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主题: 石顺林:调研记事——2010暑假河南平桥调研回顾 打印 | 加为IE收藏 | 复制链接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婷不下来
级别: 总版主


精华: 0
发帖: 286
威望: 286 点
金钱: 2860 RMB
注册时间:2012-05-06
最后登录:2015-09-08

 石顺林:调研记事——2010暑假河南平桥调研回顾




(一)
2010.7.9
      出发之前,想为调查多做点准备。
    这几天一直在看中心同学去年暑假的调查随笔,还有贺老师、陈老师以及中心其他学者的调研文章。起初不知道调查会怎样进行,通过这些随笔以及动员会上参加过调研的学长们的经验介绍,对中心的调查模式便有了个大致的了解,未来二十天里该做些什么,心里大约也有了个底。
一些同学的调查随笔里有些很有价值的东西,记在这里,调查中要时时提醒自己注意:
    王欧说林辉煌“每天第一个起床的几乎总是他,分组访谈后提问最多的也是他,访谈结束后思考最多的恐怕还是他”。早起、多问、勤于思考,并坚持如此,这是对自己的第一个要求。
好几个同学的随笔中都提到一条:要进入村庄的内部理解农民的生活,即所谓“现象之间找关联,村庄内部提问题”。吕盼博同学的文章中记着申端峰师兄给她提的一个问题:农村社会是如何可能的?“进入村庄内部”,这种说法有点玄乎,不到实地恐怕难以理解;申师兄提的那个问题倒是很好,可以带着它进入到调查之中。
    李祖佩师兄的随笔中写道“浮躁和急于发现问题是农村调研的大忌”,钟琴师姐提醒:“在调查进入瓶颈期时一定要静得下心,沉得住气”;王晓慧同学的随笔反映的一个比较独特的问题:发现自己帮不上村民的忙的时候会产生无力感,而调查者应该学会将自己抽离于这样一个场景……(这些问题都值得注意,提前打个预防针。)

    上面这点东西是在出发之前的晚上写的。一边回顾那些随笔,总结需要注意的问题;一边憧憬即将开始的调查,对自己提一些期望和要求。然而时间匆匆(第二天还要早起赶火车),想静下心对自己说些什么却不得,只好用省略号结尾去睡觉了。
第二天一早醒来,在笔记本的扉页写下八个字: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装进背包,启程。

(二)
    调查的条件却比预料的要好得多了。老天最大的恩赐莫过于从我们去的那天起一连下了近半个月的雨,这雨不但缓解了当地的旱情免去农民抽水之苦,也让我们避开了暑期调查通常会遭遇的酷暑天气——虽然在泥泞不堪的乡间小路上行走也很是麻烦,但我想比起头顶烈日汗流浃背总要好受多了。这次住宿的条件也好得叫人有点过意不去:敬老院的“双人标间”,一人一张床还有崭新的凉席和盖被。在食堂吃的饭菜虽算不上什么人间美味,但每餐总能吃得饱足。乡村干部和村民对我们的调查也 十分配合,真可谓“天时地利人和”……
    当然调查的强度还是很大的,每天上午、下午各三个小时左右的访谈,晚上还有三四个小时的个人总结和小组讨论。大脑整天高负荷运转,身体也一度很疲惫。有一晚上躺在床上等着去洗澡,躺着躺着睡着了,不知道什么时候迷迷糊糊地听到孙新华在门口叫我:“你们怎么睡觉不关门呀……”所以这一次贺老师让我们大组讨论的那天早上在驻地休息、总结,既能适当缓解身体的疲劳,又给了大家一段从容思考的空间,真是一个很不错的“制度创新”。

(三)
    由于有高手带领,这次调查总体上进行得很顺利,自己的进步虽然细微却也能明显感觉到:第一天小结的时候记下自己的不足——对村庄总体情况把握得不够,没有形成立体感。再经过两天调查到第四天总结的时候,就能把村庄概貌全面而有条理地写下来了。7月13日小结反思:思考脱离了村庄,没有学会在“村庄内部”提问题。7月16日通过两个村民小组的对比,寻找共同点和差异,也就发现了问题。……就连记笔记的形式这样细小的问题也在老师的提示下不断改进。而到7月22日第三次大组讨论的时候,基本上每一个同学的发言都能深入全面并且条理清晰地阐述一个主题,有学术论文的雏形了。
    当然自己也始终存在着一些问题:面对材料缺乏联想,提炼经验的抽象能力不足。前者是由于经验不够丰富,后者是因为理论功底太浅。不过这些问题一时奈何不得,因此也并不“焦虑”。王海娟同学说“那段日子,辛苦、焦虑”,比照自己的情况,我不禁怀疑自己是不是还不够投入……

(四)
    然而焦虑的日子还是到来了。
    23日贺老师去邻近乡镇调查,留下我们6个学生在当地继续。由于之前的访谈都是贺老师主导的,剩下的这六天调查就成了我们锻炼自己的机会。当天我们就三个人一组分了两个小组进村,每个小组上午下午各访谈一户村民。我们组上午下午各由耿羽师兄和曾凡木同学主导访谈,他们都用了普查式的访谈收集数据。我当时不理解这种访谈的意义何在,而且觉得那样冗长的提问容易把场面弄得沉闷;再则一次“普查”就要花去很多时间,剩下的时间我来提问的时候就无法按照自己的思路展开了。晚上总结的时候我就觉得自己没有得到多少有用的信息,又担心接下来仍然没有独立访谈的机会,想提出来又觉得不大好开口,于是乎就“焦虑”了。
    不过接下来小组讨论的时候,我还是鼓起勇气诚恳地把心中的想法说了出来。一是表示对这种调查方式的不理解,二是提出时间分配方面的意见。耿羽师兄听了我的话,首先表示自己可能在访谈形式上开了个不好的头,其次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表示对我在访谈时间方面的担心的理解,说访谈时间的分配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大家正好可以商量一下。顿时如释重负,疑虑全消,并且几乎很激动,心想跟这样的头儿混有搞头啊——显然在我所不理解的事情上师兄肯定有他的道理,我提的要求也不一定合理并且暴露出一种急于求成的心态,但师兄却更多地考虑了我的意见、不是为自己辩解而是对我的心态表示理解。这件事也让我认识到坦诚地表达想法和意见的重要性,中心有“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传统,这在调查当中对协调成员思想促进内部团结是多么有好处的呀!
第二天上午我就得到了主导访谈的机会,访谈很顺利,很成功。

(五)
    可才一试身手,还没过到瘾呢,我的调查却要宣告结束了——7月25日一早家里来电话说外公头天夜里去世,我不得不在上午的访谈结束之后赶回家去。提前结束调查,离开调研团队,当时真的是十分不舍!还有4天的调查和两次大组讨论,我本来想通过进一步的访谈丰富资料、锻炼能力,也期待着在大组讨论上看到大家的新发现,还盼望能够参加最后的总结大会……
临走的时候,在信阳车站给平桥组的同仁发了一条短信,一则道别,二则勉励战友——“农村以后怎么搞,关键在他们!”这是孙新华等同学去年暑假在安徽长丰做调研的时候,一位农民指着他们对其他村民说的话。得到这样的理解,面对这样的期许,我们作何回应?

(六)
    从信阳回武汉的火车上,发生了一件很触动我的事。
    从信阳站上车的时候,火车上人已经很满了。我刚在车厢走道里站定,就听到面前一排座位上的几个阿姨齐声夸奖一个人:“这小伙子真不错呀!一路让座,都让了好几批人了……”原来是一个年轻人,从石家庄上车起就把自己的座位主动让给别人坐,已经让了“好几拨”,这会又把座位让给了一个刚上车的女生。后来交谈中得知这位姓陈的大哥西财研究生毕业,已经参加工作三年,现在在湖北省人大就职。已经毕业三年了的人,依然在火车上给他人让座,而且是一路地让。就这么一个举动,便能让人看到他身上闪耀着一种朴实的人格的光辉,并且让我看到坚持美德的价值。下车后我给 他发短信告诉他我的感动:每一个认真踏实生活的人对周围的人都可以是一种鼓舞……
    那时我想到贺老师,9号晚上刚从台湾坐飞机回来,10号一大早就又跟我们一道坐火车去信阳。老师已经身为教授,并且年逾不惑,尚且如此勤勉努力,如何不令我等后生汗颜!此次参加调研,出发之时即抱定决心磨练一番,如今调查已然结束,成效如何呢?这些天也一直问自己河南此行最大的收获是什么?竟然很难答得上来。大概那些立竿见影的效果必然算不得大收获,而其中潜移默化的影响还有待时间的检验。“路漫漫其修远兮”,欣慰的是知道自己并不是孤独的求索者……
                            2010.08 



Posted: 2012-09-21 15:21 | [楼 主]
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
三农中国读书论坛 » 2010年调查趣事

Total 0.176092(s) query 3, Time now is:11-23 02:58, Gzip disabled
Powered by PHPWind v6.0 Certificate Code © 2003-07 PHPWind.com Corpo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