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单】《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读书感想】我阅读的是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版本,全书634页,因为这段时间有论文任务以及一些其他安排,本书基本阅读完成,但阅读进度较慢。我将沿着涂尔干书写本书的逻辑和自己读书过程中的一些思考就阅读的章节对本书的阅读做感想小结。
在本书一开始的导言部分,涂尔干就向读者宣告了他的研究主题,通过分析“已知”的最“简单最原始的宗教”找出宗教的本质和起源,引导我们理解人的宗教本性,目的是为展示出人性的本质的、永恒的方面。涂尔干相信在观察社会现象最基本形式的同时可以掌握社会现象的本质。原始宗教形式单纯而无遮掩,意识形态体系低级,智识与道德一致,较之现代宗教更易洞识一般宗教的本质。他对澳洲某些部落的氏族体系和图腾制度进行了描述和详细分析,得出宗教的本质在于社会的一套宗教理论。此外,涂尔干还有他的研究次题---知识范畴等人类思想形式的来源这一部分成为公认的知识社会学的经典。在基本的论述方式上,涂尔干的一般做法是先给现象下定义,然后再一一驳斥不同于他的各种解释,最后提出他自己的观点。
在界定宗教概念时,涂尔干主张首先要摆脱所有成见,摒弃那种视宗教为对“超自然力”或“神力”的错误观点。涂尔干对宗教下定义“宗教是一种与既与众不同、又不可冒犯的神圣事物有关的信仰与仪轨所组成的统一体系,这些信仰与仪轨将所有信奉它们的人结合在一个被称之为‘教会’ 的道德共同体之内”。接下来,涂尔干对宗教思想起源的两种解释——泛灵论和自然崇拜——的每一假设进行了详尽的驳斥。涂尔干认为,如果宗教只是作为一种幻觉系统而存在了几千年这是说不过去的。既然人和自然都不能自我神圣化,那么涂尔干认定可以从更基本更原始的膜拜中找到源于其中的实在之物。而涂尔干认为这种膜拜就是图腾制度。
那么为什么涂尔干会认为图腾制度是最原始的膜拜呢?之所以寻根至图腾制度,是因为根据人类学家的研究,图腾是氏族的标记,溯源至原始时期,对原始人来说,抽象的社会力量太难以把握,而图腾事物是氏族中唯一与每一个个人都关联的实体性存在,因此氏族在人们心中激发的情感就自发的附加到了它们身上。由此可见,虽然原始的或说是自然的宗教力量的内在源泉是群体在所有成员中激起的情感,但却被投射到了体验这种情感的个人意识的外部,并被对象化而固定在某种客体上,所以说图腾是氏族力量投射到具体事物的产物。同样可以说,图腾事物所具有的神圣性不是蕴含在其固有属性之中的而是被添加上去的。涂尔干进一步指出,圣物被分解后仍具有与整体一样的宗教力正好证明了图腾事物的神圣性不是来自其本身的构成特征,而只是来自外部的某种情感只是符号。
在探讨图腾信仰的起源之前,涂尔干又先批判检验了以往的学说,指出它们要么否认图腾制度的宗教特性,要么认为图腾制度导源于先前的某种膜拜形式。
涂尔干认为,任何宗教都是真实的,宗教不可能以人的臆想或是幻觉为对象,宗教必是某种实在的表达,而这种实在之物就是社会;换句话说宗教中人们崇拜的是变了形的社会,这也是涂尔干认为宗教同社会一样具有逻辑一致性的关键。因而,以信仰的实质内容来界定宗教是徒劳无功的,某个具体宗教会随着时间、地点以及社会条件的不同而改变,所以人们不必担心宗教会失去它的尊崇对象,社会总会创造出合适它的众神。涂尔干就为宗教在不同时期的存在找到了客观实在性。
涂尔干还描述了逻辑思维的进一步发展。随着历史的发展,逻辑思维会越来越摆脱主观影响,与社会组织日益区别开来,变得更加自主了。涂尔干认为科学和宗教本质上也是统一的,统一在了人类的思想和行为的共同特征上,都意味着个体有能力超越自身过一种非个人的生活。因此,涂尔干认为人类科学尤其是社会科学的发展就是要消除个人和社会的简单对立,而最根本的问题是要对证事实来检验假设:那种存在于个体之中,又超越于个体的存在是否来自于我们能够在社会中经验到的超个体实在。
观韦伯的宗教社会学有感
最近在看一些韦伯关于宗教社会学的书籍,例如《印度教与佛教》、《古犹太教》、《宗教社会学》,再结合之前读的《儒教与道教》、《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韦伯的宗教社会学观点代表作已经读的差不多了,不禁开始思考这么几个问题,韦伯研究宗教社会学的目的是什么,他写书的基本逻辑思路为何,为什么选择对这几个国家(地区)对宗教社会现象予以高度的关注并深入研究。
看韦伯的书是有一定难度的,再加之读韦伯宗教类书籍的时间不集中,写作观点只是一些个人不成熟的想法。
首先整体看韦伯写作的这几本书所研究的地点分别是东亚地区、欧洲地区、中亚地区这几个历史延续性较为悠久的地区,也是宗教文化发源最早的几个地区,最适合对宗教文化进行追根溯源的几个地区,韦伯研究宗教无外乎于是为了探讨其与资本主义发展之间的关系,探寻是否能从宗教这条思路来解开当时资本主义发展存在的问题,这里关于韦伯对于资本主义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的解决思路我们暂且不谈,主要还是探讨韦伯研究宗教的思路。
在韦伯在研究宗教时,一方面研究宗教符号这类静态事物的发展历程,一方面研究宗教行动共同体的行动类型的条件和效应。宗教符号的范围是比较广泛的,包括神祇、庙宇、文书、仪式、秩序等在内,是宗教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实物,而宗教发展中起最关键作用的还是人:祭司、信徒、国家控制者等等都在其中起着极大的作用,决定着宗教的发展,通过对宗教性格的分析,韦伯说明了资本主义之所以无法在东亚和中亚发展起来的原因,欧洲宗教的发展史的激进性与颠覆性也使其发展多样及复杂,宗教对国家起到了关键作用,决定了国家经济、文化等的发展方向,最终也发展出了资本主义道路。
这里想法写得比较浅显,只作为一个引子,日后随着想法的成熟会再加以深入思考该问题。
八月读书报告
读涂尔干经典有感
8月结束后完成了涂尔干经典阅读训练,同一个人的著作之间多多少少是有关联的,在这里我打算就《道德教育》和《教育思想的演进》这两本涂尔干主讲教育的发展与演进的书来谈谈读后的感想。
这两本书均是属于涂尔干的教育思想的体现,不过两书的创作背景不同,所以所偏重的点也有所不同。
《道德教育》的写作背景是在1870年德法战争中法国的军事失败深深伤害了法国人的民族自尊心,为了使法国人民重新拥有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维护民族特质,法国知识分子提出国家要在教育方面有所作为,加强和改革公民教育,走向教育现代化,从精神层面解决战争后遗症问题。在涂尔干看来,道德教育包含的要素有纪律精神、对社会群体的依恋、自主与自决的知性精神,这三个要素对应的教育理论为义务的理论、善的理论、自主理论。涂尔干认为个人道德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为童年期的第二阶段——小学,因为儿童在小学时进入了学龄期,正是在打道德基础的关键时刻;而惩罚也在道德教育发挥有效作用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学校的环境和氛围则重在营造个人形成对社会的依恋,历史和审美教学被涂尔干重点提出,强调两者对知性精神形成的重要性。
《教育思想的演进》则以更为广阔的视角,对8世纪-19世纪的法国教育的历史脉络做了详细的论述。涂尔干强调说明了对教育史的研究是关键的,但不能一味的沉迷于历史中无法自拔,研究梳理历史终究还是为了给教育的发展提供一些思路。教育初步形成的胚胎时期是在法国哦的中世纪时期,宗教(基督教和修道院)的发展对教育的兴起起到了关键作用,然而这一开头便是饱含矛盾的,“学校从其起源之时,自身就孕育着神圣与凡俗之间、世俗与宗教之间的激烈斗争。”这也为之后现代教育的波折发展史埋下了伏笔。在希腊和罗马地区,早期的学校形式是各个导师在自家开展教育活动,学生拜于不同的师门之下,学习导师的全部思想,而各个师门之间则是相对封闭的。后期随着教育组织的创新,教育教学开始出现一种极度集中的趋势,这个时期尤其着重强调学生共同、集体的道德生活对个人感情、思考方式和整个本性的影响;此外,集中教育在欧洲得到了大规模的发展,其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爱尔兰的僧侣和教会促进修道院的大规模发展带来了智识教育的发展;第二,加洛林时期查理大帝开展的教育集中运动,这一时期的提供的是“百科全书”式的教育,教育被分成了三科四艺这几大类,同时在这一时期,随着思想、文化、政治、经济中心逐渐趋于在固定的地点集中化,大批量的人才前往这一固定地点进行思想的交流互换,形成了极为浓厚的学习氛围,于是便开始出现了最初大学的初形态。
这两本书虽然视角有所不同,但都是涂尔干教育观的体现,首先在他看来,教育理论的创建是非常必要的,对公众的精神世界的振奋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且在早期教育形成时,与宗教和教会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育最初是教会为了传播教义而开展的活动,但随着思想的逐渐开放和大众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有关知识的探索和交流的需要,教育逐渐趋向于一种既非完全世俗,也非完全教会性形式,甚至出现了偏向于智识性的教育团体同纯宗教性质的教育团体互相制衡,为争取自身的权益和扩大自身的力量而开展较量的情况。
对于涂尔干的教育观,我有以下几点思考:虽然涂尔干将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引入教育学领域,是为了在当时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背景下,期望引入一种新的教育视角,从教育中来借力重构一种稳定的社会秩序,但是他的研究思路仍能为我们对现代教育的思考提供几点启示:
第一,教育具有使人从最初潜能各异的形态转化为能为社会分工所用的形态,人格趋于社会化,维持社会稳定。
第二,道德教育是教育理论中不容忽视的一部分,“理性的道德观需要理性教育予以维持”,而非盲从于宗教。
第三,国家是教育的主导者,但不是垄断者,国家在教育领域最主要还是要扮演引导者和支持者的角色,更好的培养公民的纪律精神、对社会的依恋和知性精神。
最后,正如涂尔干在《教育思想的演进》中阐述的,教育史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尤其是梳理其发展过程和了解其源头,但这绝不是一味纠结于过去,而是为了通过对历史的探究来找寻解决现代教育中矛盾和问题的方法。
九月读书小结:
书单:
《印度的宗教:印度教与佛教》
《古犹太教》
《资本论》一卷
《资本论》二卷在读
读书报告:
《资本论》一卷主要讲述的是商品、货币、工资、剩余价值和资本积累的定义以及他们之间的相关性。首先是对商品的定义,商品必须同时具备价值和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商品的有用性,这个我们不需要去做深入的讨论,需要我们去进行深度剖析的是价值,价值的形成必须包含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即工人的劳动,那么这里就涉及到一个资本家购买劳动力的问题。这几个概念之间的转化和联系是和经济学密切相关联系在一起的,要对它们进行理解和深究需要与马克思为何把目光聚焦到工厂这个非常重要的背景理清。
书中有这样一段描述:“资本家们以禁欲为理由克扣个人的营养饮食和工资,资本主义兴盛发达时期,不计其数的工人们却住进了洞穴”。这让我不禁发问,资本主义的兴起究竟是文明的进步还是倒退,社会究竟在发展还是落末?
在思考这个问题时,我很自然的想到了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尤其是在看到马克思对资本家们以禁欲为借口来对个人们进行深度剥削和压迫的细致调查报告,我觉得这很值得将两卷书结合起来作一个思考,资本主义社会究竟意味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还是后退?人类文明又究竟是如何定义的?
文明即人类所创造的精神和物质上所取得的成果。那么现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算是一种社会的进步吗?
在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新教的入世禁欲主义思想促使其信徒们重视今世,强调不要过分消费与过分享乐,将世俗工作视为神的召唤和天职,世俗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神的荣耀恩宠,他们所做的事必须通过精确计算,权衡最大的善和最小的恶来作出决定,他们倾向于责任伦理,当然这里是指理性主义下对神负责。其实到这里大概可以用理性行动理论对这些信奉新教伦理的资本家们进行资本积累的行为进行解释。资本家们疯狂的节省,克扣工人工资,压榨工人的剩余价值,甚至不惜自己也过着“葛朗台”式生活,千方百计的争取超额剩余价值,改进生产所需要的机器,积累资本进行再生产,这个过程的最终结果确实是促进了近代工业的发展,进而作为人类所创造的物质上的成果来被称作推进了文明的进步,但是文明的进步同社会的进步在我看来是不一定就是同步的,社会进步的一个显在指标是社会公民的生活水平,但是资本主义现代化所带来的工业文明对于广大的尤其是工人群体及他们的家庭来说更像是一种灾难,食不果腹衣不蔽体,住在如原始人般的洞穴里,忍受着疾病的折磨,儿童作为最廉价劳动力,从两三岁便开始投入到了环境最差的花边和草编行业里进行长达十多个小时的工作,完全没有受教育的机会,甚至没有足够的睡眠和营养来保证正常的生长发育,更不会接受到正确的道德观和伦理观的教育,在成年后又面临被解雇的境地,在这样一种社会失序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对社会带来了负面作用,现代化过程中整个社会是十分黑暗的,精神方面可以说是呈一个完全破溃的环境,人们把神放在最高位,把人放在最低位,教徒们禁欲,为神职拼命积累财富,普通民众们纵欲,身无分文却为工作而精疲力竭,疾病肆虐,但是人们却丝毫不觉得社会已经严重失序,只有少数敏锐的学者们为这种现象发声。
其实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了宗教对整个社会或者说人类文明的影响问题,宗教的范式是多样的,但是无论哪种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其信徒的行为产生反应,如果信徒的数量达到足够多,对社会的影响力足够大,那么这一宗教就会对整个社会起到非常大的影响作用。在我看来,所有宗教其实最终信奉的都是脱离于人本主义的精神,无论出世或是入世,就算是新教这样入世的,以世俗职责为己任的宗教,其实最终在对人本主义的发展方面也是没有任何正向作用的;直到文艺复兴时期,人这个构成社会的最重要的要素才被提出应该受到重视,应该被摆到首位,人们才开始有意识的思考神与人的位置问题,开始讨论究竟是神创造了人还是人创造了神这类的问题,人为何要受到如此多的束缚?韦伯提到过宗教的职能之一就是协助社会的治理,这里我理解的是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但是如果宗教所给社会带来的是失序,那么我们就需要好好思考一下宗教对社会是否还如韦伯涂尔干等所说的起着正向的作用。
[ 此贴被和夏妍在2022-11-19 21:07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