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单】
《社会学思想名家》
《资本论》三卷
【读书感受】
《社会学思想名家》是刘易斯·科赛所写的,他把社会学的思想名家集合成为一本书,这本书不仅仅是简单的人物传记,更是一部经典社会学理论的评传性著作。科塞的目的是将思想家置于特定的历史背景和个人生平中,来阐释其理论学说的起源、核心内涵及其在学术长河中的影响与对话。然我感触很深的是科赛写这本书的方法,先介绍理论在写平生经历和时代背景。这种写法也一定程度上让读者“理解理论产生的现实背景,对理论进行“祛魅”,让读者理解伟大理论是如何作为对时代问题的回应而被创造出来的。它不仅告诉你思想名家们“说了什么”,更引导读者去思考他们“为何这样说”,不同思想之间如何争鸣与对话,也为我们理解现代社会提供了丰厚的思想资源。
《资本论》不仅是一部经济学著作,它更是一部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运行逻辑和其内在矛盾与历史命运的哲学和社会学著作。全书共有三卷,第一卷介绍资本的生产过程 ,揭示剩余价值的来源(即剥削如何发生)。 第二卷是资本的流通过程 ,分析资本如何循环周转,实现价值增殖。第三卷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 , 研究剩余价值如何在现实中转化为利润、利息、地租等形态,并分析内在矛盾如何必然导致危机。它撕破了“自由市场”和“公平交易”的面纱,揭示了其内核是剥削。工资关系掩盖了无偿劳动的事实。
我个人感触最深、也最具现实意义是“异化”。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确实深入探讨并发展了他在早期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异化概念,在《资本论》中他更多地使用“物化”、“商品拜物教”等术语来分析类似的现象。异化是社会学和哲学领域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指的是人被社会、工作、他人或自我疏离、分离的状态。最早是由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提出,卡尔·马克思发展成为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工具。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工人的劳动成为一种异己的、对立的力量,工人会产生深层次的异化感,因而无法实现自我价值。这种“异化”主要体现为四个层面:
劳动者与劳动产品的异化。工人生产的劳动产品不再属于自己,反而作为外在的力量统治着工人。比如说手机和互联网。我们发明了智能手机和社交媒体是为了更好地连接和认识这个世界,但是如今却发现那么多人被“数字牢笼”所困,被信息过载和算法推荐所奴役。我们创造的东西反过来成为统治我们的工具。再比如消费主义。“618”“双11”等购物节出现,人们通过疯狂购物来填补内心的空虚,但又很快失去新鲜感,需要更新、更贵的商品来再次刺激自己,我们被消费主义陷阱所奴役,成了“拜物教”的教徒。
劳动者与劳动过程的异化。也就是劳动活动的异化。劳动不再是自我实现的活动,而是被迫的、痛苦的过程。具体体现在当今人们的工作失去意义,工作沦为谋生手段。很多人从事的工作内容单调而重复,无法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情感,工作不再是为了自我实现,而仅仅是为了支付生活账单、偿还贷款。
劳动者与人的类本质的异化。即与人类本质的异化。人类的创造性本质在机械化劳动中被扭曲。当今社会中,我们普遍发现,一个人的价值不再由他的品格、才能或是对社区的贡献来决定,而是看他的职业、收入、甚至是社交媒体粉丝数。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也呈现商品化,如爱情、友情甚至是亲情都被纳入成本和收益的计算中,出现了“恋爱脑”等被贬低化的描述,反这体现了人与人情感关系中的功利主义倾向。
人与人之间的异化。资本主义竞争关系破坏了人与人之间的真正联系。随着城市化的发展、社会结构的演进,人际关系的主导模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基于地缘、血缘、业缘的三缘关系逐渐瓦解,人们住在高楼里却互不相识,个体陷入了孤独的状态,虽然通过网络与全世界连接,却在现实生活中缺乏深度、可信赖的人际关系。
“拜物教”使得商品、货币、资本仿佛具有了某种神秘的力量,实际上这只是掩盖了其背后真实的社会关系。我们不禁思考市场化蓬勃发展的当下,这也可能是现代社会复杂性的必然结果。个体化、理性化与专业化在引发人与人疏离的同时也促进了个人自由、科学进步与社会流动。重要的是现代社会需在复杂性结构与人的本真存在之间寻求平衡。马克思对“异化”的批判,恰恰反映出他对“非异化”生活的向往,他希望劳动是由人自由自觉的创造,产品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人与人之间是真诚的联合而非冰冷的竞争。他赋予了我们发现问题的视角和思考的勇气。
[ 此贴被柏雨晴在2025-11-01 23:15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