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主题: 魏彩云的读书汇报 打印 | 加为IE收藏 | 复制链接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魏彩云
级别: dsgsdag


精华: 0
发帖: 16
威望: 16 点
金钱: 160 RMB
注册时间:2016-05-07
最后登录:2019-03-08

 魏彩云的读书汇报

2016820日书单
涂尔干:
   
《原始分类》       
   
《社会学方法的准则》
   
《自杀论》
   
《社会分工论》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乱伦禁忌及其起源》
   
《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
   
《孟德斯鸠与卢梭》
韦伯:
   
《宗教社会学》
 
     
孟德斯鸠、卢梭、圣西门和涂尔干的政治哲学思想
一、孟德斯鸠政治哲学
     
孟德斯鸠确立了社会科学的必要条件,即有明确的题材,社会科学的题材是社会事物,也就是法律、习俗和宗教等。他的科学是社会科学,所处理的是社会现象,而非个体的心理,行动问题是他的主题,他塑造了类型和法的概念,在类型学中,孟德斯鸠指出社会科学不能描述个体,只能描述类型。他把统治类型分为共和政体,君主政体和专治政体三种类型,分类依据是现象本身,至今他的分类原则依然是有效的。他认为共和政体是最优越的政体。关于法的概念,他关注的不是制定新的政治秩序,而是政治规范,其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他提出了自然法和社会法,认为社会法是加诸在自然法之上的审慎行为。习俗自发的从社会存在中产生,法律则是通过立法者的自发意志确定下来的,他认为法律来源于习俗。孟德斯鸠相信社会现象有固定和必然的秩序,他把模棱两可的因素引入了法的概念,孔德的贡献就是消除了这种模棱两可的因素。
二、卢梭的社会契约思想
     
卢梭的政治哲学主要围绕社会契约论建构。社会契约论的主要目的是发现一种结合的形式或公民状态的形式,这种形式的法则可以附加于自然状态所固有的基本法则之上,而不采取暴力。他区分了自然状态和公民状态,自然状态是一种和平的无政府主义状态,个体间相互独立,依赖抽象的自然力。公民状态依赖普遍意识,从自然状态到公民状态的转化,带来了事实秩序到法律秩序的转换,产生了道德。公正存在于个体之外,是自称一类的存在,并决定着法律。它就是社会。卢梭将主权看做由所有个体意志组成,是个体意志细致考虑与国体有关、与公共利益有关的问题的产物。主权是一种集体力,是通过契约建立起来的,为普遍意志服务。卢梭关心的是确立社会秩序的政治法,卢梭认为民主政体是政府的理想形式,君主政体是最坏的体质。因为在民主政体中,普遍意志能够以最令人满意的方式支配个体意志,在君主制中,个体意志不会享有太多权利。
三、圣西门的实业体系组织
       
临近10世纪,军事力量和牧师占主导地位,11世纪自由公社把实业解放出来,精确科学把科学解放出发,但仍然受到旧制度限制,圣西门主张废除旧制度,建立实业体系。圣西门的实业组织由劳动者组成,政府的任务不应该影响公共生活的实际基础,只履行一种次要的和消极的角色,他保护生产者,踢除懒汉。并设有生产者中的精英组成的委员会,实业组织有双重目标,即道德目标和经济目标。道德目标是限制利己主义,博爱,改善工人的生存状况。经济目标是尽可能有效的组织社会生产,财产必须在最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基础上得到确立和建构。这也是实业政治最首要和最基本的目标。实业组织只有借助国际组织才能建立,这种组织即是世俗的,也是精神意义的。从世俗方面,他由委员会制度构成,管理共同事物。从精神方面,他是一种新宗教,对人有精神引领作用。圣西门的学说一方面是科学学说,一方面是宗教学说,两者并无矛盾之处。因为上帝与自然是同一的,有时候他被视为科学所研究的自然,有时候是宗教的神,并将博爱原则建立在事物本性的基础上。
四、涂尔干政治哲学思想
     
涂尔干指出了国家与个人的关系,国家的主要功能就是为何和如何解放个人性格,国家越强大,个人越会收到尊重。国家通过控制构成国家的各种社会,从而防止社会在个人之上构成压制性作用,减轻目前存在的暴政。个人也要存有爱国主义情怀。涂尔干认为民主制并不取决于支配国家的人有多少,民主制真正性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政府意识的范围非常大,二是政府意识与众多个人意识之间存在非常密切的关系。民主制的特征是人们与整个社会的沟通方式,政府意识越是局限于机构的有限范围内,这种意识所能影响到的对象就越少,他与社会各个领域形成联系的纽带就越少。涂尔干认为最不道德的是杀人和偷窃。禁止杀人的理由是人格已经成为神圣的尊崇对象,国家文明程度越低,杀人现象越普遍。涂尔干关注财产权和契约权两种政治权利。财产权是既定个体不让其他个体或集体使用既存物的权利,唯一的例外是国家和规模较小的国家机构也拥有使用权,不过这种使用除非出于特殊的情况得到法律允许,才可以实施。财产具有神圣性,而且这种神圣性有传染性,可以传递给与之相关的一切对象,再次基础上涂尔干提出了增益权和土地财产权。如人们设有界标和界石,门和墙也是如此,所以未婚妻需要抬过门槛。在契约权中,涂尔干指出了契约权的发展历史,由血盟契约到物权契约,程式契约,合意契约,然后是公平契约。

           
                 
涂尔干的社会道德决定论思想
一、道德与宗教
     
道德和宗教最初是混同的,后来逐渐分离,最后宗教开始仿效道德,道德有一种用宗教理想的形式的表达自身的倾向。宗教中本质的是神的概念,道德则需要借助制裁的保障机制来维持自己。宗教是一种与众不同又不可冒犯的神圣事物有关的信仰和仪轨所组成的统一体系,这些信仰和仪轨将所有信奉他们的人结合成一个被称为教会的道德共同体之内。涂尔干认为图腾膜拜,即动植物成为敬畏对象,是因为他们激发了强烈的虔诚,图腾制不是关于动物、人或图像的宗教,而是一种匿名的,非人格的道德力的宗教,他见诸于所有这些事物,而又不与其中任何一个混同,图腾即是物质的,又是道德的。这种来自集体的道德力能使人敬畏。这种道德力量也确实存在。他就是社会。宗教力也是这样一种实体化了的集体力,也就是道德力。他由我们从社会角度出发在内心所唤起的各种观念和情感构成。宗教力具有传染性,同一本原同样赋予不同对象生命力的情况不断发生。由此产生了各种仪式,如消极膜拜,积极膜拜和攘解仪式。消极膜拜的作用是禁止接触神圣事物,积极膜拜则提供了氏族成员进入神圣事物的途径。攘解仪式是在不安和悲伤下的仪式。仪式首先是道德的和社会的,仪式是为维护信仰的生命力而服务的,仪式能够对事物产生作用,能够保证物种繁荣兴旺,到这种作用不过是对其实施的道德作用的反应,仪式使人更确信自己的信仰,起着教导的作用。例如攘解仪式中绝望,悲伤,呼喊和眼泪是仪式的规则,这种规则的原因不是私人情感的表露,而是群体强加给他的责任,直系亲属把悲伤带给群体,社会也会对集体施加道德压力,使他们伤害自己,使场面血流成河。
     
乱伦起源于外婚制法则,产生外婚制的原因是外婚制是一种接触禁忌,就像神圣事物避开凡俗一样,对于血液的接触禁忌又与图腾信仰联系在一起,所以就产生了隔离仪式,这些仪式又与性交往的通行观念联系在一起的结果。其中家庭情感是相互尊敬的,是一种义务,而性是没有义务和规则,没有道德的。追求一个应该报以尊重之情的人不符合道德。所以我们应该拒绝乱伦。
二、道德与社会
     
在原始社会,个人意识和集体意识共同构成了了一种实体,他们共同有唯一或者相同的机制,所以他们紧密的结合在一起,这样就产生了机械团结,他来源于个人相似性,同时把个人与社会直接联系起来,个人意识完全依赖集体类型。随着社会的发展,共同意识的思想方式和感情方式变得更加普遍,更加模糊,从而给个人的发展留下了余地,社会容量和社会密度越增加,劳动分工也越来越发达。由此产生了有机团结。有机团结建立在社会分工基础上,以个人的相互差别为基础。分工在此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分工使个人摆脱了孤立状态,形成了相互之间的联系。分工本身就是道德的,分工所产生的道德影响在人们之间建立了一种团结感,这才是它真正的功能。但是有机团结的分工还不够完善,因此产生了三种反常的分工,即失范的分工,强制性分工和不适当的分工。社会由此产生了动乱。涂尔干接着研究了自杀现象,涂尔干将自杀的类型分为利己主义自杀,利他主义自杀,反常自杀和宿命型自杀。最普遍的,最使每年自杀总数增加的自杀类型是利己主义自杀。自杀产生的原因并非是个人问题或外部环境,而是社会因素。自杀与集体生活有关,与反常分工的动乱有关。涂尔干认为要防止和解决社会动乱最重要的措施就是建立新的道德秩序,即道德化。职业团体可以担负这一责任。因为行会可以形成一种集体人格,有其独立自主和对成员的权威,形成一种道德环境。这种道德力量可以抑制利己主义自杀。同时职业团体可以防止国家过多干预而产生的弊病,成为个人和国家之间的纽带。而且职业团体为每种职业制定了明确的规范,所有的规范都是以整个法人团体的利益为基础的,可以防止失范的分工。
    道德事实是由具有制裁作用的规范构成的,制裁是所有道德规范的基本要素。道德和法律一样具有同样的目的,道德的实施者是社会,而不是国家。道德的应用范围甚至比法律还要广泛。
三、个人感悟
       
涂尔干的书我快读完了,除了道德教育,道德教育准备下个月在看。在对涂尔干做总结时,觉得他的书中最多的就是道德,集体力,社会这些词,所以我以道德为链条总结了一下涂尔干的道德思想。总体来说还是觉得涂尔干的书逻辑性很强,几乎每本书都有总结,解释,再总结的这个过程。
     
来到华科已经一个多月了,这一个多月我从刚开始的不习惯,睡不着,读不懂的状态慢慢的乐在其中了。刚开始读书的时候很辛苦,很多时候读完一本书还觉得自己没有读好,怕自己没有读透,是不是遗漏了什么重要的内容,特别是当书里的内容很难理解的时候。慢慢的我摒除了杂念,就是想看书,看完一本之后总是很期待另一本。跟别人讨论的时候也很开心,吃饭的时候都忍不住多吃几碗。想到以后就要离开了,也忍不住的伤感。我告诉自己回到华师后也要继续读书,不能偷懒,切娇切燥。








2016年5月7日魏彩云的读书汇报

阅读书目
儒教与道教 .韦伯
学术与政治.韦伯
经济通史.韦伯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韦伯


韦伯背景介绍:

    1864年4月21日,马克斯•韦伯生于德国图林根的埃尔富特市。他的父亲是一个商人,也是当地有名的政治家。韦伯自幼受到实用政治风气的包围。终其一生,韦伯饱受政治生涯和学术世界割裂的冲突。韦伯的母亲海伦妮•法伦斯坦-韦伯是位很有文化修养、热衷于宗教和社会问题的妇女。她对她的儿子影响很深,使他对宗教具有炽热的感情。韦伯的母亲是新教徒。母亲培养了他克己奉律、正直为人的伦理观念。韦伯是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政治家、经济学建、哲学家、是整个西方一位最具生命力和影响力的思想家。

儒教与道教
    韦伯以一个相对“外行人”的角度以中国的城市、神明、官僚制度、农业制度和士人阶层等为基点来研究中国的儒教与道教,并把它与以清教为主的西方宗教进行对比,这本书着重于解决一个问题,即中国没有产生资本主义“理性”精神的原因。
    物质因素方面,在中国的社会学基础中,首先,贵金属拥有量增长导致货币经济发展,特别是国家财物的增长,但是这种发展并没有冲破传统主义的束缚,相反却强化了它。其次,中国城市缺乏政治上的特殊性、缺乏西方城市而有的政治力量。没有城市自由的原因在于宗教的束缚过大,人们对于统治的麻木不仁和胆小怯懦。然后,官吏获取官位需要大量的金钱,于是他们上位后敛赋。因此对传统经济和管理形势的任何干预都会侵害到官僚阶层的利益,影响他们的俸禄,因此官员强烈反对税费改革。最后由于氏族的干预,氏族对族人的过度保护。现代大企业“劳动纪律”与自由市场的劳工淘汰以及审核西方的理性管理,在中国都会受到阻碍。中国缺乏资本主义经营的法律形式和社会学基础,在中国经济中从未出现理性化的客观倾向。在中国的家长制司法中,律师无一席之地。
      精神因素方面,儒教是由中国有官职的士人阶层组成,中国的教育不仅考虑俸禄,还受到经书的约束,他是一种俗人教育,不教数学、自然科学、地理学和法学,只学习古典经书。在儒教徒看来,他们追求的是君子的境界,他们认为财富并不可靠,财富会扰乱心灵高贵的平衡。中国的哲学没有思辨和系统性,没有西方法律学理性化的形式,没有逻辑学,它仅仅是实践的、务实的。道教被奉为异端。道教的信仰和风水学阻止了现代交通和工商企业的发展,在这方面,道教比儒教更具有传统意义。
      清教教友之间相互信任,这种信任、诚实有利于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官方独裁,因袭不诚实,儒教重面子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儒教的任务是适应此世,清教则是通过理性改造此世,清教认为人天生有罪,救赎的机会只有一次,他们十分珍惜自己在人世间的时光。对于清教徒来说,财富并不是他们的最终目的,只是他们的天职,是个人美德的标志,但是沉溺与消费会使他们被抛弃,因此他们更重视资本的原始积累。
    韦伯承认中国已经有发展资本主义的物质条件,但是它缺乏西方特有的禁欲主义精神,而宗教的力量对于民族性格的形成有着决定性的影响,间接地以精神的力量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

学术与政治



      学术与政治这本书向我们传达了韦伯对于以学术为业和以政治为业的态度,在“价值中立”的指导下,韦伯回答了献身于学术并以此为业的学生的处境如何?以及科学的积极作用?回答了以政治为业的两种方式?以及政治和道德的关系?无论是以学术为业还是以政治为业都不可避免的碰到两难的困境,我们在做选择的同时,应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详细了解,做出正确的选择。韦伯的这本书就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参考。
      以学术为业中韦伯强调讲师能否升迁靠的是机遇,而不是能力,这是源于人类合作。从事学术的人要清楚的指导科学工作中存在巨大的风险,即灵感,而灵感的出现取决于科学命运,也取决于是否有天赋。热情是天赋的前提。韦伯批评了文人中流行的神秘主义思潮,他认为在科学领域,个性是指有哪些全心服务于他的学科要求的人才有的,如果有人把她当做表演,试图以个人体验来证明自己,这样一个人是不具备个性的。韦伯以这样的观点告诉我们一个以学术为业的人应该踏踏实实的效忠于他的事业,而不是一个人的经验来夸耀自己。韦伯认为在课堂上,教师不应该以各种方式将任何先入为主的观念强加于学生,他只需要把概念、真相告诉学生,学生有自己的判断。在科学内部韦伯只承认真理的价值,信守纯理论的工作,即概念的工作。
      以政治为业中韦伯区分了三种统治方式:传统型、魅力型和法制型。区分了以政治为业的两种方式:为政治而生存和依靠政治生存。区分了两种官吏:专业官吏和临时政治家。比较了三个国家的政党:英国、美国、德国。韦伯认为激情、责任感和恰如其分的判断力是政治家的决定性因素,并且特别强调了恰如其分的判断力的重要性。恰如其分的判断力指保持内心的冷静、保持距离、拒绝虚荣等。韦伯引入了信念伦理和责任伦理两个概念。信念伦理是坚守自己的信念,不考虑结果。责任伦理是必须顾及自己行动所产生的后果。在行动领域内责任伦理的重要性是希望人们警惕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的陷阱。他强调了新闻工作者在政治领域令人尴尬的地位。新闻工作者由于劳动的强度和实效性越来越强化,他们缺乏“闲暇”,而在通常情况下,政治家不仅很富有,而且他的收入不依靠他本人持续的将收益用于经济收益上,即他们有很多空闲时间从事政治。韦伯提出了以政治为业者在道德上的两难困境。

新教伦理以资本主义精神

      新教是16世纪宗教改革之后的路德教、加尔文宗和安立甘宗三大教会。内部教派的分类是非常复杂的。中国人称之为基督教或耶稣教。宗教伦理是人与人相处的道德准则。 在这本书中韦伯深入挖掘近代资本主义在西方出现的原因,他从各方面阐述了近代资本主义精神,最终他的结论是新教伦理对于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具有很大的意义。
      在宗教派别和社会分层中,本书将天主教和新教进行对比,发现天主教青睐传统手工业和人文教育,而新教在工商业领导人、资本占有者、管理者和高级技工中人数较多。在16世纪,经济最发达,自然资源最优越的地区都转向了新教。新教徒拥有大量的资产,因此对于资产阶级的禁欲思想就显得尤为重要,新教徒有经济理性主义的倾向,天主教徒则没有,他们苦修来世,禁欲主义,对现实的利益不屑一顾。而新教徒节制有度、讲究信用、敢想敢做、固守着资产阶级的观点和原则。并且如果因为经济的成功他们声名在外,他们会因此窘迫不堪。
        韦伯写这本书的时候,资本主义发展正处于上升时期,德国属于经济腾飞时期,仅次于美国。西方人的精神状态是极度自信和高涨的。马克思认为是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了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韦伯通过资本主义的精神气质来阐述资本主义的发展。这种精神气质推动着近代资本主义的确立。对财富的贪欲,不等同于资本主义,更不是资本主义精神。资本主义更多地是对这种非理性欲望的一种抑制或至少是一种理性的缓解,只有到了各种社会条件的成熟,与新教伦理的结合才确定了一种合理的资本主义形式。路德的职业观是传统主义的,他要求教徒固守在上帝给他安排的职业上,并把世俗的活动限制在既定的职业范围之中。
        哥赛将加尔文教徒在各聚集地成为资本主义的温床,韦伯借用富兰克林解释了资本主义精神,只有处于上升期的工业中产阶级体现了资本主义的精神。韦伯通过基督教中加尔文宗、虔信教、循道教和浸礼派等分析了新教伦理中禁欲思想以及在俗世中的作用。加尔文教认为人类只有一个生存意义,就是服务于上帝的荣耀。对于谁得到了上帝的恩宠,加尔文教认为这是对上帝秘密的窥探。教徒的行动起源于上帝的信仰这种信仰通过行动加以证明。这样选民为了证明自己是上帝的选民,就会努力工作,节俭。这种禁欲主义对日常生活的影响,使新教教徒在追求财富的同时不会陷入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中中,因为他们只崇拜上帝,他们的财富属于上帝,他们只是代替上地进行管理,他们的义务就是把自己所掌控的上帝的财富最大程度的应用。

经济通史

      韦伯的经济通史从远古时代的家庭、氏族、村落和庄园说起,向读者展示了前资本主义的工矿业、商业,意图是描述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这本书的内容很多,特别是散落的知识点,对于每一个标题,韦伯都会通过各个国家的具体情况展开,对不同国家的情况进行对比,找出它们的不同和相似点,比较他们之间存在的逻辑关系。在这本书中,我们更过的见识到了韦伯理想类型的强大魅力。这本书以理性为主题,想我们展示了资本主义的理性化。
      韦伯接受了马克思的剩余学说,但剩余价值理论并不是韦伯的现代资本主义的核心概念。在韦伯看来,资本主义的必要前提是自由竞争。我们这个时代是理性化和理智化的,一个合理的自办主义企业就是一个负有资本会计制度的企业,现代簿记和结算的方法来确定企业的收益能力。私有产权是资本主义产生热那个的基本条件,自由交易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基础,理性的技术催生了资本主义。公正严明的法律制度为资本主义保驾护航,这些表明了资本主义在欧洲产生的原因。

个人感受

1、之所以这个月选这四本书是因为他们都是韦伯写的,而且相互之间互为补充,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我对于韦伯理论的理解。比如经济通史中渗透着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主义精神,儒教与道教和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也有很多互通的地方。
2、我觉得我对于经济通史的认识不足,一来好多散落的概念使我无从下手,二来大部分章节都在叙述远古时代和资本主义前期的概念,让我觉得无所适从。在最后确定了它的主题才觉得有点领悟。
3、对于一些内容,我觉得我的总结性不强,读书汇报的连贯性和逻辑性不足。





[ 此贴被魏彩云在2016-08-28 09:33重新编辑 ]
Posted: 2016-05-07 15:25 | [楼 主]
田舒彦
级别: 侠客


精华: 0
发帖: 43
威望: 43 点
金钱: 430 RMB
注册时间:2013-01-27
最后登录:2017-05-23

 

第一个月就能把这些硬书读下来,很厉害呀!
Posted: 2016-05-30 13:10 | 1 楼
贺苏园
级别: 总版主


精华: 0
发帖: 71
威望: 71 点
金钱: 710 RMB
注册时间:2015-08-06
最后登录:2020-01-05

 

很好

觉得总结性不强,连贯性和逻辑性不足
的原因只有一个
你看的时间还不够长,看过的书还不够多
之后自动就好了  
Posted: 2016-06-07 02:53 | 2 楼
魏彩云
级别: dsgsdag


精华: 0
发帖: 16
威望: 16 点
金钱: 160 RMB
注册时间:2016-05-07
最后登录:2019-03-08

 

2016年6月10日魏彩云的读书汇报

阅读书目:

资本论第一卷.马克思
资本论第二卷.马克思
资本论第三卷.马克思
经济与社会第二卷上册.韦伯

马克思背景介绍:

马克思,19世纪德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大学期间马克思将主要精力放在了历史和哲学上,并参加了进步倾向的“青年黑格尔学派”,汲取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1845年马克思与恩格斯合写了《德意志的意识形态》,第一次阐明了唯物主义的历史观。他创立了广为人知的哲学思想,即历史唯物主义。他的极其伟大的著作是《资本论》,马克思确立他的阐述原则是"政治经济学批判",其中心是剩余价值问题。

资本论第一卷

在第一卷里,马克思暂时撇开了流通过程和分配过程来研究资本自身的生产过程,中心是研究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第一卷以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和资本原始积累理论这三种理论为主线展开论述,阐述了商品的二重性、劳动的二重性、货币的属性、几种剩余价值及其计算等。第一卷里面的内容大致就是考研政治的内容,相对来说比较容易理解。
第一篇介绍了劳动价值理论。开篇指出了商品的二重性,即使用价值和价值。商品是依靠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外界物品,其有用性使之成为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以一定量为前提,构成了物质财富的内容。在商品的交换关系或交换价值中表现出来的共同的东西,就是商品的价值。马克思用辨证统一的方法论述商品二重性。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他指出一个物可以是使用价值而不是价值。例如空气。一个物可以是人类劳动产品,但不是商品。例如自给自足的生产和使用的物品。最后,没有一个物可以是价值而不是使用价值。如果物没有用,那么其中的劳动也就没有用,构不成价值。要成为商品必须交换,没有物品可以是价值而不是使用物品。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具有二重性,即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是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因素的根源。具体劳动是创造使用价值的有用劳动。抽象劳动是指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抽象劳动生产商品的价值。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过程形成的相互联系又对立的两个方面。马克思通过商品的二重性和劳动的二重性深揭示了价值量的计算方式,得出了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量决定,但商品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结论。
在第二到六篇马克思介绍了剩余价值的生产,揭示了资本主义血腥的剥削形式。马克思把资本分为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不变资本是不改变自己价值量的资本,如原材料、机器。可变资本是转化为劳动力的资本。资本家在使用劳动力时,必然延长价值的形成过程,使生产力创造的价值尽可能大于购买劳动力的价值,这就是剩余价值的增殖过程。剩余价值是劳动者在劳动的过程中创造出的超过劳动力的价值。资本家一般采取延长工作日、增加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方式来增加剥削劳动者。马克思区分了工作日不变,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剩余价值、延长工作日的绝对剩余价值和全社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超额剩余价值这三种形式。
资本的原始积累是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的过程。资本只要把各种追加劳动力与已经包含在年产品中的追加生产资料合并起来,剩余价值就会完成向资本的转化。马克思解释了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资本构成不变,对劳动力的需求随积累的增长而增长。在积累和伴随积累的集聚进程中资本可变部分相对减少。马克思揭露了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所谓原始积累,只不过是生产者和生产资料分离的历史过程,它主要发生在14和15世纪。原始积累包括对农民土地的掠夺、血腥立法和殖民主义。他是血腥暴力和肮脏的。

资本论第二卷

在第二卷里,马克思在资本生产过程的基础上来研究资本的流通过程,是资本的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中心是分析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第二卷中主要介绍资本的循环,资本要想不断的增值,就必须不断地运动,形成一个循环,并重复这种循环。第二卷共分资本形态变化及其循环, 资本周转, 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三个部分,共二十一章。
在资本形态变化及其循环这一部分中,马克思揭示了生产资本循环的总公式:G—W…P…W’—G’ 。这个公式是历届企业会计报表的枢纽。搞清楚这个公式,对于掌握企业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有重要的意义。资本的循环过程经过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货币转化为商品,完成G-W这个流通行为。 第二阶段:资本家用购买的商品从事生产消费。第三阶段:资本家作为卖者回到市场;他的商品转化为贷币,完成W-G这个流通行为。虚线表示流通过程的中断,资本从流通领域进入生产领域。W`和G`表示由剩余价值增大了的W和G,他们都是已经增值的资本价值。将G(货币)-A(劳动力)一般看作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征,这是因为劳动力成为商品,而不是因为劳动力这种商品能够自由买卖。在这些阶段中有两个属于流通领域,一个属于生产领域,资本只有不间歇地从一个阶段进入另一个阶段,才能进行循环,资本循环是流通和生产的一。
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中有很多关于资本生产和流通的公示,这些公式至今对于财政金融行业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资本周转时间是流通时间和生产时间的总和。每年的周转次数是一年12个月除以周转时间。马克思认为资本周转时间的长短,不仅取决于工人劳动时间的长短,而且取决于超过劳动时间的那一段生产时间的长短。因此劳动方法、生产技术的改进可以缩短生产时间,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加快资本的周转时间。马克思区分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固定在劳动资料上的资本是固定资本,生产过程中预付的资本的其他一切物质组成部分是流动资本。所不同的是,固定资本的维修费和追加劳动是流动资本。
在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中,马克思阐述了前人观点的错误所在,比如具有代表性的亚当斯密的观点。马克思将社会总生产分为两大部类,第一类生产资料,Ⅰ=c+v+m.第二部类是消费资料,Ⅱ=c+v+m.要实现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得实现第一二部类内部的交换,关键是得实现两大部类间的交换,因为Ⅰ(v+m)=Ⅱc,所以就有;Ⅰ(c+v+m)=Ⅰc+Ⅱc;Ⅱ(c+v+m)=Ⅰ(v+m)+Ⅱ(v+m);接在简单再生产的基础上出现了扩大再生产,资本家为了获得更大的剩余价值,实现扩大再生产,就必须追加生产资料,消费资料还有追加新资本。

  
资本论第三卷


在资本论第三卷里,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研究资本的各种具体形式和剩余价值的各种具体形式,此过程是资本的生产过程、流通过程和分配过程的统一,中心是分析剩余价值的分配问题。第三卷中主要介绍剩余价值和利润的关系、利润率、生息资本和地租等。第三卷共七篇,大部分篇幅介绍利润问题。
马克思认为利润和剩余价值是一回事,他只不过是资本主义用来掩盖剥削的一种形式。利润率总是小于剩余价值率,因为可变资本总是小于总资本。周转时间或者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缩短也会提高利润率。缩短生产时间的方法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流通时间则需要改进交通运输。马克思在介绍价格变动的影响时,引入了资本束缚和资本游离这两个概念。马克思认为尽管各个生产部门的利润率是不同的,当过市场竞争会平均转化为一般利润率,形成平均利润。利润率因资本的有机构成提高和生产力的发展而下降,利润量会增加。他不是因为对工人的剥削减少了,而是所使用的劳动相对于所使用的资本减少了。
马克思介绍了利息以及虚拟资本的运作。利润分为利息和纯利润。企业主的收入是利润的一部分,属于剥削属性。让我比较感叹的是马克思对于虚拟资本的介绍。他认为信用制度引起了银行家等资本管理人的出现,他们的资本成为虚拟资本,如汇票。虚拟资本会因为信用投机而膨胀,商业和产业就会出现虚假的繁荣。而生产的极度扩张,又是借助信用来实现的。信用和产业资本本身的规模一同增大。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必然引起信用的扩大,而信用的膨胀反过来又促进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张。同时,在繁荣阶段,股票、债券等虚拟资本的巨大增长和各种投机活动的大量兴起,又为进一步扩大信贷规模,提出了强烈的需求。实际上, 信用是生产过剩和商业过度投机的主要杠杆,加速了经济危机爆发。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是不可避免的,资产阶级必然要向无产阶级转化。

经济与社会第二卷上册.韦伯

经济与社会第二卷上册是由第八章到第十六章组成的,这本书概念性的内容比较多,对于我来说有点晦涩难懂。韦伯在《经济与社会》中系统地表述了他的社会学观点和对现代文明本质的见解。在这本书中韦伯介绍了社会学的基础,即他对社会学的定义、方法及一些基本范畴和概念详细地阐释。韦伯广泛地援引世界历史资料,把发生在不同时代、不同文明和不同社会中的经济形式、法律形式、统治形式和宗教形式纳入他独特的概念体系,分门别类地做出类型化比较研究和系统化因果分析。
在这本书中韦伯提出了其著名的三种类型的统治,即合法性统治、传统型统治和魅力型统治。合法型统治指统治的合法性是建立在制订章程和规则或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的。而作为其中的成员是仅仅服从法,而不是统治者。统治者的号令也应是由以规章制度为取向的。统治者和被统治者是职务的不同,仅仅是在事务上服从官职。传统型统治指统治的合法性是建立在遗传下来的制度和统治权力的神圣的基础上的,统治者和被统治者是主和仆的关系,必须服从统治者而不是规章制度。魅力型统治指统治的合法性是建立在顷英雄的崇拜和对领袖的信赖的基础上的,是英雄或领袖的个人献身精神所经给予的。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可以解释成是领袖和追随者。韦伯在第十二章介绍了家长制和家产制这两种传统型统治,并引用了英国、俄国、中国和埃及的传统型统治类型。第十四章详细介绍了超凡魅力型统治的性质和作用以及生成和变形。并在十五章介绍了超凡魅力型统治的一种特殊形式,即祭司和僧侣统治,得出了超凡魅力型统治最终向合法性统治转化的合理形式。

个人感受

1、读马克思的资本论时,前期比较轻松,特别是第一卷,因为很多内容考研政治都有。到后期看第二卷和第三卷时压力很大。有些内容翻来覆去都不是很懂,比如价值形式和交换价值、极差地租等。我后期也有翻阅一些其他资料加强理解。马克思资本论里面有些公式我也不是很明白。
2、这个月学校的事情比较多,我要反省自己。
Posted: 2016-06-17 15:41 | 3 楼
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
三农中国读书论坛 » 中心研究生读书报告

Total 0.202600(s) query 4, Time now is:11-30 05:57, Gzip disabled
Powered by PHPWind v6.0 Certificate Code © 2003-07 PHPWind.com Corpo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