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主题: 权力的IEMP模式与现代国家建构 打印 | 加为IE收藏 | 复制链接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彭银龙
级别: 新手上路


精华: 0
发帖: 3
威望: 3 点
金钱: 30 RMB
注册时间:2010-03-26
最后登录:2011-04-24

 权力的IEMP模式与现代国家建构

权力的IEMP模式与现代国家建构
一、    迈克尔曼的权力社会学
1、    有组织的社会权力
研究权力的传统有两支,唯物主义一方重在经济,唯心主义一方重在文化,社会理论常被这两支传统所牵引。韦伯社会学对权力研究的贡献在于,在经济权力和思想权力之外又增添了军事/政治权力,它分解开来就是阶级、身份和政党。作者说,自己接续的是韦伯的思想,并认为军事权力与政治权力应当分别作为一种权力来源形式来看待。 权力结构对于社会之重要性在于,它是人类据以实现社会目标的手段。
马克思主义把社会的分层称为“社会构成的层次”,而在新韦伯主义理论中则被称为“社会的维”。这两种观点都把社会视为一个单一的整体,它们都匀整地结合了三个特征:1、它们是制度、组织,比如"教会、生产方式、市场、军队、国家"等社会互动的子系统,而同时它们也是功能;2、有时它们是人类追求的功能性目的;3、它们经常被视为功能性手段。
迈克尔曼对权力的认识主要从以下几个维度:集体性和个体性权力;广泛性和深入性权力;权威性和弥散性权力。广泛性权力涉及把分布在辽阔领土上的大量人民组织起来从事最低限度稳定合作的能力;深入性权力涉及紧密组织和指挥高水平动员或使参加者承担义务的能力。权威性权力来自于集团或制度的意志力,有明确的命令和有意识的服从关系;弥散性权力则以一种更加本能的、无意识的、分散的方式分布于整个人口之中,无明确控制但有权力关系,比如宗教权力或者国旗等。
结合马克思主义和韦伯主义的权力学说,迈克尔曼认为社会权力有四种来源:意识形态的、经济的、军事的和政治的,即所谓的IEMP模式。这四种来源是四种不同的社会互动网络,人类的互动存在于纵横交错的网络中,而不是存在于一个整体的社会中。因此,他的权力社会学的一个基本立场就是明确反对单一的、整体的社会观。
社会权力发展的动力是由四种可能来源的权力整合的社会网络,表现为制度化的社会。但社会不是一个整体,而是交叠的,分为多种结构和层次,因此,社会不同网络之间总存在一些裂隙,多种权力网络交错,共同作用,促进着人类社会的进步。权力的发展由弱到强,由广泛性到深入性,由权威性到弥散性,对社会实施组织与控制的强度与效度不断增大。而在另一方面,基于不同权力来源的制度化之间,也从来不是没有冲突的。这些制度之间的冲突表现为权力结构与权力结构之间的裂隙。在这两类裂隙之内生活的人们,因为有了创造力而有着追求幸福生活的无限欲望,于是可以追求自己的生活目标.他相信,正是社会冲突,以及冲突中相对而言生活在裂隙之内的那些弱势群体,正是他们对既存制度的反抗成为社会权力发展的动力。并最终产生了一个强有力的显现的网络,它集中于四个权力中的一个或多个,并导致了社会生活的重组和一个新的支配性结构的形成。
2、现代国家理论
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是现代国家的构建,现代国家是市场经济正常运作不可或缺的基本前提。为了探讨国家构建问题,首先有必要弄清国家的概念。韦伯把国家的制度性发展分成三个阶段,分别是政治权力、国家、现代国家。根据韦伯的理论,现代国家的特征是,第一,国家表现为一套制度或机构;第二,国家以特定的领土为界域;第三,更为重要的是,国家垄断了合法使用暴力的权利。
作者对国家的定义:1、国家是一组分工合作的制度和人员;2、具有向心性,即与中心有双向交流的政治关系;3、具有明确的地域;4、借助某种有组织的暴力,形成某种程度的权威,确保令行禁止。
二、    意识形态权力
作为一种权力化形式存在的意识形态是一种支配人们生存方式的文化体系,是人们言行中自觉遵守的价值准则和思维方式,体现在神话、宗教、哲学、历史等多种文化形态之中。
在社会学传统中,意识形态权力是从三个相关论证中推导出来的。首先,我们不能仅凭直觉感受认识世界,并因而对它施加影响,我们需要有在感受之上的关于意义的概念和范畴;其次是规范,即对于人们在相互关系中应怎样合乎道德第地行事的一个整套规范是必不可少的;第三个来源是审美或仪式惯例,这些东西是不能变为理性科学的。曼还提出,意识形态权力运动所提供的知识必然超越经验,它不可能受经验的全面检验,而且其中存在着说服和通知的独特权力。
意识形态组织的出现有两个主要类型。第一种是比较自主的形式,这种形式在社会空间上是超越的,超越了意识形态、经济、军事和政治权力的现存制度。这种意识形态一般表现为宗教和文化意识,在现代国家的建构过程中,这种自主性的意识形态组织逐渐式微。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知识垄断被打破,原有的组织难以维持一种封闭性的意识形态权力,而以媒体为代表的传播媒介逐步成为国家意识形态组织的核心。这里,各种传播媒介成为了意识形态组织的第二种类型,即受到国家现存政治、经济、军事和意识形态权力支配的意识形态组织。
与两种意识形态组织相对应,意识形态权力的表现形式在现代化国家的建构过程中实现了转变。在西方早期资本主义时期,意识形态权力主要被宗教和教会所掌握,而在中国则表现为传统社会道德思想的制约。西方从宗教改革以后,宗教成为为世俗权力服务的工具,而宗教改革显示出了另外一种意识形态权力的形成,那就是民族国家。在恩格斯看来,日益明显自觉地建立民族国家的趋势是近代资本主义进步的最重要的杠杆之一。在民族国家形成的过程中,意识形态权力发展为一种内部规训的形式。规训既不会等同于一种体制也不会等同于一种机构。它是一种权力类型,一种行使权力的轨道,它使权力的效应能够抵达最细小、最偏僻的因素。它确保了权力关系细致入微的散布。
在现代国家的建构过程中,意识形态权力也分为强势的和弱势的。激进主义的国家权力一般是强势的,自由主义的国家权力一般是弱势的。强势意识形态权力主要表现为:意识形态与国家权力的全面结合,意识形态发挥了直接控制的功能,国家的全能助于定位于极权主义走向。而弱势的意识形态权力主要表现为:意识形态作为约束国家权力的另外一种力量,意识形态作为权利的辩护,意识形态具有多元空间。
三、经济权力
经济权力是从满足生存需要中得来的,这种满足是通过提取、改造、分配和消费自然物社会组织实现的。
就现代国家构建的历史经验来看,其基本构件有五个要素:(1)核心的能动者;(2)现代行政科层制的建立;(3)可持续的财政;(4)公民社会;(5)宪政。然而。真正推动民族一国家建构的基本动力是经济暴力——以市场为领地的资本。韦伯指出,经济社会的合理化,首先起自于家庭与经营话动的分离,其次是经营活动中的合理算计.而这种算计又服从于追逐利润的经营目的。
从现代国家建构的发展历史来看,经济权力主要体现在市场和阶级两个方面。
1、市场
与传统经济权力相比,现代经济权力是市场化权力与货币化权力同步运作的状态。货币化权力表现出来就是资本的运转与配置。
市场是资本运转与配置的场域。资本的四人行要求作为公共性权力的国家界定国家、市场、社会三者之间特定的领域边界并加以长期维持。在现代国家之前,经济活动的范围受到很大限制,在这种传统互惠型经济模式下,权力不仅是社会资源配置的力量手段,而且还是社会资源进行配置的依据,权力成为攫取资源的理想工具。但随着贸易的扩展,国家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转变,一种具有现代性的国家——市场——社会框架开始形成。市场渗透到国家和社会权力的各个层面。
市场的发育为市民社会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土壤,防止了国家权力的全面渗透与控制,成为制约国家权力的根本力量。
2、阶级
围绕提取、改造、分配和消费这些任务形成的集合被称为阶级。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潜在的、广泛的、对称的和政治的阶级结构。
在传统社会中,阶级斗争是潜在的、不对称的。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历来都是一个利益共同体,阶级斗争是广泛的,对称的。迈克尔曼批判了这种观点,他认四种经济缺陷削弱了阶级整体的团结:1、经济部门分裂了阶级;2、直接的经济生产关系更容易产生出以单个企业、产业或行业为界限的叫嚣的集体而不是一个阶级整体;3、阶层和宗派分裂了阶级;4、民族国家割裂了阶级,把后者变成民族的组成部分。此外,他还认为,只是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阶级斗争才逐渐成为了广泛的、对称的和政治的。
在现代国家的构建过程中,我们看到阶级团结已经不仅仅来自于经济因素了,非经济因素也越来越多地造成阶级的团结。
四、    政治权力
政治权力来自于对社会关系的许多方面的集权化、制度化和领土化管理的有效性
曼所鉴定的主要形式是超越性或内在的、集中强制的,以及领土集中和地缘政治外交的组织。 
在现代国家的建构过程中,政治权力主要实现了两个转变,一个是官僚体制的形成,一个是民事之恩给你的扩展。
1、    官僚体制的形成
现代国家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成熟的官僚体制。韦伯给官僚制度划分了十个构成要素:1、官员是自由的,仅在公职工作中服从于权力;2、官员被组织在一个明确界定的公职等级制度中;3、每一种公职都有一个明确界定的权限范围;4、所有公职都通过自由签约来担任;5、对公职候选人的选择是根据资格,通常是考试和技能培训;6、支付官员以薪金并给付养老金;7、公职职责是政府任职者唯一和兽药的工作;8、公职成为一种职业,包括被上级提升或因业绩而晋升;9、官员与行政手段的所有权分离;10、在工作中,官员的行为要服从组织纪律和组织管理。
成为官僚的官员由于处于受雇佣和拿薪金的地位,而与权力的所有权分离;他们是根据客观的能力标准被任命。官僚制度的公职被组织在各部门之内,每一个部门都实行集权并想体现这劳动力的只能划分;各部门联合成一个综合的政府,这也体现着对劳动力的只能划分和中央集权的等级制。最后,官僚制度的先决条件是从个关于社会准则的广泛社会斗争中隔离出来。
2、    民事职能的扩展
在传统社会中,国家的主要职能是军事的,即对内的军国主义和地缘政治的军国主义,国家开支主要集中于军事领域。然而在资本主义的形成于发展过程中,现代国家的职能逐步转变,军事权力越来越明显地为其他社会权力服务。国家在民事领域的开支逐步增多,民事职能逐步扩展,民事机构也不断完善。
民事机构是国家精英深入市民社会的最重要方式。 内聚性是国家和公民社会之间的一种关系,民事机构逐步获得了更多的内聚性。一个国家能否高效并团结地运转,既依赖于那些融入并体现了统治季节的民族性内聚力的官员,同时也依赖于其本身对官僚制度的接受力。一个国家的相对团结,其主要原因是主要的国家运作者保持了融入性,它融入各种市民社会的权力网络。各国并没有完全实现中央集权化,这是因为它们权力的扩展超出了民事机构部门的范围。
五、    军事权力
军事权力来自于有组织的外界防卫需要和对它侵略的有用性。它是集中强制的。军事权力也具有比较广泛的有效范围,具有一种负面的、恐怖主义的形式。
军事权力具有重组社会发展的功能。它可以为社会发展提供两个“社会重组的契机”,从而铺设了社会发展的新轨道。一是军事权力的靖绥使得暴力的执行隐蔽化,政治和经济相分离;二是现代警察制度的建立通过反思性监控杂乱地贯穿于政治、意识形态、经济互动网络之中,形成了社会的稳定化和制度化。
在现代国家建构过程中,军事权力主要是从军事控制也就是军事指挥、军事组织关系和军事职能,这三个方面逐步发生了转变。
1、    军事控制
国家本身就是垄断暴力,但在传统国家,由于统治力量的薄弱,更重要的是,组建暴力力量的难度相对较低,军事指挥的专业化程度地,这种垄断并不严格,民间的武装力量相对较容易组织形成。而在现代国家的构建过程中,随着军事指挥的专业化,随着掌握军事技能需要付出越来越多的学习,军事控制越来越多地被国家所垄断。
从另一个方面,早期军事控制主要掌握在个别精英人物手里,这是因为国家权力的私有性。而在现代国家中,公民权力逐渐渗透国家权力,军事控制成为公共事务。
2、    军事组织关系
军事组织关系的转变主要表现为为军事人员的官僚化、职业化和民主化。
早期军事组织中,兵役作为一种公民义务被强制执行,军事人员有的是临时征召,有的是租借或雇佣而来。武装力量在结构上是不稳定的,没有形成一个规范的部门分工。军事指挥主要由少数将领负责,没有形成有组织的中下层作战单位和指挥力量。同时,军事组织内强调绝对服从,下级经常遭到上级的欺压。
在现代国家的构建中,军事组织逐渐形成一个稳定的官僚结构,其中包括军事人员的来源稳定化,官兵作为一种职业领取薪水,专业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其职业化程度也逐渐提高。军事组织作为一种官僚化机构,内部协作性增强,同时,中下层作战单位的重要性逐渐突出,指挥权逐渐下移,这推动了军事组织内民主化的实现。
3、    军事职能
军事职能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国内的军国主义和地缘政治的军国主义。
国内的军国主义主要职能是维持国内的权力秩序。在早期传统社会中,维持权力秩序主要靠国家正规武装力量,后来发展了地方准军事化武装。
在现代国家建构的过程中,随着国家统治力量的完善,维持国内权力秩序的力量呈现多元化的趋势。这主要源于对不同程度的镇压的需要。这里主要有四个镇压的级别:一、国家不用任何镇压,而是通过掉接,仲裁和劝说的方式来解决国内秩序的问题。二、通过仅有简单武器并受过严格训练和武装力量与犯罪和骚乱做斗争,无需诉诸军事力量,这是一种现代意义上的维持治安。三、暴乱,需要常规武装部队、民兵和其它基本的准军事化组织来应对。四、全面的军事镇压。
早期的外交地缘政治事务受到精英人物的操纵,只是在出现危机或战争的时候控制权才会受到限制。同时,早期的地缘政治事务主要的是保卫国家的领土安全,开拓疆域。
在现代国家,资本主义和国家的主要地缘政治战略包括六种:1、自由放任;2、民族保护主义;3、重商主义;4、经济帝国主义;5、社会帝国主义;6、地缘政治帝国主义。这些地缘政治战略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形成了一个渐进的过渡,从早期现代国家以重商主义、自由放任和经济帝国主义为主,到后来发展为地缘政治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现代国家建构过程中的这种地缘政治战略的转变和发展也是现代国家在经济权力、意识形态权力和政治权力发展的结果。
六、总结
现代国家的建构基本上是资本主义和市场化的过程,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整个国家和社会的权力结构渐进地发生着变化。围绕其中的包括阶级关系和意识形态的转变,这些权力结构的转变既成为现代国家建构的一个结果,同时也是一种推动力量。
在现代国家建构理论方面,一般流行用全能主义的视角来分析,而曼关于权力的IEMP模式对于理解现代国家建构过程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该模式不仅把社会有效地解构为由多重交叠和交错的社会空间的权力网络构成,而且通过四种权力之间的异质性分别揭示了社会权力的演绎过程,以此揭示出现代国家建构的内在动力与发展逻辑。任何一个现实、具体的权力关系都涉及制度、组织和这些制度组织交织在一起的日常生活以及作为这些场合中的时间活动的前提和产物的自我一主体形态。
曼的权力社会学理论主要继承了韦伯主义的以及后来的新韦伯主义的学说,同时又结合了马克思主义和理论,经过批判和吸收,用一种宏大的历史叙事体裁阐述了一种新的权力理论。结合现代国家构建的理论,我们能够从曼的理论中得到一些启发。


Posted: 2011-04-16 22:50 | [楼 主]
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
三农中国读书论坛 » 本科生读书报告

Total 0.147269(s) query 3, Time now is:06-18 01:13, Gzip disabled
Powered by PHPWind v6.0 Certificate Code © 2003-07 PHPWind.com Corpo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