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主题: 吴娜(6.7-7.7)读书报告 打印 | 加为IE收藏 | 复制链接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吴娜
级别: 新手上路


精华: 0
发帖: 5
威望: 5 点
金钱: 50 RMB
注册时间:2020-06-06
最后登录:2022-04-22

 吴娜(6.7-7.7)读书报告

吴娜(2020.9.20-2020.10.20)
【书单】:
《社会学与哲学》
《非正当性支配》
《西方的没落》
《乌合之众》
《组织分析的新制度主义》
《儒教与道教》在读
《消费社会》在读
非正当性支配——城市类型学
一、    研究逻辑
看到书的第一个反应是一系列问题:“非正当性支配是什么?”、“非正当性支配和城市类型学有什么关系”、“作者想通过这篇文章说明什么”、“正当性的支配又是什么”、“正当性的支配和非正当性的支配有着什么关系”以及两者对城市都有着什么影响和异同。有些问题可以在这本书读过之后就得到解答,有些要等读过正当性支配之后再进行回答。
现代的社会是个“公民社会”,而“公民”的概念,就西方史学而言,是与“市民”的概念密不可分。在韦伯看来,城市共同体的出现,是西方市民社会发展过程中最具关键性的转折点。然而,城市共同体的形成,却又是奠基在与传统束缚——包括氏族的羁绊、宗教性制约、外来政治支配等的斗争和决裂上。所以,韦伯用“非正当性的支配”来形容西方的城市,是基于封建国家统治的合法性支配,而将西方城市尤其是城市自治时期的权力运作方式称为“非正当性的支配”,也凸现出这些城市共同体支配权力的自主性,以及其权力来源挣脱传统的“篡夺性”(僭主制就是典型的例子)。这里给出韦伯对“非正当性支配”说明,也就是“完全排除了君主的权力,或者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君主的权力,而由其成员在政治上自行建构组织起来的政治团体”。
二、    内容
1.城市的出现
韦伯首先介绍了他对城市的一些理解,包括城市的概念与类型、城市共同体的概念,将东西方的城市进行对比,详细的介绍了西方城市的产生过程,城市的经济本质是市场聚落,而君侯城市算不上是城市,因为它的市场性不强。由于市场的存在,市场所带来的利益和机会等吸引着各种力量来到城市谋取利益。各种门阀贵族、君权教权.等互相的合作、竞争、冲突中,推动着城市的发展。随着城市越来越发展,城市渐渐超越农村,并对农村进行支配。同时, 城市与周边地区之间的资源争夺等冲突亦慢慢产生。为了处理各种问题,城市经济统制产生。而在政治方面,城市是一个共同体,并且由于是要塞,它往往拥有自己的军事力量。
然后说明为什么西方出现了大范围的“城市”,进而发展出了“城市共同体”与市民身份资格,而东方没有。在这里韦伯给出了两个解释因素:
一,氏族团体的巫术性图腾信仰、祖先崇拜以及种姓制度等束缚不同程度的出现于东方的国家,而在西方中古城市中,在市民向机构化团体转变时,并没有受到这些因素的制约,城市中正式的政治团体也缺乏一个理性化的行政机构来照顾市民的利益、将市民的部分需求整合进统治阶层,实际上缺乏一个“安全阀”制度。二,军事制度,在西方,由于军事自主性比较高,而且缺乏一个由上到下的由国王支配的官僚机器来帮助统治,使得市民有一个比较好的环境来提高自己的武装能力,来和正式的支配统治进行抗衡,形成非正式的统治。而在东方,就拿中国来说,从秦朝郡县制开始,就实行一套从上到下金字塔式的政治机构,正式的官僚机器和非正式的氏族乡绅互相配合,双轨政治对市民进行严格的控制。而且,中国一直以来就高度重视军权,对私人武装极度敏感,与武器制造有关的重金属的开采冶炼一直控制在官方手中,个人想要经营必须经过官方批准。种种因素使得,东方的市民阶层难以类似西方城市的“兄弟盟约”这种誓约共同体(实际上,像中国官方统治者一直对民间的结社联盟保持高度的警惕,尤其是涉及到政治),也难以形成制度化的团体“身份团体”。
2.门阀城市
韦伯在对西方城市的出现进行讲述后,按照城市的发展,将欧洲许多国家的门阀城市在古代和中世纪的情况进行对比。古代门阀支配的本质是土地财富和骑士的生活样式。在城市中,经常性的参与市民大会实际上是一种负担,必须拥有充沛的时间余暇的人才可能会经常参加,忙于为生计奔波的平民没有这个时间,只有拥有大量土地财富的门阀才会经常参加,于是,城市实际上是由望族实际支配,进而形成固定的身份制团体。是一种贵族支配的独占、闭锁性的支配。之前读的《学术与政治》这本书中,韦伯在说到政治作为一种志业中,认为除了职业政治家,还存在着群众政治家,而群众政治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是新闻工作者,新闻工作者有才气、有责任感,和律师一样没有固定的社会分类,但最后,在政治这方面的职业命运却并不光明,往往难以取得领袖的位置,同样因为他们通常缺乏余裕。
3.平民城市
接着,韦伯将欧洲国家的一些平民城市在古代和中世纪的情况进行比较。
4.民主制制度下城市的社会差异
最后,韦伯对比了在民主制的制度下,欧洲国家的一些城市在古代和中世纪的社会差异。政治、立法、司法、租税、市场权等自治的情况,以及对非市民阶层的态度。城市制度、阶级对立情况、以及民主制的担纲者等
三、    研究结论
从整本书来看,可以很轻易地发现韦伯所使用的比较方法。他不断地将同-一时期欧洲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城市相互作比较,突出不同城市的特点,他不断地将古代的城市与中世纪的城市进行对比,将古代城市与中世纪城市交替地描述。
最后,谈下个人对于该书的一点看法。我认为,韦伯的研究的主要目的不是要揭示“城市”的概念定义,也不是要提出西方社会“城市共同体”的特殊性,以指出其他社会的这种特殊性的缺乏。这些内容应该是研究的第一步,即提出理想类型,更重要的步骤在于考察人类演化的具体过程(按韦伯的《社会科学方法论》的说法)。韦伯思考的重点应该是世界各地城市类型之不同的原因,以及这些原因是如何一步一步地将本有共同起源(氏族社会)的人类社会分化为文化形态具有巨大差异的地域文明。这样表面上的差异也就成为他进一步研究地的前提或背景知识了。




2020.8.20-2020.9.20
《学术与政治》
学术与政治这本书是韦伯‘’学术作为一种志业”和政治作为一种志业两篇演讲稿合成的一本著作。在学术作为一种志业中,韦伯通过德国和美国的比较,说明了学者生涯中的外缘条件和机遇问题,这部分论述说明了学者这行所需要的外在条件。而学术作为一种精神上的一种志业,以学问为生命志业所受到的限制,首先就是专业化的限制,个人唯有通过严格的专业化,才能在学术研究的世界中,获得真正确定且重要的研究成果。除了专业化,个人还必须对学术保持热情,唯有怀着热情去做的事情,才可以获得某种‘陶醉感,获得圈外人所不能获得的‘个人体验’’。热情,是从事学术研究工作的一个先决条件,与之相比,灵感在学术工作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灵感不能强求,但是热情和工作可以激发灵感。而,作为一名学术工作者,必须考虑和承担的一个风险是:灵感会不会出现。此外,如果要把学术作为一种志业,那么必须要考虑的一个问题必然是,学术工作的意义是什么?韦伯认为,在学术工作中,每一次完满,就是新的问题的提出,学术工作要求被超越,要求过时。这是一个进步的过程,而学术工作和进步的过程是分不开的。所以,任何有志于献身学术工作的人,都必须接受的一个事实,即将来有一天,我们都会被别人超越,这不仅是我们共同的命运,也是我们共同的目标。
学术的进步,是人类理知化过程的一个部分,而且是最为重要的一个部分,而理知化,并不意味着我们会比原始人更为了解自己的生存状况,而是意为着,只要我们想,我们会有途径去了解相关的知识,而不必求助于神秘力量。理知化的主要意义即除魅。接下来,韦伯还说了问题的提出,发现概念的意义,在这里就不一一赘述。而主要说一下学者和教师这个问题。
韦伯认为政治不属于课堂,认为真正的教师不应该把自己的政治立场灌输给学生,无论是明辨或者暗示的方式,究其原因,在课堂是,学生与教授的关系并不那么平等,学生并不能随意的对教师的语言和观点进行随意的批评和反驳。如果一个教师想要表达自己的政治立场,那么他完全可以到大街上去,到一个他的听众可以自由反驳的地方去。这里,实际涉及到韦伯的一个理论概念——价值中立。政治不属于课堂,一方面,讲授者和听众之间的地位并不平等,教师在课堂上宣扬自己的政治见解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另一方面,课堂应该是一个价值中立的场合,教师不是先知,学生也不是信徒,教师不是领袖也不是生命导师,教师应该和可以带给学生的:一,技术的知识:二,思想的方法、思考的工具和训练:三,清明。
在政治作为一种志业这篇演讲稿中,韦伯首先对政治和国家进行了定义。政治:政治追求权利的分享、追求对权力的分配有所影响——不论是在国家之间或者是在同一个国家内的各团体之间。国家:就是固定在某疆域内肯定了自身对武力的正当使用的垄断权利的人类共同体。这里韦伯提到了正当性的三种类型:“古已如此”的传统型支配、卡里斯玛型的支配、法制型的支配。其中,在卡里斯玛型支配中,我们可以找到政治作为一种志业这种观念的根源。
不过,在政治的权力斗争中,这种‘志业’的政治家并不是唯一的具有决定性的关键角色,还要看他运用什么样的辅助工具,怎样进行支配经营。支配经营需要由人组成的行政僚属和物资方面的行政管理工具。一切国家体制,都可以按照他的行政工具的所有制原则分为两类·:
权利的所有者同时拥有行政管理工具和服从于他的行政僚属;二,行政管理工具和行政僚属分离。而在一个政治团体中,行政的实质工具,如果全部或部分由从属的行政管理自行掌握,这种团体就被称为身份制政治团体,当然,从很早开始就有君主自己管理行政的情形。近代以来,出现了国家对行政工具的收夺和垄断,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新型职业政治家,这种政治家也是志业政治家的最初的一类,他们本身不想成为支配者,而只想为政治上的支配者服务,借着处理君主政治上的事务,他们谋得生计的同时也实现了理想。
在仔细讨论政治作为一种志业之前,韦伯区分了政治作为副业和政治作为主业,以及在一政治为主要职业中存在的为了政治而活和依赖政治而活。如果一个国家或者一个正当的领导人物,是为了政治而活而不是依赖政治而活,那么,这个领导阶层的人员,一定是在一种金权取向下,被纳入到这个系统中的。当然,这种金权式领导阶层的存在,并不能说明他们不会去利用自己的支配地位而为自己的私人经济利益服务,也不能说明,依靠政治为生的政治家就会只着眼于自己的生计,而忽视理想。这里,韦伯的意思是,依靠政治为生的政治家,因为没有资产,位于社会的经济体制维持的利害关系之外,存在一种无所顾忌、肆无忌惮的政治理想主义。而为了政治而活的政治家,因为本身有资产,会有意无意的着眼于个人生存的经济安全(这里很容易联想到马克思的理论,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是最具革命性的阶级,不仅因为他们代表先进生产力,也因为他们本身一无所有,所以也不怕失去)。因此,韦伯认为,用非金权的取向争取对政治感兴趣的人,有一个前提条件,即有志从事政治的人可以从政治的经营中按时获得可靠的收入。这种依靠政治生活的职业政治家也分为两种,纯粹的俸禄人或受薪的官吏。这样发展下去,国家和国家的官职逐渐成为纯粹提供俸禄的机构,而随着普遍的官僚化造成的官职的增多越来越多的人因为官职所代表的有保障的生计而求取官职,和这种趋势相对的是近代官僚体制的发达,专业官僚开始兴起。在这种具备专业训练的官吏阶层崛起的同时,首席政治家的发展也完成了,即是在实际上具有决定性权威的君主顾问。而政治的从业者逐渐成为经历过专业训练的专业官僚,这种演变的趋势,决定了公共官吏分为两类,事务官吏和政务官吏,
韦伯梳理了职业政治家的主要类型:僧侣、文人、宫廷贵族、士绅、法律家。律师和官吏具有不同的性格,相比而言,律师可以有效地处理客户的利益问题,而且,在现在,政治很大程度上是公开用言词或者文字进行的一种活动,而经过专业逻辑训练的律师,无疑长于此道,作为政治家的官吏,就没有律师那样更善于处理‘技术上’’论证,换句话说,没有律师更善于鼓动人心。官吏和政治家也有不同,官吏就其职责来说应该做的是非党派性的行政工作,应该无恶无好,也就不应该参与斗争,而这恰恰是政治家所必须要做的;官吏要对上级负责,政治家要为自己去的言行负责,就两者本性而言,一个好的官吏恰恰会成为最坏的政治家,出现所谓的‘官吏之治’。
除了职业政治家,还存在着群众政治家,在今天,群众政治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是新闻工作者,新闻工作者有才气、有责任感,和律师一样没有固定的社会分类,但最后,在政治这方面的职业命运却并不光明,往往难以取得领袖的位置,因为他们通常缺乏余裕。
为了掌握党工在历史的演进中的位置,韦伯对政党以及政党的组织进行了考察,接着又论述了现在普遍存在的领袖民主制的前景和出路,这种直接诉诸民意认可式的领袖对政党的领导,可以说是造成了追随者的精神上的无产阶级化。而政党未来的组成方式处于未定之中,职业政治家外在的经营形态也尚不能看出,但可以在生活中观察到的是党工和新闻记者耳边总会有受雇于人这样类似的话因此,如果想要以政治为志业,需要有坚强的心理防御和抵制诱惑的能力。
政治作为一种志业,除了内在的满足感,最重要的是可以给当事人带来一种权力感,从伦理和道德上来说,志业政治家需要具备热情、责任感和判断力这三种品质来克服权力感带来的虚荣心,克服自己的权力本能,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政治作为一种“理想事业”,人们把它作为一种志业来追求,所以,政治到底在人生的到的安排上可以成全什么志业呢,政治和道德的关系是怎样的。韦伯提出了心志伦理和责任伦理,实质是目的与手段的关系,用目的来净化手段是非常困难的,政治某种物质和精神方面的远景为目的,以武力为手段,这种手段的后果往往是在领袖人物的带领下实现支配后,为了纪律,让一切空洞化、僵固化,追随者心灵和思想上的无产阶级化,堕落为俸禄阶层(这里联想到韦伯的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最开始人们把追求财富作为荣耀上帝的一种手段,财富只是实现个人信仰的一种手段,在这个过程中,人们逐渐把手段当做目的,而忘了最初的目标,耽于享乐)。因此,志业政治家必须认识到这种伦理上的吊诡之处,意识到在这种吊诡的压力之下,他自己内心可能出现的变化,并对此保持警觉。
这篇报告写到这里就接近尾声了,脉络梳理的不是很清晰,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衔接做的不是很好,对学术与政治之间的关系也没有进行很好的探讨,好像两篇演讲稿之间是孤立的一样,但其实两者之间是有着深刻的联系的。总的来说,写的依旧不是很好。觉得自己又生产了一堆垃圾,和之前不同的是可能是这堆垃圾生产的比较认真。




《实用主义与社会学》
拿到这本书的第一时间,是产生了一些问题,涂尔干为什么要介绍实用主义,这有什么意义,接着又想到,实用主义是什么,和社会学又有什么关系,或者说和社会学的一些观点有哪些联系与区别,为什么涂尔干要选择实用主义和社会学这个主题来做这一系列的演讲呢?带着这些问题,开始了我的阅读。
涂尔干在文章的一开始,就直截了当的说明了他为什么要就这个题目进行演讲。首先,实用主义几乎是那时唯一流行的真理理论,他对此有话题上的兴趣;其次,实用主义与社会学一样都讨论生活和行动的意义,两者是同时代的产物,但是两者的结论和看法都是有区别的。而目前,实用主义对社会学中的理性主义传统的攻击猛烈又坚决,所以,指明这两种学说各自的立场有着三方面的重要意义。一,普遍性:实用主义揭示了理性主义的缺陷;二,民族性,整个法国文化本质上是一种理性主义的文化,实用主义对理性主义的全面否定,可能会带来全盘抛弃传统的危险;三,哲学上,哲学传统一般可以分为两个流派,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而从根本上来说两者都承认必然判断的存在,都膜拜真理,它们不过是确证真理的两种不同的方式,而实用主义否认真理。到这里,涂尔干的目的已经非常清晰了,就是保留理性主义本质的同时,回应实用主义对理性主义的批判。
实用主义的三位代表人物是杜威、席勒和詹姆斯,因为实用主义并不是一个牢固的统一体系,而更像一场运动,所以他们之间的观点还是有区别的,但是基本取向还是一致的。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描述:一,作为方法,它是一种普遍的心态;二,作为真理理论;三,作为宇宙理论。介绍实用主义,从澄清它对理性主义的批判开始,首先检验实用主义看待理性主义真理概念的方式。
实用主义认为,真理的教条概念就是:真的观念就是与事物相一致的观念,真理是事物的摹本,是事物的心理表现。即理性主义认为,真理是既定的,真理不过是外在实在的摹写,因此,真理是外在于个人心灵的,具有非人格性。在实用主义看来,真理是外在的、非人格的,而且也是完成时的,在真理面前心灵是没有能动性的,否则只会歪曲真理。实用主义对这种教条主义的真理观念进行了批判。首先,从真理的目的而言,如果真理只是实在的摹写,那么真理就还有什么用处呢,事物为什么还需要这种转达呢,因此,詹姆斯指出,真理是对事物的一种丰富。涂尔干认为,实用主义的这些批判并没有触及理性主义的基本原则,批判的主要是真理是实在的摹本这点,对于这种批判,涂尔干的回应是:为什么思想不能成为可变模式的可变摹本呢?而且,实用主义确立自己的论题还必须证明一点:思维和实在在本质上是异质的。柏格森和詹姆斯给出了他们的论证,总的来说:建立在统一性原则基础上的逻辑思维并不适用于处在运动状态、模糊易变的事物。但是,他们并没有解释这一切怎样发生的,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自己也借助了概念去确认实在。
其次,传统理性主义的真理观念会带来一个问题,就是思想与实存的分裂,理念凌驾于经验世界,必然导致理念世界与事实世界之间的鸿沟,而这个鸿沟我们是无法逾越的;实用主义给出的解决办法是:不承认这个鸿沟,认为思想本身就是实存和生活的一部分,把思想和生活联系起来,是实用主义的根本观念。
再次,教条观念的另一个难题是,真理如果是非人格的,是外在于人的心灵的、是纯粹客观的,那么,真理就会至人类于不顾,实际上假设了人类具有‘纯粹智识’这种能力的存在,是为了思考真理而思考真理。实用主义者否认这种说法,他们认为,真理是人类的真理,必须符合我们的兴趣,智识是不能与生活相互分离的,真理是为人类的生活确立的。
还有一个问题,如果真理是非人格的,对所有人都是一样的,那么,真理应该是固定的,具有一致性和不变性,那么我们就无法理解理性,因为心灵的多样性必然会在生活中产生作用。而且,如果真理对所有人都是一样的,那么一致性就会变成规范,不一致性就会变成罪恶,逻辑上的罪恶会变成道德上的罪恶,导致不宽容。实用主义认为真理必须是变化的,他们给出了两个理由:一,真理必须是变化的,因为实在本身就是变化的,所以,真理在时间上一定是变化的这里的问题是,实用主义如果想要说明真理随时间变化而变化,就应该说明,针对同一个对象,在不同的时间和环境中,两个命题一个是真的,一个是假的;而且,真理发生了变化就意味着过去的那个真理已经变成谬误了吗?二,真理是多元的,因为“一”不符合多元化的心灵,所以,真理在空间上是变化的。这个逻辑也有问题,首先,心灵多样性和真理多样性之间有何关系,而且,进步本身就包含着驱除个体的差异,真理并不是个人的真理。
从上面实用主义对理性主义的批判我们可以发现支配它们两者的意涵存在着一定的对立。理性主义静态的真理与实用主义易变的真理、有关宇宙的一元主义与多元主义概念。
以上是实用主义的主要靶子,实用主义还有其他重要的次要方面,我们可以把实用主义看作是一种连续主义的形式,也可以把它看作是一种彻底的经验主义和多元主义的形式。
以上都是实用主义的否定命题,从根本上来说,这就是它对理性主义的批判,也是在这种批判中,实用主义达成了自己在真理问题这个核心问题的肯定方面:1.真理是人的真理;2.真理是不同的、可变的真理;3.真理不是既存实在的摹本。第三个问题实际在讨论的是思维与实在的关系问题,前面也已经有所介绍,这里再着重介绍一下。实用主义认为真理不是摹本,观念的真理标准要在观念之前去寻找,而思维的功能不是去表达已经确定的事物,而是去改变实在,思维的功能不是思辨,而是实践。对此,理性主义提出反对意见,认为思维只能把自身添加在实在上,却不能改变实在,观念的表象中不可能包含实在本身的变化。而实用主义认为,观念一经产生,实在就会变化。
实用主义坚持实存和知识层面的统一性,不仅如此,实用主义的“多元主义”最终发展成为“一元主义”:主体与客体由同样的实体构成。这种实体,既非心灵,也不是事物,而是纯粹的经验,所以,知识就不需要理性主义模式中的‘危险跳跃’。实用主义认为,正是主体与客体的这种融合,构成了知识的基础,而知识正是行动的工具,观念的唯一功能就是引导我们的行动,那么,我们怎么确定观念引导我们完成的行动是正确的行动呢?詹姆斯的回答是满足感,尽管詹姆斯补充不是任何形式的满足都可以成为真理的满足标准,但仍然有落入主观主义的嫌疑。那么,就需要讨论一下,实用主义的真理标准是什么。有用、满足感、证真以及可证真性。
对实用主义来说,实在是建构出来的,真理也是,建构实在和建构真理是同一个过程,这里实用主义把思维的建构过程和建构实在的行动过程等同起来就会导致出现一个问题,因为按照这个思路,世界就是由人类建构起来的。
涂尔干对实用主义的总体批判。一,实用主义有很多缺陷和自相矛盾的地方,比如,实用主义者认为不存在原初的意识,詹姆斯还发出了著名的“意识存在吗”之问,但同时又认为实在是思维的建构;真理是非人格性的,实用主义者也指出过这一点,但同时又真理是个人得,那非人格的真理又如何成为可能呢,实用主义者给出的解释是这种共同真理是个人判断逐渐汇聚的产物,那这样就把各人之间的巨大差异看作是一步步追溯历史的产物,然而实际上我们都知道,在人类历史早期,每个社会群体几乎是用同样的方式来思考。二,他们同时强调了副象论和唯心主义这两个不相融的论题。三,实用主义将一切抹平,它认识不到分别由个体经验和集体经验形成的两重性。正因如此,上面实用主义在回答真理在时空中是可变的时候,不能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且只能用“有用即真理”去简单的解释真理的变体。“真理即有用”这句话典型的体现了实用主义是一种逻辑功利主义的形式,而这种形式无法解释真理的道德强制特征,也无法对真理所具有的显示必然力量给出解释,更不用说解释真理的习染性了。纵观实用主义的各个命题,我们可以看到,实用主义之所以用“有用”来定义真理,是因为他们提出了真理只是行动工具的原则。
用有用来定义真理是不合适的,但真理无疑是有用的,真理有什么作用呢?真理表达了真实,它准确的表达了实在,这种实在是当时人们相信为真实的实在,也许现在人们认为是虚假的因为真理早在科学之前就已经存在,真理可以分为神话真理和科学真理;真理或者意识是一种集体表现,并非源于个体,因为来自于集体,从它的起源中获得了权威,由此具有了强制性的权力。也因为来自于集体,所以真理具有非人格性,但是,虽然真理具有非人格性,也并不是说,个体的多样性就完全没有生存空间。实际上,神话真理的规范是一致性,而恰恰是个体主义才能使科学真理成为必然,而科学带来的非人格真理为每个人的个性都留有空间,但科学真理并不能等同于心灵的多样性。实际上,知识上的个人主义意味着宽容必然建立在实在的复杂性和丰富性之上,建立在必然的、有效的和多样的意见上。
真理是思维的规范,道德理想是行为的规范。



(2020.7.8-2020.8.7)
一、《自杀论》
1.通俗用语和学术用语:自杀的定义
①有死者自己所采取的积极过消极的行动,直接或间接地引起的死亡
——不能区分神志清醒还是幻觉
②加上死者自己完成并知道会产生这种效果的……(可以区别出动物的类似行为)
2.社会学感兴趣的:社会自杀率
列举欧洲各国十九世纪的自杀率和死亡率的数据,发现自杀率具有持久性和可变性
比死亡率高得多的自杀率是每个社会群体所特有的,每个民族都有其自身的加倍系数。
每个社会都受到集体受到损害的自杀倾向。
3.本书分为三个部分
①:自杀的原因:非社会原因(证明和自杀无关),社会原因
②确定这些社会原因的性质,它们产生影响的方式,它们和个别情况的关系,这些个别情况与自杀类型有关。
③集体倾向,集体倾向与其他社会现象的关系,用什么方式可以影响这种倾向。
第一编? 非社会因素
第一章 自杀与心理变态
两种非社会因素
1.肉体——心理的素质
自杀=精神错乱?
①自杀自成一类精神疾病
谵妄理论:精神上的缺陷不能局部化,因此,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偏执狂,因此,偏执狂不是一种疾病,而是全身性的疾病的特殊的和继发性的偶发症状,不存在自杀偏执狂,所以,自杀不是一种性质截然不同的精神错乱。
②自杀是精神错乱的插曲式的综合症
能不能说自杀不会在健康状况下出现?
——确定自杀在精神错乱时所采取的形式,看是不是自杀所采取的唯一形式
精神错乱时的自杀:1,躁狂性自杀
2.忧郁性自杀
3.强迫性自杀或者焦虑性自杀
4.冲动性或者不由自主的自杀
都属于无动机或者想象的动机,而实际上存在一部分经过慎重考虑的自杀,其有现实原因,而且其原因是了解决的。
因此,不能把自杀=精神错乱
完全理智的正常人——精神错乱
看神经衰弱的反常状态——经常处于震惊状态,容易自杀? 是否对所研究现象产生重要作用。
从统计数据中确定自杀率和各种心理变态总体之间的关系:
1.精神病院中女性多于男性,如果自杀和神经衰弱有关系,那么女性自杀人数应该多于或者至少等于男性,事实相反。
2.不同宗教信仰中精神错乱倾向的强度
犹太教的精神错乱者最多,然而自杀的人数却少
3.自杀的倾向从童年——老年增强,而精神错乱者在35岁左右时最多。
4.不同国家和社会横向比较自杀和精神错乱
5.时间纵向上
由此,自杀率和精神错乱没有明确的关系。
自杀和酗酒——地理分布很不相同
自杀和由酗酒引起的精神式心理疾病——存在巧合,不是自杀的原因
没有任何精神变态和自杀保持着某种有规律和不容置疑的关系,尽管各种形式的身心衰退是引起自杀的心理沃土,但其本身不是原因,这是一种潜在性,这种潜在性只有在其他因素的作用下才能起作用
第二章自杀与正常的心理状态、种族与遗传
1.自杀和种族:欧洲国家的人种分布与自杀人数和自杀率
2.把自杀归于种族原因的一个潜在涵义,自杀是遗传的,自杀与其说是遗传,更可能是因为自杀的感染性,如果说是遗传的力量,那么就应该在个体年龄较小的时候表现比较多,而事实上,儿童的自杀现象比较少见。
3.不能解释自杀的原因。
第三章自杀与自然原因
1.气候
2.季节性气温:热量、月份
3.实际的解释原因:昼长——更为频繁的社会活动和社会交往
第四章仿效
是一种心理因素
1.确定仿效的定义:当一种行为有一种类似的、以前由别人完成的的表现作为直接的先例,没有明确的或者不明确的思想活动
介乎这种表现和实施之间来影响这种重复行为的本来性质,那么仿效是存在的。
2.自杀的念头不是传染的:如果是,那么自杀应该以高自杀率地区为中心向周围扩散,事实不是如此。
第二编 社会原因和社会类型
第一章 确定社会原因和社会类型的方法
1.根据产生这些类型的原因来确定这些类型,不足之处
只假设不同的类型,而不是直接识别
2.如何找到原因:统计资料中由个人意识所引起的模糊性,不能反映真正的情况,统计资料中的这些情况都从属于更为普遍的某种状况——社会控制。
第二章第三章利己主义的自杀
一、宗教
1.不同的宗教信仰对自杀的影响:影响很大,犹太教教徒自杀最少,
2.自杀和受教育程度:不是初等教育,妇女自杀。在有文化的阶层中,自杀严重的原因,是由于传统信仰的削弱和由此引发的道德利己主义的状态。
3.科学不是自杀发展的原因,不是邪恶的根源,而是消除邪恶的手段。
4.宗教对自杀的预防作用:不是因为谴责和禁止,而且因为集体的力量。
二、家庭和政治社会
1.独身者和有家庭者:区分年龄的影响和婚姻状况的影响,确定丧偶的影响。结论:结婚太早会加剧自杀倾向尤其对男子,从二十岁起,结婚者与独身者相比就有了自杀的免疫力系数,这个免疫力系数因性别不同而变化,丧偶会降低这个免疫力系数,但不会让其完全消失。
2.已婚者具有免疫力系数的原因:家庭生活和婚姻生活的区别,寡妇和鳏夫,有子女和无子女。最终的原因,集体生活,集体感情,家庭密度。
3.政治:政治动荡、战争和自杀
4.自杀人数的多少和宗教一体化的程度成反比
自杀人数的多少和家庭一体化的程度成反比
自杀人数的多少和政治一体化的程度成反比
第四章 利他主义的自杀
1.利他主义的自杀多发生在低级社会之中,在这种情况下,人之所以自杀,不是因为他有自杀的权利,而且因为他有自杀的义务,如果他不履行这个义务,就会受到侮辱,还有宗教的惩罚,这种强制性的规定是处于社会的目的,认为被保护的人不应该比保护着活的更久,或者说,这两者之间的依赖关系如此密切,以至于排斥任何形式上的分离。这种自杀类型和前一种截然不同,前一中是出于个性太强,社会的控制过弱,而这一种也是个人的个性太弱,社会对个人的控制很强大。
2.现代社会中也有:基督教的殉教,军队之中
第五章 反常的自杀
1.经济危机:这种情况下,每个人的需要和达到目标的手段之间发生了脱离,换一句话说,就是文化上达到的目标和制度上允许的手段之间不匹配,从而人们陷入痛苦之中。事实上,不仅仅经济危机会导致这种自杀,当经济过于繁荣,每个人的欲望不加限制,也会使人陷入求而不得的痛苦之中。
2.婚姻混乱:一个有趣的结论,从自杀的角度来看,离婚率越高的地方,婚姻对女性约有利,反之亦然。
第六章 不同类型自杀的各种形式
1.某种长期的忧郁触发了自杀行动
2.自杀者愉快的做出自杀的决定,伊壁鸠鲁式的自杀
3.第三种自杀者,与第一种不同在于它是出于激情自杀,与第二种不同,是对最后的行动起决定作用的是另一种激情,是愤怒,是通常伴随着失望而来的一切情绪
4.这些类型并不总是以孤立的状态出现,而往往是互相结合,产生一些复合的类型。
第三编 作为一般社会现象的自杀
第一章 自杀的社会因素
第二章 自杀和其他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
1.道德应该允许还是禁止自杀?还是把自杀视为一种犯罪行为?到历史中去探索道德对自杀的评价:第一个阶段:禁止个人擅自自杀,国家可以批准他自杀;第二个阶段:对自杀的谴责是绝对的,没有任何例外。道德进步,对自杀也一直是谴责态度。
2.自杀受到谴责,因为它违背我们全部道德所寄托的对人生的崇拜,而且,自杀并不是只伤害了他自己,实际上,社会也受到了伤害。
3.确定自杀的不道德程度:研究自杀和其他不道德行为,尤其是和犯罪、违法有什么关系。犯罪的心理条件和自杀的心理条件是不是一样的,它们所取决的社会条件有没有对抗性?
意大利学派:有些某种程度上的一致性
首先,性别对自杀和杀人起着类似的影响
年龄对着两者影响区别不大
气温
结论:自杀的和杀人经常朝着彼此相反的方向发展,因为两者在某些方面构成相反的社会潮流。
第三章 实际的结论
社会对自杀应该采取什么态度:为了限制自杀,某些改革是必不可少的,或者相反,最高接受自杀的事实,同时,谴责自杀。
发挥职业群体对自杀的预防和限制作用,但是夫妻生活的不正常所引起的自杀,在其影响力之外。
这样好像比较繁琐,而且没有自己进行概括和总结,还是要慢慢的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来论述,慢慢提升自己的概括和语言表述能力。
二、原始分类
1.读这本书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要研究分类,分类研究在你涂尔干学术研究中的学术价值和学术定位是什么,后面想到涂尔干一生最关注的就是社会整合,而社会整合背后就是是秩序,而分类又恰恰就是为秩序提供标记和保护的。说白了,涂尔干就是想知道分类到底是怎么来的,这样才能更好地利用分类来促进社会的整合。
涂尔干和莫斯给出了分类的定义:所谓分类,是指人们把事物、事件、以及有关世界的事实划分成类和种,使之各有归属,并确定它们的包含关系和排斥关系的过程。
2.明白了研究分类的目的,进一步就要问为什么研究原始分类,。涂尔干也给出了答案,因为分类图式庞杂,组成因素众多,只有考察人类所形成的“最粗鄙的分类”,才能更好地弄清分类究竟是由哪些因素构成,而已知的最简单的分类体系在澳洲部落中。所以涂尔干主要考察了澳洲部落的各种分类类型,同时用美洲部落的一些分类类型作为补充,试图探究分类本源。
3.通过研究澳洲各类分类类型和中国的分类类型,涂尔干发现:最初的逻辑范畴就是社会的范畴,最初的事物分类就是人的分类;无论类别的外在形式,还是类别之间的相互关系全部起源于社会;如果事物的全体被构想为一个单一的体系,这是因为人类就是这样来看待社会本身的,所以逻辑的等级体系只是社会等级体系的另一侧面,知识的统一性也不过是扩展到了宇宙的社会集体的统一性而已。也就是社会是分类的本源。
4.那社会为什么是分类的本源,分类是以最切近的、最基础的社会组织形式为模型。
分类体系的分支也正是社会自身的分支。最初的逻辑范畴就是社会的范畴,最初的事物分类就是人的分类,事物正是在这些分类中被整合起来的。因为人们被分为各个群体,同时也用群体的形式来思考自身,他们在观念也要对其他事物进行分门别类的事物被认为是社会的固有组成部分,它们在社会中的位置决定了它们在自然中的位置。? ? ? 不仅类别的外在形式具有社会的起源,而且把这些类别相互联接起来的关系也源于社会。这是因为,人类群体是环环相扣的:次氏族组成氏族,氏族组成胞族,胞族又组成部落,所以事物的分类也就采取了同样的秩序。
把同一类别的事物或不同类别的事物相互联系起来的纽带,本身也被构想为社会的纽带。……与社会属于同一类别的事物确实被看作是该社会群体的亲属,因而这些事物相互之间也都是亲属。……因此,在一定意义上,逻辑关系就是家庭关系。
最初的自然图式的中心不是个体,而是社会。最初的对象化是社会,而不是人。
5、原始人眼中什么是社会,不仅仅是人,而且“社会是一个整体,进一步说,社会就是那个与之相关的所有事物所组成的独一无二的整体。”
6.逻辑和方法问题:这本书在读的过程中会觉得作者的论述不是那么的严谨,有些时候有些解释会有点牵强,有点为了证明观点去刻意的摆放有利的材料和故意忽略不利于自身观点的材料。
三、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
法国大革命后,社会处于严重的社会失范状态,社会动荡,个人失去了指导其行为的规范和原则,处于孤零零的原子化状态,同时,政治体也因为缺少中间团体的保护和缓冲,从而不断革命,国家和个人,集体和社会缺乏有效的连接纽带,涂尔干通过系统考察了职业伦理的社会起源,从而揭示了职业伦理在现代社会发展中所起的奠基性作用。同时,还从国家和个人关系的角度探讨了政治形式与公共道德的特殊关系。最后,追溯了财产权和契约权的历史演变,进而批驳了天赋人权的观点。在这本书中,作者的一个重要结论就是要加强职业群体的建设,发挥好职业群体在国家和个人之间的中介作用,而职业群体的重要作用,在涂尔干的其他书籍,尤其是《自杀论》中也多有论及。



2020.6.7--2020.7.7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社会学主要思潮》
《西方社会学理论上卷》
《西方社会学理论下卷》杨善华 谢立中
《发现社会:西方社会学思想述评》
《社会学方法的准则》
《社会分工论》
一、《社会学主要思潮》
二、《西方社会学理论上下卷》
三、《发现社会:西方社会学理论述评》
因为以上几本书都是社会学理论的综述,所以放在一起说,选了几个读的时候比较有感觉的理论家稍微介绍一下。
托克维尔
托克维尔主要通过两卷《论美国的民主》和《旧制度与大革命》两本书来阐述他的思想。
生活在向民主和平等过渡的年代的托克维尔是一个追求自由的贵族子弟,在时代的浪潮面前,托克维尔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在向何处走呢?也许在走向专制,也许是在走向共和,但社会情况必定要走向民主。
托克维尔笔下的民主概念复杂,包括具有公民自由和广泛选举权的代议制度,人民主权政治形式,中产阶级主导的社会政治制度,下层民众政治,乃至类似于无政府状态的混乱的政治体系等。但他注重的民主主要是现代特有的一种基于身份平等的社会经济状况,并延伸到心理状态。
托克维尔提醒民主的热爱者和仇恨者:何谓真正的民主,民主的正当性和必然性在哪里,民主中眼前的好处和长远的隐患是什么,而表面的缺陷和深层的进步又在哪里?
托克维尔认为,民主时代的激情和欲望是理解民主的关键,而民主的最大危险正是“民情的逐渐萎靡,心灵的堕落,趣味的庸俗”。
面对现代民主制度,他既不像启蒙进步论者那样满怀热情,也不像旧贵族那样敌视鄙夷,在注意到民主制度为大多数人谋福利而成为历史正当性之后,他也注意到民主演进这一历史必然趋势所蕴涵的“政治和道义上的风险”。
1.自由和平等
“趣味决定我热爱自由,本能和理性决定我热爱平等”
读托克维尔很容易注意到的一个点是,他对自由和平等复杂关系的论述,他要问的是:以平等为最高理想的社会能否是自由的社会,社会在什么意义和程度上可以平等地对待个性各异的个人?
民主社会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身份平等,而且绝不只是法权意义上的平等,更重要
的是人心中的平等激情,这种平等激情可以激励进取、完善自我、消解隔膜,奠定公民团结的精神基础。
然而平等不是没有危害的,放纵对平等的追慕就会走向堕落。民主时代平等趋势大盛,催生了人能无限趋于完善的自我信念,并具体体现为对于物质福利的无尽追求,激发个体奋斗的同时,并不必然使个体实现自我,个体也不会摆脱了等级束缚就必然的拥有能满足其日渐增长的期望的机会和资源,而这也导致了机会的相对减少,由此加剧了对现状的不满,出现民主时代人们心中挥之不去的焦虑和嫉妒,进而出现民主时代的革命。这是一种关于革命起因的相对剥夺的说法。
民主时代的怪圈:民主制度唤起并怂恿对平等的激情,但却总不能完全使之满足。
人们宁愿要奴役中的平等而不要自由中的不平等。
从不平等的平凡到平等的平庸
表面开放、多变的民主时代心智却培养着千篇一律的平庸化商业性格。
2.民主、平等和专制的亲和
托克维尔认为利己主义是个人本性的缺陷,而个人主义却是公民本性的缺陷,而平等和民主失去自由精神的庇护,也就和专制结成隐秘联盟,在平等的诱惑下,民众让出自己参与公众事务的权利,关注自身利益,而贵族也已不在,政治事务出现真空,独裁者篡权之路由此开始。专制造成的恶也正是平等助长的恶,民主时代的专制尤为可怕,而垄断公共事务后,新型专制开始侵占乃至构建私人事务。
平等助长的专制是一种“多数暴政”? ,“昔日的君主只靠物质力量进行压制,而今天的民主共和国则靠精神进行压制”,这无疑是一种更可怕的的专制形式,它所操控的是人的心灵。
3.民主中维护自由,从平等和民主中拯救自由
托克维尔认为要在现代社会中维护自由,必须“正确理解的自由原则”,公民出于自我利益的考虑而热心公益、参与公务,而这需要借助公民教育、乡镇自治与结社、政治自由以及宗教的力量
4.旧制度与大革命
论述了民主的革命和民主革命两者之间的异同,认为对中央集权的迷恋、法国人的专制主义在19世纪中期是法国人民情的一部分,对于一个坏政府来说,最危险的时刻通常就是它开始改革的时刻
法国大革命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种文人政治:法国缺乏政治自由和实践自由,因此更大胆更有想象力,“政治中的文人精神”。
从断裂的地方看到了延续。
韦伯
韦伯的思想主要包括:
1.理解社会学
价值相关和价值中立、理解社会学、社会行动及其分类、理想类型、因果性和或然性
2.理性和现代性
目的理性和价值理性、信念伦理和责任伦理
价值合理性行动在价值上是合乎理性的,实质非理性因素
从工具合理性角度来看,价值合理性行动和卡里斯玛式行动都有“非常态”、革命的性质,因而可以成为打破僵固的传统习惯、推进理性化过程的一面。它们在一定程度上与自然法的价值理想相连,惟有其非常态、非理性的成分,反而有促动社会理性化过程的一面。
工具合理性在目的上是合乎理性,
从价值合理性角度来看,工具合理性行动是习惯性的、常规性的、缺乏创造力的,因而有招致社会生活停滞化、单一化危险。
现代社会以工具合理性为主导。
“责任伦理”和“信念伦理”,韦伯着眼于行为本身的价值和行为的可预见后果。信念伦理属于主观的价值认定,行动者把保持信念的纯洁性视为责任,责任伦理则要求对客观世界及其规律性的认识,行动者要对行为后果负责。
责任伦理与目的工具合理性相连接,此岸性,入世,禁欲主义宗教
信念伦理与价值合理性相连接,彼岸性,出世,神秘主义宗教
“形式的合理性与实质的非理性”——“理性化导致了非理性的生活方式”?? 韦伯的? “理性化的困境”
3.政治社会学
基本概念(如权利、统治、权威和纪律)、三种统治类型(法理型统治、传统型统治、卡里斯玛型统治)、科层制
4.宗教社会学
韦伯的宗教社会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著作《宗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在这本书中,韦伯主要论述这两本书之间的亲和性。韦伯的宗教思想也包括他对神秘主义和禁欲主义两类宗教的一些讨论。
西方宗教:“伦理先知”、禁欲主义宗教)
东方宗教:“楷模先知、神秘主义宗教
“除魅”
齐美尔
看完齐美尔的生平,非常典型的体现了“学术领域也是一种激烈的斗争场域”,了解了他的“实然表述”和“应然表述”,对韦伯的价值中立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齐美尔的形式社会学,齐美将社会学的任务定义为“人们共同生活的形式”的描写和规则的发现,这里的规则,指的是个人在其所属群体中的行为规则以及群体的互动规则。而人们共同生活的形式也就是他们通过行动相互作用的形式。
齐美尔的研究始终试图关注现代社会特有的诸多矛盾和悖论中的两面,以求全面的把握各种社会现象。在他看来,现代社会中,个人化和社会化是互相对应的两个概念,两种现象各指向某种无所不包的社会的全过程。他的相关结论是:在诸多的社会化的过程中,个人不可能不受限制的发展自身;个人在社会的不可替换的位置是由个人同一性的社会性所决定的。

齐美尔的一个重要思想,体现在他的《货币哲学》这本书中,“绝对价值”和“相对价值”——货币所体现的是一种表面的价值,绝对价值寓于一些关系之中,在货币中找到了自己外在的象征,最能说明主体价值估量的可比较性作为“绝对价值”这一思想的事实分析的是齐美尔,对卖淫的批判。而齐美尔也发现,近代以来,一种本来仅仅是通向目标的手段、是人与其目标之间媒介的东西逐渐变成了人所追求的最终目标,这就是货币。“货币从手段到和工具到主体的终极目的的地位转变导致了现代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功能越来越扩张,而建立在感情基础上的功能越来越被排挤和压缩”。
哈贝马斯
“科技理性”和“沟通理性”
“科学主义”和“科学的政治观”,预设了知识的客观性,及其与价值判断的区分,是实证主义的科学观
“相应真理论”和“共识真理论”
“规范基础”
“理想的沟通情镜”
西方理性化发展的困境:科学技术处理的是事实层次的事项,而道德和政治上的问题却属于价值层面的事务,我们是不可以从事实层次推出价值层次的结论。从现实的发展历程来衡量,科技的发展虽然带给人类物质生活上的高度享受,但却同时建造了一个“铁笼”把人困于其中。(韦伯)
哈贝马斯比韦伯更为乐观,在严厉批评科技理性对现代社会产生的消极影响的同时,他坚持认为,西方社会的发展并非是一个必然的现象,而是有其他发展上的可能性——沟通理性。

四、《社会学方法的准则》
在这本书中涂尔干提出了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事实,指的是,任何可以对人施以外在制约作用的固定或不固定的行为方式,或在一个社会中普遍出现,同时不依赖于个人而独立存在的任何行为方式。社会事实具有外在性、强制性和普遍性。主要包括属于行为方式的生理学事实,如集体意识和.属于集体的存在方式的形态学(解剖学)事实,如人口的地区分布。
在这本书中涂尔干确立了研究社会的基本原则:
1.观察社会事实的原则一一把社会事实作为物来考察
2.区分正常现象和病态现象的准则——普遍性
3.划分社会类型的准则——放入社会种中进行考察
4.解释社会事实的原则
1、社会事实必须根据别的社会事实来解释。
2、对社会事实的完整解释必须包括因果分析和功能分析。
涂尔干认为,试图解释一种社会现象时,必须分别研究产生该现象的原因和它所具有的功能。而且应先研究前者,再研究后者,不仅符合社会事实产生的实际过程,而且符合先因后果的逻辑。 其中原因分析与功能分析的策略:
1、对某一社会事实的原因和功能的探求应该从其他社会事实中去寻找。
2、通过对社会内部环境的分析来解释社会事实的原因和功能。
涂尔干认为从历史角度将现象的成因归结到过去并不是真正科学的解释,只有通过分析与社会现象的环境条件才能说明社会现象。
3、运用共变法验证因果关系的存在。
共变法就是对社会事实作交叉分类以确定它们的共变程度;假如确定,两种现象始终处于同样的关系下,而且总是同时以某种方式发生变化,那么就有理由假定它们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两种现象的相关关系仅是因果必要条件,并非充分条件,因为有时这种相关关系是由并不参与相互关系的第三个变量引起的。
这是我读的第一本涂尔干的著作,大致了解了涂尔干的论证方式,在论证一个观点之前,他首先要论证一下其他人的不合理的观点是怎么样的,哪里出现了
逻辑上的漏洞,然后再展开自己的论述,并借助大量的例子来帮助阐述,让读者更为清晰。
五、《社会分工论》
这本书共有三卷,第一卷主要论述分工的主要作用在于它的道德上的作用——产生社会团结;第二卷论述分工产生的原因;第三卷区别了正常分工和反常的分工,这一卷并不是涂尔干论述的重点。
涂尔干根据社会各部分之间结合的方式和紧密程度建立了机械团结的社会和有机团结的社会这种两分法。机械团结,通过强烈的集体意识将同质性的个体结合在一起的社会联结纽带。主要出现在不发达社会中,法律制度具有压制性,为了表现集体的力量,是一种“道德义愤”。有机团结是建立在社会成员相互异质基础上的社会联结纽带,以社会分工基础,客观标志是恢复性法律,其目的不是惩罚,也不是集体共同情感的表示,其功能是把分化的个人组织起来,维护个人与群体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
涂尔干指出集体意识是社会团结的精神基础,社会分工则是社会团结的物质基础。涂尔干将分工视为一种社会事实,分别研究了社会分工发展的后果和原因。? ? 用人口的增加(决定着社会生活的集约化程度)来解释社会分工的出现。人口增加导致社会规模和社会容量的扩大,而社会规模扩大又表现为社会物质密度(单位面积上的人口数目)和精神密度(个人之间沟通、交往、贸易和联系的强度)的增长。
六、总结与反思
正式读书的第一个月,因为家庭事务的原因,不得不分出大量时间,导致读书进度不是很快,后期读书的质量也不是很高。主要存在一下几个问题:
一:阅读时间不够,后面一个月可能还是要忙,只能尽量多挤时间
二:阅读还是一种任务指向,还是不够沉浸在阅读中,享受阅读的快乐,更多是为了完成任务。
三:读后的梳理做的不好,每天的阅读好像都是碎片化的,有的时候可能只写了几个字,后面要认真的做好阅读后的梳理工作。
[ 此贴被吴娜在2020-11-29 11:13重新编辑 ]
Posted: 2020-07-12 23:26 | [楼 主]
薇纸
级别: 侠客


精华: 0
发帖: 36
威望: 36 点
金钱: 360 RMB
注册时间:2018-12-19
最后登录:2022-12-05

 

刚开始读书就能读完几本概括性强的综述类书籍以及两本涂尔干的书很棒了呀,总结也特别到位~慢慢的就可以系统梳理大家的思想啦~加油↖(^ω^)↗
Posted: 2020-07-19 18:26 | 1 楼
刘子扬
级别: dsgsdag


精华: 0
发帖: 12
威望: 12 点
金钱: 120 RMB
注册时间:2019-04-10
最后登录:2021-05-31

 

先读教材类的书籍是很好的阅读习惯,尤其是教材类的书籍会给我们一些概念名词,从而让我阅读经典的时候有总结的切入点和进行批判反思。西方社会学理论这本书,我读了一年经典书籍还时不时翻一下,当你在阅读经典的时候能忽然回忆起教材中的内容并进行对比和思考就会获得很多反思的空间。不过,我们不要形成一种知识先见,正如凡勃伦指出了经济学的先入之见一样,他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经济学不是一门进化科学?因为古典经济学的先入之见的“自然法”、边际效用理论都是一种静态的凌驾于事件序列之上的强制性的监督,赋予了因果关系一种精神上的确定性条件。而现代科学是依靠非精神的因果连续序列为根基的,并且具有了非人格的特征。所以凡勃伦以一种科学进化的观点告诉我们,经济学要打破先入之见的快乐主义心理学。
第一个月嘛,有些阅读困惑也是可以理解的,我第一个月的时候都不达标,被孙老师批评来着。而且在家读书真的很难,很不容易,舍勒不是说过嘛,缺少时空场就会丧失一定的内驱力。加油~正式进入一本一本的经典系统训练以后就会有很大的提升了!
Posted: 2020-07-19 19:58 | 2 楼
吴娜
级别: 新手上路


精华: 0
发帖: 5
威望: 5 点
金钱: 50 RMB
注册时间:2020-06-06
最后登录:2022-04-22

 

下个月加油
[ 此贴被吴娜在2020-08-20 18:09重新编辑 ]
Posted: 2020-08-20 16:39 | 3 楼
吴娜
级别: 新手上路


精华: 0
发帖: 5
威望: 5 点
金钱: 50 RMB
注册时间:2020-06-06
最后登录:2022-04-22

 

慢慢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来进行概括吧,笔记式的读书报告还是不太好。
Posted: 2020-08-20 16:42 | 4 楼
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
三农中国读书论坛 » 西农四为读书会

Total 0.200249(s) query 4, Time now is:11-27 01:44, Gzip disabled
Powered by PHPWind v6.0 Certificate Code © 2003-07 PHPWind.com Corpo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