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主题: 吴楠新帖  20210407哈贝马斯读书笔记汇总 打印 | 加为IE收藏 | 复制链接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吴楠
级别: 侠客


精华: 0
发帖: 31
威望: 31 点
金钱: 310 RMB
注册时间:2019-04-09
最后登录:2021-08-05

 吴楠新帖  20210407哈贝马斯读书笔记汇总

20210407哈贝马斯读书笔记汇总
已经结束哈贝马斯的阅读,读书报告还没完善出来,稍后再完善上传,先将阅读中记录的读书笔记上传一下吧!
《包容他者》
安东尼·吉登斯     英国  1938
卡尔·马克思      德国  1818.5.5-1883.3.14  卡尔·海因里希·马克思
格奥尔格.齐美尔  德国  1958.3.1-1918.9.26
马克斯·韦伯      德国  1864.4.21.-1920.6.14.
尤尔根·哈贝马斯  德国  1929-
埃米尔·迪尔海姆  法国  1858.-1917.  又译为涂尔干,杜尔凯姆
米歇尔·福柯      法国  1926.10.15-1984.6.25
皮埃尔·布迪厄    法国  1930-2002


卡尔·马克思      德国  1818.5.5-1883.3.14  卡尔·海因里希·马克思
埃米尔·迪尔海姆  法国  1858.-1917.  又译为涂尔干,杜尔凯姆
格奥尔格.齐美尔  德国  1958.3.1-1918.9.26
马克斯·韦伯      德国  1864.4.21.-1920.6.14.
米歇尔·福柯      法国  1926.10.15-1984.6.25
尤尔根·哈贝马斯  德国  1929-
皮埃尔·布迪厄    法国  1930-2002
安东尼·吉登斯     英国  1938
哈贝马斯的贡献:
对公共领域的形成和瓦解所进行的历史探讨;《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
对资本主义社会中现代科学技术的地位所进行的考察;《知识与人的利益》
为批判理论制订一种哲学框架;《理论与实践》《走向合理的社会》
对行动理论的发展;《交往的理论》
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危机的类型所进行的分析;《合法性的危机》
以及对社会进化论的重新建设。
哈贝马斯认为西方理性化进程主要表现为技术理性的发展和在各个生活领域的全面渗透,然而技术理性本身无法解决生活世界的价值观问题,因此哈贝马斯提出了沟通理性的概念,试图通过沟通行为的理性化进程解决晚期资本主义社会面临的诸多危机。其理论因而被称为“沟通行动理论”。[1]
知识旨趣说、技术统治论和沟通行动论等学说,作为综合的社会批判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哈贝马斯民主理论的核心是人权与人民主权。
道德和法律的商谈理论:理性的参与到商谈中,去同意那些规范;才是有效的。
法律和道德 出于互补关系中,道德是一种责任系统。仅限于作为调节社会互动的机制。
调节人的互动机制,法律比道德有优势,道德:责任优先于权力,法律:权力优先于责任。---凡是不被禁止的都是允许的。道德依赖于自身的内疚的弱束缚,法律靠刑罚力量来强制。但是法律应用范围受限。
哈贝马斯认为:民众参与到一个包容性的公共领域的的政治意见的形成过程中,影响法律中包含他们需求和利益的定义,自由权力才能实现。
私人自主和公共自主相互依存,法制与人民主权同源,自由权利和政治权利也无优先性,而是同源。----商谈民主的基石。 权利是一个建构过程,可以表达公民自身理性和意志。
公共理性和商谈民主:建立商议过程发挥核心的政治体制,制度基础由公民社会的自治组织来提供,依赖于专家和印刷,和电子媒介的开放。公共领域是对立法,司法,行政等受法律约束的领域的补充。相互制约,即限权由授权,由复杂的劳动分工。
公共理性的合法化---权利循环模式来解释。公共领域的影响通过选举和议会制产生交往权利,由法律程序转为行政权利,反之,行政程序为公民社会,自治组织,政治公共领域创造了条件。
更好抓住人民主权和法制相互依存的原则。
对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的批判:1.公正概念不准确2.重叠共识与知识或认知的有效性不相称。3.对公民的公共认同和非公共认同做出严格划分,消极的自由权利置于政治参与权利之上。
关键分歧:实践理性构想有怎样的性质和范围。---建构主义处理实践理性,但罗尔斯没有考虑到从一个共享的视角出发,争论的核心是对理性公共运用的合法性功能分析。-从不同路径处理实践理性。罗尔斯:不同公民出于不同理由赞同相同观点的共识必须受到尊重。缺乏共享理念,窄化公共理性。重叠共识不基于可共享的理由。同伴基于各自的理由接受政治观念,但不知道这种接受是否具备合理性。
权利理论的延申,程序民主的世界主义趋势----取代万民法模式,授予个体合法行动的权利,授权建立超民族国家的政治代理机构和政治机构,确保全球范围内保障人权。民族更加保有有限主权。
全球化时代中民族国家的未来
民族国家的性质与未来,哈贝马斯既不是对民族国家的分析也不是对民族主义的否定。而是对两者成就及局限的规范分析和经验分析。民族国家出现为了回应合法化与一体化双重危机。现代的觉醒也带来了孤独的个体及失位的社群。民族国家成就就在于同时处理了合法化和整合问题。
法律在人民身份认同所扮演你的角色。--依赖于超民族国家民主程序的制度化。
区分公民意义上的民族和族群意义上的民族。区分了政治上的文化和多数人的文化。共和主义生存下来就要保存于超民族国家的层面。民族国家的弱点:单个国家不具备资源应对全球风险;单个国家在全球化背景下失去对经济的控制;社会团结纽带和政治合法性崩溃。
多元文化主义与文化少数群体主义的权利
多元文化主义--差异化处理道德,法律政治问题及其关系。
一、忽略社群二、加强对差异的敏感,除普遍原则不可侵,法律系统供一个民族定义他们之所是,他们之所欲,清晰的表达他们与众不同的文化认同。三、法律有效性和民主程序之间的关联。
包容他者:共同体对所有人都是开放的,包括陌生人或保持陌生的人。
一应然的权威具有多大的合理性
道德论证:日常生活世界互动语境下的基本论证实践。
知识旨趣说、技术统治论和沟通行动论等学说,作为综合的社会批判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单靠合理动机道德不具有约束性:道德表达同意或拒绝的情感;契约重视利益忽视团结。
4.吉巴德:功能阐述规范共识破裂,规范话语改变,交往方式就会改变,协调交往的行为就会改变。参与者相信规范话语的力量。接受规范,把规范当成自己的义务并表达出来.
5.图根哈特 :参与者主观视角:出发点-完善的道德共同体,正义--团结
6.对脆肉的非认知主义的批判
7.一项法律只有当每个人都认为它可以被所有人接受的时候才有道德有效性。理性的生命才有一种意志---实践理性。
8.话语伦理学不能保有宗教的一切内涵,也不能捍卫道德规范的实在论
9.话语伦理为平等尊重团结做了证明。
对他者的包容----在包容过程中既不同化他者,也不利用他者。
普遍原则在话语原则下形成。包容性意味着进入话语不受限制,而不是任何一种强制性行为规范都具有普遍性。
二政治自由主义-与罗尔斯商榷  -论理性的公用
原初状态的设计
正义论反对功利主义立场,政治自由主义反对语境主义立场。---怀疑是否在运用他的规范直觉。
规范告诉我们什么必须要做,价值告诉文明射门值得去做。规范满足了一般意义上的行为期待,因而得到了遵守,价值或善通过目的行为而付诸实现。另外,规范是一种双重关系,只有肯定和否定,价值和善是一种比较关系。规范和价值99
多元主义的事实和重叠共识的观念
重叠共识是认知国内还是工具功能
公共自主和私人自主
第一质疑原初状态设计,第二质疑把有效性和可接收性混同。
承认关系是实现话语意志的前提。
自由主义:主体私有权的核心内容,共和主义:政治参与与政治交往的权利。
罗尔斯:原初状态的政治自由
理性与真理或世界观的道
理论所促成的共识是政治的而不是形而上学的
1.现代的出发点

幸福和正义,都是一种欲望,幸福具有一种合理性,而正义更多具有道德规范。
2.从霍布斯到康德
3.走向康德的程序主义
4.理性的第三种视角
重叠视角--既是政治共同体的公民又是理性公用的基础
5.论证的最后阶段
从你我出发,任何公民从自身世界观语境及潜藏的正义道德出发,
共识是一个发生过程
6.哲学家与公民
合理的政治强调政治价值的优先性,因而明确那些宗教观和形而上学世界观是合理的。
7.自由主义的意义
民主过程的使命在于不断重新明确公与私的关系,保障同时表现私人自主和公共自主的公民都能享受到同等的自由。
三民族国家是否还有前途
欧洲民族国家------关于主权与公民资格的过去与未来
1.国家与民族
2.社会整合的新形势。
自由的三个定义:社会成员的个人自由,国家公民的政治自律,民族自由---三者的冲突。
3.民族主义和共和主义之间的紧张
民族有两幅面孔,有公民组成的民族是民主合法化的源泉;公民靠自身力量建立自由平等政治共同体,
由民众组成的民族促使社会一体化。同源同宗处于共同语言和历史的共同体之中。
4.政治文化的同一性和亚文化的多元性
5.民族国家的界限:内在主权的有限性
吉登斯---全球化  交往
对悲观情境的解释并非没有现实意义,他所描绘出来的是众多视角中的一种。历史的发展并没有严格规律,人和社会都具有学习的能力。
6.超越民族国家  消灭还是扬弃
论包容---关于民族,法治国家与民主之间的关系
概念看起来是无辜的,他们反映出来的是一定的视角
我们意识构成了人种共同体和民族共同体的核心内容。民族是庞大的大家庭
民族对内开放,对外闭合
1.民主权在国家法上的一个构成
民主的核心是人民而不是人类。
2.民族自决的意义与无意义
民族主义用民族自决权来弥补规范的不足。
3.差异和包容
4.民主与国家主权
5.只有一个祖国的欧洲
风险共同体  共同的政治文化意识
政治公共领域的基础是市民共同体,中介是大众传媒。  建立政治公共领域的交往网络。206
欧洲是否需要一种宪法
如果没有超越国家公共领域的交往关系,就不可能有民主意义上的欧洲联邦国家。
四人权--从全球和内政角度看
1论康德永久和平理念
康德不能预见,资产阶级公共领域会发生结构转型,变成一种新的公共领域,由电子传媒控制,语义也发生退化,到处充满着图像和虚假的现实性。
我们懂得这些词的微言大义,也知道,今天最恐怖的战争是打着和平的幌子进行的,而最恐怖的非人性也是打着人性的旗号进行的。
政治的实质只有在一个民族充分认识到屠杀和牺牲的可能性的过程中才能得到更新。所谓政治就是一个民族认清敌人,反对异己的他在消灭自身存在的能力和意志。
民主法治国家中的承认斗争
1.泰勒的承认政治
2.承诺的斗争---诸种现象及其分析层面
3.法治国家的伦理特征
4.平等共存对抗物种保护
5.移民,公民资格和民族认同
何为话语政治
1.民主的三种规范模式
论法治国家于民主的内在联系5
《分裂的西方》
二战以后人类会终结嘛?人类的未来会更好嘛?世界上有两种超级力量,一个是美国,一个是全世界的公众舆论。如何超越单个民族国家层面形成某种欧洲认同是欧洲迫切的任务。分裂的途径国际法宪法化。向世界公民进发。康德:各民族间的和平为法律的和平。05诉诸三个要素:共和主义,世界贸易和世界公共领域。哈贝马斯:加强联合国的作用,维护人权和和平。深化联合国机构改革,赋予联合国更大干预权,限制常任理事否决权。日常共存的实践建立在共同的背景信念,文明的自明性和相互预期的基础上,但这种实践会因交往障碍,误解,不理解,不真诚及误导而产生冲突。学会 在面对其他文化时呈现自我。将希望寄托于交往,只有在对话中才能获得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视角转换的能力。也只有在彼此视角接受的活动中合作才能产生出一种共同的阐释领域,在视域中建立一种交互主体的共有解释。四个部分:1.911之后2.各民族复调的欧洲声音3.举目乱世4.康德计划和分裂的西方。
第一部分911之后
一、原教旨主义于恐怖
信仰的分裂和社会的世俗化都要求宗教信仰在科学的世俗知识的范围内,在和娶她宗教共有的话语世界中,对其非排他性立场进行反思。宗教反思就是学会用别人的眼光来进行关照。伴随着市场的全球化和国家的直接干预,世界社会也会分裂成获利国家,受益国家和失败国家。交往行为理论,以理解为导向的行动。社会关系充斥着暴力,战略行动和操纵。一方面我们日常共存的实践建立在一个共同的背景信念,文化自明性和相互预期的基础之上。暴力始于受干扰的交往,后者因无法克制的相互不信任而导致交往破裂。在交往日常实践中,人们必须建立信任资本.所有的解释都是翻译。家长式意义讲,宽容被实践了几百年。在一个政治共同体中,公民要彼此确认有共同的权利,不给权威留余地,权威单方面确定宽容的界限。在权利平等和公民相互确认的前提下,没有具有特权,都是从自身价值确定宽容的界线。宽容界限的反思性超越归因于自由秩序的法律和得到基础的普遍主义。在严格意义上,普遍主义就是一种理性道德平等的个人主义。29
二、雕像倒下不意味着什么?
实用主义者相信事实性的规/范力量,并信任一种实践的判断,另一种出于机会主义或信念,向事实性力量投降。今天,规范性异议正在分裂西方。现代理性法中的理性并不能使i自身成为普世的价值,价值不同于商品,商品可以在世界范围内进行分配并输出,价值不是空泛的,而是在特定文化生活方式的规范性秩序与实践中获得约束力。
第二部分各民族复调中的欧洲声音
三、二月十五日:什么将欧洲人联系在一起。超越所有欧洲中心主义来确立新的欧洲政治信任,号召重新确定和有效改善国际法,和机构。重新分配国家权利提供新的观念和实践。
四、核心欧洲的对抗力量?
五、德国波兰的心理状态
六、建立一种欧洲认同有必要和可能嘛?公民能够将国民团结拓展到各自的民族边界之外,以相互包容为目标。民族意识是一种完完全全的政治意识形态,是认为制造的自然规律。民主实践中释放出一种公共性自我理解的内在动力。本质抽象以法律为媒介的陌生人之间的团结。宪法和国家的脱钩欧洲。没有公民的政治认同,欧洲无法获得行动力。
第三部分举目乱世
第七章:关于战争和和平的访谈
第四部分:康德计划和分裂的西方
第八章:国际法的宪法化还有机会嘛?
1.古典国际法和主权平等:国家权利贯穿了民族层面,国家是以法律形式建构起来的,法律依赖于制裁暴力,两者相互依赖。2.作为符合法之自由的和平:普遍的万民国家实现世界公民宪法。3.从国家法到世界公民法4.为什么国际联盟是替代品:康德建议将国际联盟视为万民国家,6.国家权力和宪法。h    理想和现实同化了说明理想被现实超越了。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与历史唯物主义》
交往可以区分出社会病态现象的现代性理论。分析了马克思劳动价值的弱点,试图构建出一种新的可以为社会服务与解决问题的理论。哈贝马斯认为晚期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并没有导致社会的解放,科技的发展导致人类活动的工具化,科学技术成为支配系统合法化的意识形态。哈贝马斯重建交往行为理论,重新解释批判的社会理论的规范基础,重建马克思所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从批判理论到分析现代规范性基础------交往理性。韦伯提出资本主义自由和意义的丧失,,即资本主义合法化的危机出现。交往行为理论试图解决这一问题。第一阶段关注生产力和工具理性,哈贝马斯则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吸收韦伯的观点,认为引入工具理性是为了提高生产力并控制自然。但将工具理性用来调节与人之间的关系,人就失去自由。工具理性的合理化导致的系统对生活世界的入侵。哈贝马斯主要从个体与社会,自我认同和社会进化的互动关系来研究社会历史和社会生活的。不同于理性对知识的历史综合,不同于黑格尔的绝对精神,也不同于从宏观出发研究历史规律。哈贝马斯想 研究出既维持社会稳定又凸显个人自由与世界合理化的社会理论体系。本文讨论交往行为理论对历史唯物主义进行构建,以及有何启示。研究交往行为理论的初衷,如何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的又为何抛弃历史唯物主义。如何用学习机制说明社会进化的动力,如何用系统与生活世界代替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哈贝马斯建议用社会组织原则(社会整合原则)来代替生产方式,并区分为原始社会(整合原则为性别和年龄),传统社会(整合原则国家权力与政治)和资本主义社会(整合原则为雇佣劳动和资本)。突出知识的重要性,不应该把生产力作为社会发展的动力,从学习机制微观考察,把制度结构,组织结构和交往关系纳入生产关系范畴。社会有怎样的组织原则就有怎样的危机形态,原始社会的危机形态在外在因素,传统社会的社会和系统整合开始分化,危机产生于内在的矛盾,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系统承担了社会整合的任务,出现了系统危机。提出晚期资本主义出现的四种危机,最主要危机已经不是经济危机,而是合法化危机,既政府不能满足公众的愿望,得不到群众的支持与信任,引发自身合法性的危机。对此他提出了调整社会文化传统,给人们更多交往机会,提高人们容忍精神来解决危机。
第一章:介绍历史唯物主义受到的挑战,晚期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导致历史 唯物主义遭遇到理论和现实的危机,使得重新考量历史唯物主义,并用交往行为理论重新构建历史唯物主义。
第二章:哈贝马斯在马克思社会劳动维度下添加交往这一维度,作为社会进化的理论基础,国家突出交往行为的作用。
第三章:哈贝马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反思。
第四章:如何用系统和生活世界对上层建筑进行批判。
第五章:对哈贝马斯用交往行为理论来构建历史唯物主义的努力进行评价,对丰富和发展历史唯物主义提供了哪些价值,缺陷在哪里。
第一章:哈贝马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下考量和重构诉求。
第一节哈贝马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和总体评价。1.哈贝马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转变过程。第一阶段,对马克思主义探讨阶段。科学技术成为生产力,劳动价值论不在适用。国家角色凸显,政治干涉避免危机。使得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无法适用晚期资本主义形式。因此哈贝马斯修正和改造历史唯物主义,进而提出交往行为理论。马克思试图通过改变异化来改变社会关系,解决异化问题。第一代法兰克福没有把握好革命理论与革命实践的关系,通过改造世界来解释世界,哈贝马斯希望从规范角度做出改革和发展,对整个历史语境进行分析,证明具体分析的穿透力。第二阶段,对反思能力的认识论的建构上,对政治经济学批判阶段。修正历史唯物主义,构建交往行为理论。从三个方面展开,政治经济学视角对历史唯物主义解读,对认识论进行批判和分析,对建立在交往关系上的劳动与交往之间的区分。马克思机械化的曲解。自我生产和教育是相互依存的,马克思没有结合起来,也没有将交往行为和策略行为区分开来。第三阶段,对历史唯物主义进行构建。哈贝马斯:历史不适应于过去,儿适应于未来。2.哈贝马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总体评价。哈贝马斯从三点论述哲学扮演的角色,1.以自然界和社会发展的普遍理论为基础,从哲学上理解自然界和历史的统一。2.理性的自我理解和辩护,论证客观思维的普遍性。3.反对虚伪的独立性,展示彻底的激进和自我反思的力量。因此,哈贝马斯用反思力量构建历史唯物主义。
第二节历史唯物主义的时代特征晚期资本主义:国家干预加强,科学和技术联系更加密切。马克思阶级斗争和历史形态据情况运用。1.国家干预职能现象突出国家干预致使晚期资本主义由国家来协调,国家干预就是国家对经济发展所做的持续性调整,对市场的漏洞进行干预。是市场,商品,劳动力日益组织化。政治经济联系密切,私人经营由自由向垄断机制的转变。
哈贝马斯对国家干预职能的论述是从交往行为展开的,晚期资本主义作为有组织的资本主义在人们行为领域实现形式上的组织化,社会统治是通过两种媒介(货币与权力)四个渠道(公共生活领域,私人生活领域,消费,营业)等来进行的。从货币和权力出发,看到市场职能与国家职能的关系,从而达到平衡。国家干预表明晚期资本主义国家与经济系统具有功能性联系和互补关系。哈贝马斯认为政治不再是一种单纯的上层建筑现象,当晚期资本主义固有利益与国家干预发生冲突时,孕育出一种中合法化危机。2.科学技术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双重功能:一、是第一生产力,二、是执行意识形态的功能。从科学与技术关系问题考察科学技术在生产发展的作用。近代科学成为在技术上切实可行的知识。19世纪科学与技术是分开的,近代科学作用还未被凸显。之后科学对于技术的依赖作用特别明显,科学技术成为推动生产发展的重要力量和第一生产力。哈贝马斯认为意识形态是同资本主义社会来到这个世界上的,存在者韦伯的“世俗化现象”,---有三个方面,传统的世界观丧失自身的力量和价值;改造成为主观的信仰和对个人有约束力的伦理学;改造传统世界观和对象化,保持着合法性功能并不被公众意识到。马克思所做的意识形态批判适用于资本主义社会。科学只关心可以商量的东西及其在技术上的运用,而不在关心事物是什么。只关心如何去工作而不关心其目的。靠技术去支配一切。3.科学技术执行意识形态功能对马克思主义的挑战使其失去时效性,过时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机器只转移旧价值,活劳动创造新价值。科学技术在成为价值主要来源的同时也成为了独立的剩余价值的来源。
第三节构建交往行为理论的哲学背景:20世纪以来西方的语言学转向和对现代性的深刻反思1.当代西方的语言学转向:从意识哲学到语言哲学。哲学思想流变经历了本体论,认识论和语言哲学三个阶段。语言是构成人的历史存在的基础。世界本身就是在语言中得以表现的。哈贝马斯普遍语用学的构建保持了欧洲哲学的特点也吸取了英美分析哲学家的观点。:维特根斯坦:语言是人的行为,语言作为一种游戏活动,私人语言是不可能存在的,唯有公共语言才有意义,能起到沟通作用。奥斯丁:考察我在说出某事的同时也在做什么事情。把言语行为分为三种--以言表意行为,以言行事行为,以言取效行为。哈贝马斯看来言语行为的双重结构是不可分离的,交往行为理论的核心就是以语言的运用行为为主体的规范性理论。言语行为的真实性,正确性和真诚性。加达默尔:解释学在人类行为一切领域具有普遍性,能理解的存在就是语言。世界是相当于人而存在的世界,用语言所进行的表述。语言构成了对话,使人类在语言性对话中达成一致和和谐。哈贝马斯批判其过分强调语言的作用。哈贝马斯在《什么是普遍语用学》中指出普遍语用学是确定并重建可能理解的普遍条件。把达到理解为目的的行为作为最根本的东西。哈贝马斯言语有效性的要求:可领会性,真实性,正当性和真诚性。理解不是认识活动而是建立合法人际关系为目的的交往实践活动-------以言语为出发点构建交往行为理论。2.哈贝马斯对现代性的深刻反思:现代性是一个难以界定且内涵及其丰富的概念。哈贝马斯认为社会各方面造成的分裂之后缺乏有效的交往和沟通。通过建立交往理性克服以主体为中心的理性,为现代性建立了规范性基础。交往是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的核心概念,发端于对现代性问题的困惑,追溯于对黑格尔和马克思现代性的批判。马克思黑格尔都是依靠主体力量解决现代性的问题。哈贝马斯对先到先得分析认为现代性的反思不能展示现代性理想的规范性内容,唯一的出路是由意识哲学转向语言哲学,由工具理性转为交往理性,由历史批判转向交往行为理论的社会学研究。
第二章劳动与交往第一节哈贝马斯对历史实证主义的批判:弥补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空缺1.马克思的缺陷:生产模式的一元论:马克思所说的人是具有目的性和工具性的人,不是具有理性和自我反思的人,不利于建立人文科学。2哈贝马斯对马克思认识论的理解。马克思的生产模式是一种自我实现模式,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没有反思维度3.哈贝马斯以认识兴趣建构认识论基础的尝试,理性存在于人类的基本兴趣中。哈贝马斯认为人们对待技术,对待实践和对待摆脱自然的态度确定了特殊的观点,这些观点能理解现实本身。而决定这些态度的就是认识的兴趣。认识兴趣决定科学活动,认识兴趣分为:技术的认识兴趣(在劳动媒介中形成),实践的(在语言媒介中形成)和解放的(在统治的媒介中形成)。这三种认识兴趣分别包含在经验分析,历史解释和以批判为导向的科学观中。技术的兴趣关注对对象化的现实进行掌控,建立在技术上可以利用的认识,达到对现实的改造。实践的兴趣关注主体间互动的实践关系,在互动中形成合理的共识和规范。解放的兴趣是一种自我反思的力量,旨在实现反思本身,解放的兴趣指导达成共识的实践兴趣和控制自然界的技术兴趣。人类历史前进取决于解放兴趣。哈贝马斯根据认识活动中的不同兴趣将人的行为划分为交往行为和工具行为。第二节劳动于相互作用。1.劳动和相互作用作为认识论的哲学基础:把兴趣称为与人类再生产的可能性和人类自身形成的既定基本条件,即劳动和相互作用相联系的基本导向。劳动语言和统治是人的认识得以实现社会化的前提。认识兴趣就是从其产生。哈贝马斯认为人类通过劳动在社会化的组织中确定自己地位的,接着通过语言作为中介的沟通和交往,确立在认识中的地位,实现自我肯定。2.哈贝马斯对黑格尔劳动与相互作用思想的发掘。3.厘清劳动和相互作用关系的重要意义。劳动:以工具为中介的目的理想活动,合理的行为目的的选择和工具性的活动实现;是技术规范为导向,基于经验知识;技术规则取决于经验上的真实性和分析上的命题有效性;目的理想所掌握的规则是人熟练性和纪律性的提高;劳动合理化表现为生产力的提高和技术支配力量的扩大。相互作用以符号为媒介的交往活动;在具有共识的规范原则下,表现出交互主体间性的相互期望,理解和肯定;社会规范有效性体现在对意图的相互理解的主体通性中建立起来的,通过义务得到普遍承认来保障的;道德规范是使人具备伟大的人格结构;交往合理化表现为自由交往活动的扩大,人的解放和个性化。科学进步与人的解放是同步的。第三节哈贝马斯对马克思社会劳动概念的反思。1.概念解读和补充。社会劳动:是人类不同于动物的更新生命的方式,,是个人之间的社会化协作。从劳动的社会关系出发,把人类活动归结为生产力,把人类历史看作以生产力为主的过程。交往行为不仅包括劳动在内的一切人类活动的基础,也是在全部人类发展过程中始终起决定性作用。2.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的社会进化基础--交往行为:以达到理解为目的,以言语有效性为基础。早期:交往行为以语言为媒介,理解为目的,后期:交往行为是两个或以上的主体间以语言和符号为媒介,以言语有效性为基础,以达至相互理解为目的,在意见一致基础上遵循规范而进行的,被合法调节的,使社会达到统一并实现个人认同和社会化相统一的合作化以及合理的内在活动。目的行为,规范行为,戏剧性为和交往行为。目的行为在特定情境中选择手段获得目的,在多种可以选择的途径中做决定。规范调节行为:社会团体成员共同取向于规范价值行为。正当性和正确性。戏剧行为:有意识地表达和操作自己的行为,中心是自我的呈现,是公众以一定的方式看到并接受自己所表现的东西,要求真诚性。交往行为:建立人际关系达成的互动,以语言为媒介,反应行为者与世界的关系。同时遵循真实性,合法性和正当性。目的行为各自追求自身目的,规范行为树立一种共识,戏剧行为认为语言是一种自我表现的媒介。交往行为则把语言看成是一种达成全面沟通的媒介。前三种是以结果为取向的行为,交往行为是以理解为取向的行为。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重视行为的联合和客体领域的解释。3.交往行为的合理性:合理性更多涉及具有语言和行为能力的主体如何才能获得和使用知识,而不是对知识的占有。交往合理性包含主体与客观世界关系的合理性,主体与生活和社会世界的合理性,主体与自己与他人主观关系的合理性。马克思的合理化:生产力决定论,生产力发展进程就是合理化发展进程,生产力是主动的,生产关系是被动的。韦伯的合理化:从西方理性主义的历史形成和理想主义引导合理行为出发,考察社会合理化进程。把资本主义关系看作西方理性主义的子系统,认为具有目的合理化的促进社会发展的行为来自于理性的指导。同时也受物化的被动的系统的制约。哈贝马斯认为;交往行为的合理化是一种通过语言实现的具有主体间性的符合一定社会规范的在对话中完成的在交往者间达成一致的相互理解的理性化行为。必须有共同的规范和道德原则。
第三章交往行为与社会进化---哈贝马斯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原理的反思。哈贝马斯看来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是以社会劳动 为基础的社会进化理论。哈贝马斯认为社会进化不仅包括生产活动和劳动的合理化过程,还包含道德实践活动的合理化。第一节哈贝马斯对生存方式和社会形态理论的反思。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就是以社会物质的生存方式的发展揭示社会发展的基本过程。阐明社会形态的演变机制,展示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方向。1.哈贝马斯对生产方式的理解与批判马克思借助生产方式勾勒出由低到高的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哈贝马斯认为社会进化是社会结构的进化,是社会组织原则的进化,社会进化的主体是具有统一了的不同身份的个体,是不同个体主观性之间的共同性。2哈贝马斯对社会形态理论的批判。构建社会组织原则就是重构历史规范结构。哈贝马斯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把生产方式分为五种形态:原始公社,古代的,封建的,资本主义的和社会主义的生存方式。这是不科学的。社会的倒退是可能的,而不一定是必然的连续的向上的发展。三形态说从人的发展维度理解社会历史,五形态侧重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宏观维度理解社会历史。是互相补充的而不是相互排斥的关系。在《合法化危机》之后哈贝马斯就已经依据生产关系对组织原则进行划分:原始社会(年龄性别组成的组织原则,制度核心是亲缘系统),阶级社会(分为传统和现代社会,国家权力和政治经济形成的组织原则,制度核心是国家),资本主义社会(分为自由资本主义和有组织资本主义社会,以雇佣劳动与资本为组织原则,制度核心是政治与经济间的互补性关系)。第二节哈贝马斯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原理的质疑与批判。1.哈贝马斯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批判。马克思认为生产力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哈贝马斯认为生产力包括生产者的劳动力,生产技术知识和组织管理知识。缩小生产力的范围。认为教育的发展,积累技术知识提高组织管理水平促使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原因。马克思生产关系:物质资料过程中结成的社会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相互关系,产品分配,哈贝马斯生产关系不应该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和财富分配的关系,还包括社会的制度结构组织结构和人们的交往关系。以往做了工具主义和机械的理解: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不能很好解释由于生产力的发展造成的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该如何解决。哈贝马斯认为社会的发展需要依靠协作形式区分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不是依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所产生的矛盾运动。2.哈贝马斯对社会进化动力机制的分析。哈贝马斯看来社会的进化主要是价值观念和制度系统的进化,是具有复杂性的多层次的学习过程。规范结构的改变过程和生产力的发展过程都可以得到理性的重建。第三节哈贝马斯对社会危机理论的反思。历史唯物主义危机已经过时,需要重构。1.哈贝马斯对历史唯物主义危机理论的批判。狭隘,仅限于经济危机。只适用于自由资本主义社会。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中不可能出现。晚期资本主义危机从经济领域转移到政治文化领域,变成社会危机,政治危机,文化危机和意识形态危机。历史唯物主义解决危机的途径是革命。2.哈贝马斯构建的合法化危机理论。合法性意味着某种政治秩序被认可的价值。只有政治秩序才拥有和丧失合法性。对合法性进行论证的程序性活动称为合法化。对于一种政治秩序的正确性稳定及有效的证明和说明就是合法化。哈贝马斯认为自由资本主义社会的危机是以系统性和持久性为特征的系统危机,系统的控制问题产生并威胁到社会自我认同的时候系统危机就出现了,从系统和生活世界两个维度来进行分析。社会进化表现为生产力的提高,系统控制能力的增强和系统规范结构的变化,关于社会系统的危机必须从系统整合和社会整合的维度来分析。系统导致生活世界的殖民化,3.晚期资本主义的合法化危机。哈贝马斯认为四种危机倾向是在四种状况下产生的:经济系统无法产生可消费的价值程度,行政系统无法产生理性决策所必须达到的程度,合法性系统无法提供一般动因的必要程度,社会文化系统无法提供创造行动动机意义的必要程度。将社会分为经济增长点三个子系统是哈贝马斯危机理论最大的贡献。
第四章系统和生活世界哈贝马斯对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原理的 反思第一节哈贝马斯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批判与反思。1.哈贝马斯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原理的批判。不再适用。马克思: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他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和财产关系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发展的形式变成生产力发展的阻碍。那时社会的革命就到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革,上层建筑也变革。哈贝马斯认为马克思忽视学习和教育的作用,是不充分的。2.哈贝马斯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修正及不足。现代社会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生活日趋整合,社会各个系统间的渗透更加明显,各个系统间的界限趋于模糊,伴随着社会整合,社会逐渐复杂化,并产生新的领域,加剧复杂化。和涂尔干一样,哈贝马斯也将社会整合理解成社会的生活世界关于价值和规范的统一性保证。哈贝马斯希望用系统和生活世界取代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第二节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论。生活世界是行为者之间通过对三个世界的解释而达致相互理解与取得一致意见的关系。1.生活世界的概念。观察者角度:社会是一个输入输出,以功能为生取向的行动系统。参与者:一个社会团体的生活世界。哈贝马斯是从由符号互动所产生的日常生活中的开放性和交互性的认知结构系统来理解生活世界的。生活世界是听众与言语所交流的先验场所。言语和听众是语言的沟通性结构,也是生活世界的结构。哈贝马斯生活世界二的概念是针对当下社会的病态所提出来的。在目的合理性支配下的经济系统和政治系统的金钱权力侵入生活世界导致了生活世界的殖民化,压制个人的自由与自主行为,进而造成晚期资本主义的合法化危机。对哈贝马斯而言,生活世界是现实生活中人们交往活动的家园,交往行为者总是在生活世界的视野内行动。哈贝马斯从交往过程的参与者达至相互理解的角度,把生活世界作为交往行为被理解为主体间的共同视界。背景越丰富的参与者具有的灵活性就越大,在交往实践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因为它可以调动生活世界中一切可能的相关因素来支持其他相交的部分。哈贝马斯认为,生活世界储存着前代人所做出的解释努力。生活世界是交往行为相互理解的信息储存库。对哈贝马斯而言,语言是生活世界的媒介,言语者与听众在其中相遇,相互以有效性声明协调他们的活动,或寻求理解,凝聚共识,发展了内向能力的行动。2.生活实际世界的结构。生活世界包括文化,社会和个性。文化社会和个性作为生活世界的结构因素,与文化在生产,社会整合,和社会化的过程相适应。3.生活世界的合理化。归结为三个特征:生活世界结构要素的分化,形式与内容的分离,符号意义层面上的再生产过程的反思性的增加。合理化首先是生活世界理性化的过程,意味着生活世界所蕴含的世界观越发清晰,人类的交往和沟通不再局限于一个或几个角度,受权威制约也越来愈小,而更多的趋向于理性。第三节系统和生活世界的双重理论架构。1.系统和生活世界的分离 系统包括经济系统和政治系统,生活世界包括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两者既是社会分化的两个领域又是具有不同社会功能的整合机制。系统和生活世界都具有调节人类行为相互影响的功能,生活世界在价值规范维度规范人类活动,系统是体制和功能维度调节人类目标和生活取向。 哈贝马斯看来,社会进化是系统和生活世界的相互分离。系统的复杂性是以生活世界的合理化为前提的。社会合理化首先源于生活世界的合理化,导致了系统的合理化,最后出现生活世界被系统殖民化的情况。2.系统和生活世界的分化与社会进化机制的分析--哈贝马斯对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分析。哈贝马斯认为独立于社会整合的系统整合机制的形成,独立于生活世界的经济与行政系统的独立化与自主化是社会现代性的基本特征。当生活世界不断萎缩,当货币权力代替金钱成为交往媒介的时候,生活世界的殖民就发生了。3以交互主体为基础的交往理性。交往理性的根据就是哈贝马斯反复论证的三个有效性要求:正确性(言语者完成一个正确的言语行为,以便在言语者与听众之间建立一种正当的人际关系),真实性(言语者提出一个真实性命题,以便听众接受和分享言语者的知识),真诚性(真诚表达出意见,意图和愿望,以便听众相信所说的一切)。
第五章对哈贝马斯以交往行为理论构建历史唯物主义的评价。第一节可行性分析。1.交往行为能否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2.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是不是学习机制。3.系统和生活世界的双层社会架构能否更好的说明社会进化。4.哈贝马斯交往理性的乌托邦品质。交往行为理论的核心内容就是通过语言媒介达成一致和共识,交往理性要求一种平等的和非强迫的理想言辞情境。第二节挖掘交往行为理论的资源以丰富历史唯物主义1.交往行为理论的积极意义哈贝马斯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强调社会整合;社会整合以语言相互理解的共识行为为行为协调机制,系统整合以抽象货币媒体的交换规则作为行为调节的规则。生活世界是以社会的融合作为再生产机制的,经济系统和行政系统是以系统整合作为再生产的机制。在资本主义社会,合理化之所以走向物化,异化,生活世界的殖民化,在于金钱和权力力量凌驾于相互理解的共识上,是社会生活脱离人们相互理解的背景,成为人们不能主宰的过程。系统和生活世界的整合。指出当代资本主义的主要危机是合法化危机,社会的病症是生活世界的殖民化2.传统历史唯物主义的困境与出路
结语
《后形而上学思想》
论文集锦:前三篇对回归形而上所作出的反应。,有怀疑色彩但不失望悲观的理性概念。第二编:语言分析中实用主义的转型。在当代意义和行为理论中对交往理性进行阐明,第七篇和三千篇一样的主题,结合当前占统治地位的理性批判的语境主义变体展开讨论。最后两篇清理出两条线索加以发挥。一条是个体的不可言说问题,另一条,哲学文本为何没有融入哲学范畴。
一、移动的现代视界
哲学出现发展断层哲学家告别现代进入了后现代。
1.四种哲学思潮:现象学,分析哲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
黑格尔称哲学思想为精神形态。在形式,结构和影响上有极大的差别。
分析哲学不断自我扬弃,现象学自我消解,结果就是科学化和世界观化,西方马克思理论生产的社会科学特征和专业哲学特征越来越明显,后结构主义已经成为被尼采推向极端的理性批判。
2.现代思想的主题。标志着现代与传统的决裂。分别是:后形而上学思想,语言学转向,理性的定位,理论优先于实践的关系的颠倒(逻各斯中心主义的克服)。我们的认识能力扎根在前科学的实践,我们与人和物的交往之中。
3.认识与偏见。四大主题是20世纪哲学研究的原动力。在带来新认识的同时也产生了新的偏见。
二、康德之后的形而上学
亨利希---形而上学的卫道士,要求把认知和行为主体的自我关系和自我理解作为出发点。形而上学,对自然主义的拒绝,回归主体性就构成了其哲学研究主题。将现代理性与工具理性等同起来,意味着告别现代性。根据形而上学,反自然主义,和主体性理论展开问题。
1.形而上学:存在,意识,语言对哲学进行大致分期也不足为奇。区分出三种思维方式:本体论,反思 哲学,和语言学分析。形而上学最初关注的是普遍性,永恒性和必然性的科学,在意识理论中可以找到等价物。康德把理性分为客观认识潜能,道德认识潜能,和审美判断潜能这一建筑术。在高度分化并充满张力的范围内,哲学和各种科学之间存在着不同水平上的亲和关系,有些或多或少的依赖于哲学思想。个体的生活历史和主体间的生活方式个体构成了生活世界,我们生活历史的视野及我们先天就置身于其中的生活方式构成了我们熟悉的透明整体,在反思前熟悉,在反思后陌生。宗教,形而上学所依赖的整个价值体系,随着科学,道德和法律等专家文化的兴起和艺术走向自律而崩溃了。
2.反自然主义:亨利希认为哲学由一种二元论决定即有关物质和精神的一般理论。 作为具有言语和行为能力的主体,在一切科学之前,我们就具有进入符号构成的生活世界及社会个体劳动结果和创造潜能的内在途径。语言行为主义也属于一种还原主义的理论结构。
3.主体性理论:近百年,从对意识事实的反思分析向对公共语法事实的重建分析的转变,人们提出了各种论证。亨利希强调自我关系和语言能力同宗。一切称得上是主体性的东西哪怕是十分原始的自在存在,都是在教化过程中语言媒介不断强迫个体化所造成的结果。只要有交往行为,教化就不会中断。米德认为,没有社会化就没有个体化。
三、后形而上学思想的主题
回顾形而上学思想的几个内容,探讨他所面临的四个不安主题,集中讨论哲学的同一性主题,存在与思想一致问题及理论生活的神圣意义。
1.形而上学面面观:同一性思想,抽象水平上万物归一。一和多作为同一性和差异性的抽象关系,是一组基本关系,形而上学思想把他当作一种逻辑关系,也把他视为存在关系。对源于一,多表现为一种多样性。
唯心论:统一秩序决定了本质现象的多样性,秩序本质上又是抽象的。理想的抽象本质赋予存在其他的一些特征:普遍性,必然性喝永恒性。经验基础上的推理和知性基础上的回忆为形而上提供内在动力。作为意识哲学的第一哲学:唯名论和经验论。自我意识即认知主体与自身的关系。形而上学在德国唯心论那里表现为主体性理论。同一性先于差异性,精神先于物质。强大的理论概念:任何一种具有世界影响的宗教都描绘出一套拯救个体灵魂的特殊途径,佛教提倡苦行,基督教要求遁世,哲学把沉思生活即理论的生活方式当作拯救的途径。追求一和全的整体性思想受到了新型程序合理性的质疑。历史解释科学,相当于唯心论的偶像化和不确定性更具有说服力,对交往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物化和功能化的批判即科学技术的客观主义自我理解的批判也开展起来。从交往行为理论角度阐述形而上学动摇的不同方面,后形而上的过渡带来的新问题,已经我们如何对待。
2.程序合理性:理性是整体与部分的统一,理性可以统辖世界本质,并从中识别自身。随着认识由实质合理性变为程序合理性,形而上变得尴尬。非理性哲学主义雅斯贝尔斯:实存的澄明和哲学的信仰,柯拉科夫斯基:补充科学的神话,海德格尔:神秘的存在思想,维特根斯坦;语言的治疗,德里达:解构活动,阿多诺:否定辩证法。哲学总是以一种笨拙的方式与常识纠缠在一起。
3.理性的定位:尼采彻底理性批判的大门,这种理性批判又是整体性的。理性概念是针对主体哲学的基础主义批判所大致的后果,福柯:对人文科学如何宣扬多元化和个体化的先验主体创造的世界,符号体系,生活方式及制度所依赖的前提做过解释。人文科学孤立无援,把自己卷入既是经验又是先验的模棱两可的双重视角中。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把两条论证思路合二为一了:历史主义和生命哲学赋予(传统中介,审美经验,以及肉体,社会和历史的个体存在)以一种认识意义;先验自我与每一位现象学家的实际意识等同起来。解释世界允许存在者存在还能被认为是一种主动性,并归功于主体的努力。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赞同:个体实际扎根于世界中,但还保留独立筹划世界的资格。遇到的问题:意识分裂成单子,各个单子如何建构起有关主体间性的世界。具有语言和行为能力的主体间共同的生活世界做背景,就世界中的事物达成共识。言语建构和阐述的生活世界的立足点在于语言共同体的交往实践,在交往过程中,语言所建立起来的共识取决于交往参与者所持的肯定或否定的立场。有了语言建立起来的共识,时空中才能形成广泛的互动。   
4.语言学转向:意识哲学批判为后形而上铺平了道路,它的的四个动机:1.自我意识根本不可能是本源现象,主流思想即工具理性的批判涉及整个现代生活语境。2.具有判断,行为,和经验能力的主体行动所面向的对象为意向性对象,并不能表现所意味和陈述事态的命题结构。3.自然主义把意识作为基础,前提和本源表示怀疑,除了具有表达能力的肉体,行为举止,及语言等范畴之外,还可以引入世界关联。4.语言学转向,语言是按照对象名称的排列模式而设想出来的,是一种内涵之外的沟通工具,语言学转向最初是在语义哲学范围内完成的,付出了抽象化犯人代价。语义学分析不考虑说话者的言语情境,措辞,要求,对话角色和所持立场。置语用学不顾。语义哲学的抽象化把语言格式化了,使语言的自我关涉模糊不清。
5.超验的萎缩
第二编实用主义转型
四、论行为,言语行为,及以语言为中介的互动及生活世界
1.目的行为通过选择和使用恰当的手段来实现预定的目标,言语行为是它来和其他人世界中的事物达成共识的。第三人称:如何通过目的行为实现其目的,如何通过言语行为与他人达成共识。1.1言语与行为言语行为具有一种自我关涉的结构,通过完成一种言语行为,把所作所为言说出来。放弃观察者的立场转向参与者的立场,人们必须说同样的语言,处在由语言共同体所确立并具有主体间性结构的生活世界当中,从对自然语言的反思中获得好处,对语言行为的描述建立在理解这种语言行为内在自我解释的基础上。言语行为具有自我解释的反思特征,目的和效果也都和非语言行为不同。但无论言语还是非言语都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世界中的状况需要采用恰当的表现手段才能呈现出来,从价值观出发的目的就是这样一种手段。行为目的的特征:独立于干预手段,因果性质的作用,处于客观世界当中。言语行为则不能达到。言语行为的特征:自我解释的行为显示出一种反思结构,目的是以言行事,目的不是在世界内部实现的目的,没有接受者的协调和赞同就无法实现,只能用语言媒介中的理解概念才能解释清楚。合理性涉及的不是知识的拥有,而是具有言语和行为能力的主体如何让运用知识。从目的行为对命题知识的非交往性运用出发,遇到目的理性概念。从言语行为对命题知识进行交往性运用,就会遇到交往理性的概念。1.2交往行为与策略行为:区别标准:自然语言是否只是传达信息的一种媒介,或者同时还是社会整合的源泉。交往行为当中,语言理解的共识力量把行为协调起来,策略行为中,协调取决于行为者通过非言语行为对行为者语境及行为者之间所施加的影响。由信服和由约束所达到的行为机制相互排斥。交往行为和策略行为的区别在于:有效的行为协调不是建立在个体行为计划的目的理性基础上,而是建立在交往行为的理性力量基础上,交往理性表现在交往共识的前提中。以言取效。
2.涉及意义与有效性之间的形式语用学意义理论的基本观念介绍和阐述。(1)社会学行为理论所要阐述的是社会秩序如何成为可能的问题,解释了互动在更高层次上结合并稳固下来的生活世界的背景层面。2.1意义理论中的语用学转型意义理论的基本问题是:理解语言表达的意义究竟意味着什么?自己就某事与他者达成理解。语言表达的意义,语言表达的意图和语言表达的内容,在语言行为中的使用方式存在三重关系。意义语用学认为言语者在一定语境下所表达出来的意图和想让理解的内容具有基础意义,形式语用学的出发点是命题的真实性前提或成为真实的条件,晚期维特根斯坦所开创的意义应用理论把一切语言表达发挥功能的互动语境联系起来。这三种意义理论中的任何一种都和交往过程的一方面联系起来。  一句话可以是承诺,坦白或语言,可以做出相应的行为:履行义务;真诚性;陈述真实性。每一种语言行为都会从三个方面进行批判,而被认为是无效的:从认为陈述批判是不真实的;从言语者意图批判是不真实的;从现有语境批判是不正确的。我们知道是什么让他的表达被接受就会i理解这种的言语行为。这些援引的理由来说服听众相信他有能力为他的表达提出有效性要求。基本思想:理解一种表达,也就意味着懂得如何运用这种表达来和某人就某事达成共识。凡是理解可接受条件和领会了所说内容的观众,都要求采取一种合理的立场,如果它承认了有效性要求,并接受了所提供的言语行为,那么他就承担了其中的互动义务,这种互动义务来自于所说内容,对所有的参与者都同等有效。2.2从社会行为到社会秩序交往行为和策略行为是以语言为中介的互动的两个变形。对交往行为而言,左右通过从结构上对主体共同使用的语言加以限制,才使行为者从关注自身效果的目的理性的自我中心论走出来,成为交往理性的公共范畴。超越主体的语言结构从行为理论角度解释社会秩序如何让=成为经典。马克思认为:手段与目的的颠倒被行为者看作是实际社会进程物化的特征。由媒介所控制的互动体现的不再是工具理性而是功能理性。在达成共识中应当能建立起一种社会秩序。胡塞尔用现象学解释日常生活实践和世界经验的内在知识领域。哈贝马斯,交往行为包含在生活世界中,生活世界通过吸收风险回过头揭示大量的背景共识。知道为何转变为知道如何:内在知识用知觉加以把握,通过反思进行合理重构。
3.引入生活世界的概念当成交往行为的互补概念(1)形式语用学揭示生活世界的背景,言语者从参与角度对形式语用学进行重建。3.1形式语用学的生活世界的概念胡塞尔:生活世界是现实领域,能够发挥原始作用,批判自然科学客观主义遗忘自我的理想化。未能认识到日常交往实践本身就是建立在理想化基础之上的。A一种与情境相关的视界知识:熟悉的环境置于集中有序的时空视界并构成言语情境的中心。B依赖主题的语境知识,起到稳定有效性的作用。在共同的环境或经验视野中确定下来。生活世界背景的第一个特征是:一种绝对的明确性:成熟又不足的知识形式。第二个特征是:总体化力量:生活世界是一种总体性,具有一个中心和许多可以穿透但不可逾越的界限。我们所经历的时间和空间都是很具体的,是我们所处世界的解释坐标或表现坐标。我无论是在肉体之中还是作为肉体,都在一个主体间共有的世界里,集体共同居住的生活世界相互渗透相互重叠相互构成网络。第三个特征:背景知识的整体论,与绝对化和总体化联系在一起。生活世界是一个灌木丛,只有用不同的知识范畴依靠问题经验才能把他们分离开。非主题知识的三个特征:绝对性,总体化和整体论接近经验的偶然有限性。3.2社会作为由符号建立起来的生活世界言语者就他者与某事达成理解所使用的任何一种言语行为都把语言表达固定在了三层世界关系:与言语者的关系,与听众的关系;与世界的关系。探讨与听众的关系即人际关系,互动参与者用他们的言语行为承担起协调的使命。语言的表现和表达功能。协调行为的目的在主体间共有的生活世界中实现社会整合。个人所扮演的角色从交往角度来讲是用来保存和发展文化知识的,从社会化的角度来看,是用来培养和维护个人认同的。社会是由合法的秩序构成的,促使交往参与者属于一定的社会群体,确保他们之间能够协同起来。对个体而言,文化和社会主要表现为跨越代际的关系形式。生活世界由文化传统,制度秩序及社会化过程中出现的认同构成的。生活世界是日常交往实践的核心,由扎根于日常交往实践中的文化再生产,社会整合以及社会化相互作用的产物。 社会化和教化依赖于个人学习过程。海德格尔:解释世界的语言让事物在世界中相遇。
五、意义理论的批判
1.意义理论的三种命题:语言表达的内容,语言表达的意思,语言表达在言语行为中的应用方式之间存在着三种关系。意向主义认为:语言是一种工具。形式语义学注重语言表达的语法形式,不受言语者意图和观念的影响。意义应用理论:揭示语言表达的行为特征。
2.语义学和言语行为理论的局限:在穿透力方面的局限性(1)。第四种理论言语行为理论是否可以取代他们(2). 塞尔区分了五种基本模式:记述式,指令式,承诺式,表现式,宣告式言语行为。
3.言语行为,交往行为和策略性互动:言语行为:言事者就某事达成理解(1)克服片面性(2)交往和策略行为构成一种替代关系。1)语言:表达意图的功能,表现现存事态的可能性,确立互动关系等功能来解释语言表达的可理解性。理解语言表达的条件中看出,语言表达所完成的言语行为指向相互理解,指向具有合理动机的共识。2)  社会学家认为,习惯性的现实权利与规范权力之间有一种连续性。
六、论塞尔《意义交往和表现》
1.言语行为理论实现了意义主义的转型。4.陈述的意义决定真实性前提,命令意义决定真诚性前提,承诺意义决定现实性前提。命题立场改变,现实前提改变,言语行为的形式也改变。
第三编形而上学和理性批判
七、多元声音中的理性同一性:呼吁历史和生活世界的多元化,反对一元化;呼吁语言游戏和话语的灵活性,反对同一性;呼吁文本丰富性,反对单一性。
1.多可以追溯到一,有了一,才有了时间和历史。一不仅仅是起点起源,而且是第一原因,原型或概念。所有的一切构成了由对立性和相似性编织起来的平行网络。一是世界内部的一切作为前提,又是万物的基础。2.形而上学的主要问题是一和多,无限和有限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之后转化为新的问题:实践理性和纯粹理性,自然因果和自由因果,道德性和合法性之间的关系等。一种历史如果包含逝去的过去,预定的未来和受到批判的现在,这种历史已不再是历史。3.不管是世界历史过程的综合或生活历史过程的综合是通过社会劳动和革命实践,或通过基督教的原罪意识和激进的自我选择来完成道德,他们所遵循的都是康德理论模式,而非黑格尔理论模式。4.话语越多,矛盾和差异越多,共识越抽象,分歧就越是多样。论证结构出现的问题和遗留的规范内容问题。克尔凯郭尔后认识到只有沿着现实生活的足迹才能找到个体,而现实生活的足迹在一定程度上又成为了存在的主体性。我作为个体,作为自己生活历史中不可替代的人格应该得到承认。
八、个体化与社会化:论米德的主体性理论1.涂尔干最早注意到社会分化或劳动分工与个体进步之间的关系:今天没有谁会怀疑规则的强制性特征,它迫使我们做人,而且永远做人。帕森斯/;制度化个人主义:一方面人在个体化过程中应当获得更多的自由和自律,另一方面自由度的提高又致使了一种新的规范期待,即一种制度。盖伦:个体从普遍力量中解放出来的过程本身就是个体受到普遍控制的前提,和福柯一样,想证明现代性是一种充满幻想的自我理解。成为一个人首先意味着成为行为的自律源泉。涂尔干把社会个体化理解为使个体具有自己个性的能动性增长。米德社会心理学:米德把角色结构的分化与分化语境中社会个体的良知的形成和自律的获得联系起来。黑格尔认为,个体化依赖于精神的不断主体化,米德认为/;个体化依赖于看起来似乎是由外到里的控制力量的内在化。自我的个体化体现个体的抉择能力。自我的自律化:在某种程度上,个体本身先把自己确立为一个独立的行为主体。个性被理解为个人的成就,个体化被理解为个体自我实现的过程。米德的另一个贡献:个体化不是一个独立的行为主体在孤独和自由中完成的自我实现,而是一个以语言为中介的社会化过程和自觉的生活历史建构过程。通过语言达成相互理解,通过与自身在生活历史中达成主体间意义上的理解,社会化的个体也就确立了自己的认同。个体结构表现为主体间的相互承认和主体间意义上的自我理解。2. 个体的概念。对象的单一性根据定量的认同解释。作者看来:只有当一种存在者用定性的认同来与所有其他事物区分开来时,才能说这个存在者有个性。3.费希特:个体化的本体化过程既是一种实践行为,又是一种反思行为,核心是自我的起源-----自我建构过程。从我获得意识的那一刻,我就是那个使我自己具有自由的个体,我使我自己成为那个个体,所以我就是那个个体。自康德以来2,先验被看作是创造世界的主体,和具有自主行为能力的主体。 7.认识的自我关系是具有认知能力的主体与自身的关系。自我意识是沿着由外而内的道路,通过互动参与者之间以符号为中介的互动而形成的,有主体间性的核心,通过语言媒介,用非客观化在他者身上认识自己。8.任何完全依靠自身并且想要用理性的声音和自己交谈的人都必须理解过去的声音和未来的声音。米德:不断进步的个体化同时是用独特认同的分化和个人自律的增长加以衡量的。所有的自我都是通过社会过程建构起来的,都是社会过程的个体表达。每个自我在社会过程中都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立场,同时,他还是社会过程中有组织的行为结构反应。怀特海:每一个个体都以不同方式来对共同生活加以分层,而共同体生活则是所有分层的总和。 社会进程的加快以及未来视野的不断扩大都是典型的现代经验,根据现在的过去和未来的过去可以清楚的说明当下的处境。这种以及发生改变并且具有反思性的时间意识,要求把现代的行动置于预示未来的前提下,即适用系统过程又适用直接的互动。9. 米德从社会心理学把客我理解为具有语言和行为能力的认同。在交往行为中每个人都能在他者身上认识到自己的自律。交往理论阐释传统社会学的基本观念。10.把现代社会描述成社会系统的功能分化或生活世界的非传统化两个角度来描述现代化的过程。劳动资本商品市场控制经济系统,公共行政机构具有官僚特征和垄断力量,主宰该系统的是权利。经济和政治的分化互补式式现代社会分化成不同功能的例证,而传统生活世界的瓦解表现为宗教世界观分为不同层次的统治秩序,及通过把各种功能结合起来塑造社会的体制发生了解体。卢曼对帕森斯的包容做了解释:首先是随古代欧洲历史上的等级社会瓦解出现的,每个人分属与不同阶层,而且只属于这个阶层,随着功能的分化,放弃了该秩序,每个个体都必须获得所有功能系统的途径,每个功能系统接纳所有的人,但所接纳的都只是在特定情况下与功能相关的生活行为部分。在个体化社会里,个体必须学会把自己当成行动的中心,当成自己生活,能力,伙伴关系等部门。系统理论所提供的包容镜像是获得解放并且已经个别化的个体。一个角度217/:社会个体化和社会整合的转变紧密相连,过去,社会整合通过价值规范金钱权利等控制媒介来完成,都属于理性抉择的孤立行为,贝克:自由和醒悟不仅表现为为其他地方突出社会化的个体提供动力,也能够为新的社会整合提供动力。新的社会整合必须理解为个体自己的成就。只有在生活世界理性化的基础上这个过程才意味着社会化主体的个体化。自我反思所控制的个性系统自由化和单个化。米德揭示自我主体间性的核心。
九论哲学科学与文学的关系。没有语言革命就不可能彻底改变传统的知识形式和科学习惯。 只有把自我意识,自我决定和自我实现等内容从哲学基本概念中清除出去,语言才能获得独立,成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存在秩序,成为充满竞争和排挤的话语。语言不可以穷尽整体性,存在未被书写或无法书写出来的一切。言语行为在文本中失去的力量在日常交往实践中操持了起来,早日常交往实践中,言语行为的活动领域是行为的具体语境。日常生活的应用文要求陈述的真实性,规范的正确性,表达的真诚性,和价值的优先性,针对言语者也针对接受者。文学文本中所出现的有效性仅适用于文本中的人物,不针对作者和读者。
吴楠
Posted: 2021-04-07 22:56 | [楼 主]
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
三农中国读书论坛 » 西农四为读书会

Total 0.242081(s) query 3, Time now is:11-26 23:35, Gzip disabled
Powered by PHPWind v6.0 Certificate Code © 2003-07 PHPWind.com Corpo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