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主题: 社会与经济:信任、权力与制度读书报告 22143112 宋林浓 打印 | 加为IE收藏 | 复制链接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宋林浓
级别: 新手上路


精华: 0
发帖: 3
威望: 3 点
金钱: 30 RMB
注册时间:2023-06-10
最后登录:2023-10-24

 社会与经济:信任、权力与制度读书报告 22143112 宋林浓

《社会与经济:信任、权利与制度》读书报告

22143112 宋林浓

一、引言
本学期由陈锋老师和安永军老师为我们牵头组织了本学期的第一次读书会,为配合这一活动,我阅读了《社会与经济:信任、权利与制度》一书,作者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社会学教授马克·格兰诺维特。作者在社会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等诸多领域都很有影响力,被评价为“一位跨界的奇才,可以说是当代社会学界最具有经济头脑的学者,也可以说是经济学界最注重非经济学因素影响的人物”。并且从两个方面体现了“新”:一方面是重提经济对社会结构的“嵌入”,另一方面是为经济学“找回”社会。格兰诺维特在书中引用了大量实证成果,其中有自己的成果,也有大量当代的相关实证成果,论证了“所有经济活动都是社会性的”这一宏大命题。

二、本书的内容结构与有意思的理论
本书总体上是围绕着经济中的信任、权力、制度以及个体行为与社会制度这四个层面展开一系列论述的,并进一步论证了经济行为和活动是如何嵌入到社会网络之中,并得到运转的。在书中的翻译则用了“圈子”“关系”等我们比较熟知的概念来解释作者提出的“强连接”和“弱连接”,以及社会网络中所包含的一系列机会和社会资本等概念。
同时,书中还介绍的理论也让人眼前一亮。例如在社会网与“嵌入性”篇章中,认为社会网在微观与宏观层面扮演着中介变量的核心角色,并提出了三个方面:网络与规范、弱连带优势以及结构洞。通常我们会认为,在找工作或者获取信息时,与我们交往频率高的亲朋好友,也就是“强关系”会给予我们最大的帮助。但是在作者的观点中,我们亲密的朋友和我们在相同的朋友圈中活动,从他们身上了解到的信息与掌握到的知识往往都是我们已经知道的“同质性”信息。而弱连带,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认识的人”更常有机会接触到我们不认识的人,从而为我们带来新的信息。所以说,虽然我们的亲密朋友更愿意帮忙,但“认识的人”才会真正帮得上忙。正是在如此有趣而严谨的观点,吸引着我继续阅读。
三、感兴趣的部分及思考

(一)文化与信任
书中最为吸引我的部分是格兰诺维特在经济中的信任章中对信任的相关论述。作者在书中提到“信任和可信赖行为,对任何经济而言都是关键的资产”,因为它们会引导人们进行合作,使他们相互间产生比纯粹自利动机更善良的行为。信任可以分为三类:基于对他人的了解或利益的计算而产生的信任;基于个人关系的信任;基于群体和网络身份而有的信任。
两两之间的关系交织成为复杂的社会网结构,作者在书中写道超越两两信任而与结构相连便可解释为,信任在那些自认为同属一个群体的人中间更可能发生。作者引用了卡伦·库克等人的话讲到“某些民族的、人种的或者其他的分野促成了一定类型的信任关系,而其他的却被禁止……”其中的原因是基于刻板印象的信任,我们总是会觉得我们所属的团体成员,也就是所谓的“自己人”对待“自己人”都会表现得比较慷慨、“自己人”值得信赖以及处事公平,而且我们自己本身也因为这种所属团体的“一致”而形成期待群体成员间都展现出利他主义行为的“心理羁绊”。这一观点在美国的少数族裔社区中便得以印证,少数族裔往往抱团存在,以便互助;在校园里留学生抱团现象中也可体现。例如朱克提出,在美国,随着经济发展,同一种族的信任会让人预设他们能提供满意的合作成果,这不是因为群体规范而是由于同一族群文化的相似性。作者也举例说,我公平待你不只是符合我的利益,也不只是我把你的利益融入到了我的利益之中,而是因为我们有相同的文化,长久以来如此亲近,所以都是如此的期待对方,如果我欺骗了你,你即使没有发觉出来,我依然会觉得挫折与沮丧。在群体中人们会对那些自私自利牺牲群体内其他成员的人进行惩罚,不论是物理性的,还是舆论道德上的,尽管促成合作更多的是文化而非规范,但这也在群体内反作用形成了一种规范。
这种信任正向利用会带来合作、团结与发展,但是联系现实相反的利用,发现这种文化上的“共同”可能并没有促成合作反而带来了伤害。近年来猖獗的缅北诈骗,反而都是中国人利用这种文化相似性的感情来骗中国人,甚至是闺蜜互骗、老乡互骗过去从事电信诈骗、网络赌博等违法犯罪活动,而诈骗对象也是国人。中国老板开的诈骗园区中的中国人待遇最为低贱,甚至不如越南和菲律宾人,并没有因为同族而给予优待,“中国人不骗中国人”这句话反过来成了骗子诱骗同胞前往缅甸的常用语。这一切并不像作者所讲的,相同种族或者文化的人会相互信赖,展示出利他主义的行为。但是作者在后续的补充论证中提到夏皮洛对安全与交易委员会随机抽取的样本中发现,在较多案例中,受害者与加害者或多或少是认识的。这种信任与所谓的“可信赖行为”来源于一种相同文化的情感一连,也就是韦伯所提出的四类社会行动中的情感驱动行为。而这种情感和持续的关系反而给了精明狡猾、自我追求低、甚至没有底线的个人做出很傻的行为。
重视文化社会规范以达到人心秩序的重塑。对群体文化的认同降低了人们从共有财产中掠夺资源的倾向,因为都群体和团体价值的认同而产生对团队的义务感,这种文化认同形塑着人们的一言一行,可以导致不因为对别人的行为有所期待而有的合作。如果一个社会达到均衡状态时,如果大家是文明的,就会变成“高度信任“社会,而一个社会信任没有站住脚跟,个人便会蒙受损失,因此,父母为了让孩子避免巨大的失误,父母会提出保守的警告给他,这样便引导出了“不信任的均衡”。在文章的结尾作者也给出了相应的答案:“假如文明的价值已经完全内化于人们的偏好中,则他们不会在因为社会化而改变。但如果文明的价值只是或至少是部分支持人们遵循大众的欲望,那么社会化确实能带来改变”。通过加强道德教化、推进文化建设工作,让人们以互相坑害赚取利益的做法为耻,告别以邻为壑的生活,促进我国人心秩序重塑与价值观、意义世界的提升。

(二)内耗与信任
书中提到信任很是重要,它带来的合作可以节省大量的预警和监督成本。“信任就像一个社会的润滑剂”,当对其他人的话产生相当程度的信赖时,可以节省大量麻烦,从而大大提升效率。放在宏观的层面,如果国家是可靠而中立的,这将促发可信赖的行为。这种可贵的信赖可以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让更多的资源流向高效领域,整个社会和谐而充满活力,发展会很顺利。如果人民怀疑国家,国家不相信人民,设防于人民,不真诚的情况限制了社会生活中算计的工具性能发挥的范围,更多的精力都会浪费在监督监视、预防上,那么整个国家都会陷入一种深深的内耗之中。
作者提到,如果和潜在领导之间有一条联结或一小段距离不远的间接纽带,这足以提供他将会保持可信赖行为的信息,那么我们就会相信这位领导把我们的利益放在心中,便会增加我们对他的信任。在生活中12345热线便符合这一论述,切实为我们解决了很多的问题,有效减少了人民和社会之间的不信任,缓解了社会内耗。
Posted: 2023-09-10 10:25 | [楼 主]
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
三农中国读书论坛 » 北工大群学读书会

Total 0.125162(s) query 3, Time now is:11-23 07:22, Gzip disabled
Powered by PHPWind v6.0 Certificate Code © 2003-07 PHPWind.com Corpo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