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主题: 朱文沁的读书报告(更新至2019.11.26) 打印 | 加为IE收藏 | 复制链接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朱文沁
级别: 新手上路


精华: 0
发帖: 0
威望: 0 点
金钱: 0 RMB
注册时间:2018-10-09
最后登录:2019-11-27

 朱文沁的读书报告(更新至2019.11.26)

管理提醒:
本帖被 snzg 从 种种逸事 移动到本区(2018-12-24)
2018.10.09-11.21
书单:
【1】    涂尔干《社会分工论》;
【2】    涂尔干《社会学方法的准则》;
【3】    涂尔干《自杀论》;
【4】    涂尔干、马塞尔•莫斯《原始分类》;
【5】    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6】    涂尔干《社会学与哲学》;
【7】    涂尔干《实用主义与社会学》;
【8】    涂尔干《孟德斯鸠与卢梭》
内容总结:
【1】《社会学方法的准则》
涂尔干在这本书中为社会学确立了研究对象,即社会事实。社会事实的存在不取决于个人,它先于个体的生命而存在,比个体生命更加持久,它由先行的社会事实所造成,并以外在的形式强制和作用于人们,塑造人们的意识。
涂尔干认为社会学的基本准则是把社会事实作为物来考察,即从社会事实的客观实在性出发,去探索真正的自然规律,而真正的自然规律是真正使事实联系起来的关系,不是按照人们的希望使事实联系起来的关系。其次,我们必须拜托一切预断,因为社会事实存在于产生了它们的社会本身之中,而不存在于社会的局部之中,即不存在于它的成员之中,因此社会事实是外在于个人的,我们越能从社会事实脱离其在个人身上的表现而独立存在的侧面进行考察,就越能得到客观的表象。
接下来,涂尔干对社会的正常现象与病态现象做了定义上的区分,正常现象是应该是什么就表现为什么的事实;病态或者说病理现象是应该是什么却未表现为什么的事实。一个具体的社会事实,对于它出现在的一定发展阶段的一定社会类型来说,是正常的。现象的普遍性是衡量现象是否正常的标准。
随后,涂尔干阐释了划分社会类型的准则,首先,以最简单的社会或单环节社会为基础,根据社会表现出的融洽程度进行分类;其次,在各类社会的内部根据最初的多环节是否完全融合为一体区分出各类变种。由此,涂尔干将社会分为以下三种类型:简单的多环节社会、简单合成的多环节社会、双重合成的多环节社会。
接下来,涂尔干指出当我们试图解释一种社会现象时,必须分别研究该现象产生的原因和它具有的功能,而且是先研究原因后研究功能。这两者之间有联系也有区别,一个社会事实的决定性原因,存在于先于它存在的社会事实之中,因此原因指向过去;而一个社会事实的功能,应该到它与社会目的的关系中去寻找,事实的效用不在于使其存在,而是使其延续,因此功能指向当下和未来。涂尔干在这一章还提出了几个重要的概念,即社会容量、物质密度、动力密度等等,而这些概念表达了社会个体与社会现象、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社会现象的功能在于,它能够与社会环境中的理性或道德优势结合,对个体产生约束作用,这种约束让个人面对管理他的力量表示自然的服从,涂尔干认为这种约束是正常的,是具有向心作用的。
最后一章,涂尔干在阐释求证的原则之前指出,社会学的解释只是确立现象的因果关系,即把一个现象与产生的原因联系起来,或把一个原因与其产生的有用结果联系起来。同样的结果总是有同样的原因。涂尔干认为求证的最好方法是共变法,凡事每当另一现象以某种特殊形式发生变化时,以任一方发生变化的现象,就是另一现象的原因或结果,或由于某种因果事实而与之有联系。
【2】《自杀论》
涂尔干对自杀的定义是任何由死者自己完成并知道会产生这种结果的某种积极或消极的行动直接或间接地引起的死亡。涂尔干关注被考察社会特有的自杀死亡率,即“社会自杀率”,并从病因学分类的方法出发研究自杀现象。一方面是具有极大普遍性的非社会原因,涂尔干通过大量的数据和分析得到的结论是——自杀与种族、遗传因素、个人素质、心理状态、精神病、自然条件、气候变化等无重大关系。另一方面是严格意义上的社会原因,包括经济危机、政治危机、社会动荡、改朝换代、工作变迁、生活变化等。进而,他从各方面社会原因的性质、产生影响的方式、与个别情况的关系等方面来分析自杀的集体倾向包括些什么、自杀与社会现象的关系以及如何影响社会自杀率。
涂尔干把产生于过分个人主义的特殊类型自杀称为利己主义的自杀,利己主义是指把个人的自我在社会的自我面前过分显示并牺牲后者,按个人的生活而生活并且只服从自己的状态;而把某种极端利他主义所导致的自杀称为利他主义的自杀,利他主义是指自我与自身之外的其他人融合在一起,或者他的行为的集中点在他自身之外,即在他是其组成部分的一个群体中。涂尔干认为,利他主义的自杀现象是低级社会的体现,因为它与粗野的道德观念联系在一起,他认为只涉及个人的东西毫无价值;而利己主义则与文雅的伦理观念联系在一起,把人的个性抬到再也不能处于次要的地位。此外,涂尔干还提出一种反常的自杀,它是由社会混乱所引起的自杀,它不取决于个人与社会相联系的方式,而取决于社会管理个人的方式,产生于人的活动失常并受到损害。
涂尔干防止和消除自杀的设想包括以下几点:对自杀者进行惩罚,不给他的尸体落葬,剥夺其公民权利、政治权利和家庭的权利,没收其财产,以警告效尤者;对悲观主义者采取必要的措施,使其精神状态恢复正常;改进教育,培养人们的坚强性格,增强信念;重新发挥家庭在防止自杀中的作用;最主要的是恢复行会,建立不同职业的职业组织,使个人命运与集体组织相联系。
感想:
1.能够静下心来、心无旁骛地在图书馆读书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当形成一些基本的读书习惯、作息习惯后,会觉得读书成为了生活中一件必不可少且令人感到充实的事情。每当有一些琐事来中断这种连续的状态时,会很担心自己因此而放松,因为觉得一旦放松下来,就得花一段时间再进入状态。希望之后能够以更加平常的心态对待读书与琐事之间的关系,无论做什么事情,专注总能提高效率、节约时间。
2.相对于以前在课堂上接收一些碎片化的知识而言,读书使我对于社会学大家及其著作以及著作里的理论和观点有了更加生动饱满的认识和理解。正如老师强调的“语境”的重要性,我们不仅是在学习社会学的知识,更要学会从理论产生的背景、形成的原因、作者推理的过程以及它所指涉的社会问题等方面去理解。  
3.在微信群里看到大家的汇报之后,学习大家的好习惯,开始尝试不带电子设备进阅览室,尝试离开舒适的座位去书架旁边站着读书,感觉效率和专注度提高显著,希望之后能更加提高自觉性和自制力,对手机和电脑脱敏。
4.感觉自己还处于非常稚嫩的阶段,总结的时候非常依赖于笔记,而且多是复述作者的观点,所以希望慢慢地能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加强思考力度,争取能够在把握作者的逻辑框架和思想观点的基础上,有一些自主的看法。

2018.11.22-2019.01.10
书单:
1.涂尔干《教育思想的演进》
2.涂尔干《道德教育》
3.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
4.韦伯《学术与政治》
5.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6.韦伯《宗教社会学 宗教与世界》
7.韦伯《中国的宗教:儒教与道教》
8.韦伯《印度的宗教:印度教与佛教》
9.韦伯《古犹太教》
10.韦伯《支配社会学》(在读)
内容总结:
《中国的宗教:儒教与道教》
全书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韦伯从中央君主的神性统治、封建国家的官僚体制、农业社会的国家管理等方面检验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有利与不利方面。中国货币经济的发展、城市职业群体——行会的出现是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一方面,但由于传统主义的束缚导致其无从实现。君主的卡里斯玛资质一方面寄托于超俗世、非人格性的天神,另一方面又必须由仪式主义者将其仪式化继而伦理化,即君主必须依据礼仪与伦理规制来生活。严格的官僚体制和货币俸禄的普遍化使得政治与经济上的传统主义更为极端,只有国家保护农民而不利于资本主义式积聚的政策能够受到欢迎。氏族营利共同体的存在与发展限制了市场的发展,家父长式裁决所依据的是实际结果的公平和妥当性而非形式法律。以上种种均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第二部分,他从儒教伦理的担纲者——士人阶层及其生活取向出发,对比分析了其与清教伦理的差别,认为前者缺乏后者发展资本主义的动因。士人阶层不需要具有军事性质或巫术性质的卡里斯玛,只需要精通文献与传统,便可通过科举考试获得社会地位和特权,且有资格在仪式上与政治上指导行政及君主的生活样式。因此儒教伦理向正统教义发展的过程,实质是转向和平主义进而转向传统主义的过程,即:传统取代了卡里斯玛。士人阶层在政治上主要的敌人是宦官,宦官致力于培育巫术,而儒教怀疑甚至否定迷信的巫术,但巫术在传统中国社会里一直得到容忍甚至是扶植,这是儒教无法提升理性化水平的重大阻碍。儒教的取向是现世,本质上是要用理性去适应这个世界及其秩序与习俗;而清教的取向是彼世,本质上是要用理性去支配世界。儒教不排斥追求财富,实际上视之为提升道德和自我完成的重要手段,但儒教拒斥官吏直接或间接的营利地行当;而清教徒将利得视为自身美德的重要象征。
第三部分,他指出道家比儒家更为消极保守的价值系统,也无法使中国走向资本主义。道教推崇一种无为的神秘主义,强调对现世的漠视,扶植巫术的发展,主张借由冥思达到救赎,因此它显得比儒教更为传统主义,更加不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总之,韦伯认为,决定资本主义发展于西方而不是中国的因素在于儒教与道教在价值上的消极与传统特性。
感想:
1.这一阶段读书时的专注度有提高,脱离电子设备时的效率大大提升,但思考力度仍然不够,读韦伯的著作觉得有很大难度。
2.读书时会尽量只专注于经典,遇到不懂的术语和不清楚的地方会做个记号,不会当即去查资料,在一天的读书快结束时会再集中去梳理自己不懂的地方,这样一方面可以保持连续性的状态,另一方面也可以增进理解,当作复习。
3.接下来留校的半个月已经是放假时间,基本不会有琐事干扰,希望能把握时间,静心读书。

2019.02.17-03.31
书单:
《经济与社会》第一卷、第二卷(上、下)
《资本论》第一卷(在读)
内容总结:
三种正当性支配类型及其关系
韦伯对支配的定义是:某些具体命令或全部命令得到既定人员群体服从的概率。支配可能会建立在不同的顺从动机之上,但都包含着一种最低限度的自愿服从,因此,从狭义上讲,韦伯将支配等同于服从。
韦伯认为任何支配的持续性运作都是诉诸命令权力的正当性。这种正当性有三类基础,一是对传统权威的服从;二是对实在的成文法规的服从;三是对卡理斯玛的信仰。基于这三种正当性基础,韦伯归纳出了三种支配类型:传统型支配、法理型支配和卡理斯玛型支配,进而分析了其运作和影响。韦伯还将其支配类型研究与其宗教、法律、经济方面的研究相联系,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第一类是传统型支配,这种支配基于对悠久传统的神圣性以及根据这些传统行使权威者的正当性的信仰。支配者的命令的正当性虽由被支配者人格性的服从来保障,但其命令权力的界限和范畴是由规范界定的,支配者既受制于特定传统,也能免于特定规则的束缚。老人统治和原始的家长制是最基本的传统型支配,老人统治是指对群体的统治掌握在年长者手中,家长制是指在一个经济和亲属基础上组织起来的群体中,由一个根据明确的继承规则委任的特定个人进行治理。这两者往往相伴而生,它们的关键特征是,尽管支配是主宰者固有的传统权利。但必须是为了全体成员利益进行支配,因此主宰者要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成员听从其命令的意愿。在传统型支配演变历程中,在对家庭或家族共同体的权力进行分化的基础上,演变出了家产制,这些分化的权力的基础包括封地、俸饷及其相应的政治、经济权利。
第二类是法理型支配,这种支配基于对已制定规则之合法性的信仰,以及对享有权威根据这些规则发号施令者之权利的信仰。在韦伯看来,法理型支配是传统型支配理性化的结果。与传统型支配相比,法理型支配的被支配者所服从的权威者是“上司”,但实质上服从的是一个非人格的秩序,“上司”发号施令时也要以该秩序为取向。这种秩序是在工具理性或价值理性或两者兼备的基础上,经协商或强制确立的、至少是要求组织成员服从的任何既定的合法规范。因此,服从权威者只是由于身为组织的成员才服从,而且服从的只是规范。
第三类是卡理斯玛型支配,这是基于对某个个人的罕见神性、英雄品质或典范特性以及对他所启示或创立的规范模式或秩序的信仰。服从卡理斯玛权威者有义务承认它的名副其实并据此行动。但这种承认是不可能持久的,因为卡理斯玛特质在本质上就是不稳定的。若想要维持卡理斯玛型支配,就要依据合乎权威地位所要求的品质标准去寻找一位后继者。找寻手段包括根据神谕或天意的启示去挑选、由原来的支配者指定、由具有超凡魅力资格的行政班子指定以及使卡里斯玛品质具有遗传性或可让渡性。
以上三种支配类型只是一种理想模型,传统型支配和法理型支配是两种日常性的支配,而卡理斯玛型支配具有非日常性和不稳定性,这必然导致他会被迫转变为日常性的支配形式。在纯粹的传统型支配中,被支配者的反抗到达一定程度时便会发生革命,革命的结果便是支配结构朝着理性化的方向发展,即不断靠近法理型支配。传统型支配与卡理斯玛型支配也可能会相互渗透,因为两者的基础分别来源于对家族或家庭共同体、超凡魅力共同体的依附,这种依附关系带有一定程度上传统或宗教的神圣性。因此,三者不可能是完全纯粹的,它们会相互渗透、融合或转化。
感想:
首先,我觉得读书是一个增长知识、提升能力的过程。作为一名社会学系的学生,在前三年的大学生活中并没有重视阅读经典这一块,能够在大四稍微弥补上来一些这方面的空缺是很好的。刚开始读书时,仅仅停留在吸取知识的阶段,到现在能够慢慢将自己思考的或提炼的东西融入进知识里了。虽然写出来的内容总结还是很稚嫩,但我觉得这个过程还是很锻炼语言的组织和表达能力、逻辑思维的串联能力的。还需要加强的是思考力度。
另外,我觉得读书是个磨炼心性的过程。我是个比较浮躁的人,尤其不善于同时处理多项事情。读书教会了我专注,也让我在这件事情上感觉到了平静。当你真正从其他事情中抽出身来,去图书馆从早待到晚,专注在一本书上时,会感到身心都很轻松。有些同学或朋友和我说,每天读书还要定时汇报真的好不自由、好有压力啊,是的,压力会有,因为觉得自己不像其他同学一样沉静、努力就真的会有压力,但身处其中才知道,给你这样一种氛围去读书其实真的是一件自由又轻松的事情。

2019.04.01-05.05
书单:
《资本论》第一卷、第二卷
内容:
《资本论》第一卷
这一卷包括三大理论: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和资本积累理论。
首先,马克思论述了劳动价值论的基本理论:
(1)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物的有用性,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2)商品体现着劳动的二重性,具体的有用劳动生产使用价值,抽象的人类劳动形成价值。
(3)商品的价值形式包括四种: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货币形式。
(4)商品的拜物教性质的实质是“把生产者同总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成存在于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而掩盖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商品流通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产生了货币,其本质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它具有五项职能: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两项是基本职能,还有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等三项派生职能,这五种职能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第二部分,马克思论述了剩余价值理论: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本质就是价值增殖,即生产剩余价值的过程。劳动力所有者在雇佣市场上出卖劳动力,资本家支付给劳动者购买其所需生活资料的工资,若劳动者的劳动所形成的价值大于劳动力价值,则两者之间的差额就成为了剩余价值,剩余价值归资本家所占有。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不变资本只转移而不创造价值,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可变资本才创造价值,包括劳动力价值和剩余价值。因此,预付资本等于不变资本价值量加可变资本价值量,产品价值量则等于预付资本价值量加剩余价值量。
剩余价值率反映了资本家剥削劳动力的程度,它是剩余价值量与劳动力价值即可变资本价值量之比。在劳动力价值一定的情况下,资本家要想尽各种办法提高剩余价值率,就要增加剩余价值量,即增加剩余劳动。其中一种方法是增加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即延长工作日从而延长剩余劳动时间;另一种是增加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即在工作日时长不变的情况下,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从而相对地延长剩余劳动时长。绝对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的关系是辩证的——绝对剩余价值是相对的,它以劳动生产率发展到能够把必要劳动时间限制为工作日的一个部分为前提;相对剩余价值也是绝对的,它以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超过工人本身生存所需的劳动时间为前提。
每个资本家都致力于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追逐超额剩余价值,但这种竞争所带来的必然结果就是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了获得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经历了三个阶段:协作——分工和工场手工业——机器和大工业,这三个阶段的进展越来越有利于资本的价值增殖和工人的被剥削程度的加重。
马克思由一个剩余价值率公式的变化形式中总结了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实质,剩余价值率等于剩余价值与劳动力价值之比,即等于剩余劳动与必要劳动之比,即等于无酬劳动与有酬劳动之比。因此,资本本质上是对无酬劳动的支配权,一切剩余价值实质上都是无酬劳动时间的物化。
工资,表现为劳动的价格,是对一定量的劳动支付的一定量的货币。它主要有两种形式:计时工资,表现劳动力的日价值、周价值,取决于日劳动或周劳动的量和劳动价格;计件工资,产品必须具有平均的质量,劳动才能得到支付。计件工资是资本主义克扣工资和进行欺诈的最丰富源泉。
第三部分,马克思论述了资本积累理论:
资本价值的周期增加额构成了资本家的一项收入,如果这种收入只是充当消费基金,那生产过程只能是原来规模上的重复,即简单再生产。但资本家追逐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和资本主义竞争的外在压力必定会使得任何资本都转化为积累的资本或资本化的剩余价值,从而投入规模扩大的资本主义再生产的过程。因此,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不仅是商品的生产过程,也不仅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更是剩余价值资本化的过程。
资本积累的本性是,绝不允许劳动力剥削程度的任何降低或劳动价格的任何提高有可能威胁到资本规模扩大的再生产。因此,在资本积累过程中,可变资本部分必然会相对减少,也就必然造成相对过剩人口的累进生产,即一支随时可供剥削的后备军的不断扩大。这使得资本对工人的摆布更加肆无忌惮,就业工人的过度劳动和失业工人的竞争压力都使得他们所受的折磨加倍,从而也更加重了他们的贫困。
随着压迫、剥削、贫困的日益加深,工人的觉醒、联合和反抗也不断增长,资本主义繁荣的外表下隐藏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因此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灭亡和新社会的产生。
感想:
这一个多月的读书状态经历了一定的起伏,刚开始花了一周多的时间来处理论文,接着沉静下来读了两周的书,那两周是自读书以来专注度最高的两周,收获感很高,然后又对论文初稿进行了修改,接着再进入读书状态。感觉读书很不连续,每次中断后需要花些时间再进入状态。希望之后能更集中高效地处理其他事情,从而更加集中注意力于读书上。
读马克思觉得有一定的难度,需要花很多时间去理解他,读书时的思考相比以前提升了一些,写总结时再去回顾也能发现自己还有一些不懂的地方,所以反思也有了一定的提高。
接下来要继续读第三卷,从已经走在前面的同学那里得知,第三卷的难度会提升很多,所以自己也要拿出更好的态度和状态去面对。

2019.07.03-08.05
书单:
《时尚的哲学》
《社会是如何可能的》
《金钱、性别、现代生活风格》
《桥与门》
《货币哲学》(在读)
内容:
齐美尔对性别问题的一些论述
齐美尔对男女两性问题的论述大致分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男女性别特性的差异,二是婚姻中的两性地位,三是对卖淫这一社会现象的看法。

齐美尔认为,现代社会的文化形态是受男性支配的,男性等于客观。男性不仅比女性占优势,而且成为了人的一般性,而传统意义上的女性特征是以男人为取向的,令男人喜欢、为男人服务,补充男人。男人的特权强加给女人一种标准的双重性,一方面是男性的作为超性别的客观物出现的标准,另一方面是经常与这种客观物相对的女性特有的标准。
对男人而言,性别特性是一种只存在于与女人的关系中的行为,需要通过女性表现出来;对女人而言,它是一种绝对的、自为的、无条件地直接构成女人原本的存在,女性生活在自身的同一性中。由此,齐美尔认为,女性的性别特性是绝对的,而男性的性别特性是相对的。
齐美尔认为,现代社会性别差异的根源是劳动分工。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劳动分工,仍然体现的是男性的特性,要求男性的力量与之协调,但女性的特性得不到认可,女性的能力得不到发展。性别问题也体现为齐美尔所说的现代性危机之一,因此,构建女性文化是解决现代性危机的路径之一。

齐美尔认为,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时代,买卖妇女是一种具有社会特征的现象,它表面上表明了妇女社会地位的低下,但于娘家、于丈夫而言,它都表明妇女是有价值的。当一个男人投入了一定的金钱或其他付出的东西来得到一个女人,那么他在使用和支配妻子时会对其有所爱护,但这种支配是无条件性的。
嫁妆的出现和普遍化,使得支配妻子的无条件性原则被打破,因为嫁妆补偿了不事生产的妻子的生活费用,为其提供了一定程度上的经济独立和安全。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分工的出现,女性的经济价值急剧下降,其独立性也不断丧失,也加重了男性对女性的压迫。由买卖妇女到交换婚姻再到金钱婚姻,女性的社会地位不断丧失,渐渐沦为男性统治的附属品。

娼妓业的发展源于男性在性方面的成熟早于在精神、性格和事业上的成熟,源于满足男性生理需求的需要,而这种为了性行为而给予货币等价物的行为是对妇女人格的最深刻的贬压。当男人只用他人格的一部分投入这种肉体关系时,女人却以她自我的整个价值投入到交换之中。卖淫不是女人的自由选择,而是社会的要求,他也是比买卖婚姻更加彻底的货币交易,是一种社会问题。齐美尔主张对卖淫及其产生的社会问题的指责,不应指向妓女,而应指向社会本身;还主张要提高妓女的社会地位。
感想: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可以自全。”个人必须能够融入集体。一个月的集体读书生活,对我个人来说,是一个适应和转变的过程。集体包容和接纳了各种各样不同的人,这为我们的交流提供了一个平台,向同学请教问题或者给予同学一些启发或建议,都是很好的。我觉得良好充分的交流是建立在互相尊重、互相包容、平等沟通基础上的,每个人都在自己想要表达的时候被给予充分的时间和机会。有时候讨论交流可能也会引起一些摩擦或碰撞,可能是观点上的,也可能是交流方式或语言表达上的,但我觉得这些都是很正常的甚至是好现象,说明至少双方或者多方是能够对话的。而这些碰撞和摩擦是坦诚的、充分的沟通解决得了的。总之,集体或小组建设或多或少地会遇到一些小问题,但这些小问题都是可以大家一起来解决的。
自评:A-。

2019.08.06-2019.09.01
书单:
《货币哲学》
《爱欲与文明——对弗洛伊德思想的哲学探讨》
《健全的社会》
《社会冲突的功能》(在读)

2019.09.02-2019.10.26
书单:
科塞《社会冲突的功能》
弗洛伊德《梦的解析》、《自我与本我》、《图腾与禁忌》、《精神分析引论》
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论美国的民主》(上、下)
内容:
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群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学的一些基本问题,本次总结对涂尔干、韦伯和齐美尔等社会学家的相关论述作了一个梳理和汇总。
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大家可能第一个就想到了涂尔干,他在诸多著作中均有阐述。他认为人具有两种存在,其一是个体存在,它的基础是有机体,活动范围受到了严格限制;其二是社会存在,它代表个体通过观察可了解到的智力与道德秩序中的最高实在。社会先于个体而存在,个体从社会中获得他的属性和特性,感受群体的传统和宏图。社会现象的基础不是个人意识,而是所有个人意识联合起来形成的,因此社会只有在人类意识中才能是真实的,只有通过个体才能存在。
涂尔干在宗教范畴下阐述了宗教力作为一种实体化了的道德力或集体力,是如何在人们心中唤起集体观念、集体情感和集体意识的。真正的宗教信仰总是某个特定集体的共同信仰,这个集体不仅宣称效忠于这个信仰,而且要奉行各种宗教仪式,这些仪式不仅为所有集体成员共同接受,而且完全属于该群体本身,从而使这个集体成为一个统一体,并且必定会激发、维持或重塑群体中的某些心理状态。集体成员不仅以同样的方式思考有关神圣世界与凡俗世界的关系问题,而且还把这些共同观念转变为共同的实践,从而构成了社会。
此外,在《自杀论》中,在讨论自杀的社会原因时,涂尔干也阐述了集体生活和集体情感的强度、集体秩序与平衡的保持对自杀倾向的影响,信仰宗教和参加仪式、拥有牢固的家庭构成和巨大的社会动荡或全民战争等有利于维持一种具有足够强度的集体生活,增强集体感情,从而对自杀有一定的预防作用;而缺乏一定的家庭或社会关系、大型工业危机或金融危机等使得人们不再依恋集体,集体秩序被打破,从而推动人们去自杀。因此,集体的心理状态产生并存在于集体之中,然后影响个人并在个人身上以一种新的形式形成一种完全内在的存在,并对个人行为产生影响。
在韦伯那里,社会学是一门解释性地理解社会行动并对其进程与结果进行因果说明的科学。“行动”是指行动中的个人给他的表现附加了某种主观意义;“社会”行动是指该行动的主观意义还顾及到了他人的表现,并据此作为行动进程的取向。韦伯特别注重个人的行为动机,并从人的动机的理性层面入手解释重大的社会进程或探究因果联系。
齐美尔在阐述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时指出,个体的人作为直接可感的存在,作为相互关系发展进程的承载者,通过这些进程形成了社会,社会反过来会制约个体的行动。在这一关系中,重要的不是个体或社会,而是社会关系互动的形式。他在《货币哲学》中写道,当货币交换形式逐渐取代了实物交换形式,社会成员之间的互动形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社会中的一切关系都变得越来越客观化、货币化,人们的活动和生活越来越依赖于复杂的技术所创造的客观环境,越来越依靠更多的人,即依赖社会,但并不依赖任何一个具体成员。人只是各项功能的载体,所以人越来越依赖的只是人的成果,这将约束和限制个体特性的活跃和发展。与涂尔干主张通过塑造“集体人格”,将社会性与个体性统一于个体身上不同的是,齐美尔呼吁培育人们内心的宗教性,由个体的宗教情绪构筑社会的新秩序。
此外,米德、勒邦、麦克·杜格尔、弗洛伊德等作者也对个人与社会、个体与集体的关系有所论述。弗洛伊德在《梦的解析》中指出人是一种部落动物,集体心理是最古老的人类心理;米德在《心灵、自我与社会》中指出人之所以作为人而存在,是因为他属于一个共同体,他接受该共同体的规定并使之成为他自己的行动;麦克·杜格尔在《集体心理》中指出个体之间的心理同质性越高,即兴趣、情感、心绪等方面的相似性越高,集体心理的特征就越明显;勒邦在《集体心理学》中指出处在集体中的个人会表现一种均有的性格;但个人也会表现出一些新的前所未有的性格,即个性也会有一定的发展空间。
感想:
总是快到读书检查汇报的关头才翻出自己零碎的笔记,从中抽取一些出来拼凑出一篇总结,以后要形成读完某本书、某位作家就进行总结的习惯,适当地为难自己,在总结上多下功夫。

2019.10.27-2019.11.26
书单:
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
帕累托《普通社会学纲要》、《精英的兴衰》
卢曼《信任:一个社会复杂性的简化机制》
舍勒《知识社会学问题》(在读)
内容:
本次汇报的主要内容是帕累托在《普通社会学纲要》中阐述的第一个理论,关于非逻辑行为。
首先,帕累托对逻辑行为与非逻辑行为作了界定和区分。他认为,就形式来说,任何人类知识都是主观的;就内容来说,可分为“客观的”知识,即同事实相符并在事实中证实的知识;“主观的”知识,即同事实不符、仅同某些人的认识一致的知识。人们的行为也可分为两种,即逻辑行为和非逻辑行为。逻辑行为是指客观目的与主观目的同一或客观和主观上都有逻辑目的的行为;非逻辑行为是指客观目的和主观目的相异的行为。
非逻辑行为可分为四类:第一类是行为在客观和主观上都没有逻辑目的,即手段在实际上和意识中都没有和目的联系起来,出于礼貌和习俗要求的大量行为属于此类;第二类是行为在客观上没有逻辑目的,但在主观上有逻辑目的,行为的手段和目的之间没有逻辑联系,但行为主体却误认为其手段能够导致目的的达成,出于礼貌和习俗的行为,在行为主体提出任何动机为其辩护时,就变成了这一类。第三类是行为在客观上有逻辑目的,但在主观上没有逻辑目的,此类行为产生和所用手段有逻辑联系的结果,但行为主体并未想过手段与目的之间的关系,人类的生理反应或动物的本能属于此类。第四类是行为在客观和主观上都有逻辑目的,但客观结果不符合主观目的。
帕累托进一步指出,第三类和第四类非逻辑行为还可划分为两型:如果行为主体认识客观目的,就接受此目的;如果行为主体未认识客观目的,就不接受此目的。此处的客观目的是直接目的、实在目的,处于观察与经验的领域,而不是在此领域之外的想象目的。想象目的仅是一种主观目的。
帕累托是从经济学转向社会学研究的,他认为经济学本质上研究逻辑行为,社会学主要研究非逻辑行为。而非逻辑行为中的第二类和第四类是最重要,最值得研究和分析的。在研究非逻辑行为时,他主张采用逻辑手段,即研究本来面目的非逻辑行为,而不让非逻辑行为具有逻辑的外表。他进而区分了展示非逻辑行为本来面目的东西和展示其逻辑外表的东西,即“剩余物”和“派生物”这两个概念。
剩余物是指非逻辑行为剥去逻辑外表后所剩余的东西,即本能、情感或潜意识的表现,它不是情感或心理状本身,而是我们没有直接认识或许甚至不能间接认识的情感与行为(现象)之间的中介物。帕累托将剩余物分为六种:组合的本能;集合体的持久性;用外在行为表现情感的需要;同社会性有关的剩余物;个人及其附属物的完整性;性剩余物。他认为前两种最为重要——组合本能促使社会打破平衡、不断革新与发展;集合体的持久性则促使社会稳定、平衡、停滞。
派生物是指对非逻辑行为的逻辑解释,由剩余物即本能或情感表现所派生出来,包括意识形态、辩护性理论等。帕累托将派生物分为四种:断言;权威;情感和原则的一致;口头证据。帕累托主要从逻辑解释可能具有的说服力的主观方面来概括并研究派生物,人们接受派生物往往并非被逻辑推理所折服。
在之后的精英循环理论和关于社会平衡的论述中,帕累托将剩余物和派生物的概念及两者间的关系应用其中,在此先不作阐述。
回到帕累托所说的科学地研究非逻辑行为,他提出了逻辑——实验科学概念,逻辑——实验科学就是观察的科学,它同客观实际一致,其规律仅是观察的一致性并受观察的时空限制;逻辑——实验科学摒弃任何超验和形而上学教条、基于情感的推理。它追求的是实验真理,不是理论的社会效用,帕累托拒绝把一种理论的社会效用同其实验真理结合起来。他认为,实验真理同社会效用是否统一,只有通过对事实的观察才能确定。
他进而提出了逻辑——实验科学的方法论:不关注任何宗教、神学、形而上学的信仰或道德、哲学真理;研究范围仅限于经验和观察的范围;从事实出发提出理论;一切研究提供的可能性或大或小,至多是非常可能的结果;只思考事物,而不关注其名称激起的情感;只在经验和观察中探寻命题的证据,摒弃同情感、良心发现一致的证据;只使用符合事实的词语,严格界定其尽可能准确的含义;先在整体上研究,再考虑细节。
在社会科学各学科中,说服力量主要源于情感,通常由于逻辑推演同情感相符才被接受。相反在逻辑——实验科学中,情感部分趋于零,随着科学的逐渐完善,其说服力量全部源于逻辑部分与事实。尽管逻辑——实验科学与情感无关;但情感还是多少渗透到此领域。社会科学中的大部分理论都接近包含非实验实体部分的类型,但它们却盗用实验理论的形式和外观;实际上,它们大都属于超验理论或伪实验理论。因此,帕累托提醒人们注意,通常给实验补充某些东西的理论,其本质因素或部分至少没有全部表现出来,需要对其进行深入的探究。
感想:
之后要更加集中高效地完成课程任务,科学合理地安排自己的时间,重心始终放在读书上。在2019年结束之前完成过渡时期的阅读,进入后四大家。
[ 此贴被朱文沁在2019-11-27 09:43重新编辑 ]
Posted: 2018-11-23 10:26 | [楼 主]
小土豆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83
威望: 83 点
金钱: 830 RMB
注册时间:2018-10-09
最后登录:2023-05-09

 

中间有这么多杂事要处理还能静下心来读这么多书,很棒,继续一起加油吧
朝气蓬勃,努力生活;好好学习,天天读书(๑•̀ㅂ•́)و✧
Posted: 2018-11-23 13:03 | 1 楼
贾桐
级别: 圣骑士


精华: 0
发帖: 175
威望: 175 点
金钱: 1750 RMB
注册时间:2018-01-12
最后登录:2020-11-12

 

一个月读了八本书好棒呀!还能用这么短的篇幅概括一本书的内容,厉害!一起努力吧~
我是小猴,我在阳光阳刚的成长中…☀
Posted: 2018-11-24 09:18 | 2 楼
薛信xx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136
威望: 136 点
金钱: 1360 RMB
注册时间:2018-10-10
最后登录:2019-08-06

 

文沁总结得非常好,读书笔记也很认真仔细,并且数量上也有保障,我们一起加油
Posted: 2018-11-24 09:31 | 3 楼
肖琳lx
级别: 侠客


精华: 0
发帖: 43
威望: 43 点
金钱: 430 RMB
注册时间:2015-10-23
最后登录:2018-11-27

 

不管是读书还是总结,都需要一个慢慢进入的过程,保证每天有连续的时间投入到阅读中、思考中很重要。第一个月就读了这么多书,而且劲头十足,也对自己提出了要求,设定了目标,很不错!继续加油呀!
Posted: 2018-11-28 00:16 | 4 楼
胡天
级别: 侠客


精华: 0
发帖: 41
威望: 41 点
金钱: 410 RMB
注册时间:2018-10-09
最后登录:2022-04-27

 

韦伯的思想总结得很棒!压力就是动力,一起静心读书!
Posted: 2019-04-16 22:50 | 5 楼
万书润民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100
威望: 100 点
金钱: 1000 RMB
注册时间:2018-09-30
最后登录:2021-10-06

 

总结的很到位~报告看起来也很舒服~
Le vent se lève… il faut tenter de vivre!
Posted: 2019-05-13 21:56 | 6 楼
刘治江
级别: 新手上路


精华: 0
发帖: 21
威望: 21 点
金钱: 210 RMB
注册时间:2019-05-05
最后登录:2020-10-31

 

真是深入的理解,板式让人很舒服,一起加油啊,小伙伴!
Posted: 2019-05-14 21:49 | 7 楼
mmnm
级别: dsgsdag


精华: 0
发帖: 9
威望: 9 点
金钱: 90 RMB
注册时间:2019-01-21
最后登录:2019-11-27

 

数量很多,总结也清晰明了,一起加油呀~
Posted: 2019-05-19 12:07 | 8 楼
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
三农中国读书论坛 » 中心研究生读书报告

Total 0.178695(s) query 4, Time now is:11-23 03:02, Gzip disabled
Powered by PHPWind v6.0 Certificate Code © 2003-07 PHPWind.com Corpo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