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主题: 马虎读书报告(更新于4.6) 打印 | 加为IE收藏 | 复制链接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马虎
级别: 新手上路


精华: 0
发帖: 3
威望: 3 点
金钱: 30 RMB
注册时间:2020-07-07
最后登录:2021-11-28

 马虎读书报告(更新于4.6)

(2.20----4.6)

1.书单
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
反杜林论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德意志意识形态
神圣家族
菊与刀

2.马恩书籍感悟

为批判而生
因为知道马恩的著作多而且很难读懂,在读马恩著作前自己已经做好了计划,打算多看几遍,第一遍看就当了解了解马恩,没想到自己还是高估了自己,已经读了快四个月了,还是没读多少,而且其内容博大精深,包含政治、经济、哲学、宗教、历史等等,吸收的也不多,而且自己还是先读的《资本论》,所以起步就非常艰难。很多次自己对于马恩的内容完全不了解,纯粹在认字,就想起老师们的教导:“一直往后读就行,不用怕,肯定会读懂。”自己也就硬着头皮往后读,慢慢的就会好一些,感觉这四个月对于自己是一次苦修,而自己又是一个苦行僧,但苦中有乐,其中内容虽然吸收不多,但很有收获,下面就谈谈自己的感受。
1.劳动异化理论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批判德国古典哲学中的异化概念,创造性的提出自己的劳动异化理论,并以此为核心对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哲学开始批判。劳动异化理论包括四个基本的特征:①是工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马克思指出我们从当前的国民经济事实出发可以看到工人创造的财富越多,他生产的影响和规模就越大,他就越贫困;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自己反而会越变成廉价的商品。在马克思看来物的世界的增值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②是工人同自己的生命活动相异化。马克思指出首先劳动对于工人来说是外在的东西,不属于他的本质,工人在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不幸,不是自由的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在摧残。所以他的劳动不是自愿的劳动,被试被迫的强制的劳动③是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人的类本质指的是人是有意识的生命活动,而人在改造对象世界的过程中,人才真正的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这种改造指的是一种自由自在且自觉地劳动,而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下工人被残酷的剥削,已然不再具有自由,    异化劳动把自主活动、自由活动贬低为手段,也就把人的类生活变成维持人的肉体生存的手段。④是人同人相异化。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人同自己的生命活动相异化、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的直接结果就是认同人相异化。当人同自身相对立的时候,他也就同他人相对立。
2.关于物质与意识、思维与存在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合力完成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明确提出反对青年黑格尔学派的唯心主义观点,当时,以青年黑格尔派为主要代表的德国哲学,颠倒物质与意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以纯思想批判代替反对现存制度的实际斗争。马恩认为黑格尔一方面无视现实的人和他们关于自己的貌似独立并和他们对立的社会关系的现实意识,只知道自我意识这个空洞的抽象的字眼,正如他无视现实的生产,只知道这种自我意识的独立化的活动一样;另一方面,他无视现实的自然界和现实存在的社会关系,只知道把这些关系的一切哲学范畴或名称在哲学上概括为实体这个空洞字眼。马恩认为思维和意识是人脑的产物,所以物质决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3.自然辩证法
   在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中自然辩证法包括三个部分,即自然观、科学技术方法论和科学技术观。恩格斯指出辩证法在考察事物及其在观念上的反映时,本质上是从他们的联系、他们的联结、他们的运动、他们的产生和消逝方面去考察的。辩证法的规律是从自然界的历史和人类社会的历史中抽象出来的。辩证法的规律无非时历史发展的这两个方面和思维本身的最一般的规律。他们实质上可归结为下面三个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对立的相互渗透规律,否定的否定规律。①量转化为质和质转化为量的规律。表述如下:在自然界中,质的变化———在每一个别场合都是按照各自的严格确定的方式进行的——只有通过物质或运动的量的增加或减少才能发生;自然界中一切质的差别,或是基于不同的化学构成,或是基于运动的不同的量或不同的形式,或是——差不多总是这样——同时基于这两种②对立统一的规律。恩格斯说过深入人民的意识的辩证法有一个古老的命题:两极相连。统一和差异,必然性和偶然性,原因和结果,这是两个主要的对立,当他们被分开来考察时,都互相转换③否定之否定规律。在《反杜林论》中提到在辩证法中,否定怒视简单的说不,或宣布某一事物不存在,或用随便一种方法把他毁掉。否定的方式在这里首先取决于过程的一般性质,其次取决于过程的特殊性质。因此,每一种事物都有它特殊的否定方式,经过这样的否定,他同时就获得发展,每一种观念和概念也是如此。
4.关于家庭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写到家庭的形成及其演变:
最古老的是过着杂交的原始群的生活,没有家庭一说,但在这种血缘中,丈夫过着多妻的生活,妻子也过着多夫的生活。想在这种原始时代中找出其他任何可能有的家庭雏形都是很困难的。①血缘家庭。这是家庭的第一个阶段,在这里,婚姻集团是按照辈分来划分的②普那路亚家庭。如果说家庭组织上的第一个进步在于排除了父母和子女之间的相互性关系,那么,第二个进步就在于对于姊妹和兄弟也排除了这种关系。③对偶制家庭。某种或长或短时期内的成对配偶制,在群婚制度下,或者更早的时候,就已经发生了:一个男子在许多妻子中有一个主妻,而他对于这个女人来说是他的许多的丈夫中的最主要的丈夫群婚就被对偶制家庭排挤了④专偶制家庭。它是在野蛮时代的中级阶段和高级阶段交替的时期从对偶制家庭中产生的,他最后的胜利乃是文明时代开始的标志之一。⑤现代家庭。现代个文明国家的法律体系越来越承认,第一,是为了婚姻有效,他必须是一种双方资源缔结的契约;第二,在结婚同居期间,双方在相互关系上必须是具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
5.关于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恩格斯指出空想社会主义出现了三个伟大的人物:圣西门、傅里叶和欧文。空想社会主义本身就带有着不彻底性,他们想通过和平的方式来达到他们所谓的美好世界,即社会所有阶级美好生活、不愁吃穿,但他从未想过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统治阶级就不会答应,所有他们天生的不彻底性即拒绝所有的政治行动限制了他们对每回社会的描绘,还有他们的一些小型的实验想通过那种方式告诉资产阶级,但都失败了,这也侧面告诉我们只有推翻资产阶级才能达到社会主义。虽然他们有许多的局限性但他们也发挥了他们的作用,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说到这些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著作也含有批判的成分,这些著作是抨击现实的基础,因此,他们提供了启发工人觉悟的极为宝贵的材料。他们关于未来社会的积极的主张,例如消灭城乡对立、消灭家庭、消灭私人营利、消灭雇佣劳动、提倡社会和谐、把国家变成纯粹的生产管理机构——所有这些主张都只是表明要消灭阶级对立,而这种阶级对立在当时刚刚开始发展,他们所知道的只是这种对立的早期的、不明显的、不确定的形式。因此这些主张本身还带有纯粹空想的性质。马克思有两大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第一点是他在整个世界观上实现了变革。马克思证明了至今的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但这种阶级又是如何产生和存在的那,马克思创造性得提出是由当时的既存的物质条件决定的,即那个时代的社会物质包括生产和交换的资料。第二点是马克思彻底的搞清楚了资本和劳动的关系。即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包括劳动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再生产理论和资本主义发展理论。

《菊与刀》
菊与刀,顾名思义是一对矛盾的组合体,但它却是日本这个民族特有的文化精神象征,菊,代表着日本天皇的族徽,是高贵美丽的象征;刀,代表着日本的武士文化,是武力和权威的象征。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只有日本的文化是如此的特殊,这两种极端的特征也将日本的矛盾统一表现得淋漓尽致。但日本文化却具有相反的双重性,他们性情温和而又好武力,尚礼而又睚眦必报,喜欢新奇而又顽固保守。
1944年6月,作者接受委托研究日本,但为什么研究日本,作者给出的理由也是非常的不同,在美日战争以来,美国人觉得日本人脾气最古怪,也最难琢磨,他们的行为习惯和思维习惯都是与众不同的,要想和日本人打交道必须了解日本人,虽然没法实地考察日本,但是作者依赖文化人类学家的最基本的研究手段----与研究对象面对面接触。因此作者就接触在美国的日本人,查文献等。作者相信关注琐事非常重要,并且也知道使用什么样的方法把这些挖掘出来,在研究日本的时候,作者关注琐事,因为这些琐事都带有强烈的人性色彩,如此才能充分理解人类学家的假设,在这些琐事中越能看出一个民族精神形成的细小差别,而作者也指出本书所要探讨的内容即究竟什么样的因素使日本民族成为日本。
日本人一贯注重精神,他们把胜利的希望寄托在精神上,他们坚信精神必将战胜物质,不管是军队还是老百姓都进行“精神优越于物质”的教育,甚至还会灌输“精神可以战胜死亡”的这种不合常理的说法,在我们唯物主义看来这是不可理解的,但是在日本受过教育的人看来这是一个奇迹,并且是精神创造的奇迹。
在日本,天皇是日本神道的核心,在作者看来如果我们向天皇进行挑战,我们就可以摧毁日本整个的价值结构。在日本人来说,天皇就是一切,尤其对极端军国主义来说,发动战争就是为了天皇,他们可以为了天皇而献身,也可以谨遵圣意参加战争。在日本人眼里,天皇和日本密不可分,“没有天皇,日本就不是日本”,“天皇是日本国民的象征,是国民生活的中心,这种信仰是超越宗教的。”
要想理解日本,就必须搞清楚日本人眼中的“各就其位”是什么意思。日本信仰秩序和等级制度,就像美国信仰自由平等一样。日本家庭生活的核心,就是以性别、辈分以及长嗣继承来区分个人的等级.“各就其位”不仅包含辈分的差别,还包含年龄的差别。在日本,辈分,性别和年龄形成了极大的特权。
本书的目的就是要探究民族特性(洞察形式、有预见能力的先锋领导人)的历史来源和发展趋势。日本把宗教归属于国家的管辖下,将其称之为民族优越与统一的特殊象征,而其他信仰则属于个人自由。这种国家进行直接管理的宗教,就是国家神道。由于它被赋予了民族特征而受到了特殊尊敬,就好像美国对待国旗一样,因此在日本人眼中,国家神道并不是一种宗教信仰,日本政府要求全体国民必须信仰国家神道,而不认为这违反了宗教信仰自由的原则,在日本,一个政治家除了掌握政治以外,还必须要有一个在其他领域能与等级制度相匹配的金融界伙伴。
最后是日本独有的“耻感文化”,在日本,你接受别人的恩情就是就是承受负担、债务、重担。受人恩惠是一件严肃的大事,就像日本人常常说的“报恩与万一”这已经成为了一个重担,受恩之人要自觉履行义务并且毫无怨言。因此,日本人一般不会接受别人的恩情,他们觉得接受别人的恩是不好意思的,会用一些真过意不去,很抱歉,等等一些表示感激但很为难的我词来感谢别人。“恩”是一种债务,因此必须要偿还,但报恩与恩在日本被看成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东西。恩是你接受了就永远的债务,报恩是积极的偿还,欠恩不是美德但报恩是一种善行,为报恩而积极献身的人在日本看来是一种值得提倡的善行。日本的“耻感文化”是一种独有的自我膨胀和压抑所造成的情感,这与日本的地理位置和岛国文化以及本民族的滋事甚高的文化情绪有关。

(12.4——2.9)
1.书单
自然辩证法
社会学的想象力
拯救社会工作
经济与社会
政治经济学批判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街角社会


2.读书感悟:
马恩著作后面专门更新读书报告
拯救社会工作—挑战新自由主义与促进社会正义
(一)为何要拯救社会工作?
社会工作遇到了新自由主义的挑战,新自由主义宣传:无论是公共服务·生态服务还是日常生活,皆应从市场和大企业的需求从发。在智利:倡导市场向社会经济和日常生活的全面渗透,并且推进经济私有化,取消社会保障等,致使许多人陷入贫困。受竞争文化和新管理主义影响,许多的社会工作者发现其工作内容已远离自己进入社会工作行业的初心,开始对专业服务的“异化”感到不满,许多国家政府和媒体嘲讽社会工作为一个“衰败”的专业,但社会工作者依旧坚信“人权是社会工作的核心”和“社会工作者应该与穷人和受压破者站在统一战线”。面对新自由主义的霸权社会工作者发起了顽强的抵抗。总体来说,各种抵抗表现为两类社会运动。首先,障碍者社会运动和心理健康服务使用者的社会运动,他们提出了“整个世界绝非商品”的口号。其次,促发了抵抗新自由主义和反战的全球运动。
     本书主张:社会工作应当致力于一种新的根植于社会正义的参与式实践。
(二)社会工作还是一个值得奋斗的专业吗
     尽管保守党对社会工作怀有敌意,或者新工党对社会工作暧昧不明,社会工作已经在英国和其他地方开花结果,并且继续促进社会正义。不过,社会工作目前主要还是受新自由主义的影响,尤其体现在预算管理和管理主义意识形态凌驾与社会工作价值观之上。因此,本书将探讨是否有可能产生另一种根植于社会正义,对抗新自由主义的社会运动与斗争,将“激进主义的血脉重新灌注与社会工作认同之中”。
(三)社会工作的激进血脉传统
20世纪前半期在英国、美国的社会工作以及20实际70年代初期英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这些国家的社会运动都是激进主义的根源所在。这些社会运动和激进主义的脉络比较一样。
(四)挑战那些不正义的“主流共识”
挑战之一:“幸福科学”—新自由主义及其不满
社会工作者就是帮助弱势群体追求幸福,帮助他们拥有追求幸福的权力。而幸福是什么?以及如何拥有幸福在21世纪的最初十年这些都是热门话题。“幸福科学”认为消费主义无法为生活满足提供理论支撑,这是无法抵抗新自由主义的。
挑战之二:“另一个世界是可能的”—反对资本主义的社会运动
这一运动的口号是“整个世界绝非商品”。这是社会工作者在饱受预算管理、竞争文化、无法坚持社会工作的核心价值等毒害之后的剧烈反映。
(五)“我不是来做这样的社会工作的!”
2014年12月,在苏格兰格拉斯哥举行了举行研讨会,会议主题就是“我不是来做这样的社会工作的”。会议深刻反映了社会工作者对服务内容不断异化的不满。
新自由主义取向的社会工作产生了诸多弊端,如它侵蚀了集体取向和传统重视助人关系的社会工作实务,违反、厌恶社会工作核心价值观,以及关注表面的社会工作而非探讨背后的深层原因。
(六)如何建构一个更全面、更激进主义的社会工作
1.重申社会工作
2.重新正视社会工作伦理
3.重新正视关系和过程
4.重新正视“社会”
5.重新正视结构

社会学的想象力
(一)社会学的基础
本书开篇就提出一个问题:自己的私人生活就是一个陷阱?这不禁让我展开想象,作者为什么要这么说,后面作者说到是“眼界、力量受限于工作、家庭、邻里的那一亩三分地”,而支撑这种陷阱感是全世界各个社会的结构本身所发生的那些看似非个人性的变迁。
而社会学的想象力是什么:是一种特定的心智品质,这种品质能够有助于我们运用信息、发展理性,以求清晰的概括出周边世界正在发生什么、又会遇到什么。那么拥有这种社会学的想象力能够干什么或者作用是什么那:社会学的想象力使我们能够有能力把握历史、把握人生,也把我这两者在社会学当中的关联,这就是社会学的任务和承诺。而经典社会分析家的标志就是接受这一任务和承诺。作者也说出之所以学这本书是要界定社会科学对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使命所具有的意义。
作者指出在现如今社会学研究的东西有三个趋向
1.趋向于一种历史理论,社会学既是历史性的,也是系统性的额。
2.趋向一种有关“人与社会的本质”的系统理论、注重在非常高的概括层次是,以相当静态和抽象的眼光来看待社会结构诸要素。
3.趋向针对当代社会事实和社会问题的经验研究。
(二)宏大理论
所谓宏大理论就是概念与概念之间的组合与拆解,值得深究一番。
社会学的根本动力原理:除了转瞬即逝 的互动过程,任何社会系统的稳定性都有赖与一定程度的这种整合,这一点可谓社会学的根本动力理论。
(三)抽象经验主义
   抽象经验主义和宏大理论一样,也是抓住眼睛哭过程 的某个关节不放,任其支配头脑。抽象经验主义的人一般都会选择某些类型的问题,也都会以某种方式进行研究。他最明显的特征,必然牵涉到他已经开始的行政管理机制。设计他所征召和训练的学术工作者的类型。  
从社会哲学家和个体观者者到组织有序、充分发展的经验科学,通常的标志是有关学人的工作中的四种转变:
1.首先,是从注重制度史和观念史转向注重人的具体行为。
2.不单单研究世界人事的某一领域,而是将其关联到其他领域。
3.是偏重于研究那些反复重视而非昙花一现的社会情境和社会问题。
4.越来越强调当代的而非历史上的社会事件。
(四)科层制气质
抽象经验主义呈现出一种“科层是”的发展,表现在
1.抽象经验主义努力要把社会研究的每个阶段都变得标准化、合理化,就此越来越觉得科层式。
2.这些操作、这些做派使得有关人的研究变得集体化、系统化
3.“新社会科学”开始服务于科层主顾可能持有的任何目标
4.这些研究有助于提高现代社会中的科层形式的支配的效率
(五)历史的运用
每一种思路周详的社会研究,都要求其观念具备历史视野,并能充分运用史料。之所以研究历史是为了走出历史。
(六)论政治
社会科学诸传统中蕴含三种主导性的政治理念,当然也是其学术承诺中所涉及的三种理念。首先是真实的价值,事实的价值。第二项价值:就是理性在人世间扮演的角色价值。第三项价值:人的自由。
如何激发社会学的想象力:
1.在最具体的层面上,重新梳理档案就是诱发想象力的一种方式。
2.以轻松嬉戏的态度对待界定各式一体的那些词汇和短语,这样往往释放想象力。
3.你在思考思考自己想到的一般性观念时,其中有许多可以被塑造成类型。
4.你往往能能通过考虑极端状况,即思考你直接关注的东西的对立面来获得最佳洞见
5.事实上,出于简洁起见,在交互分类时,你一开始会从是或否的态度展开工作,这就会促使你从两极对立的角度思考问题。
6.无论你关注的是什么问题,就会发现,用比较的方式把握材料会很有帮助。
7.与其说关系到释放想象力,不如说关系到整合出一本书的技巧。

自然辩证法
1873-1882年,本书出版,由论文、札记和片段组成。本书研究的是自然界、自然科学的辩证法问题,为自然辩证法这一学科奠定了理论基础。
18世纪上半叶,核心就是自然界绝对不变的看法。
客观辩证法:是在整个自然界中其支配作用的
主观辩证法:即辩证的思维,是对自然界中到处发生作用的,对立中的运功的反映。
劳动在人类起源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
历史导论
历史
文艺复兴革命先驱,欧洲→大君主国→摧毁教皇→打破旧世界界限→最伟大的革命
科学、系统、全面发展的自然研究
札记片断
自然科学的循序发展:
天文学→数学→力学→数学····→生产
是一种原始的、自发的“唯物主义”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否定的否定
黑格尔以来的理论发展过程
《反杜林论》旧序   论辩证法
有两种哲学对现代的自然科学格外有益,第一种是希腊哲学,第二种是德国古典哲学
必须从既有的事实出发,从物质的各种实在形式和运动形式出发。
神灵世界中的自然研究
一极已经作为核内的东西存在于另一极之中,到达一定点一极就转化为另一极,整个逻辑都只是从这些前进着的对立中展开的。
辩证法作为科学
辩证法的规律是从自然界的历史和人类社会历史中抽象的,实质上可归结为下面三个规律:
①量转化为质和质转化为量的规律。
②对立的相互渗透的规律
③否定的否定的规律
黑格尔:辩证唯心主义对立①存在论②本质论③基本规律
错误→作为思维规律强加于自然界和历史。
规律和范畴
统一和差异——必然和偶然——原因和结果——对立与自身的同一,从一开始就必须有与一切他物的差异作为补充,这时不言而喻的。
形而上学:一个事物不是偶然的就是必然的
辩证法:相互转换,相互制约
自相矛盾的东西,不是化为零,化为抽象的无,而是化为对自己的特定内容的否定。
从个别到特殊,再从特殊到普遍。
归纳与分析
永恒的自然规律也越来越变成历史的自然规律。
感性→抽象
恶的无限性→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
物质的运动形式以及各门科学的联系
自然科学的辩证法,对象是运动者的物质。
每一门科学都是分析某一个别的运动形式或一系列互相关联和互相转化的运动形式。
物质及其存在方式即运动,是不能创造的。
各门科学的辩证内容
一切运动的基本形式都是接近和分离。收缩和膨胀,即吸引和排斥都古老的两极对立。
不存在两极相互渗透,也不存在两极绝对分离,只存在相互依存和联结。这些是不以认识为转移的,完全客观的自然规律。
自然界和社会
政治经济学家认为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
其实;劳动和自然界在一起才是财富的源泉。
劳动创造了人本身,直立行走标志着从猿过渡到人的决定一步。


街角社会
(一)帮与个人
诺顿帮的结构产生于帮的成员之间长期的经常性的交往,街角群体有其固定的聚会场所,街角青年的生活按照固定的、线路也很窄的路线运行。因为诺顿帮的成员成分稳定且缺少社会保障,所以群体内部形成了非常高的社会相互作用,群体结构就是这些相互作用的一种产物。在这种作用中成员之间产生了一种彼此的义务。这也是群体内聚力的表现。但并不是所有的成员都尽到了义务,尤其对于群体的领袖。
领袖对于群体的组织来说是中心人物,如果领袖不在,群体会分裂成若干个小集体,但领袖在大家就是一个大群体,会一起谈论一件事,一个话题。领袖之所以受到尊敬是因为他的为人公正和正直。领袖不一定是最佳的棒球手或者其他最佳,但它必须在群体特别感兴趣的某个方面有一些本事,这样才能提高他的威严,表现出他的作用胜人一筹才有助于维持他的地位。领袖的最重要的一个作用之一就是把他的群体与这一地区的其他群体联系起来,不管这种联系是正向的还是消极的。领袖地位的变更不是通过底层的叛变而是通过结构最上层的人们之间的变化。
街角帮的每个成员在帮中的结构上都有自己的位置,虽然这个位置可能长期不变但不能认为他们是静止不动的。在群体中地位低下的人比群体领袖缺少灵活性,因为后者习惯于与他本群体以外的群体相处。
(二)社会结构
在科纳维尔人看来社会是一个精密结合的等级制组织,在这一组织中,人们人们的地位和彼此间的义务被限定和承认。他们还认为社会是由大人物和小人物组成的,中间有着起架设桥梁的作用。大人物、中间人和小人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了个人关系的等级制,其基础是一系列的相互义务。
(三)科纳维尔的问题
有些人说贫民区的问题在于他是一个无组织的社会,其实,科纳维尔的问题不在于没有组织,而在于它本身的社会组织未能与他周围社会的结构融为一体。对于科纳维尔热来说由于他们是意大利人所以他们的社会流动特别困难,,要想成功,科纳维尔人必须或进入商业和共和党政治的世界,或进入民主党政治和非法活动团体的世界。
社会工作者试图以科纳维尔本身的方式与科纳维尔打交道,他们设立了街坊文教馆娱乐中心计划,这项计划的目的是在于影响当时已经形成的街角帮,这一计划得出的经验是通过承认街角青年领袖并赋予他们采取行动的责任,是有可能与他们打交道的。


(10.26--12.4)
1.书单:
资本论二卷读完
疯癫与文明读完
精英的兴衰
乌托邦
自然辩证法在读

读书感悟:
《资本论》二卷读书感悟
  恩格斯在二卷的序言中重点阐明了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同前人的学说之间的根本区别,驳斥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对马克思经济理论的诋毁和攻击。
      第二卷研究的对象是剩余价值的实现过程。全书分为三篇,第一篇资本形态变化及其循环。第一章主要围绕货币资本循环的公式:G-W…P…W'-G'来展开。第二章为生产资本的循环,主要介绍了简单再生产.积累扩大再生产.货币积累等。第三张为商品资本的循环围绕总公式:W'-G'-W…P…W'展开。后面介绍了流通时间和流通费用等。
第二篇中主要讲述了:资本在其自身运动中,从货币出发,经过购买.生产和销售三个阶段,并执行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态,最好又回到货币形式上,从而实现了资本的增殖。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生产的决定目的,总是预付价值的增殖。资本家为使用劳动力而支付给工人的货币,实际上只是工人必要生活资料的一般等价形式。
固定资本:指在生产资本中,物质形态全部参加生产过程,其中价值逐步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那部分的资本,即用于投资在设备,工具等劳动资料的那部分资本。流动资本:指在生产资本中,全部一次投入生产过程,一次性的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那部分资本。在第十章中马克思对重农学派和亚当.斯密把流动资本和流通资本想混淆的错误进行批判。还对李嘉图把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与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混淆进行批判。
     第三篇讲述的是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研究对象就是社会总资本的运动。在第20和21章,马克思自己阐明了社会资本再生产和流通理论。社会生产的两个部类: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生产资料:具有必须进入或至少能够进入生产消费的形式的商品。消费资料:具有进入资本家阶级和工人阶级的个人消费的形式的商品。
《疯癫与文明》读书感悟
在前言中福柯就指出他的目的不是撰写精神病学语言的历史,而是对那种沉默做一番考古研究。自中世纪以来,或许正是因为疯癫,西方的理性才能达到一定的深度。总之,理性-疯癫关系构成了西方文化的一个独特向度。
第一章愚人船
这一章讲述的是中世纪末到文艺复兴时期,在这一段时间里,疯癫的意义是多种多样的,是罪恶、是愚蠢、是贪婪、是狂暴、是放荡等等。
疯癫的几个分类:浪漫化的疯癫:这是一种模糊的、骚动的,却又是在一种共同的妄想中奇怪地相互妥协。狂妄自大的疯癫:虚妄的自恋和与自身认同,她造成了人最常见的错误。正义惩罚的疯癫:它在惩罚头脑混乱的同时还惩罚心灵混乱。绝望情欲的疯癫:因爱的过度而失望的爱情,尤其是被死亡愚弄的爱情只能诉诸疯癫。
第二章大禁闭
在17世纪产生了大型的禁闭。建立了总医院和一些其它医院,用来禁闭“精神错乱者”,这里的禁闭可以理解为“治安”,所谓“治安”就是使所有那些没有工作的无已生存的人能够和必须工作的手段的总和。主要是为了消灭失业、消灭行乞,管控游手好闲的人。这样禁闭它的压迫功能与一种新的用途结合起来。其功能不仅仅是禁闭不工作的人,而且还包括给禁闭者提供工作,使他们对民族繁荣
做出贡献,还可以控制成本。在这一时期禁闭不仅是一种制度,还是一种经济措施和一种社会防范措施,他是一项发明。然而,在非理性的历史上,他标志着一个决定性时刻:疯癫被列为城市问题。
第三章疯人
“疯子”在禁闭世界中占据着一个特殊位置,这种地位不仅仅是囚徒还是一种特殊感受,用于针对所谓的疯子、精神错乱者、神志不清者等。作者指出从长远的进化来看,存在于疯癫中的兽性总有一天会被视为疾病的症状甚至疾病的本质。在17和18世纪,人民不是从这种自然观而是以非理性为背景来认识疯癫,疯癫不是暴露了某种物理机制,而是揭示了某种兽性的可怕形态肆意横行的自由。对于古典主义来说,非理性具有一种名义价值,它构成了某种实质性功能。
第四章激情与儋妄
儋妄的语言是疯癫的机构方式,是肉体或灵魂的一切疯癫表现的决定性因素。因此也是疯癫的终极真相。
福柯做出以下结论:
1.在古典时期,疯癫中存在着两种儋妄。一种是某些精神疾病,还有一种不明显的隐形的儋妄。
2.这种隐蔽的儋妄存与心智的一切变动之中,甚至存与我们最想不到的地方。
3.不难理解,话语涵盖了整个疯癫领域。
4.语言是疯癫最初的和最终的结构,是疯癫的构成形式。
疯癫的这段历史其实就是人类文明的逻辑,理性与非理性从统一逐渐走向断裂,最后走向了彻底对立,最终理性实现了对非理性的统治。

《精英的兴衰》读书感悟
首先帕累托对精英的定义:是指最强有力、最生机勃勃的和最精明能干的人,不论好人还是坏人。然后他说到历史上除了偶尔的间断外,各民族始终是被精英统治着。因此,人类的历史就是某些精英不断更替的历史:某些人上升了,另一些人则衰落了。新的精英宣称他们所追求的不是自己的私利,而是许多人的利益;他们所为之战斗的不是一个有限阶级的权利,而是绝大数公民的权利。
然后就是新精英的兴起:帕累托说到社会主义目前是一种宗教,并且是一种强大的宗教,作为一个新精英,他们是依靠人民的精英。但这批新精英的政治领袖几乎毫无例外是资产阶级分子。形成的主要因素是有一种强大的力量在不停的起作用,这种力量把劳工分成各种层次,赋予优秀者极大优势。这群精英有非常明晰的精细、讲求实际的头脑、健全的常识、稳定的资本来源、勇敢、有道德、纪律严明等等。他们还有自己的报纸来报道他们。
旧精英的衰落:即资本主义的衰弱。有两方面的表现:①衰落的精英阶层变得温良恭俭,有人情味,不怎么捍卫自己的权力。②他对其他人的财富的贪婪和强取豪夺却丝毫不减,反而变本加厉的增加自己非法的侵占物。旧精英阶层会变得衰弱无力,他们维持着某种消极的勇气,而缺乏积极的勇气。他们忘记了政府的基本目标和警察权力一样,是用暴力维持秩序。处于衰落的阶层精英一般会表现出人道主义情感和无线仁慈,而人道主义是多愁善感、是空虚、人为的、不真实的。他们的罪恶行径在不断增多,而精神、勇气和精力在不断衰退。
新精英充满活力和朝气,旧精英则疲惫不堪。新精英气吞山河,宣布“阶级斗争”,旧精英则幼稚的赞美“团结”。





(9.19-10.25)
书单:
《原始分类》
《性经验史》
《资本论》一卷
《资本论》二卷在读
《疯癫与文明》在读

2.感悟
《性经验史》全书分为四卷,第一卷认知的意志,第二卷快感的享用,第三卷关注自我,第四卷为贞洁而战斗。
1. 性压抑
在全文开始时福柯就指出17世纪以前,是一个肉体展示的时代。,性生活不需要什么隐私,人们言谈之间毫无顾及性,行事也没有太多的掩饰。但是在19世纪以后,性成为了一种不可言说的对象。一切与性相关的话题都无立足之地。 这是一种性开放到“性压抑”的时代。但是福柯对“性压抑”提出了三个怀疑。①性压抑真的是一种历史事实吗?
②权力机器,特别是在我们社会中起作用的权力机器真的在本质上是维护压抑秩序的吗?③有关压抑的批判话语,为了阻止压抑是否已经与一直未受到质疑的权力机制交织在一起了呢?或者他不属于他所揭露的压抑的历史网络呢?并且他也指出,现代社会的特点不是把“性”隐藏起来,而是在强调“性”秘密的同时,热衷于一直在谈论性。
2. 权力与快感的关系:
两者都是作为具有双重冲动的机制起作用的,当运用一种进行询问,监督,窥视,期待,挖掘,触摸揭发的权利,就会获得快感。另一方面快感兴奋起来后就会规避这一权利力,逃避,愚弄或歪曲他。权力也让他追逐的快感侵犯自己。而且,面对快感权力在自我表现,令人反感或抵抗的快感中表现出来。
3.权力的定义:福柯把权力理解成多种多样的力量关系,他们内在于他们运作的领域之中,构成了他们的组织。
4·权力的理解
①权力不是获得的,取得的或分享的某个东西它是各种变动关系的相互运作。
②权力关系并不外在于其他形式(经济过程,认识过程和性关系)的关系,相反,他们内在与其他形式的关系之中。
③权力来自于下层。④权力关系既是有意向型的,又是非主观的。⑤哪里有权利,哪里就有抵制。

《原始分类》全书分为四个章节。分别是,澳洲分类类型,其他澳洲体系,祖尼人,苏人,中国。
1.澳洲分类类型。涂尔干首先介绍了最简单的分类,即胞族,胞族下属姻族,所以他划分的依据是胞族而不是姻族。
图腾制度是依据自然事物(相关的图腾物种)把人们分成氏族群体,反过来讲,图腾制度也是按照社会群体对自然事物的分类。
次图腾:即更多的属。
人的本质是人性,澳洲人的本质就在于他的图腾,基于他的胞族所特有的那些事物,而不在于他的次图腾。
2.其他澳洲体系。主要以次图腾,星系神话划分。次级图腾是这种分类的前提条件。
3.祖尼人,苏人。
把空间划分为区域,北,南,西,东,上,下,中。(社会功能)
他指出事物与其说是根据氏族或方位划分的,还不如说是根据定了向的氏族来划分的。在具有图腾组织的社会中,部落的次级群体,胞族,氏族和次氏族是依据他们的亲属关系划分的。
4.中国。
①青龙为东,朱雀为南,白虎为西,玄武为北。每个方位又一分为二,对应八个分区。
②五行分类:金木水火土。
③像空间,事物和事件一样,时间构成分类,四季,从而形成二十四节气。
④十二生肖。
⑤风水信条。
所有这些中国的分类在本质上是占卜的工具。所有这些分类条件本质上是社会的。事物最基本的特征所表达的完全是他们对社会感情的作用方式。
社会中心论:所有这些自然图式的中心为社会,是对象化的。

《资本论》一卷
一卷分为七篇,主要讲述了政治经济学内容。大致有以下内容: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
货币:是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的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主要是指劳动力把自己的劳动转移到产品之中。
可变资本:指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商品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资本主义生产本质上剩余价值的生产。工资的形式: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
资本的原始蓄积两种过程:①对农民土地的剥夺②掠夺财富。

(8.7-9.19)
1.书单
《乱伦禁忌及其起源》读完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社会科学方法论》
《儒教与道教》
《共产党宣言》
《非正当性的支配:城市的类型》
《性经验史》在读

2.感悟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在书中开篇韦伯就提出了一个发现:在西方如果一个国家有什么复杂的宗教成分,那么这个国家的资本家、工商界领袖、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和那些受过商业及技术培训的管理者,大部分都会是新教徒。也会有历史因素以及继承因素。
? 接着韦伯开始探讨什么是“资本主义精神”,但他说我们无法通过“实质定义”公式给它下一个清晰的概念,接着以富兰克林为例开始说明什么是资本主义精神,他说到:资本主义精神都能创造出实现自身目标的资本,在资本主义精神渗透进入经济生活后,经济冒险家展现出了他们的勇敢、诚实、勤劳、精明、节俭等精神。这些都是新教与资本主义的互相影响。
韦伯提出本书的探究对象是:路德的职业观。引导出一起新教的核心教义:人们应该用得自上帝的生存意义,来实行自身在现实生活中所承担的义务和责任,而不应该用禁欲和苦修来凌驾时俗的道德。
《社会科学方法论》:社会科学是有别于自然科学的一系列学科,社会科学方法论作为一种理论之所以可能,首要条件就是刻画社会科学在对象、工具和方法诸方面区别于自然科学的独特性质。这也就是说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的首要任务就是对区别于自然科学的社会科学的说明和规定。
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的两大影响:首先,社会科学方法论不同于一般研究的技术手段,即具体的研究方法,它以哲学观点为根本的前提,其次,韦伯提出了理解、理想类型、价值无涉等一些富有争议但实际却广为运用的方式、方法和原则。
《儒教与道教》:韦伯写这本书是为了论证他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提出的:西方民族在经过宗教改革以后所形成的新教对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而东方古老民族没有经过宗教改革的宗教伦理精神对这些民族的资本主义发展起了严重的阻碍作用。
韦伯首先从与中国密切相关的物质层面出发:货币制度、城市与行会、家产制国家、氏族(血缘)组织以及法律这五方面分析,是如何阻碍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接着主要考察本书的主体部分即理性资本主义没有在中国出现的“心态”因素:即儒教与道教。第五章中对士人阶层进行分析,他说到2000多年以来,士人一直是中国的统治阶层,虽然中断过,但主流一直没变过,由于是政教合一国家,决定了士人的地位,也导致士人一开始就是封建体制的反对者和国家官僚组织的支持者。他也指出士人也统一的正统学说:儒教的关系。儒教归根结底是和平主义的思想。他指出儒教缺乏自然法与形式的法逻辑,以及对自然科学思维的欠缺。儒教所要求的对俗世的及其秩序与习俗的适应,归根结底,他只不过是为受过教育的世人确立政治准则与社会礼仪的一部大法典。儒教惧怕变革,想理性的适应于世。
在对道教的讨论中他指出如果儒教对世上的万物采取一种随和态度的话,那么清教伦理则与“世界”处在一种强烈而严峻的紧张状态之中。儒教的任务在于适应此世,而清教的任务在于通过理性改造此世。
《共产党宣言》:此书开篇马克思就明确告诉读者两个结论:共产主义已经被欧洲的一切势力公认为一种势力;现在是共产党人向全世界公开说明自己的观点、自己的目的、自己的意图并且拿党自己的宣言来反驳关于共产主义幽灵的神话的时候了。
第一章:资产者和无产者。从封建社会的灭亡中产生了现代的资产阶级社会并没有消灭阶级对立,反而在资产阶级世代分裂成两大对立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时代人与人的关系变成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资产阶级开始剥削无产者。资产阶级把产品运销与全世界是经济全球化的雏形出现,同时马克思指出:资产阶级在它不到百年的阶级通知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说明工业革命是生产力前所未有的提升。生产关系不能适应生产力,开始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无产者已经到了穷到一无所有,只有自身的劳动,这种劳动也开始变为商品,即工人成了机器的单纯附属品,甚至工人只能做一些简单的劳动,导致工人开始反抗,工人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是与它的存在同时开始的。工人阶级开始不断壮大,斗争演变成起义,变成阶级对立。马克思指出资产阶级生存和统治的根本条件是财富在私人的拥有,是资本的形成和积累。
第二章:无产者和共产党人。共产党人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无产者要消灭剥削,消灭私有制。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
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







马虎读书报告(2020年6月)



1.《社会分工论》? 涂尔干

2.《自杀论》? 涂尔干

3.《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 涂尔干

4.《社会学方法的准则》?? 涂尔干

5.《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在读?? 涂尔干

6.《社会学思想名家》中孔德一章?? 科塞



《社会学思想名家》读书笔记
? ? 这本书是第一本读的书,但是同学说应该读具体的数目,所以就读了孔德一章,后面就读别的书了,前一章主要讲述了孔德的生平,以及其做学术的时代背景和圣西门对他生活和学术的影响,最后总结了其学说。孔德学说旨在创建一种自然主义的社会科学,这种科学既可以解释人类的历史发展,又可以预见其未来的进程。他的学说两大支柱是社会动力学和社会静力学,即关于社会进步和社会秩序,社会变化和社会稳定的探讨。他在一个混乱、多灾多难、失去信仰的危急时代长大成人,很早就下决心创立一种哲学体系,把人类带回到原来那种有机性整体之中。

《社会分工论》读书笔记
在本书中涂尔干分三部分论证了了社会分工。第一部分论证了劳动分工的功能,也就是与之相适应的社会需要。第二部分论证了劳动分工得以产生的原因和条件。其中涂尔干认为人口密度(社会密度)和社会容量的增长是产生社会分工的决定性因素。当然,他也考察了一些次要的因素,比如遗传性和集体意识逐渐形成的非确定性及其原因。最后,涂尔干认为应当要区分正常状态的分工和失范形式的分工。正常的分工可以带来社会团结,但是,在某些时候,分工也会带来截然不同,甚至是完全相反的结果,这就是分工过度发达。
在本书中,涂尔干将法规划分为两类,一类是有组织的压制性制裁,另一类是纯粹的恢复性制裁。
压制性制裁包括刑法。恢复性制裁主要包括的是民法,商业法,诉讼法,行政法和宪法等。压制性制裁对应的是“机械团结”。有人犯罪就必须得到惩罚,而惩罚是必须的,因此称之为“机械团结”即依赖强制惩罚维护社会集体团结。恢复性制裁对应的是“有机团结”即在这种中社会中不涉及惩罚,而只是对双方行为人关系的调整。

《自杀论》读书笔记
《自杀论》是涂尔干的代表作之一,也是社会学的入门书籍之一,更是实证主义的代表作。涂尔干在书中导论中就对”自杀“下了很明确的定义:由死者本人完成的某种积极或消极的行动,且本人清楚地认识到这种行动的后果,由此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死亡。
本书共分为三编,非社会因素,社会原因和社会类型 作为一般社会现象的自杀。第一编中主要论证非社会因素对自杀的影响,从种族、心理状态、遗传等非社会因素开始验证。到后面的气候,气温等自然因素。最后得出这些非社会因素都与与自杀无关,因此应该在社会因素中寻找。
第二编主要讨论的是自杀的社会原因和社会类型,涂尔干运用自杀原因将自杀分为三种类型,包括利己主义自杀,利他主义自杀和反常的自杀。在立即主义自杀中,社会整合程度越高,社会成员的自杀率就越低,反之则越8高,一次利己主义自杀体现了极端的个人主义,个人与社会的疏离,社会整合程度低。而与利己主义成因相反的利他主义自杀,则是由于社会整合度过高,而让个体的个性受到极度压抑。这种自杀在低级社会和军队中特别盛行。第三种自杀类型为反常自杀。这种自杀类型是由于社会突然的失控,比如社会发生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甚至还有夫妻关系的反常,都有可能造成反常自杀。
第三编涂尔干就直接说明了自杀取决于社会原因,一切都是由引发自杀的社会因素对个人影响的强度决定的。实践结论部分,涂尔干指出,自杀并不是病态的,病态的只是人数的激增。这种不正常的增加才是病态的,必须防止和消除。只有建立职业团体或行会才能恢复社会对自杀的免疫能力,让人们在集体生活中找到已经失落的社会思想和感情。总而言之,加强社会整合度。


《社会学方法的准则》读书笔记

本书是涂尔干第一次明确地提出应该把‘社会事实”作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并以此为基础系统地论述了观察社会事实、区分社会事实、解释社会事实、划分社会类型等实证社会学研究的基本准则。这些内容使社会学从对象、方法和同哲学、历史学和心理学划清了界限,从而使社会学走上了独立发展基础概念的道路。
第一章阐释了什么是社会事实,涂尔干指出社会事实是不能以社会内部发生的一般事实来界定社会事实的特殊性质,包括它的外在性,它的强制作用,以及它的集体性。第二章论述了观察社会事实的准则,基本准则是把社会事实作为物来考察。第三章论述了区分社会事实是正常现象还是病态现象的准则,这种区分在理论与实践中的效用要是科学能够指导人们的行为,这种区分在科学上必须是可行。第四章论述了划分社会类型的准则,涂尔干认为,区分社会事实是正常的还是反常的,必须确定社会种。即只有把社会事实放在一定的社会种下考察,才能确定它是正常的还是反常的。第五章论述了解释社会事实的准则,第六章探讨了社会学的求证准则,涂尔干认为,比较方法和间接的实验方法是社会学的求证方法,而孔德的历史方法一旦抛弃孔德主义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就毫无用处了。涂尔干认为,比较的基础是:同样的结果总是有同样的原因。


《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读书笔记

?? 本书是解答涂尔干社会思想中基本问题面向的钥匙,他将《社会分工论》提出的团结概念向西方古典时期和中世纪时期的社会史方向进一步铺展,并将这一理论内核确立为现代国家构成和建设的途径。
?? 本书共分为18章,前三章讲了职业伦理,四到九章讲了公民道德 ,第十章讲了不利于任何社会群体的一般义务-杀人。第十一章到十四章讲了财产权,第十五到十八章讲了契约权。
? ?? 大革命后社会普遍存在的失范状态,是抽象人格和抽象政治造成的后果 。涂尔干清醒地认识到,若要解决国家与社会的对立关系,就必须从民情出发 ,确立一种基于社会实在的社会科学和规范基础 ,并通过追溯法团的历吏传统及其现代转变 ,将社会结构重新落实在职业群体之上,为现代社会个体道德和职业伦理的建设奠定组织基础。与此 同时,涂尔干通过细致追查契约的历史脉络,批判了契约论视 野下的抽象国家观念 。现代民主制政治 的形成 ,既不是通过个体意志权利让渡 的结果 ,也不是纯粹 国家权威 的体现 , 而是经由职业群体作为政治的基本单位及由此形成的中介作用 ,通过代议制来实现国家的政治作用。










(7.7-8.7)
1.书单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实用主义与社会学》
《学术与政治》
《孟德斯鸠与卢梭》
《乱伦禁忌及其起源》在读
2.感悟
在《学术与政治》一书中,韦伯号召人们应该本着科学的诚实来坦然接受这个矛盾的价值世界,最令韦伯感到厌恶的,也许并不是所谓的统一的价值世界的解体,而是在这个无意义的世界里,出现了一个个假冒伪劣的精神偶像。
作为一名正直的以学术为职业的人,首要职责就是要告诉别人承担令人不舒服的事实(除魅化的现实),韦伯写道:“有些事情事情,尽管不美,却很神圣,而且正是因为它不美且只就它不美而言,才变得神圣。”学术的目的,在韦伯看来,就是帮助人们达到头脑的清明,作为职业的学术,不是派发神圣价值或者先知送来的神赐之物,而是通过专业化的学科操作,服务于有关自我和事实之间的知识思考。
“讲台,不是先知和预言家应该待的地方。
在《作为职业的政治》中,韦伯区分了两种以政治为业的方式,一是为政治而生存的人,一是靠政治而生存的人。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在现代生活的应用。我认为,事实上,我们一直都在过“宗教生活”。其表现形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十分常见。即使我们并没有察觉身在其中。宗教的功能并没有过时,也没有消失。只不过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在不断着改变着它的表现形式,但是它的本质和核心的内涵并没有变。即焕发人们的集体意识和社会活力。让人们意识到自己是作为社会的一部分而存在,社会是由作为个体协作与互助而联合而成的一个整体。通过某种形式的狂欢或则其它仪式性活动而从新换发社会的生机与活力。


《孟德斯鸠与卢梭》对孟关于社会分类、社会秩序支配社会现象的程度做了阐述后,涂尔干也提出了孟真正利用的社会科学方法:分类、推理、归纳。也就是在孟对社会现象依据一定的逻辑进行分类,并且认为社会存在由两类条件决定:一是当下的环境(如地形和人口规模)、二是过去的历史的同时,涂尔干认为分类看待社会现象的同时人为的割裂了社会之间的连续性和亲缘性,仅仅考虑环境因素而忽略社会向前发展的力量,这样的分类有些偏颇。
即便如此,涂尔干高度肯定了孟德斯鸠塑造的类型(社会可比较)、法(更捷星事务的性质)的观念。孟也始终相信社会现象必然有一种固定的必然的社会秩序,他认为法不会告诉我们社会的性质如何产生社会制度,却会告诉我们一个社会的性质需要什么?也得出自己的观点:社会法则与支配自然的其他法则并无区别,发现社会的法则的方法与其他科学的方法是一致的。只有这样,社会科学才可能进步。
卢梭认为这种由社会契约构成的政治体作为权利、责任和权力的源泉,可以被称为是普遍意志的运用,也就是主权。主权是集体力,通过基本契约确立起来,为普遍意志服务过程中更加会倾向公共利益。

因此圣西门认为社会主义是:所有经济功能或部分经济功能(尽管分散)与能够起到指导作用和认知作用的社会器官建立完备的联系,其次,人们也把那些虽然与经济秩序无直接联系却有所联系的理论称之为社会主义。
涂尔干认为圣西门以及学派的代表们确实在致力于借助于科学和实业,在理性和世俗的基础上重建由于旧制度的毁灭而变得混乱不堪的社会体制。归结为一句话,他们一直在努力的就是:将博爱原则建立在事务本性中。在社会学方法方面,他们提出的历史主义方法、哲学的实证主义、社会主义理论、另类的宗教的渴望都对学科的发展做出贡献。

《实用主义与社会学》
涂尔干主要从三个角度来描述实用主义:首先是实用主义作为一种真理的理论;其次是实用主义作为一种宇宙理论;再次是实用主义作为一种方法。

涂尔干把真理分为神话真理和科学真理,神话真理是未经证实的命题,这实际上是一种集体表象。那么我们能随意创造真理吗?不能,真理存在是与某种实在对应的,非此其就不可能成为集体的,也就是神话真理就必须表达实在,表达社会。同样作为极端真理的科学真理,在今天依然是集体表现,其也表达的是一种外在于、凌驾于个体的东西。
[ 此贴被马虎在2021-04-10 17:28重新编辑 ]
Posted: 2020-07-10 17:28 | [楼 主]
史凯
级别: dsgsdag


精华: 0
发帖: 15
威望: 15 点
金钱: 150 RMB
注册时间:2019-04-10
最后登录:2021-12-01

 

言简意赅,总结得挺到位的。继续加油
Posted: 2020-07-19 21:39 | 1 楼
孙新华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723
威望: 723 点
金钱: 7230 RMB
注册时间:2008-10-22
最后登录:2024-11-19

 

不错!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Posted: 2020-12-19 09:12 | 2 楼
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
三农中国读书论坛 » 西农四为读书会

Total 0.268165(s) query 4, Time now is:11-27 03:14, Gzip disabled
Powered by PHPWind v6.0 Certificate Code © 2003-07 PHPWind.com Corpo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