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
|
无图版
|
风格切换
|
Home首页
»
您尚未
登录
注册
|
返回主站
|
研究生读书
|
推荐
|
搜索
|
社区服务
|
帮助
|
订阅本帖更新
社区服务
风格切换
yellow
moon
wind5
gray
wind
blue
black
green
movie
pink
短消息
收件箱
发件箱
消息跟踪
写新消息
控制面板
控制面板首页
编辑个人资料
查看个人资料
好友列表
用户权限查看
交易币管理
积分转换
特殊组购买
收藏夹
我的主题
统计排行
基本统计信息
到访IP统计
管理团队
管理统计
在线统计
会员排行
版块排行
帖子排行
三农中国读书论坛
»
本科生读书报告
»
夏柱智评吉登斯《民族国家与暴力》
>> 中心读书报告
|- 中心研究生读书报告
|- 毕业研究生读书报告
|- 本科生读书报告
|- 华中大读书会观察
>> 经典阅读读书会
|- 西农四为读书会
|- 安大知行读书会
|- 北工大群学读书会
>> 华中趣事
|- 读书趣事
|- 生活趣事
|- 种种逸事
|- 2012年调查趣事
|- 2011年暑假调查
|- 2010年调查趣事
>> 友谊第一,读书报告
|- 齐民学社读书会
|- 安徽师大公管管理读书会
|- 中南财经政法读书会
|- 河南大学三农发展研究会
|- 华东理工大学读书会
|- 武汉大学少年中国学会
|-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三农学会
>> 三农研究读书会
|- 本会成员
|- 本会事务
|- 读书交流
>> 读书交流
|- 读书汇
|- 好书互借
|- 读书心得
|- 好书推荐
交 易
投 票
本页主题:
夏柱智评吉登斯《民族国家与暴力》
打印
|
加为IE收藏
|
复制链接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夏柱智
阳光阳刚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497
威望:
497 点
金钱:
4970 RMB
注册时间:2008-04-03
最后登录:2019-12-02
小
中
大
夏柱智评吉登斯《民族国家与暴力》
近来为了免推面试,从而读书欠佳,只是重看了不少经典著作,吉登斯的《民族国家与暴力》即是其中之一,我把它作为我阅读现代社会理论的代表作之一,因为它反映的是经典现代性的特征,与贝克代表作《风险社会》形成了对照:如果说民族国家这一第一现代性(经典现代性)消解了传统性,那么自反性现代化则在民族国家大为成功即全球民族国家时代消解了民族国家本身,自反性现代化这一自我对抗过程恰恰打破了民族国家这一制度的“半封建”特征,从此民族国家走向了开放的世界,这是风险社会的去疆域化支配逻辑的必然结果。
北京大学王铭铭老师在《社会的构成》一书序言中对此书的内容和思想有相当得当的评论。我结合自己的理解先对本书的内容和思想作一全面的评述。
吉登斯认为现代社会转型的动力除了“生产力的提高,人的理性化和社会分工的发展”之外,更重要是是国家形态的改变,是现代社会的民族国家特征把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区别开来,其突出特征是国家与社会的高度融合,造成高度融合的动因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发展,还包括高度监视、军事暴力和工业主义。那么民族国家是什么?“它是统治的一系列制度模式,它对业已划定边界的领土实施行政垄断,它的统治是靠法律以及对内部暴力工具的直接控制而加以维护”,即民族国家就是对特定领土行使主权的组织,其核心观念是疆域概念和主权概念,吉登斯在分析权力和支配等基础概念时一再强调民族国家的权力集束器性质。
吉登斯从宏观历史出发把社会转型分为三个阶段:传统国家时代、绝对主义国家时代、民族国家。民族国家是19世纪初才出现的产物,吉登斯从历时角度追溯了民族国家的历史和社会起源。传统国家是阶级分化的国家,国家的行政力量是有局限的,国家更多的是城市意义的国家,就像中国的传统国家时代政权只及县,乡村大多数是自治的,这在中国是乡绅的治理域。传统国家有边陲而无边界,边界概念还没有出现,特别在中国,在作为世界图式的世界观宇宙观支配下,中国四周即是东夷北戎西狄南蛮。在绝对主义时代,照吉登斯的论述这是西欧的特有阶段,而在西方以外的帝国中并不存在,绝对主义时代是过渡时代,主权观念 出现,而国王成为国家主权神圣性和分立性的代理人和象征,法律成为全民规范,直接界定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以及制裁制度,如法国大革命的一个直接后果是造成神圣的国家代替了国王,国民从对一个君主的崇拜对一个抽象的国家的崇拜,涂尔干曾经说法国大革命“国家”成为一种神圣的符号,国家、平等自由以及许多观念成为神圣不可亵渎的宗教符号。绝对主义国家为民族国家出现奠定了基础,不过现代民族国家只是19世纪开始在欧洲出现,其推动力在于行政力量、公民权以及全球化,基础在于配置性和权威性资源的增长,工业化-工业革命,不仅导致物质性资源的增长,而且还导致了工业主义作为一种行政力量和个人行为取向以及权威性资源的增长。
吉登斯认为社会科学本身是现代性的一部分,它的关键词“社会”难免会有现代性的烙印,“社会”概念只不过是欧洲国家发展史一个片段—作为权力集装器的产物。而作为现代性的社会的构成,是与四种制度丛结相联系的,即高度监控、资本主义企业、工业生产及暴力的集中化。其中我们可以分明感觉到权力及暴力控制随着现代性的成长不断对人的活动产生制约力的过程。现代性一方面迅速成长起来,一方面它的阴暗面、野蛮面暴露出来。吉登斯作为一个社会学家以其敏锐的视角观察到了现代民族国家的极权倾向。极权主义在20世纪如希特勒的法西斯主义、斯大林的恐怖统治,后来形形色色的极权主义都可以说是民族国家的伴生物,它们是以高度监控和暴力为基础的,它恰恰是民族国家相对晚近的特征,极权趋势是我们时代的鲜明特征。英国是最发达的国家之一,但也是监控最为严密的国家,人们的日常生活被街头数百万摄像头严密监控,可理由仅仅是防范日益加剧的恐怖主义威胁,看来风险社会的轮廓给世界最发达的国民确实带来最严重的恐慌。
我们求助什么?在工业化武器扩散暴力难以约束的今天,我们能做什么,我们如何想象我们的未来,吉登斯在书中尽管呈现出一幅风险景象,但是仍然以“乌托邦现实主义”来安慰世人,即将乌托邦的美好最坚决的现实主义结合起来,贝克的世界主义党的乌托邦照此种现实主义就需要考虑到种种现实,可是这种现实走向何方,天晓得?我们生活的是一个日益不确定的、可怕的世界!
以上我花了这么多篇幅,结合王铭铭老师的序言,对该书作了一个评价。下面我就要抽出三个重要问题,重点论述。
第一个问题,读这本《民族国家和暴力》,首先要抓扎书名的两个关键词,就要解题。民族国家与暴力在这里被放置在一起必然有深刻的含义,它们到底是怎样的关联?下面我分四点加以论述:
一是民族国家的形成往往伴随了分裂和重新整合,这发生在绝对主义时期,如英、荷、法、西等国之间的战争。通过战争,各国强化了其领土认同,国家之间的边界日益明晰,公民观念和主权观念普及,对更大范围更抽象的国家的认同取代了对小型单位如家庭公社的认同。
二是民族国家时代推动力来自资源的增长,形成行政力量的增长,尽管国家暴力实行了内部绥靖,即军事暴力只对外。但是对于国民来讲,“人生来自由却无所不在枷锁之中”,自由的获得同时伴随着大量监控的加强,为了保证每一个国民的安全和自由,国家这一权力集装器发挥了最大的功能,以对公民公共空间的牺牲换来更大的安全感,以对他人的自由的尊重造成对人人的自由的侵犯。法律法规的完善制造了更多越轨者,如在绝对主义时代精神病院、济贫法和收容所等制度的形成强化了对越轨的控制,这种对疯癫等越轨者控制造成了福柯所说的“文明”,既然民族国家代表了文明的进步,那么民族国家的诞生就形成了对精神的更强支配。
三是军事暴力垄断一致对外的后果,民族国家之间的争端和战争增加。世界范围的暴力是大大增加了,而且从二十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和冷战来看,这种暴力更加血腥更加具有毁灭性。在民族国家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一种西方霸权主义的最明显表达的扩散之地,民族之间纷争不断,原来相安无事的民族之间突然接受了“一个民族、一个民族”的狭隘的民族国家观,争夺自己的所谓“建国权利”,然后是在各帝国主义的支持下竭力进行分裂之事实。这在战后特别是冷战之后的各热点地区都有表现。各民族在民族国家体系内不是更统一了,而是隔阂更深了。
四是各种极权主义出现,这证实了现代性的光明背后的黑暗面,而且这种黑暗面往往正大光明大步向前,丝毫不避讳文明反对的声音,因为它有它自己的可能性和合法性支撑。
第二个问题是吉登斯切入现代性的特殊角度,他继承了经典社会理论家关于现代社会形成的动力,例如马克思的生产力、韦伯的理性化和涂尔干的劳动分工,但是吉登斯更为完整了指出了现代社会的民族国家特征,这种现代性连带了四种制度丛结:高度监控、资本主义、工业生产及暴力的集中化。在这里,吉登斯是从更为宏观的历史变迁着手的,我以为这就为社会理论分析添加了鲜明的“时空特征”,这是吉登斯在《社会的构成》中强调的,这是社会理论家长期忽略的因素,因为特别是工业主义理论模式特别强调现代工业社会的和平特征,例如斯宾塞建构了与强制性的军事社会相对于的工业社会,工业社会是和平的,人们之间和谐相处的社会。而涂尔干设想在高度劳动分工的社会,国家之间、族群之间互相依赖的加强,那“有机团结”会阻止人类破坏分工的链条任何一环。然后这是人类的“理性”所能达到的吗?
第三,吉登斯说民族国家是一个制度建设的过程,这与这一直倡导的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有关系,吉登斯认为社会学就是研究过去两三百年工业转型的社会制度的社会科学。从西欧到中国,让我们把眼光转到中国自身的民族国家建设过程。
1949年中国共产党完成了民族主义革命,即建立了一个民族国家,完成民族国家的建设。但我们建立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国家”?为探索和回答这一问题,费孝通先生在《中华民族多元一统格局》—该论文最早在1988年Tanner演讲中宣读,其中讲中国作为民族国家的建设过程:“中华民族是指现在疆域里具有民族认同的十几亿人民…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为的民族实体是经过几千年..中华民族的主流是由许多分散孤立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的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
1949年革命的最大成功是建立了一个可以为全民启动现代化奠定基础的强大民族国家,我们的民族国家并不是狭隘意义上的“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这一点吉登斯也是反对的,而是“多元一体格局”的多民族国家。在中国,民族国家更多地表现了一种民族国家制度,它作为一个认同的主流—当然不排斥多元认同,这包括低层次的族群认同和高层次的民族国家认同,凝聚了各民族,共同致力于中华民族的现代化事业。我认为费老的“多元一体格局”突破了西方的民族国家的理论框架,突出了历史和整体的观点,这也是费老一生致力于“为人民服务的社会学”的表述,尽管费老自称还是提出了问题,理论的完善还需后辈学人的努力。
从民族主义这一概念出发。实际上现时代的“民族主义”并非就是民族国家的对应物,民族国家仅仅是现代制度模式的综合,民族主义作为思潮,在历史上曾经起作两种不同的作用。一方面,像中国,民族主义是中华民族团结的武器,在二战后摆脱殖民统治的国家,民族主义有利于民族解放,是民族的团结纽带;另一方面,民族主义作为极端的形态,造成了种族屠杀和国家分裂。现代社会已经或者正在重演多少这样的悲剧。当人们把生硬的“民族国家”搬往自己的国家时,一个可能的意外后 果是国家陷入了分裂的危险,可是这恰恰是国家建立的支持。
我想费老完成了一个重大的理论课题,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费老解决了民族国家的建设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事实的矛盾,强调中国的民族国家特征,又提出多层次的民族认同这一问题。在该演讲中,费老还提到民族共同繁荣的任务,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尊重民族的鲜明的制度方式,可是民族共同繁荣确实是融合多元民族为一体的根本之道。这样费老建立了中国本土化的社会学,为后来者树立了典范!
本月新阅读书目:
贝克吉登斯拉什合著:《自反性现代化》,商务
柯林斯:《发现社会之旅》
坚韧坚持,开心开放
Posted: 2008-10-16 08:44 |
[楼 主]
袁明宝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277
威望:
277 点
金钱:
2770 RMB
注册时间:2008-04-06
最后登录:2014-01-22
小
中
大
不错
深山老林 闭关修炼
Posted: 2008-10-16 12:01 |
1 楼
拼命九郎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324
威望:
324 点
金钱:
3240 RMB
注册时间:2008-01-15
最后登录:2015-07-05
小
中
大
好!
踏雪留痕!
Posted: 2008-10-16 12:06 |
2 楼
guanshan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115
威望:
115 点
金钱:
1150 RMB
注册时间:2008-03-14
最后登录:2020-12-07
小
中
大
佩服!
我们身边的标榜!
恭喜你保研成功!(其实这也是预料中的)
Posted: 2008-10-16 22:23 |
3 楼
桂华
毛主席是太阳 照到哪里那里亮!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1
发帖:
374
威望:
376 点
金钱:
3760 RMB
注册时间:2008-01-14
最后登录:2017-11-30
小
中
大
很好!!!!!!!
Posted: 2008-10-17 22:05 |
4 楼
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
快速跳至
>> 中心读书报告
|- 中心研究生读书报告
|- 毕业研究生读书报告
|- 本科生读书报告
|- 华中大读书会观察
>> 经典阅读读书会
|- 西农四为读书会
|- 安大知行读书会
|- 北工大群学读书会
>> 华中趣事
|- 读书趣事
|- 生活趣事
|- 种种逸事
|- 2012年调查趣事
|- 2011年暑假调查
|- 2010年调查趣事
>> 友谊第一,读书报告
|- 齐民学社读书会
|- 安徽师大公管管理读书会
|- 中南财经政法读书会
|- 河南大学三农发展研究会
|- 华东理工大学读书会
|- 武汉大学少年中国学会
|-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三农学会
>> 三农研究读书会
|- 本会成员
|- 本会事务
|- 读书交流
>> 读书交流
|- 读书汇
|- 好书互借
|- 读书心得
|- 好书推荐
三农中国读书论坛
»
本科生读书报告
Total 0.199968(s) query 4, Time now is:11-27 09:11, Gzip disabled
Powered by
PHPWind
v6.0
Certificate
Code © 2003-07
PHPWind.com
Corpo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