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09
【书单】
《自杀论》《社会分工论》《道德教育》《乱伦禁忌及其起源》
【总结】
涂尔干关注实然问题,他总是在思考现代社会个体个性不断发展、利益冲突下,如何稳定社会秩序,道德如何重建,社会如何成为可能。
涂尔干认为人类只依赖三种环境,分别是有机体、外部世界和社会。他认为如果所有事实不能在物质构成的过程中得到解释,那么他就应该在社会环境的各种特征里得到解释。他强调社会学研究个人心理是一种还原论,这应该交给心理学去研究,社会学研究的应该是社会层面的事物,即社会事实。
涂尔干是坚定的社会唯实论者,他在书籍中多次论述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尽管社会离不开个人,但是与其说个人是社会的创造者,不如说个人是社会的产物”,人之所以是人,只因为他生活在社会之中,虽然社会是由个体结合而成的,但是社会是一个独立于个体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
在物质社会不断发展下,社会逐渐扩大,环节社会的各个壁垒被打破了,社会无法再像从前一样依靠各种集体认可的遗传性来让众人服从,从传统中获得的力量逐渐无法阻止个人的自由变化和发展,习俗的权威渐渐衰落,我们创造理想的力量弱化了,集体意识很难牢牢控制住社会中的每一个人,个人的发展似乎不再受到任何制约,这很有可能导致社会失落。
如果说机械社会的精神基础是集体意识,那么有机社会的物质基础就是分工。社会密度与社会容量的变化是分工发展的必要原因,集体意识、遗传性等是次要影响因素,次要因素并不必然促进分工它们也有可能妨碍甚至阻止分工的发展。虽然反常的社会分工无法避免,但是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社会互动率提高,个人精进自己的专业以提高生存竞争力,人与人的相互依赖性增加,更加先进的分工形式可以为在社会组织的复杂结构中为个人找到合适位置,合理的社会分工可以使社会的个人不被落下,使一个复杂的社会有了稳定的秩序。
涂尔干认为社会最重要的就是道德秩序,道德良知是社会的产物,并反映着社会,社会道德有助于建立社会秩序和维持社会稳定。他尤其重视小学阶段的道德教育,认为在小学阶段就要为儿童打好道德的基础。关于怎样培育儿童的道德,涂尔干进行了详尽的论述。在家庭之中,儿童无法发展个性,而学校可以使儿童摆脱这种依赖性,所以社会需要将儿童的道德教育置于学校之中,在学校之中运用奖惩、更替教师、教授合理学科知识来深化儿童道德要素的发展。在《教育与社会学》中,涂尔干还强调教育是年轻一代系统地社会化的过程,社会对个人施加的影响主要通过教育来实现,使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
社会朝着更加理性的方向不断发展,不再阻碍个人的变化与发展,而个人的自由本身也是道德塑造下的结果,是规范下的自由。总的来说,涂尔干不断论述分工、道德等的重要性,主要目的就是重新拾起公众对于集体的信服,重建社会秩序。
涂尔干在论述社会事实时总是洞察事物本身,他认为对于大众化的通俗解释不应该照单全收,通俗解释往往会包含时代或群体的偏好,只有抽丝剥茧研究观念、现象本身去寻找原因、结果、影响因素、功能等,才能够有最贴近时代、社会本身的解释。涂尔干对于外婚制形成的追根溯源,从图腾到氏族到对血的神圣崇拜与恐惧,禁忌的情感扩散到氏族女性层层递进,就能够体现出来。他还强调我们不能根据文明的状况、尤其是经济文明的状况来判断社会的等级地位,并且任何对于特定环境的超越都是有害且不充分的。研究事物一定要联系它产生存在持续的时代背景,不能用我们当下的观念来贸然地评价过去时代的产物。
【感受】
相较于最开始来到学校已经有了进步,无论是生活还是阅读都有了规律。越来越能够“坐的住”,读书速度有所提升,读书状态也有所提升。一开始会畏难阅读的也比较慢,现在每天更多的是读完多少页的成就感。我逐渐明白为什么要去读原著。很多时候看到教材上的句子,总是不太理解何以得出,只是机械地背诵记忆。但是在原著之中,这样结论性语句和总结性概念往往是作者扎根事实、环环相扣地论述而得出的,在这个过程中跟着作者的逻辑思维走也更能够体会他们的观点和立场。
茶余饭后也会和同学们一起交流,其实有时候交流不出来什么结果,但是交流思想的过程也是让人感到愉悦的,因为大家都在一起进步,大家也会互相监督读书的进度。
慢/卡住/难为/放过
在读书训练中得出的适用于我自己的经验:
首先,我一开始的笔记大多都是誊抄大量原话,现在更多的是记录总结性和有逻辑性的话语。阅读时的灵感要及时记录下来,整本书籍阅读完成后也要有个小结,这样更加方便后续回头查找,不断的总结也更能够锻炼输出。以后看到这些小结可能会有更多的想法,可以看到自己的进步;
其次,阅读最好还是要按照作者写作时间背景相近的书籍进行阅读,一位作家前后的思想可能会有一点不一样,顺着背景阅读才能对于个人思想的变化有更清楚的认识。
[ 此贴被童钰婷在2025-01-08 11:19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