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主题: 读书报告 by夏巾帼 打印 | 加为IE收藏 | 复制链接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夏巾帼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92
威望: 92 点
金钱: 920 RMB
注册时间:2014-04-18
最后登录:2022-04-27

 读书报告 by夏巾帼

本月书目:《社会分工论》笔记
        《自杀论》
        《乱伦禁忌及其起源》
  《农民的道义经济学:东南亚的反叛与生存》      美 詹姆斯.C.斯科特
        《弱者的武器》                                美 詹姆斯.C.斯科特
    本月本打算继续专心地阅读涂尔干的相关著作,然而计划有变,毕业论文指导老师要求非常严格,而我的论文内容又是有关“被征地农民”的,在完成了一部分内容之后,指导老师不太满意,觉得背景知识太单薄,要求我读完《农民的道义经济学:东南亚的反叛与生存》、《弱者的武器》这两本斯科特的专著,所以本月我的读书分为两个部分,其一是涂尔干;其二是这两本书。
《社会分工论》
涂尔干将该书划分为三大部分:⑴、社会分工的功能;⑵、分工产生的原因和条件;⑶、分工带来的反常形式。在看第一遍的时候,我有很多的疑问,比如为什么明明讲的是社会分工,却突然变成了社会团结,然后又变成了法律?在整理笔记的时候才慢慢有了一定的了解:
劳动分工在带来经济收益的同时,使人们牢固地结合起来,构成社会和道德秩序。分工所产生的道德影响,要比它的经济作用显得更重要些;在两人和多人之间建立一种团结感,才是它的真正功能。由此过渡到社会团结,因为分工是形成社会团结的一种要素。然而法律表现出来的社会团结是本质的,所以,过渡到研究法律,认为只要把不同的法律类型区分开,就能找到与之相应的社会团结的类型,而法规主要分成两类:一类是有组织的压制性制裁,包括刑法;另一类是纯粹的恢复性制裁,包括民法、商业法、诉讼法、行政法和宪法等。由此前者对应的社会团结类型是机械团结,或相似性所致的团结;后者对应的是有机团结,或分工所致的团结。
在对机械团结进行研究时,提出了集体意识和犯罪的概念,因为压制性制裁所针对的就是犯罪,这种触犯了强烈而又明确的集体意识的行为。集体意识或共同意识是指社会成员平均具有的信仰和感情的总和。而犯罪必定会有相应的惩罚,惩罚的一切特性都是从犯罪性质中产生的。所以惩罚所制定的规则本身就是社会相似性最本质的表现。刑法始终坚持维护所有人之间相似性的最低限度,使个人无法威胁到社会整体的安全;此外,刑法还迫使我们去尊重那些能够展现和体现这些相似性的符号,以此来保护相似性本身。
在对有机团结进行研究时,认为恢复性制裁法规不包含共同意识,它的范围已经远远扩张到了集体意识之外。并且特别提出了契约法,因为一般来说,契约就是交换的象征。交换总是有赖于发达到一定程度的劳动分工的。契约实际上是协作的最高法律体现。协作性法律和恢复性制裁所规定的关系,以及它们所体现的团结,都是从社会分工中产生出来的。专门化的工作摆脱了集体意识的影响。并且涂尔干认为社会团结具有递增的优势,机械团结将不断退化,而有机团结将不断进化。
涂尔干认为社会容量和社会密度是分工变化的直接原因,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分工之所以能够不断进步,是因为社会密度的恒定增加和社会容量的普遍扩大。但是,社会容量相对来说只是一个附加因素。社会容量和社会密度的增加逐渐产生了分化,这是因为人类的生存竞争变得更加残酷了。分工是物竞天择的结果,它为我们创造了新的生存条件。由于集体意识逐渐产生了非确定性,因此分工取代了相似性变成了团结的主导因素。
在正常状态下,分工会带来团结,但是分工也会出现反常,包括失范的分工、强制的分工和分工过于细致就会导致每个工人的会达不到正常水平。这表明,专业化并不是发展得越快越好,它必须根据需要的发展而发展。
《自杀论》
《自杀论》被认为是社会学将实证方法运用于研究的首部著作。确实,该书中的各种统计数据以及制作的表格非常之多,而且内容特别细致。《自杀论》的研究对象是作为社会事实的社会自杀率。涂尔干在研究自杀现象,首先也是给自杀现象下一个定义:人们把任何由死者自己完成并知道会产生这种结果的某种积极或消极的行动直接或间接地引起的死亡叫做自杀。涂尔干试图找出自杀现象产生的原因,并找出解决办法。通过分析自杀现象所存在的各种非社会因素,涂尔干得出社会自杀率与精神错乱没有任何明确关系,与身心特点(种族、遗传)也无关,与物质环境(气温、季节性气候)也无关的结论。并分析仿效这种心理因素,并认为仿效并不是自杀的一个原始因素。然后考察了社会因素。每个群体都有一种特殊的自杀倾向,直接考虑导致自杀的社会环境,然后再考虑这些因素个人化所引起的自杀。
涂尔干始终遵循他的因果关系的原则,即一种原因必然对应着一种结果。根据自杀产生的原因,他将自杀分为三种类型,并且根据自杀的社会类型的病因学分类,探讨了它的形态学分类:⑴、利己主义自杀(冷漠):产生于过分个人主义。这主要是因为人和社会联系的纽带松弛了;⑵、利他主义自杀(强烈的激情或坚强的意志):某种极端利他主义所导致的。包括三种不同的形式:义务性利他主义的自杀、非强制性利他主义的自杀和强烈的利他主义的自杀。这主要是因为社会使个人过分从属于社会;⑶、反常的自杀(恼怒;厌恶):产生于自杀者的活动失常并由此受到损害。还列出了几种混合类型的自杀:⑴、反常的利己主义自杀(激动与冷漠的混合;行动与梦幻的混合);⑵、反常的利他主义自杀(过分的激动);⑶、利己——利他主义自杀(被某种坚强的精神所缓解的忧郁)。
涂尔干认为只有社会环境的变化才能导致自杀人数的变化。一定的道德素质和一定类型的自杀是互相对应和互相关联的。自杀违背了社会道德,是一种反常现象。并且认为利他主义自杀在当今已经失去了它的存在价值,我们必须关心的利己主义自杀和反常的自杀。涂尔干根据不同类型自杀产生的根源,认为利己主义自杀是由于社会在各方面都没有足够的整合作用使它的所有成员从属于它。改善利己主义自杀的唯一办法是使各种社会群体具有足够的稳定性,以便这些群体更加牢靠地留住个人,个人更加依恋群体。涂尔干认为最适合于不断地使人们恢复这种有益的团结一致的感情的团体是职业团体或行会。自杀的反常发展和当代社会普遍存在的弊病是相同的原因引起的,自杀人数在当代异常地增多表明文明社会正在经历严重的动荡。为了减轻自杀这种弊病,应该做的是发展专业性分权,即职业团体。
《乱伦禁忌及其起源》
这本著作适合与《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放在一起看。涂尔干改变了我们对乱伦禁忌产生的原因的通常看法,以往我们认为乱伦禁忌的产生主要是出于生理学上的考虑。然而涂尔干通过考察乱伦禁忌的起源,发现外婚制是乱伦禁忌的最原始形式,而外婚制是与图腾制度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乱伦禁忌也是与图腾制度密切联系的。
外婚制是以氏族为基础的,一个氏族必然拥有一个共同的图腾。外婚制是一种接触禁忌,它主要是防范同一氏族中男女之间的性结合。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禁忌,与血液有关(女性在进入生命的某个时期就会定期流血)。在图腾制度中,血液与图腾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图腾这种被膜拜的神就是栖身于血液中,所以这种对图腾的感情也转移到了女性的身上,同一氏族中的女性成了该氏族的神圣事物,禁止与凡俗事物接触。并且,在原生氏族中,亲子传承完全是母系的,只有女性才能使图腾代代相传,所以,女性的血也就很可能获得更高的宗教价值。这种观点大大不同于大众化的通俗解释:之所以把妇女隔离开来,是因为“女性是不洁之源”。涂尔干认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因为时间的推移,使真实的原因从习俗中逃离出去,后来者为了解释这种习俗根据当时的情况而锻造出来的。
经过逐步的演化,图腾制度及与之并存的氏族特有的亲属关系消失以后,外婚制便与一种新型的家庭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外婚制慢慢地被限定在划定的范围,相互之间被禁止结婚的人数也减少了。最终变成现在的状态,即差不多只有在长辈晚辈之间以及兄弟姐妹之间才严禁结婚。
该书中,还记录了一些宗教的相关内容,包括一些书评,对理解涂尔干笔下的宗教有很大的帮助。并且对社会学这门学科的产生和发展进行了一些阐述。
《农民的道义经济学:东南亚的反叛与生存》
这是关于东南亚农民政治运动和反叛的研究,本书开篇引用托尼的一个非常生动的比喻:农村人口的境况,就像一个人长久地站在齐脖深的河水中,只要涌来一阵细浪,就会陷入灭顶之灾。这是对那个时期东南亚农民的一个很深刻的描绘,“齐脖深”意味着农民的生活由于气候等自然因素已经濒临生存线边缘了,任何一阵细浪都可能让他们遭受灭顶之灾。何况是数年的灾荒,繁重的地租、赋税以及成为殖民地后,被纳入世界市场的所增加的风险。
因此,在传统时期,农民的生存道义在于要保证他们的最低限度的生活,也就是说不能饿死,在他们看来,社会公正就是给了他们最低限度的生活保障。因此,“安全第一”的生存原则,东南亚农民宁愿种植有稳定收益的种子,使用有保证的耕作技术,而不愿意使用平均收益更大,但风险更高的技术或种子。因为已经“齐脖深”的他们再也经不起任何的风险了,这是不同于“理性的经济人假设”的。为此,他们还发展出了一套的社会安排,互助并给自己在灾荒年留一条退路。而且,作为地主,对他的佃农们也负有义务,保障他们的最低生活,不让他们饿死,并承担更多的风险,在青黄交接时给予粮食、生病时给予帮助等等,在这种情况下,农村的阶级关系相对来说是比较稳定的,因为地主要有收益,那么他就得保证有农民为他工作。因此,在传统时期,尽管农民受到地主的剥削,但是由于地主保障了他们的最低生活,从而他们觉得社会是比较公正的,因而较少地发生农民反叛运动。贫困并不足以使农民发生反叛行为。
但是,在殖民地时期,殖民地的国家政权和农业商品化的发展,农民面临新的市场不安全性的威胁,传统农业产量波动变大,农民的收入波动增强。乡村和家族分担风险的保护性功能被破坏。许多传统的生存“安全阀”,即许多辅助职业减少了。曾在生产过程中承担风险的地主现在不仅收取更多的地租而且还是收取固定费用,从而使农民面对更大的农作物和市场的风险。国家本身越来越有力量牺牲耕作者的利益以稳定国家税收。因此,农民的最低生活越来越得不到保障,濒临生存危机。斯科特认为农民的社会公正感主要体现在互惠准则和生存权利。在人际交往中,互惠起着核心作用,而生存权利是界定在互惠基础上的所有社会成员都必须得到满足的最低需要。在殖民地时期,这两者都不断弱化,农民的社会公正感被破坏,感觉到遭受再也无法忍受的剥削。因而在其他条件的推动下,产生了农民反叛运动。但是除了反叛之外,农民们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来被动的适应这些变化:⑴、对地方自助形式的依赖;⑵、对经济中的非农业部门的依赖;⑶、对政府资助的保护和援助形式的依赖;⑷、对宗教的或反对派的保护和援助机构的依赖。但这些都只是只能是短期的。
《弱者的武器》
斯科特在分析了农民正式的反抗性斗争之后,将他的关注点放在了农民反抗的“日常形式”即“弱者的武器”。这是因为他认为以往研究农民革命和反抗的研究忽视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在历史过程中,大多数从属阶级极少从事公开的、有组织的政治行动,因为这个代价是他们难以承担的。如果这样做,他们可能是自取灭亡,或者即使成功了,得到的结果也不是他们所坚持的。农民采取日常反抗形式,可以使他们避免公开集体反抗的风险。这与他们的阶级特点是相适应的。农民是散布在乡村的“阶级性弱”的分散的阶级,缺乏纪律约束和领导层,最适合他们的形式就是几乎不需要事先的协调的广泛的游击式消耗战。他们日常反抗形式是一种没有正式组织、没有正式领导者、没有宣言、没有预期、没有名目和旗号的社会运动。例如用嘲笑、粗野、讽刺、不服从的小动作,用偷懒、装糊涂、反抗者的相互性、不相信精英的说教,用坚定强韧的努力对抗无法抗拒的不平等的行为。这其实是农民的政治参与。斯科特认为正是这种日常形式,如同成千上万的珊瑚虫日积月累形成的珊瑚礁,最终导致船只触礁,出现危险。
对从属阶级而言,在面对强权时,他只能展现其安全的和适于展现的那一部分。并将自己对于强权者的不满收入“隐藏文本”。正如赛达卡穷人对富人的不满总是在私底下、个人小群体内表现出来,而在富人面前则表现出顺从的态度。
真正的反抗被认为是有组织的、非自利的、具有革命性后果、否定统治基础的行为。而一些“日常反抗形式”则被认为是无组织的、自我放纵的没有革命性的后果、与统治体系的融合的行为。斯科特不同意将后一种反抗形式看成是无足轻重的和毫无结果的。他认为这种观点从根本上曲解了从属阶级在强制背景下从事日常的经济和政治斗争的真正的基础。要求下层阶级的反抗具有某些“原则性”或是“非自利”的,不仅是乌托邦的和对于基本物质需求的道德意义的贬低,而且是一种对阶级斗争基础的错误建构,阶级斗争首先是关于占有工作、产品、财产和税收的斗争。“面包与黄油”的问题是低等阶级的政治与反抗的本质所在。农民阶级的反抗并不是出于某种宏大的目的,而只是从自身出发,想改善生存处境而已。他们的敌人不是非人格化的历史力量,而是真实的人。
将赛达卡本土的见解与来自关于阶级的社会经验和典型的阶级斗争联系起来,认为统治阶级要能够将其自己的公正社会秩序的想象,不仅强加给从属阶级的行为,而且强加给他们的意识。斯科特认为从属阶级最受制约之地是行动领域,最少受到束缚的是信仰和解释层面,这正好与葛兰西的想法相反。
在阅读这两本书的过程中,我试图带着我论文的相关内容进行阅读,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我有许多感触。首先,现在农民的生活已经不再是处于“齐脖深”的境况了,追求的也不再只是最低限度生存保障,也不再是为了不饿死而选择最保守的耕作方式,“被征地”农民大致符合“理性的经济人假设”,想方设法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也能够承担更多的风险,其实我认为东南亚农民的“安全第一”原则也是符合理性经济人假设的,因为在他们看来,能保证最稳定的生活不至于饿死就是他们最大的利益了,他们也是经过了理性的计算的,而不在于获得数字上的平均获利的增加;所以,我对“理性的经济人假设”的标准有了疑问,如何判断一种行为是否符合理性?是客观存在的某种量化指标还是当事人自己的心理标准?其次,“被征地”农民失地后追求的保障不再是最基本的,而是包括发展在内等等。尽管斯科特所描述的农民与现在的农民有许多不同的地方,但是他关于农民的道义经济也是适合现在农民的。“被征地”农民也如同地主剥削下的农民一样,他们的野心并不大,只不过前者是使自己更好地有尊严地生活,后者是保障最基本的生活。农民们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生存没有了威胁之后,是很难发生大规模的群体事件的。
斯科特关于弱者的武器的论说与我所观察到的现象很类似,城乡结合部的被征地农民们由于信息的不对称等原因,在于地方政府的利益博弈中处于弱势地位,为了维护自己的权益、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他们会采取各种行为:政府给予经济树苗补助,农民们就抓住机会,在田地里种上密密麻麻的树苗;政府按房屋面积给予补偿,农民们就将自己的房屋加高加大等等,这些行为都是身为弱者的被征地农民的武器。农民的日子好过了,也尽量避免与政府产生直接的冲突。
感想:第一、本月感触最深之处在于写毕业论文,毕业论文的写作让我看清了自己肚里没有多少能拿得出手的东西,知识面相当狭窄,不能灵活运用。沮丧的同时,也鼓舞了我的斗志,我还是名副其实的一名“水货”,要加倍用心阅读经典,汲取知识。阅读的同时也得学会运用,“两经”着实缺一不可。
      第二、阅读过程中,有种焦灼感,尤其有些知识点不能连接上,总结的时候抓不住主线。
Posted: 2014-05-19 16:59 | [楼 主]
@朱战辉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132
威望: 132 点
金钱: 1320 RMB
注册时间:2013-04-17
最后登录:2017-11-16

 

在浏览器的兼容模式下点击帖子上方的“修改”可以把帖子编辑到一起。有焦虑感说明是在用心读书,很好,再坚持毕业前的最后一个月,稳住心态继续加油!
Posted: 2014-05-19 22:47 | 1 楼
张欢
级别: 圣骑士


精华: 0
发帖: 168
威望: 168 点
金钱: 1680 RMB
注册时间:2012-06-06
最后登录:2015-06-07

 

焦虑感也是一种动力,有疑惑就去阅读,在总结反思中在不断探索中进步,读书是一种难得的体验,好好珍惜。希望你读得越来越好!加油
顶天立地,长期坚持!
Posted: 2014-05-31 12:51 | 2 楼
舒丽瑰
级别: 精灵王


精华: 0
发帖: 270
威望: 270 点
金钱: 2700 RMB
注册时间:2010-05-28
最后登录:2015-12-11

 

读得很好,状态不错,继续努力!!!
Posted: 2014-06-01 12:43 | 3 楼
毛一敬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75
威望: 75 点
金钱: 750 RMB
注册时间:2014-07-10
最后登录:2017-11-17

 

最近我也在读自杀论,总觉得这本书要比菊与剑难读一些,可能是我的功底还不够吧!加油加油1
Posted: 2014-07-29 14:47 | 4 楼
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
三农中国读书论坛 » 中心研究生读书报告

Total 0.158400(s) query 4, Time now is:11-11 05:37, Gzip disabled
Powered by PHPWind v6.0 Certificate Code © 2003-07 PHPWind.com Corpo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