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2» Pages: ( 1/2 total )
本页主题: 付莹莹读书报告(更新至2020.6.10) 打印 | 加为IE收藏 | 复制链接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付莹莹
级别: dsgsdag


精华: 0
发帖: 11
威望: 11 点
金钱: 110 RMB
注册时间:2019-04-10
最后登录:2020-06-21

 付莹莹读书报告(更新至2020.6.10)

2020年2-5月读书报告汇总
马克斯韦伯
1、《学术与政治》
2、《社会学的基本概念》
3、《支配社会学》
4、《经济与历史:支配的类型》
5、《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6、《非正当性的支配:城市类型学》
7、《宗教社会学》
8、《中国的宗教:宗教与世界》
9、《印度的宗教:印度教与佛教》
10、《古犹太教》
11、《法律社会学》
12、《经济行动与社会团体》
13、《农业现代化的中国道路和关中经验》
马克思
14《共产党宣言》
15、《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16、《资本论》一卷
17、《资本论》二卷(在读)
主要将韦伯的著作做一个总结。总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是《学术与政治》和《社会学的基本概念》,第二部分是《支配社会学》《经济与历史:支配的类型》《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非正当性的支配:城市类型学》有关支配学的书,第三部分是《宗教社会学》、《中国的宗教:宗教与世界》、《印度的宗教:印度教与佛教》《古犹太教》有关宗教的书,第四部分《法律社会学》、《经济行动与社会团体》。重点围绕第二三部分论述。
第一部分
《学术与政治》:毋庸置疑,韦伯便是从学术作为一种志业跟政治作为一种志业两方面来讲:学术作为精神上的志业,相对于学术作为一种职业的经营以学问为生命志业首先受到的限制,就是学问已进入一个空前专业化的时代,并且这种情形将永远持续下去;在政治上,韦伯首先界定了政治,政党等一些政治上的概念,讲到了政治上关键的三种支配的正当性根据,既传统型,卡里斯玛型和法制型,继而以此介绍了英国、美国、德国的政治政党官僚的体制。韦伯谈到了志业政治家人格的三种条件,热情、责任感和判断力。
《社会学的基本概念》: 篇幅不是很长,基本都是在介绍许多有关于社会学方面的概念,例如,社会行动,社会关系,封闭或开放关系,而其中的组织,共同体,结合体,权力支配也为《支配社会学》做了铺垫,至少自己在看支配社会学时,看到一些有关的词,很快便能明白,节省了很大的时间,也便于理解。而这本书中,在简要讲了支配的结构以后,着重分析了官僚制、家父长制、家产制、和卡里斯玛支配。在《学术与政治》里曾讲到,支配的经营需要由人组成的行政管理僚属和物资方面的行政管理工具。事实上,除了无数其他可能有的类型外,有两种相互独立的之支配类型存在,即基于利害状况(独占地位)的支配和基于权威(命令权力与服从义务)的支配。
《支配社会学》《经济与历史:支配的类型》《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非正当性的支配:城市类型学》
《经济与历史:支配的类型》,这本书主要是两部分,即经济与历史和支配的类型。经济与历史方面,主要从经济学的一些基础来讲。一切经济的两个基本类型,为家计与营利。支配的类型里,也就是重点从支配的三种类型来具体描述。经济与历史主要是是韦伯《经济通史》里的内容,因此主要偏向资本主义的经济学方向,但大多也是初级的内容,后半部分则是支配的类型。也就是承接《学术与政治》里讲到的三种支配类型和《支配社会学》。不过这里主要从支配的三种类型入手,即法制型,传统型,卡理斯玛型三种,并且因为这本书前半部分讲到经济,所以也联系了经济来讲,诚然,支配也与经济补不可分割。再者,觉得这本书后半部分条理逻辑更清晰,比《支配社会学》要容易理解些。
非正当性的支配,韦伯认为,一类共同体,也就是那些所谓的“自由”共同体, 在一定程度上排除了君主的权力或限制了君主的权力,由传统来正当化为一切权威之不二来源的君主权力,已经看不到了,而这类共同体的起源见于西方,而他们的萌芽 是一个作为政治团体的城市。作者说过,支配乃是共同体行动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在西方市民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城市共同体的出现,在韦伯看来,无疑是其中最具关键性的转捩点。然而,此一共同体得以形成,却又是奠基在与传统束缚--包括氏族的羁绊、外来政治支配等--的决裂上。韦伯用"非正当性的支配"来形容西方的城市,正是为了凸现出这些城市共同体支配权力的自主性,以及其权力来源之挣脱传统的"篡夺性" 。与之前支配的正当性形成对比。
小结:基本上结束了韦伯有关支配学的书籍,发现按照韦伯的说法 支配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划分为不同的支配类型。在讲到正当性支配的的三种纯粹类型 一如历史上在国家之前出现的政治团体,国家是一种以正当(这是说 被视为正当)的武力为手段而存在的人支配人的关系。国家的存在,在于被支配者必须顺从支配者声称具有的权威。在原则上,支配的心理依据—也就是说支配的正当性根据—有三。第一、“永恒的昨日”的权威:也就是权威因于“古已如此”的威信和去遵袭的习惯,而变成神圣的习俗。这是旧日家父长及家产制领主所施展的“传统型”支配。其次,权威可以来自个人身上超凡的恩典之賜—及所谓的卡里斯玛。这种权威,来自受支配者对某一个个人身上显示出来的启示、英雄性的气质或事迹或其他的领袖特质,所发的人格上的皈依和信赖;这是“卡里斯玛”型的支配 还有一种则是法制型支配。
《宗教社会学》、《中国的宗教:宗教与世界》、《印度的宗教:印度教与佛教》《古犹太教》
宗教社会学可谓是了解宗教的基础,韦伯首先从宗教的起源开始,并明确指出,对宗教没有明确的定义,即使有也需等到此番研究结束。他认为,以宗教或巫术为动机的行为,在其最初存在的期间,是针对此世的 ,是在他最初的形态之中是一种至少是相对合理的行为。韦伯认为“‘魅力’(人们所谓的超自然的力量,神秘的力量等非凡的力量)或者可能是一种一般附着于物或人身上的天赋,一旦从自然中占有它,就不可战胜。当具有这种魅力品质的人作为一种职业(职业巫师)出现的时候,原始宗教开始从世俗行为中分离出来。接下来 韦伯将宗教当作一种社会现象 ,从教徒的价值观念出发研究各种宗教的伦理、教团,进而认识现实生活和社会,进而引出各身份阶级与宗教的关系和影响。最后分析犹太教、天主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宗教的“现世”或对比。
古犹太教是我看的有关韦伯的最后一本关于宗教的书,读之前就对这个“古”字很好奇,如他之前的宗教直接就是宗教名字,之后才明白古犹太教衍生出的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也揭示了这两大宗教的文明对立的原因。就如原始佛教,也是起源于印度 ,即创始人为释迦族的释迦牟尼,虽然佛教后来再度完全消失于印度,至少是印度本部,但却发展成一种世界宗教,对文化的革命性影响,包括了中国在内的很多国家。所以也是韦伯认为的,在印度才可以称为原始佛教 。古犹太教的神耶和华,犹太诸氏族通过向耶和华宣誓结成较为稳固的誓约共同体,而在巴比伦之囚以后,“犹太人”由誓约共同体转变为礼仪上被隔离的宗教性教团, 耶和华是狂暴的战神,脾气反复无常(无理性),拒斥家产官僚制、氏族保护神等,以色列的神观,跟古印度相比,确实是不普遍主义和拟人化。而耶和华本该保护犹太教 却转而把以色列推向奴役的贱民道路,反而依然受到尊敬和摩拜,这是我自己当然也是所有对世界历史和宗教有兴趣的人难以理解的地方。
小结:这次主攻韦伯的宗教理论。宗教社会学是韦伯的在宗教的基础。之后他又具体的对佛教与印度教、儒教和道教、比较分析中找出为资本主义产生在西方社会的原因,就是新教教义的精神与资本主义精神之间具有一致性。例如,韦伯在讲中国时,以宗教的眼界,探索儒教官绅知识阶层,于韦伯所构筑的传统中国历史舞台上,展现出使得中国整体文明进展知与西方大相径庭的坚实活力。古犹太教,作者典型的运用社会学的方法,从它处于西方和近东文化发展的角度,来解读这一古老宗教的各种问题,耳濡目染的犹太教为何一直遭受迫害和羞辱,如今也从韦伯的著作中找到丝丝缘由。
韦伯在《宗教社会学》总概括了宗教的起源 ,担纲者,巫师祭司,先知,教团 ,知识等宗教各类的人、团、物、伦理道德知识等组成宗教的基础。最后一章也讲到了各种文化宗教及其“现世”。之后读的《中国的宗教:宗教与世界》《印度的宗教:印度教与佛教》《古犹太教》也多少有按照宗教社会学的思路,来进行解读。当然也更具体的展现了宗教之间的“恩恩怨怨”。
《法律社会学》、《经济行动与社会团体》
按照我们现今的法学思维习惯,政治团体的活动在“法律”方面分为二大范畴:“法创制(立法)”与“法发现(司法)”,后者是纯碎技术上的“执行问题”。不过说到“发创制”,我们现今指的是一般性规范的制定,这些规范在法律家的说法里,无不具有某种(或多种)合理的“法命题”的性格。至于“法发现”,我们指的是讲那些被制定的规范和透过法学思考的工作而从那些规范导出的一个个“法命题”,“适用”到“含摄”在这些命题下的具体“事实”上。不过,这绝不是法律史上的任何时代都通行一致的想法。



19.12.14
【书单】
1.《西方社会学理论》上卷
2.《西方社会学理论》下卷
3.《实用主义与社会学》
4.《社会学与哲学》
5.《哲学讲稿》
1、实用主义真理与传统真理
涂尔干把詹姆斯作为实用主义之父,因此他将实用主义的起源定到了詹姆斯。哲学传统是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实用主义企图破坏对真理的膜拜,两者均认识到某些真理必然的和固有的本性,实用主义认为心灵是自由的,与真理无关。 传统的真理观认为,真的观念本质上就是与事相符合一致的观念,或者观念符合物,物符合观念。真理作为对物质实在或精神实在的摹写,是外在于个人的心灵的、非人格的、同时真理也是一个完成了的体系,完全独立于时间和变化之外。实用主义不同意这样的真理观,提出了真理的目的和作用的问题,认为真理属于人为了人,是人的行为和生活的工具。实用主义把理论思维和真理归到实践行动和生活,反对真理那样认为思维与实在之间有不可跨越的鸿沟。正如涂尔干所说:实用主义所依赖的基本观念是:从某种意义上讲,与行动有所关联的思维创造了实在本身。这两种不同的真理观的对立源于它们在对实在及其思维的关系上有不同的理解。传统真理观把实在设想为处于静止状态的东西,实用主义则认为实在是活生生的、不断变化不断带来新的事物。实用主义不把实在实在看成是固定不变的静止,而是看做随着人类经验的发展无尽的演变。  传统真理观认为,真理的功能是转达实在, 作为实在的摹本而存在;实用主义则认为实在既不是永恒不变的, 也不是对每个人来说都相同的, 真理并不转达如此这般的实在, 不是实在的摹本, 而实在反倒是由某种思维创造出来并不断改变着。
实用主义对理性的攻击既猛烈又坚决。所以具有三方面的重要意义:首先,它具有普遍性的重要意义,揭示了理性主义的缺陷,其次,它具有民族性的重要意义,法国文化实质上是一种理性主义的文化。最后,哲学上的重要意义。如果实用主义有效,那我们就不得不彻底颠覆理性主义传统。但由此造成的失范性后果是涂尔干不能容忍的,他认为社会是需要规范的,否则社会将不能存在下去。他的社会学理论就是要重建规范。
2、社会学与实用主义的比较     
涂尔干讲到:“由于个体太有限了,不足以单独解释人类的所有事物。所以,如果为我们单诉诸个体的因素就会不恰当地撇除我们必须解释的许多效果。特别是,理性怎么可能从单纯个体的经验过程中产生呢”。因此涂尔干反对实用主义从个体出发。他看到了社会整体的存在, 倡导社会实在论, 认为社会学为我们提供了比实用主义更宽泛的解释。“将一切抹平的实用主义, 并没有认识到分别由个体经验和集体经验形成的心性之间的两重性, 从而使自己很难提出这样的诠释。社会学则不同,它告诉我们,社会的东西往往比个体的东西具有更高的威望。它认为,真理同理性和道德一样,通常都具有更高的价值。当然,这并不妨碍我们去解释真理。社会学优势就在于能够促使我们去分析那些令人敬畏的事物,即真理。涂尔干认为,真理之所以被称为真理,是因为它具有道德力量,具有权威性和客观稳定性等特征,而实用主义的真理观却解释不了这些真理特征。实用主义认为,真理是人们根据自己的的经验和需要构造出来的,把有用当做真理的标准。而涂尔干的社会学能够充分地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把真理看做是集体表现,从集体表现看真理,真理确实是具有道德性、权威性和稳定性等特征。
3、社会学与哲学
《哲学讲稿》揭示了涂尔干早期社会哲学思想中所蕴含的社会科学理论。作者在《哲学讲稿》中,将哲学分为四部分:心理学、逻辑学、伦理学和形而上学
(1)经验论和观念论
在《哲学讲稿》心理学部分,涂尔干总结了经验论和观念论的冲突在关于知识理论方面的表现。经验论将意识、外在的知觉作为知识的来源,否认理性的价值;观念论则追求理性的法则,认为知识是先天的。涂尔干认为,经验论与观念论都过于极端,知识应当是两种理论的综合。正如作者所说,“每个必然性命题都必须包括两项:命题涉及到的经验部分及其条件。这样一来,所有合理的判断都具有了以下形式:特定的现象服从特定的条件”涂尔干认为,要从研究方法上将经验论与观念论结合起来,主张在实验法里将经验论和观念论融合起来,实验方法是哲学研究的真正方法。经验论和观念论的整合是要依靠方法论上的突破来达到的,方法论则是逻辑学的问题。《哲学讲稿》的最后一部分
(2)唯物论和唯灵论
涂尔干主张完全建立一门纯粹心理学,作为研究对象,他觉得有必要将心灵看作一个实实在在的“物”,但这并不是要用唯物论的方法研究心灵,相反,涂尔干反对用唯物论的方法研究心灵。涂尔干认为精神现象不能直接产生于有机体, 而他所提倡的社会学便是将这一方法应用于对社会事实进行研究的学科, 所以他称自己的理论更接近唯灵论。
(3)思维与实在
思维的目的并不是去思考什么,而是相反。那些已经完成的,完全实现的事物反倒会麻醉意识,思维的功能,绝不是去表达那些已经得到明确定义或确定的东西,而是去构成那些尚未形成的东西,思想的取向是未来的。思维是行为的原始意识,是完成行为的原始意识,行动首先是在心灵和整个存在中形成的。因此思维的形成并不是为了模仿实在,而是改变实在。尽管大多数理论家都把思维看成是接受和反射事物影子的镜子,而实用主义认为,思维是事物的一部分,思维的目的就是为功能失调的有机体重新确立平衡。理性主义认为,思维只能把自身添加在实在之上,但不能改变它,并指出那些认为观念的单纯表象包含有实在本身的变化的观点是一种夸夸其谈。
【感想】
这个月的读书任务完成了,状态还不错 ,,还是在看涂尔干的书,这个月基本上把涂尔干社会学和哲学有关的书看完了,这个月课程和考试比较多,但依然还是把时间挤出来多看书,明显感觉到自己看书没那么吃力了,下个月要加油,一定要超越量的基础,并且保持状态高效
【自评】B

19.11.18
【书单】
1.《社会学方法的准则》
2.《社会学与哲学》
3.《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4.《原始分类》
5.《乱伦禁忌及其起源》
《社会学与哲学》
《社会学与哲学》是收集了涂尔干发表于《形而上学与道德评论》和《法国哲学协会通报》的一部分文章,是作者的一部论文集,有四篇论文:“个体表现与集体表现”、“道德事实的确定”、“答复异议”、“价值判断与实在判断”。
个体表现与集体表现中,通过将社会学与心理学类比说明问题。在当时的心理学理论中,(赫胥黎和莫斯黎)是把心灵还原为物质生命的副象,是大脑运转这一物质活动所产生的简单反射,而其本身并不构成某种实体。涂尔干指出,这一理论存在问题。首先,他不能解释“回忆”这一心理现象。当我们回忆时,由于产生记忆的事物已经不复存在,因此我们并不是召唤起一种与产生记忆时同样的状态,而是进行一次全新的心理过程,这种过程是无法用所谓“副象” 来解释的;第二,在回忆时,我们所进行的其实是一种抽象联系行为——当看到眼前事物的某种特性时,我们会联想起某个回忆中事物的相似特性,从而激起回忆。然而如果按照还原论所说的,心灵过程是物质变化的伴随现象,那么不同的心灵过程就应该是依附在不同介质上的表现形式,其相互之间将不应该产生交集,而这样便无法解释上述的这种关联过程了。因此,心理活动(至少记忆活动)便绝不能是孤立的物质活动所产生的副象,而必是一种“相互渗透的部分组成的连续的整体”。
这种解释不但使得心理学的存在危机得到解脱,还给人类灵魂自由带来了可能性——如果心灵只是大脑活动的投影,则主观意识领域就完全沦陷成为物质过程的附属物,一切便成了板上钉钉的一块,再无变化可能。而正是因为事实并非如此,人的自主意识才能够得到彰显。在序言中,布格勒对涂尔干的这一理论倾向进行了非常到位的描述:“他始终准备为集体生活赋予相对的自主性,这是维护灵魂所拥有的权利的充分必要条件。”
准备活动就绪,涂尔干为心理学家的助言完成后,便从个人意识领域的问题说开去,开始论证社会事实(与心理过程)相类似的独立性,这一概念内涵,成为实证主义社会学的最大理论贡献之一,已然成为如今社会学理论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
道德事实的确定中,作者所要着手解决的唯一问题就是评价道德事实。在《社会学方法的准则》中,涂尔干对研究对象的判定给出准则:“只应取一组预先根据一些共同的外在特征而定义的现象作为研究的对象,并把符合这个定义的现象作为研究的对象,并把符合这个定义的全部现象收在同一研究之中。”而这一章就是对于道德事实的确定便是该原则的一个具体运用。涂尔干指出道德规范的特殊性在于,遵循道德规范的行为与该行为的结果并不具有一种因果必然性,而是一种人为赋予的联系,这种后果便称为“惩罚”。惩罚的概念中也包括了积极的赞扬和荣誉,但归根结底,都是社会加之于人的一种强力。由此可见道德所具有的一大特征便在于,其后果中包含着惩罚机制。
        
然而涂尔干的分析并未就此停止(如果那样做他仅仅是将康德的道德观点做了一个简化版论述)。他指出,道德事实中除了“义务”的部分,也具有作为精神引导的“善”的部分。因为道德行为会对他人产生有益的效果,所以行善本身具有一种特殊的积极的价值。如果一个人具有越高尚的追求和精神品质,他也便越倾向于遵从道德行事。因此,我们便可理解道德事实中所谓的“可求性”(主动进行追求的可能)这一第二特征了。“义务”与“可求性”从强制与自由、被动与主动两方面构成了道德生活的实质。涂尔干指出道德规范的特殊性在于,遵循道德规范的行为与该行为的结果并不具有一种因果必然性,而是一种人为赋予的联系,这种后果便称为“惩罚”。惩罚的概念中也包括了积极的赞扬和荣誉,但归根结底,都是社会加之于人的一种强力。由此可见道德所具有的一大特征便在于,其后果中包含着惩罚机制。他指出,道德事实中除了“义务”的部分,也具有作为精神引导的“善”的部分。因为道德行为会对他人产生有益的效果,所以行善本身具有一种特殊的积极的价值。如果一个人具有越高尚的追求和精神品质,他也便越倾向于遵从道德行事。因此,我们便可理解道德事实中所谓的“可求性”(主动进行追求的可能)这一第二特征了。“义务”与“可求性”从强制与自由、被动与主动两方面构成了道德生活的实质。
答复异议中,作者指出,科学的角色并不只限于多少能够说明舆论的的倾向,科学考察的首要对象不是社会舆论,而是社会状况;在道德领域中,个人理性同样没有什么特殊的声望。人们宣称拥有干预权,并能够以改革为目的而超越历史道德实在的唯一理性,这种理性是非个人的人类理性,只有在科学中才能得到实现。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原始分类》《乱伦禁忌及其起源》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与《原始分类》一起看的,主要研究的对象是澳大利亚原始部落中的图腾崇拜。两个研究主题分别是:分析研究已知的最简单的宗教,用以确定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为何在原始宗教中更容易发现和解释这些形式;思想和范畴之基本观念的起源-认为其起源是宗教的亦及社会之根由-对知识理论的重新阐释。涂尔干批判了早期学家对宗教起源的两类解释:万物有灵论和自然崇拜论。泛灵论把宗教还原成了一种幻觉系统,自然崇拜不能解释事物的圣俗之分。涂尔干将“图腾”定义为“用来命名氏族集体的物种”,相信图腾制度作为一种宗教,必然拥有一种宇宙观。。确信“认识的基本观念和思维的基本范畴,乃是社会因素的产物。”指出宗教的神圣性是辨别它的因素。认为:“只要神圣从凡俗中被区分出来,也就有了宗教。”因此……(书上)
在分析原始宗教的多种仪式时,认为它们起着维系社会、使之一体化的功能。在解释宗教起源中,也建立起他的知识社会学的思想。他认为,一切感受来自个体经验,一切理性并非与生俱来的、超验的,而是属于“团体表象”,来自“团体意识”,产生于团体生活之中。他找到了宗教的起源,接着就要证明这种力的观念适用于宗教,也同样适用于社会。事实上,宗教力不过是实体化了的集体力,也就是道德力。他认为,宗教不是要给人们一种对物质世界的描述,而是服务于社会。图腾是民族的标志,图腾原则就是民族本身,人们崇拜图腾实际上是崇拜他们所属的那个团体。涂尔干认为宗教的神圣来源于社会,它不过是被实体化、人格化了的团体力量。
结论中,作者将其引到社会的层次。“社会学注定要开辟一条通往人的科学的新途径”。
1、图腾制度作为最原始社会中最基本的宗教观念,能帮助我们去理解普遍意义上的宗教。切忌脱离任何具体宗教来谈宗教本质!
2、宗教的基本要素是概念和信仰,仪式只是内心状态的外部转达,而促使人行动是宗教的功能之一。行动在宗教生活中占有主导地位,集体行动更够激发意识和情感的产生。在一定意义上,宗教的主要目的就是对精神生活施加影响。宗教生活首先是现实性的(来自社会),接着才有理想化倾向,两个属性不是对立的。
3、宗教中存在某些永恒的要素,关于自然、人和社会的宗教思想通常存续得更为长久。而科学也关注这些问题,只是以更完善的形式来阐释,但本质上与宗教追求的目的是一致的。
4、逻辑概念是由概念构成的。概念是一种非个人的表现,即集体表现,比作为个体表现的感觉更具稳定性。范畴支配一切概念,所以是最高概念。它由社会引发,且在社会中才会被意识到。
《乱伦禁忌及其起源》
初看这本书的名字,相信我跟其他很多读者一样,以为会有点重口味。不过这篇文章讲了很多,不只是我们局限的范围。为何将“乱伦”核心议题,涂尔干说的很清楚:正是因为乱伦不仅是被禁止的,而且被当做所有不道德行为中最严重的一种,所以,乱伦禁忌应该是社会规制的最初形式,其形态学上的原始形式就是外婚制,而考察乱伦禁忌的线索,就是追查外婚制生成发展的脉络。而外婚制与图腾制度的关系占据首要地位,而与血亲之间的关系是次要的。这里的外婚制,是指禁止同一氏族的成员彼此媾和的规则。而这里的氏族,我们以为的氏族是指一群个体,他们自认为彼此是亲戚,但是,惟有依据一种特别的记号,他们才承认这种亲属关系,这便是他们具有相同的图腾。也就与《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挂上联系。由于乱伦就是亲属关系密切到了要禁止其结合的程度的个体间的性结合,所以涂尔干充分的认为外婚制就是乱伦禁忌。文章还对姻族的出现进行了分析,不过最终姻族还是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从母系亲子传承到父系亲子传承的确立,就标志着图腾制度衰落了!文章还提到了塔布,是一种禁忌,外婚制就是一种接触性禁忌。讲到血与图腾具有极为密切的关系,图腾本身就是血,存在于我们每个人身上 。在血的属性中没有任何东西预先注定它必然会获得宗教特性、但是,由于对血液的通俗观念是与图腾信仰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就产生了我们所讲的那些仪式。这些仪式,继而又于性交往的通行观念联系起来,生成了有关婚外制的那些观念。于是,以婚外制为基础,各种习惯纷纷形成,这些习惯至今仍然构成了我们的道德性情的一部分。   
【感想】
这个月的读书任务完成了,但状态不是很好,因为上课还有杂事比较多,但依然坚持完成了规定的数量,下个月要提高状态,在数量保证的基础上,保持状态高效
【自评】B—

【书单】
1.《社会学主要思潮》
2.《社会分工论》
3.《自杀论》
4.《社会学方法的准则》
5.《金翼》
【感想】
这是第一个月开始参加集体读书,读书状态明显进步很大,在导师和伙伴的帮助下,在书单方面更加系统了,每天和大家一起读书学习,非常开心,效率也很好,虽然基础还是很薄弱,但自己一定会慢慢弥补的,以后希望自己可以不忘初心,继续坚持。
《社会学主要思潮》
孟德斯鸠
孟德斯鸠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似乎不属于任一单独学派,也似乎与很多学派和学科有关联,但他的确是一个作家,小说家,又是法学家,政治哲学家。孟德斯鸠可以算是古典哲学家的信徒,他研究的范畴在很大程度上是古典政治哲学范畴。他影响最大的一部著作《论法的精神》明确提出三权分立学说,强调法的功能,认为法律是理性的体现。论法的精神中,论述的主要部分既是政治社会学,也是对各种社会结构起作用的物质和精神因素所做的社会学方面的研究。可以这样说,孟德斯鸠虽不是社会学家,但却是社会学先驱,一部社会学思想史,由研究孟德斯鸠开始。
奥古斯特•孔德
孔德,法国的哲学家,是实证主义和社会学的创始人,他将现代社会称为工业社会,并且对这个社会的赞赏几乎是毫无保留的,他告诉我们这种社会是和平的社会、实证主义的社会,这种社会的特征是是封建和神学制度的衰亡,社会改造的重大问题是如何实现“协调一致”,即如何重新树立清一色的宗教信念和道德观念。他重视社会关系,重视全社会的统一性,把“协调一致”视为基本的观点,努力恢复社会的整体性。孔德思想和著作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社会哲学文集》阶段,《实证哲学教程》阶段,《实证政治体系》和《论人类宗教社会学》
阶段。
卡尔•马克思
马克思也是一位融合了很多学科的大家,他是一个多产的作家,所以马克思主义的公式并不是协调一致的,可以有很多解释。但首先是一位社会学家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经济学家,他认为现代社会是资本主义社会,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以及与资本主义社会相联系的社会秩序的内在矛盾构成了他所在时代的社会要素。这些矛盾至少有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敌对的社会阶级之间的矛盾,只要生产资料私有制一天不消灭,社会上必然存在着这种矛盾。他把用社会经济基础对整个社会进行解释,与向信徒们保证的变革蓝图糅合在一起。他对遥远的未来极为乐观,对近期的将来却心情抑郁,十分悲观,声称灾难、阶级斗争和战争会长期存在,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他创作的《共产党宣言》中的观点和想法对世界各国后来的无产阶级斗争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为无产阶级的斗争指明了方向。以及他的另一部著作《资本论》表明了他政治经济学的批判。他的马克思主义学说,指引了无数国家和人民。
托克维尔
托克维尔与孟德斯鸠同属于法国政治社会学派,不太拘泥于教条,他们首先关心的是政治,但又不轻视社会基础。托克维尔偏重于民主问题,把社会学的描写方法、政体和社会类型分类,以及通过少量事实确立抽象理论的倾向着这三者结合起来,与孟德斯鸠一样,希望历史明白易懂。
涂尔干
涂尔干的基本社会学理论是以社会团结为主线而展开的,理论关怀是重建工业社会中的社会秩序和社会团结。他认为,共同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是社会秩序和社会团结的真实基础,因此重建集体意识是解决危机的基本途径。
《社会分工论》
《自杀论》
《社会学方法的准则》
社会团结与社会分工
社会团结
(1)涂尔干认为,根据社会各部分之间的结合方式和紧密程度,可以分为机械团结社会和有机团结社会两种类型。机械团结是建立在社会中个人之间的相同性和相似性特质的基础上的一种社会联系;有机团结是建立在社会分工与个人异质性基础之上的一种社会联系。
(2)社会团结的外在特征是法律。机械团结社会中的法律制度具有压制性特征,如刑法。这种法律把凡是违反和破坏集体意识的行为都视为犯罪,对罪犯的惩罚不是合理的分析他对社会规范的实际破坏程度,而是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是强烈地集体激情的表达。有机团结社会中的法律制度是恢复性的,如民商法、诉讼法、行政法等。这种法律的特点是基于审甚的理性,他的目的不是惩罚,不是集体情感的表达,而是维持社会分工所造成的相互依赖关系,将被破坏的关系恢复到原来的正常状态。
(3)集体意识的概念在涂尔干思想中占有首要地位,在《社会分工论》中,作者给集体意识下的定义是:集体意识是一般社会成员共同的信仰和情感的综合。机械团结以强烈地集体意识为基础,在机械团结占主导地位的社会里,集体意识几乎笼罩着个人意识的绝大部分,社会强制与禁令支配了生活的大部分。在分化的有机团结社会里,集体意识不是表现为具体规范上的统一,而是表现为抽象价值层次上的一致,此外,在现代社会的各种特殊群体中,集体意识也以一种被限定的形式存在。涂尔干认为,在现代社会的各种职业群体中可能存在集体意识。
社会分工
(1)社会分工的原因
涂尔干认为,造成分工的根本原因在于人口的增加,人口的增加会形成社会容量、社会密度增加,从而导致生存竞争激化,形成社会分工。
社会分工的功能
社会分工削弱了集体意识,为个人意识和个性发展提供了可能;社会分工造成一种整个社会的全面的相互依赖的需要,这是分工最重要的社会功能。分工带来的这种普遍的相互依赖取代了集体意识在维系社会整合中所起的作用,为社会整合提供了新的道德基础。
三种反常(变态)分工
失范的分工:由于缺乏充分而有效的社会规范,使得各个机构之间的关系得不到调节而产生的。
强制的分工:是在违背当事人的意愿、能力以及等价交换原则的情况下,通过某些外部的强制手段来实现的分工,导致这一情况下的原因是竞争者之间存在的不平等。
不适当的分工:是不能使每个人保持活动的分工状态。
二、社会学方法论:整体主义方法论
1、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事实
2、社会学方法论的基本准则
(1)必须把社会事实当做“物”来考察
    (2)社会事实能够而且只能用其他社会事实加以解释
    (3)要将功能解释和因果解释区分开来
涂尔干小结:读了涂尔干的《社会分工论》《自杀论》《社会学方法的准则》,之后,对涂尔干有了基本的认识,《社会分工论》是作者的开山之作,许多重要的学术概念(社会分工、机械关联、有机关联、社会失范、社会整合等等)在后面其著作中都偶有涉及,一切存在与现象的根源,皆为“社会”的基本立场初见端倪。《自杀论》里,就是讨论的“失范”,如何消除社会病态,恢复正常秩序,例如四种自杀类型中的失范型自杀,就是社会失范造成的一种社会危机。《社会学方法的准则》定义了社会学,系统的说明了他认为的社会学研究对象和方法,而这种整体主义的方法论,在《社会分工论》中已经被作为一种原则,如,《社会学方法的准则》明确指出,各种特殊的、反常的和病态的现象不能算作社会学研究的对象,即一些反常现象没有被看作是社会分工自然的结果。
[书单]2019.7.12~8.15
1.《与社会学同游》彼得·伯格
2.《社会学主要思潮》雷蒙·阿隆
3.《街角社会》威廉·怀特
4.《西方社会学理论》(上卷)杨善华主编
5.《西方社会学理论》(下卷)杨善华主编
[感想]经过几个月的磨砺 ,到了这个阶段,读书已基本养成的一个良好的习惯。褪去了以前很大的浮躁,多了许多沉静下来的思考和习惯,这是自己最需要继续改进的。读书方面,完成了基本的读书任务,依然还是从社会学开始,更加系统化。先讲习惯养成,之后增加书量,进一步提升自己。
[自评]B+
《街角社会》威廉·怀特
        本书的开篇,中文版序言里,让我突然觉得这个作者,也就是威廉·富特·怀特,对他比较尊敬,原因可能就在于他对中国社会学的兴趣引起了我的对他的好奇。作者在引言中的一句话:“如果我们能熟悉这些人,并理解了小人物与小人物之间,大人物与小人物之间,以及大人物与大人物之间的关系,那么,我们就会知道科纳维尔的社会是如何组织的。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就有可能解释人们的忠诚以及政治和非法团伙活动的重要意义。”便能感觉到作者的细致和严谨。这本书的研究方法,是比较吸引我的地方,也是我比较喜欢的一种研究方法–参与观察的方法。正如人们经常说到的,没有实地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本书最独特之处是作者怀特是以被研究群体一一街角帮"一员的身分,置身于观察对象的环境和活动中来进行他的研究的,即实地研究,而且怀特采取的是典型的参与观察法,就是通过亲身与被研究者接触,从而拿到最真实第一手数据,作者为了真正的了解科纳维尔,只身一人深入美国一个意大利人的贫民窟社区,成为里面“街角青年”中的一员,长时间参与他们的活动并非常详细、系统地记录下来,书里面出现的人物所用的名字都是真实的,包括他自己。
         第一编,作者详细介绍了街角青年和男大学生。也就是两个团体,多克和他的小伙子们,奇克和他的俱乐部,在多克部分,我觉得作者成功的关键是找到了多克,多克是诺顿帮的领袖,并且他也认识其他团体的领袖,正是因为作者与多克的特殊关系,使得作者很快就能得到诺顿帮的认可,也认识了很多人,在讲诺顿帮部分,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多克在诺顿帮处理事情的方式,以及他会经常给作者怀特讲一下自己的心路历程和他为什么要这样处理问题,从而让作者也应该是学到了很多,我想这就是多克的魅力和作者选择多克的原因。多克和他的诺顿帮,几乎都是底层的成员,但这并不影响这个团体的忠诚和团结,这种情况,更多的体现在对比中,那就是奇克和他的俱乐部,这是两个性质不同的团体,诺顿帮的成员主要是街角青年,虽然他们的文化程度都不高,甚至混在街头,但他们之间那种互助和团结连我也甚为羡慕,俱乐部的成员主要是男大学生,而在此群体里,常见到在群体会议里对奇克的反对很抱怨。这让我不得不佩服多克的领导力,在大学生俱乐部奇克和其他成员之间会借助别人往上爬,为了达到自己的利益有时候也会牺牲别人的利益,而在诺顿帮所有的成员都将团体之间的关系看做最重要的东西。也许因为上的学多,学历达到一定程度,精神达到一定层次,对自身的利益反而看的更重,权益也就很明显,也越在意人权。
       第一编中,作者就像在讲故事一样,故事情节很细致入微,例如提到阿芙罗狄俱乐部,一群女孩子的俱乐部,细微之处确实让我看到了一个女性没有处于公平的地位;在多克竞选,他给作者说了很多心里话,让人感觉到了他的纠结和矛盾,也许多克他自己说的对,虽然他操纵街角青年的本领使他好像天生适合从政,但他自己觉得他缺少某种东西,这种东西,作者没有明确指出是什么,我想大概就是他本就出生于底层,可能眼界甚至自信度方面,确实赶不上他人。第二编中,作者构建了科纳维尔非法团伙的社会结构。在结论中,作者指出,科纳维尔的问题不在于它没有组织,而在于它本身的社会组织未能与它周围社会的结构融为一体。并且也体现了种族和等级制度,在那个时代,这个问题普遍存在,想要改变 绝非一朝一夕。
        在附录里,作者介绍了关于《街角社会》的成书过程,可见作者的艰辛历程,作者是利用了三年半的时间写成的,这本著作,对我最大的感触就是,作者提到,社会学的前途越来越有赖于定量和定性方法的结合。作为一名本科也已接触了许多社会工作方面的知识,社会工作,助人自助,而在研究中,也应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真实客观的描述所观察到的每一件事,这才是我们科学所需要的。
《与社会学同游》彼得·伯格
      《与社会学同游》语言比较朴实,用大量生动的例证,照顾到很多不同对象的人阅读,伯格讲述了社会学的历史,这本书,确实适合像我这种初次接触社会学或者接触社会学并不多的读者,是一本相当经典的社会学入门书籍。
       彼得·伯格是我第一次听说的世界著名的社会学家,他曾从奥地利移居到美国,取得博士学位后,又到德国大学任教,也许就是这种经历,让他融合了德国和美国的思路并自成一体的逻辑。他的《社会学同游》凭借着幽默生动的语言,使得这本看似很古老的书籍,依然保持着它的魅力。
     《社会学同游》里,第一章是“作为个人消遣的社会学”,伯格首先解释道,社会学家并不是人们心中经常想象的那样简单,作者讲到人们心中认为的社会学者的形象,第一,社会工作者,“喜欢与人共事”“做有益于社区的事”的“童子军”,更多的运用心理学帮助需要帮助的人。第二,社会工作者的理论导师,不过他们只是为了证明自己助人,却不实践。第三,社会改良者,虽然社会学一直在某些情况下为改善社会上的人的处境做出贡献,但持这种观点的人很少,并且“同样的社会学知识可以被用来实现完全相反的意图”。第四,行为统计数字的采集者,但对统计方面的知识并不深知,且“统计数字本身不是社会学,只有用社会学的理论框架对统计数字做出解释后,它们才能够成为社会学的有用之材”。第五,以科学方法对人类和社会现象解释的人,但他们太过迷恋方法论,可能会失去对社会的兴趣。第六,超然冷漠的冷嘲热讽的观察者,受权力操纵的“政治角色”,这也是一种比较扭曲的想象。接着,作者勾勒出一个理想的社会学家,社会学家要关注方法论,不过方法论不是目的,是手段,目的是用方法论理解社会,要关注熟悉的世界,充满好奇心,在熟悉的世界里发现意义上的变化。社会学的首要智慧是:事情并非表面看上去的样子。
      第二章,“作为意识形式的社会学”,介绍到,什么是社会学,为什么吸引到我们,向我们展现了社会学的追求,“社会学的视野是放眼于人类生活的广博、开放的视野,是摆脱了束缚的视野”。第三章,“补记”:选择与生平叙事(亦名:如何获得预制的过去),此章讲到,每个人是如何构建自己的自我形象、世界观。人总是在不断的调整自我形象,这章主要是尝试说明“人的生活阅历是在若干具体的社会环境里流动的,所有的社会环境都带有具体的意义体系”,社会学的意识就是让人能这样去感受自己的经历。一个人有多少观点,他就有多少不同的人生经历。
       第四章,五章,六章,从社会学的视角,分别讲了“人在社会”、“社我们在研究的过程中也应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真实客观的描述所观察到的每一件事,这才是我们科学所需要的。社会学和参照群体理论。将四、五章结合起来可以解释:我们受制于社会的枷锁,这个枷锁不是我们被征服后套在我们身上的,而是我们和社会合谋打造的。第六章中,则告诉我们如何逃离,在前两章描绘的“监狱”和“木偶剧场”的形象。伯格把社会比作木偶剧场,我们这些社会舞台上的木偶上演的是剧本中的命运,而停止演出的动作则是我们走向自由的第一步,社会学鼓励人们去不断探索自由的道路。第七章,“补记”:社会学的马基雅弗利主义与伦理学(亦名:如何做到谨慎又伪装下去),最开始不理解马基雅弗利主义是什么,读完以后,指出注重实效的马基雅弗利主义“只不过是一种看问题的方式,本身在伦理上是中性的”,最后高调肯定了马基雅弗利主义的积极意义。他用三个例子说明社会学能有助于人的教化:种族问题、同性恋问题和死刑问题。第八章,作为人文学科的社会学,与本书的副标题照应他肯定孔德的实证主义,但又反对孔德的唯科学主义,用社会学代替一切社会科学,反对把社会学构建成“道德科学”。伯格推崇的“人文主义”,在我自己看来,具有强烈的人文关怀,首先是从关心不同阶层不同种族的人的特质、境遇,从关心不同的社会、文化、世界出发。他批判唯方法论、唯经验主义、唯技术论、唯社会学主义,社会学也应当向其他学科和不同研究方法开放。
2019.5.9-6.10
[书单]
《共产党宣言》  马克思与恩格斯
《社会的构成》 安东尼·吉登斯
《民族–国家与暴力》 安东尼·吉登斯
《不正常的人》 米歇尔·福柯
  感想:这是第二月的读书,万事开头难,因此每一个新阶段,最开始都有点困难,但自己都慢慢坚持下来了,最有感想的便是《共产党宣言》,因为它一直伴随着我,却从来因为各种原因,没有拜读一下全文。如今看完了它,顿悟了许多。自己读的书也在慢慢增加,虽然还不是很多,但都在认认真真地看,一点一滴慢慢地进步。
[评价]: B– 这是自己第二个月开始看的书,同样跟第一次一样,刚开始接触看的时候,书的深度难以把握,加之还有琐事干扰,状态不是很好,所幸及时调整过来,下一步,要提高专注度。相信自己可以。

《共产党宣言》马克思与恩格斯:
      在学习的整个历程中,可以说《共产党宣言》伴随了我们很长时间,从懵懵懂懂就听说过它,政治上也一直离不开它,知道了它是一部较为完整而系统的阐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伟大著作。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开辟了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从那个时候起,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就一直伴随着我们的成长,今天,我选这本书,就是满足了自己一直以来的好奇和心愿,看看他究竟是怎样的一部惊世之作,引导了无数国家,包括自己国家的发展。
      首先,我说一下对它的了解。《共产党宣言》又译《共产主义宣言》,是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第一个纲领性文献,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要标志。由马克思执笔写成。1848年2月在伦敦第一次以单行本问世。宣言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出共产主义运动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共产党宣言》包括引言和正文四章,序言简要说明了《共产党宣言》的基本思想及其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历史地位,指明《共产党宣言》的理论原理是历史唯物主义,并根据无产阶级革命的经验和教训,对《共产党宣言》作了补充和修改。
在《共产党宣言》的引言中,说明了《共产党宣言》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目的任务,第一章《资产者和无产者》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在第二章《无产者和共产党人》中详细讲解了无产阶级的政党性质和最终的任务,以及对应的理论和纲领,第三章《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文献》,批判了当时流行的各种假社会主义,第四章《共产党人对各种反对党派的态度》论述了共产党人革命斗争的思想策略。《共产党宣言》中的观点和想法对世界各国后来的无产阶级斗争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为无产阶级的斗争指明了方向。
      《共产党宣言》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学说和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革命学说三个基本思想的互相联系。二是”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 :消灭私有制”,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不可避免的。三是共产主义追求”每个人的自由发展” 建立一个自由人的共同体,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它比较简短,但用足够精炼的表达了阶级斗争的意义,深入剖析了本主义和资产阶级,展现了无产阶级发展壮大的过程,提出”无产阶级必然战胜资产阶级。
在当今社会,认识和理解真正的共产主义,是十分必要的。虽然我们身处在社会主义社会,但是却不一定了解真实的共产主义以及相关的理论知识。经常是道听途说,甚至有三人成虎之势。阅读共产主义的理论文本,在今天仍旧是必要和必需的。不管是抱着怎样的政治信仰与价值观,身处于社会主义社会,身处于21世纪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并存的今天,这一切都不会过时。当然,对于共产主义我的理解还是非常粗浅的。我会在日后,课下更多地阅读关于共产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理论书籍,充实自己头脑中的知识。
      《社会的构成》安东尼·吉登斯:
        首先吸引我的是书的名字,因为一直在说社会社会,可到底什么是社会,社会的构成又是怎么样的?我所认为的社会,即社会是由人与人形成的关系总和。人类的生产、消费娱乐、政治、教育等,都属于社会活动范畴。社会指在特定环境下共同生活的人群,能够长久维持的、彼此不能够离开的相依为命的一种不容易改变的结构,简单来说就是作为社会行动者的人,社会关系,社会行动,社会文化。
        当我读了以后,了解到,社会是如何构成的?社会由嵌入在时空关系中的社会实践构成。行动者通过社会实践再生产出其行动得以发生的前提条件,即结构。结构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行动者反复循环使用的规则与资源。
      《社会的结构》由引言和六章构成,其中,第一章是结构化理论要求,第二章是意识、自我与日常社会接触,第三章是时间、空间与区域化  ,第四章结构、系统与社会再生产 ,第五章是变迁、进化与权力,第六章是结构化理论、经验研究和社会批判 。
        其中,第一章中,吉登斯认为, 人类的所有行动都表现为这个模型, 且都是以实践意识作为认知基础的。实践意识是行动者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识,因此行动者的意识无法直接觉察到这种“共同知识”。话语意识是行动者可以言传的意识,话语意识和实践意识之间没有固定的区分,而是彼此有所渗透,两者之间的区别不过是在于什么是可以被言说的,什么是只管去做而无须多说的。而无意识源于行动者的本体论安全感(信任他人和消除焦虑),是激发行动动机的原动力,无意识包括某些类型的认知和冲动,它们要么完全被压抑在意识之外,要么只是以被歪曲的形式显现在意识中。因此,无意识与话语意识有着明显的区分。因此,实践意识正体现了吉登斯把能动者的行为与社会实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所以无意识动机,实践意识和话语意识是行动者意识与行动的三个分层相互联系的内隐机制。吉登斯批判了弗洛伊德思想中的两种还原论:一种是制度还原论,将无意识作为制度的根基,忽视了自主性的社会力量所发挥的作用;另一种是意识还原论,它力图表明社会生活及其深切地被行动者自觉意识之外的暗流所主宰,但却不能充分把握行动者特有的对自己行为的反思性控制。
        在讲马基雅维利的部分看的还比较开心。吉登斯的著作听别人讲过,一向给人智力上的启发和愉悦。但是看了以后,这本书其实很不容易读。吉登斯构造的像是一个大致框架,其中很少提到具体的人类行动,而人类社会的环境也被剔除得干干净净。它不是行动指南。它深化了读者对每一个主题的认知,但这意味着什么,就要看读者自己了。吉登斯的副标题,指明了改进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从结构走向结构化的,在主流的美国社会学之外创新的雄心。在更大的历史视野中,吉登斯改进了亚里士多德的理论框架,把结构化,时间更深地嵌入结构,形式之中,众多的新过程因而得以被嵌入理论:日常接触、记忆、信任、时间、约束、进化、意外后果。
        这本书,初读枯燥,虽然很不容易看完,甚至看完一遍也没什么印象了,但是还是会有很多收获。
      《民族–国家与暴力》安东尼·吉登斯
      这是看的安东尼的第二本书了,看来安东尼的著作可以很顺利的吸引到我。
    读到他的第二本,也就对作者有了基本的了解。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Giddens)英国著名社会理论家和社会学家,是当代欧洲社会思想界中少有的大师级学者。他生于1938年,曾在赫尔大学、伦敦经济学院和剑桥大学学习,1963年在莱斯特大学授课,1970年转为剑桥皇家学院院士,现任剑桥大学教授。
        本书是吉登斯著作中最具有历史社会学特色的一部作品。其理论思路源于《社会的构成》中有关社会转型的论点,以全球社会变迁的历程为叙述框架,力图通过建构社会转型的一般模式,阐明塑造现代社会的力量。作者本人则宣称,本书的目的主要在于以系统的方式勾勒出世界史的粗线条。本书内容极为丰富,充满复杂性和说服力。
      其中,纪登斯提供了一种对现代民族-国家性质的社会学分析,以及相联结的,即进行战争时的手段上的分析。他的分析关系到那些传统的社会理论家所处理的议题——资本主义和工业化基础影响下的现代社会发展。其结果是一种同时具有现代化特征与国际关系类型的制度。吉登斯总结了现代化的四个制度丛结,分别是高度监控,资本主义企业,工业生产和巩固对暴力工具的集约化统治。在对马克思的思想进行批判的基础上,吉登斯认为,面对现代化的挑战,没有那一种行动拥有绝对的优越性,因为历史本身并没有答案。       
        吉登斯历史社会学中堪称经典的大部头著作,里面基本勾勒国家形态在世界史中的演变过程,不管是从学术或者其他来看,对于处在民族国家时代的我们而言,不了解民族国家实在是不应该。


2019年4月
[书单]
1《人性论》[英]休谟著,商务印书馆
2《正义论》[美]罗尔斯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3《经济与社会》[德]马克斯·韦伯著,商务印书馆1997
感想:自己是从这个月开始读书,因为之前看的这方面的书比较少,所以最开始有点困难,但自己都慢慢坚持下来了,虽然自己读的书不多,但都在认认真真地看,一点一滴慢慢地进步
[评价]: B– 刚开始接触看的时候,书的深度难以把握,加之还有琐事干扰,状态不是很好,所幸及时调整过来 下一步,要提高专注度。相信自己可以。
读书报告:
《人性论》:《人性论》是我第一次完完整整的看完的一本哲学书。哲学方面的书,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抽象,枯燥,深奥,甚至有时候很难真正的读懂它,或者不明白它深刻的含义和所要揭示的真理现实。我之所以看《人性论》。首先是被它的名字所吸引。“人性”二字,我脑海里浮现出的便是这个社会上所谓的:到底是人性的泯灭,还是道德的沦丧。这激起了我对它研究的兴趣,为此我便开始了哲学之旅。
    《人性论》全书分三卷。分别是“论知性”,“论情感”和”伦道德”。正文前有一篇简短的“引论”,尤其里面的一句话,我印象深刻,“所有胜利者并非手持毛剑的武士,而是军中的吹鼓者和乐队”。“引论”主要说明了人性科学的意义和重要性。第一卷“论知性”的主题是认识论,主要说明了知识的起源,分类和范围,人的知识,能力和界限,以及推理的性质和作用等,认识论的内容,论述了道德的基本原理。第二卷论情感是第一卷的继续,其主题是情感的起源,性质和活动,并为下一卷关于道德问题的讨论打下基础,论述讨论“人为的德”。第三卷“论道德”是在前两卷基础上对道德问题的全面阐述,讨论的是最“自然的德”。
     孟子的性善论,“人之初,性本善”,与荀子的性恶论形成鲜明的对比,这就是人性。休谟在人性论中认为,人的感觉是人的思想认识观念的唯一来源。人是感情动物,人活在想象之中,他在探讨一个人类最本质的问题,把人是什么人是怎样思维,怎样生活得搞明白。休谟从根本是解决了人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的问题。
《正义论》:一直都特别想做个正义的人,所以就拜读了罗尔斯的《正义论》,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是,理论性太强,又太深奥,大多没有读懂,只是了解了许多新的概念,虽然有的是过去知道的词语,但作者都有赋予了它们新的内涵,诸如,正义,公平的原始状态,契约论等等,很简略地将书翻了一下,涉及的范围很广包括了哲学,经济学,伦理学,法学等多门学科。初次接触这本书的第一章的前几节,虽然就像之前说的看不太懂,但是很感兴趣并且有耐心去研读,也希望自己在读书的过程中获取丰富的知识,懂得很多道理。
在罗尔斯的《正义论》,罗尔斯从公平正义入手,全面系统深刻地论证了自由与公平、个人与国家、机会与结果等广泛的社会政治问题,力图为现代西方社会重建公平正义的道德他提出了无知才能公平。这一无知之幕的假设,初看下觉得有点荒唐,但是仔细咀嚼才发现其中的道理。正如罗尔斯所说的:既然人人处于同一状态,任何人都不能设计出有利于自己特殊情况的原则,于是公平协议或交易的结果就是正义的原则。人们在无知等级差别,无知利益欲望之时,自然而然的不会为着某些私欲而违背良心、违背道德,从而也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正义及不偏袒。无知之幕的假设固然是一种理想的状态,但同时罗尔斯的这一观点是给予了我关于正义的看法的另一种理解。
     正义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正当的一个子范畴,或者说,正义即是应用于社会制度时的正当。就罗尔斯的说法来讲,伦理学必须包括正义论,而正义往往意味着平等,这就等于说是设计一种正义的社会制度就是能够最大程度地实现平等。而罗尔斯的两个正义原则也确确实实透露出来了一种平等甚至是平均主义的倾向。他认为的差别原则即为达到某种补偿的目的,即给那些出身或者说天赋较低的某种补偿从而能够缩小甚至拉平他们与天赋较高的人的出发点的差距。在他看来,不管是个人天赋也好,还是其他方面也好,都是这个社会的共有资产,但就现实社会来讲,天赋、资源分布情况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与社会制度怎样去对待以及处理是否公平正义有很大的关系,也希望未来整个社会的人不光在制度上能保证平等,最根本的还是能够接近事实上的平等。
     读完之后其实就我自己来说,不是说对内容了解有多深,更多的是使我了解到正义的一种力量,对现实社会的一种反省,对自己的一种启示,受益颇深。更加坚定了我要做一个正义的人。
《经济与社会》:我很少接触经济方面的书籍,并且我对经济类的东西存在很大的弱势,也是我惧怕的一类书,因此对经济方面的书,我都是选择“敬而远之”,但是如今即将成为一名研究生,最应该要充实自己,全面发展,不能存在惧怕心理,要消除弱势所在。于是我必须要主动克服这个问题,选择了《经济与社会》这本书。
     我对这本书的作者有很深的印象。马克斯韦伯是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哲学家,是当代西方颇有影响的学者,经济与社会这本书是在他去世之后,有他的夫人整理出版的我最开始接触它来源于罗宾斯的管理学中,马克斯韦伯对组织提出的官僚行政组织。
     全文由“导读”揭破制度与社会经济行为的关系,第一部分社会学范畴理论,第二部分经济与社会制度及权力组成。
    韦伯的理论,将社会生活中合法存在的统治方式进行了三种大致的分类及法制型,传统型和魅力型,统治法治型相信法律的绝对权威,统治者的权威要服从在法律的权威之下。传统型崇拜传统惯例的智慧,认为惯例具有合法性和统治性。魅力型则是超人政治。强人政治的理论基础,个人的超凡能力,为其权利和地位提供了合法性,前两种更接近_法治论,其中第一种最为普遍,而魅力型则是人治论的表现。
    从韦伯的《经济与社会》这本书籍与事实结合来看,人治与法治,不是说一者取代另一者,而是要相互补充。就像两种治国方式一样,所谓人治,要使道德高度变为德治,必须以权利的不平等和权力的不制衡为前提。法治是一种正式的、相对稳定的、制度化的社会规范。法治与人治则是相对立的两种法律文化,前者的核心是强调社会治理规则(主要是法律形式的规则)的普适性、稳定性和权威性;后者的核心是强调社会治理主体的自觉性、能动性和权变性。虽然法律也是由人来制定的,而且法治也不排斥人的能动性,但从法律的制定、执行到修改都必须按照法律本身制定的规则,人的能动性只能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发挥作用,而不能超越法律,这正是法治内在的本质要求。我觉得这对中国也有借鉴意义,我们国家,应该寻找一种人治与法治比例合适的一种科学方法,为社会现代化与法治建设提供一条合适的道路。

2019.6.11~7.11
[书单]
《不正常的人》米歇尔·福柯
《社会学二十讲》亚历山大
《自杀论》爱弥儿·涂尔干
《社会分工论》爱弥儿·涂尔干
《与社会学同游》彼得·伯格
感想:这个月,自己终于完成了最基本五本书的任务,之前经常会跟不上节奏,书读的慢,进度也慢,一直完不成任务,以后要慢慢的成长,这次读的书,偏向社会学方向,在老师和同学的提醒下,在选择书方面,要更加的系统。速度和效率都要提上去。
[评价]:B+  这是第三个月的书单,最大的感触就是自己看到了自己在读书速度方面的提高,也终于完成了读书会最基本的数量,并且在书量增加的同时,也要注意效率,总体来说,自己成长了不少。


《不正常的人》米歇尔·福柯
    “不正常的人”这个概念已经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他到底从何而来,他在历史上的祖先是谁?我们依据什么判断人的不正常呢。就如它吸引我的便是,何为不正常的人,不正常的人又有什么特质一样。带着这样的好奇,我拜读了米歇尔·福柯的《不正常的人》。
    在本书中,福柯为我们勾勒出了“不正常的”人的谱系。他认为“不正常的人”有三个源头,他们由历史上的三种人转变而来:
一是“畸形人”:它不是指生理上有缺陷的人,而是对法律构成了障碍,使法律陷入困境的案例,这是一个法律概念,即法律所没有预料到的,不能涵盖的,并且引起了法律得混乱的个体情况。它参照的是自然和社会这样的宏观背景。比如一个双体人,其中一个犯了死刑,另一个该如何办的纠纷;
二是“需要改造的人”,即某些桀骜不驯者,不服从管教,拒绝纪律的要求,等等。它出现在权力的纪律装置发挥作用的地方。为了使人们符合社会经济政治要求,需要用纪律对人进行训练。此时,个性张扬,桀骜不驯,不服管教的人出现,他们被改造机关冠以“不可改造的人”,然而对“不可改造的人”却要进行强制的改造。正是这个悖论的缘故,它被纳入“不正常的人”;
三是“手淫的儿童”,福柯认为,应从身体快乐原则出发,批判压抑理论,并将矛头指向对儿童的性进行干预的权力系统。十八世纪,欧洲的反手淫运动首先针对的是中上层社会家庭中的儿童,因为在当时儿童的手淫会导致疾病。医学知识和权力得以把家庭作为自己运转的领地。不过,重要不是儿童的性,而是对性进行干预的权力系统。手淫的儿童作为一个介质,被异化为“不正常的人”。 关于权力的控制,福柯提出了两种模式。 麻风病模式:驱逐和排斥。 鼠疫模式:容纳,分区控制 应该注意,对待麻风病,被驱逐和排斥的是麻风病人。而在鼠疫,被监视的是有可能染病的健康人。这是因为,麻风病是一种慢性传染病,而鼠疫是一种烈性的传染病。
《社会学二十讲》亚历山大
     社会学,我记得是孙老师提过的,先让我们从社会学读起,我想这是最基础的,所以我直接选了社会学二十讲。
     本书是战后美国社会政治和经济状况的反映。作者在书中,围绕帕森斯结构功能主义和战后向其挑战的美国社会学理论的主要流派,作了评论性的论述。
二十讲中,第1讲 理论是什么?第2讲 帕森斯的第一次综合论3.结构功能主义。4.中期阶段的结构功能主义5 .成功现代性的理论6. 帕森斯的后期理论7.对帕森斯综合论的反叛8.冲突理论(1):约翰·雷克斯的策略9.冲突理论(2):雷克斯和强制问题10.交换理论(1):乔治·霍曼斯的洞察力11.交换理论(2):霍曼斯和个体论的困境12.符号互动论(1):乔治·赫伯特·米德的实用主义及其遗产13.符号互动论(2):个体主义与布鲁默和戈夫曼的成就14.本土方法论(1):现象学和埃德蒙·胡塞尔的遗产15.本土方法论(2):哈罗德·加芬克尔对规范的反叛16.文化社会学(1):解释学的挑战17.文化社会学(2):克利弗德·吉尔茨对决定论的反叛18.马克思主义(1):遗产与复兴19马克思主义(2):赫尔伯特·马尔库塞的批判性理论20.当代社会学理论
其中,理论是什么里,亚历山大说到,理论并非是想象中的那么枯燥、抽象,千万不能忘记,理论是人提出来的,并不一定着眼于抽象物,而要着眼于人们所做的实实在在的事情。
所以我们在看待事情时,不能只盯着自己看不懂的,要学会变通,可以从其他方面着手。或许也能理解其中的韵味。
《自杀论》爱弥儿·涂尔干
       自杀,这个又吸引人又很让中国人避讳的词,对于我们成人来说,并非是很陌生的词。高中时期,第一次近距离的感受到这个词的威力,一个学生因为学业无望,转而跳楼自杀,那个时候,觉得很恐怖,因为大人说起时都是脸色沉重、语调低沉且时有哽咽。我一直觉得,人应该惜命,本身来到这个世界已经很不容易了,人生在世,本就是苦难磨炼的过程,好死不如赖活着,既然有死的勇气,为什么不能勇敢的活在世上。带着疑惑和好奇,我选择了涂尔干的《自杀论》,这是涂尔干最著名的四本社会学经典制作,告诉了我们什么才是真正的社会学。
本书是作者的一部重要社会学著作,他通过系统的研究,探索自杀的原因和它的规律性。
《自杀论》是迪氏的一部重要社会学著作,它和《社会分工论》内容十分密切,也可以说,它是《社会分工论》的续篇。因为在《社会分工论》的最后一部分已对社会分工而引起的社会病态进行了分析。作者认为,所谓自杀,就是“任何由死者自己完成并知道会产生这种结果的某种积极或消极的行动直接或间接地引起的死亡”。
        三种自杀,利己的,利他的,反常的。利己是以个人主义对抗集体主义,脱离社会(家庭、宗教、政治)的结果;利他类如老年人、军人和宗教狂,其中义务性利他主义自杀是伦理道德绑架,“如果他不自杀,等待的将是比坟墓还要可怕的生活”;反常的自杀多发生于转型期,旧的已去,新的尚未建立,在社会转型,原有社会结构变化的过程中,有的的主动选择、宣战,有的人被动的被强大的离心力甩出去。集体生活能有效减少自杀,而在现代社会,宗教、氏族、行会、阶级的团体力量解散后,原子化的个人被抛于茫茫的生活海洋,困在自己创造的铁笼里,如果说以往的压力来自于外部,那现在的压力更多来自于内部,“敏感的人一生都在越狱,因为他的心就是牢狱”,抑郁、分裂等精神病患为现代人所熟知。我的经验教训是,参加集体生活,用团体的力量抵抗个人脆弱,非常有效。
《社会分工论》爱弥儿·涂尔干
        这是涂尔干的另一半社会学著作,刚看完他的《自杀论》,就理解了很多东西,对这个人也比较感兴趣,还专门去查了他的简介,他是社会学的三大奠基人之一,虽然孔德提出了社会学名词,但涂尔干才是让我们明白了什么才是真正的社会学,他对于社会学独立学科地位的确立功不可没。他的《社会分工论》作为他社会学研究的起点,是个不错的选择。他的研究方法,核心思想,仍然不过时,仍然值得我们借鉴。
      他认为,社会分工确实会弱化以同质性为基础的机械团结,但也会促使新的社会联结形式——以异质性为基础的有机团结诞生,而后者能让个人与社会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他回答了社会团结和整合靠什么达到的问题,如之前读的《自杀论》就是回答了社会整合与个人是什么关系。
[ 此贴被付莹莹在2020-06-21 16:31重新编辑 ]
Posted: 2019-05-10 13:52 | [楼 主]
孙新华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723
威望: 723 点
金钱: 7230 RMB
注册时间:2008-10-22
最后登录:2024-11-19

 

能把经济与社会读下来已经很好了。继续加油!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Posted: 2019-05-10 14:47 | 1 楼
腼腆而海盐
级别: 新手上路


精华: 0
发帖: 5
威望: 5 点
金钱: 50 RMB
注册时间:2019-04-10
最后登录:2020-09-02

 

加油加油,
Posted: 2019-05-14 15:19 | 2 楼
孙新华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723
威望: 723 点
金钱: 7230 RMB
注册时间:2008-10-22
最后登录:2024-11-19

 

还可以,不过要进步系统化。
不用另开新帖,以后在这个帖子上更新即可。这次我帮你改过来了。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Posted: 2019-06-10 09:12 | 3 楼
付莹莹
级别: dsgsdag


精华: 0
发帖: 11
威望: 11 点
金钱: 110 RMB
注册时间:2019-04-10
最后登录:2020-06-21

 

好的,谢谢老师,以后会继续努力的
Posted: 2019-06-10 09:42 | 4 楼
梁阁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47
威望: 47 点
金钱: 470 RMB
注册时间:2019-04-01
最后登录:2019-07-22

 

一起加油
Posted: 2019-06-11 21:26 | 5 楼
周思聪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50
威望: 50 点
金钱: 500 RMB
注册时间:2018-12-21
最后登录:2020-12-26

 

读书状态很好,但是希望继续努力,跟上大家的脚步,每个月进步一点点,争取每月完成量的要求,加油加油,一起努力吖,互相鼓励!
Posted: 2019-06-11 21:37 | 6 楼
腼腆而海盐
级别: 新手上路


精华: 0
发帖: 5
威望: 5 点
金钱: 50 RMB
注册时间:2019-04-10
最后登录:2020-09-02

 

继续努力啦,互相监督哈
Posted: 2019-06-12 15:30 | 7 楼
周思聪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50
威望: 50 点
金钱: 500 RMB
注册时间:2018-12-21
最后登录:2020-12-26

 

状态很好,总结归纳的也很好,一起加油,共同进步,希望继续保持状态,继续努力
Posted: 2019-07-13 15:08 | 8 楼
冷芳
级别: 侠客


精华: 0
发帖: 43
威望: 43 点
金钱: 430 RMB
注册时间:2018-12-21
最后登录:2020-12-05

 

在开始阶段就读比较难的书,很厉害呀,读的不错,只是可以规划一下书单,更有系统性就更好啦
Posted: 2019-07-14 09:01 | 9 楼
« 1 2» Pages: ( 1/2 total )
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
三农中国读书论坛 » 西农四为读书会

Total 0.324460(s) query 4, Time now is:11-30 14:36, Gzip disabled
Powered by PHPWind v6.0 Certificate Code © 2003-07 PHPWind.com Corpo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