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2月
书目: 余华《活着》
《哲学的慰藉》
冯友兰《理想人生》
《自杀论》
《菊与刀》
杨国枢编的《中国人的心理》
潘丽娟 廖晓玲著《凯恩斯》
最近看了一些关于人生的小说和哲学著作,以前也读了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罗素的《论幸福的人生》、梁漱溟的《朝话》。。。。。。读人生哲学的书让我们看到不同的大家的不同的思想和人生,都很让人信服和敬佩。但如此多的道理塞在脑子里,时间长了就仿佛蒸发了一样,并没有留下多少痕迹。或许这些道理并不能教我们如何去生活,还是自己经历了,实际体会了,才知道究竟是怎么样的。。。。。。从个人的圈子中跳出来对读书的体会大不一样,尽管还是没有多少深的体会,《自杀论》、《菊与刀》、《中国人的心理》在方法上各自都有自己的特点,《自》注重从社会的宏观视角去分析看似比较个人的问题;《菊》强调人类学的实地的探究日本的民族性格;而《中》则通过调查与文献的整理来探讨中国人的主要心里。感觉它们各有千秋。。。。。
2010.1至6月
凯恩斯《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
《货币战争》
哈耶克《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
朱光潜《给青年人的十二封信》
叔本华《人生为何不同》
《 叔本华文集》
托马斯.莫尔《乌托邦》
费孝通《言以助味》
费孝通《生育制度》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
梁漱溟《人心与人生》
贺雪峰《新乡土中国》
吴毅《记述村庄的政治》
张申府《所思》
张德胜《儒家伦理与社会秩序》
整理出来才发现,这学期读书确实不在状态,一来量少了,二则没什么深的体会,加上有两次都没能参加读书会,与大家的交流也少了许多......具体的关于书中的体会由于久了也只记得印象比较深刻的几点,所以没好意思分享。但愿接下来的半年能够调整过来,弥补一些东西......随着读书、学习的增加也渐渐找到自己的志趣所在,有了一定的方向,这也算一个比较大的收获吧.。
7月至10月
阿德勒《自卑与超越》感觉前面分析得很有道理,后面部分不是很赞同。
《the emotion 解读情感》
《philosophy 哲学的思与惑》
《freud 弗洛伊德与精神分析》这三本书都是一个很简单的介绍性书籍,不过现在再来看,对于以前学过的一些有关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又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大卫.里斯曼《孤独的人群》对美国文化和社会性格的一个很好的解读,虽然是以一个比较宏观的视角来分析的,但是我们在涉及具体案例和情况的时候也可以利用到里面的理论。从美国的社会性格的发展演变也可以为我们社会当前处于过渡时期起到很好的借鉴作用。是一本比较综合的好书。
弗朗西斯.福山《信任--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荣》首先,这是借鉴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的思路,都是些文化,道德精神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虽然很多都是借鉴他人的观点,但是里面批判的视野和某些独到的分析很值得学习,至少让我看到了美国的另一个优点,这个自己曾经也注意到,却一直没有去思考过。当然对于中国,意大利,法国的分析,作者单凭一些文献是很难做出准确的分析的,对中国家族企业的批判很犀利,可很多东西并不是作者从现象中看到的那样.......信任这个东西很重要,无论是在经济,政治,社会生活,个人情感当中,总之,我觉得信任是个好东西,只要不是盲目的信任的话。
李泽厚《美的历程》以上三本都是关于文化的东西,这本就是比较纯的了,还有关于审美。发现自己缺少对于悠远的厚重的中国文化的理解,尽管内心是充满敬意的。读了这本书只是觉得,不同朝代的艺术是不同社会背景下人们社会心理和个人情感的精炼的反应。陶器,石器,雕塑,绘画,文学,书法等都是吧。美得历程,我是梳理不清的,看了这本书就增加了一些常识吧。
帕累托《精英的兴衰》逻辑关系没有理清楚,总体上看得不是很懂.......
[ 此贴被李伯琳在2010-10-26 22:01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