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单】
1.《自杀论》
2.《乡土中国》(在读)
《自杀论》,作者埃米尔.迪尔凯姆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社会学家。这是我读的第一本社会学相关书籍,选择这本书是因为看到群里有同学提到,而恰好贺老师给予了肯定。并且,我在网络上搜索了社会学入门必读书籍,知乎上有很多人推荐这本书,便以它作为我接触社会学的开端了。
读下来觉得并不算特别难懂,作者为了说明自己的观点列举了大量数据,通过数据对比很容易让读者明白作者的观点。但是,大概是上班时间偷偷看书,读的不是很连贯,有时候还会断片,所以让我养成了一开始阅读,就先扫一遍目录的习惯。
《自杀论》一书中,作者在阐述的一个核心观点,即影响自杀的主要因素并非个人自身,而是所处的社会环境。作者将自杀分为利己主义型自杀、利他主义型自杀以及反常型自杀。
利己主义型自杀即将自己看作高于社会;利他主义自杀则是个人过度服从、依赖社会的表现,感觉其中存在个人牺牲主义的思想色彩,多发生于早期社会团体中;反常型自杀更像是一种冲动性行为,突然受到外部刺激。并且这三种类型的自杀并不是绝对分离的,二是可以两两交叉。
作者开篇对自杀下了一个明确的定义:人们把任何由死者自己完成并知道会产生这种结果的某种积极或消极的行动直接或间接地引起的死亡叫做自杀。其实看到这个概念,我一直在想,如果一个人被胁迫进行自杀,那这种自杀应该属于哪一种,还是说,这应该属于谋杀。
看完《自杀论》,非常强烈的想要知道中国有关自杀的相关数据,也进行了搜索,但得到数据之间有较大出入,可信度较低。
不得不说《自杀论》勾起了我对中国社会的强烈兴趣,在此之前我是完全不想关注社会的,可能是责任感缺失吧。总之,因为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兴趣,原本打算像大家一样一个社会学家的著作读完再读下一个,结果直接把《乡土中国》排到了自杀论后边。
《乡土中国》
乡土本色:提到基层我首先想到的是社区,大概是因为工作的缘故,但不可否认大部分基层都是由“村”为单位组成的。书中说乡下人是离不开土地的,不如说国人都是离不开土地的,不管走到哪里只要有可利用的空地,国人总喜欢尝试耕种,或许也有“吃货”属性作怪的成分吧。
文字下乡:作者认为基层的乡土性与文字的庙堂性一开始并不相适应,这正是这个原因文字下乡才会在时间与空间上有一定隔阂,只有当这种不适应消除,文字才能真正的下乡。
差序格局:用于描述亲疏远近的人际格局,如同水面上泛开的连晕一般,由自己延伸开去,一圈一圈,按离自己距离的远近来划分亲疏。 (对这个词语印象深刻,在民俗学19年考研试卷名词解释中出现,当时看到完全不解其意,而今终于知道出处。)
维系着私人的道德:西方的“团体格局”中,道德是建立在团体与个人的关系之上的,团体分子与团体的关系是相等的。而在“差序格局”的社会中,道德是由无数私人道德要素结成的网络,没有绝对的适用标准,因关系的远近而伸缩。
家族:乡土社会中的家族可大可小,是通过生育功能延续的事业社群,以父子为主轴,夫妻为配轴。
男女有别:因为两性差别无法被亲身体会,为寻求社会稳定,男女按一定的规则经营分工合作的经济和生育事业,并以同性为主、异性为辅的家族代替以异性组合为主的家庭。
礼治秩序:乡土社会是一个礼治的社会,法的意识相较淡薄。礼不等于礼貌,而是被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无需外在权利维护,而是在教化中培养人的敬畏之心。
无讼:法律虽然是为了保护个人权利产生,但在乡土社会中却会产生副作用。是单纯破坏原有礼治秩序,却没有改变原有思想观念的弊病。
无为政治:中国历史的皇权政治形式是有为和无为的交替,而人民的实际生活中权力结构是无为的。(想到以前的汉服商家吧实行无为而治,依靠贴吧自净功能管理,大家相处都很和谐;反而是突然被百度空降吧主后,开始走向混乱,人气衰弱。)
长老统治:乡土社会中的权力结构,除了横暴权利、同一权利,还有教化权利,既非民主也非不民主,作者将其称之为“长老统治”。
血缘和地缘:血缘是按照亲属关系来决定权利、义务,地缘是从商业里发展出来的社会关系,从血缘到地缘是社会性质的转变。
名实的分离:乡土社会的变迁是缓慢的,反对以“注释”的形式变化着长老权利,渐渐使名与实分离。
从欲望到需要:乡土社会中人靠欲望行动,欲望本身是为了达到某种生存条件,到现代社会中,人注意到了生存条件本身,变有了“需要”,这种变化是社会变迁的重要表现。
【感想】人生第一次接触社会学的东西,感觉又新奇又陌生,这一个月都在寻找合适的入门方式,希望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尽可能多的理解、掌握社会学思考方式和脉络。
目前觉得最大的困难就是工作和读书在时间上的冲突,碎片化的读书时间导致思考上的不连贯,不得不多次倒回重读进行接续。
5月份开始希望每个月能阅读至少2-3本书,并且努力平衡工作和学习的关系,慢慢追赶其他同学的脚步。
【自评】C+
[ 此贴被杨晶晶在2019-05-11 08:26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