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雪的读书报告(更新至2025.10.26) 2025.9.20-10.26 一、运动与作息 运动方面,这个月尝试了新运动。在学校附近办了一张健身卡,没课的下午或者晚上,会去锻炼一小时左右。包括练器械、爬坡或者游泳。一周会运动至少三次。在过程中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锻炼肢体协调能力。一开始觉得器械的使用和发力点很难找到位,后面渐渐熟悉适应,喜欢锻炼完后的放松的感觉。 作息方面,有早课的话七点左右会起来,没有早课的话也会坚持八点之前起来,晚上睡觉能做到23:30休息。因为课程比较多,上的时长也比较久,所以没有大块的时间来看书。没课的时候,会在空教室读书。有时候上一些大课,会选择读一些文献或者带上书本。读书的时长可能没有假期读书的时间长,碎片化的时间变得更为重要,会尽量坚持每天有3h的读书时间,主要集中在白天没课的时候和睡前一小时。
二、读书情况 《社会分工论》读完 《论国家的作用》读完 《苏格拉底的审判》 在读 《社会分工论》读后感: 这本书是我读涂尔干著作的第二本,最先读的是《自杀论》这本书,很明显,我能感受到两本书的写作方式存在差异:《自杀论》以实践分析为核心,用严谨的数据分析推导社会因素对于自杀的影响,偏向于“微观层面”;而这本书让我觉得更偏向于从社会团结的“宏观视角”切入,进而说明从机械团结到有机团结的演变,形成对社会分工秩序的理论框架。 尽管两本书的写作方式存在不同,但我在读这两本书时,也发现有相互联系。例如,在对“道德”上的探讨:《自杀论》中是道德规范失衡导致的示范性自杀,与《社会分工论》中提到的分工需依托道德来维持社会秩序。以及对“种族遗传”的相关问题,这两本书都反对把社会现象归因于种族遗传的观点,这些都能让我感受到在对这两本书的核心观点上,作者是保持着一致性的,也让我更加深入的理解社会分工论这本书。并且我从法律和社会团结的关系、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反思男女两性分工问题、关于“失范分工”的风险,这四个令我印象深刻的观点体现在我的读后感中。
《论国家的作用》读后感: 读完洪堡的《论国家的作用》后,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三章所讲的内容:关于国家对公民的福利,尤其是物质福利。这一点很容易与我所学的社会工作专业有联系。例如,洪堡的想法和社工的核心观点“助人自助”相契合。作者认为不提倡把国家福利通过直接的物质救济,因为他认为就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社会工作也认为,既要济贫,更注重提高案主自身的能力。以及对于社会工作的角色定位,社工是国家福利政策与社会慈善力量的“中间纽带”:既要落实国家“底线福利”(对应“国家责任边界”),又要整合社区志愿者、慈善组织等社会资源(对应作者所倡导的“社会协作”)。 这也让我对于社会工作专业也有了反思:首先,要警惕为了快速解决案主的问题,而长期提供单一的物质救助;其次,要明确社会工作的定位;最后,避免过分强调专业方法而导致忽视服务对象自身资源。
三、总结 不足:看书方面,有提高自己看完书后及时完成读后感的速度,但是还有一篇在看完书后没产出,对于《国家的作用》这本书看完后自身感想没有很多,这本书对我来说就是主要在讲的内容我能够通过前言了解到,但是看书的过程中我会觉得文字有些抽象不好理解,也和看书是否入脑反思有关,任需提升。 收获:我的生活作息较之前更加健康,因为有课,所以不会有睡懒觉的情况。也尝试了新的运动。并且随着看书的越来越多,发现会将自己看过的内容结合进行联系和区别的分析。感觉有一点点在提升自己的内在。“慢慢来,才比较快”。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式才是最重要的,每天进步一点点。
《社会分工论》读后感 这本书是我读涂尔干著作的第二本书,我最先读的是《自杀论》,随后再翻开了《社会分工论》。很明显,我能感受到两本书的写作方式存在差异:《自杀论》以"实证分析"为核心,用严谨的数据分析推导社会整合对于自杀的影响;而这本书让我觉得更偏向于从"社会团结"的宏观视角切入,进而说明从机械团结到有机团结的演变,形成对社会分工、秩序的理论框架。 尽管两本书的写作方式存在不同,但我在读这本书时,发现这两本书也有联系。例如,在对"道德上的探讨:《自杀论》中是道德规范失衡导致的失范型自杀,与《社会分工论》中提到的分工需依托道德来维持社会秩序以及对"种族遗传"相关问题,两本书都反对把社会现象归因于种族遗传的观点。这些都能让我感受到在对两本书中的核心观点保持一致性也让我更加深入理解《社会分工论》这本书。 首先,我更加了解了法律和社会团结的关系。书中提到了《十二铜表法》,公民表决法等内容,之前我就觉得是个历史知识点.但看完书,我突然明白,法律并不是孤立的条文,而是"机械团结"社会中对集体观念的维护。比如要对债的人的严格规定,强化公民的集体道德观念,才能在当时的社会维持稳定。这也让我意识到,我要了解问题,不能只看到问题本身,更要先搞清楚它背后对应的社会原因这也是我之间前没有考虑到的。 第二,我对"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这句话所涵盖法律与道德的联系有了实感。最初接触到这句话是在本科的学习过程中,当初还因为我说丘老师的提问说出"道德是法律的最低底线"观点而引发全班的嘲笑,令我印象深刻。现在回想起来,却确实犯了致命错误,法律与道德不再是抽象的。我认为,在"机械团结"的社会里,法律几乎同道德捆绑在一起而到了"有机团结"的社会中,法律退到了"底线"的位置,负责守任最基本的秩序,而道德管的是更高层面,更细腻的社会约束。看完我知道了,社会要前进发展,要团结,光有法律的"硬"约束是不够的,还需要有道德的"软"支撑,两者缺一不可。 第三,反思男女两性分工问题.涂尔于把传统社会工"男性主导公共领域、女性侧重私人领域"的分工模式认为是一种默认状态,以及与社会秩序相适配。但我觉得,随着社会的转型,传统的两性分工边界会慢慢的模糊。例如,女性进入职场并占重要位置,而男性也更注重家庭责任.我认为,这也是"有机团结"的一种体现:不再用传统的性别来区分分工角色,而是更注重社会需求灵活转变。男女两性分工的转变,也是"机械团结"到"有机团结改变的缩影。 最后,关于"社失范分工"的风险.涂尔干说,如果社会发展过快,而对应的法律、规范没有及时跟上,那么就会出现失范问题,例如破产.这很容易理解,身处科技高速发展、社会变格加快的今天,如果没有配套的法律、道德规范,社会就容易乱.我认为,比起事后补救,事前预防更为重要.要根据社会现状,提前做好预判,把规范建立起来,保证社会稳定的基础。 这次读完《社会分工论》,我明白了分工不只是"各司其职",更需要社会纽带来联结。也需注意,分工带来效率的同时,也可能有"失范"的问题.通过这几次的经典阅读,我也有了一个很直观的心得:社会学不是光讲理论这些从书里学到的内容,真的让我换个角度看问题.虽然我现在理解还很浅,但这种"透过现象有本质"的感觉,会让我有所收获,也更愿意往下读了。
郑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