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1日——10月8日
1、列宁 《列宁选集》(第一卷)
2、列宁 《列宁选集》(第二卷)
3、列宁 《列宁选集》(第三卷)
4、列宁 《列宁选集》(第四卷)
5、斯大林 《斯大林选集》(上卷)
6、斯大林 《斯大林选集》(下卷)
7、毛泽东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
8、毛泽东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
9、毛泽东 《毛泽东选集》(第三卷)
10、毛泽东 《毛泽东选集》(第四卷)
11、田秉锷 《毛泽东诗词鉴赏》
12、叶永烈 《走进钱学森》
13、刘东平 《宋庆龄图传》
今年暑期从事土地的专题调研以及在写土地调查报告的过程中,有一个强烈的感受就是,以学术为志业的学者(特别是社会科学),不懂得政治,就没有方向,没有立场,没有判断力,因此就没有生命力,也不会走远。由此,我就特别迫切的想去理解我国的政治与时局,希望对于我国当下乱象丛生的时代拐点能形成个人的判断力。我国是个社会主义国家,自共产党成立之日起就坚持以马列主义思想为指导,马恩列斯毛的思想对于理解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去年阅读了马恩的书籍,所以这个月主要攻读列宁、斯大林和毛泽东的选集。
斯大林和毛泽东都常常强调自己是列宁的学生,事实上也是这样。斯大林认为:“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是进一步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确切些说,列宁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和策略,特别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和策略。”列宁的思想确实是进一步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在哲学、政治经济学和国家理论上均有发展,其三大著作分别为《哲学笔记》、《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和《国家与革命》。最后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就是关于在一个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和实现社会主义的问题,这主要体现在他的新经济政策和临终前口述的五个文件,即《日记摘录》、《论合作制》、《论我国革命》、《怎样改组工农检察院》和《宁肯少些,但要好些》。从这五个文件中,可以看出列宁临终前最关心的两个问题:一是在社会主义国家中改造旧的国家机关,克服官僚主义;二是如何推动社会主义的文化革命,提高文化水平,特别是在农民中进行文化工作。下面有关哲学学说、政治经济学学说和国家学说,对列、斯、毛进行个简单的述评。
哲学学说
列宁的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和《哲学笔记》,《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主要是在单纯的维护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认识论立场,坚持的是“反映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在之物”,只有作为认识论主体的人感受和认识了自在之物,就成了一种“为我之物”。认识论的两个前提是,其一感觉是我们知识的源泉,其二客观实在又是人的感觉的源泉,得出此结论在于辩证唯物主义区分了表象和表象的对象。而唯心主义认为世界是表象、绝对观念、意志等,是因为没有区分表象和表象的对象,作为认识论主体的人类认识了“自在之物”之后,创造的只是表象,而非表象的对象。
而在《哲学笔记》中,列宁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提出了“能动反映论”,强调了人的意识的能动性或说主观能动性。“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马克思在1845年,恩格斯在1888年和1892年都在实践标准作为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础。而列宁则进一步提出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认识和实践相结合的观点。而“辩证法的核心就是关于对立面统一的学说,即对立面怎样才能够同一,是怎样同一的,在什么条件下它们是相互转化而同一的。”最后,在列宁那里,逻辑学不是关于思维的外在形式的学说,而是关于‘一切物质的,自然的和精神的事物’的发展规律学说,即世界的认识的历史的总和,即逻辑学是认识论。而辩证法也是认识论。所以在列宁哪里,唯物主义的逻辑学、辩证法和认识论是三位一体的性质,是同一个东西。
列宁的《哲学笔记》并不是一本哲学著作,只是其阅读哲学的札记,零散的思想并未来得及写成系统的这些著作。而毛泽东的《实践论》和《矛盾论》则是列宁哲学思想的直接继承和发展。《实践论》主要论述认识和实践的关系,对应与我国哲学传统则是知和行的关系。首先关于实践的观点,即什么是实践?毛泽东拓展了实践的内涵,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而人的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的一种形式,还有多种其他的形式,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等。而最具创新的则是其关于认识的发展过程理论,分析认识的两个阶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阶段,人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在两次飞跃上,第一次飞跃是在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第二次飞跃则是理性认识形成的理论用于指导实践,并受实践的检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再循环的内容,都比较低进行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和知行统一观。而《矛盾论》则论述的是辩证法:(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即一般和个别的关系;(2)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决定事物性质的则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毛泽东认为生产力、实践和经济基础,一般地表现为主要的决定作用,然而生产关系、理论和上层建筑这些方面,在一定条件下,又转过来表现其为主要的决定作用。当着不变更生产关系,生产力就不能发展的时候,生产关系的变更就起了主要的决定作用。在毛泽东那里,逻辑学、认识论和辩证法也是同一的。
国家理论
列宁的国家理论主要集中体现在《国家与革命》、《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无产阶级革命和叛徒考茨基》、《关于党纲的报告》、《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等文中,斯大林的国家理论主要体现在《论列宁主义的基础》和《论列宁主义的几个问题》等文中,毛泽东的国家理论体现在《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和《论人民民主专政》等文中。列宁认为:“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国家是剥削被压迫阶级的工具。国家是阶级统治的机关,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关,是建立一种”秩序“来使这种压迫合法化和固定化,使阶级冲突得到缓和。”(P176)“无产阶级国家代替资产阶级国家,非通过暴力革命不可。无产阶级国家的消灭,即任何国家的消灭,只能通过‘自行消亡’。”国家的本质就是阶级统治的工具,资产阶级的国家就是资产阶级专政,而专政就是直接凭借暴力而不受任何法律约束的政权。
那么,马克思主义者的国家理论要面对的两个关键问题是:一、用什么东西来代替被打碎的旧的国家机器?马克思在巴黎公社的革命经验基础上,认为巴黎公社将是未来无产阶级专政的雏形,以代替被打碎的旧的国家机器(官僚、军队和警察)。而列宁则在十月革命的基础上开创了苏维埃制度作为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形式,以代替资产阶级的民主议会制度。斯大林在总结列宁主义的基础上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的体系。毛泽东在根据中国革命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下的人民民主专政。同时,列宁认为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只能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原则,“各尽所能,按劳分配”。也就是在废除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范围内,使得人剥削人不可能了,也只有在这个范围,“资产阶级的法权”不存在了。那么,在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社会主义阶段上,人们推翻了地主和资本的压迫,但还可能面临着官吏的压迫的危险。
二、怎样由现在的人来实现社会主义?在推翻了主要的地主和资本的压迫之后,无产阶级专政还需要国家这部暴力机器来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成果,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而国家的存在就需要对国家进行管理,而国家的管理是需要人去执行的。思想停留在“资产阶级法权”下的现在的人,来怎么掌握国家权力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呢。列、斯、毛针对此问题都认为要靠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即共产党的领导来实现社会主义,无产阶级专政要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列宁认为无产阶级先锋队的纪律是靠什么来维持的,靠什么来检验的,以及靠什么来加强的?一是靠觉悟,二是靠和群众的联系,三是靠无产阶级政党的政治领导正确以及群众根据自身经验相信其正确。斯大林认为政党、阶级与群众的正常关系是相互信任。 毛泽东也认为产生官僚主义的根源是小资产阶级自由散漫冷漠自私自利的本性。执政的无产阶级先锋队自身也处在这种小资产阶级自发势力的包围和渗透中,有被腐化的危险。而要克服这种小资产阶级的自发势力在党内就是要发扬党内民主以及批评与自我批评机制。但是我们看到这种约束是非常脆弱的,整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的关键环节就落到了执政党这个无产阶级先锋队的觉悟上面来了,而赋予无产阶级专政政权的合法性的恰恰是大多数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而一旦先锋队的觉悟程度降低了,就容易产生官僚主义,就会脱离人民群众,共产党的执政的合法性也就产生了危机,执政党脱离人民群众对于政党而言是极端危险的。列宁认为对抗官僚主义的一个根本性的措施是让人民大众都参与到国家的管理和监督上来,但这将又遇到下面这样的一个制约因素。
问题是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应该说突破了马克思最初对社会主义实现步骤的限制,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社会是在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得到极大提高的物质基础上,而生产关系束缚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达到不可调和的产物。而列宁在分析了自由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的时代大形势下,认为无产阶级革命的高潮已经到来,领导的十月革命则是突破和发展了马克思的社会主义观,开创了在一个落后的国家也能建设社会主义的局面。而斯大林面对党内部的托洛茨基派,坚决的捍卫社会主义能在世界上一个国家内得到全面实现,而要想彻底实现则要等到世界上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前苏联的社会主义国家和毛泽东领导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的一个共同点都是在落后国家建成的社会主义,所谓落后是指资本主义发展程度较弱,中国比前苏联更弱。在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制度,实质上先变革生产关系,以求生产力得到更大的解放和发展。
换句话而言,这个制约因素就是在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还将面临的一个制约因素就是文化水平问题,尤其是占大多数的农民的文化水平问题。列宁认为:“由于文化水平这么低,苏维埃虽在纲领上是通过劳动群众来施行国家管理的机关,而实际上却是通过无产阶级先进阶层来为劳动群众施行管理而不是通过劳动群众施行管理机关。官僚已被打倒。剥削者已被废除。但文化水平还没有提高,于是官僚们占据了原有的位置。要排挤他们,只有用比以前大得多的规模把无产阶级和农民组织起来,同时真正实行吸收工人参加管理的种种办法。”因此在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将面临两大困境,即如何改造旧的国家机关,提高工农的组织程度,提高人们的文化水平、特别是农民的文化水平,进而让劳动群众参与到国家管理中来,以对抗官僚主义。这三个问题也是列宁临终前口述的五个文件传达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无产阶级先锋队的先进性不仅仅只靠“自觉”,还必须探索一种良好的体制性保障,否则权力就会失去约束,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权力失去约束,官僚主义泛滥之后,就必然会脱离群众,这就直接导致社会主义政权的合法性丧失,所以权力问题和合法性问题紧密相连,这也是前苏联和我国都没有得到妥善解决的问题,也是我国当下探索政治体制转型的要务。
政治经济学
1、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之间的关系,以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涵
2、不同社会性质下的社会劳动组织形态,合作制、人性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关系
3、贫富差距产生的根源(生产所有制、财富分配等)
这里面有很多东西值得挖,里面的细节需要再好好品味,先把几个思路简单的列出来。
感悟:
1、读书状态上基本上做到了紧张而平和。紧张指读书节奏,要抓紧时间,不能抓而不紧。
2、在现阶段的阅读过程中,今后要更加注意细细品味细节,将自己的逻辑链条加长加粗。
3、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伟大的精力是为了伟大的目的而产生。
4、要纯粹而深刻,不要简单而肤浅。要培养一颗会分析复杂事物的头脑。
[ 此贴被张雪霖在2012-10-10 10:17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