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23» Pages: ( 1/3 total )
本页主题: 望超凡的读书报告(2017年5月13日) 打印 | 加为IE收藏 | 复制链接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望超凡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79
威望: 79 点
金钱: 790 RMB
注册时间:2015-03-23
最后登录:2017-06-22

 望超凡的读书报告(2017年5月13日)

本月书单:知识考古学 这不是一只烟斗 规训与惩罚 词与物(未完结)
内容,福柯研究方法
就研究内容而言,福柯社会学研究主要是批判了权力话语,在知识领域内指出了知识本身作为一种话语实践有着清晰的内部界限而呈现出一种不连续性的特征。在社会领域内揭示了各种人们习以为常的制度的历史性甚至是这种作为他们的基础的真理认识本身的历史性。
在研究方法上,福柯将自己的研究方法命名为考古学和谱系学。这两种方法在方法论上仍然属于实证主义的范畴,他们的特点在于在研究内容上,前者将自己的研究聚焦于话语实践的内在规则及其不连续性,后者则是对我们习以为常的事物进行溯源式分析。
福柯的考古学所针对的是传统史学与思想史的分析,这两种分析方式往往是从一种总体性出发,将本身弥漫分布的历史事件或是话语实践编码为一个连续性的过程,这个过程以时间为轴,将不同的事件的区分变为一种共同原则之下的形式的转变,从而将所有的出现的事物从表面或是从本质上理解为一种共同根源的不同表达。针对这样一种分析倾向,福柯认为不同的话语实践之间是不连续的,而话语实践之间断裂的主要原因在于话语实践本身被组织的原则是不同的。因而福柯将他的研究对象确立为历史中出现的话语实践,并对这些话语实践中的成分和成分被组织起来的原则进行研究。
福柯认为,话语的基本成分是陈述,不同于句子和一般的表述,陈述的核心在于它是一种无特定主体,无具体意涵的纯粹功能。单独的陈述不具备任何意义,但是陈述总是处于一定的和其他陈述的关系当中,陈述只有当被组织起来以后才能具有表达的含义。陈述的组织需在一定的规则下进行,而这种规则与一定的社会关系相联系,当陈述在一定的关系下被组织起来以后,便形成了一个具有明确表达能力的陈述群,也就是基本的话语,话语会依照自己的策略来确定陈述的主体、对象以及陈述被表达的方式,当陈述、组织的原则、主体与对象、表达的方式都被确定之后,一个话语实践便形成了。当这种实践对人的认识起作用的时候,他就会变成知识,当这种知识和更普遍的一般命题的构建相联系时,他就会变成科学。话语实践的核心在于陈述被组织的规则,这种规则内在包含了历史性的社会关系,以及这种关系的要求,而权力作为一种关系的形式同样被包含其中,这便使得所有由话语实践形成的知识本质上都是一种权力的工具,与权力密不可分。话语的规则内在规定了话语实践的范围,相同或不同的陈述在不同的规则下会形成不同的话语实践,这种不同话语实践之间的界限便构成了由他们发挥作用的历史事件间的不连续性。同时,话语实践还会在一定的表现形式中形成档案,比如依据一定的语法规则写成书籍、依据一定的身体规则变成行动,主体或是对象处于这样一种档案中时,便会受到话语实践的影响,而不能去认识或是表达被这种话语所否定的陈述,这便解释了批判的重要性。
在完成了对知识的考古学的分析、揭示了知识的权力本质之后,福柯转向了对各种我们习以为常的概念、制度的谱系学研究。福柯的谱系学研究主要是对各种披着永恒真理的外表的、我们习以为常的制度的溯源式分析。在福柯看来,就社会实践来讲,不存在任何本质主义的真理。所有的制度以及这些制度背后的貌似真理性基础实际上都是历史性的,在历史中产生,也在历史中发生变化。在具体的研究中,福柯主要对精神病院、监狱等机构进行了谱系学的研究,在对精神病院的研究中,他指出了每个时代的历史背景下精神病院发生的变化,疯癫从一种日常现象到变成一种罪恶再到现代社会中变成一种疾病,需要被关起来进行治疗。每个时代人们对待疯癫的态度都是与那个时代特定的历史情景相联系的,都是历史性的。在规训与惩罚中,福柯则是揭示了人们对待犯罪的方式是如何随着时间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从王权时代的权力展示,到现在的禁闭规训,对象是相同的,社会的转变却引起了对待犯人的规则的转变。福柯利用这些分析向我们揭示了我们当前面对的某些貌似真理性的认识实质上也只是一定的历史性的认识。




关于普遍语用学(哈贝马斯)
哈贝马斯社会思想的核心倾向是想要通过用一种交往理性来重构政治领域并运用这种政治领域内共识的达成来促进整个生活世界的非工具理性化。而他的这种交往理性理论的基础便在于他的普遍语用学理论。
哈贝马斯的普遍语用学理论是关于人们为了能够进行交往而需要的技巧和能力的理论。他认为语言的功能在于三个方面,即认知的功能、表达的功能以及交往的功能。其中认知的功能是指语言作为一种抽象符号体系可以帮助其使用者在摆脱了具体世界的情况下认识事物,生活在一定语境下的个体实际上是通过概念而非真实事物来认知事物的;语言的表达功能是指语言使用者可以通过语言来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认识,同时其他的同一语言的使用者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理解自己的表达,不仅如此,表达者自身也可以通过自己的表达的接受者的反应来知晓自己的表达被理解的情况,如此形成一种主体间的主体间性来保证个体间的关系的建立,这便是语言最后一重功能的实现。
哈贝马斯的语用学理论的来源是米德的符号互动论中关于语言体系的建立的相关理论。米德认为人类语言体系的建立经历了一个由表情到符号体系的过程,人类在一开始在面对其他同类的时候会运用一些自发的表情和声音来表达自己的意愿,随后他们发现某些表情可以达到自己想要的目的,即促使其他同类做出自己想要的反应,进而在同类之间达成了一种偶然的主体间性,随后这种表情与反应之间的对应成为了系统,并在所有原始人类之间得以共享,并最终发展成了语言系统。可以看出,在米德的理论中,语言系统的发展中最重要的一步在于表情与反应之间的对应关系的建立,正是这种对应关系的建立使得人类主体间的主体间性得以产生,从而使得人类成员间的交往成为可能。
由交往的可能到共识的达成需要的是一个交往的过程与一种交往理性的加入。在哈贝马斯看来,交往是一个在共同的语境下,来自不同的世界观的主体平等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经受其他参与者的有效性检验最终达成共识的过程,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交往的作用是使关系得到建立或是恢复并达成共识而不是寻求真理。
交往理性是指对各种会威胁到各个参与者平等表达自己意见的不利因素的排斥,比如权力、财富以及对少数人群歧视,交往理性确保了交往过程的公正性从而保证了通过交往达成的共识的一种普遍性立场上的合法性意义。
在交往理性的作用下,交往过程当中的每一个参与者都可以平等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但是这种表达必须要经受四个方面的有效性检验,即真实性、真诚性、有意义性和正当性。其中,真实性与表达的内容有关;真诚性与表达的主体有关;有意义性与表达的语境有关;而正当性则包含了两个层次的正当,一个方面是表达与规范的符合程度,另一个方面是规范本身是否来自于一种沟通达成的共识。当交往的参与者在表达自己的观念的时候,必须首先假定自己的表达是合乎这四个方面的有效性要求的,然后其他的参与者就这四个方面的有效性进行检验,如果有质疑的地方,必须就质疑的地方提出自己的合乎有效性要求的理由,当然,先前被质疑的参与者也可以就自己的观点进行辩护。正是在这样的一种以交往理性而非以工具理性进行主导的交往过程中,各方面参与者可以彼此相互理解,相互妥协,从而得到合乎各方面利益的共识。
哈贝马斯理论的主要问题在于交往理性本身涉及到了一个实践理性的问题,正如他自己所说,理性是需要载体的,在他排除了宗教以及形而上的总体性所赋予的理性的载体后,实践理性只能从社会的根源来进行发掘。他将这种根源回溯到交往过程本身,在这种逻辑中,他要么就只能用交往所具有的工具价值进行解释,但是这将与他将交往理性和工具理性放到同一层次的实践理性初衷相违背;要么他就会面临一种交往理性的普遍性立场的崩溃。


   
本月书单:不正常的人  疯癫与文明  福柯  知识考古学  必须保卫社会
汇报内容:关于权力
福柯的理论主要是围绕权力展开,但是相较于哈贝马斯注重于宏观政治权力的构成的分析,福柯的理论则更为注重微观的权力工具的分析。而在权力的各种工具中,福柯将又自己的研究焦点放在了医学与话语的分析当中。
在福柯看来,权力并不是某种固定的东西,而更多地体现为一种关系。因而福柯并没有运用自然法或是契约论来对试图对权力本身做一种溯源式的分析,也没有从行政权力出发来自上而下地探讨权力的运行问题,而是聚焦于权力的微观机制,通过对权力运行的围观工具的考察,来揭示权力的关系本质。
在研究方法上,福柯主要运用了他的知识考古学和谱系学方法。关于知识考古学,福柯认为任何领域任何时期都存在着对人们思维的限制,这种限制不受个体的控制,是结构性的,他们将某些表达归为不合逻辑,加以排斥,从而起到对人的思维进行规范化的作用。而这些结构却又是潜在的,甚至是存在于人的潜意识当中的,因而必须要对其表现进行分析才能对其进行了解,而知识考古学则正是通过将主体边缘化,来对事物背后的结构进行揭示。
系谱学则是对事物和惯例进行历史地、多重地解释。通过追溯体制和惯例地真正根源,找到权威和规则背后的真正意义所在,从而揭示当前的某些权威的不合理性。
在具体的研究当中,福柯对现代社会中的精神病学、医学和战争话语进行了考古学和系谱学的分析,揭示这些表面上承担着保卫社会的责任或是科学的话语实质上体现的是权力的作用。
在对精神病学的分析中,福柯对疯癫进行了一种溯源式的分析,从古老的愚人船到现代的精神病院,福柯并没有将精神病作为一种我们通常所认为的疾病来看待,而是从根本上将其视为一种非理性、对常规的违反来进行看待,虽然不同的社会以不同的方式来对待精神病人,但是总体而言运用各种各样的合理化理由将他们排斥在社会整体之外,甚至是对他们进行监禁与折磨,企图以强制灌输的理性来取代精神病人身上的非理性特征,而精神病学正是在这样一种环境下产生了。精神病学与医学无关、与司法无关,其代表的是一种纯粹的规范权力,在他的发展过程中,精神病学一方面取代了神学和司法,将着魔、疯癫等非理性行为划入了自己的控制范围,另一方面通过非理性行为范围的拓展而将几乎所有人变成了自己对象,从而实现了对整个社会的一种禁闭与规范化权力的形成。在这个过程中,医学的发展也具有相同的作用。医学通过对人的肉体进行考察,将与人的健康相关的知识作为自己的武器,将手淫儿童建构为自己的对象,同样树立起了自己的权力,并将这种规范化的权力深入到了家庭当中,构建起一种合乎社会规范化要求的紧密家庭。而当社会不再需要这种紧密的、原子化的家庭的时候,医学又用同样的方式建构起来乱伦的话语,对家庭成员间的关系进行疏离。正是如此,医学的权力巧妙地利用了人的肉体、性欲和情感,将自己深入到每一个家庭,从而形成了对于家庭的控制。而医学与精神病学的交汇变形成了现代的精神分析理论。
福柯对于战争话语的研究揭示了权力的另一种重要工具,即话语。福柯认为,话语总是与权力相联系,当权力形成以后,便会借助话语来将其自身合理化。在这里,福柯考察的对象是关于历史的两种不同权力话语,即历史政治话语和种族主义话语。在历史政治话语中,充满了国王和贵族祖先的荣耀与国王和贵族血统的延续性,国王正是通过对历史进行这样一种叙述来保证自己权力的合法性。而种族主义话语则立足于民族的历史,通过以民族的历史来代替国王的历史来反抗国王的权力。如此,不同的权力通过对共同历史的不同描绘形成了不同的权力话语,建构起不同的权威。
总体而言,福柯的思想充斥着对规范化权力的反抗,这种权力不只是政治上的权力,还包含了更大范围内的社会结构、以及更小范围内的科学权威。在福柯看来,任何一种权威实际上都构成了对人的束缚,因而福柯自身也坚持不站在任何一种立场上,以防止自身形成某种权力话语,但实际上有意思的是他的这样一种反权力的立场本身,已经构成一种反权力的话语。                                                                                                                                                                                                                                                                                                                                     



本月书单:哈贝马斯的一系列书
汇报内容:哈贝马斯理论比较复杂,其主题包含了语用学、合理性内涵、沟通理性等内容。但是总体而言,他们都是围绕如何建立一种真正民主社会秩序来进行的。
人作为主体生活在世界上,不可避免地会与三种外界环境发生联系,即人自己、其他人、自然环境。其中人与自己的关系遵从一种反思的原则,属于意识哲学的范畴;人与其他人的关系遵从的是意义的原则,属于交往行为;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遵从的是效率的原则,属于劳动行为。在现实生活中,这三种关系交叉在一起,形成了人类社会的经济、艺术、道德、政治等诸多领域。
在宗教和形而上学把控世界的时代,这些领域以及其中的行动原则被宗教和形而上学的总体性统一着。这体现在宗教当中一切统一于超验主体的原则和形而上学当中一切统一于人类主体的原则,如此,生活的意义、人的意义、法律、道德便在这种总体性当中找到了自己的来源。但是在经历了思想启蒙和现代化的过程之后这种总体性的世界便倒塌了。世界进入了一个不再统一的后形而上时代,曾经体现为一种总体性世界分离为了一个多元主义、多重领域、缺乏统一规范的现代社会。
哈贝马斯在现代化的理论上遵从了韦伯的路线,在韦伯看来,现代化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合理化的过程。韦伯认为合理性分为两个层次,首先是与价值选择相关联的是实质合理性,然后是与手段目标相联系的形式合理性,新教伦理将工具合理性植根在了宗教价值当中,这一过程引发了一个向各个领域蔓延的合理化过程。这种合理化过程从宗教领域向各个其他领域不断蔓延,最终的结果是欧洲社会各个领域内的总体理性化。这体现在政治领域当中的科层组织、经济领域当中的资本主义,科学领域当中的实证主义等。而宗教和形而上学也在这股浩浩荡荡的合理化潮流当中被消灭掉了,流下了一个多元的而又缺乏统一规范的世界。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自由主义和共和主义提出了不同的社会构想,前者立足于私人主权希望建立一个由私人联合的政府来保障每个人的自由,后者立足于公共民主希望建立一个人民共同体,但是无论是私人民主还是公共民主,实际上都是相互依存的。这两种理念结合起来形成了建立在重叠共识基础上的民族国家。现代民族国家在政治上采用的是民主选举,这种程序民主保障了政府的合法性执政地位;在经济上采用的是资本主义经济,物质的充裕保障了社会秩序的合理性;在文化上由各种层次的公共领域形成舆论并对政治形成合理的影响。同时,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再次关系分开,两者各自形成了原则独立的生活世界和系统世界。生活世界包含了人们进行交往的领域,生活世界的组织原则是意义,意义构成了生活世界的独特价值标准,系统世界包含的是政治和经济领域,系统世界的组织原则是工具理性,控制力量是系统世界的价值标准。二者处于一种平衡的状态,共同构成了现代社会。
然而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社会日渐复杂,原本的交往结构不再能承担社会整合的功能,系统的力量开始逐渐渗透到生活世界领域,工具理性开始逐步代替交往理性来组织人们的生活领域,这种平衡逐渐被打破。同时工具理性背后的功利主义价值观也开始超过原本的政治领域和经济领域,向人类的生活领域侵袭。这种变化一方面导致了现代经济发展失去了控制,造成了一系列的社会和生态问题,另一方面也导致了人的异化,由对意义的追求开始转向对单纯价值的追求,同时也使得原本由于合法性建立在合理性和程序民主上而有一定的合法性压力的民族国家政府面临着更为严峻的合法性压力。
面对这种状况,哈贝马斯立足于语用学提出让政治领域重新回到交往理性的主张。哈贝马斯认为人类的行为总是通过语言来进行调节的。语言不仅有表达意义的功能,更为重要的语言具有的相互沟通的功能,这种沟通的功能通过交往中的主体间的主体间性得以实现。同时交往的有效性规则可以有效地保证通过交往获得的共识是来自于不同的世界观的平等表达,而交往过程中的理由的争论则确保了交往共识的可接受性。如此,哈贝马斯为政治行为的合法性和社会秩序的规则基础找到了新的载体。
而面对日益失控的全球化资本主义经济,哈贝马斯认为要用这种源自于沟通的政治力量加以引导,为了更好地实现这种引导,一种更大范围的政治主体必须存在,因而一种更大范围的交往结构基础即公民社会也





本月书单:国家精英 艺术的法则 反思社会学导引 区分上下册 哈贝马斯
汇报内容:布迪厄的结构思想
结构作为社会学的核心问题之一,历来为各个社会学大家所探讨,也因此而发展出各式各样的结构理论。在众多研究的基础上,布迪厄也提出了他的结构思想,并用了场域一词来进行表达。在布迪厄看来社会学的任务是揭示社会结构及其转变和在生产的方式,而他的结构理论也是围绕这个目标来构建的。
布迪厄首先揭示的是社会结构的存在及其产生方式。他认为我们生活的社会表面上看上去浑然一体,但实际上是有着一种极强的层次结构的,在阶级与阶级之间甚至是在同一阶级内的各个阶层之间都有着明晰的界限,这些界限是无形的,隐藏的,但是却深入到每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格中的,并形成了社会成员间的各种对立,这种对立首先体现在社会成员在社会结构中所占据的位置上,同时也体现在社会成员的习性配置上。
从理论倾向上来讲,布迪厄社会学理论既是结构主义的,也是冲突主义的。他认为社会结构的形成在于资本拥有者之间的对立,资本存在三种形式,即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三种资本彼此之间可以进行兑换。资本拥有者间的斗争取决于两方面因素,一是资本拥有者拥有的资本量,二是资本拥有者拥有的资本的结构。资本拥有者在关于结构的斗争中存在两方面的斗争,一是在政治场域内对于元资本的争夺;二是在各个场域中对于已经确定的位置的争夺。元资本是指对各种资本进行控制的资本,元资本的拥有者控制着合法化的权力,可以自由地规定资本间的兑换率从而凌驾于场域中位置的斗争之上,从根本上处于社会结构中的统治阶级,确定整个社会的结构秩序。在社会结构秩序确定以后,社会成员便会进行社会结构中各个位置的争夺,根据各自的资本量、资本结构与现行的资本间的兑换率,确定自己所属的阶级和阶层,从而形成整个社会的结构存在。
当社会结构被确定之后,统治阶级往往会通过各种象征化的手段,使得社会结构由一种客观存在变成社会成员的心理特征。象征化由三个步骤完成,即区分、排序和内化。首先是区分,区分一方面体现在社会结构层面,社会成员本身被各自的资本配置区分为了各个阶级和阶层,另一方面体现在各种对客观事物的分类原则上,统治阶级通过将社会结构和客观事物甚至是人类自身的生物特征的分类结构结合到一起,建立起各种对立从而达到一种对社会成员强行区分的目的,并将这种强行进行的区分自然化。然后是排序,统治者在完成了区分之后,会对各种与自身有关的属性赋予好的评价,对被统治阶级的各种属性赋予差的评价,并将这些评价和自然事物的区分属性相结合,从而达到和区分一样的自然化的目的。在完成了区分和排序之后,便是最后一个环节,即内化。社会成员本质上就是社会的产品而社会成员的心志属性本质上就是社会结构的映像,因而包含了一系列社会结构中存在的分类原则、评价原则和潜在的行动图示。统治者通过心智结构的灌输让社会结构成为了被统治者的人格结构,从而使得被统治者产生与统治者的共谋,共同维护这个明显对自己不利的社会结构。
当结构被完成以后,便面临结构的再生产的问题,统治者总是倾向于将自己的优势地位传递给自己的子代,而实际上他们的这种期望也往往能够实现,这种实现一方面得益于经济资本的直接传承,另一方面更是得益于文化资本的继承。文化资本的继承在于习性的养成,习性包含了一整套的与某一特定社会位置相契合的心理配置,目的是让社会成员乐意于做他不得已要做的事情,而且这种作用是在无意识当中进行的。习性来源于两个路径,一是家庭的教育,这形成了社会成员的初始习性;二是学校的教育,这是将各个阶级子代进行区分的合法方式。家庭教育所养成的习性和接受教育者的家庭环境密切相关,家庭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决定了接受教育者的初始习性,这种初始习性对其习得者以后的学习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学校教育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是各种技能的传授,另一方面是社会再生产,相对于前者,后者更为重要,这种社会再生产的主要方式是根据受教育者的习性不断地对受教育者进行区分,并对这种区分的结果运用各种手段进行合法化,从而最终将学生在学校中的结构位置变成他们在社会中的结构位置,实现社会阶级地位的代际传递。学校之所以具有完成这一功能的合法地位主要是因为学校的独立性特征,但是这种独立性的背后是隐藏的对社会结构的依赖,而这种依赖正是借助于其表面的独立性才能得到被统治者和统治者的共同委托,完成其社会转换器的角色。
习性一方面是社会结构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社会结构产生的原因。正是通过习性的习得过程,社会秩序被写进了社会成员的头脑中,社会结构划分变成了社会成员划分原则,并进一步形成了社会成员的整个世界观,客观的限制变成了社会成员对限制的无意识遵循,位置意识使得社会成员自动地退出他被排斥的事物,而甘于屈居在他被分配的位置上,如此,社会结构便实现了一种从里到外的建构。




本月书单:关于电视  男性统治  再生产  继承人  实践感  单身者舞会  科学的社会用途  遏止野火  社会学家和历史学家  国家精英
汇报内容:关于场域
布迪厄的社会学理论有着极强的批判意味,他既批判了当前统治者的权力及其在生产的模式,同时也批判了作为合谋的被统治者身处困境而不自知的思维模式。而场域便是布迪厄进行批判所进行切入和展开分析的点,这与其结构主义的关系思维是相联系的。
场域是布迪厄思想建构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在他看来,整个社会是一个社会世界,由诸多大大小小的场域所构成。而场域本身是一系列同质的客观关系所组成的网络,这种网络的结构决定于场域中各群体的资本结构。布迪厄场域的研究集中在三个层次,即场域与场域之间的关系、场域内部各群体的关系、以及场域中个人的行动理论。
就本质上来讲,不同的场域是不同关系的集束,有着自身的基本价值倾向与规则,他们各自构成一个个社会世界中的小王国,有着各自的边界,以功能的形式相互联系,共同组成社会世界。但是在实际的社会实践中,场域也存在着相互影响,这种影响一方面表现在权力场域的中心作用,另一方面表现在平行场域之间利用资本为媒介,相互入侵,改变对方的准则与价值倾向。资本是差别占有能力,可以分为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资本之间可以相互兑换。总的来讲,不同的场域占有着不同比例的资本类型,资本的结构形成了场域的实际结构,权力场域正是因为集中了三种资本而成为最具影响力的场域,并决定着不同资本之间的兑换率,这种兑换率从本质上决定了各场域及场域内部各群体的实力对比。
场域内部空间由组成场域的各群体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结构构成,这种关系结构取决于场域中群体的斗争。群体间的斗争体现在对场域中优势地位的争夺,主要的方式是利用自身的资本去赢得一种支配性地位。当场域的结构形成以后,处于优势地位的群体会将这种秩序象征化,从而将自身的优势资本转化为象征资本,以使自己的局部利益普遍化,最终达到掩饰群体不平等的现实,将自身的优势地位合法化。秩序象征化的主要有两个步骤,首先是区分排序,区分是指将所有的事物之间的差别找出来,将他们分类,而排序则是依据统治阶级制定的标准对不同的分类进行排列,从而达到一种统治秩序的建立。然后是身体化,身体化是指将统治秩序与人的生理差别结合起来,建立起一种对应的关系,让被统治者从身体经验上感知到统治秩序的合法性,从而建立起统治秩序的一种自证模式。秩序象征化的极致是符号资本的形成,符号既掩盖了统治的真相,又具有将统治秩序强加于人的能力,使被统治者认可自己的地位。统治秩序的再生产是通过教育来形成的,教育的再生产功能是由其表现出来的独立性来保证的。教育的独立性与其独特的历史、形式上的平等、制度的支持紧密相关这种独立性使其赢得了被统治阶级与统治阶级的共同委托而进行社会成员的再生产。然而教育的生产力不仅与传授的习性相关,还与学习者的初始习性相关,初始习性与传授的习性越为相近,教育的生产力就越高,正是通过这种方式,学校将学习者社会地位上的不平等转化为了学校中的不平等,并最终形成他们社会地位上的不平等,实现统治秩序的再生产。
场域与个体的关系构成了布迪的实践感的独特行动理论。在理论方面,布迪厄首先批判了主观主义行动理论和客观主义行动理论。前者将人的行动的决定性因素归结于人的意识,后者则是将人的行动归结于无意识与社会结构的机械作用。布迪厄认为不管是主观主义还是客观主义理论,他们都犯了一个重要的错误,那就是用理论的逻辑来规定实践的逻辑,这样的理论首先在视角上是受到限制的,因为理论的视角必然受到二元对立等理论基础的局限;其次,这样的理论往往会忽视了时间的意义,实践是在时间中展开的,实践也因为时间的存在而给策略留下了空间,从而使得行为的意义除了理性之外更为丰富,这是理性的理论不能表述的。布迪厄认为,人的实践是在实践感中完成的,是对场的要求的预先适应。每行动者都预先拥有了一套习性,这是结构在其意识中的内化,形成了其社会实践的基本准则,因而构成了他基本的行为倾向,习性的作用是无意识的,无意识也正是其发挥作用的基础。而场域则构成了社会实践的外在条件,在具体的实践中,行动者会根据他的习性,对场域的结构性因素进行感知和评价,从而策略性的完成自己的社会行动。
在我看来,虽然布迪厄在行动理论中强加了习性的作用,但是习性究其根源仍然是场域的内化,场域的基本价值准则便构成了习性的行为倾向,这仍然是抹杀了主体性的存在,滑向了结构主义的道路。




本月书单:现代性与自我认同  为社会学辩护  社会的构成  经典理论与当代思潮的碰撞  社会理论的核心问题  社会理论与现代社会学  批判社会学导论

汇报内容:结构化理论
结构化理论是吉登斯的两大社会学核心思想之一,他的对象仍然是社会学研究中的一个经典问题:社会实践。传统社会学理论关于社会实践的研究往往表现出强调结构或是强调个人两种倾向,前者包含功能主义与结构主义思想后者包含解释学研究与人文主义思潮。在这种理论背景下,吉登斯通过对这两种理论的批判否定了行动与结构的二元结构模式,提出了行动与结构共同参与了行动者的社会实践并在社会实践中被不断地在生产出来的结构化理论。实现了行动与结构之间的二元的弥合。
吉登斯首先对以往理论中的结构概念进行了分析。发现无论是功能主义理论还是结构主义理论都将结构看成是一种稳定的各部分间的关系模式,这种关系模式独立于个人之外,具有它自身的目的,并对个体行动者具有强制力量。不同的在于功能主义将结构看成一种描述性的概念,而结构主义则是将结构看成一中解释性的概念。为了突破这种论述,吉登斯首先都结构和系统进行了区分,他认为传统的结构概念描述的这种关系模式表述为系统的概念更为合适,系统的核心在于内部各部分间的关系以及保持一种内在平衡的能力,这种能力表现在符号、支配、制度三个维度上。而结构性则是社会系统被组织起来的原则,这种原则内在包含了规则与资源,资源又与权力相联系。在社会实践中他们共同以行动者的记忆和在场的形式参与到行动者的行动中而得到再生产。
社会实践的另一个参与要素是情景。情景包含了三方面要素:时间、空间与角色。在这里,吉登斯借用了戈夫曼的理论,认为时间上存在开始与结束,空间上存在明确的地点,这两者结合构成了日常生活中的时空区域化,形成了生活的片段化特征。而角色是行动者在社会关系中的位置,与结构相联系。这三者共同以情景的形式参与到了社会实践当中。在实践中,情景与行动的动机相联系,激发行动者的例行化行动。行动的动机是人们潜在的情感倾向,其目的在于维持行动者的本体性安全感。
吉登斯对行动的分析是从对行动者的心理分析开始的,他基本认同了弗洛伊德将人的意识分为意识、潜意识、无意识的划分,并结合他自己的分析,将行动者在行动中的意识活动分为了无意识、实践意识和话语意识。无意识包含了关于行动的知识、动机等成分,话语意识是行动者利用语言将自己的行动理性化的表述出来的意识,但所表述出来的内容并不一定为真实,实践意识是社会行动的核心成分,他处于意识与无意识之间的灰色地带,包含了维持行动者本体性安全的例行化行动模式并不断将行动者关于结构与情景的知识进行反思性的作用产生人行动的真正理由。
此外,行动还与行动者的认知能力以经验在行动中的唤回机制相联系。行动者的认知能力是指行动者对关联于行动的结构与情景的把握。对结构的把握一方面是指对在场结构的认识,另一方面还包含了对不在场结构的认识,这种认识是以记忆的形式形成的,记忆是经验在意识上的反思性投射,这种投射并不能完全地反映真实的结构,而是会由于延异作用而与真实的结构有所不同,这也形成行动者不能真实认识行动条件一个原因。唤回机制是指行动者重新把握经验,并将其运用于行动中的过程,行动者正是通过唤回机制来实现行动中的话语意识与实践意识,行动者对结构与情景的认识也是通过如此才能参与到行动的过程当中。
行动的结果是行动者意料到的后果与意外后果,这主要是由于行动者的无意识动机与不能完全地把握行动的条件造成的,这两种后果共同改变系统中规则与资源的分布从而实现结构的重新组织,而重新组织的结构又会导致行动前提的改变,这种改变通过人的反思性认知与思考即时性地体现在行动者的实践意识中,影响接下来的行动,因此要对行动保持一种行动流的认识。
通过这种分析,吉登斯批判了社会实践分析中存在二元对立倾向,提出了 社会行动是在行动者对情境以及结构有一定把握的条件下,在实践意识的作用下,反思性的运用知识与策略来进行的,行动的结果既包含意料中的结果又包含意外后果,他们共同形成对情境与结构的重塑。


本月书单:话语和社会心理学 社会学方法新规则 超越左与右 失控的世界 现代性的后果 亲密关系的变革 现代性与自我认同 现代性
汇报内容:从分析方法上来讲,吉登斯并没有超越他以前的社会学家,仍然使用的是二元的的分析框架,比如运用现代与传统的二元来分析现代性,从行动与结构的二元来阐述结构化理论。但是他的突破在于打破了二元对立的固有思维,尝试以一种二元融合的方式找到社会学问题新出路。他的这种思维倾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的理论脉络的走向。
在吉登斯看来,现代社会是在与传统社会相对立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由于传统社会是一个物质匮乏、时刻受到自然威胁的社会,因而现代社会的建立从一开始就有一个明确的方向:对风险的控制和对物质财富的追求,吉登斯将这个倾向成为生产主义。生产主义贯穿了现代社会的始终。
吉登斯认为现代社会有着三重动力机制。首先是科学技术(吉在原文中称为时空分离手段,但我认为科学技术更为全面),科学技术一方面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实现了全球的即时链接。其次是脱域机制,在脱域机制下,传统文化的地方化背景被打破,地方化事物乃至个人事务都被暴露在了全球化的环境之内。最后是反思性机制,反思性机制可以被分为个人的反思性以及社会的反身性,它形成了个人生活与社会制度内在参照性的特征,同时也增长了社会变迁的不确定性。
在这三重动力机制与生产主义的推动下,现代社会呈现出了一种与传统社会完全不同的格局,这集中地体现在现代社会的五个维度上,即监控、资本主义、工业主义、军事力量以及全球化。从一方面来看,现代化给人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好处,如工业主义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物质财富;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制度有效地增强了民主;全球化的发展促进了平等,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传统社会中的不平等关系失去了其背景依托,人际关系越来越向着平等的纯粹关系发展;同时,社会连接方式的改变有效地增进了社会成员的信任,因为科学技术在打破传统社会中时间与空间的隔离的同时也建立起了各个抽象体系的区隔,这意味着每个人在自己的领域会是专家,但是对于其他的领域却是无知的,人们能做的只有保持信任,不然就难以生存。从另一方面来看,现代化的社会变迁也带来了人为风险的激增,这种人为风险表现在现代化的各个维度上。从监控的维度上来看,从来没有任何社会能够实现像今天的执政党这样对整个社会的全方位监控,这种全方位地监控不仅会造成对社会成员私人领域的侵占,也会造成对民主的巨大威胁与极权的发展。从资本主义的维度上来看,资本主义的全球化发展所形成的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有着极强的不稳定性,其中蕴含着经济增长机制崩溃的可能性,一旦发生经济危机,它的规模往往非常巨大。同时,大公司权力的增长也是资本主义全球化的附带结果。从工业主义的维度上来看,大工业的发展使得自然环境逐渐被人化,失去其本身的特征,生态环境的破坏使得人类越来越容易受到生态灾难的威胁。从军事力量的维度上来看,核战争与大规模的军事冲突威胁着整个人类社会。
关于如何解决现代性带来的危机,吉登斯是从现代社会的根本即生产主义来进行阐述的。他认为现代社会危机产生的根源在于生产主义所具有的对风险进行控制和对物质财富进行占有的倾向。这种倾向使得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人们不断地寻求经济的增长与对自然和社会的控制,最终导致了现代社会的危机。然而吉登斯意识到,财富的增长并不代表幸福感的增加,就像他举的例子,最富有的国家并不是幸福感最高的国家。同时,他引用了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当人在基本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只有去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才能实现幸福感的增加。所以吉登斯希望现代社会能够超越生产主义,不再去一味地追求生产力、一味地强调对自然的征服,而是应当建立起一种追求生产效率,强调个人幸福实现的新社会秩序。这就是为什么吉登斯反对形形色色的后现代理论的原因,因为只要我们还受到生产主义观念的控制,那我们能达到的就仅仅只是现代社会而已。
但是有些遗憾的是吉登斯的政治学思想与他的现代性思想并不具有很强的一致性,在《超越左与右》一书中,他描述当前英国主要的政治流派,即左倾激进主义与右倾保守主义,前者倾向于社会主义制度,而后者倾向于自由资本主义制度。但是在实际的发展中,前者往往会变得保守,后者则往往变得激进。从现代性的角度上来看,无论是左倾还是右倾,实际上都是在生产主义的框架之内进行的不同选择。要想真正地超越左与右,那么就应该对生产主义观念实现超越,但是吉登斯没有做出这样的选择,他选择了折衷,即中间偏左的的道路,我认为他的选择一方面可能是由于现实的考虑,另一方面则可能是受到自己二元融合的思维路径的影响。


本月书单:社会行动的结构  社会契约论  污名  社会学的想象力
汇报内容:一般社会行动的结构理论
社会行动是指以他人的态度与行为为取向的行动。针对社会行动的理论问题,经验主义认为一切的人类事物都有其具体的独特性,只能通过具体的个性来认知事物。因而特定的理论足以解释特定行为,无需强行对行为建立一种分析性的一般理论。但黑格尔的客观主义思想强调,人类行动以及行动复合体都是一种精神的表现形式,这种精神是所有行动共有的,因而建立起一种一般性行动理论是可行的。
关于社会行动的一般性理论,主要分为功利主义、实证主义以及唯意志论。
功利主义行动理论强调四个方面:原子化的个人、行动的合理性、行动环境经验性、目的的随意性。也就是说,人行动的过程便是原子化的个人在对环境条件保持一种经验认识的情况下,为了达到一种随意性的目的而采取理性手段的过程。手段合乎目的是功利主义理论下个人行动的主要规范。霍布斯是典型的功利主义者,他认为人行动的目的在于满足情感,而情感具有随意性,这种情况下由于资源的稀缺性,人们会相互冲突。但在现实中,社会实际上是有秩序的,霍布斯解释是因为人具有一种最基本的情感——自我保存,这种情感促使人们订立契约,实现和平。但是毫无疑问,这就承认了人的利益的天然同一性,从而挑战了功利主义的理论根基——目的的随意性。
实证主义行动理论强调行动的目的往往是已知的,而且会随着行动者对自己处境的认识而变化,因此,行动建立在经验科学之上与环境相交织。在关于环境如何具体影响行动的问题上,实证主义又分为了激进反智主义和理性主义,前者完全忽视主观的重要性,认为行为完全取决于环境,如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和达尔文主义;后者认为人的理性可以推进对环境的理解,从而使人的行为不断得到发展,使整个社会也能形成一种发展的趋势。
唯意志论的行动理论是帕森斯最为赞同的理论,该理论认为在人总是在一定的处境中遵循着一定的规范来行动,这种规范不仅包含了手段的合理性、对环境的适应、还包含了一种源自于某种终极价值的导向。人的行动可能采取合理的手段,也可能采取不合理的手段,但是终究来讲他都会服从某种终极价值的导向。
帕森斯从唯意志论的角度解读了马歇尔、帕累托、涂尔干、韦伯的行动思想。
首先是马歇尔,马歇尔是一个经济学家,他的经济研究建立在需求的独立性与行动的合理性两个假设上,进而提出了边际效用概念和替换原则,这实际上仍然只是局限于手段-目图式的分析,并没有超出功利主义的界限。但是他随即提出了一种对人的需求的分类,包括:生物性的需求、舒适的需求、随活动调节的需求。并提出当人在满足了生物的需求与舒适的需求之后,便会受到一种高贵品质的影响,去进行一些其本身便是目的的活动(比如说工作狂,科学家,企业家),他们从事的这些活动又会使人的品质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进而使人产生新的需求。从而将一种高贵品质作为一种终极价值纳入到了行动的规范体系当中。
帕累托的思想是最能体现出唯意志论色彩的行动理论。帕累托认为具体现象实际上是不同规律的交错点,因而对现象应该要进行多维度的分析。他将人的行动分为了逻辑行动和非逻辑行动。逻辑行动是指行动者采取能够被科学证实的手段的行动,在这种行动中,行动者的主观目的与客观目的相一致。逻辑行动的主要结构是手段-目的图示的,但是由于目的一旦达到,便会成为下一个行动的手段,所以每一个单个行动都是一种目的手段链条中的一个环节,这个链条的一端,是自然环境与遗传这些终极条件,另一端是行为的终极目的。非逻辑行动也是在一定的理论下指导的行动,与逻辑行动不同的是这种理论是非科学的或是不科学的。帕累托进一步解释这些理论源自于人的情感,并将理论分解为了剩余物和衍生物,剩余物是理论中的那些核心的部分,对行动起着规范性的作用,衍生物则是那些容易变化的部分,往往起着解释的作用。关于情感,帕累托并没有进行过多的解释,他只是表示情感当中有一种价值成分,这种价值成分不仅是非逻辑行动中剩余物的来源,也是逻辑行动终极目的来源。正是运用这个终极价值的概念,帕累托逻辑行动与非逻辑行动统一了起来。也就是说逻辑行动以终极目的作为规范性要素,非逻辑行动以剩余物作为规范性要素,但是两种规范性要素实际上都是终极价值的表现形式。
关于涂尔干,涂尔干的理论最重要的一个概念就是社会。相比于斯宾塞认为秩序来自于契约本身,涂尔干认为存在一种超过契约的力量保证了契约的运行,这种力量就是集体良知。最能体现这种集体良知的事物是机械社会中的镇压性法律。涂尔干认为真正保障这种镇压性法律实施的并不是社会成员对惩罚的恐惧,而是社会成员服从规则的一种道德义务。社会成员的整合便是由于一致认可一套规范具有道德权威。因此帕森斯认为,涂尔干的理论中行动也存在着一个规范的终极要素——道德。在非理性的行为方面,帕森斯主要考查了涂尔干对于宗教仪式的表述,涂尔干认为仪式是与神圣事物相关的习俗,而神圣事物之所以神圣,是由于它们有一个共同的象征物——社会。因此,仪式真正的作用并不在于理性地达到一种目的,而在于表现人们对于社会这一道德权威的价值态度。也只有将道德作为行动者行动的终极价值,我们才能理解涂尔干为什么认为应该加强道德建设防范社会失范。
帕森斯对韦伯的分析是从他对行动的分类开始的。韦伯将人的社会行动分为了四种:目的合理性行动、价值合理性行动、传统行动、情感行动。其中目的合理性行动遵循的规范是手段、目的关系的工具合理性;价值合理性行动与情感行动遵循的规范是某种超验的规定;传统行动遵循的规范则是惯例。根据这种分类,韦伯继而提出了三种权威来解释三种规范的来源,分别是:克里斯马型权威、法理性权威、传统权威。从这里来看,规范的来源似乎并不单一。但是帕森斯认为,韦伯的三种权威类型的划分实际上都可以被统一到克里斯马这种类型之下。其中传统权威是由于先知的克里斯马型权威成为惯例演变而来,而法律也是由于克里斯马型权威制度化而形成,因而所谓的传统权威和法理性权威实际上都只是克里斯马型权威不同的表现形式而已。从而克里斯马型权威便可以被看成社会行动的一种终极规范要素。这样便能够理解为什么韦伯会去研究那么多宗教,虽然克里斯马并不一定只出现在宗教当中,但是宗教是其体现自身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式,我们可以认为,正是由于宗教中的克里斯马的存在,才能引导人们如何去行动。





默顿的社会学理论取向
众所周知,默顿是继帕森斯之后的有一位结构功能主义大师,他们都将社会看作是各个部分组成的一个结构系统,各个部分之间依靠某种相对稳定的形式结构结成一定的关系,这些关系表现为功能,并对社会结构产生影响。但是默顿的理论取向相较于帕森斯又有很大的区别,一方面,他将社会结构看作是动态的,即社会结构各部分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张力,这种张力会使得结构本身发生变化;另一方面,不同于帕森斯倾向于建立一个庞大、完整的理论系统,而默顿认为应该从中层理论出发,先建立各个限定范围内的特殊理论,逐渐积累从而最终形成整个社会学的理论系统。
通过对以往社会学家研究的回顾,默顿意识到在他的之前的社会学家在研究上往往体现出了两种倾向,一种是倾向于建立一个包含一切的宏大体系,如齐美尔的形式社会学、韦伯的理解社会学,这种宏大体系看似能够解释一切,但实际上由于角度上过于单一,限定条件上过于一般,不能对社会事实进行更为精确的分析;另一种时倾向于单纯的对微观现象进行细节描述,这包含了许多的应用研究,他们往往仅专注于单个具体现象的研究、描述,而难以形成理论,使得研究不具备一般性。针对这个现象,默顿提出了应该将中层理论作为社会学研究的核心。在默顿的研究中,中层理论是指限定范围内的特殊理论,它的对象和微观研究一样,是各种微观社会事实,但在研究目的上和宏观理论研究相同,旨在建立起一套一般性的理论,并最终通过无数中层理论的积累,形成一个宏观的社会学理论体系。
至于如何实现中层理论的研究,默顿认为形成理论与经验相结合的科学研究程序极为重要。传统的社会学研究往往都存在理论与经验脱节的现象,这既导致了经验研究的支离破碎,也导致了理论难以与现实相对接的问题。因而默顿强调中层理论的研究包含着一个从经验到理论,从理论到经验的循环过程。理论指导着经验的研究,为经验研究提供导向,同时,经验也起着创建、修订、转变、澄清理论的作用。
在具体的研究方法上,默顿强调了研究范式的重要性,研究范式是指研究的一种形式,这种形式内含了一套研究价值取向与规则,如结构功能主义、冲突理论都是一种研究范式。从大的方面来讲,范式在社会研究中起着聚集概念、结合前人研究推进理论积累、提高研究者理论敏感性的作用。作为结构功能主义大师,默顿通过对以往结构功能主义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得出该理论流派研究范式应该包含功能被归因事项、主观意图、客观效果、功能促进单位、功能需求、结构语境等概念,功能选择与实现等机制。在具体的研究中,研究者可以通过一定的研究范式,运用前人的相关理论,结合当前的社会事实,推导出一定的研究假设,然后通过对社会事实进行经验研究,来检验或是重构理论,从而获得理论的发展,实现理论与经验的连接与共同发展。
除了研究方法的改变,默顿在理论上区别于帕森斯的重要一点在于他看到了社会结构本身是动态的。默顿认为社会结构个各部分之间也存在着张力,这种张力导致了结构的紧张,一般情况下,社会会将这种张力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不会影响到结构的稳定,但是当这种张力达到了一定的程度之后,就会带来现成社会结构的不稳定与变迁。默顿运用对越轨行为的研究来表述了这个问题。他认为社会结构中对个人行为影响的部分分为了文化结构和制度性规范两部分,其中文化结构为人们提供了行为的价值目标,制度性规范规定了社会可以接受的达到目标的方式,当社会文化结构为人们制定的目标与社会能够提供的手段发生冲突时,这只人们想要达到目标,便只能借助于越轨行为,这种越轨行为便会带来结构的动态发展。目标与手段冲突下的人们行为一般可以分为五种,即遵从、创新、退却主义、仪式主义与反抗。遵从是指社会成员既认同文化目标,又接受制度性规范;创新是指只认同目标,不接受规范;退却主义是指既不认同目标,又不接受规范;仪式主义是指不接受目标,只认同规范;而反抗则是认同新的目标,使用新的手段,如革命!在这五种行为模式中,除了遵从以外,其余行为都是属于越轨行为。大规模的越轨行为往往发生于一个文化价值系统为每个人提供了成功目标,但是对于其中一部分人来讲,结构堵死了途径的社会当中,这个时候,反抗类型的社会成员便会意识到这个结构的问题,疏远这种结构,并使用新的结构来代替原来的结构,促进整个社会发生结构变迁。
除此之外,默顿对于科层制、知识分子、参照群体也有大量研究,在这里时间有限,不再赘言!



读书汇报
本月数单:金钱、性别与现代社会风格 精英的兴衰 社会理论与社会结构 社会行动的结构(未完待续)
汇报内容
古典四大家社会观总结
同处于社会学的草创阶段,古典四大家的研究重点基本上都是关于宏观社会的形成与发展与社会学学科的建立的。由于他们看待社会的角度不同,因而就形成了关于社会的四种不同的观点。总的来讲,涂尔干是从集体力量的角度解释社会的形成,从社会整合模式的角度来研究社会的发展;韦伯是理性化的角度来研究社会的变迁;马克思则是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角度来论证人类社会的进程;齐美儿是从客观文化发展度来研究社会的走向。
首先来看涂尔干,涂尔干是社会实在论的忠实拥护者,在涂尔干看来,自从人类在原始时期意识到集体力量的重要性而建立起社会这个存在之后,人类的所有行为就再也脱离不了社会的影响,社会如同一个实体一样无时无刻不对单独的个人的行动产生着影响,正是因为如此,涂尔干认为对待社会事实必须要用社会事实来进行解释。在社会发展的问题上,涂尔干认为社会发展是一个整合模式从机械团结向有机团结转变的过程。这种发展的背后,社会分工的力量至关重要,而社会分工是由于环节社会被打破与同质化带来的竞争压力所导致。也就是说,在旧有的机械团结社会中,各环节之间的竞争压力带来了社会分工的初步发展,紧接着这种发展导致了环节社会的破碎,以及更广泛的社会联系的建立,而这种广泛社会联系的建立又反过来促进了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发展,最终实现了社会整合模式由机械团结向有机团结的转变。
相较于涂尔干从社会整合模式的角度来解释社会的发展,韦伯是从理性化发展的角度来看待社会的发展的。在韦伯看来,合理性行为是指为了达到目标而采取的自认为能够达到目标的行为,很明显他所认为的理性是一种主观理性。然后他将人的行为分为了四种行动模式,并通过他对理性的理解对这四种行动模式进行归类为理性行为或是非理性行为,理性行为又包括工具理性行为以及价值理性行为。在具体的研究中,韦伯以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为参照,对印度、中国等社会中的宗教、法律、权威体系等社会现象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发现西方宗教、法律中体现出的理性化成分明显高于其他文化中的理性化成分,并将西方社会的这种理性化的发展与率先发展出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制度联系起来,最终得出理性化的发展决定社会形式发展的结论,指出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便是理性化得到至高程度的发展之后所呈现出来的社会形态,而官僚制则是这种理性化的集中体现。
马克思则主要是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角度来看待社会的发展的。他将生产力看作是影响社会变迁的首要因素,在相应的生产力下,则会产生相应的生产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共同构成了社会的经济基础。而社会中的其余各种制度则都是建立于经济基础之上的,因而马克思的社会思想有着极强的经济决定论色彩。从这种观点出发,马克思将人类社会的发展分为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四个阶段,并预言将来必定会出现共产主义社会。然后马克思将其分析重点放在了当前的资本主义社会上,通过对资本主义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结构分析,他发现资本家剥削工人阶级的真相实际上是他们利用资本雇佣劳动力并无偿占有剩余劳动价值的过程,从而揭示了剩余价值理论。并指出由于剩余价值的存在资本主义的发展本身便包含着生产过剩、消费不足、两极分化的倾向,这种倾向的积累会导致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并最终资本主义的崩溃与共产主义的来临,从而实现社会的下一个阶段的进程。
与涂尔干较为相似,齐美儿也将社会分工看成社会发展的动力,但不同于涂尔干强调社会分工所带来的社会整合方式的改变,齐美儿更多地考察的是社会分工带来的客观文化的发展。他认为社会分工一方面实现了人的自由的扩张,另一方面也使得整个社会客观文化的急速发展。因为在分工的条件下,每一件客观文化都包含了在某个领域最优秀的一批人的最精华的部分,这使得客观文化的发展必定会远远超出主观文化,最终带来的是客观文化对每个个人的超越与控制,就像货币的发展让人的生命追求由对物质属性的满足变成了单纯对无意义金钱的满足、形式的发展让他自身成为了人们活动必须遵从的准则。因而在齐美儿那里社会的发展便是一个客观文化不断发展而人本身却不断受制于客观文化的过程。

本月虽然回家了几天,但是读书状态一直不错。感觉在理解能力不下降的条件下阅读速度有所上升。



本月书单:形式社会学、货币哲学、社会是如何可能的、历史哲学问题、宗教社会学
汇报内容
齐美儿的主要社会学思想集中在了三个关键字上:货币、形式、客观文化,我将从这三个方面对其思想进行论述。
关于货币,齐美儿对货币的论述是从价值开始的,他认为价值是主观的。实在与价值分属于两个序列,价值产生于需求,而主体与客体的分离则是需求之源。当主体对客体产生了需求之后,他需要付出代价以克服它们之间的距离,这个过程便实现了客体对于主体的价值。交换便是实现的方式之一,在交换中,人们为了得到自己想要使用价值,便需要付出自己占有的某种价值,一开始的时候,交换是以物物交换来进行的,当一种东西比其他东西有了更高的使用范围而交换的更为频繁之后,便形成了货币,货币可以消除了交换中可能出现的价值的不平等。在货币参与的交换中,货币仅仅表现其交换价值,因而它总是作为一种中介来促成交换而不参与到关系当中,这使得货币的使用价值变得可有可无,这为货币完全抛弃使用价值而抽象化提供了前提。当社会关系得到强化,社会变得稳定,成员之间或是对某种权威变得完全信任,货币便能够完全实现其最终飞跃,成为一种完全的符号。如同现在钱真的变成了银行账户上的一串数字。货币对人类生活有着巨大的影响。首先,它促进了人们的自由,在封建时代,人们面对各种关系,往往需要将自己的整个人格投入,如劳役,但是在货币时代,人们可以仅仅只投入不带人格的货币,如纳税,从而使自己从各种关系中解放出来。其次,货币对各种社会存在起到了一种拉平化的作用,在社会交换体系中,货币作为一极成为了所有交换物的对立面,货币因而成为了所有交换物的价值衡量标准,而货币是没有内在本质的意义的,货币的价值完全体现在它的量的大小上。这使得一切的社会存在的价值都可以表现为对应的货币的量上,而原本存在于他们之中的质的不同则完全消解在人们的价值评判中。最后,货币成为了人们目的序列的终点,这是一个货币由手段走向目的的过程。在以往的种种交换中,人们需要的往往是交换物的某种价值属性,然而在货币经济中,由于货币成为了一切交换物的对立物,这使得其成为了一种达到所有目标的终极手段,并且相对于各种终极目标,货币还具有选择的权利,这让人们将货币当成了目的序列的终点。但是货币本身是没有意义的,真正能够满足人的需要的是交换物的属性,而价值则在于克服自己的欲望与物质属性之间的距离。当人们得到了货币,以为达到了目的序列的终点时候,便会突然发现,一切社会存在对自己而言都已经失去了距离而不再拥有价值,失望便会接踵而至。(传说中的穷的只剩下钱了)
关于形式的研究,齐美儿对其进行了一系列的描述但却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根据他的描述我将其定义为形式是一种先验图式,其内在包含了一整套的价值及行为准则,不同的事件具有不同的形式,形式先验于人们的生活。形式不能从人们的经验中推断得出,相反,我们的生活无时无刻不处于形式的影响之下,可以说我们依照形式来组织自己的生活,并依照形式来理解自己的生活,形式是生活的一种预设。在形式社会学一书中,齐美儿介绍了生活中的各种形式,如三人关系、家庭、竞争等,这反映了社会关系是如何在形式之下组建起来的,正是因为这些预设的存在,才使得社会成为了可能的。形式同样会影响我们对于事物的认识。在历史研究中,我们的研究对象往往是我们依照一定的要素重构起来的历史序列,然后再根据这些事件中的形式来对整个历史序列进行理解,如唯物史观便是首先依照经济要素对历史事件进行重构,再对重构后的历史对象依照资本主义发展的形式来进行理解。齐美儿认为真实历史实在是无限丰富的,而历史事件所依照的形式也往往是不同于现在的,这构成了他对历史哲学的批判。
客观文化是齐美儿思想中的一个统摄全局式的概念,因为无论是货币还是形式,从其根本的性质上来讲的话都是属于客观文化的范畴。客观文化有两方面的意义,首先,作为一种文化,它与简单的自然物相对立,是由人创造出来的;其次,作为一种客观物,它与个人主观相对立,存在于人的主观之外。因而我们可以将客观文化理解为一切存在于个人之外、社会之内的实在,如宗教、法律等。齐美儿认为客观文化随着人的社会分工的加剧而得到了迅速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增多,同质化使得人们之间存在着巨大摩擦和竞争,这极大地消耗了社会的能量,本着“省力”的原则,人们进行了社会分工。从一方面来说,社会分工的发展促进了人们的自由,因而在分工的条件下,任何关系都只需要人们进行部分的投入,这让人们不仅从以往的传统关系中脱离出来,还让人们扩大了自己的社会关系范围从而实现了更大的自由。但是齐美儿认为这种自由使得人们失去了一个可以将自己完全投入的关系而从更深层次上导致了人们的空虚。从另一方面来讲,社会的分工也使得客观文化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最终带来其对于主观文化的超越。由社会分工生产出来的每一件产品都包含了每一个参与者的一部分主观力量,而且是个人最优秀的那一部分力量,因而会表现出一种客观的完美但却超脱于每一个主观的个人。社会分工的范围越大,这种倾向就越是明显。社会作为所有人的产物,每一种社会文化都包含了无数的这方面的精英的部分参与,因而对每一个个人都会实现毫无疑问的超越,这也就是齐美儿所说的文化悲剧。从更进一步的角度上来看,齐美儿还认为人是社会的继承者而不仅仅是后代,而人能够继承的最大的遗产便是各种客观文化,客观文化不仅会对个人实现超越,还会伴随着社会化的过程而内化为每个社会成员的主观人格的一部分,成为社会成员组织自己社会生活时的先验存在,如货币、形式等皆是如此,这才是最大的悲剧!

读书感想:首先要反省一下,开始一段时间看不进去,状态很差,因而本月看书数量不多。
其次,感觉自己现在状态不错,有时会很有感觉。
               


读书汇报
本月书单:资本论第三卷、马恩选集第一卷、第三卷、第二卷部分
汇报内容:主要汇报资本论第三卷内容
资本论第三卷主要是恩格斯从利润、商业资本、利息、信用及地租五个角度来看待资本主义的生产。
关于利润,恩格斯承接着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的观念,并将这种思想带到了资本家实际的生产过程中,揭示了利润的本质及其客观规律。在实际的生产过程当中,对于资本家来讲,影响其生产活动的不是理论上的剩余价值,而是由剩余价值变化而形成的利润。总的而言,商品的价格与其价值是相同的,但是单位商品的价格却往往取决于市场供需关系,这使得价格与价值之间往往存在一定的微小差异,这也便造成了剩余价值与利润之间的差异。市场价格一定,不同的资本家生产的商品由于具有不同的成本价格使得他们有着不同的利润率。不同资本家的利润总是围绕剩余价值上下波动的,因而利润率也往往是围绕一个一般利润率即剩余价值与总资本的比率而波动,恩格斯将这个利润率叫做一般利润率。用商品的成本价格加上一本利润率便形成了商品的生产价格。利润率是商品剩余价值与成本价格的比率,因而其大小与资本的有机构成、剩余价值率及生产周期有关。可变资本的比例越高、剩余价值率越高、商品的生产周期越短,那么商品的利润率便越高。不同资本家的个别利润率向一般利润率发展是由竞争完成的,竞争使得资本家的资本不断向高利润率部门转移,从而让各资本家利润率趋于一般利润率,这一过程首先发生在单个部门内部,然后会发生在不同经济部门之间,最终使得整个社会利润率趋向于平均。利润的概念使得资本家的所得看上去变成了资本的产物,掩盖了其剩余价值的本来面目与剥削的实质。高位的资本的有机构成可以使资本家暂时获得一个超额利润,因而资本主义发展的趋势是可变资本比例会不断地减小,这一方面会使生产得到扩大,另一方面会使消费相对减小,这个不可调节的矛盾最终会导致生产过剩而爆发危机,在危机中,部分资本会被消灭或是闲置,暂时缓解生产过剩的问题。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还会不断降低利润率,在这个过程中,大资本由于资本量巨大因而利润也会得以扩大,而小资本家则会因为受到挤压而灭亡,而跌入无产阶级的队伍,社会阶级分化进一步激化。
关于商业资本,马克思讲到资本主义生产包含两个过程,其一是生产过程,这个过程是由产业资本家来完成,其二是流通过程,则是由商业资本家来完成。利润的本质是剩余价值,商人是不能产生价值的,商品的循环过程也是不能产生价值的,但是循环过程却会占用产业资本家的资本,使其无法将资本用于生产剩余价值。商人的作用便在于将产业资本的商品资本及时变成货币资本用于生产过程,从而创造出更多的剩余价值。在这个过程中,商人会以低于商品价值的价格购买到商品,然后以商品价值出售商品从而获利。商业资本与产业资本的关系取决于两者的地位,在资本主义早期,商品的生产的同质化使得商品的生产依赖于商品的销售,产业资本受到商业资本的支配。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只有更大规模的工业生产出的更廉价的商品才能在世界市场立足,产业资本随之开始支配商业资本。
关于利息,从表面上来看,利息是使用资本所必须付出的一定的货币额,但是从本质上来看,利息仍然是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这决定了利息率必然是依赖于利润率的,但同时市场上游离的资本量也会影响到利息率的高低。企业的利润可以被分为企业利息以及利息,因而利息的最高额度是利润减去监督工资。
关于信用,信用意味着接受者在将来的一定时间会得到一定的偿付(书中没有,自己定义的)。信用往往也是需要一定的支撑点,国债的支撑是国家的财产、银行券的支撑是银行的存款、汇票的支撑是货物。信用的授予必须以需要为限度,多余的信用往往会重新回到授予者手中,而失去流通的意义,如银行券。信用在使用中是循环的,信用的授予者最终也将接受他人的信用,在这个过程当中,信用可以起到货币的作用,促进生产与流通,因而信用是不需要用货币来进行偿付的。也正是因为信用是循环的,当其中有人不能及时兑现时便会导致整个信用链条的崩溃,产生危机,如存款是储户授予银行的信用,经济危机时银行往往会出现挤兑危机。资本主义的趋向是资本的集中与垄断,这会形成其发展的限制,而信用制度可以让资本的来源不在局限于积累,从而帮助资本主义突破自身的限制,以更大的规模和更快的速度进行生产的扩大。但是也会使得这种扩大更为盲目,使得消费的扩大比不上生产的扩大,从而加速经济危机的到来。
关于地租,土地的价值取决于两方面,即土地的位置与丰度。对差地租是指将相同的劳动与资本投入到等量的土地上,得到的剩余利润的差额。地租的本质仍然的工人劳动的剩余价值,当将一定量的资本投在土地上时,不仅会得到一个一般利润,还会产生一个剩余利润,这个一般利润归资本家所有,而剩余利润则是变成地租归地主所有。能被耕种的最低丰度土地是只能提供一般利润的土地,这种土地不能提供地租。连一般利润都不能提供的土地则没有资本家愿意投资。当粮食价格上涨时,一般利润率不会发生变化,更差的土地也能提供一般利润率,这使得地租上涨,土地价值也会上涨。反之,价格下跌时,当前最差的土地会被弃耕,地租也会下跌,但是实物地租却会上升。向固定的土地上追加资本会生产物会增多,如果追加资本的利润率高于一般利润时,会提供额外的地租,如等于一般利润,会增加资本家的收益,如低于一本利润,则不会存在这种追加。总而言之,地租与土地价值的变化在于剩余利润的变化。在最低丰度土地上不存在自然地租,如果存在,一定是通过对农业工人的压榨获得。在小土地所有制中,农民生产的界限是自己的工资,甚至是自己的最低生存限制,而往往难以对土地进行改良,从而回导致劳动力的浪费,在大土地所有制中,资本家生产的最低限度是一般利润率,这会导致对土地的浪费。
相对于资本论主要侧重于马克思的经济理论,马恩选集主要介绍了马克思与恩格斯与其他人的论战与对工人运动的指导,其中包含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的思想,以及对其他社会思想的批判。在这里不在多讲。

读书感想:终于读完了马克思,总结时间有点短,比较仓促,没怎么总结好。                         
读书汇报(2015年11月)
本月书单:古犹太教、资本论第一卷、资本论第二卷、第三卷(尚未读完)
    本月首先是彻底结束了韦伯的阅读,并进行了一个关于韦伯宗教的总结。然后开始了资本论的阅读。
    在我看来,资本论更多的是一本经济学作品,其主要是从经济生产出发,而后引出这种生产反映出的生产关系,并最后对社会的走向进行了一个预言。
马克思在讲经济生产时,首先是从商品出发。他认为商品具有使用、交换双重价值,那必然是因为商品中存在某种共同物,这种共同物就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人的劳动具有二重性,具体劳动的性质使得商品具有使用价值,抽象劳动的性质使商品具有了交换价值的属性。由于商品具有价值的属性,可以相互交换,所以每种一定量的商品都可以以一定量的其他商品来进行等价,那么这种其他商品变成了等价物,如果将其他所有商品,有一种商品来进行等价哦,便形成了一般等价物,用一种特定物品来充当这一角色,便形成了货币。在资本主义生产中,价值的源泉在于劳动,因而劳动力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其特殊之处在于价值与使用价值的不相等,即当资本家在购买并使用劳动力的过程中会得到一部分剩余价值,这种剩余价值便是资本家的兴趣所在。商品交换是资本主义的起点,资本最初是以货币的形式出现的。并非所有的财富或是货币都是资本,资本的核心在于增殖。即,仅有当资本家使用货币购买生产手段,并雇佣劳动力之后,通过生产并销售产品,从而不仅得到自己投入的资本,还能得到一个剩余价值,资本家便是人格化的资本。马克思,将资本划分为了不变资本及可变资本,不变资本是用来购买生产手段的那部分资本,可变资本是用来雇佣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前者在生产中仅实现价值的转移,后者不仅实现价值的转移,还会创造出新的价值,这部分新创造出来的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值便是剩余价值率,反映着资本家的压榨程度。资本还可以被区分为固定资本流动资本,他们的区分在于使用过程当中价值是逐渐加入到生产物当中,还是一次性加入到生产当中。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均需得到代置,以实现生产的连续。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即资本是不断循环的。这个循环可以看成是由货币开始,到售卖商品得到货币结束,也可以看成是由货物开始,到生产得到货物结束,或是看成是由一个生产过程到另一个生产过程。在这个循环过程当中,资本家的资本会依次变成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的形式。资本的再生产过程往往都是扩大的,资本家不仅会将其得到的剩余价值用于消费,还往往会积蓄起来,购买更多的生产手段与劳动力,从而扩大生产规模,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垫支资本实现了一次由货币到货币的运转便意味着实现了一个循环,一般来讲,固定资本的循环比较于流动资本的循环要慢,对不变资本来讲,当实现了一个循环之后,便意味着原来的生产资本以货币的形式沉淀了下来,对可变资本来件,意味着劳动力被使用,并合着剩余价值一起变成了货币回到了资本家的手中。这时候,需要的是进行前者的代置,以及重新雇佣劳动力,以维持生产。资本的循环包含着生产时间与流通时间两个部分,生产时间并不等于劳动时间,在整个资本的循环中,只有劳动时间才能创造剩余价值,因而资本家的倾向延长劳动时间而缩短其他时间,经销商的作用便是这个。整个资本家阶级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方面是生产生产手段的资本家,一方面是生产消费品的资本家,从循环的角度上来看,一部类的商品由二部类资本家购买从而实现商品的到货币的转换,而得到的货币这一部分用于不变资本的代置,一部分用于劳动者与资本家的消费,从而使得这部分货币又能够回到一部类资本家手中,二部类劳动者的工资与资本家的剩余价值同时也要用于消费消费品的购买。因而从整体上来讲的话,资本家垫付的资本总是能回到资本家手中的。
    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决定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在传统农业或是手工业的生产方式中,物品的生产是为了使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表现为直接的关系。但是在商品经济中,商品的生产就是为了交换,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了先与物发生关系,在于人发生关系的间接关系。而货币则是这种间接关系的中介,承担着一切价值的体化,使得一切事物均变得可以以货币来进行衡量,事物之间的本质差别便消失了。在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之下,形成了两大对垒的阶级,即资本家与劳动者。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要实现,首先要有两大前提,劳动者变成自由的劳动者,劳动者一无所有,如此一来,资本家占有全部的生产资料,劳动者失去一切生产资料的情况便会产生。从资本的原始积累开始,资本主义就沾满了无辜者的鲜血。原始积累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的过程,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资本家采用了战争、殖民制度、高额赋税、圈地运动等手段,卑鄙而残忍。劳动者的劳动产生的剩余价值是资本家梦寐以求的利润的直接来源,因而资本家会想尽一切办法来对劳动者进行压榨。首先是延长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时间,这包括延长劳动日和降低必要劳动时间两种,其次资本家会通过增加固定资本,大量使用机械来提高社会生产力,这样一方面可以使资本家降低自己商品的价值从而得到一个超额利润,另一方面还可以替代掉一部分劳动者,从而形成一个相对剩余人口来供资本家任意剥削,使其得以将工资压低到劳动力价值以下。正是这一切,造成了劳动者贫穷的生活。而资本家之间也存在着竞争,这种竞争促使资本家竞相扩大生产,加强对于劳动者的剥削,虽然这种竞争促进了生产技术的进步,但是却也使得小资本家被大资本家打败,整个社会的资本进一步集中,社会阶级之间的对立更加严峻,劳动者的境遇更加悲惨。
    资本主义生产有着其固有的矛盾,生产必须不断地扩大,因而剩余价值必须进行货币化并积累,这使得资本家的需求必定会大于其供给。货币的积累意味着一部分剩余价值无法实现其货币化,这是便需要依靠国际贸易来进行缓解,这使得资本主义倾向于将这种生产方式不断地向全世界推广。但是国际贸易能做的也仅仅只是暂时地缓解矛盾而已,还会将矛盾推向更大的范围。同时,资本主义内形成的两个阶级的对垒也将会越来越激烈,这种对垒蕴藏着强烈的社会张力,一旦这股社会张力爆发,便会形成社会革命。那时剥削者会变成被剥削者,资本家会被消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也会被废除,社会将会进入共产主义社会,那就是生产资料共有,社会会按照需要来计算劳动力、生产资料、生产手段的使用从而完成消费资料的生产。


本月感想:本月刚开始给韦伯结了个尾,然后便开始阅读资本论,前期还好,但是读到后面公式较多,由于我看书比较仔细,因而看书往往很慢,不过效果还算是差强人意,总结的时候感觉比较轻松。总之,还是读得比较有感觉。

本月数单:经济与社会第二卷下册、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儒教与道教、印度教与佛教、古犹太教(未完待续)
汇报内容:涂尔干与韦伯宗教研究对比
本月主要看的是韦伯的宗教社会学相关内容,在与涂尔干的宗教研究相比较之后感觉略有收获,想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众所周知,韦伯的宗教社会学研究和涂尔干的宗教社会存在相当大的区别。我认为他们的这种区别的根源两者在社会学的研究方向上走的本身就是两条不同的路线,在主体思想上,涂尔干认为的社会学研究总是想要体现一个东西,这个东西就是“社会”,他主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事实,并且对于社会事实要用社会事实来进行解释,因而涂尔干在面对一个社会现象总是倾向于去进行一个溯源式的研究。而韦伯作为解释社会学的创始人,他的观点是社会学要在理解社会现象的基础上对其进行解释性的阐述,因而在面对宗教问题时,韦伯的主要研究方法是从主观、个人的角度来对其进行理解,而不会去关注宗教的来源以及各种宗教现象的来源。因此,我们可以发现,韦伯与涂尔干在宗教上研究并不是简单地体现在对相同现象分析上的差异,而是两者根本研究的根本就不是相同的内容。
对涂尔干的宗教研究进行一个总结,我们可以发现涂尔干在研究宗教时,他主要研究了三方面的内容,分别是宗教的来源是什么?宗教现象的来源是什么?各种与宗教有关的社会现象的来源是什么?涂尔干是将宗教当成一个社会事实来进行他的研究。
在宗教来源的问题上,涂尔干否定了泛灵论以及自然崇拜论认为最早的宗教形式应该是图腾崇拜,然后他便从图腾崇拜开始研究宗教的起源,并最终将宗教的起源锁定在了他一直钟爱的社会上面。通过对图腾崇拜的分析,涂尔干否认了宗教是对自然或是祖先之类的崇拜并发现宗教最根本上是对社会力量的崇拜,集体的力量正是宗教的起源。 关于图腾,涂尔干认为图腾最早是社会的代表,原始人感到自己离开了氏族的集体是无法生存下去的,因而对于集体有着极大的狂热与崇拜,但是原始人的抽象思维能力有限,于是他们将自己感情的对象变成了自己可感可触的图腾,将图腾变成了氏族的代表,建立与之相关的宗教。在宗教现象的来源问题上,涂尔干进行的仍然是一种溯源式的分析,比如在关于原始分类的研究中,涂尔干对这些分类的形式与原则以及他们的内涵都只做了简单地介绍,而将他的主要兴趣放在了这些分类的形式与原则是怎么产生的。涂尔干通过研究发现,原始人的分类思想正是来源于他们的宗教图腾思想,而这种图腾思想的来源正是原始人生活于其中的社会,于是得出了原始人的分类思想是其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的翻版。这也正体现了涂尔干的以社会事实来解释社会事实和从社会来寻找社会现象根源的思想。在对与宗教有关的社会现象进行研究时,涂尔干采取的也是相同的思路,先是寻找这一现象的宗教起源然后再寻找这种现象的社会起源。
总的来讲,涂尔干对于宗教的研究是非常体系化的,研究的思路就是对宗教与各种宗教现象进行一种溯源式分析,并最终从社会的角度来对其进行解释,从而与他的社会唯实论相印证。
韦伯的宗教研究与涂尔干则有着巨大的差别。对韦伯的宗教研究进行一个总结可以发现,韦伯的也主要是揭示了关于宗教的三方面问题:各种宗教是什么样子的,有着什么样的宗教伦理?人们在各种宗教伦理下有着什么样的表现?这些行为表现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韦伯通过对新教、儒教、佛教、印度教、犹太教等一系列的宗教这三方面的内容进行阐释、比较发现,仅有新教中的加尔文等教派的伦理最为具有理性特征,并可以将信仰它的人的行为引向一种面向世俗的理性化行动,从而激发出一种现代资本主义精神,正是这种现代资本主义精神使得西方国家能够率先发展出现代资本主义,虽然在最后新教伦理对于人们已经不在具有当初那么强大的约束力,但是由它形成而来的资本主义精神却一直推动着现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具体的研究中,韦伯将宗教分为了出世禁欲主义、入世禁欲主义和神秘主义三类。禁欲主义将救赎看成是对积极的道德行为特殊赠礼,这要求信仰者将自己的看作是神的工具,通过有条理的程序去实现自己的救赎。出世意味着人们远离世俗来寻求这种救赎,入世则意味着人们在尘世中寻求这种救赎。而神秘主义则相反,它要求信仰者通过默祷的方式,来达到与神性合一,实现自己内心的宁静。在韦伯的分析中,他认为基督新教则是属于入世的禁欲主义型宗教,因而新教的信仰者往往将自己视为上帝的工具,他们努力的工作,并勤俭的生活,以此来增加上帝的荣光。儒教也是一种入世的禁欲主义,但是他要求的是人们控制自己的行为来适应当前的现实。印度的婆罗门教则应该算是出世的禁欲主义,婆罗门教将人们分为四大种姓,各种姓集团虽然生活境遇差别巨大,但是婆罗门教创造了业与轮回的观念,让下等种姓的人们服从当前的状态,而寄希望于来世。佛教则更是一种神秘主义宗教,他甚至都不关心神明是否存在,而只是教导人们通过默祷的形式来实现自身的宁静,完成自己的救赎。毫无疑问,在这些宗教中,仅有新教能够将人们现实的职业与自身的救赎联系起来并促进人们好好工作,勤俭节约,从而引导人们行为的理性化,正是在这种社会氛围中,西方产生了现代资本主义。
总而言之,韦伯的宗教社会学主要是对宗教进行一种主观性的解读,从而去理解与阐释宗教意义与内涵以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本月心得:本月十一假期回去了一下,耽误了很多时间。回校之后一直颇为焦虑,害怕自己离大家进度越来越远,于是在后面的几天看书有些着急,很多地方没有来得及消化便开始了新的阅读,这让我对很多内容理解并不清晰,总有一点似懂非懂的感觉,索性还有个梳理的机会,算是略微补偿了一下。感觉离大家还有好远的路要走,要更加努力了,有点着急~~
未完待续~~~~


本月数单:经济与社会第一卷、经济与社会第二卷上下册(下册尚未看完)

汇报内容:
本月看的书的经济与社会,这是韦伯书籍的一个合著,内容颇为庞杂,包括了支配社会学、宗教社会学、法律社会学和韦伯关于社会经济以及社会秩序的一些见解。纵观韦伯的思想,理性化可以看做是一个不同内容之间的衔接点。
在经济与社会一书中,韦伯本人似乎并没有言明他所说的理性以及理性化到底是什么。但是在关于经济的一番论述中,我们不难发现,韦伯将人们在经济活动中的理性分为了两个方面:实质合理性与形式合理性。形式合理性被用来在技术上可能的、并被实际应用的量化计算或者核算的程度。实质合理性则是指按照某种终极价值标准、通过以经济为取向的社会行动向既定群体供应货物的程度。换言之,如果一种经济活动能够在事先进行精确的计算,然后确定应该达到的目标以及应该使用的手段,那么这种经济活动便是具有形式合理性的;如果一种经济活动注重的纯粹只是达到某个终极价值取向(如宗教信仰)所要求达到的标准而不去顾忌手段以及可能附带产生的后果,那么这种行动具有的便是实质合理性。按照韦伯的观念,他更加推崇的是形式合理性,认为这更能体现出资本主义经济活动的理性所在。
韦伯关于理性的论述贯穿在了他几乎所有的论述当中,这体现在韦伯关于支配、宗教、法律以及关于社会行为的分类当中。
支配社会学:
在对于支配的分析当中,韦伯首先对支配进行了定义:支配就是某些具体命令得到既定人员群体服从的概率,支配对应的是权威而非简单意义上的权力。支配可能是建立在多方面的服从动机之上,但是对支配的服从最重要的是对这种支配的正当性的信仰。韦伯认为支配的正当性来自于三个方面的权威,即合法权威、传统权威、克里斯马型权威。合法权威是基于服从者对已经被制定的规则的合法性以及行使权威者根据这些规则发号施令的权利的信仰;传统权威是基于服从者对传统的神圣性已经权威者正当性的信仰;克里斯马型权威则是基于对某个个人的超凡魅力以及由这个人创立的规则的合法性的信仰。在这三种权威当中,只有合法权威下的服从是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之上,其他两者皆是建立在非理性的传统或是超凡魅力基础之上。就理想类型而言,这三种权威对应着不同的统治秩序,合法权威对应着官僚制的统治结构,传统权威对应着家产制的统治结构,克里斯马型权威则是对应着那些拥有超凡魅力的先知或是英雄建立的秩序。在这三种统治结构或是秩序中,也仅有官僚制是最为符合形式合理性的,因而最为受到韦伯和现代资本主义的推崇,成为了现代政府机构以及资本主义公司建制的主要形式兵促进了现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后两者则是在不同程度上阻碍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并在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今天或是被埋葬或是被迫做出改变,向官僚制进行变型。
宗教社会学:
在对社会学的认识上,韦伯认为社会学研究应该是在理解社会现象的基础上对其进行解释性的阐述,这开创了皆是社会学的先河,韦伯的这种观点很好的体现在他对宗教的研究上。在宗教研究方法上,韦伯认为应该从个人主观、目的等角度来理解宗教表现。韦伯关于宗教的研究和涂尔干有着和大的区别,后者主要是集中于对各种宗教现象以及宗教本身进行溯源式追究并将其最终与社会这个庞然大物联系起来。而韦伯对于宗教及其现象的起源则并没有什么兴趣,他感兴趣的宗教的性质以及人们对宗教的信仰对人们的生活、行为乃至对整个社会影响。
在韦伯关于宗教的研究中,它主要阐述了西方的新教、天主教、中国的儒教、佛教、印度的婆罗门教、近东伊斯兰教等大型宗教的思想核心以及其对人们行为的影响,比对其进行了一个比较,从而想要说明为什么西方产生了现代资本主义而其他地方则不能产生现代资本主义的原因。纵然这种想法有着非常强烈的文化决定论的味道,但是不容置否的是的确存在一定的说服力。
韦伯将宗教分为了出世禁欲主义、入世禁欲主义和神秘主义三类。禁欲主义将救赎看成是对积极的道德行为特殊赠礼,这要求信仰者将自己的看作是神的工具,通过有条理的程序去实现自己的救赎。出世意味着人们远离世俗来寻求这种救赎,入世则意味着人们在尘世中寻求这种救赎。而神秘主义则相反,它要求信仰者通过默祷的方式,来达到与神性合一,实现自己内心的宁静。在韦伯的分析中,他认为基督新教则是属于入世的禁欲主义型宗教,因而新教的信仰者往往将自己视为上帝的工具,他们努力的工作,并勤俭的生活,以此来增加上帝的荣光。儒教也是一种入世的禁欲主义,但是他要求的是人们控制自己的行为来适应当前的现实。印度的婆罗门教则应该算是出世的禁欲主义,婆罗门教将人们分为四大种姓,各种姓集团虽然生活境遇差别巨大,但是婆罗门教创造了业与轮回的观念,让下等种姓的人们服从当前的状态,而寄希望于来世。佛教则更是一种神秘主义宗教,他甚至都不关心神明是否存在,而只是教导人们通过默祷的形式来实现自身的宁静,完成自己的救赎。毫无疑问,在这些宗教中,仅有新教能够将人们现实的职业与自身的救赎联系起来并促进人们好好工作,勤俭节约,从而引导人们行为的理性化,正是在这种社会氛围中,西方产生了现代资本主义。而其他的宗教则往往引导人们一种消极或是暴力政府等非理性的生活态度来面对现实,而这正是他们无法孕育出现代资本主义的文化原因。
法律社会学:
在法律社会学的相关章节中,韦伯在一开始便言明了社会学意义上的法律和法学意义上的法律的区别,韦伯认为,法学意义上的法律有一系列的命题组成,这些命题形成了一个系统,这个系统则意味着一种秩序,这种秩序可以决定人们的行为。但是韦伯认为这种秩序实际上是一种应然的秩序,但是社会现实并不是应然的,因此这种秩序不可避免的会遇到一个实然的问题。而社会学意义上的法律则认为法律并不是一套逻辑上已经证明完全正确的规范,而是一个能对人的行为构成影响的综合体。
韦伯指出,法律是一种被赋予了保障的秩序,人们准从法律往往是出于功利、道德等方面的原因,但是更重要的是害怕受到外界的反对。法律为人们带来了一种权利,那就是在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时候可以呼吁一种强制力量来保障自己的合法权利,法律的核心正是以强制力量为后盾。关于规则秩序的形成,除开法律,还有习俗、习惯、惯例、伦理等,但是他们与法律是统一连续的,而且中间的界限也往往是变动不居的。
规则秩序如习惯、惯例、法律使得人们的行为具有了规律性,这种规律性是人们的行为可以事先进行计算而法律便是这种这种规律性合理化的后果,让人的行为的形式合理性成为了可能。随着这种形式理性的发展,法律与市场取代了以往的身份制度与特权。
韦伯关于社会行动的分类:
根据社会行动的取向,韦伯将人们的社会行为分为了四类,即工具合理性行动、价值合理性行动、情感性行动和传统性行动。工具理性行动中,主体会将对客体或是其他人的行为为预期,将这些预期作为手段或是条件,来实现自己的理性追求的目标。在价值合理性行动中,主体的行为内在的包含了某种价值,这种价值可能是宗教的,可能是美学的等,而不是根据目标与环境而理性制定的行动。情感性行动取决于行动者的情绪状态。传统行为则是由传统决定的行为。
在这四种行动中,韦伯将前两种行动归为理性行动,因为在这两钟行动,行动者始终保持着对自己行动价值的清晰把握,对行动的目的有着清晰地认识。但是在工具理性行动者看来,价值理性行动其实并不具备真实的理性,因为其往往只考虑到了行为的内在价值目标,而没有对行动的手段以及产生的负面后果进行认真的考量。而韦伯本人则是更加推崇工具理性行动,认为其具有更高的形式合理性。

本月读书心得:
本月看书较慢,开始一段时间一天连五十页都难以看完,后面虽然速度略有加快,总共也才看了不到1500页。这可能是由于我在看完了一个主题之后,往往会回过头来进行一个反思与整理有关,这样进度虽然较慢,但是对书籍的理解却更深刻了,我觉得这应该算是应对那些难以理解书籍的一个好办法。






本月数目: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实用主义与社会学 社会学方法与准则 孟德斯鸠与卢梭 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 社会分工论 乱伦禁忌及其起源 经济与社会

读书小结:
涂尔干的书籍有一个特点,那就是“社会”无处不在。他的思想我主要可以归纳出五个方面:社会唯实论、社会的类型划分、公民道德、宗教分析、社会学的学科建设。
关于社会唯实论,涂尔干认为,社会产生于个人,是由个人及其相互关系形成的,但是社会一旦形成,便会独立于个人成为一种单独的事物,不仅如此,其还会对存在于社会中的个人产生影响。这种思想体现在涂尔干的许多著作当中,如在自杀论中讲到的社会团结类型对社会自杀率以及人们自杀动机的影响、原始分类中讲到的社会类型对人们分类思想的影响。关于社会实体的形成,涂尔干并没有予以明确的说明,但是在孟德斯鸠与卢梭和关于宗教的研究中有过一些简单的描写。涂尔干非常强调集体力量的重要性,在对卢梭思想的解读中,涂尔干首先描绘了一副“前社会”图景:人们分散生存在自然环境中,自然能够满足人们的一切,人们只需要在自然中便可以得到一切自己所需要的东西,没有社会、更没有斗争。然后卢梭认为,随着人类的改变以及自然地变化人与自然的平衡被打破,人类仅凭自己个人的力量再有没有办法生存下去,于是人们开始结合到一起,相互帮助,形成了社会并通过契约形成了国家、政府、法律、道德等。在原始分类中涂尔干也表示,原始人对宗教、图腾的信仰实质上是对社会的恐惧与依赖。因此,可以看出,涂尔干比较认同社会起源于人们的相互需要的看法。
关于社会类型的划分,涂尔干依据的是社会团结的类型。根据不同社会团结的类型,涂尔干将社会分为了两种,有机团结社会和机械团结社会。涂尔干认为人的意识分为两种,一种是社会的意识,一种是个人的意识。社会的意识是同一个社会中的成员共同的意识,机械团结便是建立于人们的共同性之上,在机械团结社会中,强调人们的共性,社会的管理依靠的是压制性制裁,人的个性往往淹没于社会之中。而有机团结社会则恰恰相反这种社会建立于人的个性之上,在这种社会中,人们可以再社会共同的意识之外,自己的意识也能得到尊重与发展,这种社会的管理依靠的是恢复性法律,其目的不是对犯罪人员进行惩罚,而是对犯罪行为造成的损失加以恢复。往往在集体意识越强的社会中,社会越是倾向于机械团结,法律也就越是倾向于压制性制裁。由社会分工形成的社会便是有机团结社会,在这种这种社会中,人们各自有自己的分工,人们相互需要,相互依赖,有这种分工形成了强烈的社会团结,将人们结合成为一个社会。关于社会分工形成的原因,涂尔干认为,社会分工带来了丰厚的物质回报,但是物质上的满足仅仅只是人们选择社会分工的结果而非让人们进行社会分工的原因。社会分工有两方面的前提,一是环节社会的破裂,在以前的社会中,社会是一种环节社会,即社会是由很多个环节组成,如组成国家的省,各个省表面上被国家强制力量给维持在一起,但是实际上没有任何内在的联系。这种环节社会的打破意味着社会的各个部分之间出现了相互的关联而有了实质上的联系,各个部分之间的封闭性被打破,从而使得分工能够在更为广阔的范围内建立起来。二是社会密度的上升和社会容量的扩大,这种发展使得人们的生活压力变大,从而促进人们采用社会分工的方法来避免相互之间的冲突。因此,社会分工的原因在于人们为了避免相互间的冲突,从而将冲突转为合作而形成的。
在公民道德方面,涂尔干认为道德事实是由具有制裁作用的行为规范构成。道德的作用在于将社会中的人与人、人与社会联系起来,而且不同的社会具有不同的道德,道德对人的力量也正是来自于社会。对于道德的起源,涂尔干在对卢梭的思想进行解读时表示,人们根据契约形成了社会,人们被要求或自发维护共同利益这便形成了道德,道德是为了维护社会共同利益形成的,因而其维持力量也正是来源于社会。涂尔干对当时社会的道德状况感到了些许悲哀,当时的欧洲社会正处于工业化的繁盛时期,工业化是不具有到的属性的,经济生活更是为了利益可以不择手段,工业化这台巨大的机器在给人们带来巨大物质利益的同时也迅速碾碎了传统道德,使得当时的欧洲社会处于一种道德的空白时期。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涂尔干想到了职业伦理,社会分工将社会的组织形式由传统的僵化地组织起来变成了更为灵活的由分工形成的团结组织起来,如此一来便形成了各种各样的职业团体,这些职业团体所形成的各种职业伦理正好形成新的公民道德来解决当时的旧的伦理道德被打破而新的道德却未建立起来的尴尬境地。
在宗教的研究方面,涂尔干认为要想彻底的研究宗教,必须要从最原始宗教即图腾崇拜开始。通过对图腾崇拜的分析,涂尔干否认了宗教是对自然或是祖先之类的崇拜并发现宗教最根本上是对社会力量的崇拜,集体的力量正是宗教的起源。 关于图腾,涂尔干认为图腾最早是社会的代表,原始人感到自己离开了氏族的集体是无法生存下去的,因而对于集体有着极大的狂热与崇拜,但是原始人的抽象思维能力有限,于是他们将自己感情的对象变成了自己可感可触的图腾,将图腾变成了氏族的代表,建立与之相关的宗教。同时原始人还以氏族和部落的情况为原始的模板,对整个世界进行了分类。这便构成了最原始的分类类型。涂尔干还认为,宗教产生的标志是圣俗之间得到了区分,宗教力量本源是社会力量,宗教力量人格化形成了神,宗教力量同时对于社会凝聚力有着加强的作用。
在社会学学科的建设上,涂尔干认同了孟德斯鸠关于科学的必要条件:对象、关于对象的解释、方法与准则。在这三个方面,涂尔干首先指出了社会学的对象应该是社会事实,社会事实存在于存在于个人之外,由个人不得不服从的强制力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形成,其在自杀论中便是将一个社会的自杀率这一社会事实当做哟个对象来进行研究。其次,在对于对象进行的解释上,涂尔干认为首先应该做的是建立起一套专业的概念体系,科学是建立在概念体系上的,但是科学使用的概念体系并不专业,而是来源于人们的日常实践,这种概念体系缺乏统一的定义,因此建立一套专业的概念体系乃是当务之急。最后,在具体的研究方法上,涂尔干并未给出太多的说明,但是通过其进行的一些研究,其在方法上的一些观点可见一斑。第一点,涂尔干要求将社会事实当做物来进行研究,这在自杀论中其对自杀所进行的各种统计分析可以看出。第二点,他认为关于社会制度的研究应该从其最原始的状态开始进行研究,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社会制度也会进行很大的改变,只有从最原始的情况下开始分析,才能从根本上把握一种社会制度。正如当涂尔干想要研究乱伦禁忌时便是从最早的图腾崇拜上开始研究的。第三点,涂尔干非常强调共变法的使用,要证明一个现象与另一个现象的因果关系,便要看他们是否是共同变化的,因为只有相同的因素才会有相同的结果。第四点,涂尔干认为,对社会制度的应该关注一切社会种内相同制度的全部发展过程。

读书感想:本月时间较长,在开始的一个月里面感觉状态还可以,除了偶尔的瞌睡,其他一切都还正常。后面的一个半月感觉自己的状态不怎么好,有时候看着看着就走神了,甚至有点控制不了自己的感觉,相信休息几天之后就好了。最近在看韦伯,感觉颇为困难,语言好晦涩难懂,不知道谁能帮忙提提建议?
[ 此贴被望超凡在2017-05-16 12:58重新编辑 ]
------多少关心事,书灰到夜深
Posted: 2015-09-02 21:41 | [楼 主]
张帆
级别: 总版主


精华: 0
发帖: 10
威望: 10 点
金钱: 100 RMB
注册时间:2015-08-18
最后登录:2016-04-19

 

读得不错嘛,总结也挺细致,韦伯的书初读时会有些难懂,不过还是挺有意思的,坚持下去,一定会有收获的,加油
Posted: 2015-09-03 12:54 | 1 楼
望超凡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79
威望: 79 点
金钱: 790 RMB
注册时间:2015-03-23
最后登录:2017-06-22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Re:望超凡的读书报告(2015年9月25日)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多少关心事,书灰到夜深
Posted: 2015-09-25 23:50 | 2 楼
曲振龙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90
威望: 90 点
金钱: 900 RMB
注册时间:2013-10-11
最后登录:2017-03-17

 

慢工出细活,细致才能读得好,真是这样!
Posted: 2015-09-26 21:10 | 3 楼
甘颖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69
威望: 69 点
金钱: 690 RMB
注册时间:2014-10-19
最后登录:2018-11-25

 

超凡对于宗教的理解真的很深入,记得上一次还和你一起讨论儒教对于中国古代发展的影响的问题,觉得真的很有启发,下次可以继续和你讨论
Posted: 2015-10-29 22:25 | 4 楼
冯润兵
级别: 总版主


精华: 0
发帖: 45
威望: 45 点
金钱: 450 RMB
注册时间:2011-05-19
最后登录:2019-01-07

 

除了读书,还的在运动上看齐你,来此基本没有活动,想起你健硕的大臂我就信心满满,可是天冷了又总是找借口。
狭路相逢
Posted: 2015-10-29 23:00 | 5 楼
望超凡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79
威望: 79 点
金钱: 790 RMB
注册时间:2015-03-23
最后登录:2017-06-22

 

Quote:
引用第3楼曲振龙于2015-09-26 21:10发表的  :
慢工出细活,细致才能读得好,真是这样!

恩,但是感觉自己读得还是不是很好,一起加油
------多少关心事,书灰到夜深
Posted: 2015-10-30 21:56 | 6 楼
望超凡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79
威望: 79 点
金钱: 790 RMB
注册时间:2015-03-23
最后登录:2017-06-22

 

Quote:
引用第4楼甘颖于2015-10-29 22:25发表的  :
超凡对于宗教的理解真的很深入,记得上一次还和你一起讨论儒教对于中国古代发展的影响的问题,觉得真的很有启发,下次可以继续和你讨论

一起进步!
------多少关心事,书灰到夜深
Posted: 2015-10-30 21:57 | 7 楼
望超凡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79
威望: 79 点
金钱: 790 RMB
注册时间:2015-03-23
最后登录:2017-06-22

 

Quote:
引用第5楼冯润兵于2015-10-29 23:00发表的  :
除了读书,还的在运动上看齐你,来此基本没有活动,想起你健硕的大臂我就信心满满,可是天冷了又总是找借口。

那可不行哦,好好锻炼!
------多少关心事,书灰到夜深
Posted: 2015-10-30 21:57 | 8 楼
望超凡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79
威望: 79 点
金钱: 790 RMB
注册时间:2015-03-23
最后登录:2017-06-22

 

超凡,你真棒!!!!
------多少关心事,书灰到夜深
Posted: 2015-12-09 23:39 | 9 楼
焦小艳
级别: dsgsdag


精华: 0
发帖: 8
威望: 8 点
金钱: 80 RMB
注册时间:2015-03-20
最后登录:2017-01-18

 

你对资本论的总结很清晰,给我的阅读给了一个很好的启发。
Posted: 2015-12-10 09:55 | 10 楼
望超凡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79
威望: 79 点
金钱: 790 RMB
注册时间:2015-03-23
最后登录:2017-06-22

 回复 焦晓燕

Quote:
引用第10楼焦小艳于2015-12-10 09:55发表的  :
你对资本论的总结很清晰,给我的阅读给了一个很好的启发。

其实也还好,我始终感觉自己缺乏联想~
------多少关心事,书灰到夜深
Posted: 2015-12-10 12:51 | 11 楼
朱云
级别: 圣骑士


精华: 0
发帖: 162
威望: 162 点
金钱: 1620 RMB
注册时间:2015-03-17
最后登录:2021-11-21

 

听你读第一卷资本论的总结,我感觉你读的很仔细,很多在我之前没有总结好的,都在你这里看到了。真棒。
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
Posted: 2015-12-10 21:22 | 12 楼
贺苏园
级别: 总版主


精华: 0
发帖: 71
威望: 71 点
金钱: 710 RMB
注册时间:2015-08-06
最后登录:2020-01-05

 

我感觉你就只有复述单本书的内容啊,为何不前后联系一下
另,求排版排的开一点,看的好累...
Posted: 2015-12-10 22:50 | 13 楼
小迁
级别: 圣骑士


精华: 0
发帖: 146
威望: 146 点
金钱: 1460 RMB
注册时间:2015-01-22
最后登录:2017-06-14

 

这次总结的角度真的很有特色,汇报的时候基本都拖稿了,达到了很高的高度,资本论能读到这样的程度,让我心悦诚服了!
Posted: 2015-12-10 23:44 | 14 楼
王海娟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765
威望: 765 点
金钱: 7650 RMB
注册时间:2008-04-12
最后登录:2016-12-21

 

一开始就直接进入经典,状态很好,很强大! 读书速度会越来越快,成长成几何倍数
一心一意读好书
Posted: 2015-12-11 09:16 | 15 楼
王旭清清
级别: 侠客


精华: 0
发帖: 26
威望: 26 点
金钱: 260 RMB
注册时间:2013-04-15
最后登录:2017-10-17

 

很清晰啊,一直是清清楚楚的感觉,特别好。努力,加油!
Posted: 2015-12-12 08:45 | 16 楼
望超凡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79
威望: 79 点
金钱: 790 RMB
注册时间:2015-03-23
最后登录:2017-06-22

 回复朱云:

我听过你总结的资本论,感觉你总结的也很棒!
------多少关心事,书灰到夜深
Posted: 2015-12-12 12:22 | 17 楼
望超凡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79
威望: 79 点
金钱: 790 RMB
注册时间:2015-03-23
最后登录:2017-06-22

 回复苏园

这个问题我也发现了,这在努力修正自己
------多少关心事,书灰到夜深
Posted: 2015-12-12 12:24 | 18 楼
望超凡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79
威望: 79 点
金钱: 790 RMB
注册时间:2015-03-23
最后登录:2017-06-22

 回复沈迁

其实还有很多不足,感觉自己缺乏联系
------多少关心事,书灰到夜深
Posted: 2015-12-12 12:25 | 19 楼
望超凡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79
威望: 79 点
金钱: 790 RMB
注册时间:2015-03-23
最后登录:2017-06-22

 回复王海娟

谢谢鼓励,很多不足仍需加油!!
------多少关心事,书灰到夜深
Posted: 2015-12-12 12:26 | 20 楼
望超凡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79
威望: 79 点
金钱: 790 RMB
注册时间:2015-03-23
最后登录:2017-06-22

 回复旭清

离你还是太远,你快得道成仙了!
------多少关心事,书灰到夜深
Posted: 2015-12-12 12:27 | 21 楼
卢青
级别: 精灵王


精华: 0
发帖: 232
威望: 232 点
金钱: 2320 RMB
注册时间:2014-09-01
最后登录:2018-09-11

 

梳理的很清晰,读得慢不怕,经典是需要慢慢细品,继续踏实读,进步慢慢显,加油~
Posted: 2016-01-18 11:55 | 22 楼
望超凡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79
威望: 79 点
金钱: 790 RMB
注册时间:2015-03-23
最后登录:2017-06-22

 回复 卢青青师姐

继续向师姐、师兄学习
------多少关心事,书灰到夜深
Posted: 2016-01-20 12:10 | 23 楼
小迁
级别: 圣骑士


精华: 0
发帖: 146
威望: 146 点
金钱: 1460 RMB
注册时间:2015-01-22
最后登录:2017-06-14

 

昨天汇报很赞,已经很清晰了梳理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链条,总结很到位
Posted: 2016-01-20 12:33 | 24 楼
毛一敬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75
威望: 75 点
金钱: 750 RMB
注册时间:2014-07-10
最后登录:2017-11-17

 

报告很有自己的风格,儒雅中透漏出刚毅,继续保持,共同进步!
Posted: 2016-01-20 14:49 | 25 楼
邱丽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62
威望: 62 点
金钱: 620 RMB
注册时间:2014-04-18
最后登录:2017-12-02

 

以五个关键词为角度,总结资本主义生产,很细致,不错,继续加油
Posted: 2016-01-20 16:13 | 26 楼
小芳子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73
威望: 73 点
金钱: 730 RMB
注册时间:2015-03-18
最后登录:2017-03-09

 

听你讲资本论受益很多,状态挺好,继续加油!
Posted: 2016-01-20 18:06 | 27 楼
朱云
级别: 圣骑士


精华: 0
发帖: 162
威望: 162 点
金钱: 1620 RMB
注册时间:2015-03-17
最后登录:2021-11-21

 

从一个个方面来进行总结可以对知识体系有一个很大的理解,说明看书的状态非常棒。
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
Posted: 2016-01-21 16:17 | 28 楼
曲振龙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90
威望: 90 点
金钱: 900 RMB
注册时间:2013-10-11
最后登录:2017-03-17

 

感觉你读书很沉醉其中,汇报得也很好,一起好好加油啦!
Posted: 2016-01-24 13:10 | 29 楼
« 1 23» Pages: ( 1/3 total )
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
三农中国读书论坛 » 中心研究生读书报告

Total 0.265550(s) query 4, Time now is:11-30 05:00, Gzip disabled
Powered by PHPWind v6.0 Certificate Code © 2003-07 PHPWind.com Corpo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