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主题: 莫梓懿读书报告 打印 | 加为IE收藏 | 复制链接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莫梓懿
级别: 新手上路


精华: 0
发帖: 2
威望: 2 点
金钱: 20 RMB
注册时间:2022-06-25
最后登录:2022-10-23

 莫梓懿读书报告

      这一个多月围绕着韦伯宗教社会学的思考和观点阅读了部分书籍,韦伯的书阅读难度还是较大,有很多观点也只能做到一知半解,在读《中国的宗教:儒教与道教》时,能够体会到韦伯的思想所在,对于中国历史的一些了解,同时因为本土环境,也能够引发一些思考。《中国的宗教:儒教与道教》一书,参照《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中的观点,试图论证中国之所以没有发展成为西方那样理性的资本主义,是因为缺乏一种特殊的宗教伦理。西方在经过宗教改革后所形成的新教,对于西方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促进作用,而东方的古老民族,没有经过一系列宗教变革,原本的宗教伦理精神反而对民族的资本主义发展造成了严重阻碍。儒教中的理性主义主张理性地适应现世存在的事物,接受“既有之物”,惧怕任何革新带来的动荡,道教也是一样,认为在宇宙中存在着自然与社会的永恒和谐的秩序,在这个和谐的秩序中,本质上不存在真正的道德上的缺陷,所以也不需要通过人为来改造它;而清教的理性主义则主张理性地支配和改造现世,对现有之物进行激烈变革。在这种鲜明的对比下,清教主张的积极变革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韦伯主张,中国长期具有一些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但始终无法抵消掉其他因素的负面影响,而这些负面影响大多数来源于宗教方面。技术上的一些革新被视作对祖先和礼法的不敬,应该积极地调整自身去适应世界现状而非改变和革新。还有氏族观念和家庭关系的一些延伸,难以接受工作关系和工作过程中的理性化的成分,也因为如此,完善的法律制度难以建立,新兴的城市的一些特殊阶级的发展也不断受挫。所以中国自古以来在精神上与西方的差异,使得资本主义难以在这片土地上繁荣。在中国,皇帝虽然作为最高统治者,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但真正恒久的统治着这个国家的,却是儒家所坚持的一套礼法与士族官僚政权。作为中国的皇帝,他的统治权的合法性体现在他是作为天的代表,按照韦伯所描述的,皇帝就是卡里斯玛型人格的代表。一旦国家遭遇天灾人祸,出现大规模的动荡,皇帝便是触动了天的权威,便被视为失去了“天”所赐予的卡里斯玛型人格,进而也就理所当然的失去了统治的合法性。但是,一个皇帝的倒台只不过意味着另一个新的皇帝的出现,只要新的皇帝能够继续遵守儒家礼法,尊重士族官僚政权的合法性,他便可以成为新的卡里斯玛型人格的代表,重新站到权力的顶点。这也许是为何在我们国家的历史上,虽然出现了几次外族统治者,史书却依旧将其作为正统王朝来记录的原因。儒家士族所追随的与其说是一个民族的领袖,不如说是一种文化体制。只要新的统治者能够尊重他们的文化传统,保持礼法的不灭,士族便可以服从任何一种实际的政权。而正因为如此,对于儒家士族来说,最大的威胁并不是外族的入侵,而是先知型宗教文化的产生。所谓先知型宗教,指的是诸如古犹太教、基督教一样,由一名预言世界末日的先知领导众人步入“神的国度”的文化。在这个文化中,决定世界走向的不再是非人格的“天”、“道“、或者是“礼法”,而变成了人格化的神。儒家本身的现世主义同样排斥宗教文化,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儒家对于死后的彼岸世界,或是超验的形而上世界都没有太大的兴趣。儒家文化相信教育对于塑造人的力量,相信通过教育,理论上任何人都可以成为“君子”,从而将整个世界 改造为“和谐”的世界。在一个人人必须遵守礼法,努力地通过修为将自己锻炼成君子的文化中,和谐是比较容易得到实现的。然而在和谐实现的同时,个人就会被埋没在作为礼法的传统中,韦伯说,自从春秋战国以来,中国就再也没能出现大量的独立理想家。而在基督教文化中,世界终会迎来它毁灭的一天。在那一天到来的时候,每个人都必须接受神的审判,每个人都必须思考“我是谁”这个问题。无论情愿不情愿,个人必须努力使自己从“凡庸的大多数”中脱颖而出,必须能向神证明自己具有走向神之国度的资格。并且韦伯指出中国在诸多事务中实质上是缺乏责任感的,一切的社会伦理都被束缚在诸如“三纲五常”的教条中,只有把一种关系囊括进这些伦理观念里,才会产生特定的责任意识。并且中国大多数买卖关系都是基于亲缘关系,没有能够冲破氏族的纽带。即使中国古代的商业贸易十分发达,但到后来没有形成纯粹客观理性的买卖关系和法律制约。
Posted: 2022-10-23 18:33 | [楼 主]
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
三农中国读书论坛 » 西农四为读书会

Total 0.247772(s) query 3, Time now is:01-15 23:41, Gzip disabled
Powered by PHPWind v6.0 Certificate Code © 2003-07 PHPWind.com Corpo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