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
|
无图版
|
风格切换
|
Home首页
»
您尚未
登录
注册
|
返回主站
|
研究生读书
|
推荐
|
搜索
|
社区服务
|
帮助
|
订阅本帖更新
社区服务
风格切换
yellow
moon
wind5
gray
wind
blue
black
green
movie
pink
短消息
收件箱
发件箱
消息跟踪
写新消息
控制面板
控制面板首页
编辑个人资料
查看个人资料
好友列表
用户权限查看
交易币管理
积分转换
特殊组购买
收藏夹
我的主题
统计排行
基本统计信息
到访IP统计
管理团队
管理统计
在线统计
会员排行
版块排行
帖子排行
三农中国读书论坛
»
2010年调查趣事
»
王丽惠:难忘的历程——河南新县调研随笔
>> 中心读书报告
|- 中心研究生读书报告
|- 毕业研究生读书报告
|- 本科生读书报告
|- 华中大读书会观察
>> 经典阅读读书会
|- 西农四为读书会
|- 安大知行读书会
|- 北工大群学读书会
>> 华中趣事
|- 读书趣事
|- 生活趣事
|- 种种逸事
|- 2012年调查趣事
|- 2011年暑假调查
|- 2010年调查趣事
>> 友谊第一,读书报告
|- 齐民学社读书会
|- 安徽师大公管管理读书会
|- 中南财经政法读书会
|- 河南大学三农发展研究会
|- 华东理工大学读书会
|- 武汉大学少年中国学会
|-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三农学会
>> 三农研究读书会
|- 本会成员
|- 本会事务
|- 读书交流
>> 读书交流
|- 读书汇
|- 好书互借
|- 读书心得
|- 好书推荐
交 易
投 票
本页主题:
王丽惠:难忘的历程——河南新县调研随笔
打印
|
加为IE收藏
|
复制链接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婷不下来
级别:
总版主
精华:
0
发帖:
286
威望:
286 点
金钱:
2860 RMB
注册时间:2012-05-06
最后登录:2015-09-08
小
中
大
王丽惠:难忘的历程——河南新县调研随笔
量化地看这二十天,十分短暂,但它冲击着我的人生历程。回首、沉思的时候我常反省我过去的求学生活和方式,惭愧自己浪费了很多的光阴。看几本不深不浅的书,陶醉于自己编织的理论单相思之中。我发自内心的感谢这次调研和我的队友们,让我认识到自己的很多弊病,“不讲逻辑”(贺老师语)、拘泥于理论、想当然,因而让我有了很大的提升和进步;曾经的点滴积累也在思考和讨论中迸发,甚至让我看到自身的某些潜力,对自己有了新的认识。
一、心路历程,鉴证成长
这是我第一次真正走出书本之外,进行实践性的调查活动,心中充斥着新奇和兴奋。用二十天的时间进入和解释村庄的逻辑,有几分期待,期待自己可以像华科的学生一样,提取经验的逻辑,信手拈来腹中才学分析村庄,游刃有余;也有几分担忧,担心自己能力不足,不能在调研结束后给自己、给团队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出发前,石顺林、吴秋菊和我三人去拜访了陈柏峰老师,希望他能为我们的调查提供一些建议和提醒,有一点我记得很深刻,陈老师说,社会学的话语与我们是不同的,是否能够理解他们的话语,是我们面临的困难之一。
前三天的调研,很焦虑。一是偌大的村庄摆在面前,我毫无头绪,二是,果不其然,我无法进入队友的话语,无法和他们展开讨论,“行动单位、代际剥削、公共品供给”都是我闻所未闻的概念,队友们在讨论的时候,我觉得自己能够静静傻傻地听就是很幸福的事情了,因为这些词的表现力、涵盖力太强了,强到优美。两千多人的村庄只有三个村干部:一个村主任统筹大局,两个委员,负责跑腿,还有两位驻村干部,没有村支书,较为特殊,是能人治村吗?还是村庄另有结构性的力量?前几天的访谈对象就锁定在村干部和驻村干部。农村调研这一块,我是零接触,惊叹队友们,怎么会对乡村有那么多的问题意识和知识储备;后来,随着收集材料的丰富、队友们的知识传授和帮助,我开始进入状态了,队友们总会善意的提醒我,要注意经验,不要拘泥于书籍上的理论(比如,我曾就实质正义和程序正义纠结了好久),跳出法学专业的思维和视野,我也常用郭亮学长所说的“现象之间找关联,村庄内部提问题”来提醒自己。由于对村庄的逻辑毫无把握,我们的弦一直紧绷着,除了中午晚上的休息外,我们一直在讨论、思考,见缝插针地找村民聊天,收集信息,刚开始,对于我们来说,饭后能散五分钟的步,就是一种奢侈。我们心中充满了困惑,这是宗族性的村庄吗?村庄的结构性的力量是什么?没有村支书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
几天之后,特别是第一次大组讨论之后,我们试着剖析村庄了,我惊奇地发现自己的进步,有问题意识,对经验和村庄现象有感觉了。特别是队友们的讨论、交流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虽然紧锣密鼓的访谈让我的身体很疲惫,但是每天的新思考、顿悟,对村庄不断增多的认识和把握,这种收获的成就感、精神上的富足感,让我觉得很快乐很充实。我们否定了村庄的宗族性质,“门头”是村庄一种结构性的单位,它对村庄的治理和集体行动都有基础性的意义,但它并不构成行动单位而是认同单位。“门头”的张力表现在对内的松散性和对外的紧密性,日常生活中,它不构成力量,但是在争夺资源、对抗外部、议事合作时,它就是巨大的力量。访谈了几位村庄的边缘人物和敢说话的人之后,焦长权更是总结和提炼了村庄运作的逻辑,“亲为亲,门为门,户为户”,他用村庄“抓典型”的治理方式梳理和说明了“家庭、门头、湾子”这些基础结构与乡村治理的关系。
最后一周,进入查漏补缺和总结阶段,这是一个瓶颈期,贺老师说“积极地思考比消极的调查更重要”,我能体会到这句话的分量和做到这句话的不易。继续收集的材料,和之前的调查有很多重复,有的可以证实我们得出的结论,有的有悖于我们得到的结论,但是又不能给我们一个新的框架和逻辑;寻找能为我们提供有冲击、突破性材料的访谈对象也是越来越难,常为自己的盲目和无头绪而焦虑不安。村民们普遍谈到“讲理”,这就是乡规民约和礼仪之治在村庄发挥的作用,但是它到底是怎样的进路?发挥多大的作用?在受到冲击而离散的情况下怎样和标准化国家政策、规则互动、吸纳而发挥作用?我很难将它梳理清楚。这个临界点,直到调研结束,我都未能突破。
有一个冲击,就是意识到我所钟情和沾沾自喜的专业——法学,特别是技术方面在分析、消化中国社会问题方面常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正像贺老师说的那样,法学很顽固。它的逻辑、它的理论框架已经嵌入我意识太深了。通过这次调查,发觉现在的法律还是停留在技术治理,尤其是我本科是学国际经济法的,技术设计的色彩更深,太僵硬太冰冷,村民对法律的抵触情绪很强,特别是调解纠纷的时候,只讲法条,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激化矛盾,即使强制性地把权利义务关系分配完了,当事人心中的那股“气”仍然存在,就像炸弹,一触即发,无法化解的时候,甚至会酿成自杀的悲剧。那些西方的经典法学著作,那些话语,此时因水土不服而显得苍白甚至荒诞了。但在潜意识里,我还是觉得法治的趋势和进程势不可挡,因为在农村,乡规民约和舆论的约束力在降低、甚至部分瓦解,还是要靠法律,但是法律怎样才能不再僵化和冰冷呢?普法工作应该怎样进行?向何处去呢?太需要社会学方法的指导和统筹了。访谈了一个司法所的调解人员A,他让我看到了法律在农村的适用的一丝希望,有一个例子,相邻的两家建房子,甲家的厕所正对着乙家的卧室,A根据物权法上的相邻权规定判断,邻居甲应为邻居乙的居住提供一定的便利,就对甲讲“理”,如换位思考等,通过讲理说服了甲。通过和A的探讨,我们得出了一条路径:调解者先在心中根据法律的规定来明是非,分配权利义务关系,在心中有一个基本的裁判,而实施调解的时候“讲理”,化解当事人的“气”,并适时地讲法律的规定,进行普法。通过事例、讲理的方式普法是当事人最能接受的普法方式。当然,这只是很简单的案例,我的想法多少又有些天真,但我还是怀抱希望和期待,希望我们的法律能够变得让百姓接受。
二、感悟村庄
村庄很原生态,青山碧水,连续的蒙蒙细雨不仅洗涤着村庄,也洗礼着我。我第一次觉得自己和自然这样的接近,有这样一块清静秀美的土地让我安宁的思考和生活,田野的灵感偶尔迸发,觉得自己的思维也活跃了好多。到县城参观革命博物馆的路上,突然对车水马龙和钢筋混凝土很抗拒,心里牵挂的还是那静谧的村庄。村民也很善良,尽力地配合我们的工作,常听到的一个词就是“实话实说”,为了“堵截”访谈对象,我们很早就到访谈对象家守候,访谈四个小时才结束,这样打扰他们,他们也很少表现出不耐烦,我收获了很多的感动。一位詹叔叔,他给我们讲了很村庄的内幕和负面的人际关系,阿姨在旁边不断地提醒、干预的时候,他还为我们解释,我们只是在进行学术调查,了解深层次的内部原因,相信我们不会做对他们不利的事情。叔叔提供的材料让我们对村庄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知其所以然了。当然,访谈也并不是一帆风顺,也会有很多的不理解,采访过一位叔叔,当我们开始记录的时候,他竟然认为我们是来玩的,记笔记只是为了拿文字向老师交差;还有人,把我们当成普及历史知识,特别是文革历史的对象,向我们讲历史,停在表面,我们很难深入。不理解、不配合是少数,印象深刻的还是村民的真诚,村民所给我们的细致周到的照顾,他们的热情、纯朴、体谅幻化成我心中股股温暖细流,涓涓流淌。
操心,责任。很多的访谈对象,让我很感触,他们透支着自己去捍卫一个家,无怨无悔地履行着自己的责任,我感受到了强大的精神力量。从一个农村妇女的口述史中得知,她从嫁给成分不好的丈夫之后,就过着受歧视、欺负的生活,房子被瓜分,以泪洗面的生活着,80s迎来了平反,她觉得好幸福,可是丈夫却去世了,现在孩子大了,她却宁愿坚守着四处漏雨、到处发霉的老房子,这个老房子是祖上传下来的,算的上村子里最气派的老房子了,但是由于年久失修,已经岌岌可危,随时会坍塌,下雨的时候,她只能出去。她觉得这个老房子是文化遗产,等待着政府承诺的拨款来修葺。她一直朗爽地笑着,和我们讲她的故事,我被她强大的精神力量深深折服。父母们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子孙的幸福之上,他们有着操不完的心,为子女辛苦了大半辈子,然后再把自己的余热发挥到孙辈身上,子孙的未来就是他们的精神寄托,“哪里人到那里去,自己的责任,不会推脱”,“认命”就是不计奉献地履行自己角色带来的责任,“责任”或许就是支撑他们的精神动力吧。
三、收获友谊
从队友友们那里学到的,是“不计较”,我们会坦诚布公地指出他人的缺点,但不会为了自我而斤斤计较,团队的团结进步是我们的信念。对贺老师的那句话,“通过调查,我们不仅要获得经验的知识,而且建立永恒的友谊”,坚信不疑,且事实如此。真心感谢所有的队友们,是他们帮助了我成长,让我接受了一次洗礼,不仅仅是学术能力的提高,还有“不计较”的精神。我们组的成员来自五湖四海,实乃缘分。
焦长权还没来的时候,面对调查经验缺乏甚至空白的我们,刘涛学长总是很耐心的给我们各种指导,他既要做调研的主力,了解村庄思考村庄,又要指导我们,每天他都很辛苦,但无半句牢骚,“不计较”。白天,他用心和不厌其烦地向我们传授访谈方法,首先要建立一个大致的逻辑框架,通过问题层层推进,一定要逻辑紧密,要深入,不要浮于表面,边思考边问,做一个有心人,可以对方谈对象的话进行分析加质问;晚上,他又给我们示范怎样从经验中提炼观点,学长对问题具有很强的敏感度。最初的几天,我能感觉到自己明显的进步,感谢学长,他总是耐心地帮我克服我顽固的学科思维和理论化思维,刘涛学长的随和、宽容、责任感值得我学习。
焦长权知识面的广度和深度让我只能望其项背,他对法社会学、法人类学的知识的把握之深让我这个法科学生感到惭愧,我的很多疑惑都能从他那里得到解答,他对我观点的反驳也是一针见血,他让我的学术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让我意识到法理学研究存在的很多问题,比如,法理学也研究乡规民约和礼仪之治,但是研究的重点多是乡规民约、地方性的规范是怎样规定的,它们的内容是什么,却从没有把重点放在“治”,没有明确它们运行方式和内在逻辑,法理学不是民俗学。焦长权是很有天赋和慧根的,但我更深刻地体会到,在学术的这条道路上,努力才是进步的不二法门。很佩服焦长权,不仅是能力和学识,更是那种努力地劲头和精神。
谭林丽,是我们组的外交部长兼后勤部长,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还欠我们一首歌没有唱。既要担当访谈的主力,又要代表我们组和村干部进行沟通交流,非常辛苦,任劳任怨。他能很好地配合组长的调研进度,又常常独挡一面,而且,我明显地感觉到,老谭在调研中有了很大的进步,刚开始,他分析经验,提炼观点仍显得很稚嫩,但是后期,他能游刃有余的游离于经验和逻辑之间。我迷茫的时候,他总是能给我很多鼓励,也能给我很多调研上的指导。外交部长很快就取得了村干部的认可和信任,为我们在村干部之间建立起了很好的沟通桥梁。
说起阳云云,是我的学妹了,却是我的榜样,“巾帼不让须眉”,冰雪聪明。喜欢听云云给我们讲笑话,没讲几句,她就笑的捂着肚子蹲在地上起不来,搞得大家是一头雾水,常被她的笑声感染的笑出眼泪,她带给我的欢乐不是她笑话的内容,而是她的自娱自乐,云云总是有很多有趣的故事,她的笑话和故事是我解压的源泉,她的思考也给了我灵感和启发。在生活上,云云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和照顾,贤良淑德,智慧大方,她以女孩子的细心,给了我很多温暖和感动。云云对乡村研究的热爱、对调研的用心,让我很钦佩。
孙豪,是一个大一的学弟,腼腆可爱,有时我常觉得他是我们组的小天使,他单纯的想法、稚嫩的观点让我对他的成长和进步充满期待。访谈、讨论的时候,他总是认真地听着,工整地记笔记。活力无限,每天最后一个休息,为了让我们早上有热水用,晚上他都会为我们烧好热水,现在还能记得他挥着扫帚扫地的样子。
“不计较”的友谊,单纯而坚韧;志同道合的友谊,一定会长久。感谢队友们。
结语
知识是相通的,“法理在法外”跳出法学禁锢,让我“柳暗花明又一村”。这次调查的收获,我无法用我单薄的文字表达。只能深深地感谢这次调研,它将是我记忆中挥抹不去的一部分。
Posted: 2012-09-21 15:19 |
[楼 主]
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
快速跳至
>> 中心读书报告
|- 中心研究生读书报告
|- 毕业研究生读书报告
|- 本科生读书报告
|- 华中大读书会观察
>> 经典阅读读书会
|- 西农四为读书会
|- 安大知行读书会
|- 北工大群学读书会
>> 华中趣事
|- 读书趣事
|- 生活趣事
|- 种种逸事
|- 2012年调查趣事
|- 2011年暑假调查
|- 2010年调查趣事
>> 友谊第一,读书报告
|- 齐民学社读书会
|- 安徽师大公管管理读书会
|- 中南财经政法读书会
|- 河南大学三农发展研究会
|- 华东理工大学读书会
|- 武汉大学少年中国学会
|-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三农学会
>> 三农研究读书会
|- 本会成员
|- 本会事务
|- 读书交流
>> 读书交流
|- 读书汇
|- 好书互借
|- 读书心得
|- 好书推荐
三农中国读书论坛
»
2010年调查趣事
Total 0.188038(s) query 3, Time now is:11-23 02:49, Gzip disabled
Powered by
PHPWind
v6.0
Certificate
Code © 2003-07
PHPWind.com
Corpo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