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主题: 社会学系08级本科生寒假见闻 打印 | 加为IE收藏 | 复制链接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snzg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1
发帖: 596
威望: 594 点
金钱: 5940 RMB
注册时间:2007-12-15
最后登录:2024-01-16

 社会学系08级本科生寒假见闻

家乡随想
          杜姣  社会工作0801班  U200816594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家乡也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可以说,我是伴随着这一变化成长的。从此种变化中,可以充分地感受到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乡村所受到的巨大冲击。

首先最显著的变化是,村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从原来的缺盐少米到现在的丰衣足食。现在很多村民基本上都盖上了新楼房、买上了新家具、安装上了新电器。而这,在以往根本是无法想象的。再次就是村民们的文化教育意识有了很大的提升,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村里大学生的日益增多,更是让他们看到了教育、知识的重要性。最后从村的整体面貌来说,桥修了,水渠建了,公路通了,粮食产量提高了,村民的出行更加方便了,与城里的联系紧密了……村里的各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改观。

可是在迎来这些好的变化同时,问题也接踵而来。其中就我个人来说,感触最深的是,邻里之间的关系相对松散了。记得小时候,在农闲或是吃晚饭后的这段时间,村里很多人会一齐聚集在一户人家的外面,大人则坐着闲话家常,小孩则嬉笑打闹,好一派乐融融的景象。而今,人们在闲时却很少出门,一般都是坐在电视机前欣赏节目,或者是无聊的人聚在一起打打麻将和扑克。当然这也许是当今农村所共有的现象。还有就是,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了,白色垃圾随处可见,清澈的河水也污浊了起来,水草则长得异常茂盛,水沟以及的河里的鱼虾也因为人们的过渡打捞也面临着绝种的危险。在出现这些问题的同时,山上的树木、柴草却郁郁葱葱,水土流失的问题有所缓解,我想这也许是人们都烧煤或是用天然气的缘故吧!

上面的这些问题不再细说,接下来我想就本村的经济生产方式简要地谈谈。

本村是以农业为主,每家每户基本上都会养几只牲畜,大部分养牲畜的目的只是为了家庭食用,并不是为了出售。村里的人数较多,土地较为有限。当然由于杂交水稻推广以及农药化肥的供给比较充足,粮食的产量足以满足当地人的需要。再加上近几年来,外出打工的人数日益增多,很多土地都得以空闲出来供他人租用,人地矛盾相对来说不是特别突出。这些年来,特别是最近几年,土地的利用方式有了很大的转变。记得,在我比较小的时候,大部分土地都用来种植水稻,而且基本上都是三季稻,仅有少许水利不便或者说较干燥的土地用来种植玉米、花生、小麦、棉花或是西瓜以及蔬菜之类的东西。但是这些基本上都只占用很少的一部分土地,且基本上只供自家之用。而现在,土地的具体分配和利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水稻当然还是占相对主要的地位,但相对于以前,则份额减少了许多。并且,现在种的都是双季稻,三季稻已不复存在。小麦、棉花的种植也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我想这其中肯定有气候的元素,毕竟我们那里是处于南方多雨区,从而不利于小麦、棉花的种植。蔬菜的种植在我们村慢慢地盛行起来,具体是什么时候出现这一趋势我已记不太清,只记得似乎在自己上初中也就是2002年、2003年的时候,村里便有些妇女包括我母亲偶尔在空闲的时候在山上或是水沟田野上找些野菜拿回家洗并系成一小把小把,然后拿到城里去买。这些东西的买家基本上都是些餐馆酒店。后来不知道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村里有少许人开始种菜去卖,先只是种一点,后来越种越多,规模也相对越来越大。随后,便有更多的人加入了这个行列。就以我家为例:开始的时候,我家基本上就是种红萝卜,这一般是在冬季的时候去卖。从田里直接摘的新鲜萝卜的价格不高,基本都是五六毛钱一斤,而且还要比较红比较好看,价钱不好的时候,只有三四毛一斤。但是萝卜的亩产量较大,因此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价格不高的缺陷,而且栽种起来也相对来说不是很费时和费力。当然除卖纯萝卜以外,还可以将其制作成酸菜或腌萝卜来卖,这样的话,价钱就会高很多,当然这是以更多劳力的付出为代价的。慢慢地家里又开始向别人租一些田种一些其他的东西,比如细葱、土豆之类的东西,夏天了就是西瓜、黄瓜等等。所以除了种植水稻,这些则成了家庭日常开支的主要来源。这些蔬菜瓜果之类的东西基本上都是在城里出售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个重大转变,我想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点:一、杂交水稻的推广以及充足的农药化肥供给,提高了粮食产量。这样人们就不用将大量的土地用于水稻种植,从而可以空出土地供其它作物的种植;二、城市迅速发展以及人口的增多,导致其对蔬菜等的需求增加,这就为村民们提供了市场,使得其有地可销;三、交通便利,公路直接通到了乡下,从而有利于加强城乡之间的联系,村民可以迅速方便的将其农作物产品运往城市;四、农民获得收入的渠道较为狭窄,出了充分利用其土地资源外,别无它途。所以,与其打发其无聊的时间不如趁此多赚点收入。

可是其中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村民所拥有土地的分布较为分散,很难形成规模,而且耕作起来也不方便。他们基本上都是自己种自己的,互不相干。并且由于家庭劳动力有限,更使其无法将之形成一种专门化的东西,由此所得的收入自然只能贴补家用。然后就是出售产品的形态上大多是初级产品,而这在市场中的价格相对于制成品来说是相当低的,所以如何提高产品的价值将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栽种的技术水品较低,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其生产的产量,进而使其成效大打折扣。总之,这之所以不能取得很好的效益以至于难以达到发家致富的目的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此种生产难成规模。其实,这在一定的意义上也是由当地的地形以及土地条件造成的。很多土地之间有垄沟相隔,机械化的东西难以推广。如果说这是客观原因的话,那么主观原因便是村里没有这样一个带头人,村民的思想难以统一……当然其中还有很多因素都不是我所能说得清的。

总之,家乡这几十年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给村民们带来的成果和益处是不容否认的,问题当然也不可忽视。在今后的日子里,家乡究竟走向何处,到底是缘着原路继续走下去还是在未来的某一天发生一次巨大的变革,这都是一个未知数。虽然如此,但我始终相信,一切事物都是沿着进步的方向前进的,而我国的农民、农村、农业也将会沿着这条道路前进。在这条路程上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向他们奉献我们的知识和智慧,献上自己的一份力。
Posted: 2010-04-01 14:05 | [楼 主]
snzg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1
发帖: 596
威望: 594 点
金钱: 5940 RMB
注册时间:2007-12-15
最后登录:2024-01-16

 

中国农民----- 惨淡背后的礼赞
社会学0801:邹雪薇  学号:U200816511

一直以来都觉得中国这个农业大国的称谓或多或少的夹杂着一些自我安慰的无奈和无法名状的伤感,因为无论从哪个角度上来讲我们现在都无法达到可以用自身农业发展的突出成就去给我们日益提升的世界地位添上一块更加坚实的砝码。

这个农业大国的概念有的仅仅是我们不言自明的另一种说明:我们拥有世界上最多人口的同时也包揽了世界上最庞大的农民群体;我们的农业在接连几年都取得令人欣喜的丰收胜景的同时也掩盖不了劳动力投入之大,生产成本之高的效率之殇;我们的农民兄弟在经济飞速发展的日子里人均纯收入大幅度的提升也无法抹去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基尼系数已濒临危险边缘的残酷事实。无可非议,不论是古代封建王朝,还是当年毛主席率领带领中华儿女创立新中国的火红的革命年代,抑或是改革开放迎来中国发展的新纪元的历史崭新篇章,我们庞大的农民兄弟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巨大作用,但是在近年来这些劳苦功高的人们却渐渐被人们抛入了远离物质极度繁荣的城市的边缘,虽然我们高喊着解决三农问题是我的社会事业稳步向前的最大动力,但是事实上我们怎样努力推出多少惠农优农政策,我们的三农问题还是没有实质上的解决。偌大的中国土地上留给人们的只能是农业真落后、农村真穷、农民真可怜的哀号在一遍遍回荡。

在我看来,三农”问题不是“农业、农村、农民”的顺序,而是应该将顺序调换过来,即“农民、农村、农业”问题,农民在“三农”问题中是第一位的,农业问题只是派生的。农民中有多少人种地,有多少人进城,决定着农村怎么建设,农业怎么发展。而这祖祖辈辈的农民兄弟面朝黄土背朝天等来了这个社会空前繁荣,经济飞速发展的年代却发现自己还是要背着行囊远离故土奔向城市,只为寻找一个在那迷人眼球的夜色霓虹里可以安身立命的场所。所以在我们的潜意识里,每次提到农民就会自然而然的出现两种形象:一个在田间地头埋头耕作,一个在脚手架上增砖添瓦。似乎他们就仅仅只有这两种生存状态,或许他们书写的就是一部耕作史和一部初级建筑史。

当今的三农问题已经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创建紧紧结合在一起,这种理想社会的实现必须真正改变农民朋友们的现实地位,三农问题的解决最终还是会落脚到城市,城市化的顺利进程将会使农民真正从那充满乡情的土地走向繁华喧闹的城市,而这又需要国家和政府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在农村方面,要加大农业科技产业投入,提高农业生产水平,把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摆脱繁杂落后的田间劳动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对于缔造我们可爱都市的农民工来说,要让他们真正成为城市的一份子从而才能真正享受物质文明带给人类的极大享受,这就要进一步加快城市建设,尤其是中小城市的发展,放宽户籍政策,并切实解决他们的医疗、工作和生活保障的问题。

总之,现在的我们虽然都对农民朋友们怀着一种同情而又感恩的心情来享受他们给我们创造的方便美好的生活,但是在这表层的关照下我们是否能真正做到使他们摆脱惨淡的生活现状来同我们一起分享这城市的日新月异,我们高声吟唱的不能仅仅是一曲赞歌,而是切实深入他们的内心里,体察他们奋斗过的辛酸苦累,承载着他们对未来最真实的渴望,去让他们的梦想更加明晰而又真切的照进现实。
Posted: 2010-04-01 14:06 | 1 楼
snzg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1
发帖: 596
威望: 594 点
金钱: 5940 RMB
注册时间:2007-12-15
最后登录:2024-01-16

 

家乡见闻
                    U200816573  社工0801班  侯利涛

虽然是熟悉的家乡,但正由于太熟悉了反而难以说出它的点点滴滴。我试着在脑海中挖掘那些熟悉的场景,熟悉的人,熟悉的事儿。用一种冷静的目光去探寻,用一种客观的态度去描述,诉诸文字,展现一面。
修家谱
我们村里侯姓居多,相传都是明代时从山西洪洞大槐树那里迁过来的,后来由于家族的繁衍,各个分支又分散到了不同的地方。距我们村最近的是清河头的侯姓家族,好像还是当初迁来的时候长房。2002年的时候,我们村大修家谱。修家谱是一件很隆重的事情,由村中的长者主持,而一般来说,长者又是所谓的“掌门”。修家谱要搭台唱大戏,要建碑亭以作纪念。于是就需要资金办事,为了筹措资金,由村中的长者出面联系在外面工作的人,不管是在哪里的,只要他的祖籍在这里,那么他就有义务为村里的事业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当然,为了奖励这种贡献的行为,会在碑上刻上他的名字和职务,同时作为村子的一种骄傲。
为了庆祝这一盛举,连着唱了三天的戏。这在农村中是相当热闹的一件事,十里八乡的的人就会像赶集一样赶来看戏,这种局面我想几十年才能难得一次吧。每逢这个时候,村里面的人就会抓住机会做一些小买卖,像打烧饼,卖丸子汤羊肉汤等等,也还能赚一点钱。
为了增加隆重的气氛,我们还从清河头侯姓家族那里请来了一卷明朝时的圣旨,那是一道嘉奖祖先的皇恩,历来被珍视。那次是很多人第一次近距离的见识到了圣旨是什么样子的,大家都感到很兴奋。等到一结束庆祝,圣旨就又被小心翼翼的送走了。
现在的家谱里面规定了二十字的辈分,后世出生的依此论辈。这样整个家族的辈分一目了然,并且各家的孩子取名中的字是不能和家族中的长辈的名字重字的。
当然,现在的宗族观念不如以前那么强烈了,但是这种家族的思想的影响还是很有分量的。比如,某家婚丧都需要宗族中的长者来主持,而村中的劳力都要出来帮忙的,听从长者分派任务。由于有宗族中的人相助,所以事情一般都会井井有条。
过节
所有的节日中只有春节最为隆重。清明节里仅仅代表向逝去的人表达一下怀念,烧一下纸钱,别的意义在村子里却是看不出来。像踏青啊之类的似乎都没有这个概念,我想或许是由于农民一生只专注于辛劳,因而对于这些陶冶放松的事情反而不在意,或者是下意识里面就不存在这种闲情逸致。这种状况或许随着“新新人类”一代的成长会有所改变吧。另一个节日就是端午节了,但在我的印象中,大家对这个节日也不是那么热情,原来还依稀记得自己制作小米粽子,但是后来就再也没有过了,端午节这样一个节日在我们这里硬是找不到节日的气氛,难道是文化氛围不够?我琢磨着应该是由于农民为生活操劳而无心于此事吧,大家总是易于持一种得过且过的态度,而不太容易让自己过的“高尚”一点,“有情调”一点,我想这必须归咎于数千年来农民所受的压榨,困苦吧?即使到了现代,农民依旧是不富裕,怎么会有兴致呢?而且,我们的文化是一种贵族式的,下层还没有接受到那种“化”,贵族文化本身没错,只是以后能扩散到广大下层人民,完成全部人群的一种高贵化,这对于社会的进步是极为有利的,当然这种扩散也非朝夕之间的事情。
只有春节来临的时候,才能感受到那种浓烈的节日氛围,已进入腊月,人们就为这个节日忙碌了,仿佛原来那些被忽视的节日都要在这里得到补偿,人们鼓着劲,割肉买菜榨菜等等,尤其到了腊月二十三以后,就更忙碌了。腊月二十三请灶王爷,要吃聚灶糖,当然这里流传着一个广为人知的传说。人家说这一天是小年,一直到正月十六都是在过年。正月十六也是小年。(?)
除夕家人是要团聚的,平常分家另过的,大家也要聚在一起,整个大家庭一起吃饭喝酒,回顾即将过去的一年,并规划下一年,再聊聊东家长西家短的,大人们高兴就喝酒,而小孩子是最喜欢这场面的,有好东西吃,又热闹,所以大家庭的聚会通常是很开心的。除夕这天晚上或者说大年初一这天早晨是要早起的,甚至有的人一直不睡,守到五更。到了这时就吃完饺子去给人拜年,给祖先磕头,给长辈磕头。辈分长的与辈分低的状况自然很不同了,有的低辈分的说磕头下来,膝盖都疼。
当然,春节是一系列的活动,这里就不再详说了。
互助
我记得小时候,我们家里穷,到犁地播小麦的时候,就借人家家里的牲口用。到了现在,有的人家劳力出去打工了,或者本身人口就少,在灌溉的时候就会和别人家合作,帮助别人,同时也就可以顺便着借用别人的器具以及获得别人的帮助。当然有时候并不那么尽如人意,有的人会讨厌某一个人老是借用他的东西,或者由于在借用的过程中用坏了什么或者少了什么,往往会引起不愉快,以至于下次就不乐意再合作了。因此农民的这种合作并不是一种稳定的关系,有时候由于一点事情就会终止这种关系。
还有一种互助的行为,比如,某一户人家要盖一栋不是那么高大的房屋,他就可以请村里面会盖屋子的人来帮忙,是不需要付工费的,但是你要管吃饭,要给烟抽。谁也不会对这种方式说什么,但是要看被请的人是不是有空闲,如果别人也有事情做,那么硬要别人来就会让人不乐意了。
娱乐
农村的娱乐活动是很少的,经常见到的就是打麻将或者玩扑克,下象棋的并不多。但是所有的这些娱乐都是要有一点赌资的。严格说来这不能算是赌博,因为钱是很少的,听打牌的人说不赢钱没意思即使是下象棋也是要赢钱的。只有那些小孩子玩才不用玩赢钱的。因此我很久不玩打牌了。打牌的地方往往是村里的代销点,也是为了能多卖一些东西。
土地
这几年村里也不分地了,可能是嫌麻烦吧。但是这样一来出现了问题,在原来家庭拥有土地的基础上,有的家庭添人了,有的家庭人少了,添人不添地,减人不减地,这样就形成了人地矛盾,小组之间不平衡,组内成员也不平衡。不只是农业用地如此,就是房屋用地也是如此。土地渐渐的好像成了私产,村干部已经无能调节土地的这种不平衡。
我们村以前有挺大一片土地被乡里征用,签的合同说的是窑厂什么时候不运作了,什么时候归还给村里。可是现在我发现这一片土地的产权不清晰了。我给村中的干部说既然已经不运作了,理当收归村里集体用地,现在怎么由乡里租给个人了呢?就算是个人承包,也要通过村里大家同意再进行啊。若果这样下去,这一片土地不知道最后归谁呢。
这里就有一个问题,一则村干部不能履行职责,二则乡领导混淆程序。问题很大。农村发展,道路并不平坦,既没资源又缺政策,仅仅靠种植粮食怎么能让农村的发展水平跟得上现代化的速度呢?
Posted: 2010-04-01 14:08 | 2 楼
snzg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1
发帖: 596
威望: 594 点
金钱: 5940 RMB
注册时间:2007-12-15
最后登录:2024-01-16

 

小农村  大社会
                                      社会工作0801班 曾佳
                                      U200816588
看了师兄师姐们的文章,虽然为不能身临其境切身感受一番而遗憾,却也是感受颇多的。这些文章都是记述寒假在家的所见所闻的,虽然学长学姐们来自五湖四海,但是我在他们的文章中却看出了共通的一些东西,即农村生活和文化折射出的社会现状及一些社会问题。
一,    价值观剧变 道德感衰退
有一篇帖子是介绍家乡很多人赶在过年前扎堆结婚的,而结婚的前提条件就是男方必须有房,
为了一幢甚至连家具都无力置办的空房子,可谓是倾巢出动啊,男方父母,女方父母,更有甚者把兄弟姐妹在外打工辛苦多年的积蓄都投资在里面,可是这样也只是能勉勉强强凑足首付而已,春节一过,为了偿还长达20年的房贷,新婚燕尔的夫妻双方可能不得不分居两地,就为了那父母不愿离开家乡区照看的空房子,就为了那在大张旗鼓购买之后只使用半个月就进入休眠期的电器,就为了那所谓的“安心”在自己的背上压下了沉重的担子……
        为什么结婚必须得有房呢?从中不难看出现代青年的价值观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好像男女双方谈婚论嫁的基础不再是感情,好像女孩子也越来越实际了,好像她们嫁的不是自己爱的男人,而只是一幢没有生命的冷冰冰的装修华丽的房子。年轻人的思想价值观已在市场经济的“熏陶”下变得更加实际了。
      改革30年,中国取得的成就是举世瞩目的,农村的生活也是日新月异的。如今我国实行“家电下乡”政策,家家都盖起了新楼房,购买了新家具,家里家外装修一番,可是走出家门,却是寸步难行,每逢下雨,道路泥泞,但是由于我国税费改革,村里县里资金有限,但是集资却是难于上青天的。再也找不回公社时期家家砸锅卖铁炼钢的精神了,时下道德观的主流应该就是“各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了,再也感受不到闭户的道德风气了!!!

二,    城乡二元结构  资源分配不公
可怜天下父母心!!!目前大部分城市实行的“依据学生户口所在地,划片就近入学”管理办法,若子女户口不本学校辖区内,要想使子女进入该校,方法只有2种:一是每学期均缴纳价格不菲的借读费,二是想法设法把子女落户至本辖区。在没有任何关系背景的前提下,或购买黑户口,或通过买房获得房产权让子女落户至此。 虑黑户口的安全性及购买难易程度,加之“理性经济人”(高额借读费无任何经济回报,不如将其转化为购房款)等问题,于是,购买重点学校辖区内的房屋便成为大多数人的选择,房地产开发商也借此良机大肆渲染,哄抬房价,致使往往仅一墙之隔的两处房屋因所含学校教学质量等级不同,房价也相差甚多。了让孩子享受到更好教育资源,将来的生活可以更幸福一些,很多父母不惜拿出自己的养老积蓄只为为孩子求的更公平的享受资源的机会。
      这样的例子是数见不鲜的,在一些大城市中,进城务工的人员如果没有所在市的户口就不得享受那个城市的市民所拥有的一切政策,甚至为了维护自己的一些最基本的权利不得不缴纳各种各样的费用。
      我国的资源分配严重不均,就拿教育来说,很多农村孩子都是只上完初中就出去打工了,有的甚至连国家规定的九年义务教育都不能完成,很多和我们同龄的年轻人都已经作父母了。
      我认为这在很大程度上都可以归因为我国的城乡二元体制结构,城市和农村实行不一样的制度,享受不一样的资源,并且资源严重流向城市。因此体制改革是改变我国社会现状的重要环节。
   
    我国是个农民大国,有9亿农民,因此农民的根-农村-变化是不可忽视的,农村文化的改变,我国城乡体制结构的缺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的社会问题:主流价值观发生变化,社会不公平等。可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中国自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就不得不面对全球化的冲击,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不可避免的会产生一系列问题,而且我国正处在城市化的过程中,所有这些都是必然的。然而我认为政府和党也应该分担一部分责任,积极改进体制政策以减轻市场经济带来的问题,解决社会不公平等问题,只有这样,中国才能稳定安全的实现城市化,人民才能生活的更好,中国才能更强大!
Posted: 2010-04-01 14:11 | 3 楼
snzg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1
发帖: 596
威望: 594 点
金钱: 5940 RMB
注册时间:2007-12-15
最后登录:2024-01-16

 

寒假见闻

黄茜

        今年寒假又回到了老家过年。我的老家是四川省大竹县下山后一个普通的小镇。以前一直不喜欢回家,原因不外乎有三,一是回家的路太烂,在一辆看着破破烂烂的中巴车里要不停地颠簸2个小时才能到达镇上,然后还要转车,走路,总之很麻烦也很累。特别是对我这个坐车晕车的人来说,简直是折磨。二是老家没电视看。其实这个说法也不对,老家还是有一台很小的黑白电视的,能搜3个台左右,不过跟家里的电视一比,也就根本没电视一样了。三是觉得老家的菜做得不如家里的好吃,虽然过年也是大鱼大肉,可是就是差点家里的那个味儿。

    不过今年回家仿佛更加了解了家乡,感受到了许许多多的变化。

    首先的变化就是路了,县里重新压了马路,回家的路从以前那条石子路变成了如今的柏油路,宽敞而平稳。而且村村通公路的修建也使得我们可以直接坐车坐到家门口而不用一次一次地转车。

    其次是看见镇里新修的那条马路已初具规模,逐渐有一些商家搬了过去,虽然新街依旧不如老街有人气,不过已经较刚修好时好了许多。而且听说以后过境公路将会改道,从新街旁经过,所以新街的繁荣似乎是迟早的事,也是因此,新街的房价也在不断上涨着,到了30万还买不下一套房的地步了。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我们那里买房子一般喜欢买那种下面是门市,上面接住房的那种,这样在居住方便时还可以做点小买卖。老街上也是有变化的,例如一家家的小杂货铺突然之间变成了超市,虽然不如城市的超市规模大,也没有那些收银设备什么的,不过至少店面大了,东西摆放分区更明显了,商品也多了。而且最让我吃惊的是某些名牌产品也建立了分店,像吉尔达,李宁什么的都建了连锁店,总之,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另外听大人们聊天听说今年换了镇长,对此大家议论纷纷。最主要的观点无非就是原镇长钱已经捞够了,而且又是修路又是改造,已经做了很多事了,名也赚了,再不调走等着他的就是对这些措施不满的人故意找来的麻烦了。而且好像原镇长现在的职务虽没什么实权,但是却有财权,而且更稳当什么的。当然这些都是听他们饭后闲谈听来的,也不知真假。

    在镇里没呆多久也就回到村里了,村里的变化倒是不大,依旧是一片宁静的景象。

    家里还是那台黑白电视,不过安装了我们所谓的“锅盖”,就是卫星信号接受器吧,一下子可以搜七八十个台了,很多我们县城都不能搜的台都能看。不过可惜也只能在老家这种偏远的农村安装,在县城里或其他稍微发达一点的地方安装都是犯法的,究其原因大概也无非是思想控制了。不过农村闭路电视线很难牵过去,而且农村人口不如城市密集,成本就会很高,所以对于农村安装锅盖政府很多时候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

      一天跟着家人去看爷爷栽的树,前年开始实行退耕还林,山坡上的农田都中了杉树和松柏。爷爷一直很骄傲自己种的树比别人的长的好,因此每次回家都会把我们带去转转,跟我们说那些树是他种的,其实就是免得几十年后我们不知道哪些是我们家的财产。

      在回家的途中我们看见了一个很破旧的砖瓦房,问起用途,爷爷说是建的养猪场,不过其实没养猪,就是骗政府对养猪的补贴的。这不仅让我想起老师曾今讲过的那些为了赚政府退耕还林补贴而故意把树种死的做法,实在不得不感叹政府的政策里存在太多的漏洞!

      总之这次回老家还是很愉快的,而且突然喜欢上了老家种的大白菜,那才是真正的纯天然绿色蔬菜啊,城里的农药蔬菜和食堂的白菜根本就没法跟它比。不知道明年回去老家又有什么东西会让我发现,有点小小的期待~~
Posted: 2010-04-01 14:17 | 4 楼
snzg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1
发帖: 596
威望: 594 点
金钱: 5940 RMB
注册时间:2007-12-15
最后登录:2024-01-16

 

温和改良派?
前两天有不少同学发动组织了我们学校的“地球一小时”,而我恰巧碰到了韵苑这边的活动:韵苑四栋部分寝室熄灯半小时组成了“c”(碳),韵苑食堂一楼则更加高调的熄了2/3的灯,代之以每个餐桌上点燃一支蜡烛。同时开足了音响,在食堂入口处摆出了“60”的图案。如果不是想着先期宣传过的“地球一小时”活动,此等良辰美景,配上柔和的音乐,还真觉得有点烛光晚餐的异国情调。不过,细细的算下帐,但是灯一开一关所耗费的能量就很多。其次是巨多的蜡烛,蜡烛的成本是否比电高暂且不论,资源的浪费与热量的排放呢?大放音乐所浪费的电呢?如此所想,每年都在搞的“地球一小时”活动绝对是一种华而不实,适得其反的作秀。可是,如果是这样想呢,“地球一小时”活动的功能本不在这半小时的节约上。而在于对人观念的影响呢?
其实,扯出这段话就是想说我现在想问题时的毛病(姑且这样称吧),惯性的两面思维,惯性的为某些事情找合理性解释(也许是因为我还没有接触批判主义)。
学习社会学,尤其是接触到功能主义,渐渐的发觉社会学的解释力的确很强大。可是有时候,在对人上,我们总是能无条件的宽容与接纳,人是生活在群体中的人,其对与错是与它的大环境紧密相连的,哪怕他杀人放火,他也是被社会所破有其无奈;对事上,很多用我们惯性思维觉得不合理的事情都能分析出它的合理之处来,比如像城乡二元结构,以前我从来不怀疑缩小其差距的合理与正确性,可是听贺老师这么一讲,才发觉农村在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这么大的作用;再比如说,对于农村的一些传统遗俗,我也曾像大多数人一样,觉得这是些落后愚昧的东西,应该被遗弃。可是,在去年调查的过程中,也发觉没有了传统的文化,把村子仅仅结合在一起的那根线也就断了,熟人社会消逝了,农村也就散了。
“存在即合理”,似乎什么事情,都能找到其合理之处。而我们就是现实与历史比较,理清每个阶段的逻辑,再后退一步,在现实的基础上做些小小的改进。我们是温和的改良派么?                                                                     
                                                                王素伟
Posted: 2010-04-01 14:18 | 5 楼
snzg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1
发帖: 596
威望: 594 点
金钱: 5940 RMB
注册时间:2007-12-15
最后登录:2024-01-16

 

农村,一个我回不去的地方
我生于农村,长于农村,自认为对于农村十分了解,高中时看到周围城市里的同学对农村十分不了解,我甚至曾萌生过将来写一本综合介绍农村的书的想法。那天上课,老师说“不要以为你到过农村甚至长在农村就认为你了解农村”。开始我不以为然,但是听完老师的课,课后又读了费老的《乡土中国》和老师的《新乡土中国》之后,我突然意识到了自己的浅薄。
我来自豫西北的一座小城市,我们村子位于城市南郊,地处平原。对于生我养我的村子,我自认为对它还是比较了解的。我们觉得我们村应该是一个比较具有中国特色的村庄,因为中国村庄所有的特征基本上都可以在我们村找到身影,无论是村庄文化层面、村庄结构村庄变迁都很具有中国特色。村子里姓王的居多,据家谱记载,我们的祖先从山西洪洞县迁居至此,到我这代已经是第二十二代了。课堂上老师对农村的讲解很生动,直白,现实而又不乏理性和深刻。或许因为自己生于农村长于农村吧,对于老师的讲解自己有一种很现实的理解和一种很深的感触。当然对于老师的讲解,自己结合实际也进行了一些深入性的思考。总体上,老师老师准确而生动的讲述了我国农村的过去与现状。也许是老师调查的地域与自己家乡有较大差别的缘故,老师讲述的农村某些尖锐的矛盾在自己家乡并不存在或并不严重。比如老师讲到某些地区收缴农业税特别难,干群关系也很紧张,而在我们的村子这种情况并不严重甚至是不存在,没到缴农业税的时候,大家都是主动上缴的。还有一个更主要的差别是关于土地承包制取代人民公社制后出现的问题。在我们那儿人民公社制度取消后,它向土地承包制有一个渐进的过度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田地虽然被分到了户,但集体一直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甚至记工分这种制度还一直延续了好多年。所以村中自人民公社制取消后,村子一直维持着很高的稳定性,村里依靠村里的集体企业也积累了不少资金,村里的基础建设也搞得很好;由于村边的企业较多,村民大多可以在工厂做工,村民也都有着一定的收入。整体上村子很稳定,生活也还可以,以前村子也从来没发生过上访的事,离婚的事也很少听说。
我基本上是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所以一直已来我觉得我们村子没什么变化,村子给我的印象是稳定、相对和谐。听完贺老师的课后,我意识到中国很多农村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且还将继续变化。课后,我的脑中突然闪过一个疑问,自己的村庄难道还是老样子吗,难道没有变化吗?通过贺老师的课,我知道中国当前农村存在着基层政权弱化、集体力量弱化、传统伦理受到市场经济冲击等问题。经贺老师推荐,我又上了“三农中国网”,除了关注学长学姐的读书情况,我着重关注了网站上关于农村的文章。通过课上的学习和阅读网站上的文章,我意识到当前中国农村存在的问题是巨大的,变化也是巨大的。这就加深了自己的疑问,我开始不相信村庄表面上的宁静了。
猛然一个细节闪现在我眼前,那就是村里的水渠。以前村里农田中的水渠都是用水泥、沙子、石子等浇筑建成的,水渠可以分布到每一块田地,用这样的水渠可以防止水渗漏,可以节省很多水,而不知何时损坏的水渠没人维修,村民也不在用这样的水渠灌溉,村民采取直接在地里开挖水渠的方法,这种水渠开挖比较方便,但中途会有很多水渗漏。但是村子确一直没有组织维修原有水渠,村民也没人号召去维修,大家每当灌溉时就只顾开挖自己田里的水渠。原来,不知不觉中,村里已经发生着大家感觉都很自然的变化,集体的力量不知不觉中被弱化着 。我的记忆由此打开,想起村里的选举和开会,以前村里开会时,大家每人搬一个小板凳聚在一起,现在开会人很难召集齐,而且每个到会的人还必须得发给十块钱。而且现在的选举场面比以前更加激烈,因为这关系到利益的问题,村中的力量也分为了两派。还有一个令我不太在意的事情是村子的集体企业,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时村子里建了几个集体企业,企业的管理者和工人都来自本村。也不知道从何时起,有两个企业逐渐淡出了我们的视野,最终走向了破产。还有两个企业,现在依然存在,但是性质却从集体变成了私有。而村庄里的那种宗族观念好像也在慢慢淡化,小时候还看到有夫妻吵架时有人到我家请我爷爷去调解,而现在这种现象好像已经较少看到了。现在由于爷爷那一辈的老人还有不少健在,整体上家族观念每个人基本上还是有一点的,至少我感觉我们堂兄弟之间的关系还是比较亲密。但是随着村里老人的逝去、人口流动性的增强和金钱观的冲击,宗族观念淡化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
通过课上的学习和课下的阅读,我意识到了学术的力量,从社会学的视角来看生我养我的农村,我突然发现生我养我的那个农村已离我远去,貌似平静的村子却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我也再也回不去那个地方。
                                                                  王长军
                                                                  2010-4-1
Posted: 2010-04-02 22:41 | 6 楼
snzg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1
发帖: 596
威望: 594 点
金钱: 5940 RMB
注册时间:2007-12-15
最后登录:2024-01-16

 

社会学0802班    宗文静    U200816522

 

 

 

    这个寒假的见闻,自己觉得有价值的还不少,但同时也给我带来了很多的困惑。洛阳这几年的发展是很快的,农村地区的经济建设好像也被提到了重要的位置,就拿我们村来说,从去年开始,就不断地有一些比较大的工程项目。就我知道的就有一个翻修村内道路的,一个连霍高速公路扩建的,一个西气东输石油管道铺设的,还有一个洛阳市建立大型森林公园的项目。这些都是比较大型的工程建设项目,其间牵扯的复杂的市、县、乡、村领导集团内部的各种利害这我自然不是很清楚,但是那些和我们村的农户包括我的家庭息息相关的地方,确实引起了我的关注和思考。

  就拿市级森林公园的建设项目为例。回家的时候就听到村里很多人在茶余饭后谈起,这是洛阳市建设文明城市的一个工程,响应国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增加城市绿化面积的号召,于是决定将我们邙山岭上的一片地区算作是绿化山区,主要是将农田占用,每亩按照一定的金额每年给与现金赔偿,合同期为18年,到期再续。本来这是市政建设项目,美化环境,也无可厚非,可是农民却普遍很多抱怨。搁置耕地面积减少,农民无地可种,只能进城打工、买房的问题不谈,我还是有许多疑问,想简单谈一下。

一.不变的人民币?

由于很多青壮年劳力外出打工,村里的田地一般都用来种植不是很费气力的粮食作物,村民的口粮一般都是自己种植所得,虽然在家务农收入不多,但是这一向就可以解决起码的吃饭问题。农田一收,就意味着以后要和城里人一样买粮食吃了,且不说多少年来粮食自给自足的状况给改变了,农村食品安全堪忧的问题,我更担心的就粮食不断涨价,国内人民币购买力不断下降的问题。我们村按800RMB/亩的补偿(周边有些乡镇的是1000RMB/亩,这是为什么,暂不深究),要占用大概一半的耕地。现在的情况是,很多人进城打工,就把自己的地承包给别人耕种,租金每年大概是150~200RMB/亩,所以很多人还觉得挺划算。但是应该可以想到,作为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其实相当于农民的固定资产,和城里人购买一些黄金、房产、古董等等的道理一样,它是可以保值增值的,而把赔偿固定于货币这种形式,让人不得不想到:如果货币购买力下降,粮价大幅上涨(从国家目前工业反哺农业,耕地面积减少的现状来看这是完全可能的),这笔赔偿金是否还可以补偿农民因为没有耕地而承受的经济损失?我个人认为应该将补偿由八百元现金改为目前与其价值量相当的粮食。这样不管粮食于货币之间的兑换关系怎样变化(因为时间很长),才会保证这笔这笔赔偿对于农民来说始终是相对公平、平等的。我对父亲说了这个之后,他觉得也很有道理。

二.菜农何去何从?

  由于我们是在豫西北的邙山岭上,几十年前吃水都是比较困难的,村里有很多地都是旱地。后来打了一些大型的水井,于是离井比较近的田地就有了灌溉的条件,出现了水浇地,也是我们附近乡镇的大棚蔬菜种植基地。和粮食作物相比,种植返季节蔬菜具有很大的优势,无论是价格还是产量都要比粮食高出许多倍,通常每亩小麦的收入都在800RMB以内,而每个蔬菜大棚(大约占八分地)的年收入却在15000~20000RMB之间(因为我的父母在种植大棚蔬菜,这也是我的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另外还有露天蔬菜的亩产值也在2000RMB/亩左右。因此这样的耕地赔偿制度却让我的父母及附近的菜农很焦急:800圆可以补偿吗???也许对于不用投入很多人力物力的粮食作物来讲,800目前是划算的,但对于菜农来讲,这样的一亩地或许就是他获得一年收入的全部战场。这样的统一赔偿制度真的就体现公平吗?公平就是平均吗?答案是显然的,这样一刀切的政策,菜农将何去何从?

三.公共财政的误差

由于土地的赔偿是统一丈量后按照亩价付款。村里的耕地中有大量的公地,荒地和不计其数的田间小路,这些都计算在耕地的数量里。对于我们那种大规模的村庄来说,就会多出很多的耕地面积,也是一律按照800RMB进行赔偿,而这笔钱肯定是归村民生产大队所有,这些钱将作何用途?合理的回答自然是进行村内基础设施、便民设施建设。但是最近接连不断的大项目和工程让村里捞了不少油水,而基础设施怎样呢?村里刚修的马路遇上下雨就出现了裂痕,水泥里面掺假,路面铺设水泥的厚度严重低于国家标准,以至于在修路时(这本来是利民工程)竟然出现了有人拦住不让修,以至于停工一个月之久的局面。连霍高速公路扩建时拆掉的居民房到现在也没有把再安置的问题处理好。就在国家的惠农政策越来越多

的时候却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上访者,而上访者也遭到了越来越强的压制(就我见到的情况而言),这究竟是为什么?还有,在高速公路修建的时候竟然出现了在公路旁边村内一些“人物”临时建起长达几百米的临时二层楼(这些楼没有门窗,只是砖块的累积,甚至没有地基,看上去歪歪扭扭快要倒掉了),打上几口枯井,在墙上刷出一行白色的醒目大字,曰“XXX养殖中心”,以谋求高额赔偿的丑行,若非亲眼所见,真不敢相信基层干部的智慧!!当然,国家的财政是有人监管的,自然会有人来审查的,但是这之间怎样瞒天过海的招数我就不得而知了。由此,国家的惠农政策自然是好的,基础设施的建设的策划也是很到位的,我所在的村庄这些年确实发生了惊人的变化,可是国家的财政真的花到位了吗?国家花了多少冤枉钱?国家的投入与农民得到的实利之间有着怎样的误差?

 

不知道政府部门在进行这些项目的时候有没有进行过什么民意的调查,反正我们是不知道的,但是政府说了要收你的地,那就是务必要为之的事情,除了极个别的钉子户牛人,大多数的普通民众无论赞同与否还是不会和政府对着干的,不知道可不可以算作“强奸民意”。其实现在农村的分田到户政策使大家都懒于关注公共事务了,很多人进城打工,在家

务农的人更关注的也就是怎样种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偶尔农闲打打麻将、议论一下国际时事(我经常听到),张家长李家短,发发牢骚,都是娱乐项目。我也见过农村的干部选举,送钱、送礼、请客吃饭都是光明正大的,大家都知道,也都漠然认同。也许中央对地方的这种没奈何也是由来已久,村庄自有自己延续千年的运行之道。但既然周围的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那么这种状况还要持续多久?

 

我毕竟不是专家,这只是我寒假在家读书之余所亲眼所见,亲耳所听到的一些事情和一些简单的想法。我所说的政府也是断然不会接受的。我们现在就处于这么一个“专家治国”的年代,因为不是专家,所以很多提议就会被一套由专家们建立起的话语体系斥诸门外,公民参与政治的热情实际很难有效,因为专家说“你不懂这个情况”。就如同广州的“口罩男”事件,我们很难让政府听到底层民众的声音。尽管现在已经进入了互联网时代,在网上进行所谓的“阳光民主”也如火如荼,但是普通民众真正的参与政治决策又有多少?民主意识的提高,基层人民自治制度的确让我们越来越关注民主进程,但是在网上的那些“局长日记”、“局长香烟”、“女法官的轿车”等等一系列事件,是否真的是网络民主的标志呢?还是 民众对于政治决策的无奈,对政治关注角度转移的结果?政府部门人人自危的确有一定的好处,但常规事件过度的非常规化,关注领导干部私生活等等是民主的进步还是庸俗化都是有待商议的问题。

 
Posted: 2010-04-03 00:05 | 7 楼
snzg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1
发帖: 596
威望: 594 点
金钱: 5940 RMB
注册时间:2007-12-15
最后登录:2024-01-16

 

三农乡村

---社会学0802班曾凡其

我是来自广西桂平市马皮乡雅岭村的一户幸福的农民家庭,我爸和大伯两兄弟组成一个大家庭十几口人同住在一个屋檐下,到现在还是和和睦睦的住在一起,是村里的一大佳话。在这样的一个大家庭我觉得我是一个非常幸福的孩子。

接下来我将结合我的亲身经历从家乡基本现状、水利运行、土地利用以及村里的基础建设等方面来切入,反映我所住在的农村的一些现象。

一、    基本现状。

思想落后
教育落后
劳动力非常低廉

在总体印象里我首先觉得要反映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村里的人思想太落后了。无论哪方面的落后,思想的落后,跟不上一般社会思潮的发展,注定会在社会上缺乏应有的竞争力。除非在那个小社会小圈子里大家都是持一样的思想。

这思想落后集中体现在对待教育的态度上。我们村里的人希望自己孩子有出息却不太注重对他们的教育。就近十年来能上高中的不多,每届初中毕业升高中的平均有5个就非常不错了,而坚持读完高中的这么多年加起来也是历历可数。上像样一点的大学的孩子目前好像也只有两三个。好像大家都在看着村里的在读大学生,看着我们如果读了大学出去没出息,那么他们会更坚定地认为:“孩子读了大学也是一样,与其白花钱,还不如让孩子早点出去打工赚钱,免得读书读傻了”。

不是孩子不聪明,而是读书得不到重视,以前有些家长有时还认为在家做家务比上学更重要的观念。就在九年义务教育落实到我们那里的前两年,没初中毕业就到广东打工的孩子不在少数,我姐姐就是一个。而妹妹和弟弟则是刚初中毕业就去了打工。不是他们不想读书,不是他们成绩不好,(我姐姐小学到初中每次考试班里前三名总会有她),我想应该是村里存在落后的思想观念,形成潜在的风气了。而这种观念被作用出来关键在于村里经济太落后,一般家庭难以支持几个孩子同时上学。我们兄妹4个,父母都在家务农,开支不过来,只好先让姐姐快点出来工作了……这是村里的惯例。有了这个“榜样”,妹妹弟弟在读书遇到困难时,不思上进,没办法,只能打工去了。

而且现在我们整个桂平市,总体教学水平也跟不上潮流,比如小学还没开设有英语课的占大多数,而其他地方开设了应该有十几年了吧。怪不得我来到大学,英语科老是有挂科的危险。老师一直叫我努力点啊,努力点啊,而我也在努力啊,努力啊,到头来还是跟不上只在考试前熬一两个夜晚的同学。呵呵!

思想落后直接导致的对教育的忽视,对教育的忽视又反过来导致村里的大部分人跟不上时代的变迁。这思想和教育是相互制约的,思想要跟上社会的发展要靠教育来完成,而教育的发展也要靠思想的先进才能办的开。其实我发现从我上大学那一两年起,大家的思想视野开阔了很多,有更多的孩子上高中了。而且成绩很不错。主要的是因为这几年落实了九年义务教育,大家供孩子读书轻松了;加上近年来大家的收入水平有了提高,以及国家对支持贫困大学生读书的政策在完善。不然,哪怕想读书,有读书的劲也难啊。

到此,我想总结一下就是一个地区经济水平落后,导致思想的硬化,教育的停滞不前。在经济水平不改善的情况下,思想和教育就会陷入恶性循环。走出这个循环在于一股外力的推动使经济发展起来。人们的思想自然就会慢慢开化,教育观念也会慢慢跟上时代发展。
对于一开始提到的那点:劳动力低廉,就不用多说了,都是连带关系。一大批不读书的青年,加上没多少文化的一批成年。在现在的社会能找到工作已属不易。记得前五六年我母亲在夏天大热天的去帮人家果山场地做工。在热辣的太阳下一天8个小时地干活只为一天15块钱的工钱。有时涨到25块,到农忙时,价钱才会升起来,但印象里没有超过40块一天的。除非是同村里的人或只有几天的工作的情况,价钱才会升到50左右一天。搞的很多村里的妇女连自家的农活也不干,(留给丈夫和孩子干)就去帮人家干而想多挣几个钱回来。
我现在说起来都像在说大话了,自己出来两年了,也觉得这种情况是不可能的啊! 但事实就是这样的。

二、水利问题

说起我们家乡的农业灌溉用水,真是一年不如一年啊。

读小学时,门前的小溪是我们的乐园,是大妈大婶洗衣服最方便的地方,常年流着清澈的溪水。

读初中时小溪的水不见踪影了,每次农田要灌溉时,村里就组织大伙修水利去,修好了水库才舍得放水。而离我们村几百米远的大河取代了小溪的功能。

读高中时,那条大河变成了家门前的那条小溪一样大小。河边多了好多长块的深水田。(可恶,我们家一亩长的沿着大河的水田,却没开发有深水田,全被河对岸的大伯先下手为强了。)

河流也越来越小,水也越来越少,跟着是河流变得更小了。幸好我们村还有集体修水利的活动,也是仅有的几项能集体干事的活动之一了。每次农耕开始,要水了,就有负责人(推选的,现在没村长了)组织到每家那按亩收米或钱,现在基本是收钱了。去参加修水利的家庭就把钱或米退回,不去的话就没得退了,用以充公,集体开支。搞的现在一般修水利的人,除负责人等几个外,没空的话,大都是叫十五六岁的孩子去,因为他们没事做啊。一大帮“红卫兵”倒也是一道风景线。

但是去年回家,发现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就是一直以来为我们供水的水库剩下的水没多少了,水库中心的几个小岛屿全露出来了。而且在水库旁又建立了一个大型冶炼厂。去年我们到那去玩,连洗手水也得自带。今年的水质看起来还算可以,就是水少的可怜。更心痛的是听说那个水库可能要被填埋了,然后在其他地方迁居一大批人在那里住。那简直是开玩笑,我爷爷爸爸他们那几辈人辛辛苦苦修建的水库,现在没多少水了,还不闹起来也就算了,还说要填了。叫整个乡里的农民怎么活啊!

先别说那一段,就说近两年来的村里的人水矛盾就让人心寒。听我爸说,有一次在田里争水,他真的想和村里的一个叔叔干起来了。大家都知道我爸是村里面最地道的老实人,人缘很好,也没得罪过人。一般情况下我爸也是持吃点亏算不了什么,我妈和他吵架时就是因为这个原因。但是为了争水他也想要和他们原本平时也是很合得来的那位叔叔干起架来了。哎,灌溉时期每晚都要出来,影响夫妻感情啊。农田灌溉人水问题,还真是个不容忽视的大问题啊。

出现这样的问题,关键在于水库、水利没有了像以前那样有国家集体的统一管理,而谋私利的人又层出不穷。哪管人家死活啊。

现在像湖北有些村,大家都打井灌溉,把以前的巨大水利工程基本废弃,那样简直是把农业发展赶进死胡同,自讨苦吃啊。我们这边虽还没到那个地步,但我想离那时也不久了。湖北有些村打井灌溉那样的各自为战的情况,真不明白为什么大家不能组织起来协商呢?我想这是因为大家的沟通工作没做好吧。但是关键在于,现在有些村里没有负责人。集体的事没有很必要很难集在一起讨论解决。问题我想就从这里开始了。

现在国家提倡抓好基层组织机构、干部建设。但是在村一级里,哪里还有像以前生产队对长那样的人啊。现在大家都各顾各的了。不关系到自身切身利益,每人会去理的。因为那是“自讨苦吃”。

像现在我们的村委书记,每天走路去大队里值班,虽然我们小孩子都尊敬亲切地叫他大叔大伯的,但他看起来总是孤零零的,很难融进村里的聊天圈子。老年人也融不进年轻人的圈子,相互间的串客也很少,也不再像以前那样在公共事情上具有很大的话语权了。一般都孤独的都呆在家里。总体形成无规则状态了。

而现在的农村,大多数人觉悟意识高的话,还是一直可以互惠互利,稳稳当当地生产下去的,而且随着农耕水平提高,老人家在家耕田也可以独当一面,主要没出多少纠纷就好。
按主流是年轻人出去打工,老人小孩在家耕田。有些两个老人和几个小孩在家就耕十几亩田,农忙时就请人帮忙。但在我们村这毕竟是少数,几乎没有。留在村里的年轻人还是有一大批的,而且每户田现在一般都是一亩左右。然后兄弟一分家,每家也就几分田地了。(顺便说一下我们那里到现在只生一个小孩的还是很少很少。生四个小孩的还有。一般都有两个小孩。)

也就是说我们那里的人地关系已经是很紧张了。但是接下来我给大家分享一下我们那里的土地利用,会让你更是触目惊心。

三、土地利用

  就我个人观察,以及对国家土地政策的一些了解,在分田到户到今天,觉得大家对土地的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年轻一代总觉得分田到户就是土地私有。现在我的土地我做主了。一块块沿路的良田,靠村边的良田悄悄刮起了建房风。我们村是在丘陵脚下,很多很多的荒地可以建房,只是不方便、嫌麻烦还是怎么的,明明有些人有荒地可以建房,就是没有水泥路通过那里嘛,却硬要跑到村边大路的良田去建房。

还有为了一点现实的眼前利益,把村背的丘陵的耕地几乎全部租给人家开矿了。搞的山里看上去千疮百孔的。

现在知道没多少田地耕了,又开始向仅有四五十厘米的田埂地埂要田,向河流要田,向慌山头要地。一股火烧山岭的热潮在原本是不小心的破坏行为演变成人为举动。

原来是不烧山岭,就没有理由开设为耕地啊,没地耕对农民来经济说就很吃紧啊,没办法!全然不顾生态环境了。

  说到生态环境,记得前两年我跟老爸说我们抓到了小麻雀、青蛙就放生吧,他说这些小生物懂什么啊,你放了它,它又不会感谢你。无论我怎么说它们是益虫,他也是一笑置之。前七八年我们村还有专门以打麻雀为生的当家人呢。引这小例子只是为了说明当下农民生态意识还有待大力提升。

  这农民的觉悟意识啊,还真是要花大量时间、精力才有效啊。城市里的孩子不要一直沉迷在认为农村最大的优势是环境好,其实农村根本没有垃圾处理处。生活垃圾随地都是,都是让大自然自然分解的。

四、基础建设。

对于这一点我对我们村是感到非常自豪的。近五年,我们村在公共设施建设上比起相邻的几个村来说是做的最好的一个。

  成果有修了通村的水泥路,解决了交通问题;在村的两头分别在河边建了一个“小码头”,方便大家洗衣服、洗菜和夏天小孩学游泳(水很浅);还有联合附近几个兄弟村修建了一个公共祠堂,坐落在我们村。还有为了丰富大家娱乐活动和提高文化修养,想建一个篮球场和一个图书馆,书都拉了一卡车来了,但由于各种原因这两个没办成功,很可惜啊。

我想我们能有这些成绩,在于现在我们村有几个人半推半荐当起了村里负责人,负责村里的大事。只因为他们平时在一起玩得好,以及在村里也有一定的影响号召力。我大伯就是其中一位。但是现在的问题就是,当他们年老退出后,还有没有人能有这种号召力组织村里大事。以及他们有没有这个热心。

按照我们村现在的情况,这还真是个问题啊!
Posted: 2010-04-03 00:21 | 8 楼
snzg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1
发帖: 596
威望: 594 点
金钱: 5940 RMB
注册时间:2007-12-15
最后登录:2024-01-16

 

寒假见闻

仇叶 U200816565


我的家在浙江的一个沿海县级市,工业还算发达。今年寒假的时候,媒体都报道了今年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出现民工荒的情况。我的家离工业区并不远,我想谈谈自己关于民工荒的所见所闻。

今年的确存在“民工荒”的现象,工业区的企业很多都在挂出了招工信息,很多工厂在门口就设有招工点。招聘的主要是一些技术工人和普通流水线上的工人。而且为了增加吸引力,很多工厂除了注明工资以外,还在招工信息上向工人承诺了一些生活上的优待,甚至出现了企业职工将拥有职工专用的健身房电影院这样的优惠条件。虽然这些健身房电影院实际上有些名过其实,但是还是可以看出,因为今年的民工荒,很多企业为了招收更多的工人提高了一些工人的待遇。

我对农民工的问题并不是特别了解,这里提一点自己拙劣的看法。

民工荒出现的原因,有两个原因。第一,沿海这些城市给农民工的待遇的确不高。第二,二三线城市的发展,农民工在那里同样可以获得就业机会。在这两个条件下,农民工会选择在那里工作呢?贺老师在课堂上曾经讲过一些年轻人有渴望闯世界的愿望。但是,事实上这样的愿望是与现实碰撞的。农民工在异乡的生活其实并不好,至少从我看到的一些方面是这样的。农民工的娱乐并不多,他们最经常去的地方是一些公园之类娱乐设施并不是很多。他们的伙食也不怎么样。通常,工业区里有很多农民工自己摆的一些摊位提供给农民工食物,而这些食物的卫生状况并不容乐观。我不能了解农民工生活的全貌,但是从这两个方面还是能窥一斑而见全貌。所以,能够选择的话,我想农民工应该会愿意留在一些离家比较近的城市去创造他们的未来吧。上面我已经提到过了,很多企业都提高了农民工的待遇。劳动力价格的提高,必然导致生产成本的上升。这样的情况下为了能在市场上取得竞争优势,这些企业必然会另寻他途。我们最希望看到的当然是先进的管理技术和技术被提上议案。这对工业的发展是极为有利的,我们也许能乘此机会调整工业结构,往技术层面靠近,走出恶性竞争的怪圈。当然这是长期性的事情,但是我对未来还是充满了希望的。

另外,作为一个浙江人,有些话很想说。浙江的经济的确存在很多问题。以我所在的工业区,这里并没有特别大的品牌,品牌意识很单薄。企业与企业之间没有很鲜明的特色,很容易卷入恶性竞争等等。这也是浙江的经济被很多人诟病的原因。有的人在谈论时总是有些愤愤不平的态度,对浙江人的一些经济行为一副很不耻的样子。我想说这些问题不仅浙江存在,我国的经济也存在着这些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浙江的经济走在比较前沿,所以一些问题首先在这里暴露。

很多事情都有阶段性,中国在慢慢进步,浙江也在慢慢进步,请给我们多一些的宽容和时间。
Posted: 2010-04-03 08:21 | 9 楼
snzg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1
发帖: 596
威望: 594 点
金钱: 5940 RMB
注册时间:2007-12-15
最后登录:2024-01-16

 

浅谈“民工荒”问题

吕洋

    读了“民工荒是劳工对低工资地抗议”,这篇文章感触颇深,文章指出随着老一代的农民工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新一代的农民工相对其父兄价值观念已发生巨大的变化,他们因为有着更高的学历水平,因此有着更为明确的权利意识,他们敏锐的认识到自己劳动的价值及人身的尊严,这种价值观念的观念意味着,创造中国经济奇迹的“血汗工厂”,正在走向穷途末路,如今长三角特别是珠三角的严重的民工荒就是农民工对先前他们所遭遇的低工资,强劳动,人格歧视等一系列问题的强烈抗议。
      面对着严重的民工荒问题,珠三角地区大量的工厂关门,生产线停工,引发了一系列不良的后果,经济与社会学家们详细的分析了民工荒出现的原因,以期找到妥善的解决办法,具体的原因有很多,但主要的原因我认为有两个:
      一:自改革开放以来,沿海地区经济得到迅速发展,而中国由于经济不发达,主要发展的也就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因此需要大量的廉价的劳动力,而内地大部分农村地区经济发展落后,务工收入远远大于务农收入,所以大量的农民选择进城打工,但随即面临的生产环境差,行业区别待遇,权益屡遭侵犯,负担不断加重,社会保障缺位,子女就学无门,受社会歧视,农民血汗钱拖欠等问题越来越突出,农民工已然成为城市社会中最辛苦,地位最低的弱势群体,而在农村中由于06年国家取消农业税以及近年的农补等政策,还有农村的养老医疗保险逐渐完善,农民务农收入不断提高,农村生活安逸,农民工年龄的扩大,所以现在大量的老一代农民工返乡,宁愿在在农村务农,也不愿继续出去打工。
      二:新一代的农民工大多是80后或90后,他们生长在改革开放后,未曾经历痛苦受过罪,大多是家里的“小公主,小皇帝”,另外他们大多接受了高等教育,他们有着自己的价值观判断,需要自己的人格与尊严,他们不愿接受老一代农民工退出后留下的低工资,低福利,强劳动的岗位,对于他们来说,如果工资过低,他们宁可不去工作,而自愿使自己处于失业状态,期间的花费仍有父母提供,通过这种代际剥削,他们有充足的时间挑选合适的工作,而因此显然如今东南沿海地区工资低的劳动密集型工作他们不愿去。
      两代农民工对于东南沿海地区低工资,低福利,高强度的劳动密集型工作皆不愿参加,所以东南沿海地区等地区出现严重的民工荒问题,这就是我对民工荒问题出现原因的一点思索。
Posted: 2010-04-03 17:29 | 10 楼
snzg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1
发帖: 596
威望: 594 点
金钱: 5940 RMB
注册时间:2007-12-15
最后登录:2024-01-16

 

寒假见闻


金姣姣

我想简单谈谈我家乡这几年来的一些变化!我是甘肃兰州的。我在异乡读书六年了,每年假期回家,都会发现家乡有很大的变化。

1、    首先说说地里的庄稼吧!作为农民一年四季面朝黄土背朝天,几乎一辈子在跟土地打交道,不能不说地里的庄稼。我记得小时候我们村里家家户户都是种粮食的,主要有小麦、玉米,户口本上都写的是粮农, 但这一点现在很不符合了,因为几乎没有人家再种粮食了。现在都是种菜,有花菜,包菜,白菜等。过年回家的时候发现温室大棚里除了黄瓜、西红柿还有好几种我都叫不出名字的菜。当然,种菜比种粮食收入肯定好很多,我没做过调查,我不知道好到什么程度,不敢乱说。但从人们的穿着打扮,饮食以及住房看,近几年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单就住房看,近两年盖房子都盖封闭式的两层楼,而且家里陈设都很不错。

2、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从粮农到菜农只是其中一个原因,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近几年来村里不断增多的菜库,应该可以称为是市场化吧。以前人们种的菜都是让菜贩子收购去了,他们从中可以捞很多的利润。现在,大家都看到我们那里(指整个乡)的市场,投资人在那里投资建菜库,农民种的菜可以自己开农用车送到菜库去,跳过菜贩子这一关,价钱自然好很多。还有就是,有资金的大户人家也可以在菜库投资,直接做老板。

3、还要说一点就是政策。前几年兰州最大的钢铁公司-酒钢搬到我们那里,占去很大的一片水田地,很多人一下子由农民变成了工人了(这应该可以算是“离土不离乡”吧,不过我们村的还没有完全离土。),其实大部分都属于临时的工人,不能算是钢厂的正式工人。酒钢的到来虽然对我们那里的环境产生了很大的污染,但它也让农民的收入有了很大的提高。一般工厂上班都是三班倒或是四班倒,人们可以一边在钢厂干,一边帮自己的妻子种菜卖菜。 除了地里的收入,一年下来,钢厂这边可以有接近一万元无成本的收入。
  另外,就是铁路的修建。过年回家听说又有一条新修铁路从我们那里经过,意味着又要占地,又要搬迁。还有一项更大的政策就是我们家乡那一片被划为兰州市的东城区,我想不到十年的时间肯定会有一个天翻地覆的变化。

我在想,暂且就算十年以后(应该会用更长时间)吧,当我们的土地全被占去了,农民的下一代靠什么来过活?那个时候我们是农民还是城里人?即便户籍变成了城里人,我们就真的是城里人吗?
Posted: 2010-04-04 00:08 | 11 楼
snzg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1
发帖: 596
威望: 594 点
金钱: 5940 RMB
注册时间:2007-12-15
最后登录:2024-01-16

 

寒假在家见闻

 

  寒假回家20多天,总的说来大的变化没有,小发展还是挺多的。下面从几条耳熟能详的标语入手介绍吧。

                                “要致富,先修路”
  回家感受最深的,就是从小镇到老家那条路终于告别了泥泞,现在修成了水泥路。
“要致富,先修路”,在这响亮的口号下,那条路从原来的小道终于变身为现在的5米宽的“大道”。农村公路村村通在我们家乡还是落实的比较好的。一是感谢国家的扶持,二是大伙也富裕了些更加认识到了发展交通的必要性。不过我们村却有一个尴尬:村子的主干道修成了水泥路,可是有一个居民组却与那条主干道有着一山之隔,几乎完全用不上那条路;而平日这组居民的出行是借着另一个村的路走的,可是那村新修的主干道离这个居民组也很远。这组居民就觉得咱们每户每人还是交足了集资的款项,可是我们并非受益啊,这就引起了大家的不满,有些村民甚至就硬着态度不交那笔钱。
  当然,大路修好了,村子里的交通状况好了许多。摩托车更加普及到了几乎每一户人家,有三分之一的农户家中有两辆车,父亲一辆,儿子一辆。这也促进了村子里养殖业,林业,土地专门化生产。
             
                          “少生优生,幸福一生”
  在家庭方面,先从婚嫁讲起。
  身在老家的同龄人,大多没有念书了,十七八岁就开始闯荡社会。要么外出打工,要么在镇上的纺织工厂做事。一般情况下,只要他们一到结婚年龄,就谈婚论嫁了。尤其是小学同班的女同学中,结婚生子的已经有好几个了。
  家乡的结婚风俗残存的已经不多了,酒宴还是得摆上三天。第一天的晚上称作“宵夜”,男方女方家里都要设宴,款待各方亲友,会放烟花爆竹喜庆喜庆。第二天早上吃过饭,娘家人就把新娘送走,一般要嫂子,弟弟妹妹送。男方会包很多辆装扮的很喜庆的花车来接新娘和娘家亲友。这一天叫“正宴”,由男方摆酒席。这一天新娘穿上婚纱或是大红的旗袍,新郎穿着笔挺的西装,婚庆公司会筹划举行较为正式的婚礼,不过大多以娱乐为主。第三天这天新郎新娘回娘家,称“返门酒”,由娘家承办。以前的酒席都是清厨子到家里来办酒席,现在可都是在饭店里摆酒席。一来大伙生活水平都提高了,饭店里办着气派。二来结婚宾客很多,家里地方太小或是嫌收拾麻烦。总之,婚庆的习惯还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越开越简化或是说更加随意了。
  结婚后可是要生子了,老家属于山区,不太发达,且上有“少生优生,幸福一身”的政策与严厉的罚款,所以80后末与90后大多都是独生子女。老人中“重男轻女”的思想仍然极其顽固。近来出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许多35岁左右的妇女选择了生养第二胎,大部分第一个孩子都是女儿。“养儿防老”•“传宗接代”的思想还出处处泛滥着,甚至有人为了要个儿子,结果妻子高龄怀孕难产丢掉了性命。我们还是能常常听到“女孩念书没用,迟早是要嫁人的”之类的话,教育是句空话。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上面提到农村对女孩教育的忽视,其实,我更觉得,国家推行的九年义务教育在老家失败至极。中小学义务教育了,孩子上学不交钱了,老师拿着国家的工资不管孩子了,一放学比学生还闪得快了。尤其是在教育本身就不发达的西部,升学率不高,能考上大学的没几个,甚至能考上好一点的高中的都没几个。老师大多无心管孩子了,他们觉得领的是国家的钱,家长既然没交学费,我干嘛还那么尽心尽力帮你教育孩子?孩子抽烟了,孩子打架了,孩子逃课泡网吧了,老师也不过问了。看着越来越张狂的初中生,小学生,心中一阵凉意。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现在乡镇的初中,小学教的好的,有资历的老师都到城里了,填补这些空缺的都是刚毕业的普通大学生,没经验,管不住孩子。而且他们都是无心留在小镇上的,他们家一般在城里,一放学有固定的车立即来接走。或者是为了将来考公务员或考村官的过渡吧,也没真想在教师这条道路上前进,更别说是在简陋的乡镇中小学。就这样,老师来了一批两三年,走了,换来新的一批,两三年,又走了。没有系统管理的职业教师,教育如何发展?家庭条件稍微好些的,花钱进市里的学校还得搭一家长陪读,家里没钱的,就只得看着一天一天衰落的学校叹息!!

                   
                                农民工
  四川历来是农民工输出大省,以前都是听说谁去什么广州,深圳打工,这次寒假,近距离接触了一下他们。
  东部出现了“民工荒”,老家的农民兄弟们可就抢手了。有专人负责在当地招工,去的路费,食宿老板都包了,承诺每月最低工资。大家咨询了一下曾经过去那边兄弟的,再一合计合计,全家就过去了。一家三口,除掉生活费每人最少得存一万多,埋头苦干三年,一家子就挣了10万块,就可以回老家修一套新房子了。所有的责任地,山林全种上桉树,走之前施肥,三年回来,树也能卖上几万块,“退耕还林”补贴一些,家具也买了。如果在碰上政府规划化建设新农村,修新房子再补贴一两万,那儿子娶媳妇的钱都有了。也不知有多少人是抱着这样的理想背着简单的行囊就背井离乡了,真心的期望他们一切都好。
  还有一类是守着土地的农民,他们放心不下丢在老家的老婆儿子,尽量利用村里现有的资源创收。承包山林,承包大块的鱼塘,或是承包大块的土地集中生产蔬菜•水果。或者办养殖场,猪,鱼,鸡鸭是最多的。

在老家,农村依旧在落后中进步着,在进步中落后着。希望家乡的未来是美好的。



                                                      社会工作0801 李婷
Posted: 2010-04-04 19:41 | 12 楼
拼命九郎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324
威望: 324 点
金钱: 3240 RMB
注册时间:2008-01-15
最后登录:2015-07-05

 

很不错,很好,是要有想法,有思考。
踏雪留痕!
Posted: 2010-04-05 13:42 | 13 楼
龚为纲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200
威望: 200 点
金钱: 2000 RMB
注册时间:2008-04-18
最后登录:2019-02-10

 

      关注现实,勤于思考,培养情怀
格物致知,正心诚意
Posted: 2010-04-05 13:53 | 14 楼
陈锋
读万卷书,行千里路!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3
发帖: 558
威望: 564 点
金钱: 5640 RMB
注册时间:2008-01-14
最后登录:2021-10-16

 

灵感来源于对生活的体悟,而农村承载着我们太多的感情与对中国的可能未来。很不错,善于思考,然后先开始奋发读书。。。。
读万卷书,行千里路!
Posted: 2010-04-05 23:55 | 15 楼
snzg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1
发帖: 596
威望: 594 点
金钱: 5940 RMB
注册时间:2007-12-15
最后登录:2024-01-16

 

农村社会学看帖有感   
社会学0801班 乔薇

三农中国论坛上,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两篇文章《徐海亮:农村灌溉水利体制改革的尝试和存在问题 》《农村已婚青年女性自杀现象研究》。这两篇文章分别就农村水利体制和农村社区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描述、解释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建议。

读完这两篇文章,再结合老师上课时给我们传达的中国农村现状以及乡村治理的图景,我也有了一些自己的拙见。

农村问题不解决,中国发展将长期面临社会危机。中国目前总人口有13亿多,而农村人口就有9亿,占2/3以上,首先从人口比例上讲,稳定这部分群体对稳定整个中国社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现时却不容乐观。建国初期,党和国家实现对农民的承诺,农民翻身做了土地的主人,有其田并种其地;到了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实行集体生产,虽然生产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管理失误,并且人地关系问题突出,农民依然有地可种,生产生活有一定保障;进入改革开放后,国家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又从集体经济恢复到类小农经济,并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参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现代化建设,农民此时也仅仅是对农业税存在较大的抵触情绪;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成功实行,农村遭到市场经济的入侵,加上政策对城市一直保持的倾斜态度,农村的水利等一些列生产体系建设以及社区建设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对大面积旱涝灾害的抵抗能力弱,并且,农村居然出现不同年龄阶段的自杀现象,农村的自杀率远高于城市。

徐文中提到:“根据水利部的调查(2006年),13个粮食主产省的350处大中型灌区,有80%的支渠、85%的斗渠和94.6%的农渠仍旧为土渠。许多灌区部分农田不能及时得到灌溉,有的灌区灌一次水需要近一个月。我国有1/3的灌区水的利用率不足35%,有1/3的灌溉面积为中低产田。一个原因就是农田水利工程状况十分不好,灌溉体制适应不了农村生产关系的剧烈变化。基于种种原因,仅仅“十五”期间全国年均减少有效灌溉面积311万亩,相当于每年减少10个30万亩的大型灌区。基层农村原有的小型灌溉工程和效益,也处于损毁、废滞、低下的危险状态。2006年夏重庆市的大旱,充分地暴露了我国基层农田水利普遍面临的困境。”可见,国家近几年对水利体系建设方面出现了松懈。灌溉为农田之本,当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种粮事业,农业、农民、农村都将面临不同程度的危机,从而整个社会的稳定也将面临严峻的挑战。

也有学者说,现在的房地产产业对耕地的占用情况十分严重,简直到了可恶的程度。很多农民家庭靠家中男子或者夫妻双方外出打工维持家中老人、小孩的日常开支,农民工在城市一旦失业,回到农村又没地,失业之后又失地,生活将如何继续?所以说,政府在管理公共资源方面理应权衡考虑各方面的切身利益,尤其是9亿农民赖以生存的土地利益。
农村已婚青年女性的自杀充分暴露了农村家庭理念陈旧、社区关怀稀少的问题。这也就启示我们要增加对农村地区教育的投入和为社区活动开展提供硬件和软件上的支持。
总的来说,城市和农村的发展不能走向两极,一方面城市发展水平越来越接近国际先进水平,而另一方面农村的发展程度跟城市相比像是差了100年。并且,农村的社区建设对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的作用不可忽视,为了减少自杀悲剧的发生,对个人、家庭的辅导,对社区的集体教育,一样都不能缺失。
Posted: 2010-04-07 23:43 | 16 楼
snzg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1
发帖: 596
威望: 594 点
金钱: 5940 RMB
注册时间:2007-12-15
最后登录:2024-01-16

 

传播学在农村
                        作者:乔治            学号:U200816578          班级:社工0801班
      近来学了传播学,觉着甚是有用,某天倚贺老师知道了三农中国网这个好地方,便去逛啊逛,竟发现了传播学在农村的用武之地。
      信息闭塞,便是我在观看了好几篇有关农村的文章过程中,在我脑海里闪了又闪的高频词。于是我觉得农村应该给传播学一个可引起重视的位置。因为农村现在还比较落后,这可能有信息传播不合理的因素,而信息传播不合理,农村必然落后。
      农村现今的信息传播方式主要有这样几种:口头的人际间的传播;喇叭、负责人在组织间的传播;收音机、电视机的大众传播。这些乍想起来好像还挺完善的,但是细抓起来,便漏洞百出。首先是人际间的口头传播,这种传播多是小团体的或随机性的,这必然不能普及到每个村民。其次是喇叭通知、负责人负责重要信息的传达,这种传播的内容多是村里发生的重要事情或将要处理的事情,所以这种方式也不完善,它无法与外部达到信息的畅通。最后是收音机、电视机给村民传递外部信息,这种传播方式终于可以让村民得到关心家事国事天下事的信息流通渠道,但是不是所有村民都买得起电视机、收音机,也不是所有村民都有意愿添置它们,可能有人会想到用农村福利给每家村民免费提供报纸,但是不是所有村民都认识字的,所以这些各类大众传播方式在农村的实现也遇到了一定的阻碍。
      城市的信息传播对比农村的信息传播,最大的优势就是网络,而让农村马上弥补这个缺陷又是明显不可能的。仔细思来想去,辗转反侧,我觉得传播学在农村现在可以先快速做到的有这样几种方法。第一,保证每一个喇叭的高质量,每天一早一晚设定固定时间给村民们通报当天重要新闻和有趣信息;第二,专门设置一个针对农村问题的电台,用农村福利给给个农村家庭提供免费的收音机,并教会大家使用;第三,抓紧农村的教育普及化,多在农村举办有感染力或有趣的讲座来激发村民们对知识的渴望,打开村民们的视野;第四,完善村民们的信息反馈渠道,比如设置神圣意见箱,并在每个星期五的某个时间段把村民允许公告的意见和解决情况用喇叭传播出来,村支书和负责人也应及时体察民情,尽量满足村民们的需求。
      这些就是传播学带给我的一些小小启发,真希望我的想法不是空想!
Posted: 2010-04-08 10:38 | 17 楼
夏柱智
阳光阳刚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497
威望: 497 点
金钱: 4970 RMB
注册时间:2008-04-03
最后登录:2019-12-02

 

师弟师妹们写得真好
坚韧坚持,开心开放
Posted: 2010-04-11 12:51 | 18 楼
王海娟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765
威望: 765 点
金钱: 7650 RMB
注册时间:2008-04-12
最后登录:2016-12-21

 

有自己的关怀,有自己的思考。很多人开始关注自己的家乡,身边的社会。甚好!
一心一意读好书
Posted: 2010-04-16 11:08 | 19 楼
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
三农中国读书论坛 » 本科生读书报告

Total 0.190681(s) query 4, Time now is:11-23 20:56, Gzip disabled
Powered by PHPWind v6.0 Certificate Code © 2003-07 PHPWind.com Corpo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