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主题: 《自杀论》读书报告 打印 | 加为IE收藏 | 复制链接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雷望红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111
威望: 111 点
金钱: 1110 RMB
注册时间:2010-11-11
最后登录:2015-02-09

 《自杀论》读书报告

      《自杀论》是埃米尔•迪尔凯姆的一部经典的社会学著作,被称为《社会分工论》的续篇。它运用社会统计的方法,探究自杀的原因及其规律,开创了自杀研究的新模式。
    读罢此书,头脑中没有一点清晰的印象,这是读经典著作后的常态。但翻阅笔记及翻看目录后,一条清晰的逻辑思路就出来了。迪尔凯姆首先定义了“自杀”,他认为,自杀是由死者自己完成并知道会产生这种后果的某种积极或消极的行动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死亡。由此可以看出,自杀是死者的主动行为,而非被动的。但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死者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呢?这是作者主要探讨的问题。
    迪尔凯姆论述了此前各种研究中自杀与非社会因素的关系。非社会因素包括个人的心理因素、生理状况、自然环境及仿效行为。个人认为一个人的自杀行为固然会受到非社会因素的影响,但这些非社会因素绝不是造成自杀的决定性因素,更不能作为解释社会自杀率的最终依据。不过,迪尔凯姆在书中表明:影响自杀的非社会因素是不存在的,不论是利己主义自杀、利他主义自杀,还是反常的自杀,都是社会环境影响的结果。
利己主义自杀发生在个人的自我在社会的自我面前过分显示自己并牺牲后者的情况下。个人所属的群体越是虚弱,他就越是不依靠群体,因而只能依靠自己,不承认不符合他私人利益的其他行为规则。这样,我们就比较容易理解自杀现象在老年人和儿童中发生较少的原因了。因为老年人和儿童都比较容易满足,他们很少需要通过自身以外的东西来自我完整。而且,老年人和儿童是需要依赖他们所在的群体的,这样,他们就缺少脱离群体的条件和自杀的理由了。
在法国社会,女子的自杀率比男子的要低,原因在于女子受集体生活的影响较小,社会对于她们来说不是不可或缺的,她们不太爱交际,这种简单的社会形式足以满足她们的全部需要,但男子的思想和活动需要更为复杂的社会存在。这是迪尔凯姆在欧洲社会的观察研究所得,但这个结论在中国是否适用呢?由于我个人生活在鄂中平原农村,亲眼见过很多人的死亡。回头想想自杀的案例,猛然发现浮现在脑海的居然都是男子的自杀,一名20多岁的男大学生喝农药死于自家的楼上,一名王姓村民由于打牌与老婆吵架气不过也喝药自杀了,一名50多岁的熊姓村民在被后妻骗走了钱财后也选择了喝农药,还有的男性由于身体有病无法医治或无人赡养选择上吊••••••家乡也有女性自杀的案例,一般选择自杀的女性是老年人,要不是身患重病无钱医治,要不是与媳妇儿子吵架气不过,但这样的事例极少。这有悖于我之前所认为的由于女子生性柔弱更容易自杀的逻辑,当然,这样的逻辑没有任何的理论支持,只是自己的主观推断。难道真如迪尔凯姆所言,男子相对于女子而言更易自杀?但在三农中心的研究中,发现在大冶或京山等地有很多女性的自杀现象,而且在河南的调查中也发现了许多女性自杀的案例,她们的自杀行为是与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有一定的相关性的,女性的地位越高,自杀率越低。那么,男子的自杀率相对就变高了。看来,中国的自杀现象比较复杂,不同地区的有不一样的影响原因,不可以迪尔凯姆的结论来简单套用。
    某种极端的个性会导致自杀,某种不充分的个性也会产生同样的结果,当一个人过分地与社会融为一体但社会又不能达到个体期望时,也极易选择自杀。军人是利他主义自杀的典型代表。军人自杀主要取决于个性不强或利他主义情绪,不同于随着文明而来有着强烈个性的平民。在军队中,最不易受到影响的是那些架桥兵、工兵、卫兵和炊事兵,这些是军队中最不突出的部队。而精锐部队在军队中培养了一种有效地促进人去放弃生命的气质,他们的忘我精神和军人的牺牲精神是性质不突出的部队所不能比拟的。
    利他主义自杀与利己主义自杀有很明显的区别。除了利他主义自杀者个性相对于利己者更弱些外,更多是社会对他们的影响。利他主义自杀者是由于社会过分使个人从属于社会,而后者则是由于某些部分或者甚至整体已经瓦解的社会允许个人离开社会,并且他按照自己的生活而生活并只服从自己的自我感觉状态。由于前者的自我已不属于自己,或者已与自身以外的其他人融合在一起,他已经觉得这个世界看来是不够真实的,所以也厌倦了生活,在世界上或者对于他而言是他死去的一个障碍。尽管他也有目标,但这个目标不在今生今世。但利己主义自杀者不然,他们生活在世界上已经看不到可追求的目标了,觉得自己毫无用处,当然就缺少了活下去的理由。两种不同表现的自杀者在自杀前都必然会忧郁,只是忧郁的来源不同。有趣的是,利己主义自杀者的忧郁产生于希望,因为这种忧郁恰恰模糊地预感到来世的前景更加美好,这种忧郁甚至隐含着兴奋和急切地满足某种信念的冲动,并且以某些的激烈行为表现出来。但利己主义自杀者的忧郁来源于无法医治的厌倦感和沮丧,这种忧郁表现为不能有效地从事活动而完全消沉和颓废。
    在迪尔凯姆的作品中,还提到了一种既非利他也非利己行为的自杀,这种自杀现象被称为反常的自杀。工业危机和金融危机使得自杀的人数增加,不是因为危机使人贫困,因为繁荣的机遇也产生同样的结果。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为这些危机打乱了集体秩序,人们由于无法迅速地适应社会机体的这种重大调整,所以导致了自杀率的上升。这种解释也印证了迪尔凯姆的基本观点:影响自杀的原因是社会性的因素,并不存在非社会的原因。
    我个人的理解是人是具有社会性的,不管与社会的联系程度如何,他的思想、行为总是带有社会色彩,他自杀的选择也必然会受到社会的影响。我仍然认为人的心理状况是与自杀是有着密切联系的,但是,人的心理状况的好坏有时并不取决于个人,而是社会影响的结果,也就是说,社会环境决定一个人的心理。比如说,一个人生了重病,无法医治,他感到痛苦和抑郁。这时他的心理状况很不好,导致他痛苦和抑郁的原因在于社会无法提供给他必要的医疗手段来减轻他的痛苦。倘若有足够的医疗条件和手段,他的痛苦就会减轻,心理状况也会好转。追根溯源,影响他的根本原因还是社会性的。迪尔凯姆实际上并没有排斥那些非社会性的因素,而是将他们继续深究了一层,提炼出来并抽象化了。个体自杀的理由和原因有千万种,但社会所有成员的自杀却只有少数几个深刻的原因。
    上述只是自己读完《自杀论》后简单的概括,并没有很多个人的理解,发现自己有一个很不好的习惯:还没有走进去就急切地想出来。这是一个不好的毛病,也是急功近利的表现。以后会先学着彻底地走进作者的世界,站在他的角度来思考问题,等到积累地足够多的时候,再尝试着走出来。首次写读书报告,尽管写的不如意,但发现意义还是很大的。为写读书报告需要重新梳理所读的内容,就相当于再读了一次书,这样就加深了读书的印象,并且还有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读书并思考,其实真的很好!但愿自己能够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
                                       
Posted: 2010-11-12 21:18 | [楼 主]
wuli郭洁
级别: 侠客


精华: 0
发帖: 32
威望: 32 点
金钱: 320 RMB
注册时间:2010-04-01
最后登录:2013-03-07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Posted: 2010-11-12 21:45 | 1 楼
刘大龙
美梦易醉,红颜易老,莫若苦练内功,健全人格@@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1
发帖: 729
威望: 731 点
金钱: 7310 RMB
注册时间:2008-04-19
最后登录:2017-10-23

 

读书笔记做得不错,《自杀论》只是他的一个典型案例,继续看尔干其他的书,会有更多收获,加油
Posted: 2010-11-12 23:12 | 2 楼
曹丽娟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49
威望: 49 点
金钱: 490 RMB
注册时间:2009-07-09
最后登录:2012-06-07

 

自杀论读的很好啊,一起加油!
向前看
Posted: 2010-11-21 21:49 | 3 楼
杜鹏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3
发帖: 656
威望: 656 点
金钱: 6560 RMB
注册时间:2008-04-20
最后登录:2020-08-18

 

呵呵,写读书报告可以督促自己思考,很好。
还是王国维那句话,入乎其内,出乎其外。于读书,于人生,都是莫大的教益。
加油。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Posted: 2010-11-24 12:42 | 4 楼
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
三农中国读书论坛 » 本科生读书报告

Total 0.249227(s) query 4, Time now is:11-27 12:10, Gzip disabled
Powered by PHPWind v6.0 Certificate Code © 2003-07 PHPWind.com Corpo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