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8月
【书单】
《自杀论》《社会分工论》《社会学方法的准则》
《学术与政治》《社会学的基本概念》《社会科学方法论》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在读)
【读书总结】
在《自杀论》中,涂尔干运用统计对自杀现象进行研究,是社会学理论和经验研究相结合的典范。通过研究社会中的自杀现象,他认为自杀是社会中出现的一种常见的社会事实和社会现象,总结出自杀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社会性的。他将自杀分为利己型自杀、利他性自杀、失范型自杀和宿命型自杀。并由失范性自杀是社会快速发展转型过程中出现的最为常见的自杀(社会的混乱和无序),而这种社会状态是由道德失范所造成的,提出道德在社会中发挥的作用是必不可少和不可替代的,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比法律规范更加重要。
在《社会分工论》中,涂尔干在第一卷中论证了劳动分工带来有机团结。劳动分工的最大作用,并不在于功能以这种分化方式提高了生产率,而在于这些功能彼此紧密的结合。分工的作用不仅限于改变和完善现有的社会,而是使社会成为可能,没有这些功能,社会就不可能存在。在观点的论证过程当中,涂尔干不止一次通过举例如婚姻团结,通过观点对比,比如驳斥前人的观点——人对幸福的需要和追求促进了劳动分工的发展。而涂尔干认为幸福是难以衡量的,且劳动分工带来的痛苦似乎比幸福还要多,文明社会中的失范现象为这一判断提供了有力证据,他同样反对将社会演进归因于个人能动性和生物因素,认为社会和个人所经历的各种变化是社会环境不断变化的结果。
《社会学方法的准则》是一部方法论型的著作,反映了社会学学科独立的必要性。作者确定了独立研究对象——社会事实,从序言开始,涂尔干就极力说明什么是社会事实——一切行为方式不论它是固定的还是不固定的,凡是能从外部给予个人以约束的,或者换一句话说,普遍存在于该社会各处,并具有其固有存在的,不管其在个人身上的表现如何,都叫做社会事实。他提出观察社会事实的准则,即把社会事实当做物来考察。在区分正常现象和病态现象的准则中,体现了涂尔干贯穿始终的比较思想,普通相对于特殊,健康相对于特殊,从而得到结论。在划分社会类型准则中,强调必须确定社会种,并且社会类型一经确定,内部会同化。当我们解释一种社会现象时,必须分别研究产生该现象的原因及其具有的功能(因果和功能分析并存),并且先研究原因,再研究功能。关于求证,涂尔干认为由于社会事实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密尔提出的共变法是社会学研究的最好手段。
《学术与政治》使得韦伯颇有“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文人英雄气质,强调理性、强调学术的价值,而将学术处于时代命题中,高度的官僚体系机械性十分明显,所以尽管卡里斯马型统治在一定程度上是非理性的,那是因为任何权利都必须具有合理性的基础,这样才是良性的,这一点往往是从统治政绩或者说成果甚至说民众的评价来反映的。
《社会学的基本概念》中,韦伯多次强调明确概念边界的重要性,这在我们的日常阅读中就能很好地体现。社会学也同样期待确证。也即明确的理解具有的特征或是理性且合乎逻辑的,亦或是可设身处地领会的。也就是我们能理解能接受能证明的“真理”,类似于数学语言中不可推翻可被证明的公理,或者根据我们能够理解他的逻辑,知道他想表达的是什么。因此,“理解”社会学的方法是“理性主义的”。同时本书也对社会行动的类型进行了建构(目的理性、价值理性、传统和情感)、各种社会关系形式的概念定义与说明,如共同体和结合体,开放和封闭关系等,较为全面。
韦伯的《社会科学方法论》首要任务就是对区别于自然科学的社会科学的说明和规定。自然主义称人们一再认为,文化科学中决定性的标志可能也在于某些因果合乎规律的重复,韦伯则认为这种这样的规律只能偶尔发挥词典的作用,社会文化生活不能凭借规律推演出来,凭借这样的规律也无法全面认识社会文化个体。价值无涉又称价值中立,是由韦伯提出来的。价值中立原则有两个含义:①一旦社会科学家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念选定了研究课题,他就必须停止使用自己的或他人的价值观念,遵从他所发现的资料的指引。无论研究的结果对他有利或是不利,他不能把自己的价值观念强加于资料;也就是说,他必须严格地以客观和中立的态度来从事研究,目的是保证研究的客观性和科学性;②要区分“事实领域”和“价值领域”。科学家可以估量行为的可能后果,但不能做出价值判断。一个是研究者和学术人应该是什么样的,在我阅读为数不多的这几本书中,他已反复陈述。
[ 此贴被江龙梅在2025-01-04 16:23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