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
|
无图版
|
风格切换
|
Home首页
»
您尚未
登录
注册
|
返回主站
|
研究生读书
|
推荐
|
搜索
|
社区服务
|
帮助
|
订阅本帖更新
社区服务
风格切换
yellow
moon
wind5
gray
wind
blue
black
green
movie
pink
短消息
收件箱
发件箱
消息跟踪
写新消息
控制面板
控制面板首页
编辑个人资料
查看个人资料
好友列表
用户权限查看
交易币管理
积分转换
特殊组购买
收藏夹
我的主题
统计排行
基本统计信息
到访IP统计
管理团队
管理统计
在线统计
会员排行
版块排行
帖子排行
三农中国读书论坛
»
中心研究生读书报告
»
李玉霞读书报告更新至2019.5.18
>> 中心读书报告
|- 中心研究生读书报告
|- 毕业研究生读书报告
|- 本科生读书报告
|- 华中大读书会观察
>> 经典阅读读书会
|- 西农四为读书会
|- 安大知行读书会
|- 北工大群学读书会
>> 华中趣事
|- 读书趣事
|- 生活趣事
|- 种种逸事
|- 2012年调查趣事
|- 2011年暑假调查
|- 2010年调查趣事
>> 友谊第一,读书报告
|- 齐民学社读书会
|- 安徽师大公管管理读书会
|- 中南财经政法读书会
|- 河南大学三农发展研究会
|- 华东理工大学读书会
|- 武汉大学少年中国学会
|-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三农学会
>> 三农研究读书会
|- 本会成员
|- 本会事务
|- 读书交流
>> 读书交流
|- 读书汇
|- 好书互借
|- 读书心得
|- 好书推荐
交 易
投 票
本页主题:
李玉霞读书报告更新至2019.5.18
打印
|
加为IE收藏
|
复制链接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李玉霞yolo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63
威望:
63 点
金钱:
630 RMB
注册时间:2016-12-08
最后登录:2019-06-28
小
中
大
李玉霞读书报告更新至2019.5.18
韦伯:
《民族国家与经济政策》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中国的宗教》
《印度的宗教》
《宗教社会学》
《学术与政治》
《公民身份与社会阶级》(T.H马歇尔 吉登斯等)
《宗教与世界》
《古犹太教》
《金枝》(上册)(弗雷泽)
《社会学的基本概念》
《经济行动与社会团体》
《支配社会学》
《支配的类型》
《经济与历史》
《非正当性的支配》
《法律社会学》
《经济与历史》
涂尔干:
《社会分工论》
《自杀论》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原始分类》
《乱伦禁忌及其起源》
《金枝》(下)
《社会学的方法准则》
《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
《教育思想的演进》
马克思:
《资本论(一、二、三卷)》
《共产党宣言》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齐美尔:
《货币哲学》
《金钱、性别、现代生活风格》
《哲学的主要问题》
《历史哲学问题》
《叔本华与尼采》
《社会学——关于社会化形式的研究》
《社会是如何可能的》
《时尚的哲学》
《宗教社会学》
《现代人与宗教》
《生命直观》
《齐美尔与现代性》
过渡时期:
《意识形态与乌托邦》
《保守主义》
《卡尔曼海姆精粹》
《重建时代的人与社会——现代社会结构的研究》
《知识社会学问题》(马克斯.舍勒)
《意识形态与乌托邦》
《保守主义》
《卡尔曼海姆精粹》
《重建时代的人与社会——现代社会结构的研究》
《知识社会学问题》(马克斯.舍勒)
《心灵、自我与社会》米德
《社会世界的意义构成》舒茨
《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布劳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戈夫曼
《日常接触》戈夫曼
福柯:
《规训与惩罚》福柯
《疯癫与文明》福柯
《不正常的人》
《临床医学的诞生》
《性经验史》
《词与物》
《知识考古学》
《福柯的主体解构之旅》
哈贝马斯:
《合法化危机》
《交往行为理论<行为合理性与社会合理性>》(第一卷)
《交往行为理论<论功能主义理性批判>》(第二卷)
《后民族结构》
《关于欧洲宪法的思考》
《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
《重建历史唯物主义》
《现代性的哲学话语》
《包容他者》
《哈贝马斯精粹》
《理论与实践》
《在事实与规范之间》
布迪厄:
《继承人》
《再生产》
《单身者舞会》
《实践感》
《实践理论大纲》
《反思社会学导引》
《男性统治》
《自我分析纲要》
《关于电视》
《区分——判断力的社会批判》(上、下)
《遏制野火》
吉登斯:
《社会理论与现代社会学》
《资本主义与现代社会理论》
《社会学方法新规则》
《社会学的核心问题》
《社会的构成》
《当代社会学批判》
《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
《政治学、社会学与社会理论》
《社会理论与现代社会学》
《现代性与自我认同》
《现代性的后果》
《现代性——吉登斯访谈录》
《民族国家与暴力》
《超越左与右》
《第三条道路》
《失控的世界》
《亲密关系的变革》
2018.11.22——2019.1.10
书单:
《主体解释学》福柯
《艺术的法则——文学场的生成与结构》(布迪厄)
《时间、自我与社会存在》(帕特里克.贝尔特)
《社会学的理论逻辑(一、二、三卷)》(亚历山大)
《理想国》柏拉图
《法律篇》柏拉图
《政治学》亚里士多德
《国家篇 法律篇》西塞罗
《利维坦》霍布斯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下)
卢梭《论不平等的起源》
卢梭《社会契约论》
邦雅曼.贡斯当《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
密尔《论自由》
边沁《政府片论》
边沁《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
2019.4.5——2019.5.15
书单:
《功利主义》穆勒
《代议制政府》穆勒
《权利的道德基础》萨姆纳
《自由主义》霍布豪斯
《政治中的理性主义》迈克尔.欧克肖特
《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亨廷顿
《正义论》罗尔斯
《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诺齐克
《集体行动的逻辑》奥尔森
《公民文化》阿尔蒙德
《现代政治分析》罗伯特.达尔
《解析政治学》迈克尔.芒格
《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戴维.伊斯顿
这个月基本上把政治学的主要部分结束,所以这次总结也尝试着对自己所看的、理解的政治学内容进行一个简单的总结与整合。
政治学理论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人与结构即人的心理与行为能动性、与制度结构和权力结构之间的关系。要弄清这一问题,需要进行大量的关于国家整体的设计,其核心总结为两点:一是理念构想,二是制度设计。在整个政治学发展脉络中可以看出前者的核心是道德边界确立,后者的核心是法。
首先从理念指导来说,政治哲学很大一部分内容都在试图阐明关于政治生活的理想状态,政治学家都想社会变成一个“善”的社会,不管是古典主义政治学还是社会契约论、自由主义、功利主义等各大政治学学派,都强调将政治体构建为一个善的社会实体,只不过关于善、关于道德边界的实质内涵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古典时代,柏拉图强调正义社会的构建,要求城邦各个群体各司其职;亚里士多德强调自由状态下的螺旋平等;但是这种“善”的理念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因为古典时期讲究一种城邦政治,他允许了奴隶制的存在,是一种针对特定群体实行民主制,这就意味着,城邦政治实际上是阶层严格划分下的阶层内部的平等,创造的事一种假象的善,即善是建立在不平等基础上的一种内部平等,是公民的平等而非人人的平等。社会契约论者(霍布斯、卢梭)认为保持结构的公平正义为最大善,关于自由的探讨被提上日程,强调自由与平等同等重要;自由主义则更强调个体的自由,自由即为人的最大目的,能够保障人的最大权利的国家则为最大善的国家;功利主义将最大多数的最大幸福作为其追求的最大目标,功利主义从谋求个人或社会的某种福利理想的功利原则出发,形成一种巧妙的政治安排,使个人利益和公众利益相符合,追求的是一种普遍之善,它以趋利避害的人性假设作为其前提,它的思考的落脚点就在于改变政治安排最大限度地达成人的幸福和一种良善政治秩序。在这一理论信条下,功利主义的道德是非之根本有着明确的界定,“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也即“最大幸福”原则是其是非判定值标准。任何政治安排旨在促进最大幸福则为是,与幸福背道而驰则为非,这种不幸福的安排则代表了痛苦以及快乐的缺失。
这些近代哲学家们开始尝试打破那种公民内部的平等,不仅传承了古典时期的公民内部平等的理念,而且将范围扩大到全体,强调人生而平等,平等权是与生俱来的天然权利。这就打破了后天的社会结构性的不平等,但是由于社会实体的发展进步,发展出了私人所有权,导致这种现实的平等只能存在于观念之中,而罗尔斯为弥补存在的不足,强调公平正义原则,一是要求基本的社会结构正义,以此满足每一个人的平等的基本自由,二是机会平等与差别原则,即公职与职位应在公平的机会平等的条件下向所有人开放,并能保证有利于最不利者的最大利益。这一正义观体现的是各阶段的公平与平等(实质的而非形式的),最初的结构正义能够保障每个人的基本自由平等的权利,这是起点的公平,他在第二原则中予以补偿,用差别原则来弥补最不利成员的不幸,以此来提高其收益,从而保障结果的平等。总的来说,政治中的善是对自由、平等、公正的不断追求,这些都是政治考量中最基本的道德边界。
为了政治秩序的道德边界的稳固,在制度设计上其核心在“法”,重点在于把控权威的影响力。在政治学发长河中,从自然权利、神权至上、君权神授、天赋人权和人的自由平等等发展的阶段可以看出人们对自身权利的认同也是在不断的变化的。由于对权威的不同认识也就导致占据主导阶级的合法性,从而经历过哲学王的统治,封建君主统治及君主立宪统治和人民主权以及代议制政府等统治形式,这也就决定了权威是如何体现以及服务于哪个群体,也就是权威的效用,是要满足什么群体或者阶级的需求。
简单来说,在古典主义时期,制度设计是不完全的,很少有关于基本规范的探讨,在古典时期提倡天人合一,本质至上的时代,哲学家作为智慧的化身理所当然地成为了推崇的对象,哲学家代表知识、智慧、正义、善,代表着最高德行,由哲学家治理城邦,这样的城邦也必然是具有最高善的城邦,城邦政治被打造为哲学王的政治,权威被控制在智者手中;古典主义时期倡导一种公民内部的直接民户模式,在这种城邦式的微型民主之下,并没有遇到公民与国家的关系问题,人民是属于城邦的,属于人民的权力只能是一种得自城邦的权力,人民的自由便是参与到行使集体的权力之中。
但是现代民族国家的兴起,使得现代民主直接面对公民与国家的关系问题,在民族国家这种大的行动单位中,那种面对面的直接民主已不可能适应民主理论与实践发展的要求。
其中在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霍布斯、洛克、卢梭都不赞成民主,他们无一例外和古希腊学着一样不信任人民,甚至一如既往认为人民是“愚蠢的”,为此社会契约出现,社会契约的产生是人们为了某一目的而达成的一致协议,为了遵守协议而让渡出自己的部分自由,为了保障社会契约的有效性设立了相应的机关以监督公民的执行。此外穆勒提出的“防止多数人暴政”看似保证大多人的利益,实乃是保证少数上层利益不受侵犯,他真正害怕的恰恰是“人民当家作主”。他们之所以不接受民主,害怕如古典时期人民直接行使权权力,是因为担忧统治阶级利益受到下层当权者侵犯。19世纪民主渐渐的发生了变化,民主逐步失去了最初“人民当家作主”的含义,如穆勒推崇的代议制源于他对民众判断力和情绪的不信任,“民主”完成了从“人民统治”向“人民选择统治者”的转型,“人民”变成了“选民”,“民主”变成了“选主”。
在政治学的发展历程中,孟德斯鸠是一个较为全面的法律制度探索者,他从“法”出发,将社会各个层面联结起来,孟德斯鸠着重于法律的引导作用,强调在保持事物原本样态的基础上将各方结合起来,他摒弃了纯粹的价值判断,尊重差异与规律;另一层面法是建基于自然之法之上的,后期是需要一定的理性介入的,要求权衡各方利益,为政治实体的善创造基本的条件。以法为核心所涉及到的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立法权所代表的是一种实质正义,必须由公民掌握,最初如此,但后来因为现实条件的限制发展为代表制或代议制(名义上代表全体公民,实质上却由于阶级分化等原因而变形);司法权与行政权所体现的是一种程序正义,要求公平公正,有相应的代行机关。法的确立超越了人的地位,目的在于防止人对人的侵犯,这也要求它具有平等性与稳定性,但其平等性取决于立法者,也即是否能保证它代表了所有人的意愿。
所以现代民族国家的制度设计在衡量多方的情况下,实行一种间接的代议制民主,人民不再是自己的统治者,而是受其自身的代表们的统治。在代议制的“多数原则与少数统治”的指导原则下,既要避免多数原则下的选举暴政,以免出现多数专制的弊病,同时也要关注多数原则下提出的(保护)“少数权利”的问题,防止出现阶级立法的危险。在这种意义上,现代民主应是一种被统治的民主,它涉及的是一种对权力的限制和监督体系。其中,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指出的美国是“主权在民”的国家,民主从人民行使主权的政体演变为人民作为权力来源的政体,而政治平等也从公职平等演变为选举平等。尤其指出的是,代议制的民主在穆勒看来是人数众多的国家最佳的政治选择,也如达尔所言“民主单位拥有的人数越多,公民直接参与政府政策的机会就越少,他们移交给他人的权力就越多”。美国的政治体制是按照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和参众两院制实现了权力制衡,也保证了政治的稳定。
这种形式的制度安排也存在问题,一是行政与立法制度安排限制民众参与政治,其二通过选举制度限制民众参与政治。选举按其本意是公平的选举代表作为己代言人参与政治,但是选举也越来越异化,选举团的存在,人为划分分割选举区域,越来越高的高昂的选举经费,金钱利益腐化等早已让平民仅有参与政治选举却无力干预政治选举;其三是政党制度。西方国家政党制度是其民主政治的关键一环,不论是美国的两党制或者西欧诸国的多党制,政府换届时政党外表激烈的竞争,哪怕是许诺对人民生活、教育、医疗等的改善,一旦政党当政,其之前的诺言即搁置,代之以统治阶级利益为中心,这也是为何标榜最民主的美国民众的却总是选举投票率持续低迷的一个原因,民众的选举热情在西方民主面前降温。归结起来就是“自由”和“宪政”限制民主权威的适用范围;“代议制”限制民众直接参与决策的机会; “自由竞争式选举”限制大多人参政的机会;普选的实现也无法改变选举的贵族、寡头的色彩。
所以政治社会的发展变迁始终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在回应个体与政治结构之间的关系问题上,部分哲学家承认了国家这一结构存在的必要性,在进行制度设计时将国家存在作为前提,但也有部分人认为国家存在会侵蚀个体的权力或自由,并不主张国家存在,即使存在也只能以最弱的国家存在,这部分人即无政府主义者,两者分野的根本所在在于国家和公民之间的权利分配上,无政府主义者将个人的权利掌控作为最基本的道德标准和绝对的道德约束,这种最弱意义国家的设定,一方面取得取得普遍的强力使用独占权,一方面通过再分配的形似保护所有人。但大多数政治学研究者承认国家存在的合理性,他们努力缩小社会与人的范畴,将之具体化为国家与公民,讨论国家与个体之间的自由、权利的博弈,以及对国家与公民的责任,国家与国家之间关系。
感想:这个月书读的很杂,总结的时候尽量找个合适的主线来阐述;保持激情与好奇心就会有新的冲击和兴奋点;自己应该不断的改变,有改变才会有新的进步。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下)
卢梭《论不平等的起源》
卢梭《社会契约论》
邦雅曼.贡斯当《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
密尔《论自由》
边沁《政府片论》
边沁《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
不同于社会学研究宏观社会的构建,政治学讲究更加具体的思考政治体的构建。
从古希腊政治哲学开始,在政治学早期的古希腊阶段政治学并未和哲学分离,政治学亦未和伦理学分离,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的政治学论述围绕着国家为中心展开,关注个人与城邦国家形塑,个人道德品质与国家政治体的关系,可以说城邦问题是古希腊政治思想的一个核心主题。古希腊的政治哲学追求的是一种善的政治制度,一种有秩序的城邦政治,一种全体城邦人民的生活幸福。
首先从柏拉图来说,他认为城邦的品质来源于公民个人的品质,他的思想着重从个体推及到国家实体身上,从个体品质出发去探讨政治品质的塑造。在柏拉图看来,个体人格分为智、情、欲三种,但是,这些个体品质在塑造城邦品质的达成上又是有所区别的,智慧、勇敢、节制等只有处于国家的不同群体之中,才可使国家成为勇敢和智慧的。节制有着与智慧和勇敢不同的作用机制,节制必须是贯穿在全体公民中的,即公民都心无旁骛的只做自己的事,就是城邦生意人、辅助者、护国者三种人各自履行符合他们天性的职务,互不干扰,如此也就有了正义,只有城邦所有公民都达到节制国家才能达成正义。就如柏拉图所说的这些品质要分别体现在治国者、守卫者、劳动者身上,简单来说就是治国者依靠自己的理智力量和道德能力来统治国家;武士们辅助治国,用忠诚和勇敢保卫国家的安全;劳动者则为全国提供基本的物质生活资料。这三个等级各司其职。在柏拉图看来只要城邦各部分具有了其相应的品质并且护卫者和公民各司其职,那么就可达成正义的城邦,公民个人或群体之善达成城邦之善,个人正义造就城邦正义,同时城邦一经如此建立起来便是善的,这样建立起来的城邦国家是智慧的、勇敢的、节制的和正义的。
柏拉图的理想城邦要规模是适当的,适当的标准是城邦的自给与稳定统一,在柏拉图要求城邦各部分各司其职之后,达到城邦的正义状态,那么究竟城邦的政治制度该怎样布置才能进一步完善正义之邦呢?柏拉图列举了斯巴达和克里特政制、寡头政制、民主政制和僭主政制四种类型。不同政治秩序对应不同的政体,而政体则是与其城邦生成理念相对应的。柏拉图主张的是人治,城邦统治者的品质与政治制度是对应的,贵族政治对应真正的善者和正义者,斯巴达制度必然是争强好胜、贪图荣誉者,寡头制度下必然是贪图财富的少数人,民主政制则是崇尚自由者,僭主制则是极端自由者造成其奴役的反面而形成。在柏拉图看来哲学家乃是城邦护卫者的最合适人选,因为哲学家具有爱好亲近真理,同时具备正义、勇敢和节制的良好品质,这样有哲学家统治的城邦必然会因为其具有良善知识使城邦成为正义之城邦。
而同为古希腊政治学洪流中的亚里士多德,认为某些安排人类生活秩序的方式是自然的,简单来说就是统治权也是出于自然的,统治关系存在于一切上下优劣之间的关系里。出于自然的统治关系重点在于简单的实现最基本的“心智统治肉体,才智统治欲望”。但是在古希腊的城邦中最强调一点就是公民之间自由平等性,那必然出现的情况就是自由且平等的公民之间,没有自然的高下阶级之分,因此从表面上看,公民是没有法子在城邦进行自我管理。亚里士多为解决这个问题,认为平等的公民之间没有谁是自然就统治另一方的,那么就干脆实行轮流统治、轮流被治,而这种轮流统治是通过亚里士多德口中的法律来实现的。法律要求公民施行所有德性,因此他寻求的是一种法治下的良善秩序。亚里士多德法律制订者具有高尚的德性,那么其政治哲学也具有较强的伦理学色彩。亚里士多德的理想城邦应是有差别的政治团体,而不是如同柏拉图把一切东西归公有,尤其是妻女共有和抚养,他认为德性虽为所有人共有,但是又认为男人的勇敢在于发号施令显示出来,而女人的勇敢则体现在服从上。他认为城邦在于多样性,城邦由不同品类的人组成,通过教育可达到共同一致,城邦的差异多样是高度自给的保证,通过互补实现,也因此成为真正的城邦。
经过古希腊和漫长的中世纪发展,至霍布斯,认为国家的实质存在于人们通过相互之间订立契约使群体的每个人成为它的授权者,它的行为就是群体行为,它可以在认为对群体的和平共同防卫有利时使用群体所有的力量和手段。纵然人们订立契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在群体中相互之间能够和平相处,在群体之外能够保护免受其他人的侵害,但是根据霍布斯的看法人们一旦订立契约,把自己的权力让渡给国家,那么就要遵从国家,因为他认为“一个人根据另一个人的授权所做的事,不可能对授权者造成损害”,意味着国家接受公民授权就不会作出对人们不利的事,同时还意味着人们若对自己授权的主权者进行起诉就是对自己进行起诉。按理想类型,通过这样人们订立契约的国家是不会伤害被他授权人们,但是现实中国家作出对人们的所害是不可避免,尤其是在战争发生时。但是霍布斯又声称,人们一旦订立契约遵从国家就不能反抗国家,即使国家有不义之处,这反映了霍布斯国家理论的局限之处。 简单来说霍布斯的社会契约的酬资是自然权利,人民将自己的自然权利让渡给主权者,这样就导致霍布斯将公民变成单纯的服从命令者。
不同于霍布斯的社会契约,卢梭认为政治理论的最大课题就是要设计出一种共同体生活,使个体能够重享他们在自然状态中曾享受过的那种完全的自在,但是卢梭并不是简单的认为个体能够回到“从前”,回到最原始的自然状态,而是说要建构出一种新的政治体,在这个政治体里存在着完全能够媲美自然状态的自由由此卢梭所建构社会契约旨在使政治体中存在的个体能够充分自利但是又不影响整个社会的分裂。
所以卢梭创造的社会契约是基于社会契约政府对人民权利的保护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政府的权力。卢梭认为社会公约乃是每个人都把自身和全部力量至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而把共同体中的每个成员都接纳为全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方面是基于公约非但没有摧毁自然状态下的平等,反而以道德和法律的平等代替自然所造成人与人之间身体上的不平等;另一方面是为是公意更好表达不允许国家中存在小集团,任何处于个别对象考虑均不属于立法权范围。至于立法的最终目的,则是为保证全体人民的幸福,即自由与平等。
由此可见,卢梭更加关注的是公众的意志,以此才能保护君主制下人民不受或少受统治阶层的侵犯,基于社会契约而任命的官吏不是统治者,而是作为主权者的人民任命,所以要对人民负责,如此基于公意下的政府要对契约下公众福利来考虑。若是处于不遵从公约(社会契约)侵犯人民利益,作为主权者的人民可推翻其不合理统治;卢梭坚持法律置于政府之上,他主张共和制政体,唯此才可以保证法律之上和契约利益不受侵犯。
感想:初读政治学,感觉又是一种不同于社会学的风景,先是好奇,后是感到思维的转换,由社会学到政治学,渐渐有感不同学科对同一事物的不同解释,期待下一阶段大家对现代国家政治的深入分析。
时间管理真的很重要,感觉自己还可以再加强自己的时间管理。
社会学总结
个体行动与社会秩序
社会学家在研究社会的过程中,始终着眼于社会中的人,把人的行动作为基本的出发点,关注个体行动的变化对整个社会现象、社会样态也就是我们说的结构层次的变化。在结构层次上重点在于分析社会是如何运行下去的,牵涉到的就是关于秩序的分析。简单来说秩序的问题就是指 具有不同动机的个体单元如何在飞随机的社会形式中得到安排的问题。“正是个体的自主性使‘秩序’成为问题、是这种秩序问题使得社会学成为可能”、“正是自由和秩序之间的这种紧张关系为社会学提供了知识的和道德的理论基础。在一定程度上说,社会学要探索的也正是社会秩序的本质,因为它关系到个人自由的内涵。”个人自由与社会秩序问题成为了社会学家关注的重要主题,在某种程度上,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等同于个人自由与社会秩序之间的问题。那么个人行动与社会秩序关系问题就可以作为分析社会理论脉络描述社会思想变迁的重要线索。其实整个社会秩序的变迁关系到了许多的问题,比如社会分化、涂尔干的集体欢腾、韦伯理性化以及后现代讲的现代性等等都与之有关。
在整个社会发展脉络中,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及后现代的社会转型中,可以看到许多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凸显出来,尤其是在后现代社会中社会出现了许多不可控的风险,全球社会的社会整合和社会团结面临巨大挑战挑战。从前四大家到后四大家都关注社会何其可能的问题,首先从前四大家出发进行分析。
涂尔干注重结构
涂尔干和马克思都算的上是把社会事实、外部环境作为主要的分析对象,首先是涂尔干涂尔干他认为社会控制的性质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个人互动本身的结果,从个体行动出发去考察社会秩序的变化,个体的行动一方面帮助确定道德的存在,另一方面个体的行动、个体决断的一致性也能符合集体秩序的需求。涂尔干把行动问题理解为情感与规范的问题,道德成为支配个人生活的唯一力量。所以涂尔干在协调个人行动与集体秩序的关系中,强调以集体道德作为规范媒介,将个体的行动转化为一种非纯个人主义的行动,承认集体道德的 存在以此来明确个体行动的目的。那么在这一种分析框架的基础上,涂尔干眼中的社会秩序就是来自行动者对一种共同的价值体系的纯粹分享。他相信自己生活在一个转变时期,“在这样的时期里,传统道德动摇了”。此外,他还从劳动分工的角度出发,研究了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反常状态对于社会秩序形成的挑战,尤其是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的盛行以及社会道德和社会规范的缺失。涂尔干针对社会转型中集体秩序出现的问题提出了他自己的新的构想,一是通过社会规范即教育的方式,通过学校等社会化方式,将作为社会秩序基础的集体观念或价值观念尤其是集体道德传递给下一代;另外就是职业团体作用的发挥,涂尔干认为,职业团体精神,可以引导个体,使个体摆脱道德的孤立状态。这两种方式都能帮助社会秩序进入有机团结的局面。
马克思也是偏唯物但重个体
马克思也是一个典型的唯物论的研究者,他将个体的行动直接简化为劳动,将社会秩序形式建构成一种经济领域的秩序模式,在马克思眼中经济秩序是社会的原型。马克思所考察的工具性行动——劳动是与商品形式转化联系在一起的,而在社会转型过程中,马克思集中考察了生产扩大中的个体行动,所谓的生产扩大重点在于将商品转化为更多的货币,这是一个难度很大的事情,其重点在于增加剩余价值,那么社会中的人会做些什么事了,概括起来就是三种形式的活动,第一劳动协作、第二加强地劳动过程的监管、第三就是劳动分工,这些活动形式影响着社会的生产力水平,为经济活动的持续扩大展开提供动力。这就是马克思想说的劳动影响秩序的基本表现。马克思在在社会发展变化的过程中,把秩序的最终原因归结为职业和市场,因为他们的存在就使得经济秩序中存在着社会分工,社会分工不断的生产着复杂的经济关系。而这种经济关系作为马克思口中的经济基础又会持续影响着上层建筑的建设,即所要考察的社会秩序的构成,社会资产的占有形式、分配方式社会运行规则都受经济基础的影响。这种由个体劳动带来的秩序结果是不稳定的,劳动形式在社会扩大化的过程中日新月异,加上出现的资本家的剥削、资本家之间的竞争,工人阶级个体逐渐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形式的异化,分别是工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所生产的产品不属于工人自己,二是属于剥削他们的资本家),二是工人同自己的生产活动相异化(工人不再是自由劳动,他们的劳动带有强制性),三是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大概在说工人在劳动中被教化成只有辛勤劳动就能维持自己的生存的状态,工人们再也不是为了自己的幸福而劳动,也失去了这种自觉、自由劳动的状态),四是人同人的相异化,所谓人同人的相异化在我看来就是产生了基本的阶级关系对立,阶级对抗出现了。这种异化带来的结果就是社会秩序的不稳定尤其是马克思强调的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出现,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马克思认为仍然需要从个体行动出发,极大的激发个体的能动性,进行一种社会主义革命,再生产新的经济关系,构建新的秩序模式,保证社会的整合。其实在这里马克思强调的革命也是一种类似于涂尔干的集体道德的东西,是一种道德团结和自愿行动的产物。
不同于涂尔干和马克思从社会情境出发,韦伯是一个典型的唯名论者,同时韦伯不同于涂尔干,他试图从理性行动的目的文化模式出发,厘清个体心智的形而上学需求与社会秩序变化的关系问题,同时也不同于马克思单纯依靠经济秩序的建构来区分阶级,而认为阶级是一个复合、多维的概念。简单来说,韦伯更侧重于从人文主义的路径出发,去思考社会秩序的建构问题。韦伯重点对宗教演化进行比较的、历史的讨论,提出“理性”这一重要概念,“韦伯对于社会秩序的描述揭示出了理性化被引入到现代世界中的主观意义的不可还原性”。
简单来说,这种不可还原性体现在韦伯对于社会秩序基本类型的宏观分析上,他认为社会秩序表现为三种理性类型,即传统型、卡里斯马型和法理型,而在社会转型中最终存留下来的是最先进的法理型的社会秩序模式,这种现代理性社会被韦伯描述为个体或群体为其利益的冲突,这种从个体目的工具理性中发展出来的理想模式,反过来作为行动的基本指向,建构起了社会的民主法律,将个体纳入到官僚科层体制之下,个体乃至群体的行动在体制秩序之下是自由的,但是需要在其框架内活动,社会给予各种详细的确定安排,在这种安排下既定的开展行动,个体被纳入到了理性建构的框架下。
而帕森斯是在批判继承韦伯基础上探讨个体行动与社会秩序问题的,但是他又吸收了涂尔干的把秩序看作“社会共享价值与规范在人格结构的需要”。这样,他把秩序看作人性中的一种内化的东西,同时秩序又与外部的社会行动规范密切相关。为一种行动的“内在价值参考系”通过把价值认同制度化来理解社会的有效秩序。帕森斯认为,社会秩序之所以呈现出有序的状态,出自于个体,是因为个人在系统中共享一套价值标准,这种标准可称之为规范,人们依照规范做出相似的行为;另一方面,在社会秩序稳定的情况下,要进一步来维持社会稳定平衡,主要有两种方式来维持社会平衡:“社会化”和“社会控制”,简单来说就是,通过两个问题的相互作用构成的:一方面,是社会领域日益分化的过程,每个个体在社会各司其职,变成社会人;另一方面,由于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不可抗拒的偶然性,需要不断地考察具体的社会情境,并阐明这种相互作用的秩序和协调。帕森斯认为,人是能够理解具体情境的,社会中的生活始终是在熟悉的事物中进行的,而社会化是个体职业定向的主要方式。因此,在帕森斯那里,行动者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差异的解决始终根据这样一种论点:外部现实受到道德标准的调节,即所谓的社会控制,简单来说社会秩序的维持离不开权威的“合法性”,帕森斯就把这种合法性赋予到道德领域或者说是“符号领域”权力系统上。权威必须与人们广泛信仰和认同的道德符号、神圣象征和法律准则相联系,垄断符号资本成为依附或反对某个权力机构的基础。通过帕森斯的论述,我们认识到了行动与社会秩序的脆弱性,帕森斯希望通过社会化理论和以一种或多或少和谐的方式来团结社会。因此,问题在于要么强调个体在社会平衡中的计划作用,要么相反在于假设各种不同的系统的存在,而其中的每一个系统都受到独立结构化机制支配,仅仅随着或多或少偶然的和不可控制的运动互相渗透。
承接着三大家的思路,后四大家继续关注着个体行动与社会秩序之间的关系问题。在之前说到韦伯把人的行动纳入到理性化的官僚体制之下,而福柯德却强调不能单纯的强调理性的作用,而要注意到哦非理性的东西,提出理性与非理性的对话。福柯关注社会中存在的一些非理性行为的规训演变机制,提出了知识权力谱系构想,认为社会秩序是权力与知识运作的唯名论产物,在福柯看来非理性不是理性的对立面,而是理性未被挖掘到的部分,而福柯为之打造一个权力知识网络,目的就是在认识规训个体的过程中能够把非理性的部分甄别出来,对症下药,明确哪些按照传统的理性部分处理,哪些可以按照甄别出来的非理性来进行改造。福柯对于现代社会秩序的描述是比较单一的,他认为在这样一个权力谱系之下,就形成了一个“人无往而不再枷锁之中”的宏观秩序结构,造就了这样一个样态——“我们的社会不是一个表演的世界,而是一个监视的社会;在交换的抽象概念后面,是有效力量的精细而具体的矫正,沟通的渠道是知识的积累和集中的支撑,符号的作用规定了权力的根基,个体的完整性被我们的社会秩序肢解、割裂和改变,不过个体按照一种力量和团体的策略细致地被造就出来。”简单来说就是在这样一个知识权力谱系下,个体从主体被贬低为被知识所认识的客体,个体也在话语中不断的被认识、分类、诉说再生产出来,这种语言指代和规训机制一起起作用,使权力变成一种控制力,变成一种对“规训的肉体”的加工厂,在这样一个腹框下,个体能够自由活动的空间增大,但是不能超越秩序的边界。
而另一大家哈贝马斯也主要是在批判继承韦伯的基础上发展他的理论,哈贝马斯认为韦伯对实践合理性进行关注,焦点落在了孤立的目的行动上,而忽视了具有语言沟通和理解能力的主体孩子间的人际交流互动行为,所以哈贝马斯将个体的交往行为作为关注焦点,这种交往行为的发展,促进个体之前能够更好的达成共识,推动生活世界合理化建设,但哈贝马斯也指出,现代社会的生活世界是殖民化的,系统以及系统理性化的特质已经比生活世界以及生活世界理性化的独特形式更具有优势。现在社会存在于系统与生活世界的脆弱平衡之中,生活世界与系统互为补充,一方面,生活实际的合理化促进了系统的复杂性上升,另一方面生活世界越合理化就越依赖于复杂的系统;面对这一问题其解决之道在于生活世界以及系统必须以各自的方式实现理性化,系统和他的结构必须能被允许变得更具有差异性、复杂性,但生活世界必须再精炼以便让自由沟通变得可能、让更好的论辩主张能够胜出。生活世界和系统这两者的完全理性化能促使它们以相互成长、而非以相互压抑的方式结合在一起。哈贝马斯认为现代社会存在于系统和生活世界的脆弱平衡之中。生活世界与系统是互为补充的,一方面,生活世界的合理化促成一种系统复杂性的上升,另一方面,生活世界越合理化就越依赖于和受调整于越来越复杂的系统。但是哈贝马斯认为交往行为优于工具行为,因而以交往行为为导向的生活世界囊括了以工具行为为导向的系统,但内嵌于生活世界的系统却不断地侵蚀和破坏生活世界,导致生活世界的殖民化,是生活世界萎缩为一个下属体系,造成系统和生活世界之间的失衡和不稳定,也就是主体间自我理解能力与整个社会自我组织能力之间的失衡,表现为社会合理化的矛盾,即基于主体间性沟通交往的生活世界的合理化与用控制媒介协调的目的行为的亚系统不断增长的复杂性之间的矛盾。为了解决这种秩序上的矛盾,哈贝马斯又回到了关于交往理性的探讨,交往理性的发展又能促进社会秩序的稳定。这就是理性化在当代最后的变化:一种实际上能自我批判,但逐渐地减少对它自己的自我转变能力的信任的理性。依据交往理性发展起来的反思的能力、民主和商谈法律又进一步维护着生活世界的稳定。
在社会学研究中布迪厄也许是最特殊的,和许多其他的社会学家不同,他布迪厄用关系和场域两个核心概念进行分析,认为能在现代社会中观察到人们通常当作传统社会的本质的东西,即社会环境和行动者态度之间的紧密关系的维持。布迪厄的社会秩序观的建构,既旨在分析出在不同场域由不通过习性指导的个体行为所带来的社会区隔是如何产生的,也试图证明在现代社会中强大的秩序机制又是如何重新塑造个体惯习的。
简单来说,社会秩序体现在不同的场域中,而惯习又体现在个体的行动中,社会秩序离不开个体行动的支持,个体行动在实践感的指引下进行一些理性化的行为,建构着个体的社会位置,就形成了不同的社会地位,反过来不同的场域对社会个体的行为又存在制约作用,在特定的场域只接受特定的个体,容忍特定的个体行为,这又是社会秩序在影响个体行为的体现,在社会的历时性发展过程中,个体的习性理论化为一种实践感,个体尝试自主的实现资本的转化,改造自身所处的结构场,并在这一过程中将新习得的习性内在化,进而改造社会秩序结构,布迪厄的思想是一种历时性的切入点,结构秩序不断通过客观秩序在前,改变个体习性,而惯习又生成人的行为从而再生成客观结构秩序,把行动看作一种生成性的,没有认识到结构也可以为人所用,并且还是强调客观结构的时间上的“优势”。
不同于前面的学者,吉登斯最典型的就是将个体自由和社会秩序整合起来考察,而且更加主动一种共时性、跨场域的建构活动。在吉登斯看来,由于时间和空间问题在社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现代社会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产生了各种不同的形式和在这种背景下考虑制度反省性的各种实践的能力。吉登斯关于社会秩序的核心体现就是现代性,个体的行动被吉登斯称为一种规范化的实践,这种规范化的实践交往带来的意义的建构、道德关系和权力的运作,于此对应的社会系统的结构性特征也就有意义、支配(配置性资权威性资源)、合法化(权力)三个层次。着三个层次造就了社会秩序的形成,在整个社会系统运作中,我们可以看到沟通的意义、权力的支配以及规范的合法化形构了所有的互动过程,其中意义、支配和合法化这三个结构性维度既是互动得以进行的媒介,又通过互动过程不断得到再生产。规则和资源作为具有转化和媒介作用的结构因素深深嵌入三者的交互作用之中,影响着个体的活动。此外吉登斯还引入了时空的分离这一观念,由于它的存在使得行动者可以脱离地域化的情境行动的在场,而可以跨时空的对社会关系进行重组,使得现代社会的社会系统是产生于一种社会关系的在场和不在场的相互作用,这种跨时空社会关系和社会系统使得现代社会的全球化特征日益明显,再加上资本主义、工业主义以及全球化军事使得社会成员得风险意识不断增强,社会成员越来越反思性得依赖于专家系统,信用取代信誉成为风险社会中社会交往得基础,同时在现代社会中行动者越来越需要这种以内在参照系统得反思性来组织和规划自己的社会关系和人生轨迹,通过日常生活的例行化以及应对具有命运特征时刻的挑战时的自我实现来维持自己的本体性安全和自我认同。这也是社会秩序,尤其是现代性的发展影响着个体行动的典型体现。
总的来看,在这个社会学演变过程中,在社会不断理性化,现代性逐渐到来的变迁下,个体自由越来越充分,能够充分的建构社会秩序,同时社会秩序在社会转型过程中,集体的社会秩序又能与个体自由相互维持,从而保证自身的平衡与稳定。
感想:
在进行大总结的时候感觉到自己读前四大家和四大家的感受完全不一样,但都是很有收获。
一年多来感受到了自己的进步与成长,也明白了读书是一个有的放矢长期坚持持续发力的过程,要不畏难一直坚定的走下去。
社会学算是进行了一个大总结,总结也是在读了亚历山大的一些思想之后获得的启发,对社会学思想的思考有很大的启发。接下来就好好读政治学。
吉登斯总结
此次总结主要围绕“社会变迁”来谈,总的来说吉登斯想要分析的社会变迁可以被分解为两个层次,一个是跨社会、跨历史的社会变迁,即整体的社会形态变迁,而另一个是更具体的关于社会形态内部的变迁。首先针对社会形态的变迁,吉登斯认为需要从五个方面入手,分别是结构性原则(分析制度之间的关联方式)、片段特征化(勾勒出类似可比的制度变迁的方式)、跨社会系统(详细说明不同社会总体之间的关系)、时空边缘(指明不同结构类型的社会之间的关联)、世界时间(从受到反思性监控的历史的角度来考虑局势),通过这几个方面给我们呈现了社会形态从传统社会向阶级社会变迁的过程。而此次我总结的重点放在针对社会形态内部的变迁上,其核心就是现代社会内部的变迁。在分析现代社会内部变迁上,我将其重构为一个时空、结构、个体三维互构的一个机制,从这三个维度来说明现代社会是如何变迁的?变迁的特点是什么以及变迁的走向是什么?
一:时空维度
所谓的时空维度与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一脉相承,它主要有三个核心点:时空分离、脱域机制以及现代性的反思性。我把时空维度的变化当做一个最基本的变化,它就像是一座大厦的地基。社会变迁重点在于变化这一状态,它的变化基于结构的变化产生,这些结构的变化就需要时空维度的改变。它来源于流动性,不再将关系、事物、结构局限在某一特定的区域、某一特定的历史阶段,而能够跨时间、跨区域,推动社会变迁。
而从时空维度来说,它的变化为社会变迁提供了最基本的动力。时空维度的转型指向现代社会具体生活,在吉登斯看来,人们的时空观念是对他们所处时代的生存转态的体验,在现代社会的人们的生存状态发生了巨大的改变,那么他们的时空观念也会有着转变。简单来说就是出现了基本的时空分离,以前的实践总是与空间联系在一起,如果不参照社会空间的标记,没人能够分清出每天的时间,而在现代社会,时间与空间的分离,尤其是抽象的机械钟的出现,使得时间游离在了空间之外,出现“时间的虚化”,时间变成一个抽象画的存在,每个人都能遵循同一个时间、同一种计时体系,这样就是得全世界的人的活动都统一到了一个统一的时间中。时空分离也导致了“空间的虚化”,这主要体现在空间与地点的关上,在前现代社会,空间与地点具有一致性,而在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脱离了具体的位置,空间冲破了局部地域,这样就使得物理上的不在场、远距离的发展关系不断产生。这种时间和空间的虚化融合,进而能影响到社会生活中的人规则的安排自己的日常活动,为社会变迁创造了条件。
而由时空分离带来的时空虚化为脱域创造了条件,时空虚化不仅是具体事件的缺场,它也能够使社会制度和社会关系从时空中抽离出来,这种状况叫做脱域,脱域的出现使得人们能够超越时空限制,而建立远距离的社会关系。吉登斯从两个方面详细的说明了脱域机制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一是象征标志,二是专家系统。其中象征标志简单来说就是符号系统的变化,吉登斯借用货币在经济领域发挥的作用充分展示了一个象征标志的发展为社会生活提供的便利,它让人们不再局限于地方性的互动中,更能够与远距离的人建立交换关系,同时在象征标志极大发展的情况下,个人的一个转变,一个贡献也能影响到远距离的他;而专家系统的出现,带来的是知识这一媒介的多样化,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接受到各种不同的知识,这种知识不是说个体需要具体参与到专家系统的头脑风暴中,而是一个利益享受者,我们享受到了专家系统创造的知识财富、产品,这给个体脱离具体的情境创造了条件。简单的说就是脱域一方面是个体进入了一个物质和社会环境的博大体系,另一方面使个体脱离具体的知识创造的情境,能够更广泛的享受多样化的产品服务。
此外要保证在社会变迁上的顺利,就要对变化进行监控,根据监控的内容进行调整,这被吉登斯称之为反思,这种反思性不同于传统社会,传统社会中的反思,由于时空伸延水平有限,作为反思中介的知识大多局限于行动者个人及其所属的共同体经验、习俗、惯例等,这些只能在特殊的情境中产生、获得有效性;而在现代社会,专家系统的出现分割了生活世界,输入了各种新观念、新理论。加之时空分离和脱域的作用,社会功能分化和专业化也逐渐开启,这也影响着人的社会活动,社会活动受到各种新观念的改造,进而会在结构层面上改变着自己的特征,结构上的改变能够推动整个社会内部的变迁。
二:结构层次
1、民族国家作为载体的现代性产生
在社会结构转型问题上,对于结构内部变化,吉登斯对马克思、涂尔干等人进行的批判继承,吉登斯认为,社会结构转型最直观的内部呈现就是国家形态的变化,在现在社会这一大范围阶段,国家形态的变化也诠释着社会的转型。吉登斯认为现代社会国家形态的变化经历了传统国家到绝对主义国家到民族—国家的转变。这三种国家形式依次更替,实质上是人类从一种结构形态向另一种结构转型的过程,也就是社会再生产的过程。而在最后产生的民族—国家则是现代社会的集大成体现,是现代性的重要载体。关于现代社会内部的变迁重点在于说明依靠民族—国家这一载体不断发展变化的现代性的变迁问题。
首先简单说一下国家形态的变迁。一是传统国家。其主要特征是分化,因为它的政治中心的行政控制力非常有限,以至于政治结构中的成员并不能进行完全现代意义上的统治。在这个阶段,城市中的统治阶级同乡村中的被统治阶级出现了分离,城市是统治阶级的聚集的地方,在吉登斯看来这种城乡分离、阶级分化造成了形式的集中却很难进行有效地社会控制。
二是绝对主义国家,绝对主义国家的特点变现在这几个方面,首先是行政力量的集中和发展扩大,在这一阶段城市和乡村被纳入了国家统治的视野,国家统治的辐射范围扩大。其次是法律、社会规则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非个人方式适用于所有社会等级的法规日益增多”,法律向普遍性方向发展;另一方面,法律承认并保护私有财产。最后,国家加强了中央财政管理,税收征集更加严厉。在吉登斯看,绝对主义国家发生的这些变化为“民族――国家”的产生做了精神上、组织上和制度上的准备。
而吉登斯说的最多的就是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壮大,民族—国家其实也是我接下来想说的有关现代社会现代性变迁的一个重要载体。针对民族—国家,吉登斯认为,它其实是“统治的一系列制度模式,它对业已划定边界的领土实施行政垄断,它的统治依靠法律以及对内外暴力工具的直接控制而得以维护”。民族国家的出现,其实就是关于社会结构层面现代化的转化的体现,吉登斯集中在四个制度性结构丛上对民族—国家进行分析,分别是资本主义、工业主义、军事控制和监控。其中资本主义涉及到私有资本和在雇佣劳动基础之上形成的社会关系与阶级关系,吉登斯批判的继承了马克思等人的关注资本主义的观点,他认为推动民族—国家的塑造依靠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的发展将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区分开,尤其是资本主义作为一个商品生产体系和劳动力发展体系带来的现代性的极大发展,一方面商品生产体系的发展使得商品化关系得到极大的发展,另一方面劳动力的商品化使得社会中的个人开始不再直接生产出他们自己的生产手段,而是通过订立契约把他们自己的劳动卖给另一些人,并从他们手中获得自身生存所必须的财务,这就使得现代经济企业与传统的经济秩序区分开来,实现了现代性的突破。而吉登斯批驳了马克思等人对于资本主义就是工业主义的分析,吉登斯认为工业主义重点在于说明现代社会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方式上的转变。简单来说,工业主义表现为机械化,它提到了生产效率,此外工业主义的产生按照马克思来说是伴随着大工厂生产出现的,这就需要一种高度的组织化的发展,以此来保其有效的发挥自己的作用,因此这也算工业主义的出现为现代社会中的组织化和规范化创造了不可逆的条件,伴随着工业主义在现代社会中的扩展,人逐渐能够控制和极大的改造自然界,自然变成人的一个附属工具,这也是不同于传统社会的一点,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第三个制度结构是监控,吉登斯将监控分为直接监控和间接监控,这种监控在于分析处理个人与国家关系上的差别。在民族—国家中,发展除了各种专业领域,在这些专业领域中有不同的监控方式,使得现代社会中的人无往而不在枷锁之中,此外随着各种技术的发展,现代社会中获得信息的渠道方式更全面,国家就能更广泛更及时的掌握国民的信息,使得行政力量能够更全面的渗入到更为私密的个人行动和个人关系之中。而还有一点就是吉登斯说的第四个维度即军事控制,在吉登斯看来,现代国家实现了对暴力工具的垄断,不再是传统的各种割据势力分布,加之经济领域的自由度加大、国家行政力量的功用增强,导致利用暴力在国家内部解决纷争的可能性减弱了,军事控制的加强使得现代社会中更容易出现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对抗,这也不同于传统社会,在这方面也实现了变迁。
以上其实就是吉登斯关于现代社会内部的变迁的一个最为宏观的呈现,它说明了以民族国家为载体的现代性主要集中在这四个方面的变迁,这四个方面不是单独咋发挥作用,而是糅合在一起,推动着现代性的产生与发展。
2、现代性自身的变迁:简单现代化→反思现代化
第二个更为详细的变迁,我主要向集中于现代性本身的变迁来说,一句话概括就是从简单现代性向反思现代性的转变。这一转变体现在两个方面,就吉登斯来说为外延和内涵的差别,在外延上表现为全球化;在内涵上主要是自我认同、生活风格、内部指涉等的变化;此外还包括针对这一变化持续发展可能带来的后传统社会出现的构想。
首先从全球化来说,吉登斯认为“全球化就是世界范围内的社会关系的强化,这种关系以这样一种方式将相距遥远的地域联系在一起”,使世界能够具有整体性,全球化就是以现代性变迁的动力为动力,以此在四个层面上产生转型,即形成的都是整体性的东西,即世界民族国家体系(民族主义发展、国际性组织的发展……)、世界资本主义经济(跨国公司、商业活动的全球化……)、世界军事秩序(维护国际间的秩序)和国家劳动分工体系(技术、原材料等等得跨国分配)。
关于自我认同的变革,自我认同的根源来自生存环境的安全,要对现代社会的风险有一个反思性的认识。在吉登斯的分析框架里,现代性带来的全球化极大发展也带来了各种风险,这就出现本地与全球大势重新洗盘,自我也经历了大变迁,但现代性本身并不会为个人的选择行为提供任何帮助,这就迫使人们重新审视和建立自我认同。这就出现吉登斯说的内部指涉,内部指涉性的社会体系发展于自我的反思性思考,它是社会关系或自然世界的相关部分,按照内部标准以反身性方式被整合的具体场景。监督的加速带来的行政权力扩张、私人与公共领域的重新排序、羞耻感代替负罪感且不断增强,都影响了内部指涉性。内部指涉性一方面使人们感受到焦虑,另一方面使人们的自我认同发生变化,个体变成一个矛盾体。譬如说,个体在全球开放体系中分裂,需要多重自我呈现以适应各种变化的情境,但同时又在开放中与周围世界保持联合。尽管个体受到压力与自我发展的双重影响,但是自我的反思性规划越开放和普遍,在现代性发展变迁下也就越可能出现个体能力的归位,这也为之后更深刻的结构性转型,即关注有关生活决策的生活政治,聚焦自由选择生活方式的能力创造着条件。
最后一个明显的现代性自身变化被吉登斯落实到具体的生活世界,他认为是人们由于生活在一个失控的世界中,其生活风格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个体徘徊在不同的功能世界之间,个人的利益与现代性社会融合在一起,个人的生活依赖度增大,个人的一种标准的生活历史变成一种选择的生活历史等等这些都为生活政治的发展创造者条件。
三:个人层次
吉登斯在论述社会变迁上对个人层次的单独分析是比较少的,他更多的是放在个体个结构的互构中进行详细的说明。
但吉登斯针对个人层面提到了一个概念,即历史意识,重点在于强调的是个体的这种历史性,能够认识到自身的存在,而且还能够产生一种面向未来的这样一种进取的意识。吉登斯认为现时代就是一个历史意识盛行的时代,它始终是以个体为基本的载体,是针对社会转型中出现的进步运动产生的自觉意识,然后这种基于个体的自觉意识又会影响到个体的行动,行动随之被组织起来就变成一种社会运动,这也正好契合了吉登斯关于现代社会转型走向后传统社会的基本构想。
关于社会变迁,尤其是吉登斯讲的现代社会的内部变迁不仅要弄清楚什么推动了他的变迁?在那些地方发生了变迁?还要关注朝着那个方向继续发生变迁?
吉登斯关于变迁未来发展发现提出了他的构想,即乌托邦现实主义,他认为后现代秩序要超越匮乏型的体系,要实现多层次的民主参与实现非军事化和技术人道化。而其实现路径主要有两个核心点,一是开展诸如劳动运动、民主运动、和平运动和生态运动等社会运动;二是提出了“第三条道路”的社会政治策略。做到修复被破坏了的团结,重构个人与集体生活的关系;从解放政治转到生活政治,让个体能够更好地融入全球化生活中;要推行积极的信任,提倡一种能动性的政治,使个人与团体、国家与公民社会建立一种积极的信任关系;克服民主制度的缺陷,建立对话民主等等。
感想:总的来说,虽然我在总结的时候分了三个维度,但其实吉登斯所有的内容都是糅合在一起的,是一个混合体,很强调各种关系之间的互构,和各取所长发挥能动性,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内容。
讨论还是蛮激发思考的。
[ 此贴被李玉霞yolo在2019-05-18 22:14重新编辑 ]
Posted: 2018-11-22 17:39 |
[楼 主]
小土豆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83
威望:
83 点
金钱:
830 RMB
注册时间:2018-10-09
最后登录:2023-05-09
小
中
大
师姐的总结充满自己的思考,有清晰的条理,希望我也能写出这样的报告,向师姐学习!
朝气蓬勃,努力生活;好好学习,天天读书(๑•̀ㅂ•́)و✧
Posted: 2018-11-23 13:25 |
1 楼
陈瑞燕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62
威望:
62 点
金钱:
620 RMB
注册时间:2016-03-23
最后登录:2019-12-30
小
中
大
玉霞师姐的总结清晰简短有力,我在总结上对具体知识点和思想家的主线把握两方面的平衡还很无措,师姐的报告让我很受启发!
Posted: 2018-11-24 00:17 |
2 楼
李玉霞yolo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63
威望:
63 点
金钱:
630 RMB
注册时间:2016-12-08
最后登录:2019-06-28
小
中
大
已更
Posted: 2019-01-12 22:46 |
3 楼
张一晗
级别:
侠客
精华:
0
发帖:
112
威望:
112 点
金钱:
1120 RMB
注册时间:2016-10-09
最后登录:2023-11-12
小
中
大
从前四大家转到福柯的点很有意思!!!有启发!!!加油!
Posted: 2019-01-14 10:55 |
4 楼
梁伟
级别:
圣骑士
精华:
0
发帖:
201
威望:
201 点
金钱:
2010 RMB
注册时间:2016-12-08
最后登录:2023-10-23
小
中
大
社会学的总结很全面,理解很深刻!!!
读书,思考。
Posted: 2019-01-19 11:20 |
5 楼
黄佳琦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121
威望:
121 点
金钱:
1210 RMB
注册时间:2017-04-06
最后登录:2019-06-28
小
中
大
从秩序出发进行大总结,很受启发,向你学习!
Posted: 2019-01-19 20:22 |
6 楼
雒珊
级别:
侠客
精华:
0
发帖:
29
威望:
29 点
金钱:
290 RMB
注册时间:2018-10-09
最后登录:2019-11-08
小
中
大
听你讲的时候我都惊呆了,太厉害了,希望我以后也能这样,向你学习!
Posted: 2019-01-19 21:09 |
7 楼
yangwang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101
威望:
101 点
金钱:
1010 RMB
注册时间:2017-12-10
最后登录:2019-11-01
小
中
大
很震撼。看得出花了功夫。师姐加油!!!
Posted: 2019-01-22 19:49 |
8 楼
奕晓孤城
级别:
侠客
精华:
0
发帖:
43
威望:
43 点
金钱:
430 RMB
注册时间:2017-02-19
最后登录:2020-09-05
小
中
大
好棒啊!将整个社会学都串联了起来,需要很深厚的基础,向你学习!
Posted: 2019-01-24 10:58 |
9 楼
小土豆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83
威望:
83 点
金钱:
830 RMB
注册时间:2018-10-09
最后登录:2023-05-09
小
中
大
师姐好厉害,非常羡慕了,要努力向师姐看齐!
朝气蓬勃,努力生活;好好学习,天天读书(๑•̀ㅂ•́)و✧
Posted: 2019-01-25 12:09 |
10 楼
李玉霞yolo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63
威望:
63 点
金钱:
630 RMB
注册时间:2016-12-08
最后登录:2019-06-28
小
中
大
更新凸^-^凸
Posted: 2019-04-04 14:20 |
11 楼
yangwang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101
威望:
101 点
金钱:
1010 RMB
注册时间:2017-12-10
最后登录:2019-11-01
小
中
大
玉霞师姐的书单惊人,总结也相当有分量。总之,读书就跟为人一样大气!
Posted: 2019-04-04 20:05 |
12 楼
李玉霞yolo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63
威望:
63 点
金钱:
630 RMB
注册时间:2016-12-08
最后登录:2019-06-28
小
中
大
UP!!!
Posted: 2019-05-18 22:15 |
13 楼
梁伟
级别:
圣骑士
精华:
0
发帖:
201
威望:
201 点
金钱:
2010 RMB
注册时间:2016-12-08
最后登录:2023-10-23
小
中
大
内容很丰富,对政治学的理解很到位了。
读书,思考。
Posted: 2019-05-18 22:27 |
14 楼
石惠文
级别:
侠客
精华:
0
发帖:
30
威望:
30 点
金钱:
300 RMB
注册时间:2017-10-08
最后登录:2019-06-29
小
中
大
玉霞政治学都快结束啦,向你看齐,加快读书的步伐
Posted: 2019-05-19 12:15 |
15 楼
王进文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65
威望:
65 点
金钱:
650 RMB
注册时间:2017-12-24
最后登录:2019-10-24
小
中
大
玉霞的读书很深猛,而且总结的也很好,向你看齐
Posted: 2019-05-21 22:07 |
16 楼
王进文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65
威望:
65 点
金钱:
650 RMB
注册时间:2017-12-24
最后登录:2019-10-24
小
中
大
玉霞的读书很深猛,而且总结的也很好,向你看齐
Posted: 2019-05-21 22:10 |
17 楼
严红
级别:
圣骑士
精华:
0
发帖:
150
威望:
150 点
金钱:
1500 RMB
注册时间:2017-03-19
最后登录:2019-06-29
小
中
大
玉霞很猛啊!
浪费的不是时间,是自己
Posted: 2019-06-28 12:12 |
18 楼
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
快速跳至
>> 中心读书报告
|- 中心研究生读书报告
|- 毕业研究生读书报告
|- 本科生读书报告
|- 华中大读书会观察
>> 经典阅读读书会
|- 西农四为读书会
|- 安大知行读书会
|- 北工大群学读书会
>> 华中趣事
|- 读书趣事
|- 生活趣事
|- 种种逸事
|- 2012年调查趣事
|- 2011年暑假调查
|- 2010年调查趣事
>> 友谊第一,读书报告
|- 齐民学社读书会
|- 安徽师大公管管理读书会
|- 中南财经政法读书会
|- 河南大学三农发展研究会
|- 华东理工大学读书会
|- 武汉大学少年中国学会
|-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三农学会
>> 三农研究读书会
|- 本会成员
|- 本会事务
|- 读书交流
>> 读书交流
|- 读书汇
|- 好书互借
|- 读书心得
|- 好书推荐
三农中国读书论坛
»
中心研究生读书报告
Total 0.271772(s) query 4, Time now is:11-30 02:24, Gzip disabled
Powered by
PHPWind
v6.0
Certificate
Code © 2003-07
PHPWind.com
Corpo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