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主题: 姜晴读书报告10.24 打印 | 加为IE收藏 | 复制链接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姜晴
级别: dsgsdag


精华: 0
发帖: 12
威望: 12 点
金钱: 120 RMB
注册时间:2022-06-24
最后登录:2024-01-20

 姜晴读书报告10.24

关于齐美尔的《货币哲学》。他探讨的不仅仅是“货币”,也不仅仅是一种“哲学”,而是对于现实生活的思考和总结。齐美尔是以货币为切入点,用连贯的逻辑把价值、货币、交换、人的价值、文化和社会等等联系在一起,展示了一个不同的世界观。他的思想很明显受到了叔本华和斯宾诺莎等人的影响,强调一种行为的连续性,他将货币视为是目的序列中的关键一环。齐美尔的目的序列指的是:
①首先-对货币的拥有——②其次-把货币消耗在某些物品上的消费——③终点-通过对于物品的占有而获得的快乐。
“货币本来是一种用来获得其它东西的“纯粹的”手段,是“通向最目标的一系列步骤中的一个环节”。但在现代人的生活中货币却成了目的本身,也就是说,人们的追求意识在通往最后目标的桥梁(金钱)上停了下来。现代人把自己生命的大部分时间用于赚钱,当作人生首要的追求目标,以至于以为生活中的所有幸福和满足都与拥有一定数量的金钱紧密联系在一起。这跟韦伯的“理想化牢笼”的思想有相似之处,都对社会发展抱有很强的悲观性倾向,认为资本主义发展最终会走向“悲剧”。
齐美尔还用货币经济去解释人的各种心态与行为表现。在他看来,人的贪婪,吝啬,自私,挥霍,节俭,禁欲,贫困,厌世……等等表现都与货币有关。货币使得人们把世界上所有东西都可以进行量化,货币能够买到的东西越来越多,现实中存在的东西的实际意义被它的经济价值所取代,只是作为一个“量”而存在。人们变得精打细算和斤斤计较,并且人们的日常交往也变得实际,更加客观和理性化,投资是为了更多的钱,人们的婚姻,感情等也更带有利益色彩……“文化的发展产生了这样一个事实,即以前无意识地,本能地做出的事情后来出现时都带上了清清楚楚的可计算性,以及支离破碎的意识。而另一方面,起初需要小心翼翼和自觉地努力才能获得的东西在现代变成了机械式的例行公事和本能的理所当然之物。因此,最遥远的东西在这里相应地离人近了,而付出的代价则是原来和人亲近的东西变得越来越遥不可及。”“货币与理智一样,拥有非事先的确定性和无特性的一般特征。以纯理性主义的方式对待人和事物看起来有些过于冷漠。然而,这种解决对立的方式不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方式,而仅是纯粹的逻辑产生的结果这种纯粹的逻辑是与尊重善良和微妙的感情毫无瓜葛的。”
货币使人“物化”,因为货币经济的发展使得货币充满了可能性,人们为了钱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包括放弃自己。“为钱而结婚”、卖淫、贿赂、花钱买官,甚至杀人都可以用钱来补偿,“当我们说我们为了钱放弃了自己时,我们指的并不是我们放弃了那我们所拥有的价值,而是我们放弃了我们自身的价值”,这可能就是陶渊明说的“为五斗米折腰”,货币彻底地摧毁了自尊,它把一个完全异质的外在标准强加在事物之上。但货币的发展也带来了社会的进步,资本主义的发展确实为个人的自由提供了条件,“货币导致空间分离和技术客观化”。“现代劳动者不再觉得自己是隶属于别人的人,而是单纯地贡献某种严格的确定数量的劳动的人,这种确定数量的劳动是指在其货币等价物的基础之确定的劳动。劳动本身和对劳动的规章变得越客观、越不涉及个人、越技术性,劳动个体就越自由。”这也是齐美尔所认为的主客观文化的发展,但客观文化的发展太快,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人们很难控制客观事物,而是反过来被控制,非人格性的发展,货币交易体现着客观精神对主观精神的优势,以及它的对立面,即主观精神独立与自主的发展。
总之阅读的时候感觉还是很不错的,尤其是齐美尔对于很多现象都进行很有趣的描述,“不管是谁,只要是给钱的人他就会比那些收钱的人有优越性”“”现代人喜欢某些事物的典型现象有两个原因,要么因为这些事物是他们花了很多钱买到的,要么是因为这些事物花了很少的钱”“长期以来人们已经观察到,价格的普遍上涨最后才传递到工资调整。一个社会阶层越处于弱势,其收入增长得越慢,数量越少得可怜”让人一边记忆一边回味,果然学社会学需要贴近现实生活。
Posted: 2022-10-24 16:58 | [楼 主]
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
三农中国读书论坛 » 西农四为读书会

Total 0.142171(s) query 3, Time now is:11-16 05:07, Gzip disabled
Powered by PHPWind v6.0 Certificate Code © 2003-07 PHPWind.com Corpo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