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主题: 滕飞的读书报告(更新至2019年1月12日) 打印 | 加为IE收藏 | 复制链接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滕飞
级别: 新手上路


精华: 0
发帖: 11
威望: 11 点
金钱: 110 RMB
注册时间:2017-04-08
最后登录:2022-02-04

 滕飞的读书报告(更新至2019年1月12日)

书单:
齐美尔:《货币哲学》、《叔本华与尼采》、《哲学的主要问题》、《金钱、性别与现代生活风格》、
米尔斯:《社会学的想象力》、《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
默顿:《社会理论与社会结构》、《十七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
布劳:《现代生活中的科层制》
福柯:《规训与惩罚》
新制度经济学:《企业的性质》(科斯)、《治理机制》(威廉姆森)
管理学:《科学管理原理》(泰勒)、《工业文明的社会问题》(梅奥)《工业文明的人类问题》(梅奥)、《企业的人性面》(麦格雷戈)、《个性与组织》(阿吉里斯)、《经理人的职能》(巴纳德)、《新社会》(德鲁克)

读书感受:
一是读书思考要敢于否定权威,敢于天马行空,又要敢于否定自己,在思考上追求精进。二是经典社会学理论不能给我们技术化的操作建议,但是能够指明本质与方向。三是要围绕主题和问题去反复琢磨,要不受专业和学科的限制。四是研究问题要引入时间和历史的维度。

重建“共同体生活”-一个组织研究的本质指向

人类对于组织问题的频繁关注始于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瓦解了传统共同体的生活,工厂组织逐渐成为新的组织形式,新的组织形式在给人类带来生产效率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的效应。要理解组织的本质,必须要做到:理解社会转型,新的组织形式是在社会转型下诞生的;理解现代性问题,很长时间以来,组织内部的问题是与现代性问题息息相关的;理解“共同体生活”的本质,这是组织学家不断回归的一个主题。
一、时代转型:迈向工业社会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正值西方工业化革命时期,一批社会学家如滕尼斯、涂尔干、韦伯、马克思、齐美尔等对社会转型问题开展研究。滕尼斯认为人类社会正由共同体向社会转型,他认为,共同体是建立在有关人员的本能的中意或者习惯制约的适应或者与思想有关的共同记忆之上的。血缘共同体、地缘共同体和宗教共同体等作为共同体的基本形式,它们不仅仅使它们的各个组成部分加起来的总和,而且是有机地会染生长在一起的整体。与此相反,社会产生于众多的个人思想和行为的有计划的协调,个人预计共同实现某一特定的目的会于己有利,因而聚合一起共同行动。社会是一种目的的联合体。 涂尔干认为社会正由基于机械团结的环节社会向基于有机团结的组织社会转型,有机团结的社会与机械团结的显著差异在于:“这些社会并不是由某些同质的和相似的要素复合而成的,它们是各种不同机构组成的系统,其中,每个机构都有自己特殊的职能,而且它们本身也都是由各种不同的部分组成的。社会各个要素不仅具有不同的性质,而且也具有不同的组合方式。它们并不像环节虫那样排列成行,相互搭嵌,而是相互协调,相互隶属,共同结合成为一个机构,并与有机体其他机构相互制约。”
那么,时代转型的根本动力机制是什么呢?涂尔干认为由于社会容量和社会密度的提升以及伴随而来的社会分工的发展,使得环节社会向组织社会转型;韦伯认为由于西方出现了一种合理的劳动组织形式,以及合理的国家、合理的法律、合理的技术、合理的货币制度、理性的生活伦理等等整个社会结构和制度条件的“理性化”,使得西方率先迈入近代资本主义时代;齐美尔关注货币作为交换手段对人类生活形式和精神世界的冲击,货币经济的发展使得人类在通向目的的手段链条中迷失。相比同时代的人,马克思对时代转型的动力机制的认识最为根本和彻底,他认为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交往的扩大以及劳动分工的发展等原因导致劳动者与生产资料逐渐分离,分离的劳动者和生产资料被货币重新整合,形成大规模生产的资本主义生产形式。正如马克思所说:“有了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决不是就具备了资本存在的历史条件,只有当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占有者在市场上找到出卖自己劳动力的自由工人的时候,资本才产生;而单是这一历史条件就包含着一部世界史。因此,资本一出现,就标志着社会生产过程的一个新时代”。
通过归纳经典社会学家的论述,我们会发现工业社会的典型特征有:一是社会关系发生转变。人类社会由血缘、地缘等传统关系向职业关系转变,由基于权威、传统、情感、习俗的支配关系向基于契约关系转变,金钱关系成为社会交往的主导关系。二是社会组织形式发生转变。人类从家庭、氏族、部落、庄园、公社、行会、作坊等传统共同体中逐渐脱离,劳动力与生产资料分离,工厂、企业成为社会主导的组织形式。三是社会全面的理性化,理性化带来社会生产率的提升以及人类文明的繁荣。同时,货币作为交换手段和度量符号,使得一切可交换得事物数量化、符号化、抽象化,物质手段压制了精神世界的完整发展,生活世界变得碎片化。
二、工业社会下的组织形式:大规模生产
人类社会历来面临合作和组织的问题,传统共同体是前工业社会的基本组织单元,而工业社会的主要组织形式就是大规模生产,它有专业化和一体化两个基本要素,与前工业资本主义的专业化和一体化相比,工业资本主义时期的专业化是指劳动者在一道生产工序、一个产品、乃至一个动作上的劳作,一体化是指劳动者被机械化、合理化的生产工序和生产工具高度整合,这种专业化和一体化使得劳动产品、劳动资料、劳动过程与劳动者对立,劳动者失去了前工业社会时期身心结合的劳动体验感。在传统的共同体关系中,人类的生产劳动、情感需求和社会生活是高度融合的,当共同体瓦解后,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分离,人成为原子化的个人,在大规模生产的组织形式下,人类的生产活动、情感需求和社会生活是高度分离的。由此,涂尔干提出“集体意识的破坏”、马克思提出“劳动异化”、韦伯提出“理性化牢笼”、齐美尔提出“迷失在货币之桥上的人”。
必须解决这种新的组织形式带来的负面作用,社会学家对转型社会的诊断极富启发性,他们完成了社会的“解剖学”,但是在社会问题的解决上却缺少可操作化的理论工具。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批管理学家开始关注工厂内部的工人生活,他们一开始的目的是提升生产效率,但是他们逐渐发现生产效率的提升不能仅仅依靠专业化和一体化的研究,必须要满足工人的社会和情感需求,这标志着大规模生产的负功能开始呈现。管理学家梅奥通过“霍桑实验”发现生产效率的提升与员工人际关系、非正式群体、员工倾诉途径高度相关,而这些人性需求正是大规模生产一开始所试图消除的,组织内这些与大规模生产貌似相悖的非正式逻辑开始凸现其潜功能。梅奥的开创性发现是对于涂尔干等经典社会学家的良好呼应,这个呼应回答了如何在工业社会解决社会整合问题,那就是正视人的个性和人性需求,让人重新拥有消逝的“共同体生活”。此后,一大批管理学家和心理学家投入到工厂和组织内部人的行为研究,行为科学家们认为人是具有多种需求的,人是追求积极创造的,而组织的设计者和管理者们就要满足组织内人的需求,尊重人性自然,工厂和企业内部的管理研究不断在回应如何重建“共同体生活”。
三、新的研究主题:迈入多元组织社会
20世纪的管理学大师德鲁克认为工业社会秩序问题的核心和重点在于组织问题。他认为前工业社会是生理性单元社会、心理性社会单元与生产性社会单元合为一体的,但是工业社会使得原有的社会结构不复存在。他认为要重建功能社会:“除非一个社会可以给予其个体成员以社会地位和功能,而且这个社会的决定性权力是合法的权力,那么,这个社会才能被称之为功能性社会。” 我们会发现德鲁克的思想与涂尔干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处,涂尔干认为职业团体是组织社会的核心团体,他一直思考如何建设社会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
涂尔干等古典社会学家、管理学家梅奥、德鲁克等人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社会结构的变迁以及组织形式的变化导致了共同体意识的瓦解、导致了人与生产资料的分离、导致人走向异化,社会秩序的重建在于管理好社会的基本组织单元。工业社会的基本组织单元是工厂和公司,在多元组织社会,社会结构更加趋于网状,公司、学校、政府、非营利组织等新的组织形态不断涌现。在每一个社会阶段,组织面临的管理问题不一样,但是组织管理的一个重要指向就是“重建共同体生活”:处理分工专业化和一体化的负面效应,通过组织设计和管理手段,让人的生产活动、个性需求、社会生活融为一体,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重视社会变迁对人的心理、人际关系、社会生活的影响,从社会生态视角看待人的问题。



更新至2018年11月20日


书单:
韦伯:《批判施塔姆勒》、《罗雪尔与克尼斯》;齐美尔:《时尚的哲学》、《社会是如何可能的》、《宗教社会学》、《生命直观》、《历史哲学的主要问题:认识论随笔》 

感受:本月对马克思和韦伯的作品进行反复琢磨和比较,初步形成了对于马克思和韦伯思想的综合,以社会产权变迁的视角来看资本主义的起源,对于什么是“读好书”有了新的理解,书中的理论或者说经典作家对于历史材料的把握从来就没有一个“普遍的法则”,任何的理论和法则都是基于特定时空和材料的,但是历史的发展却又是“小事情服从大道理的”,具体来说: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服从一个大的“覆盖性法则”,如马克思揭示了“资本运动”与“经济周期”,但是在大的“覆盖性法则”之下又存在诸多复杂的其他因素,如制度因素、社会结构因素等等,如资本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虽然经历多次危机,但是却因为各种其他的因素而得到不断发展。这种认识对于自己来说是一个突破,同时又有些许的“无所适从”,认识到理论的局限,更认识到经验和实践的重要性。下个月抓紧速度,继续推进。


马克思视域下的资本主义起源说

关于“资本主义”的起源学说,历来是门派林立和争议颇多,许多经典作家都有涉及对“资本主义”的研究,学者因视角不同,对于“资本主义”的理解也大相径庭。马克思的资本主义起源说与其它“资本主义起源说”截然不同的点在于:“尽管财富积累是资本主义得以产生并发展地明显的必要条件,但它却并非充分甚或决定性条件。实际上,是社会产权关系的转型最终促使财富转化为资本。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起源的考察起因于解答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理解难题,这个难题就是资本的原始积累问题,或者说资本是如何生成的。在《资本论》第一卷前四章中,马克思从商品概念谈起,先后分析了商品交换过程、货币的产生、以及货币向资本转化的过程,并提出了资本的总公式——“G-W-G' ”,但是细究这个公式,马克思认为货币向资本转化所产生的剩余价值 G既不来源于G-W的商品流通过程,也不来源于“W-G' ”的商品流通过程,更不是货币本身的价值变化,而是来源于一种商品的使用价值本身,剩余价值是从这种商品的消费中产生的,而这种商品就是自由劳动力,因此,考察劳动者与劳动条件的所有权分离是解答“资本原始积累”难题的关键。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仅仅以英国为例简述了圈地运动、殖民运动所造成的劳动者与劳动条件的分离。马克思对劳动者与劳动条件分离的历史性考察考察集中体现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中,马克思将劳动者与劳动条件的所有权的分离抽象为两个阶段:
在第一阶段,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劳动者与劳动客观条件自然分离。马克思将这个过程抽象为四种类型:第一,劳动者与土地的分离。马克思认为这种分离过程发生在以土地公有制为基础的共同体中,马克思详细论述了“亚细亚—古典古代的—日尔曼”三种共同体的依次序瓦解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出现了个体占有的土地私有制。第二,劳动者与劳动工具的分离。马克思认为这种分离过程就是以手工业劳动为基础的行会同业公会制度的瓦解过程。第三,劳动者在土地占有和劳动工具占有基础上形成消费储备的积累。第四,劳动者作为劳动客观条件的所有制形式的瓦解,主要表现为奴隶制和农奴制的瓦解。在这个阶段,经济发展逻辑表现为“共同体占有下的公有制”向“个体占有下私有制”的方向发展,生产工具、生产原料等劳动客观条件自然分离,劳动者向自由劳动力转化,劳动的客观条件也逐渐摆脱原始共同体关系以及传统的支配关系,并向独立自由的价值转化。
在第二阶段,货币财富不断积累,货币向资本转化,货币和资本成为劳动者与劳动客观条件分离的重要因素。一方面,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流通和交换经济得到发展,这进一步瓦解了以使用价值为目的的生产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劳动者与劳动客观条件的关系;另一方面,货币将自由劳动力和劳动的客观条件重新结合起来,形成新的生产方式,马克思认为这种生产方式的原始形式包括手工工场、租地农场主、农业人口向自由短工的转化。新的生产方式以生产交换价值为目的,货币财富开始了自行增殖,货币向资本转化,资本的发展将进一步瓦解传统的生产形式并造成劳动者与劳动条件的分离,如此循环往复,正如马克思提及的:“资本一旦产生出来并发展下去,就将使所有生产服从自己,并到处发展和实现劳动与财产之间、劳动与劳动的客观条件之间的分离。在以后的叙述中可以看到,资本是怎样消灭手工业劳动、劳动的小土地所有制等等,甚至也消灭了那种处在不与劳动相对立的形式上的资本本身,即小资本和介于旧生产方式(或在资本的基础上更新的旧生产方式)同典型的名副其实的资本生产方式之间的、中间类型和混合类型。”在这个阶段,经济发展逻辑表现为“个体占有下私有制”向“资本统治下的私有制”的方向发展。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历史材料的限制,马克思对于劳动者与劳动条件分离的历史过程的描述是不全面的,这个历史过程是马克思在有限的历史材料的基础上通过抽象构建出来的理想过程,但是马克思将这个历史过程的核心要素凸现了出来:一是将土地视为人类的第一劳动客观条件,马克思认为:“自然形成的部落共同体(血缘、语言、习惯等等的共同性),或者也可以说群体,是人类占有他们生活的客观条件和占有在生产这种生活自身并使之物化的活动(牧人、猎人、农人等的活动)的客观条件的第一个前提。土地是一个大实验场,是一个武库,既提供劳动资料,又提供劳动材料,还提供共同居住的地方,即共同体的基础。”马克思进一步将人类与土地的关系抽象为“亚细亚——古典古代——日尔曼”三种理想类型,三种理想类型的依次序分析展现了人类如何从共同体土地公有制中衍生出土地私有制的过程;二是将劳动的客观条件划分为土地、原料、生活资料、劳动工具、货币财富等要素,劳动者与劳动客观条件的分离实质上就是劳动者与这些要素的分离过程;三是强调劳动者与劳动客观条件的分离过程与资本形成过程的相互作用,一方面,劳动者与劳动客观条件的自然分离是货币经济与资本形成的前提条件,另一方面,货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生产形式的发展进一步瓦解了一切以使用价值为目的的传统生产形式以及小资本生产形式,并造成了劳动者与劳动客观条件的全面分离;四是准确把握了资本成为他那个时代社会变迁的主导力量。正如马克思所说:“有了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决不是就具备了资本存在的历史条件,只有当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占有者在市场上找到出卖自己劳动力的自由工人的时候,资本才产生;而单是这一历史条件就包含着一部世界史。因此,资本一出现,就标志着社会生产过程的一个新时代”,在众多传统共同体瓦解的因素中,资本运动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并开创了一个全新的历史时代。



更新至2018年10月7日

书单:《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技术革命与金融资本》、《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资本主义简史》、《韦伯与经济社会学思想》、《资本主义的本质与逻辑》

感受:这个月一半时间用来阅读与资本论重大问题相关的书籍,一半时间用来对马克思和韦伯的思想和方法进行对比。感觉马克思非常不好读,因为马克思的文本存在前后的内在差异,且一般的马克思言论将马克思的思想公式化了,影响了自己对于马克思丰富思想内涵的理解。韦伯思想体系过于庞大,需要花费巨大的时间精力反复琢磨。接下来准备花十多天的时间完成马克思和韦伯一些方面的对比,然后进入齐美尔的阅读。




资本主义是如何生成的?—马克思与韦伯的对比:思想与方法(未完待续)

马克思和韦伯最终都是将资本主义的起源和发展放在全人类的历史演变过程中来考察,马克思沿带着“原始积累” 的问题对于资本主义前史进行考察,韦伯秉着“理性化”的视角来探索理性的资本主义经营是如何在历史的诸多影响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可以说,两人考察资本主义生成的视角之所以有所不同,这决定于两人历史分析手法的差异。
马克思对于人类历史的考察采用的是“从后向前看”或者说“从人体解剖到猴体解剖”的方法,也就是说,马克思是利用考察资本主义社会所得出的规律、方法和原则来考察前资本主义社会的,而马克思对于人类历史的考察起因于寻找资本主义社会乃至人类社会的运动规律,是为其社会理想的实现寻找学理依据。马克思认为:“因此,要揭示资产阶级经济的规律,无须描述生产关系的真实历史。但是,把这些生产关系作为历史上已经形成的关系来正确地加以考察和推断,总是会得出这样一些原始的方程式,——就像例如自然科学的经验数据一样,——这些方程式会说明在这个制度以前存在的过去。这样,这些启示连同对现代的正确理解,也给我们提供了一把理解过去的钥匙——这也是我们希望做的一项独立的工作。另一方面,这种正确的考察同样会得出预示着生产关系的现代形式被扬弃之点,从而预示着未来的先兆,变易的运动。一方面,如果说资产阶级前的阶段表现为仅仅是历史的,即已经被扬弃的前提,那么,现代的生产条件就表现为正在扬弃自身,从而正在为新社会制度创造历史前提的生产条件。”也就是说,马克思认为对于历史上的生产关系的考察可以揭示出社会生产关系自身不断扬弃的规律,从而揭示出作为一种生产过程的历史形式的资产阶级经济的规律,马克思通过考察资本主义生产以前的各种形式揭示出“原始积累”的奥秘:那就是伴随着共同体和公有制的瓦解,一切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生产资料作为相互独立的部分进入市场流通过程,在货币财富的参与下一切生产要素又得到重新配置和组合并再次进入流通领域,经济历史形成了一条“共同体公有制——个体私有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集中的私有制”的发展逻辑,而经济历史的发展逻辑也预示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必将因为保存和发展自身的趋势,即“资本积累”的本能而导向自身的灭亡,具体……
不同于韦伯对于人类历史百科全书式的考察,马克思对于人类历史的考察侧重于财产关系的变化引起的生产方式的变化,马克思这种历史观正式诞生于《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但是这种历史观的生成和演变轨迹却十分深远和复杂:这和马克思在《莱茵报》的工作经历有关,是他对自己的黑格尔法哲学背景的批判和超越,是他在研究人类历史的基础上提炼出的观察社会现实的原则和方法论,更是马克思成长环境、家庭氛围、阅读积淀、价值追求、时代背景等多因素综合的结果。
而韦伯将合理的劳动组织视为近代资本主义诞生地一般条件,这也与他的历史研究方法和社会学研究方法相关。韦伯认为:“经济史首先要去考究各时代之功效分配与功效结合的性质。第一个问题是:某一时期的经济功效是如何分配、如何专门化与如何统合,而且须就技术上、经济上来看,并顾及到所有秩序,且与所有秩序相联结。”而当现代企业组织成为时代主导的功效分配与功效结合的方式,近代资本主义就诞生了,现代企业组织作为合理的资本计制度的主要载体,通过经济功效的统合、专门化和分配,使得形式理性的行为倾向渗透到社会秩序的方方面面。另外,韦伯以现代企业组织出发来考察资本主义的发展,这里还反映出他考察社会的方法,即将社会行动视为历史发展的单元,当“社会行动转变成理性组织后,如果需要财货或劳务以供运作,则得有一个确定的满足需求的秩序。” “满足需求的方式之所以多样化,永远是不同利益间斗争的结果,通常会产生超越其直接目的的深远影响,而可能导致相当程度的‘经济统制的’秩序……这些多样的满足需求的模式也可能强烈影响经济的发展与方向。”因此,社会组织或团体满足其需求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是经济发展的动力之一,近代资本主义就是就是形式理性的行动模式的载体合理的劳动组织-企业组织成为社会需求满足的主导团体。
与马克思相比,韦伯的历史研究方法更加强调因果互动。。。
因为研究方法不同,两人对于资本主义的考察出发点有所不同,关于资本主义生成的逻辑也有所不同,但是两人对于资本主义生成的考察最终交汇在多元的态度上。马克思在其思想发展的中早期侧重于从物质关系来考察资本主义的生成史,但是马克思在其晚年通过深入研读时代的优秀人类学成果和历史学成果,对于传统共同体(公社)的瓦解过程和资本主义的生成有了更加丰富和多元的理解。在韦伯的《经济与历史》一书得到整理出版后,韦伯关于资本主义起源的多元观才系统展示在世人面前。所以,一个学者的思想认识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伴随着个人实践经验的积累、经验材料的掌握以及个人价值倾向的变化等等因素,其学术思想也在不断变化。
虽然两人对于资本主义生成史的考察出发点不同,但是他们的理论体系其实描述了资本主义生成过程的一体两面。两人通过对于人类历史的考察,都认为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在历史上早就存在,资本主义的诞生不是一蹴而就而是缓慢生成的,在马克思看来这是一种生产关系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的过程,在韦伯看来这是经济史就是一部形式理性与实质理性相互斗争的历史,但是高度理性化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都是两人重点考察的对象,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这种生产方式的内在机理进行了详细的考察,它通过计算达到资本的不断增值(具体参考资本论)…韦伯对于这种生产方式的载体——合理的劳动组织及其制度性条件有更加详细的考察(详细见本文第二部分), 一旦资本主义的机器开动,这个世界的改变注定天翻地覆,两人都对资本主义的未来表达了深深的担忧: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现象”,并提出 “共产主义”理想来消灭“异化现象”并实现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韦伯认为“资本主义的理性秩序已经成为囚禁人性的铁笼,除非有先知重生,否则这种影响“可能持续到人类烧光最后一吨煤的时候”。
马克思和韦伯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考察也是他们学术思想的发展史,他们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认识也在不断丰富和深化,但是任何的理论都是有边界的,理论的局限性定理对于马克思和韦伯这两位大师级人物也不会网开一面,如何站在两位思想巨人的肩膀上,为我们当下的问题作出一些切切实实的事情是我们这一代人的挑战。



更新至2018年8月24日

书单:马克思: 《资本论》(三卷)、《哲学的贫困》、《政治经济学批判》、《德意志意识形态》、《哥达纲领批判》
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反杜林论》
列宁:《怎么办?我们运动中的迫切问题》、《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一二卷)
其它:《资本主义发展论》(保罗斯威齐)、《经济发展理论》(约瑟夫熊彼特)、《西方马克思主义探讨》(佩里安德森)

感受:
关于团队发展,我们要承认个体个性的差异、个体优缺点的差异,然而一旦有舞台,每个人都是最好的舞者,每个人都将绽放出他自己最耀眼的光芒,个人的主动性、主体性和创造性将被前所未有地激发出来,关键在于创造舞台和激发个人,关键在于把握个人与团队节奏之间冲撞“度”的问题。
暑期,如暴走、羽毛球、跑步、聚餐、开会等活动的全员参与和良好成效,生活秩序、读书秩序的良好维持,原因关键在于激发、提炼大家的想法并做好分工、组织工作,关键在于每个个体的自觉自律高要求。
众人拾柴火焰高,当每个个体的奉献、每个个体的智慧汇聚起来,良好的读书和生活环境就慢慢被塑造出来,是个体创造了集体,在集体相互感染的氛围中我们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长加速,所以我们自己为自己点赞。
接下来,我们将奔赴全国各地,开启研究生生涯、开启新的人生篇章,但是请不要忘记我们在这里一起跑过的路、一起流过的汗,每个人在这一个多月的蜕变和体验各有所不同,但是至少我们懂得了什么是成长的滋味。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内在逻辑与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时代意义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根本动力在于资本积累,但是由于资本主义生产面临不可逆转的利润下滑趋势、生产部门比例失调问题、消费不足、相对贫困、阶级对立等问题,资本主义生产呈现周期性的危机,资本主义生产不可持续。
一、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根本动力
政治经济学是关于商品生产、交换和分配的原理,马克思将商品的价值来源分为三个部分,即:生产资料的价值、工资以及剩余价值,其中劳动力的发挥所产生的价值等于工资以及剩余价值之和。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的根本目标是进行资本的积累,而资本积累的源泉来自于剩余价值,当商品生产出来并完成流通过程后,一个大于资本家所投原始资本价值的价值会由货币得到实现,当资本家把大于原始资本的价值量(以货币体现)用于扩大再生产时就会在下一轮商品生产和流通过程中获得更大的价值量,如此循环往复,资本家获得资本的持续积累。
因此,利润或者说资本的持续积累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根本动力,利润率是资本家关注的要点。
利润率用公式表达为p=s(剩余价值)/c(不变资本)+v(可变资本),这表示剩余价值与原始资本之间的比例关系,表示原始资本的增值率;
剩余价值率s’=s/v,这表示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之间的比例关系,表示可变资本的增值率;
资本的有机构成q=c/c+v,这表示不变资本在原始资本中所占的比例,表示生产过程中技术、机器的应用程度;
因此,利润率p=s’(1-q)=s/v*(v/c+v)。
在以上公式推理的基础上,资本家为了不断提高利润率,一定会想方设法提高剩余价值率,而影响剩余价值率的因素主要有:一是劳动时间的长度,二是劳动生产率即劳动力在一定的时间内生产出商品的量。
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由于工人的抗争运动、劳动法和工资法的完善,资本家越来越不能单靠牺牲工人时间来提高剩余价值率;另外,由于自由竞争的放开,成本控制和产品质量越来越受到资本家的关注,因此大量的机器和现代化技术逐渐应用到生产过程中,资本家能够凭借比以往少得多的劳动力来推动更大量的生产资料发挥作用,资本的有机构成(q=c/c+v)随之升高,资本的利润率(p=s’(1-q))受到两个相反变量(s’)和(1-q)的影响,一个逐渐变大,一个逐渐变小,利润率提高与否全看哪一个变量的变动比例更大。
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固有内在矛盾
根据以上公式,反映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固有的内在矛盾:
一是利润率有下滑的趋势。马克思认为利润率的提升需要技术和机器的应用,而技术和机器的应用必将减少劳动力的使用,而劳动力使用的减少必将降低单个商品的价值量(因为劳动是商品价值的源泉),因此单个商品的利润率有下降的趋势;但是另一方面由于资本的不断扩大再生产,商品的数量迅速扩大,市场也得到拓展,剩余价值总量其实是提升了。另外,因生产资料成本的降低、贸易的扩大等因素,单个商品中有机构成中的不变资本有下降的趋势,单个商品的利润率有可能不变也有可能提高。因此马克思在这方面的论述不够清晰。
二是生产的比例失调和消费不足。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不可持续的,根本原因在于其分配方式的不合理,他认为单方面改变分配方式是不可行的,必须通过改变生产方式来改变分配方式。在资本积累的驱动下,资本家通过剩余价值的积累以及信用体系的发挥不断扩大再生产,但是劳动群体得到的回报总是有限的,无限的供给和有限的需求之间是有矛盾的,生产过剩、信用危机、多数人的贫穷等现象是资本主义危机的具体表现。
在马克思看来,受到利润率下降趋势、市场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各行业资本投入比例失调、消费者有限消费能力等多重约束条件影响,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不可持续,一旦投入的资本不能顺利回流或者增值,原有的生产体系就面临崩溃的风险,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具有周期性的危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不可调和,它是一种不可持续的生产方式。
三、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时代意义
马克思主义学说具有极强的预见性,完美地发挥了其助推历史发展的作用: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其无限扩张本能的驱使下,为了扩大市场、降低原料成本、转移国内经济社会矛盾,资本主义世界相继发生了垄断资本、殖民主义、帝国主义、法西斯主义等,发生了一战、二战,发生了多次世界经济危机,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马克思主义学说作为全世界社会运动者的思想武器,指导和激励了全世界社会底层人民为自己的命运、为民族和国家独立而不懈奋斗,在全世界掀起了改革革命的高潮,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实践性和革命性是历史上任何理论无法媲美的;
虽然由于国际贸易的和平发展、福利国家的建立、民主国家的发展、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国家宏观调控机制的建立、信用体系的完善、创新和技术的蓬勃涌现,资本主义生产本身的局限得到一步步地突破,但是马克思揭示出的资本主义生产的潘多拉之盒永远无法值得我们警惕和反复研究,马克思主义学说将随着实践的丰富而得到不断丰富;
另外,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起点——剩余价值学说在时代发展过程中的适用性不断被削弱,马克思认为商品价值的源泉来自于劳动,但是实质上因为企业家才能的发挥、新的技术的应用、新的生产要素的组合方式,商品的价值被不断放大,因此,商品价值的源泉是多元的而不是一元的,但是没有劳动,没有人的创造性的思考和操作,生产要素不会自动组合,从这个角度来看,在机械化、智能化的时代,我们更需要会进行复杂思考和创造性劳动的劳动力。
历史的车轮滚滚前进,时代潮流不可逆转,如今,我们向马克思学习什么?
一是要关注社会重大问题、把握时代发展趋势。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建马克思主义学说时,以德国古典哲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和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为基础,深刻认识到这几大思想的局限性,做出了批判性的继承和吸收。马克思、恩格斯还强烈关注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社会矛盾,积极参与和观察工人运动。马克思主义学说融合了人类伟大思想精华和伟大的实践经验,以时代和人民大众需求为导向,因此马克思主义学说在创建时就注定其伟大。
二是做学问要顶天立地,好的理论要与充分的实践相结合。正如马克思所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理论,但是多数理论只是“镜花水月”,看起来很美,但是一旦运用到实际中去就显得不可理喻。马克思主义学说天生具有改革的基因,马克思主义学说认为事物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我们永远无法运用既有的理论、方法、概念框架去套正在或者将要发生的事实,而是要承认社会事实混沌、多变和昙花一现的本质,努力投入到实践和经验中去,正确把握认识和实践的规律,真正改造社会事实。


更新至2018年6月28日

书单:《教育思想的演进》、《道德教育》、《哲学讲稿》、《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原始分类》、《乱伦禁忌及其起源》、《孟德斯鸠与卢梭》、《实用主义与社会学》、《社会学方法的准则》、《资本论》(第一卷)
感受:来中心读书会已经满一年,在这一年里充分受到了团队的浸染,受益于团队的力量,渐渐地去除了自我的浮躁,养成了一种平和的心态。团队读书的力量我认为有两种:一是不断拓展个人的限度,在团队的规制下,个人去除浮躁和不良的习惯,在团队情感和物质的支持下,个人才能够不断突破自我,坚持长期的系统读书;二是团队帮助个人不断打破和重构自我,个人无法孤立地存在,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养成自我,在中心读书会这个多元化的团队中,每个人的性情、思维和行为模式不同,在多元化的碰撞中,个人的自我得以不断重构。
汇报内容:《读涂尔干:理解与超越》,详细内容请点击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xOTQ3MzAzMg==&tempkey=OTYzXzVxWDdmRVEwbTZOSFZUUVlFVWxtY0VxdzZKREsyT1B4UUNsQUV5Vy1ZYVNYZ1NNNzNJeUlKXzEyV1FjaTloSk5TejduY19CM1kzUUgwYzdRWHpXSGhtdzNjNy0yZlBWbFRhNzZ1X3p4MDFMVzg5LVdEQ19VbDZobS16NUFXSVEyb3hOUlVYWkVBTHVQNWVWV3BBNEo2VzdkSnhBNEhrb0ttVU8xX0F%2Bfg%3D%3D&chksm=03c1f07c34b6796a448574af26ac6c711a6f9f7e765a5e416733a45f571064477041e085e179#rd

更新至2018年5月16日

书单: 《法律社会学、非正当性支配》、《社会科学方法论》、《韦伯学说的当代诠释》(顾忠华)、《社会分工论》、《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自杀论》
感受: 目前,我们的读书模式就个人发展和人生竞争战略而言是最高明的战略,目前不参与竞争将来就可以超越竞争,通过对于各社科大家思维模式和方法论的学习,我们方能够形成自己独特的思维模式和方法论,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游刃有余、不摇摆、不动摇。那么如何养成一个可持续的读书生活方式,以便达成更好的读书效果呢?读书是一个状态,需要另一种状态去支撑和平衡,每天高强度、专注的读书,长此以往会造成心理和身体的不健康,最好需要有规律地运动去发泄和养成强健的体魄,当然还有其它健康生活习惯的养成,最终达成生活状态的平衡、旺盛的精力和创造力。
汇报内容《读韦伯:理解与超越》,详细内容请点击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xOTQ3MzAzMg==&mid=2649958253&idx=1&sn=3c8dde0aaa0dd8474d05db663d440cad&chksm=83c1f08ab4b6799c01123370ce64aaff04e93d801284689dac0992e606eb1530c5a62f360db5#rd


更新至2018年4月10日

书单:《宗教社会学》、《社会学的基本概念、经济行动与社会团体》、《经济与历史、支配的类型》、《支配社会学》
感受:最近读书,我感觉满满的幸福,幸福是什么?幸福就是图书馆里低头不见、抬头见的相视一笑,是食堂里插科打诨嬉笑怒骂,是球场上的奋力一搏挥汗如雨,是酒桌上的豪言壮语,是汇报会上的激扬文字、指点江山,我们相互交换能量,我们茁壮成长、强大的气场无可阻挡,我们很幸福,我们不一样。



更新至2018年2月8日

书单:《印度的宗教:印度教和佛教》、《古犹太教》、《论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问题》、《国富论》、《人口原理》、《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政治经济学原理》
感受:回顾自17年3月份初次旁听读书会,6月初加入暑期集训并准备考研,12月末结束考研并全身心投入读书一个多月,十分感激17级读书会、师兄师姐们、贺老师的接纳和帮助,才让自己能够一路比较顺利走过来。这段时间对于我而言是具有转折性的一年,接下来我将更加生猛地去读书,一步步去实现自己的学术理想和抱负。

穆勒政治经济学中的生产与分配原理
目录
一、劳动的内涵 2
1.1作为生产要素的劳动 2
1.2非生产性的劳动 2
二、资本的内涵 3
2.1资本的概念 3
2.2有关资本的几个命题 3
2.3资本的分类 3
三、影响生产力水平的基本条件、生产形式、经营形式 4
3.1基本条件 4
3.2合作与分工 4
3.3大规模生产与小规模生产 5
3.3.1大规模生产的一般优势 5
3.3.2股份制公司与私人经营 5
3.3.3大规模生产体系替代小规模生产体系的条件 5
3.3.4大规模农业生产与小规模农业生产 6
四、生产要素的增长规律 6
4.1劳动增长的规律 6
4.2资本增长的规律 6
4.3土地的增长规律 7
4.4小结 7
五、对于所有制的考察 7
5.1对共产主义的考察 7
5.2对于财产私有制度的考察 8
5.2.1财产私有制的内涵 8
5.2.2私有制下产品的分配 8
5.2.3私有制的几种主要表现形式 8
5.3私有制下工资、利润和地租的分配 8
5.3.1对于工资的考察 8
5.3.2对于利润的考察 9
5.3.3对于地租的考察 10





穆勒在其著作《政治经济学原理》中的第一编以及第二编分别阐述了社会产品的生产和分配原理。
以下第一章和第二章是穆勒关于劳动、资本这两个生产要素给予的丰富内涵。
第三章主要内容是影响生产力水平的社会条件、生产形式、组织形式。
第四章内容是提升生产要素生产力的一般规律,包括提升劳动、资本和土地要素生产力水平的规律。
第五章内容是对于共产主义、私有制的比较性考察,以及私有制下工资、利润和地租的分配规律。
第一二三四章主要是穆勒政治经济学的生产原理,第五章是穆勒政治经济学的分配原理。

一、劳动的内涵
穆勒依据劳动是否对于社会产品的生产起作用将劳动划分为作为生产要素的劳动和非生产性劳动。
1.1作为生产要素的劳动
作为生产要素的劳动又分为直接参与产品生产过程的劳动以及间接参与产品生产的劳动。穆勒将间接劳动划分为五种类型:一是为产业所使用的原材料的生产所雇用的劳动;二是制造供劳动所使用的辅助性工具或者器械的劳动;三是为实现产业安全所使用的劳动;四是为使得产品因需求而发生转移的劳动;五是脑力劳动,如科学技术发明、知识的创造积累等。
1.2非生产性的劳动
穆勒将所有用于创造持久性效用的劳动视为生产性劳动,所有以当下的享受为目的的但又未能实现享受的持久性手段的累积存量,都是非生产性劳动。
从财富增减的角度来看,非生产性劳动只会消耗掉社会的总财富,但是对于个人而言,提供非生产性劳动能够为个人增加财富,如向大众提供娱乐、文化等项目。
从劳动者消费的角度来看,一定的而非过度的非生产性消费有助于提高劳动者的劳动的效率。
二、资本的内涵
2.1资本的概念
穆勒将资本定义为生产活动不可缺的事先积累的前期劳动的产品的存量,它是为生产性劳动提供的各种先决条件,它以原材料、工资、机器、建筑物等等形式存在。
2.2有关资本的几个命题
一是产业的发展受制于资本,一个产业或者行业的资本投入越多越能够促进一个产业、行业的发展。当部分资本处于闲置状态而无法得到充分利用时,政府可以通过向产业内引进劳动力。政府还可以通过税收优惠或者补贴等措施支持产业的发展。
二是资本不存在多余或者无用武之地。资本的投入促进产业的发展,产业的发展增加国家财富或者劳动者工资,提高了人们的消费能力并引发新的产品需求,资本如此循环累积发挥作用。
三是资本来源于节省,即人们节制当前的非生产性消费而将资本以作将来的生产性消费之用。
四是用来维护并且雇用生产性劳动的是使劳动得以进行的资本,而不是购买者对于劳动所完成的产品的需求。人们对于商品的需求只能决定劳动的流向,以及所生产的财富的种类,而不能决定劳动的数量和效率,或者所生产的财富的总量。
2.3资本的分类
穆勒将资本分为流动资本与固定资本,在一次性使用中就完成它在生产过程中所应当履行的全部职能的资本,称为流动资本,以具有一定程度的耐久性的形态而存在的且还可以在相应的持续的时间段提供收益的资本,称为固定资本。
在固定资本上的投入会相应地减少流动资本的投入,而劳工阶级的工资主要来源于流动资本,这会在短期内损害劳动阶级的利益。但是从长期来看,任何的改良都是循序渐进的,任何国家都不会让固定资本增长速度超过流动资本。另外,长期来看,生产改良提高了资本收益,收益的增加必然增加资本的利润或者降低消费者支付的价格,从而进一步激励资本的积累,给社会各阶级都带来利益。
三、影响生产力水平的社会条件、生产形式、组织形式
3.1 社会条件
导致生产力水平较高的主要因素有:一是有利的自然条件,影响产出、人口的物质需求以及矿产资源储备等;二是较强较高水平的劳动力,劳动者要具有规律性和习惯性的劳动能力;三是社会现有的技能和知识水平,包括社会的人力资本水平以及科学技术知识水平;四是良好的具有安全感的社会环境,包括制度、习俗、道德、舆论环境等,要能够激励人们进行生产、劳动和积累。
3.2合作与分工(生产形式)
合作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同行业中若干人彼此提供帮助的行为;二是不同行业中若干人彼此提供帮助的行为。前者为简单合作,后者为复杂合作。
合作与分工的主要作用有:通过充分发挥各自比较优势提高产品产量、生产出新的产品、扩大产品市场;通过发挥比较优势提高劳动效率,穆勒引用并批判补充了了亚当斯密的论述,即提高每位工人技能的熟练程度、节省在工种转换过程中耗费的时间、促进了劳动机器的发明;
合作与分工受限的因素:首先是受市场规模限制,市场规模有可能不能够充分发挥合作分工带来的生产潜力,而市场规模又受到人口数量、人口聚集、水陆交通等因素的影响;其次受到工作性质的限制,例如农业不具有制造精细化分工的条件。
3.3大规模生产与小规模生产
3.3.1大规模生产的一般优势
大规模生产的必要性在于改进生产工艺、机器、流程,企业经营方式,以及充分发挥在改进过程中所投入的资本的效用。大规模生产通过节省产品成本而对市场进行产品抛售,挤压小资本家的生存空间。
3.3.2股份制公司与私人经营(组织形式)
股份制公司与私人经营是大规模生产与小规模生产的典型形式,穆勒对于两者的优劣势进行了精彩的比较。
股份制公司的优势:一是聚集重大项目所需要的资金;二是满足维持成本高昂、定期循环的运营业务的需要;三是生产经营的公开性、透明性,受到股东和大众的监督。
股份制公司的劣势:一是股份制公司的股东与雇员不比私人公司的成员更加注重企事业的成功,股东对于股份及利益的关注高于公司的实际经营情况,管理者和员工对于薪资等个人利益的关注强于实际经营情况;二是股份制公司疏于精打细算,也就是大企业病。
股份制公司规避劣势发挥优势的途径:一是通过优厚的报酬吸引智力素养超群的员工和管理者以弥补股东对于企业实际经营的疏忽;二是使得企业的利益与雇员的利益相联系相挂钩,如实行计件工作制、利润提成。
3.3.3大规模生产体系替代小规模生产体系的条件
一是在市场容量最大、商业信誉与创业精神最为普及、资本年度增长额最大、拥有大量资本的人数最多的国家里,大规模生产体系代替小规模生产体系成为一般趋势。
当涉及公众事业,为了降低成本和保持一定的盈利能力、可持续性和稳定性,必须采取大规模经营时,为了避免垄断给公众利益带来损失,政府应当将其自身一项职能进行处理、或者将服务转交给能够为公众提供最佳服务的公司或者联合企业。
3.3.4大规模农业生产与小规模农业生产(组织形式)
在穆勒的论述中大规模农业生产与小规模农业生产没有绝对的优劣高低之分,从农业生产效率来看大规模农业生产能够在依赖较少劳动力的情况下通过引进机器、先进技术而提高生产力,而小规模农业生产则能够通过精耕细作提高农业生产力,两者应该相互匹配才能够促进农业生产快速发展。至于在特定条件下采取哪种农业生产方式则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四、生产要素的增长规律
穆勒认为生产的增长是生产要素增长的结果,或者说生产要素生产能力提高的结果,生产增长的规律必然是这些生产要素的增长规律的结果。所以他先后论述了劳动力、资本和土地生产增长的规律。
4.1劳动增长的规律
穆勒认为人口增长的潜能是无限的,但是由于人类对于过多生育可能带来的贫困以及生活水平的降低等等预期,人类对于生育进行深思熟虑以及节制。另外人类的生育还受到习俗、惯例、法律制度等限制。
4.2资本增长的规律
穆勒认为资本的增长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能够予以节省的资金的数量,二是进行节省的意向的强度。能够予以节省的资金的数量是劳动的产品在向所有与生产有关的人员提供生活必需品之后所剩余的部分,包括用于重置原材料以及用于维护固定资本的部分。
节省或者说有效积累的倾向性受到所种因素的影响,主要是对于资本节省以作将来之用的一种预期,这种预期包括:利润、安全与确定性、个人深谋远虑的认知、社会观念的影响等等多种因素。
4.3土地的增长规律
穆勒对于土地产量的论述可以用一组函数表达式来表示,土地的产量P=(劳动L+资本C)*变量X。由于对于土地不断的劳动和资本的投入呈现收益边际递减的趋势,所以要提高土地的产量,必须在变量X上下功夫。变量X包括生产技术、生产方式、制度环境以及教育的普及等等。
4.4小结
综上所述,社会财富的积累、社会产品的生产能力主要受到三个变量的影响:资本积累的欲望、技术进步、人口增长的压力这三个要素的影响。
首先要提高资本积累的欲望,促进产业发展,可采取的措施有:建立良好的政府、实行合适的土地租赁制度、提高公众人力资本和思维意识、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和资本。
其次为了使得社会产品与人口增长处于平衡的状态,要使得技术进步快于人口增长的速度,充分发挥既有土地、资本和劳动力的生产力。穆勒对于技术进步进行广义上的定义:它不仅包括产业领域新的发明创造,或者原有发明创造的推广应用,还包含机构、教育、舆论以及所有一般性的人类事务方面的进步,只要它们对于生产提供新的激励和便利。
如果人口增长快于技术进步,可以采取进口粮食和移民等措施解决问题。
五、对于所有制的考察
5.1对共产主义的考察
所有制和经济关系决定分配规律,所以穆勒首先对于所有制进行了一般性的考察。穆勒首先对于与私有制相对立的共产主义财产所有制进行了一般性的考察,抛出了共产主义的几个疑点:一是共产主义能够在多大程度上保持竞争的活力,二是共产主义能否限制人口增长,三是共产主义的分配原则。在理论上共产主义的弱点都是可以克服的。
穆勒还提出无论是私有制还是共产主义都必须处理好三个问题:一是普及教育,二是控制社会人口,三是维护人类的自由与自主发展。
穆勒还详细考察了圣西门和傅立叶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并认为在没有违反人类本性所决定的终极能力的前提下都有可以尝试的可能性。
5.2对于财产私有制度的考察
5.2.1财产私有制的内涵
穆勒将财产私有制定义为:对于每个人来说,是对他或她对于通过他们自己的劳动所生产的产品,或者通过接受馈赠,或者通过公平协议,在未实施暴力和欺诈的情况下,从生产者那里获得的产品并对其享有单独处置权利的确认。穆勒着重考察了遗赠权和土地所有权。
5.2.2私有制下产品的分配原则
在私有制下,产品的分配主要受到两个因素的影响:一是劳动、土地和资本生产要素的占有,二是竞争和习俗的影响。
5.2.3私有制的几种主要表现形式
穆勒先后考察了奴隶制度、自耕农制度、分益佃农制度以及投标佃农制度。总体来说,自耕农制度的优势最大,它能够使得农民成为自己土地的主人,充分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它的主要作用有:一是精耕细作提高土地产量;二是有利于向大众推广农业知识和技术教育;三是提高谨慎、节欲和自制等道德修养;四是有利于人口节制。
5.3私有制下工资、利润和地租的分配
5.3.1对于工资的考察
5.3.1.1影响工资水平的一般性因素
首先,工资的决定性因素是劳动的供求关系,或者说是由人口和用于购买劳动力的流动资本(或称工资基金总额)之间的比例所决定的。
其次工资受到多种因素而发生波动。首先是市场需求和物价,市场需求大,物价提高,资本家对于未来预期乐观就会大量投入资本并高价竞聘劳动者;其次是粮价,在短期内粮价提高、粮食紧缺会使得劳动者竞相竞聘岗位从而降低工资,长期来看工资会自行调整到与粮食价格相适应的水平上以维持劳动者基本生存。
5.3.1.2补偿工资的一般性方法
补偿工资的流行观念主要有通过法律将工资水平予以固定,或者通过社会舆论向雇主施压。穆勒对于流行观点进行批判,他认为不增加工资基金总额或者控制人口,通过固定工资或者通过征收赋税来实施《济贫法》或者给予工资补贴、或者实施租地分配制度都是不能够根本上解决问题。而必需改变人民的意识和习惯,提高其劳动效率、培养其节制精神、控制其人口增长。
穆勒进一步提出为了改变劳工的习惯必须对他们的智力和贫困采取双重行动,首先对于劳工阶层的子女进行有效的国民教育,其次采取一系列措施为整个一代人消除贫困。
穆勒指出教育和极端贫困不可能和谐一致,物质水平的提高要先于教育的普及。首先要进行大规模的国家殖民政策,其次要壮大小型自耕农队伍。
5.3.1.3不同职业工资的差别
关于工资在不同职业间的差距的影响因素最早由亚当斯密提出,其基本的原则是劳工报酬的均等化。但是穆勒对其进行进一步的修正和补充,穆勒论述在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情况下,以及由于获取职业资格的前期投入成本的限制、行业壁垒、社会习俗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工资的在不同枝叶间的分布要比亚当斯密的论述更加地复杂。
5.3.2对于利润的考察
资本家利润来源于生产所得后扣除其支出补偿而余下的部分。
利润要满足三项目标:一是对于节省予以补偿,即补偿资本的机会成本;二是对不确定的风险予以补偿;三是对于进行运营所需要的劳动和技能予以补偿。
利润的分配根据资本的所有权、风险承担责任以及资本运营三个部分分别分配利息、保险费和工资。
利润在不同行业间由于风险、愉悦程度、自然的或者人为的垄断因素、习俗和社会观念等因素的影响而有差别。但是在竞争法则影响下,各行业利润趋于统一。
利润率=(产品所得-垫付)/垫付。而资本家的垫付归根结底都能够转化为劳动的工资。
利润受到劳动的效率、劳工的工资、能够生产或者得到构成实际报酬的各种物品的成本的高低这三种变量的组合性影响,利润与第一个变量呈现正相关,与第二个和第三个变量呈现负相关。
5.3.3对于地租的考察
穆勒的地租原理实际上是对于李嘉图地租原理的扩张补充。其主要思想是,在一个土地得到充分利用的国度里,土地的自然力可以划分为无数个等级,当优等土地得到耕种以后,对于劣等土地的耕种一定是不断收益递减的,乃至到了一定等级的劣等土地以后,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相等,那么这个时候土地的耕种无利润,地租也应当为零。

读《论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
每一个自命不凡的人都希望在人类历史上青史留名,都希望以一人之万丈雄心和不懈努力做出卓越功绩。在人类历史上有无数英雄人物似乎凭借自己的异于常人的才华、能力、天赋、运气和努力改变了人类历史的进程,我们对其无限崇拜和怀念,对其英雄事迹和成功秘诀爱不释手,希望有朝一日也能够主宰自己的命运、实现自己的抱负。但是,历史在各个时期,从来不缺少具有热血和远大抱负的人物,脱颖而出者寥寥无几。
普列汉诺夫是俄国历史上卓越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革命家和思想文化巨人,其著作《论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值得每一个希望在时代浪潮中发挥自己生命最大价值的人去阅读。
个人的力量与历史的车轮关系究竟如何?是英雄决定历史还是时势造英雄?其实都不是。
[英雄人物是个人主观能动性与历史客观需要、历史条件结合的产物]首先,个人是处于特定社会关系、特定时代背景中的人,个人成长为时代的英雄往往受到几个因素的影响:一是其知识储备、思想认识、能力和实践工具受其所处的社会关系、时代环境所影响、甚至决定,在战争年代、革命年代,战争的磨练和胜利的需要锻造那些具有卓越勇气、指挥领导才能的人物,他们是国家和民族的骄傲,而在和平年代,时代培养具有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经济建设能力的人才。二是个人的注意力和精力的聚焦之处往往是时代、是社会所需要的,在战争年代,卓越之士寄希望在战争中立功勋,在和平建设年代,具有雄才大略之人往往寄希望在政界、商界一展其抱负。三是个人的成长与发展需要良好的教育、平台和制度环境,在社会经济、政治利益被特定阶层垄断的时代,生于底层的人往往没有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尽管有少数天赋极高之人也难以凭借才华向上晋升。
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是“时势造英雄”,但是是否个人就只能坐以待命呢?显然不是,尤其是在社会需要大发展、大变革的时期,真正的卓越之士能够以超出常人的智慧和胸怀看见变革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他能奋不顾身投入到历史车轮必然的一环中,以个人才华、热情和智慧号召社会中渴望变革的人群,从而在局部改变历史的车轮行走的方式和速度,如此,个人与历史产生了契合。
所谓英雄人物,莫不是顺应历史潮流而实现自己的抱负,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英雄人物的出现正是时代发生变革的一个变现而不是原因。但是,那些具有雄才胆略之人能够借助时代给予的机遇发展自己的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将个人的需求与人民群众的需求结合起来,从来推动社会历史的巨变。拿破仑、丘吉尔、毛泽东、邓小平莫不是如此。
[由英雄人物造成的历史偶然与历史自身客观的必然]一旦英雄人物在历史上崭露头角,赢得一个群体或阶层的认同和拥护时,他的思想和行为往往会造成历史的突变,他的个人喜恶、判断往往造成社会现象的巨大波动。如果把历史比作大海,海面永远是波涛汹涌、电闪雷鸣,海面变化无常的天气是由历史上一系列偶然因素导致的,虽然偶然因素的出现有其必然,但是我们往往对于这种偶然无法预料、不能期待、不能追究。但是海底的宁静是无法收到干扰的,海底的变化要显得缓慢的多,这是历史的必然表现。
[历史变迁的决定因素是物质条件]历史和时代的变化,人类社会的变迁因素是一团乱麻,使人理不清头绪。个人与历史的关系只是历史变迁现象的一组变量,还有诸如地理环境、文化、人口等种种因素,但是归根结底历史是人所参与和创造的,其变化伴随人的需求的变化,一旦社会中部分人群的需求武打得到满足就会促使大的变革需要,阻碍需求实现的主要因素是物质因素和经济因素,具体变现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矛盾一旦不可调和便会引发改革、革命和社会运动,而这时正是英雄人物诞生的时刻。
[对于我们的启示]每一种社会形态、每一段历史时期,都会有矛盾存在,都会有变革的需要,而这正是我们施展抱负理想的机会所在。每一个时代的卓越之士都应当清醒地认识到时代或者自己所投身领域的需求所在,并且这种需求是否是大众的急切需求,另外我们应当不断打磨自己的稀缺才能,在良好的环境和制度下不断完满自我,不懈地斗争以创造机会,牢牢抓住那稍纵即逝的机遇,那么以我们个人之力在滚滚时代浪潮中发挥热情尚且有可能。

滕飞的读书报告(更新至2018年1月13日)
书单:《
学术与政治》、《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国的宗教:儒教与道教》、《中国社会中的宗教》(杨庆堃)、《中国文化要义》(梁簌溟)
感受:一是刚刚结束考研全身心投入读书不足半月,时间尚不够,韦伯宗教社会学部分尚未完成前后一致的系统梳理;二是感谢贺老师以及17级读书会的接纳、照顾、鼓励,来华科半年,自己原本想法多、心态浮躁,现在慢慢能够专注专心,聚焦发力,较为满意。以下是读书内容:

世间有千万条路可走,为什么要走学术这条少有人走的路?去年正值本科毕业之际,我放弃就业,在狭小的出租屋整日思考这个天大的难题,现在,我庆幸我没有选择错。
韦伯在《学术作为一种志业》这篇演讲中分别谈及从事学术工作的外部环境、基础先决条件以及学术工作的意义,其中闪烁的天才般的火花让每一个以学术为志业的青年无不感同身受,尽管韦伯在全文中运用的口吻是极其的悲观主义的和现实的,但是韦伯不能遮盖住他对于这项充满风险和不确定事业的献身之情,读来亦或低沉、亦或悲壮、亦或热血澎湃,总之完全无法打消我对于这项事业的憧憬和献身之情。
[学术工作的外部环境]韦伯首先对比德国与美国年轻学者学术生涯的外缘条件,在德国有志献身学术工作的年轻人通常从“私讲师”职位开始,全部的收入决定于学生的听课费,而在美国年轻学者通常从“助理”职位开始,但是有微薄的薪水。无论如何,对于那些无恒产者,迈入出头之日遥遥无期的学术事业无疑是一场巨大的冒险。这在如今的中国亦然,对于出身低微者,意味着经历从本科到博士十多年的寒窗苦读,花费巨额的学费和生活费,还要不断忍受来自外在的诱惑、外在的不理解的评论,经受住长期的内外煎熬才能够在大学谋得一教职,而这仅仅是学术生涯的开端而已。
[学术生涯中的机遇、专业历练]韦伯谈到学术工作日益分化和专业化的现实,这要求学者在其狭小的专业领域内发力,并且还要享受这种专业性历练,要具有韦伯称之为圈外人嗤之以鼻的奇特的“陶醉感”,要有一种“你来之前数千年悠悠岁月已逝,未来数千年在静默中等待”的壮志,没有这种热情就无法投入到学术工作中去,韦伯认为“惟有经过严格的专业化,学术工作者才有机会在有朝一日充分体认到,他完成了一些可以传世的成就,但是这种情形一生也许只有一次”,这是何等的悲壮?![计算和灵感]但是韦伯话语一转,但是仅仅具有热情和专业献身是不够的,还有一种可遇不可强求的“灵感”。从事学术工作不仅仅需要计算、冷静的头脑、还需要“心和灵魂”,只有灵感才能赋予我们在计算过程中浮现的单项结果意义和“概念”,当然,作为专业人士,我们还要善于将“灵感”或者一项直觉的意义加以判定、评估及经营发展。“灵感”的浮现随时随地,不可强求,但是一定是迸发于长期的酝酿之中。“灵感”带来学术工作上的创新,学者的心理体验过程,韦伯称之为“狂热”、“狂迷”,这其实是一种超越自我的高峰体验。
以上都是从事学术工作的先决条件,无法认清充满风险和不确定性的学术的外部环境,不能够全身心投入到专业历练中,不能够为灵感和创新绞尽脑汁,学术工作就举步维艰。那么学术工作的意义到底何为呢?韦伯主要谈及四点:
[要求被超越]韦伯一直将学术工作与艺术工作进行比较,但是学术工作与艺术工作的唯一不同点在于,学术工作要求随时被超越,这是学术工作者的命运,也是学术工作者的终极目标。艺术工作不以技艺、方法、物质条件、精神因素等变化而发生贬值或者被超越,只会历久弥新,更加香醇。但是学者从事的科学研究工作随着人们认识和实践的工具发生变化,其原有的成果有可能随时被推翻,在研究工作快速发展的今天,这种推陈出新的速度更加惊人!这就要求学者一方面严格要求自我,争取出精品,另一方面做好随时被超越的心理准备。可以说,要求被超越是学术工作的意义之一。
[促进人类认识的理知化]在,一代代学者共同的努力下,我们对于人类社会和自然世界的了解日益加深,虽然这种发现的过程是永无止境的,但是正如韦伯所说:“任何时候,只要我们想了解,我们就能够了解;我们知道或者说相信,在原则上,并没有任何神秘、不可测知的力量在发挥作用;我们知道或者说相信,在原则上,通过计算,我们可以支配万物。”人类从迷茫、无知走向理性、理智。
[超越死亡]韦伯首先引用托尔斯泰对于“死亡是不是一件有意义的事”的回答:“对于文明人来说,死亡没有意义。死亡对于文明人来说没有意义,因为文明人的个人生命,是置放在无限的进步中;依照这种生命本身的内在意义来说,这样的生命永远不会走到尽头。”这让我想起理查德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中所述人是由基因支配的个体,人的一切行为皆围绕生物本能,只有那些具有超我的人才能够走出本我、自我,为人类的发展进步贡献力量,让自己的影响力在不竭的文化长流中生长、发挥影响。
[靠近真理]韦伯在演讲中引用了一个很好的隐喻,出自《理想国》第七书,意象是:一群人被铁链锁在山洞里,面向石头,光的源头就在他们身后,他们却看不见。他们只关心光射在石墙上所显现的影像,并努力揣想它们彼此之间的关系。终于,其中一个人成功地粉碎了他的桎梏,转过身去,看见了太阳。目眩神摇之下,他四处摸索,结结巴巴地把所看到的讲出来。别人都说他疯了。渐渐地,他习惯了用眼睛去注视这道光源,然后,他的使命是回到洞穴的囚犯群中,引领他们走向光明。这个人是哲学家,而太阳代表学问的真理。惟有在这真理中,我们才不至于以幻觉与影响为足,而是追求到真实的存在。那么究竟在现实中如何求得“真理”,韦伯谈及“概念”的运用以及“理性实验”,这帮助我们认识事物的本质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读完韦伯的《学术作为一种志业》,感受到一种深入骨髓的冰凉,因为学术事业是如此的残酷、充满风险和不确定,有可能耗尽心血却一无所获;但是在悲凉与现实中,我亦感到一种悲壮,感到心中热血翻涌,感到这是值得为之献身的志业。“你来之前数千年悠悠岁月已逝,未来数千年在静默中等待”,这里有继承创新的使命,更有在人类波澜壮阔的文化长流中留下丰碑的机遇。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全书概要

[问题的提出]韦伯首先借助统计数据说明基督新教徒在近代工商业企业中在资本拥有、经营领导和高阶劳动中占据数量优势,进而提出全书的问题:即为什么禁欲的宗教信仰、生活规制和强烈的事业精神会结合在一起而体现在一个群体上。
[资本主义精神]韦伯接着通过引述富兰克林自传中的文字以体现典型的资本主义精神,即将勤奋劳动、追求财富作为一种“天职”,并且省察克己,不滥用财富,操持着禁欲节制的生活方式。韦伯还通过举例子的方式来体现与“资本主义”精神相对立的“传统主义”心态和作风,进而突出企业家精神在突破“传统主义”的心态作风,进行理性的经营方式的投资与理性的资本主义劳动组织的变革。
[新教伦理]
基督新教的一个核心教义是“上帝预选论”,即一个人是否得到上帝恩宠早由上帝定夺且不可更改,教徒无法借助任何的仪式、活动来获得救赎和恩宠,这就造成了教徒深深的“孤独感”,寻求救赎和证明自己恩宠的途径有二,一是路德教为代表的感情的陶冶,二是卡尔文教为代表的禁欲的行为。这种禁欲行为就是在尘世中克服自然状态,让人摆脱非理性的冲动与人对俗世与自然的依赖,使人服从于有计划地意志的支配之下,不断自我检视自己的行为且审视思量自己行为的伦理价值。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关系]关于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之间的关系,韦伯通过引用神学著作,体现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系统性的世俗职业劳动是宗教上评价极高的禁欲手段,是再生者及其信仰最为确实和显著的证明。而这种新教伦理塑造了人生活方式和心态,导致资本的积累形成,以及资本的投资、扩大再生产,而不是消费。这就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之间的关系。
[新教教派与资本主义精神]韦伯还特别论述新教教派在促成资本主义发展所需要的“信用”精神上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以及新教教派通过世俗化形成早期的市民团体。尤其在美国开发初期,在多元化的陌生的环境中,新教教派通过对于入会人员伦理资格的考核认证,为其成员在经商上获取人们的信任。
读韦伯:宗教伦理与社会行动 (基督新教和中国宗教)
一、新教伦理的社会行动影响机制
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的主旨是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之所以发生的文化因素是因为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亲和性。在基督教教义中,人具有“原罪”,想要获得来世的升天和幸福必须获得上帝的“恩宠”,新教“预定论”认为人是否得到上帝的“恩宠”不能通过任何的中介方式以“自我救赎”,唯一的方式就是履行自己在人间的“天职”,过上一种禁欲的、讲究方法的系统地理性的生活。[论证逻辑] “预定论”与“天职观”的新教宗教伦理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了人们“禁欲主义”的心理倾向,此种倾向导致一种入世的专注、理性、系统的劳动的行为倾向,而这种行为倾向正与资本主义精神相契合,利于资本主义的发生发展。
因此基督新教的社会行动影响逻辑是:预定论-天职观-禁欲主义-经济行为。
二、中国宗教的社会行动影响机制
2.1儒教

样的,韦伯在《中国的宗教》一书中,其主旨是中国的统治性的“儒教”与不占主导地位的“道教”都不具有让人积极参与经济活动的宗教伦理因素,因此更加凸显新教伦理在西方资本主义的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韦伯首先聚焦于中国文化、儒教的担纲者—士人阶层,通过分析士人阶层的多种特征以及儒教生活取向的多种特征,以形成关于中国士人阶层和儒教生活方式的“理想类型”。士人阶层的作用主要在于借助其文献、传统、礼俗知识,以维护国内行政的传统主义、伦理秩序、礼俗规范,以维持君主的权威。士人阶层的资格获得、升迁后期主要通过考试制度,主要考察应试者对于书法、文体和古典文籍的通晓,而缺少逻辑、定义、推理和算术等能力的考查培养,再加上伦理本位的社会秩序规范、士农工商职业分途的社会结构,[论证逻辑]在这种传统主义的经典教化以及特殊的社会结构因素下造成了士人阶层一种实践的理性主义、一种严格律己的修身倾向,一种肯定现世、专注自我人格完满的心理倾向,士人阶层理想就是取得现世在官僚体系中的功名利禄,光宗耀祖,士人的成功或失败皆取决于自身的修身,士人缺少一种向外发力的行为倾向。
因此儒教的社会行动影响逻辑是:经典教育、伦理本位社会秩序、礼俗规范、士农工商的职业分途导致士人阶层向内发力以修身,以获得一种完满的人格最终实现功成名就、光宗耀祖的士人理想。
2.2佛道及诸教派
韦伯在《中国的宗教》中“正统与异端”一章节中专门论述了中国的道教、佛教以及民间诸多教派宗教伦理对于社会心理及社会行动的影响。[佛道及诸教派生存土壤]在中国佛道以及诸多教派之所以存在的理由是儒教伦理缺少一种形而上、超世、脱生的伦理,而这对于欠受教育、生活困难、人生迷茫潦倒的底层民众缺少统驭力,这就给佛道以成长空间。另外,超生的、神秘主义倾向、充满巫术的、追求长生的道教对于部分宫廷贵族、后宫权势具有极大吸引力,佛道在中国历史上一度借此在政治上谋取利益。[政治控制与佛道及诸教派]由于佛道及诸教派超生、轮回、脱生、解罪的伦理对普通民众极大的统驭力,一旦发展壮大,将对统治阶层产生极大威胁;另外佛道及诸教派的发展使得大量民众脱离家庭、宗族、小农经济,这对于传统的社会结构、国家经济支柱产生极大冲击。基于多种理由,佛道及诸教派往往受到政治的严密控制,僧道皆登记在薄,有专门行政机构管制,诸民间教派往往受到政治残酷镇压。[佛道诸教派宗教伦理与社会心理、社会行动] 老子追求顺应天道,追求无为而治,追求将社会行动降到最低以追求一种神秘的、忘我的、神圣的状态。而经过不断发展的道教充满了巫术,认为人的不顺和罪因在于没有遵循某种神秘规则或巫术,缺少理性主义。诸教派借助儒释道等教派义理糅合发展而来,往往通过超生、轮回、脱生、解罪的伦理来发动群众,往往成为强大的政治工具,从一开始便缺少对于民众理性的启发。
三、小结
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的儒家伦理教义是统治者权威正当性、合法性的维护,是伦理社会的维系,在儒家义理下,个人并不背负“原罪”,也没有来世,个人最大的义务责任是维护纲常伦理,是顺应现世的秩序,通过自我修养和调和自我以在既有的社会结构中获得自我实现,这对于人的心理状态的影响是不断推动人向自我、向内在、向人事发力探索,缺少一种向外探索、向物探索的欲望,儒家的入世是在既有的社会结构、社会秩序、士农工商职业分途里,而缺少革命创新的动力。[儒教]总体来说儒家对于人的塑造是:情理强盛、物理不足、禁欲修身、积极入世;但是是在既有的社会伦理、社会秩序、社会结构、士农工商职业分途中入世,缺少向外的张力。
[佛道及诸教派]而佛道及诸民间教派从来由于政治上的原因不在中国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且由于其发动民众的方式往往是超生、轮回、脱生、解罪等理由,实在缺少对于普通民众理性的启蒙,诸教派往往是野心家的武器、统治者维稳的补充、是普通民众祈求现世来生期盼的精神寄托,它们对于民众社会心理的影响更多的是“麻醉”而不是启蒙,它们无法激发民众以极其理性、讲究方法地投入到现世的行动当中。
在传统社会,在一个理性尚未普及,处于“谜魅”状态中的世界,对于社会大部分人的社会心理的塑造的主要因素一定是文化中的宗教。宗教超出现世的利益和考虑,超出小我,以神秘的仪式、具有卡理斯玛特质的领导者、以及不断的宗教成就来俘获人心,给那些尚未启蒙,在世界的各种不可知中“孤独”的人群一块足以安放心灵、挥发热情、追求意义的热土,宗教是具有变革性的社会行动的不竭动力源泉,让人超越当下当时的不知所措、无意义感、无目的性,以追求一种忘我的状态,而这种忘我的、在宗教伦理规制下的心理状态,正是突破传统局限,带来新的社会变革的重要精神力量。

读韦伯
《中国社会中的宗教》全书重点概要

在任何早期人类文化中,最具活力的文化因素一定是宗教。尤其是在人的理性未开,人类生产生活受自然限制的情况下,危险、未知、不确定充斥在周边。于是,对于超自然因素的崇拜、对于自然、图腾的崇拜成为人类获取指引、慰藉的重要方式。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存在多种宗教教派,但是长期以来占据主导地位的宗教有佛教、道教以及具有宗教价值的儒教,我们可将这些具有系统伦理、教义、规范的宗教称之为制度性宗教,在中国传统生活中还存在数不胜数的其他宗教因素,这些宗教因素着重体现在中国人的婚丧嫁娶以及各种传统节日中,我们可将之称之为弥漫性宗教。
一、宗教与政治
宗教的发生往往与统治者或民众的需求相联系,先从统治者这一端说起。在中国周孔以前,对天的崇拜、巫术、占卜这些原始性的宗教盛行,在周孔以后,孔子的儒家义理代替宗教,在“礼乐”的配合下,中国从天子以至庶民形成了一套登记严密的伦理体系,经历汉代“独尊儒术、罢黜百家”后,儒教正式成为官方宗教,社会伦理体系牢不可破。而在社会动乱、民生凋蔽时期,道教和佛教给予了深陷“孤独感”的人们以新的希望,而大获发展。因为宗教对于群众往往具有极强的鼓动作用,对于那些具有政治野心的宗教领袖而言,宗教往往成为发动民众以造反的利器,这在社会动乱时期尤其明显。因此佛教、道教以及其他宗教教派在历史上往往受到统治者的严密控制,包括设置专门管理的行政机构、为教派成员登记造册以限制其身份等等,并且宗教不断受到统治者的血腥镇压,如历史上的多次“灭佛”运动。
二、宗教的发生机制
各种宗教的创始人往往具有“卡理斯玛”特质,通过对于民众的教化或者建立奇功伟迹来俘获民众的信仰,并且通过宗教义理的不断系统化,教派成员的组织化,以及连续不断的奇功伟迹来推动宗教教派的发展壮大。它往往具有几个重要的特征要素:一场公共灾难或者一个英雄;物质象征;易于传播的神话;预言的验证和显迹;以及教派组织。
三、宗教的作用
宗教的政治作用有二,一是为统治者的统治权威取得合法性,二是教化民众以维护社会秩序。对于存在于家庭、宗族、社区、各种社会团体中的弥漫性宗教,宗教发挥着凝聚、社会支持、规范的作用。对于个人而言,宗教是赋予人生意义、缓解精神压力、获得情感慰藉的途径。
四、现今的宗教
随着工业化、现代化、理性化的发展,宗教的作用、地位正在日益衰退,尤其是弥漫性宗教由于其弥漫性,以及如家庭、宗族、社区、传统社会团体走向重构、解散、衰退或者理性化,弥漫性宗教没了生存发展的土壤。这种现象可在中国传统风俗、习惯的衰退中可见一斑,因为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中国的传统民风、习俗、道德规范往往是从各种宗教信仰中演化而来。



滕飞的读书报告(更新至2017年5月13日)正在研读的书:
1、 组织研究:《组织社会学十讲》、《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官僚体制的政治》、《新制度经济学》(罗必良)、《制度经济学》(柯武刚、史漫飞)、《制度与组织—思想观念与物质利益》、《组织经济学》、《经济学、组织与管理》
2、 理论构建以及心智思维:《科学究竟是什么》、《科学革命的结构》、《管理学理论构建文集》、《管理学中的伟大思想》、《管理理论构建者》、《思维: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的跨学科研究》、《我们如何思维》、《改变思维》、《学习的本质》、《学习、创造和使用知识:概念图促进企业和学校的学习变革》、
读书感受:
总体来说,该阶段读书主要集中于前半个月,后半个月忙于论文、考研备考、毕业杂事。读书的主题集中于“组织研究”,所搜集的关于组织的研究主要来自于组织社会学以及新制度经济学领域,希望自己尽快建立起对于组织的比较研究框架。但是过于心切,一下子抓了太多书,大多数还未读完,难以在短时间内消化。在读书过程中输出三篇文章: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xOTQ3MzAzMg==&tempkey=j3bjqR4ZLZPfl9wkGd4XVZPW2Pn6z22aaTNWWErNyGYkxBcCMhN%2BkJefsdgRT9vzX%2Bqb5Ae%2B8L4hZdccQiUIJ22AcoTV1eoUq4h3PoKBmtzMbcSP5Uevqa6%2FvQAn9lgPBLSVqsrmz3Kjb0919DCdeQ%3D%3D&chksm=03c1f13534b678237a1ffa533cae8b890bf6edb2f63ecf5c2255a3b8c09fc0c1fd5653b58e81#rd【滕飞】为什么理论素养重要?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xOTQ3MzAzMg==&tempkey=j3bjqR4ZLZPfl9wkGd4XVZPW2Pn6z22aaTNWWErNyGYx64aPxbEKzNRAl1urwFBT9uVo%2FNSYr1ILn2YrIBb0ey%2Fb%2FN4vJTA0LlN0T2Vyq%2BLMbcSP5Uevqa6%2FvQAn9lgPDjILq8H4gVDseNmKHXN2Bg%3D%3D&chksm=03c1f13e34b678288ea42fea5bf96c46c347ff1548ab362aadd092974175ebfca9d30d28b842#rd【滕飞】你也可以像福尔摩斯一样思考​
自己对于组织的兴趣由来已久,早就读过管理大师马奇、西蒙的《经验的疆界》,以及彼得圣吉的《第五项修炼》,对于组织中的决策、组织学习颇感兴趣。因为看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以及与官员们打过交道,对于官僚体制十分感兴趣。自己也创建过运营过组织,也在公司里实习过,对于组织运营管理的诸多问题有些零散的思考,此时通过系统读书将以往的经验与书中的理论相结合,感觉恍然大悟。
一直认为理论很重要,只是从未系统思考过理论为什么重要。偶然间看到人大管理学教授包政关于概念、理论的重要性的专题视频,他结合自己给企业做咨询的实例很生动。我自己也有意识地把自己脑中的理论和以往的经验相结合起来,感到很兴奋,也更加坚定了自己从事学术道路,关于如何使用理论创造更大社会效益有所期望。
为了弄明白理论的构成以及如何构建理论,搜集了理论构建和心智思维方面的书籍,也正在研读。
总而言之,结合读书慢慢将自己平日零散的灵感系统化、结构化。需要克制的是自己的思维有时过于发散,读书领域不够集中。

市场、制度、组织、信息:一个交易成本的视角

一、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自人类诞生以来,人的欲望的无限性与资源的有限性一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之一。经济学是研究资源有效配置的一门学问,但是长期以来占据经济学主导位置的新古典经济学精致的数理模型对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换行为的解释具有先天的局限性:
一是假设人具有完全理性和完全信息,即人能够获得关于市场交易的完备的信息,而且能够充分吸收理解信息并作出科学理性的决策和行动。
二是忽视市场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忽视交易成本问题。
三是忽视组织在市场交易中的重要作用。
四是忽视制度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详细的解释是,在市场环境下,理性人假设下,人与人之间的交易必然是一个博弈状态,每个人都竭力去获取更多关于交易产品和服务的信息以便做出效用最大化的交易。可惜的是信息是不完全的,人的理性是有限的,交易环境也是复杂多变的,但是人与人之间的信息获取能力、理性能力是有差异的,因此会有人在博弈中处于劣势地位。
那些处于博弈优势地位的人会因谋取私利而产生投机行为,具体包括逆向选择和道德问题。因此人与人之间的关于资源的竞争就变成了零和博弈,一方的收益必然以另一方的损失为代价。小到个人之间,大到组织与组织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零和博弈的表现形式有盗窃、抢劫、斗殴、欺骗、限制、诱惑、封锁、战争等等。
总结来说,在市场环境下,由于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的欲望的无限性,在经济人的假设前提下,每个人都会竭力去谋取个人私利,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就是一种零和博弈。
二、制度促进正和博弈
那么人类社会是如何克服以上矛盾的呢?
一是制度,制度是一种共生规范,它协调和控制人们的行为,以制裁、惩罚等手段增加人们投机行为的成本,以此来引导人们的行为朝着正和博弈的方向去发展。一种重要的制度是产权制度,产权是关于个人拥有、使用、转移的一组权利束,在社会制度约束下侵犯个人产权需要付出成本代价,同时维护产权也要付出排他性成本如监督、管理等等。产权制度的确立有利于充分激发企业家精神、个人的创新创造精神,促进社会生产要素的有效配置,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改制、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确立可以说明。
二是组织,组织通过契约使得人们建立稳定的协作分工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博弈是一种重复博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受到契约和组织内部规范的影响和限制。在组织中人们交易成本相比于市场也有所下降,小范围的信息沟通成本下降、群体决策更加理性、内部环境更加稳定,这也是为什么组织会在市场中出现的原因。
制度与组织的关系是:制度存在的范围更加广泛,从日常规范、秩序到法律法规,分布各行各业,只要有社会关系的地方就有制度。制度是组织的构成要素之一。
三、组织的局限性
在交易成本的评估下,市场与组织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同时,组织也存在其局限性,组织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委托—代理关系,在个人私欲的驱动下,每个人都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有一块不受控制的“自由地”,由于有限理性、不完全信息,上级无法完全了解下级的真实情况,因此如何提高组织运营效率、减少“自由地”以降低交易成本、激励个人行为、促进科学合理的决策是所有组织面临的问题。那么究竟如何克服组织局限性呢?
答案是采取组织设计,由于笔者该方面知识储备有限,不详细阐述。概括来讲组织设计是指管理者将组织内各要素进行合理组合,建立和实施一种特定组织结构的过程。稍微形而上的理解就是,使得组织中的人流、信息流、物流合理流动,以最小的成本实现最大的效益。
四、信息是竞争的核心
让我们回顾下,以上三部分的逻辑是提出人类社会的零和博弈的基本矛盾,随后提出制度和组织促进正和博弈,再提出组织的局限性并提出组织设计的解决办法。
既然人类有限理性无法克服,环境的复杂性和多变性无法克服,在不违反社会制度的约束条件下,获取有效信息并采取科学决策和行动是决定是否处于博弈优势地位的决定性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信息决定人的理性、应对复杂多变环境的能力、获取和运用信息的能力,我之前也提过信息商这个概念,值得以后详细去阐述。
信息产业在现代异常发达,如各种中介行业,金融服务行业,这些行业帮助人们降低交易成本、增加收益。随着人类交易系统—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信息中介产业将不断壮大。如今的知识共享和知识付费服务将会越来越蓬勃发展。



--------------------------------------------------------------------------------
分割线
--------------------------------------------------------------------------------

读书小结(更新至4月13日)
一、阅读书目
《社会分工论》、《社会控制》(詹姆斯.克里斯)、《无需法律的秩序—邻人如何解决纠纷》、《不发表就出局》、《组织社会学十讲》、《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革命年代》
二、感受
1、这一时期的读书目的。一是围绕考研需求来,熟悉社会学理论和方法的核心概念及之间的联系;二是围绕对于现实问题的思考,解决问题,如最近因看《人民的名义》反腐剧,对于官僚体制、国家治理非常感兴趣,正在研读相关书籍;三是以学术创作为导向,为学术创作积累思想、方法,平时坚持将点滴灵感用长文记录。
2、围绕上述读书目的,读书方法有两点感受。一是读书的顺序:先读当代的再读经典的,尤其是当代关于某一学科、某一领域综述式的著作,如赵鼎新的《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这样有利于系统了解社会运动领域的知识网络,为后续深入地研读提供了行动蓝图,也更利于理解古今中外各学者思想理论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二是读书内容的消化:可以以讲课、写长文等输出方式对于输入的专著内容反复咀嚼,形成自己的框架,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3、总体来说,最近对于在社会变迁引起的社会结构变化:如国家内部关系、国家与社会关系、各阶层之间关系,以及各群体之间的博弈问题感兴趣。
以下三篇文章,分别是《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书中内容概括,我的原创文章《社会运动的力量传导机制》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xOTQ3MzAzMg==&tempkey=MpLZ4CryWjB%2FiZaxiE%2F1OBZjy3%2BpjXpwdgEEtoHO7nbiiHU29PfTMyjzVIe3BAMKBrj27wLc6GTas%2FtfzhRgeqqnFbotC1wm3tKix5%2BCx8TQjZw9lB1rrHGUSElnhF3Hxj%2BV9H3%2F%2FyJZKOPmZW2Vtw%3D%3D&chksm=03c1f12934b6783fcf9633f409336499faa8021041b05259e02a7ad6db41a530fc676bd8c50a#rd、《关于研究方法论的一些思考1》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xOTQ3MzAzMg==&tempkey=MpLZ4CryWjB%2FiZaxiE%2F1OBZjy3%2BpjXpwdgEEtoHO7nZKpjBaeO78hrByhEAVAkiQaltpxr%2FNExtvdIY3kx9O94%2FYq8FFeK35z8xQ6sfzw1zQjZw9lB1rrHGUSElnhF3HH9s8%2FYvtN2MWi%2B8ykvKXBg%3D%3D&chksm=03c1f12134b67837fe29aaa7bb4e55ac449d459b406e46d6e156027c9763f5b8ccf335c1858c#rd


读《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
目 录
一、本书内容 3
1.1核心问题 3
1.2相关概念 3
1.3作者的理论视角 4
1.4理论流派 5
1.4.1社会心理学派:集体行为理论及情感在社会运动中的作用 5
1.4.2涂尔干视角:社会变迁与社会运动 6
1.5社会运动新的趋势 13







一、本书内容
1.1核心问题
社会学有关社会运动(或者说集体行动和革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问题上:
 一是社会运动为什么发生;
 二是社会运动或革命的发展有什么规律,为什么有的社会运动成功了,有的失败了,有的则被体制化了。
1.2相关概念
学界在进行社会运动研究时,常常将集体行动、社会运动和革命三个概念混淆,不便于研究的开展和理论的普及。作者将以上三种行为统称为政治行为,三种行为因其在组织化程度、制度化程度、以及所追求的社会变革的程度上三个纬度不同。
 集体行为:有许多个体参加的、具有很大自发性的制度外政治行为;
 社会运动:有许多个体参加的、高度组织化的、寻求或反对特定社会变革的制度外政治行为;
 革命:则是有大规模人群参与的、高度组织化的、旨在夺取政权并按照某种意识形态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的制度外行为。革命可分为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政治革命旨在夺取政权并改变政权性质,但不对社会结构进行全面重建;而社会革命的发动者在夺取政权后,不但会改变现存政权的性质,亦会对整个社会结构进行彻底改造。
从作者的定义可以看出,从集体行动、社会运动到革命,三者的组织化程度和追求的社会变革的程度在不断加深,而制度化程度越来越低,为了方便起见,我们统一使用社会运动这个词,大家知晓三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即可。
1.3作者的理论视角
研究社会运动的学者一般具有这样的倾向:希望找到几个固定的决定社会运动产生和发展的充分必要条件及其相互之间的逻辑联系,并以此为基础,构造一个能对任何社会运动进行指导性解释的模型。
但是社会运动的产生和发展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存在一个放之四海皆准的理论模型。作者从影响和决定社会运动能够产生和发展的宏观结构出发,概括出三个因素:
变迁:指的是由现代化、人口变迁、自然灾害、大规模疫病流行、外来思潮入侵等原因引起的种种社会变化。
知识源头:涂尔干在《自杀论》中将自杀看作是一种由社会变迁引起的社会学现象。19世纪欧现代化的过程打乱了人们原有的利益格局、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从而导致失范的形成和自杀率的提高。既然社会变迁可以引起自杀(向内宣泄),那也应该是导致社会运动产生和发展的因素之一(向外宣泄)。
结构:一是国家的结构及其行为方式,二是社会结构以及社会行动者的结构性行为。国家的结构包括国家的性质(如民主的、威权型的或绩效型的),以及国家在社会结构和政治文化共同作用下形成的特有的行为方式,等等。社会结构包括独立于国家之外的各类社会中层组织的发达程度及其性质(如社会组织的多元化程度),以及人与人之间在经济生产中建立起来的各种关系(如资本家-工人关系、地主-佃农关系,等等)。
知识源头:托克维尔在《旧制度与大革命》一书中认为传统法国的社会关系分为三层:国家、贵族、家庭和个人。
话语:包括社会运动的意识形态,参与者的认同、口号或话语策略,行动过程中的突生规范,以及塑造运动话语的文化,等等。

1.4理论流派
1.4.1社会心理学派:集体行为理论及情感在社会运动中的作用
勒庞的心智归一法则认为有理性、有教养、有文化和负责任的人一旦聚到一起,他们就会相互影响、相互启发,其思维和行为渐趋一致且变得非理性。
布鲁默对聚众形成过程的机制进行专门阐述,即循环反应:集体磨合、集体兴奋和社会感染。
特纳的突生性规范理论认为集体行为需要共同的心理、意识形态、思想或者共同的愤恨等规范。而一个符号性事件以及与之相伴的谣言往往对于共同规范的产生起到关键作用。
斯梅尔塞社会运动由六个因素决定:结构性诱因、结构性怨恨、一般化信念、触发性事件、有效的动员和社会控制能力的下降。
作者通过经验研究和逻辑推理,认为在威权社会中,由于公民社会发育不良社会运动往往受情感的主导,特别是传统文化对于人们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民主社会,社会运动的发展主要由社会组织的策略主导。
1.4.2涂尔干视角:社会变迁与社会运动
涂尔干在《自杀论》中强调19世纪法国自杀率上升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欧洲的现代化进程,这一进程打乱了人们原有的利益格局、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引起人们心理上和道德上的失范。其理论核心是社会变迁造成社会规范的混乱,社会成员因此变得越来越难以控制。作者将这种从社会变迁出发考虑社会运动的理论视角称为“涂尔干视角”,但是在社会变迁后具体是什么机制导致社会运动,有四种分析角度:
 一是社会变迁导致新的意识形态的产生;
 二是社会变迁引起了心理状态的变化,或者说社会变化导致人们内心的不满和怨恨的产生;
 三是社会变迁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化(社会结构和社会动员);
 四是社会变迁为社会运动提供了政治机会和动员大众需要的物质和时间资源(资源动员和政治过程理论)。
1.4.2.1 第一和第二分析视角下的代表性研究
雷恩的经验研究代表了社会变迁导致新的意识形态的产生和革命的发生,他在《西化过程中的世界革命》一书中认为20世纪的世界变化有两个主轴:一是在西化浪潮下非西方国家和地区的传统文化及社会结构的失衡和解体;二是非西方国家和地区在西化压力下的文化重建(如三民主义、马克思主义、法西斯主义)。
格尔的经验研究代表了社会变迁导致社会成员“相对剥夺感”的产生和革命的发生。他在《人们为什么要造反》一书中根据价值期望和价值能力之间的不同关系定义了三种类型的相对剥夺感:递减型(价值期望不变,价值能力减弱)、欲望型(价值期望加强,价值能力不变)和发展型相对剥夺感(价值期望的加强快于价值能力)。
作者认为以上提到的“涂尔干视角”的学者的理论都有一步到位、大而空的毛病。随后他介绍了两个以“涂尔干视角”为出发点,但是又引出其他机制的学者的研究:
 人类学家沃尔夫在分析第三世界农民革命时,提出非西方社会在西方社会殖民统治下发生三大危机:人口危机、生态危机和权威危机,分析了社会结构变化、阶级联盟形成和意识形态等中介因素对于最终社会运动的产生的影响。
 古德斯通在《前现代国家的革命与反叛》一书中从近500年来欧亚大陆的人口变迁引出反叛形成的组织力量和资源、异端意识形态、精英分离、国家崩溃等机制和因素。
以上都是较为宏观的意识形态层面的研究,作者就中观和微观层面的研究在第十章详细阐述。文化、话语和符号性行为对于社会运动的发展影响主要有三种理论:一是把文化看成一个工具箱,社会运动就是行动者在文化工具中找出理想工具并用于实践的过程;二是把文化看成文本,并且认为社会行动者的行为是由文化文本中的内容决定的;三是把文本看成是多重的相互冲突的大杂烩,重点在于指出某一种文本成为影响社会行动者行为的主导文本的结构条件。
具有代表性的研究理论是斯诺等提出的框架分析理论。框架指的就是一种能够帮助人们认知、理解和标记周围所发生事物的解读范式。框架整合就是把若干具有相近(但是不同的)意识形态、价值或目标的组织通过运动目标和策略的改造联合起来的过程,也可以是指一个通过运动目标或策略的转换从而把社会运动组织的意识形态、目标和价值与动员对象的利益及怨恨联系起来的过程。框架整合有五种类型:框架搭桥、扩大、延伸、转换、借用。斯诺和他的学生认为社会运动中的框架整合是一个以社会运动领导者的活动为核心的策略性行动。
以岛倪和瑟威尔为代表的学者的文本决定论的基本假设是当一个人相信某一话语或者意识形态,或者是继承了某一文化时,这个人就会在行事时追求行为与话语一致性。
梯利的集体行动形式库或者说作者的文化资源库认为文化存在于社会关系中,但是作为一个社会关系中的人,他的头脑中一定有许多文化脚本。关于为什么某些文化或者意识形态在某一社会结构中的社会运动中起主导作用,作者总结:当社会运动自发性很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文化对该运动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当社会运动具有良好组织性,该运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摆脱传统文化的作用,从而决定自己发展策略。但是在一个威权国家,该社会运动往往会在组织原则和行动策略上重袭和延续威权国家的政治文化。
1.4.2.2第三种分析视角(社会结构与社会运动)下的代表性研究
关于社会结构对于社会运动产生和发展的影响,有三种视角:
 一是社会组织结构的视角,着重探讨社会中层组织或公民社会在运动和革命中的作用;
 二是阶级结构或者说马克思主义视角,主要研究不同的生产方式与之相应的阶级结构和群体利益是怎样影响社会运动的发生和性质的。
 三是政治结构视角,重点关注国家的结构和性质,以及与此相应的国家的结构性行为对于社会运动的影响。
第一种视角的代表性理论是康豪瑟的“大众社会理论”,他在《大众社会政治》一书中对于社会中层组织的功能进行详细阐述,社会组织能够对精英政治进行组织化和民主化控制;能够提供一个交往和讨论的平台,从而使民众对于现实的感知更加真切和现实;中层组织的多元化能够导致利益和认同的多元化,从而降低民众被大量动员进同一个运动中去可能性。作者在第十一章指出康豪瑟开辟了社会运动动员结构,在社会动员结构的研究中有两个问题:
一是探讨组织/网络和围绕人的居住与活动形态而产生的空间环境这两个因素在社会运动动员中的作用。由冯纳卿、皮尔德、尤森、斯诺、顾尔德、梯利等人的研究归纳,社会运动动员结构有三种:网络机制、空间-网络机制、空间机制[P:250]。
二是社会运动的组织形式、运动组织与其成员之间的关系,以及与之相应的社会动员形式:内在动员结构是指,社会运动有一个内部结构、等级和功能分明的组织;外在动员结构是指成员较少,且组织内部没有等级森严的结构和明确的功能分化,成员之间关系较为平等。
第二种视角的知识源头是马克思,他认为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是影响社会发展的关键:在一个良性发展的社会,生产关系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如果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旧的生产关系不改变,就会制约经济的发展,届时社会各阶级的矛盾就会激化。摩尔在《民主与专制的起源一书中》试图解答为什么有些国家会走上截然不同的现代化之路,其核心视角是不同国家的生产关系以及与之相应的阶级矛盾。
第三种视角的渊源在于所有现代社会运动都是随着国家建设、民族国家形成和资本主义发展这三个近代历史趋势发展起来的,社会运动就是一种制度外的政治行为,在某种意义上其就是对于现代民族国家建立进程的一种反应:首先,在传统国家中,地方事务由家庭、村落和部落的首领自行管理,社会矛盾是分散的、地方性的和多元化的,不存在全国性的大规模的社会运动;其次,民族国家在交通和通讯上为社会运动发展提供了便利;民族国家建设进程中,往往会产生一些现代性的学校、大城市、符号性建筑和空间;民族国家的构建过程为许多大型意识形态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不同的国家性质也会影响和决定社会运动的产生和发展,古德文和斯考契用国家的官僚化程度、对于不同政治势力的吸纳能力和对于社会的渗透能力三个维度来衡量国家发生革命的可能性。威权国家、民主国家、寡头政权国家的政体的合法性基础不同,政体与政府关系不同,对待社会运动的处理方式不同,同一种处理方式,社会反应也会不同。威权国家的政体合法性建立在政绩表现上(经济发展、道德表率和国家防御),民主国家政体合法性基础是民主选举,民主国家人民对于社会问题的看待较为成熟,发生社会可能性较小,威权国家反之。
1.4.2.3第四种分析视角(资源动员和政治过程理论)下的代表性研究
资源动员和政治过程理论与前面三种理论的差异在于:
 传统理论一般从社会统治角度出发,将社会运动看成社会病态行为。新一代学者认为社会运动是人们对严酷的现实与压制性政治体制的一种挑战。
 传统理论强调社会运动参与者的非理性特征,尤其是社会心理学派。新一代学者借用经济学中的理性选择模型(如奥尔森的搭便车理论),强调社会运动参与者的行为是理性的。
 传统社会理论强调个人的心理状态(如剥夺感、挫折感和压抑感),新一代学者认为社会运动的关键在于社会组织获取的资源总量或政治机会多少。
 新一代学者强调组织和网络在社会运动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资源动员理论和政治过程理论都强调社会运动是一个政治过程,运动参与者参与社会运动是出于利益和理性选择,组织和社会网络、资源和政治机会是社会运动的关键。
资源动员理论的代表性研究是麦卡锡与左尔德发表的《社会运动在美国的发展趋势:专业化与资源动员》。主要观点是二战后美国的繁荣给美国社会运动带来几点影响:一是人们手中可支配资源增多了;二是社会上能被社会运动组织利用的钱财变多了。
政治过程理论的代表性研究是梯利和麦克亚当。梯利在《从资源到革命》一书中提出两个模型:一是政体模型,二是动员模型。梯利认为一个成功的集体行动有几大因素决定:参与者的利益驱动、参与者的组织能力、社会运动的动员能力、社会运动发展的阻碍和推动能力、政治机会或者威胁、社会运动群体所具有的力量。而社会运动的动员能力又由两大因素决定:一是社会运动成员控制的生产因子(包括土地、人力、资本和技术等)总量,二是社会运动这把生产因子转化为运动社会运动资源的能力。组织力量是把群体利益转化为社会运动能力的关键。
麦克亚当认为社会运动发生模型始于宏大社会经济过程(如战争、工业化、城市化、大规模人口变迁以及国际政治变化等),进而导致社会权力结构的变化(政治机会的扩展和社会组织力量的增强),组织是将政治机会转化为社会运动的关键,组织资源取决于四大因素:社会运动组织强度,以及那些可能成为该社会运动基本群众的组织性程度;社会运动内部是否增加社会运动成员的凝聚力和认同感,以及能防止产生搭便车现象的各类激励性机制;社会运动组织所控制的通讯网络的广度;社会运动内部是否存在被广为认同和尊敬的领导成员和积极分子。一个社会运动是在政治集会扩张、组织能力增强和认知解放三个因素共同作用下造就的,政治机会扩张和良好的组织和社会网络基础是认知解放的前提。
1.5社会运动新的趋势
一是关于媒体、公众舆论和社会运动这三者之间关系的研究成为新的研究方向,尤其在媒介发达的当今。媒体作为社会运动传播其思想、主张和认同感的一个有效渠道,使社会运动动员大众和寻求同盟的有力武器,是取得社会同情和关注以及从舆论上击败随手的法宝。
二是新社会运动的出现,呈现以下特点:1、动机不同。个人参加社会运动的动机往往出于非物质的价值,而不是物质上受剥削和受压迫。2、意识形态不同。传统社会运动有着宏大的意识形态,新社会运动目的是改变社会主流价值观和行事方式,凝聚力来自于认同感。3、目的不同。传统社会运动参与者处于被剥削压迫的经济、政治结构,但是新社会运动者在于求得国家立法保障参加者提倡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4、组织形态不同。运动靠网络通讯手段组织,没有严密的组织结构。
三是社会运动社会的出现,随着西方民主化进程加深,国家给社会运动合法空间,将其制度化。
四是全球性社会运动的出现,特点:针对的是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产生的种种经济、社会和政治问题;它们运动的对象不是国家和国内统治阶级,而是国际组织、跨国集团和其他国家和人民。







更新至2018年6月29日
[ 此贴被滕飞在2019-01-12 21:57重新编辑 ]
Posted: 2018-01-13 21:08 | [楼 主]
shazishi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79
威望: 79 点
金钱: 790 RMB
注册时间:2016-04-12
最后登录:2023-09-28

 

很厉害,考研结束就投入经典阅读,状态很不错,总结的力度很厚、很详细,内容很丰富,继续坚持会看到不一样的自己。
心若沉浮,浅笑安然
Posted: 2018-01-14 13:29 | 1 楼
滕飞
级别: 新手上路


精华: 0
发帖: 11
威望: 11 点
金钱: 110 RMB
注册时间:2017-04-08
最后登录:2022-02-04

 

多谢鼓励!再接再励!
Posted: 2018-02-10 10:55 | 2 楼
splendour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89
威望: 89 点
金钱: 890 RMB
注册时间:2015-11-18
最后登录:2023-11-27

 

字体可以调整一下哈。读书看得出来下了功夫呀。
规矩绳墨之间,一个人跃马扬鞭。
Posted: 2018-02-24 22:56 | 3 楼
勾小星
级别: 侠客


精华: 0
发帖: 42
威望: 42 点
金钱: 420 RMB
注册时间:2016-10-27
最后登录:2020-08-13

 

哈哈哈哈哈哈哈字调小一点啦!不过读的挺好的
Posted: 2018-02-27 11:06 | 4 楼
滕飞
级别: 新手上路


精华: 0
发帖: 11
威望: 11 点
金钱: 110 RMB
注册时间:2017-04-08
最后登录:2022-02-04

 

好的!!
Posted: 2018-04-10 15:40 | 5 楼
滕飞
级别: 新手上路


精华: 0
发帖: 11
威望: 11 点
金钱: 110 RMB
注册时间:2017-04-08
最后登录:2022-02-04

 

 
Posted: 2018-06-30 00:04 | 6 楼
滕飞
级别: 新手上路


精华: 0
发帖: 11
威望: 11 点
金钱: 110 RMB
注册时间:2017-04-08
最后登录:2022-02-04

 

   
Posted: 2018-08-27 10:05 | 7 楼
雷贵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62
威望: 62 点
金钱: 620 RMB
注册时间:2018-04-11
最后登录:2020-03-11

 

   
用心感受生命!
Posted: 2018-08-27 15:26 | 8 楼
李欣茹
级别: 圣骑士


精华: 0
发帖: 139
威望: 139 点
金钱: 1390 RMB
注册时间:2017-03-28
最后登录:2019-06-28

 

很有思想,加油(? ??_??)?
Posted: 2018-08-28 14:37 | 9 楼
黄佳琦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121
威望: 121 点
金钱: 1210 RMB
注册时间:2017-04-06
最后登录:2019-06-28

 

读书势头很猛,向你学习!
Posted: 2018-08-28 14:44 | 10 楼
赵国栋
级别: 侠客


精华: 0
发帖: 35
威望: 35 点
金钱: 350 RMB
注册时间:2014-07-30
最后登录:2019-12-29

 

读书很猛呀,总结也很有条理,看好你哦!!
俭以养德,静以致远
Posted: 2018-09-04 22:38 | 11 楼
张燕子
级别: 侠客


精华: 0
发帖: 38
威望: 38 点
金钱: 380 RMB
注册时间:2016-12-07
最后登录:2018-10-31

 

一个暑假没有一起读书,进步很大啊,加油,继续努力!!
Posted: 2018-09-05 12:14 | 12 楼
王子阳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72
威望: 72 点
金钱: 720 RMB
注册时间:2016-12-08
最后登录:2019-06-29

 

一起加油💪
Posted: 2018-09-05 20:21 | 13 楼
严红
级别: 圣骑士


精华: 0
发帖: 150
威望: 150 点
金钱: 1500 RMB
注册时间:2017-03-19
最后登录:2019-06-29

 

真的很有想法!
浪费的不是时间,是自己
Posted: 2018-09-05 20:32 | 14 楼
毛丽丹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62
威望: 62 点
金钱: 620 RMB
注册时间:2018-02-08
最后登录:2023-06-03

 

  ヘ⌒ヽフ
( ・ω・) 疯狂点赞~~
/ ~つと)
Posted: 2018-09-05 22:42 | 15 楼
陈万莎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80
威望: 80 点
金钱: 800 RMB
注册时间:2017-03-28
最后登录:2019-05-21

 

进步很大!向你学习!
Posted: 2018-09-08 09:58 | 16 楼
滕飞
级别: 新手上路


精华: 0
发帖: 11
威望: 11 点
金钱: 110 RMB
注册时间:2017-04-08
最后登录:2022-02-04

 

   
Posted: 2018-10-10 12:54 | 17 楼
滕飞
级别: 新手上路


精华: 0
发帖: 11
威望: 11 点
金钱: 110 RMB
注册时间:2017-04-08
最后登录:2022-02-04

 

   
Posted: 2018-10-10 12:54 | 18 楼
滕飞
级别: 新手上路


精华: 0
发帖: 11
威望: 11 点
金钱: 110 RMB
注册时间:2017-04-08
最后登录:2022-02-04

 

 
Posted: 2018-11-23 00:06 | 19 楼
snzg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1
发帖: 596
威望: 594 点
金钱: 5940 RMB
注册时间:2007-12-15
最后登录:2024-11-26

 

进步很大,速度要加快点啊
Posted: 2018-11-23 07:40 | 20 楼
童楠楠
级别: dsgsdag


精华: 0
发帖: 15
威望: 15 点
金钱: 150 RMB
注册时间:2017-03-28
最后登录:2019-11-29

 

滕总厉害!对马克思和韦伯了解非常透彻呀,期待你的齐美尔!
Posted: 2018-11-24 09:34 | 21 楼
马平瑞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51
威望: 51 点
金钱: 510 RMB
注册时间:2018-05-15
最后登录:2020-07-06

 

优秀,总结的很棒。尤其是论述土地制度的那部分,我把这个点都忽略了。哈哈
逼着自己拼命向上
Posted: 2018-11-25 23:19 | 22 楼
王文杰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129
威望: 129 点
金钱: 1290 RMB
注册时间:2013-10-27
最后登录:2021-08-31

 

读得很细致,逻辑体系严密,很有思考深度!
心无旁骛,心诚则灵
Posted: 2018-12-04 23:33 | 23 楼
滕飞
级别: 新手上路


精华: 0
发帖: 11
威望: 11 点
金钱: 110 RMB
注册时间:2017-04-08
最后登录:2022-02-04

 

   
Posted: 2019-01-12 21:51 | 24 楼
毛丽丹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62
威望: 62 点
金钱: 620 RMB
注册时间:2018-02-08
最后登录:2023-06-03

 

看到了啥叫社会学的新打开方式,“七伤拳”练得不错,疯狂点赞、继续加油呀~\(≧▽≦)/~  ——感谢这个月带的节奏啦哈哈,果然看得快有看得快的风景!
Posted: 2019-01-13 22:18 | 25 楼
陈浩然00
级别: 侠客


精华: 0
发帖: 44
威望: 44 点
金钱: 440 RMB
注册时间:2018-10-09
最后登录:2020-11-01

 

佩服这么广泛的阅读范围和深厚的思考深度,师兄厉害!
鸟随鸾凤飞腾远,人伴贤良品自高
Posted: 2019-01-16 15:29 | 26 楼
奕晓孤城
级别: 侠客


精华: 0
发帖: 43
威望: 43 点
金钱: 430 RMB
注册时间:2017-02-19
最后登录:2020-09-05

 

朝鲜播音员大佬!真的超棒啊!好喜欢你这种批判性的思维方式!
Posted: 2019-01-24 11:22 | 27 楼
朱英达
级别: 侠客


精华: 0
发帖: 35
威望: 35 点
金钱: 350 RMB
注册时间:2018-07-08
最后登录:2020-12-30

 

。师兄帖子让我受益良多。我也特别喜欢马克思,感觉他真的好玩
Posted: 2019-05-06 12:56 | 28 楼
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
三农中国读书论坛 » 中心研究生读书报告

Total 0.299827(s) query 4, Time now is:11-30 02:22, Gzip disabled
Powered by PHPWind v6.0 Certificate Code © 2003-07 PHPWind.com Corpo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