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主题: 于晓丽的读书报告 打印 | 加为IE收藏 | 复制链接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于晓丽
级别: 新手上路


精华: 0
发帖: 1
威望: 1 点
金钱: 10 RMB
注册时间:2016-04-13
最后登录:2022-04-27

 于晓丽的读书报告

书目:《乱伦禁忌及其起源》 涂尔干 上海人民出版社
    《自杀论》  涂尔干  商务印书馆
      《社会契约论》 卢梭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道德经》、《庄子》
先说一下看了这几本书的总体感觉,首先看的书便是涂尔干的两本书,看完以后才看的卢梭的《社会契约论》连看了三本社会学的书,觉得要换个思维看点其他风格的书来缓和一下这几天看书时的紧张,便选取了之前没有看完或者没有认真看的两本国学书籍,这也算发展一下自己的兴趣爱好。
《乱论禁忌及其起源》这本书是加入读书会后看的第一本社会学经典著作,看的过程中也的确感受到了经典的力量,对比之下也发现了自己有多么的孤陋寡闻。首先看书的时候通过目录便得知除了第一编外其他部分涉及的最多的便是宗教、道德、以及法律。随后通过对书籍的通篇阅读及理解,发现阅读经典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经典的书籍并不像休闲娱乐的文学作品或者无逻辑内涵的小说一样,经典里面包含了大量的事实、推理、原始资料的收集以及对资料的分析、论证、检验和总结、下结论甚至再是对结论的推翻以及在收集资料等一系列往复循环的方法。起初读到第一编的时候,尤其是前一部分,根本理解不了作者的思想以及要说明的问题,甚至纠结于书中某句话里的某个名词而导致读书过程停滞不前,后来经过老师的提点决定先抓住书中的主要主题,阅读完毕后再根据整体来理解。经过一段时间的阅读并对内容进行理解,单从第一编中就隐约可以发现涂尔干在进行回答一种现象时所使用的社会学方法的轮廓,在论述乱伦禁忌起源的时候,外婚制先被提到禁忌起源来论述,然后又使用社会学研究的方法从对外婚制的起源以及形成的条件包括部落、氏族、胞族、姻族的结合方式、后来由于地域的原因母系社会、父系社会的演变而导致的近亲、血亲结合给人们带来的认识及看法的改变以及心里上的对血等象征某种神秘的权威的遵从和恐惧来一层一层来分析论证。并在字里行间不断的进行总结,并且将一些抽象的如宗教、道德、法律的概念通过上述分析论证表达出来。读完第一编,对涂尔干进行论证某一现象所使用的社会学方法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从第二编之后涂尔干本人的思想与一些社会学家的书评穿插在一起,对书评的理解也仅限于不同的社会学家所持有的不同观点,通过对他们观念看法的理解从而使我们了解不一样的人对不同事物的看法,这些书评并没有涂尔干本人的著作有吸引力。涂尔干在本书中对宗教现象也做了具体的分析,仍然是使用具有逻辑的社会学方法,其实在第二编开始涂尔干已经隐约把研究现象的方法提于纸上了,在第二编《论宗教现象的定义》这篇论文中,涂尔干对之前宗教现象的定义有了一种否定,他不认可之前的凭借对宗教现象表面肤浅的理解来给宗教现象下一个定义,然后在搜集资料来论证这种定义。他主张要想明白宗教现象就必须要从宗教现象表现出来的形式来理解宗教现象,而后又要研究这些形式的本质或者基质是什么,根据这些本质或者共同的基质又去发现更深层次的社会原因,直到剖析到最深的层次然后才根据所做的分析一层一级的返回宗教现象然后给出定义。在书中的后半部分包括涉及到社会学以及社会科学的部分,涂尔干便更加明确的提出甚至在书中明确的告知在社会学研究中要使用的方法以及社会学与历史学等学科的联系,总结涂尔干关于社会学的观点便是要用联系的观点来看待社会学以及各科学科的关系尤其是历史学,而且经常要用到比较历史法来研究社会现象,在研究一种社会现象或者社会事实的时候要注意分门类别,要注意去研究各种类型的本质以及找出现象的共同点并且以此来发现规律。包括在后面的《家庭社会学导论》的论文中都有反复强调要注意这种方法。读了《乱论禁忌及其起源》这本书籍,除去书中对各种社会现象的深入分析而获得之前不了解的知识以外,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便是涂尔干富有逻辑的社会学方法,这种方法是任何研究社会现象必然要用到而且要遵循的方法,否则便是对一种现象主观臆想或解释然后在找资料来勉强支撑的无力感。这是从书中获得的最大的收获。
《自杀论》 这本书也是涂尔干的经典著作。由于读完《乱伦禁忌及其起源》一书后便对涂尔干所采用的社会学研究方法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在读此书凭借着脑海中对此方法的理解顺势又将此方法带入这本书中去读。发现《自杀论》一书是对其方法的更深层次以及更多元的使用。书中通篇以围绕自杀这个社会现象来展开研究,先后研究自杀的非社会因素、社会原因以及社会类型然后得出结论。看完这本书除去对自杀现象有了清楚明确的了解以外,我还是感叹于涂尔干研究一种社会现象所使用的强大有逻辑的方法。两本书中所使用的方法本质上无异但是在《自杀论》中,这种方法却体现的更加多元和细致。引起自杀的本是社会原因,涂尔干为了论证这种原因先从人们普遍理解的非社会因素开始论起,通过不断提出可能的因素以及自杀伴随的现象开始,一如既往的归纳分类现象然后找出其实质在找其本质的原因最后总结,甚至是推翻其总结然后在找出推翻的原因在进行新一轮的论证。这种方法尤其在论证自杀与自然因素时体现的特别明显。涂尔干先提出自杀的大的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和季节性气温,提出影响最大的是夏季然后在反驳在重新提出一个观点便是月份,在通过对月份的归类和分析锁定了影响较大的几个月,然后在寻找论据在重新反驳月份又提出昼长的论点,然后根据此论点在寻找论据在进行反驳最终提出白昼的论点,最后通过从气候到白昼的具体某一时间段的层层反驳和论证得出与自杀有关的自然因素背后的社会原因。阅读完此书后,印象最深刻的还是涂尔干强大的逻辑以及层层论证归纳分门类别发现共同点层层找原因层层反驳最后得出结论的强大方法。
《社会契约论》读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与读涂尔干的书完全两种感觉,读前者的书要十分注重上下文的衔接漏掉任意一个因素便通篇不懂,而《社会契约论》并无此感,读的时候可以根据作者的对社会、政治、权威、法律以及合法性等的看法来推测书中的内容,首先比涂尔干的书好读易懂。其次,在书中体现的最核心的一个思想是卢梭的社会契约和人生而平等的思想。卢梭通过对政治制度、权威、法律、政府、主权以及公民意志的描述使我们知道如何使一个社会变得更加有序更加合理。在书中通过的卢梭让我了解到了一个西方社会的体制运行方式以及各种法律政治制度,并不像涂尔干的书,卢梭的书籍只是单纯从宏观方面来论述社会契约没有用到像涂尔干一样具有逻辑的社会学方法,因此读过书了解到的便是卢梭的基本思想以及西方社会的一些概况而已,也许要想了解的更多还需要深入研究卢梭以及西方社会学家。
《道德经》和《庄子》这两本书与西方社会学无任何关系,只是读完三本西方社会学家写的书以后觉得要换个思维放松一下,便拾起之前未读完的来读完。书中的内容并无像某种社会现象一样有值得讨论的地方,也无需用社会学的方法来论证,也属于东方的哲学。读完最大的感受就是教人如何根据自己的能力无为,顺其自然。细想竟与涂尔干的《在桑斯公立中学的演讲》中,某些观点有些相像,比如涂尔干告诫年轻人既要尊重自然的优越性也不能失去自己的自尊。抛开二者所处的社会性质不说,单单这一想法也能碰撞出一些哲学思辨的火花。看来事物都是有联系的,人总是处于社会中,人也总是具有社会性的。这历经多年的经验总结不知穿越了多少部落、氏族等原始低级的社会又经过集群、社会活动、共同的社会心理以及种种包含社会因素的不断作用与反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酵被人提取又总结才会使我们一出生便被这些验证过了的真理包围。所以无论几千年前原始社会还是如今已经发展的现代社会,总是会有代表各自时代的不同社会问题,而后又会被处于社会中的我们发现解决如此的循环往复,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
读书感想:初读这五本书,并没有写出什么专业的感想,也许也是因为每一个人对事情的理解不一样以及对知识的获取方式和敏感程度不一样,总之读涂尔干的书我认为他所总结使用的社会学方法给我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以致于说到涂尔干我只有想起他的强大的社会学方法了。也许也是因为我学识浅薄无法从他的论文中提取某些有独到的见解,当然这还是要靠自己不断读书进步才能达到的。因此在日后的日子里,唯有多读书才能提出自己的看法甚至发现不一样的问题。









4月读书报告
涂尔干:《社会分工论》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内容:上个月读完涂尔干的两本书后,已经发现了一些涂尔干写书的基本逻辑,为了证明自己总结的东西是否正确,这个月又继续读涂尔干的书。分工论开篇便表明这本书考察社会事实所使用的方法是实证科学方法,看到这句话瞬间茅塞顿开,似乎之前看的两本书中自己总结出来的写作逻辑都是这一种方法论的模糊表达。用实证科学的方法来考察社会事实并深入探究进行分类是涂尔干书的明显特点。分工论就从考察个人人格和社会团结的关系说起。书中的序言部分已经很能够说明主题了,从法人团体的形成、发展以及发展中存在的缺陷,并为了弥补缺陷而不得不建立公共制度,到运行这种制度所需的一切背景条件包括道德和法律,都是书中所记录的需要进行研究的社会事实。在正文中可以看到涂尔干为了清楚的表明某些社会现象用人类有机体的一些运行机制来类比,这种方法非常精确的解释了一些抽象庞杂的社会事实,让人能够轻松读懂。第一卷谈及劳动分工的功能,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事情是但凡涉及到某些事实的功能以及分类,涂尔干总是会先强调一下方法论而后才会真正写要研究的方面。分工的功能要通过分工所带来结果的重要性来体现出来,以各种符号、形式来观察结果和内在的事实性质。分工带来的社会团结体现在社会在某种程度上的整合,而观察整合的符号就是法律,法律又可以对分工带来的结果做出表征,进行制裁,但制裁又分两种类型,每种类型又与不同的社会团结和分工相适应。压制性制裁针对的是对犯罪的惩罚,通过对犯罪的惩罚来说明对代表了集体感情的规范的遵守是多么重要,对集体意识或者是共同意识的对抗就是犯罪的本质,就应该受到严厉的制裁,这种凝结了集体意识的制裁最终通过法律的形式表现出来。而与机械团结对应的有机团结则更多的建立在个人意识之上,它的制裁形式表现为恢复性制裁。由物权的结合带来的消极团结解释了这种团结所对应的法律形式是恢复性制裁。物通过人与社会联系起来,而人们通过相互达成协议来确定自己的物权范围,这种细致的划分促使社会组织化进程加快,在性质上与契约类似的社会分工的催化下,催生出了专业的协作关系以及专业分工,专职工作的特性在与摆脱了集体意识的影响,个人意识游离于共同意识之外,在这种情况下的犯罪已经不需要集体意识下的压制性制裁来惩罚了,因此恢复性制裁便应运而生。宗教是区分这两种类型的团结以及两种制裁的最明显的特征。在原始社会,宗教所代表的集体共识几乎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若有人对宗教代表的集体共识进行侵犯,那么必然会引起集体的公愤,这就需要代表集体的制裁来惩罚这种犯罪,代表集体的制裁就是压制性制裁。引用宗教也是在证明压制性制裁和恢复性制裁代表的两种团结的区别。
  在对两种类型的团结做出了区别后,作者开始论证由分工所带来的有机团结的优势。虽然重点在于有机团结的优势,但是作者多多少少也还在两种团结的运行条件以及发展过程上做出了区别,类似于前几章的内容,在涉及到 有机团结的优势的时候作者通过对共同意识与个人意识之间的关系、集体意识的平均强度和集体意识的确定程度三个方面的解释与论证得出一个结论来:相似性产生的社会纽带已经松弛了。又通过对产生于群居社会、环节社会之中的集群的逐渐消亡,集体权威的削弱,专制制度被推翻,社会机构的产生,旧的社会结构被新的社会结构代替,分工的发展来说明由分工形成的社会团结纽带更加有力。
  造成这种结论的原因,作者在后面有写到。他以进化论为例来解释这种原因。随着人口、城镇、传媒的发展,导致社会容量和密度越来越大,这是形成分工的直接原因。然而人们在不断发展的社会中要不断地进行竞争,但是又离不开集体生活,人们不断产生新的需要,但有些人在相互竞争中又难以适应新的条件,所以为了避免被淘汰,必须要开辟一个新领域。如此一来就促进了分工的发展。作者还以经济生活为例来例证。随着分工的发展,个人之间的职能也在分化,差异性逐渐增大,个人意识游离在集体意识之外,集体意识逐渐衰落,因此与集体意识对应的压制性制裁也就不再有必要,恢复性制裁变得重要,在这种社会性质下,由分工组成的社会又像个体有机体一样运转。
在最后作者提出了三种分工的反常形式,以及这三种病态分工的表现以及原因,提出如何构建一个良好的社会时,作者提出不仅需要规范还需要公平,而公平所指向的即是道德规范,因此读完这本书最后才会发现道德和法律是社会发展的两个必要因素。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作者先从宗教形成的两个条件:原始组织以及原始自发的因素来引出对宗教的定义,正文从宗教现象和宗教的定义起。作者通过常见的对宗教定义的偏见来引出了宗教对于超自然观念的理解,并解释超自然现象,以及经验与神。推翻了人们所有的偏见,得出神性人格并不是宗教的起源,膜拜关系的目的并不是将人与神联系起来,甚至膜拜创造了神。由此深入并通过与巫术的区分来得出宗教是由信仰、仪式部分组成的并通过对各部分的详细解释来最终得出宗教的定义。确定了宗教的基本定义,作者导出了宗教的主导概念:泛灵论和自然崇拜。泛灵论的主要内容涉及了灵魂互体的概念,认为梦产生了灵魂,膜拜是一种定期加强与精灵联系的体系,作者认为泛灵论使宗教除了变成系统化和活生生的梦以外所剩无几。而自然崇拜的观念则认为,自然的形式和力量是宗教情感所依附的最初对象,语言又对思想产生了强大的作用。人们把搞不懂的词语变成了神话的来源,而神话又为词语提供了意义,因此有了仪式与科学的不同。但自然的过程是始终如一的,而一致性不会带来强烈的情绪,因此由自然力大于人力而产生的宗教是不存在的。那么泛灵论和自然崇拜产生的宗教被推翻。而作为基本宗教的图腾制度却与泛灵论和自然崇拜有着巨大的关系。正是对图腾制度的膜拜才派生出泛灵论和自然崇拜。图腾制度的意义在于了解宗教的起源。图腾制度先从图腾信仰说起。氏族的个体通过亲属关系结合在一起,这种亲属关系时相同的名字而非血缘,而在图腾体系中获得氏族名字的方式有三种:来自母亲、来自父亲或者来自祖先。随着氏族社会的发展,图腾也变得重要,逐渐开始成为身体的一部分,不仅仅是名字、标记而且与圣物有关。法器上的图腾可以证明:储灵珈、纳屯架、旺宁架。这就引发了一个问题是:为什么要表现图腾表现图腾的首要因素是什么。人是通过神话来创造自身与图腾物种之间的联系的,而人们对自然界中自然事物的分类又与图腾体系有着密切的关系,由图腾产生的动物与人,以及宇宙论体系和类的观念都在像集体生活、等级体系靠拢,即便是有区别的个体图腾和集体图腾也能够证明这种带有集体性质的观念。集体图腾产生了个体图腾,那体现宗教性质的图腾本源来自哪里?图腾是一个符号,氏族的神、图腾本源都只能是氏族本身而不可能是别的东西。氏族是社会性质的,社会首先是被尊崇的对象。由社会产生的集体力又产生了个人力,个人的道德力量与良心都内在与个人身上并借助宗教表现被认识,是集体作用唤起了神圣感,因此表现图腾是一种集体性质、社会性质的个人对社会力的尊重,个人力的表现。而宗教力只不过是氏族集体和匿名的力,图腾是力在人们心中的表现。伴随的仪轨的性质便是作为社会超过原的个体对社会的归附关系。而宗教所附有的仪式,以及仪式的态度都来源并发展在氏族社会中,并分为不同的形式。
整个4月被论文还有一些琐事不断的打扰,导致也没有办法静心读书,虽然很想把涂尔干的书全部看完便于总结,但心有余而力不足,况且刚开始看他的书十分吃力,有时读了下一章就忘记了之前写的什么,所以从《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开始在纸上做了笔记,改掉了在书上标记的习惯,虽然这样读起来比较慢但是总算还能记住一些东西,接下来论文还是要修改,快到毕业事情多了许多,心总是不能真正的沉静下来,希望快点开学能够不再被琐事打扰,安心读书。
[ 此贴被于晓丽在2016-05-07 23:04重新编辑 ]
Posted: 2016-04-14 16:51 | [楼 主]
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
三农中国读书论坛 » 中心研究生读书报告

Total 0.193939(s) query 3, Time now is:11-30 02:17, Gzip disabled
Powered by PHPWind v6.0 Certificate Code © 2003-07 PHPWind.com Corpo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