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主题: 王傲的读书报告(更新至2025.11.2) 打印 | 加为IE收藏 | 复制链接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王傲
级别: 新手上路


精华: 0
发帖: 2
威望: 2 点
金钱: 20 RMB
注册时间:2025-08-09
最后登录:2025-11-02

 王傲的读书报告(更新至2025.11.2)

2025.7
书单:《社会契约论》《太阳城》《乌托邦》
作息与锻炼
每天保持一个小时的锻炼,包括跳绳、户外快走。保持规律作息,七月底生病休息了几天。
读书报告
初次阅读政治学经典著作时,感觉非常晦涩难懂。但在读完一本又一本后,我逐渐适应了作者的写作模式,并意识到生活中处处充满了政治的影子。  这些经典著作虽然直接提及“政治”的次数不多,但内容却无不与之相关。许多作者深刻洞察人性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国家治理到政府运作,再到平民的日常生活、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军事策略等,均有涉及。他们或通过对话、书信表达观点,或在文章中批判其他学者的思想。同时,他们还广泛游历、观察不同国家的社会状况,这些方法给了我许多学术上的启发。  在上个月的经典阅读训练结束后,我尝试写了读书笔记,但效果不是很好 于是该月专注于读书本身。
《君主论》核心观点分析
(1)人性恶的假设
在第十七章中,马基雅维利将人类描述为"忘恩负义、容易变心的,是伪装者、冒牌货,是逃避危难,追逐利益的"。这一论断不仅揭示了人性的阴暗面,更构建了其整个政治哲学的理论基石。他认为,人性的自私本质决定了利益才是驱动人类行为的根本动力,这使得民众的忠诚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
在第十五章中,马基雅维利进一步提出了"必要之恶"的理论。他认为,君主为了保持地位,必须知道何时需要违背道德准则。这一观点在当时极具颠覆性,因为它彻底打破了传统政治思想中道德与政治的必然联系。马基雅维利强调,君主不可能完全保持良好品质,那些不会导致亡国的恶行应当保留并执行。这反映了其注重政治实效的立场,也暗示人性无法通过单纯的道德教化来改变。值得注意的是,马基雅维利对人性的看法并非完全消极。在第八章中,他通过历史案例分析表明,虽然人性趋利避害,但可以通过制度设计和权力运作加以引导和约束。这种看似矛盾的观点实际上反映了其思想的辩证性:他既认识到人性的弱点,又相信通过合理的统治手段可以建立稳定的政治秩序。
(2)权力观
马基雅维利的权力理论体系包含三个重要维度:
首先是权力获取的理论。在第六章中,他提出的"武装先知"理论极具创见性:"所有武装的先知都获得胜利,而非武装的先知都失败了。"通过对摩西、居鲁士等历史人物的分析,他证明武力和个人能力是获取权力的根本保障。这一观点在第七章得到进一步深化,他详细分析了切萨雷·博尔贾和弗朗切斯科·斯福尔扎的案例,说明新政权巩固需要武力和谋略的双重运用。
其次是权力维系的艺术。第十七章中"被人畏惧比受人爱戴更安全"的论断,第十八章中"狮子的勇猛与狐狸的狡诈"的比喻,都体现了其对权力运作规律的深刻理解。他认为,成功的统治者必须掌握暴力和欺骗的平衡艺术,既要显示力量,又要善于伪装。君主必须学会随机应变,在必要时懂得"走向为非作恶之途"。
最后是军事建设思想。在第十二至十四章中,他对雇佣军制度的批判和对国民军建设的强调,反映了其政治思想的现实考量。他认为,由于人性的不可靠,雇佣军和外国援军都无益且危险,只有依靠自身武装力量才能确保政权的稳固。
在以后的阅读中会加强自己的思考,勤记录。
2025.10
一、书单
· 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
· 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与基础》
· 罗尔斯《正义论》
二、锻炼与作息
本月参与了一次大蜀山登山活动,并在集体打羽毛球时不慎崴伤脚踝,因此暂停了剧烈运动。恢复期间,主要在宿舍进行拉伸训练,以保持身体状态。整体作息较为规律,除少数几天稍晚起床以作调整放松外,基本能够按时作息,保持良好的生活节奏。
三、《乌托邦》描绘了一个近乎完美的理想国度,其地理环境、人民生活方式与文化制度等方面都显得高度完善。在第二部中,莫尔强调城市的统一性:所有城市结构相似,认识一个便可知其余。这种设计体现出国家对高度统一性的追求,而差异性则未被鼓励。乌托邦人重视劳动,每个人的作息都被安排得合理有序。作者特别批判了以金钱衡量一切的社会风气,认为这催生了大量无用甚至腐化的行业,因此政府不强制人民从事这类劳动。在他看来,真正的快乐不仅来自物质满足,更源于精神世界的丰富。
然而,乌托邦的理想性也引人质疑:莫尔一方面强烈反对私有制,另一方面却允许奴隶存在,这显然自相矛盾。他主张废除货币、建立公有制,目的并非积累国家财富,而是为实现人民安定自足的生活与精神丰盈。但这一愿景极度依赖公民的高度自觉和公共意识——鉴于人性的复杂,现实中很难实现。此外,若缺乏竞争机制,社会是否还能持续创新?乌托邦究竟会持续运转,还是陷入停滞?这一切仍属未知。《乌托邦》既呈现了一种理想社会的蓝图,也映照出现实中的诸多困境。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是卢梭出于对日内瓦公民及其共同体幸福的关怀而撰写的著作。他首先从“人”本身出发,试图认识人类的本质,并区分了人的原始状态与社会状态。卢梭分析了人的感性与理性,指出感性使人类遵守基本规则,而理性则在历史进程中不断发展。
卢梭认为,人天然具有自爱心和怜悯心,这两种情感是人类的本能,先于理性而存在。这一观点体现了他对人性所持的积极态度:人在保护自己的同时,并不会主动加害他人。
他将人类的不平等分为自然意义上的不平等与精神意义上的不平等,并通过分析人类的起源,从生理、形而上学和精神三个层面观察人类。卢梭将人与动物进行比较,认为人与动物最明显的区别在于人具有“自我完善的能力”。这种能力虽然强大,但也充满危险。人固然有欲望,但欲望必须受到制约。
语言的产生和使用促进了人类的社会化活动和精神锻炼,是一种进步的标志。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联系是不可或缺的;若没有这些联系,人的自我完善能力便无法发展。人的欲望实际上也是社会的产物。在社会化进程中,人类的观念、情感、精神和心灵不断发展,人在交往中持续发生变化。技术的进步——包括劳动、农业、金属的使用与推广——也推动了人类能力的增强。在政治层面,法律、私有财产、官职设置与权力腐败都是不平等的重要成因。政治上的差异会加剧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卢梭强烈抨击专制政治,视其为不平等的顶点,认为在专制之下奴隶只能盲目服从。
总之,卢梭认为不平等在自然状态中几乎不存在,其发展源于人类能力与智慧的进步。私有制的出现和法律的建立使得不平等逐渐根深蒂固,并被合法化。
[ 此贴被王傲在2025-11-02 09:13重新编辑 ]
Posted: 2025-08-10 20:53 | [楼 主]
王傲
级别: 新手上路


精华: 0
发帖: 2
威望: 2 点
金钱: 20 RMB
注册时间:2025-08-09
最后登录:2025-11-02

 

读书收获
Posted: 2025-11-02 09:14 | 1 楼
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
三农中国读书论坛 » 安大知行读书会

Total 0.308878(s) query 4, Time now is:11-02 16:31, Gzip disabled
Powered by PHPWind v6.0 Certificate Code © 2003-07 PHPWind.com Corpo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