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10.21前读书书目:
本尼迪克特《菊与刀》
贝拉《德川宗教:现代日本的文化渊源》
帕累托《精英的兴衰》
李泽厚《美的历程》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
马基雅维利《君主论》
费孝通《乡土中国》
何雪峰《新乡土中国》
感想:对于有些书,像《菊与刀》《君主论》这类写的比较有意思、深入浅出的书,看的时候比较容易,像《精英的兴衰》这种理论性的,虽然文字写的很平淡朴实,内容又很少,可是看了两遍都没有怎么看懂,过了一段时间只记得一点零星的碎片,找不到整个框架了,不知道对于这类书是不是等于白读了?
开完读书会突然发现自己看的书都比较杂,没有一个固定的方向,更没有形成一个结构框架,只是随着自己的兴趣或者听同学讨论说很好,就去看了。也没有对社会学的发展史有一个大致的理解,所以以后应该会看一些有关社会学发展史的书,起码对社会学形成一个比较客观、结构性的认识。
四月读书报告《乌托邦》
《风险社会》
《生育制度》
《人口原理》
鉴于这几本书都是比较经典又比较简单的书,大家都读过,也很了解,就不做详细介绍,只是从几点感受以点带面的感想一下。
《乌托邦》如莫尔所言,是个平等,公平,物质丰富的理想国度,但从莫尔描绘的统治制度看,其统治遵循的是一种自私的,只顾自己国家的安定的,以邻为壑的原则,这一点从他对外战争时,雇佣大量的雇佣兵,不顾雇佣兵死活,并避免在本国领土开战,只在他国领土上开战的战争原则上,可以窥见一些蛛丝马迹,这可以看出《乌托邦》只是一种治国的理想境界,而不能扩展到治理整个世界的维度上。《乌托邦》令一个众所周知的缺点就是设计的制度忽视了人的人性,这不仅表现在其居民服装单一的表层上,更深层次的是表现在整个制度的设计中,以莫尔对战争的设计为例:在乌托邦,公民把屠宰看做是肮脏的事,屠宰是奴隶的工作,公民是从来不屠宰动物的,士兵虽经过长期训练,却从来不曾与血腥碰面,对于这样一群从来没有屠杀动物经历的人,莫尔却幻想他们能在屠杀人这件事上有特别的天分,显然与人性不符。
《风险社会》揭示了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的负面效应,一是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威胁,二是对政治社会管理的威胁。社会分工提高效益的同时,带来了知识的分层,使原本统一的知识被分为文,理,被分为物理,化学,地理等等学科,而统治阶级缺乏完整统一的知识,导致其在制定政策制度时常常出现巨大偏差,或为他人所牵制。这也是中国乡村治理中矛盾重重的原因之一:制定农村政策的领导人并不真正了解农村,了解农民,而农民又缺乏捍卫自己权益的知识与权利,导致很多农村政策与农村现实不符。
《人口原理》从土地的自然增长对人口增长的约束上论述人口的决定因素,《生育制度》则从社会结构的层次上论述人口的决定因素。看完这两本书,感觉人口的决定因素更多的是生产力及由生产力产生的文化传统,在农业文明时期,人口代表着充足的劳动力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丰富的生活资料,由此人们对生活幸福的评价很多建立在多生后代的基础上,从而产生“多子多孙”的传统,在进入资本主义之后,工业用地大大缩减了农业耕地,再加上传统生育思想有一定惯性,导致这一时期人地矛盾突出,进而产生土地自然生产力决定人口的结论。当今社会,西欧的高生产率与人口负增长的并存打破了马尔萨斯的理论体系,《生育制度》中社会结构似乎可以很好的解释西欧高生产率,人口负增长的现象: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结构需要的人口大大减少。然而,如果当今西欧的社会结构果真不需要太多的劳动力,那么西欧又为什么每年都要进口大量的外籍劳动力,又为什么鼓励本国公民生育?可见,西欧人口的负增长并不是由于社会结构所需要的人口减少。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口生活水平的提高,西欧人已经逐渐习惯了高水平的福利生活,幸福的评价标准不再是温饱问题,而是较高的教育水平,较高的社会地位,舒适的生活等更高的追求,而生育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人们对这些更高水平生活的追求,由此在这一新的文化背景之下,人们不愿生育,从而导致西欧长期的人口负增长。
[ 此贴被张琳琳在2010-10-26 12:55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