也不创造价值,因为流通不是资本产生的源泉,而是条件。
4、资本积累,资本主义的内在动力是资本的不断积累。资本家不断再投资以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以此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那么剩余价值来源于哪里呢?它产生于工人的无偿劳动,因为工人在劳动中创造出的价值超出了他们自身劳动力的价值,即工资,超出的这部分就是资本家所占有的剩余价值。在资本的积累过程中,资本家通过暴力、欺诈等手段获得原始积累,如殖民掠夺、奴隶贸易和土地剥夺,这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包括大量的自由劳动力、大量集中在少数人手中的货币财富,以及世界市场的形成。即原始积累为资本主义生产建立基础,资本又会转化为剩余价值,而规模扩大的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又依赖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
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对于资本主义精神的理解与马克思的观点有较大的分歧,韦伯从合理性的角度来分析资本主义精神,他认为新教伦理尤其是加尔文主义中的禁欲主义对资本主义有着深刻的影响。他认为现代资本主义精神乃至整个现代文化的基本要素之一,就是天职观念基础上的理性行为,它的源头是基督教的禁欲主义精神。韦伯认为资本主义精神是理性的追求利益,而不是贪婪的,他强调资本家的理性精神与贪婪的非理性冲动之间存在着本质区别。资本主义精神的实质是天职观,即人们将劳动作为目的本身,当作一种天职去履行,信徒们将世俗工作看作是一种宗教义务。禁欲主义促进了一种理性的经济行为和生活方式,这种方式鼓励人们勤奋工作、节俭生活、合理管理财务。
马克思是关注资本家如何用过剥削工人来积累资本,他强调经济基础和阶级斗争,强调经济基础对社会结构的决定作用;而韦伯关注的是新教伦理是怎样塑造资本主义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他强调的是文化因素和宗教伦理在经济行为中的作用。
[ 此贴被单影在2024-06-02 10:43重新编辑 ]
Posted: 2023-11-02 16:16 |
[楼 主]
孙新华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723
威望:
723 点
金钱:
7230 RMB
注册时间:2008-10-22
最后登录:2024-12-10
小
中
大
很好!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Posted: 2024-05-15 11:59 |
1 楼
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
快速跳至
>> 中心读书报告
|- 中心研究生读书报告
|- 毕业研究生读书报告
|- 本科生读书报告
|- 华中大读书会观察
>> 经典阅读读书会
|- 西农四为读书会
|- 安大知行读书会
|- 北工大群学读书会
>> 华中趣事
|- 读书趣事
|- 生活趣事
|- 种种逸事
|- 2012年调查趣事
|- 2011年暑假调查
|- 2010年调查趣事
>> 友谊第一,读书报告
|- 齐民学社读书会
|- 安徽师大公管管理读书会
|- 中南财经政法读书会
|- 河南大学三农发展研究会
|- 华东理工大学读书会
|- 武汉大学少年中国学会
|-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三农学会
>> 三农研究读书会
|- 本会成员
|- 本会事务
|- 读书交流
>> 读书交流
|- 读书汇
|- 好书互借
|- 读书心得
|- 好书推荐
三农中国读书论坛
»
安大知行读书会
Total 0.325567(s) query 4, Time now is:12-21 20:04, Gzip disabled
Powered by
PHPWind
v6.0
Certificate
Code © 2003-07
PHPWind.com
Corpo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