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主题: 集论读书之义 打印 | 加为IE收藏 | 复制链接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冯川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243
威望: 243 点
金钱: 2430 RMB
注册时间:2008-09-19
最后登录:2014-04-28

 集论读书之义

                反思  再造  更新

●月无忘其所能,日知其所亡。(《论语》)
●世上无人人必读之书,只有在某时某地某种心境不得不读之书。有你所应读,我所万不可读。有此时可读,彼时不可读。即便有必读之书,亦绝非此时此刻所必读。见解未到,必不可读,思想发育程度未到,亦不可读。(林语堂《论读书》)
●书不可强读,强读必无效,反而有害,这是读书之第一义。有愚人请人开一张必读书目,硬着头皮咬着牙根去读,殊不知读书须求气质相合。人之气质各有不同,英人俗语所谓“在一人吃来是补品,在他人吃来是毒质”。因为听说某书是名著,因为要做通人,硬着头皮去读,结果必毫无所得。过后思之,如作一场噩梦。甚且终身视读书为畏途,提起书名来便头痛。(林语堂《论读书》)
●人文科学虽然也像自然科学一样是一个知识总量积累、水平日渐提高、理论日益完善的进步过程,但是,在人文社会发展的一定时代却很有可能创造出后世难以再现、超越甚至企及的精神高峰。(欧阳康《人文社会科学哲学》)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养成对各种社会现象、社会行为、社会心理、社会问题经常问个“为什么”的习惯。在阅读各种文献时,始终带着审视的、提问的、评论的眼光,不要过于“恭敬地”、“崇拜地”、“盲目地”接受书上、文章中所说的一切。(风笑天《现代社会调查方法》)
●我所担心的是,我们创造的某种新思想或新思维很可能已经被前人创造过了,或者正在被创造。如果不读足够多的书,就无从知道别人是否已经做过。
●人类社会有许多具有永恒价值和意义的问题,诸如人的本质、世界的意义、生活的目的,以及关于什么是理想、幸福、正义、美丑、善恶等,是很难在一定的时代获得一个永恒的答案或不变的结论的,它们会随着人类历史的推进、时代的变迁而呈现出不同的性质和意义,需要人文学者不断地对它们作出新的解释和理解,赋予这些永恒的话题以新的意义。(欧阳康《人文社会科学哲学》)
●用于运用你自己的理性。有时几个句子就足以表明你具有不同寻常的哲学洞识。洞识论文应该用尽可能短的篇幅来描述背景信息,大部分篇幅应用于你自己的反思、批评、分析以及对可能的答案的看法。考虑别人可能提出的反对意见,并提供能支持你的命题的理由,从所有可能的角度论证。(庞思奋《哲学之树》)
●如果我把一个神话当作自己的故事来读,那么原本疏远的、不相干的事物便会突然获得新的意义。(庞思奋《哲学之树》)
●发明的最初动机在注意,钞书便是促醒注意及继续保存注意的最好方法。当读一书时,忽然感觉这一段资料可注意,把他钞下,这件资料自然有一微微的印象印入脑中,和滑眼看过不同。经过这一番后,过些时碰着第二个资料和这个有关系的,又把他钞下。那注意便加浓一度。经过几次之后,每翻一书,遇有这项资料,便活跳在纸上,不必劳神费力去找了。(梁启超《谈国学》)
●奖励青年好著书之习惯(促心于深度探寻)。熟读成诵。

●時刻放本《社會學》,以回歸其網絡,找準知識在社會學理論體系中的位置。
一個月四本書 內化+思考 60頁/天
讀10本收穫不一定比5本多
勿“學術大躍進”,多品(體驗,體會,融入,體悟),少拼本數,勿慌勿趕。理論表述方式不同而別出難讀與易讀。
“寫”是思考的方式之一,是整理思想的方式。
不能有感說不出,禁止拿來主義,禁止偷懶式讀書,缺乏獨立思考。
“審美能力”提高,若“寫作能力”停步不前,則易導致自我否定。

●(庄子)人先有了“成心”,而后才有是非之争论。所谓“成心”就是心态的固化,一旦形成便凝滞而难以转移。人们常常以偏概全、以一推万,把此时此地而然的看成是无时无地不然的,把个别的、特别的看作是一般的、普遍的。
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
●以己为是,以人为非。小智自私,贱彼贵我。
●每一种判断都是从各自角度讲的,背后有很多理论预设在做支撑。决然相反的判断无法得到协调。
    ●把人为的区别看得固定、绝对,没有相同与调和的余地,乃至发生斗争与冲突,所有这些,最初还是由于人们的眼界狭小所致。
    ●如果能调和是非,打通利害,休息于自然均平之道,就是两行:这样行,那样也行。
    ●“怀疑论”原理:每一个命题都有一个相等的命题与它对立。
    ●(黑格尔)每一种新思想通常都是以前人的旧思想为基础,而一旦有一种新思想被提出来,马上就会有另外一种和它抵触的思想,于是这两种对立的思想之间就会产生一种紧张状态,但这种紧张状态又会因为有人提出另外一种融合两种思想长处的思想而消除。
    ●(康德)人永远会有两种完全相反,但可能性相当的看法,这完全要看我们的理性怎么说。
    ●任何解释都是在解释者个人价值的背景下做出的。
      以结论开放、倾听、建设性的批判以及以理解为目的的对话为基础。
    “同情理解”的态度。
●(潘光旦《派与汇(代<生育制度>序)》)
    文化学派(社会心理学派),能运用文化的多方面或某一方面来解释文化,解释者虽仅仅是文化的一二方面,而被解释者当然是文化与社会的全部了。到目前为止,用文化的一方面来解释社会文化全部的努力自然也不止一家:
    经济与生产技术——马克思,民生主义、共产主义、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一类的讨论
    宗教道德——基督教“中华归主”运动,孔教会或孔学会的团体活动,政府对于心理建设的号召,新生活运动的提倡,一般人对于世风与人心不古的烦言
    法治教育——检字方法、索引方法、文字本身的改革方案
    艺术——蔡孑民“美育运动”,王光祈“音乐救国论”
我们应网罗各学派的种种长处,而袪除其短处。
    思想分派大抵利弊参半。
其利在一“专”字,惟其专,故精到、细密、彻底。社会生活的底蕴是多方面而极错综复杂的,一人之身,在短短的几十年的生命里,很难希望取得一个全盘通彻的了解,凡属有志于了解的人,只能做一些局部的尝试,即,各就其兴趣与专门学术的准备所及,集中精力在此种底蕴的某一方面,做一番贯彻的分析与推论。专专相积则为通。
其弊亦在一“专”字,惟其擅专,故偏狭、武断、抹杀。凡属学派中人多少总有一个倾向,就是初则自立门户,继则以自己的门户为最高大,终则设法教人只走这个门户,认为唯有此门才四通八达、无远弗届,唯有此门才是真正的入德之门。症结无疑在一“我”字,其意若曰,你们都不行,我来!及其既来,则又曰,有了我,你们都可以不必了。所以此种专擅与独断的心理倾向我们总称之曰“我执”。

●  社会现实无法解释得真切,因其变量无法穷尽。理论与现实始终隔着一层。任何理论都是对现实世界的简化,易显得理想化,特别是当对现实世界情况不甚了解之时。因人类的理性是有限的,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理论只能提供一种视角、一个方向,具体还需通过实践加以校正。
    理论所论证的对象是变动不居的,对象变了,理论便死亡了。但理论的灵魂(视角、方法、进路)不朽。它始终应该指向现实世界(包括现实人的内心世界)。——自悟
●    通过中西文化(耶儒为代表)比较投射世界文化大同,或许是曲解其本意而刻意歪曲使之同路,此法所得必有不解其本义之可能;又或许是已探知两文化之骨髓灵魂,既掘其本质,发现其真意本就相通,而不解其实之常人因被表象蒙蔽而以为其两者不可相通。这就复杂了,两文化内部又衍生众多派系,义杂甚且相互龃龉,甚且俱随世风而嬗变。但总之又现出若干条可相互比较之路径。世上理论思维之进路究竟是有穷的吗?
    况其文化经典亦已是“托古改制”等经过加工阐发的,已非当时文化原貌,其本义已被后学经典的阴影所掩盖。事实不可见,皆是虚相。  ——自悟
[ 此贴被冯川在2008-11-03 22:02重新编辑 ]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Posted: 2008-09-19 11:12 | [楼 主]
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
三农中国读书论坛 » 本科生读书报告

Total 0.160109(s) query 3, Time now is:11-27 09:59, Gzip disabled
Powered by PHPWind v6.0 Certificate Code © 2003-07 PHPWind.com Corpo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