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主题: 郑涛:话成长与收获 打印 | 加为IE收藏 | 复制链接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陈文琼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304
威望: 304 点
金钱: 3040 RMB
注册时间:2010-02-28
最后登录:2016-03-26

 郑涛:话成长与收获

蓦然回首,恍然大悟。过去的二十天,收获着许多成长与思考。
下乡调研,对于我来说似乎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过去的三年中,大大小小的下乡调研活动我参加过许多次。以至于再提起下乡,我已漠然;提起调研,我已经不再激动与兴奋。简单地收拾了几件衣服和日常生活用品,我就踏上了开往周口的汽车。
初入村庄:心态
也许就是这样一种自以为知道和了解的心态,让我在调研的初期着实难以“进入”村庄。看看相似的平原地区,相似的聚居村落,相似的泥泞村路,相似的农作物。。。“相似”让我忽视了一切,从而也就没有了深入思考的可能性,当然也就没有问题意识了。
刚开始时,觉得晚上的会议也没有什么新意,似乎跟以前下乡时一样,仍旧是村庄的那些平平常常的方方面面,没有什么奇特的地方。然而,随着时间的推进和调研的深入,晚总结讨论的问题逐步深入,我明显感觉到师兄师姐的理论深度和咱们调研的专业化程度。尤其是第一次大总结,各个小组人员问题意识的敏锐度与理论构建能力的强大都着实让我震惊。
反思,反思自己所谓对村庄熟知的自以为是,反思自己的旁观者的消极心态,反思自己村庄知识的理论积淀。猛然中发现:其实自己很无知!所谓的熟知其实都是一种假象,关键在于自己的心态。积极的心态是入门的前提。态度决定高度!
学习的心态,学习所有的方方面面。我们一直说到农村是来学习的,这话其实很质朴很实在。进入村庄,你在大学所学到的知识已经不再是真理,而你面临的经验才是活生生的真理。例如我在书上所学习的村民自治的相关法律,理论上很完美,但是只有深入基层你才会发现他是多么的不靠谱。但是看到这个层面还不够,还不要自满,我们还要更深层次了解这个制度在农村实施现状背后的逻辑,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农村,理解中国。放低心态,学习一切,这是我这次下乡调查的最深刻体会与收获。
经验训练
“经验也需要训练”,焦师兄的这句话确实很有道理。首先,作为一个掌握了许多抽象理论的学生,如果不去接触实际,不实践,就永远只会从概念到概念,对理论很难有一个切身的质感的体悟。就像自己读哲学一样,读了两个多月明显感觉到其实哲学更多的不在于逻辑有多么严谨,哲学家的深刻思想都是自己生活经验的凝练。所以哲学需要在生命中,在生活中慢慢去体悟,而非书本知识能够读透的。认知农村也是这样,需要经验的积淀,就像贺老师说的:有过三次专业化的农村调研经历,你就可以成为一个农村问题专家。虽然这句话说的有点夸张,呵呵。其次,经验的收集与整理是对自身知识体系的一种检验与重构,而经验的表述更是对自我观点和逻辑思路的阐述。调研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问到关于集体化时期的一些农村生产生活情况,这种搜集资料的方向感就是我们知识体系的一种重构与检验,同时也是对我们社会关怀指向的一种表达。再次,农村调研技术性要求其实很高的,这次调研我就明显感觉到自己以前调研的技术含量还是比较低的。调研中针对一个访谈对象我们只关注一两个重点问题,而问题要细化到不能再细化,这对一个调研者的要求是很高的。一开始我就有点不敢相信一个访谈对象竟然能够访谈一个上午,而且是集中关注一两个问题。
理论积淀
理论积淀的重要性在这次调研过程中也是让我感受颇深的一个方面。自己以前的阅读范围比较狭窄,阅读层次也比较浅,所以在这次调研中经常处于被动的情景中。因为有许多现象背后的理论支撑自己根本没有涉及过,所以在总结会上经常只能做一个听众和记录员了,很难参与到讨论过程当中去。有时即使自己发现了一个比较好的讨论主题,也只能是提出一两个问题,根本不能进行深层次的思考。比如调研中对丧葬问题也十分感兴趣,但是这个问题涉及人类学和哲学层面的许多东西,自己几乎一无所知,所以只能听别人讲。而焦师兄和贾川就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体系和背景提出许多想法。另外,调研中的问题意识和调研深度也明显和理论基点有很大关系。比如我们问土改和集体化时期的农村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是有一定的问题指向的,而像我这样的对这方面接触很少的就根本不知道如何去问问题,也不可能在提问中发现新问题和兴趣点,更不可能问的深入细致。所以在后期的分组调研中我们经常会出现冷场的局面和主题混乱的现象。
另一方面,我明显感觉到理论积淀的深度与人的逻辑思维能力有很大关系。怎样把纷繁复杂的农村社会现象背后的逻辑阐述出来着实需要一定的思辨能力。这其中还有理论建构和想象能力。经验材料的获取永远不可能全面,所以我们就需要在一定经验材料的基础上进行一定合理的逻辑推演和想象,这对一个社会问题研究者来说就是要有较强的理论构建和分析能力。
社会关怀与人格塑造
最后一天的大总结,贺老师讲了自己对中心人才培养模式、山大博雅培养模式和像我们这种大学生支农社团模式的一些看法,一些观点我还是比较赞同的,那就是作为一个当代青年,尤其是大学生,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和大的社会理想是必须的。毛主席说过,未来属于青年人。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背景下怎样保持青年人应有的积极奋进的生活态度确实是十分重要的事情。我觉得深入农村做社会实践其实也是对青年人社会良心的一种锻造。毛曾搞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应该说不无这方面的考量。只有深入农村,体会农民的心酸,体验基层群众的生活才能真正认识中国认识什么是中国自己的建设经验。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在无意识中会萌生社会担当的责任感和吃苦耐劳的社会建设精神。记得李开复在给当代大学生的公开信中说过:人的一生有两段非功利的时间段,大学期间和退休后,而大学期间正是一个人可以无忧无虑去实现自己理想的时间,积极主动去追寻;而退休后的非功利是一种无奈,那时已是锐气耗尽,很难再义气奋发了。趁着年轻,何不一搏?
农村调研中我们一直在思考着一个词:传统。也一直被这个词困惑着。“世风日下”,也许可以简单概括出我们的困惑。代际冲突的严重程度让人吃惊,尤其是婆媳矛盾的激化让我们一再反问为什么媳妇会给人这样一种不孝顺的想象。然而,再看看老年人,为了完成自己的人生任务——给自己儿子娶媳妇,耗费自己一生的精力与心血,到老还要替儿子还债。他们在渡着下一代,谁来渡他们?葬礼的取消更让他们产生人死不如一条狗的极端想法。这一切的一切都警示这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近来所遭受的巨大冲击,我们这些“知书达理”的知识分子怎么传承好文化,怎么去尽自己的一份责任,这种危机意识也是只有在调研过程中才能深刻体会到的。
人格完善。懒惰、自我、缺乏包容,这似乎是我们我们这一代青年人的通病。下乡调研的过程正是对我们这些缺点的一个纠偏的过程。农民们朴实的感情会让你渐渐也融入到村庄这样一个熟人社会,去试着理解他们的人生哲学,这其实也是我们自己父母的人生哲学,只是我们曾经没有在意。。。当我们看到老人因儿女不孝而掉眼泪时,除了安慰的话语,我们是否设想过自己该如何对待自己的父母,可怜天下父母心啊!看看勤劳的农民,他们整天几乎忙的没有吃饭时间,想想我们的父母,是否也跟他们一样,我们还有资格抱怨自己的生活吗?生活中需要我们经常走出自我去关心别人,调研的团队生活更是这样。队友生病了我们都很牵挂,吃饭时我们相互谦让,干活时我们相互分担,纪律上做到自觉自律,这难道不是成长吗!
团队建设
中心的团队建设速度着实让我吃惊。130人的下乡调研同时开展让我几乎不敢想象,而现实是一切都进展那么顺利,各个队伍都喜报频传,成绩喜人。我想这其中中心人员的凝聚力是可想而知的。自己作为中心的新成员也是充满了希望与憧憬。
焦师兄经常说贺老师喜欢大兵团作战,我觉得这确实是培养人才和增强团队意识的一种很好的途径。尤其是在调研过程中感触到的各个小组比学赶帮的氛围很是鼓舞人的斗志。小组荣誉与大组成绩,大组成绩与中心整体进步,我们都在为之激励与奋进。
另外着实被贺老师的人格魅力所吸引,也佩服贺老师的精神头,有时真让人自愧不如!
压力感与未来打算
接触中心之前就听说中心的实力,越来越多的接触更确定了这一点。这无形中给我更大的压力,也就是贺老师所说的焦虑感吧。自己在读书这方面确实很是薄弱,时实践方面虽有接触,但比起中心人员的经验积淀的专业化和厚度,自己几乎业余也算不上了。所以未来还是需要加倍努力的,多多向老师和师兄师姐学习,自知但不自卑,自信但不自满,奋起直追!
结语:这个夏天注定不平静,经验和知识都在增长,自我在无形中成长,更收获了友谊。李营小组的成员们,一起走过20天的风风雨雨,你们将是我永恒的记忆和美好的回忆:焦师兄的睿智,唐老师的勤奋,吕师姐的善辩,李师兄的成熟,贾川的高雅。。。。。。


                                                        郑涛
                                                        2011/7/29
唯独敬佩那些脚踏实地的人!
Posted: 2012-09-20 21:05 | [楼 主]
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
三农中国读书论坛 » 2011年暑假调查

Total 0.198675(s) query 3, Time now is:11-30 02:22, Gzip disabled
Powered by PHPWind v6.0 Certificate Code © 2003-07 PHPWind.com Corpo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