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读书书目:
《论社会人类学》埃文斯•普理查德
《人类学家的文化见解》穆尔
《古代社会》摩尔根
《童年的消逝》波茨曼
《后现代社会理论》瑞泽尔
关于后现代的主要思想核心,总的来说,后现代理论延续了以克尔凯郭尔、尼采、海德格尔等为代表的非理性主义者对理性的批判,对理性的权威提出了质疑和挑战。后现代不仅从认识论的角度颠覆理性的权威性,而且进一步从政治上揭露理性的极权性和压迫性,从一个新的角度对理性展开猛烈的攻击。在后现代理论家看来,理性与权力是同一个东西,在知识、真理伪装下面的是禁止和监狱。实际上,西方理性是与一种压迫性的、极权性的生活方式和种族中心论的文化帝国主义相统一的。一部现代史就是一部理性权力运作的历史,它反映的是理性驱逐非理性的过程。后现代主义者试图为已经被边缘化的非理性恢复话语权。在后现代理论家看来,没有什么事物是先验高贵的,也没有什么事物是必然卑贱的,事物的意义都是人们赋予的,并非一成不变的。中心和边缘的关系也是一种历史性的建构,而不是绝对的、固定的。后现代理论旨在张扬被现代理论边缘化的事物的重要性,激发人们“另类”的思维方式,倡导去中心化或多中心化。因此,后现代提倡文化多元化,因为可供选择和互不等同的概念体系或假设体系本身存在多种,它们在各自体系里都能解释世界,并不存在权威性的客观的选择方法。那么,对现实世界的解释不能是一元的、单向度的,不能坚持某种固定不变的观点和思维方式,而应该是多元性的、多维度的和多视角的,对各种可能性保持开放性。 “事物”的产生完全是设想者、思维者、愿望者、感觉者的事业,理论不过是依据一定的标准或兴趣解释事物的框架,它绝非是什么对事物的客观反映。根本没有永恒的真理,真理是在生成中被规定的,是它自身的修改、纠正和超越。因此必须容忍多种视角、多种解释的存在。
相对于现代性,后现代思想的首先着手点是在社会生活、绘画、雕刻、艺术、科学与理论方面,它指向一种考察世界、解释世界的新范式,也包括政治、经济、社会的新形态以及文化与技术的新格局。我们知道,现代性是作为一种许诺,作为一股把人类从愚昧和非理性状况中解脱出来的进步力量进入历史舞台的,后现代思想家则从消极面上来反省现代性,认为现代性已经不再是一种解放力量,相反变成了奴役、压迫和压制的根源,人们现在生活在一个其性质完全不同于以往各个时代的后现代社会里。可以说,在后现代理论家的眼里,整个西方传统文化和各种传统理论对于人类社会及其历史的观点和研究方法都是令人质疑的!而且,在某种意义上,后现代理论通过对现代理论的“再现知识观”的驳斥,更加强调的是话语分析的重要性,指出知识不过是一堆语言游戏而已,因为语言参与了世界的建构,任何一件已知事物都完全离不开语言的中介作用。但语言本身作为建构物,不可能客观地、真实地再现世界。
2009-12-20至2010-01-24读书书目:
这个月主要读了几本布迪厄的书和政治学相关的经典著作
《遏制野火》 布迪厄
《继承人》 布迪厄
《实践与反思》布迪厄&华康德
政治学
《政治学》 亚里士多德
《社会政治哲学》罗伯特·L·西蒙
《当代政治哲学》(上下册)威尔·金里卡
《政治的概念》 施密特
这个月只看了八本书,花了一个星期出去调查,书目上少了一些,很惭愧!出去调查的确能学到一些东西,但回想一下一个星期的大好时光,还真有点不值,以后还是少参加这样的事情,多花时间努力读书!
布迪厄的这几本书,尤其是《实与反思》让人很入胜,拿起来就不想放下,书中对布迪厄社会学的理论结构和逻辑脉络做了深度的梳理和阐述,尤其是将那些支撑布迪厄社会学的科学实践的原则做了详尽的分析,但内容丰富而且深刻,并不是开始想的那样,是理解布迪厄的入门书,恰恰相反。不过真的读起来很有味。
政治学的相关书籍是因为政治社会学课程的需要,不过选的都是很经典的书,亚里士多德的的确比较久远了,算是启蒙吧。但施密特的这本书公认是经典中的经典,所以一试,书中施密特将政治和政治神学说的很清楚,特别是关于政治神学的论述,认为正义只能来自于“对神圣启示的确信”和“在信仰的顺从中行动”,具有强烈的不妥协性,但不是法的精神,还有关于自然状态的论述等很精彩,引起了我对政治学的一些兴趣,准备下个月再尝试一些政治学类的书籍。好好读书
2009-11-15至2009-12-20读书书目:
本月依旧绕着宗教和后现代在看…下个月有些许战略调整。读书笔记欲于下月(学期末)作个系统总结,敬请批评指导。
《意识形态的探索者》曼海姆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埃米尔•涂尔干
《乱伦禁忌及其起源》埃米尔•涂尔干
《图腾与禁忌》弗洛伊德
《叫魂》孔飞力
《自杀论》埃米尔•涂尔干
《社会的麦当劳化》乔治•瑞泽尔
《被围困的社会》齐格蒙特•鲍曼
万旋傲10.15~11.15所读书目
《儒教与道教》韦伯
《古犹太教》韦伯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韦伯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涂尔干(未完,待续)
《废弃的生命》鲍曼
《娱乐至死》卢尔•波兹曼
《乌合之众》古斯塔夫•勒庞
《社会学》吉登斯
《社会学是什么》邱泽奇
概观本月貌似状态大有改进~回头总结下,原来不知不觉已经累计了8本半,基本上小满意了。但是中途还是断断续续耽搁了三四天,心里始终颇懊悔!每天听同学讲那么多好书,心里痒痒,很想看却明知自己一口吃不成胖子,所以,宽慰自己,然后继续~~爱书、嗜书却静静读书!
万旋傲9月~10月15日读书汇报
《经济与历史 支配的类型》韦伯
《支配社会学》韦伯
《法律社会学》韦伯
《宗教社会学》韦伯
《社会理论的结构》特纳
《原始分类》 涂尔干
《梦的解析》弗洛伊德
《论个体主义》路易迪蒙
《代价论》郑也夫
读原著,首先便是一个高度。站上这个高度确实不易,每个人都想踏上去却更多的人成功不了。然而回首这半年,我们真切的感受到了身在读书汇的我们与别人不一样,所有中心的同学都应该发自内心的感谢下我们的读书汇——可以说它把我们活活的赶上这个高度,硬逼我们自己学着去走,也许我们还走得不稳,也许这个高度还时常让我们惶恐,但是,半年了,我们开始渐渐习惯这个高度并走得越来越稳的时候,我们向下眺望,原来大家已经都在我们的脚下。所以我们更坚毅了。哪怕艰辛、哪怕悲壮、我们都准备好了去赴汤、去蹈火,因为我们明白老师和学长学姐们的良苦用心,也明白人生的价值应该在哪里实现——而我们正在实现的路上。所以,途中的小困难都不足为惧,我们的步伐还是在向前,未曾停息过。更何况,还有老师和学长学姐在更高出给我们指路,我知道有一天我们也会达到那个高度,而这个高度是用书垒起来的,我们加油。
万旋傲读书报告(2009年4月)
本月书目如下:1、帕森斯《社会行动的结构》;2、米尔斯《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3、罗素《两性价值互动》、《社会改造原理》;4、韦伯《社会学基本概念》5、雷蒙•阿隆《社会学主要思潮》6、《萨特书信集》
本月,为自己感动了……任务确实是较重的,读书自然是放在首位,除此还包括专业毕业论文、英语双学位的毕业论文、还拼命补实习日志……因此狠狠的牺牲了睡眠时间,有点儿筋疲力尽的感觉,甚至消瘦不少。然,正如老师说的,我们要前进,披荆斩棘的前进……所以现在我甚至把“衣带渐宽终不悔” 贴在了书桌前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这句话实叫我颇感动,支撑着我心中那个小信念一直燃烧下去。
然不可避免的,本月读的书有些少了,共七本书,只是学长学姐们的零头。这七本书也都比较简单,除了帕森斯的《社会行动的结构》,叫我狠狠啃了10天。当然,这本书有必要先看看,他对许多社会学大师的分析和批判十分的精彩。我们常常读一本书就会陷入两个误区,一是压根没有领悟作者的思想,不知他们所云何事,二是太过崇拜于作者的思想,觉得他句句言之有理,无可挑剔。帕森斯《社会行动的结构》这本书中的分析方法很巧妙的继承了诸多社会学大师的理论最后得出对社会行动的解释。只是我尚未理解它如何从众多社会学家的理论中整理出一套体系,这一过程似有些模糊隐晦,但明显看得出他的理论中都透着各位思想家的影子。然而我觉得自己读这本书最大的收获就是能对马歇尔、帕累托、涂尔干、和韦伯的思想有个综合性的了解,在为日后自己再细读他们原著的时候,能把握的更准确些,思维也能放得全面些。想起之前在读《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时候,对韦伯几近迷信的崇拜,后来才发现自己本身就还有许多没有把握住的地方。其实,在众多思想家的对话中,我们才能真正对他们的思想有更深刻的认识。
另外,关于米尔斯的《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这本书,见一位学长在论坛上给我们推荐过这本书,更重要的是这本书也是我的毕业论文的一本很有价值的参考书,所以本月把它细细的读了两遍,在这里也忍不住给各位同学推荐下,米尔斯是出了名的大胆批判家,但他的批判角度总是有人意想不到的合理性,相信我们在读《社会学的想象力》时就深有体会,他直接指称当时盛行一时的“宏大理论是毫无意义的空中楼阁”,这种尖锐大胆的批判通常让人不得不为之瞠目。当然这本书,与纯粹的批判还是不同的,米尔斯贯穿他所信奉的两个经典社会学理论(即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和韦伯有关科层制)来论述白领阶层的社会生活和职业特征,虽然他只是从一个角度来观察白领阶层的生活,但却能把它说得圆满,这种理论与实际联系的巧妙也实在得让人惊叹,他认为在科层制的环境下白领阶层的职业和社会生活呈现出特定的特征,这使得他们出现两个明显的异化:一种是他们的工作模式必然的造成他们心理上的忧郁与迷乱,使得他们的行为常常显得烦躁忙乱,第二种是他们的职业特征对白领阶层的性格造成了很大影响,使他们寻求人为刺激,厌恶工作,无休止的贪图玩乐。在书中米尔斯对白领阶层的各种职业都作了细致的描述,但文章的结构是十分清晰的,书中语言也十分精妙。总之,评论两个字:精彩!
2009.5.万旋傲读书报告
写这篇读书报告的时候,略带欣慰的笑了。渐渐爱上了这样的幸福——在一个慌乱的世界,我们避世遁学。
本月书目:《中国不高兴》黄纪苏等;《学术与政治》韦伯;《权力意志》尼采;《资本论》第一、二编。
老师大概想象不到《中国不高兴》在我们班的受欢迎程度,这本书由起初我的力荐,到后来大家都抢着看,叫我颇吃惊,颇欣喜,也同时给了我一个特深的感触。某天晚上,我们在宿舍偶而说起黄小波所谈到的“愤懑主义”,大伙似乎都深有感触的争论开了,后来愈演愈烈,到后来简直开了一场辩论战,一直到深夜三更时分,大家还兴奋得未睡着。第二天,我们直接组织了班里一些同学开了场辩论会,那天给我的收获胜似一堂课,时至今日依然教我印象至深,好生怀念。那时候确真的体会到了,其实很多时候自己一个人埋头读书都难免受到自己的思维方式、学识水平包括各种偏见的束缚,常常将自己的理解强加于作者的思想,当我们吸收了各种可能的间接后,再去审视事物的是非轻重,我们才发现,这时候的思维早与之前相差径庭了。所以现在看书,我有意识无意识地都让自己的审视更细致、更客观。另外,这场讨论激起我对历史的极大兴趣,原来将事物置于历史背景中寻找它们的结合点,再来谈特殊性,会有这般大的说服力。想起萨特说的这句话:读书,应在讨论中增益。
只是我们现在看的书我的同学都未曾看,也没有机会看了,可在我心里,与大家交涉的欲求还如此强烈。 所以我突然很欣喜我们有一群一起读书的会友,其实,每月我们不妨开一个现场辩论会?老师可以每月给我们推荐一本必读的好书,一个月下来,我们围绕这本书或某个话题展开现场辩论(当然,不影响我们正常的读书进程,只是保证这一本每个人都必读。每月买一本好书,大家还是负担得起的。)因为,我觉得开辩论会相对于让我们各自对自己看的书作报告来说,获益要多得多。一个人的报告常常更多的参照了序言上的概观叙述,没有更多的体会作者在书中所表达的更精彩的东西;而且对其他同学来说,辩论是每个人都参与的,报告中别人说的东西也许自己未曾了解,也听不懂,所以除了正在作报告的人在工作外,其他人就不知觉地浪费了许多时间;辩论的同时,我们会最大程度上去搜寻和运用自己所积累的知识,既是巩固,也是激励,也帮助我们不断的将自己的知识在脑海中形成体系。而在论坛里的讨论和现实中的辩论也确实有很多不一样的,现场始终有一种氛围,给我们更多的启迪和热情,那也是我们锻炼思维和口才的最佳方式,不是吗?
呵呵 学生的愚见,希望老师考虑下?或者大伙商量下有什么更好的建议?总之,为我们共同进步。
2009.6.万旋傲读书报告
上月读了《资本论》3、4卷……《资本论》只恨自己读的晚!这两卷品的颇详细,花了足足19天,说实在的以前的考试虽也考它们,但我从来没有对这些理论真的理解过,翻版的撰写真的和原著有很大差距……另外,在这里想跟自己忏悔下,上个月中剩余的十一天几乎被我荒芜了…心中颇不快,毕业的繁杂琐事缠得我们没有一个完整的读书时间,那些天真的状态差极,每天都在惋惜……所以现在特别珍惜一个安心读书的环境,这些天也更让自己感觉到了自己的变化——我们开始为求知而活着,为读书而活着。谢谢读书汇,谢谢华工的图书馆,谢谢孙老师和贺老师。
[ 此贴被万旋傲在2010-03-09 22:21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