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主题: 陈燕梅读书报告(更新至2024.03) 打印 | 加为IE收藏 | 复制链接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anita
级别: dsgsdag


精华: 0
发帖: 6
威望: 6 点
金钱: 60 RMB
注册时间:2023-06-09
最后登录:2024-03-29

 陈燕梅读书报告(更新至2024.03)

五月份看了四本专业书。分别是涂尔干的《社会分工论》、《社会研究方法的准则》、《自杀论》和《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六月开始了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接下来我按照“秩序”这一关键词梳理涂尔干的“职业团体”思想。
《自杀论》涂尔干关心的是社会团结问题,也就是秩序问题。他给自杀下了明确的定义:“人们把任何由死者自己完成并知道会产生这种结果的某种积极或消极的行动直接或间接地引起的死亡叫做自杀。”接着对普遍认为的自杀原因先进行证伪:如气候,地理位置。最后根据数据比较分析,按照社会整合程度划分了自杀类型,首先是社会整合过低,个人脱离社会导致的利己型自杀;二是由于社会整合度过高的,个人被过分纳入集体生活导致的利他性自杀;三是认为是社会动荡或社会失范导致的失范型自杀;四是宿命型自杀。最后为自杀寻找一个解决办法时,涂尔干转向了职业行会。认为控制自杀的措施在于建立职业团体也就是行会,职业团体能使人处于道德环境中,受到集体道德的约束;但又不会给处于职业团体中的个人太强的集体控制力。职业团体就是调节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最好的次级群体,通过行会个人既可以保有自己的个性和独立,又会受到一定道德约束,从而减少自杀(这一反常行为)风险。
《社会分工论》正如其在第一版序言中说的一样,考察的是个人人格和社会团结的关系问题。“为什么个人变得自主,,他就越来越依赖社会?为什么在个人不断膨胀的同时,他与社会的联系却越来越紧密?”涂尔干关心的始终是社会团结问题,他在书中多次提到对社会失范问题的担忧。他将社会团结划分为两种结构,一种是由同质性构成的社会,另一种是由异质性构成的社会。这种相似性会形成一种集体意识,进而促成社会团结;人与人的异质性让个人更加独立,不依附于大集体,而分工导致的各个职能不同,也让他们彼此需要进而紧密了人的联系,促成了社会团结。由此,他反驳了分工产生的经济学原因:分工的得以扩大并不是经济学家通常认为的功利主义理由,而是出于道德的需要。分工并不是社会失范的原因,反而有利于促成社会整合。同时在第三卷中,他讨论了三种异常的分工。而涂尔干的结论也落在了建设职业团体,也就是法团这一建议上。
而在《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一书中,涂尔干分四个部分对论述了法团这一职业群体对构造社会的作用。主要延续他社会分工论中的团结概念,并将其确立为现代国家的建构路径。稳定的社会结构对于道德的产生是必须的,因而他毕生苦苦追寻的都是如何使社会“稳定”和一种有秩序的生活。他批判了自由主义的国家是由个人权力让渡形成的观点以及集体主义认为的国家是在国家威权下形成的观点。在现有的政治体制下,要么是国家压迫个人;要么就是国家过于依赖个人被个人支配。这都不是良好的社会。政治疾病和社会疾病如出一辙:需要一个将个人和国家连接起来的次级群体。在从前这个次级群体是地方群体,但首先,传统的地方群体已经失去这种充当沟通器的作用,地缘越来越少起到道德规范的作用,区域为主的地方政治结构已经衰微;其次,由于分工发展,职业基础上建立的职业团体变得越来越重要,他们甚至作为实际的选举单位存在。以上均证明他有充当二者沟通纽带的作用。
涂尔干为《自杀论》中的个人弊病、《社会分工论》的社会弊病、以及《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中体现的政治弊病开出的药方都“职业团体”。可以看出他为法国大革命后的动荡法国恢复煞费苦心,可是这种对于秩序的执着,却没有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回应。
在阅读涂尔干的时候会感受到他的强烈社会整体主张,会忍不住反驳。想来也是一个好的预兆:从一个盲目遵循者变成反叛者。读书不仅需要阅读,更加需要复习。最好是一章一总结。并且在阅读完一本书之后形成自己的笔记,以便总结和回忆。
锻炼作息:一十点半左右睡觉,八点前起床。作息比较正常。五月锻炼较为丰富,跑步举重、或者是跟视频锻炼都有。五月末生病了没有做剧烈运动,都是散步,每天都在一小时左右。
[ 此贴被anita在2024-03-29 01:11重新编辑 ]
Posted: 2023-06-14 23:37 | [楼 主]
anita
级别: dsgsdag


精华: 0
发帖: 6
威望: 6 点
金钱: 60 RMB
注册时间:2023-06-09
最后登录:2024-03-29

 

陈燕梅六月书单
暑期规划:七月读完齐美尔,八月阅读马克思。暑假的话回家和家人多呆一段时间,见见朋友。而我自己也享受有自己空间、时间,也有家人陪伴的阅读氛围,话打算八月底去学校。这是我的初步设想规划,会后将进一步与导师沟通确定。
【读书书单】
韦伯《学术与政治》《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中国的宗教:儒教与道教》《支配社会学》
【读书总结】
什么是理性
在我阅读以上书籍后,发现韦伯在划分理想类型时候常会用“理性”作为标准。例如《支配社会学》一书结构基本就是按照理性支配和非理性支配二分法来组织,前者指官僚制支配,后者指家父长支配和卡里斯玛支配等形式。
由于中文词语自带的情感,我们很容易就以为“理性”就是先进的,现代的,就意味着比“非理性”更高一级。而韦伯也更加赞赏理性这一形式。但事实并非如此,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书后说人类会将自己关在理性的铁牢笼中,即可见其对理性社会的悲观态度。理性在其文中仅是一个中性的词语,而把握每个词的意思这需要回到具体的文本中去。
在韦伯社会学中,理性一词究竟有什么含义呢?理性的官僚制支配和传统型支配以及卡里斯玛支配又有什么样的关系?
韦伯论及官僚制时说到“由于官僚制具有理性的性格,其行动乃是在规划的、目的与手段的计算、即事性的支配下,其兴起及普及乃带有革命性的影响,正如理性主义之普遍推展所带来的”。也即它是可规划的、可计算的、非人格化的。
支配类型是基于三种正当性来划分的。正当性来源一是基于合理规则;二是对传统的神圣性服从;三是卡里斯玛服从,权威来自天赋资质或个人魅力。基于第一个正当性类型衍生的经典支配类型是“官僚制”。官僚制得以产生及被接受正是得益于它的技术上的优越性,行政事务量的增大和质的加深,使得它的专业化程度变强。从前兼职性质的望族行政已经不能处理如此繁杂的事务。
官僚制和家父长制的共同特点是恒常性,也即它们要么是规则因袭,要么是遵循日常行为的传统。而卡里斯玛支配则完全取决于个人的特性,只要你向众人展现你的禀赋,你就可以获得众人的信服,比如英雄战士的勇猛、萨满巫师的通灵。这些都具有随机性色彩。卡里斯玛和秩序性是相对的。而当其要维持其稳定性和长久性时不可避免涉及到权力拥有者的选举问题,此时就会将卡里斯玛推向两个正当性:法理规则或者传统。当权力所有者指定继承人,或是继承人根据某种外显特征证明自己拥有卡里斯玛禀赋时(比如班禅的转世灵童),这一支配形式就滑向了传统型;当没有继承人也没有外显禀赋证明它的卡里斯玛特性时,人们倾向于选举卡里斯玛支配者的随从或者弟子,而多数原则得到贯彻的时候,也就步入了按照法理规则的选举制。
在阅读这几本书之前我对韦伯的学术脉络以及书写风格还不是特别了解。《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虽然读过但早已忘得差不多。阅读时以韦伯的两篇演讲——《学术与政治》开始,读罢备受鼓舞。这本小书也解答了我很多疑惑,有句话说“三十岁前不是左派没有良心,三十岁后还是左派没有脑子”,而他对革命分子的批评让我冷静很多:不要把一种永恒的价值赋予一种事物,因我们永远不能确切预见这件事的后果。
除了《学术与政治》这本书给我的鼓舞,韦伯的其他书籍都让我推进得艰难。他作为一个比较历史——社会学家,字里行间随意丢出的历史知识,都是我需要了解之后的才能有一定定义。他的常识不是我的常识。而韦伯对于中国宗教的分析,引用他第七章的注释“我不可能一一检定诸多备受争议的事实”,因此不必对于阅读外文文献的他过于苛求,而除了一些常识性错误外,韦伯也有很多优秀的论述。
要下笔写东西的时候发现脑子里只有各样乍现的灵光和混乱的思绪,试图论述具体想法,却无法产出系统性的、有逻辑的文字。究其根本是对文本阅读的不够以及不理解。不要过于关注宏大,反而要在细节处下功夫。

【作息锻炼】
十一点左右睡,有时睡得比较晚,起床八点左右。
【趣事】
户外活动比较多,逛了周边的公园。去净月潭公园玩,户外运动令人心情愉悦。
【个人金句】
长风破浪会有时
【自我评价】B
Posted: 2024-03-29 01:04 | 1 楼
anita
级别: dsgsdag


精华: 0
发帖: 6
威望: 6 点
金钱: 60 RMB
注册时间:2023-06-09
最后登录:2024-03-29

 

陈燕梅(九月中至十月末)
阅读书目:
九月中: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自反性现代化》;
十月: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原始社会的犯罪与习俗》;梁漱溟《中国文化的命运》;奈吉尔·巴利《天真的人类学家》;卡尔·波兰尼《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
读书感想:
本次除以上阅读新书外,也回头整理齐美尔《货币哲学》的笔记,每章归纳总结,无异于重读一遍。为方便查阅和理清总体逻辑,我采取了思维导图的形式。以后的读书笔记我都会采取思维导图➕文字笔记的形式。一个有助理清结构和逻辑,另一个则可以锻炼文字能力。
运动作息:
主要是读书集体运动/室内肩颈锻炼,最近锻炼较少。12点休息;有早八七点半起;没早八八点半左右。十月中肩颈不舒服去了医院;十月末感冒病了三四天。
自我评价:B

内容分享:
市场与社会是什么关系?如果望文生义,容易以为市场和社会互不相容,而市场与社会的关系远比简单划分复杂。
在波兰尼的书里市场是嵌入社会中。他开章明义:“我们的主题是:自我调节的市场观念是彻头彻尾的乌托邦。除非消灭社会中的人和自然的实存,否则这样的一种制度将无法长期存在。”(p3)接着在第四章引用马林诺夫斯基对于美拉尼西亚人的研究,指出原始社会中中的经济秩序依靠的是“互惠原则”和“再分配原则”。互惠原则的实现依靠对称性组织;再分配原则则依靠辐辏组织。互惠原则的一个例子是:内陆村民提供蔬菜,渔民则提供鱼,二者结成互惠伙伴。考虑到你伙伴的需要,你需要定期劳作,以便获得交换的食物。关系的介入使交易得到强化。原始的经济并不是经济学想象的的“以物易物”,原始经济交易倾向于将经济体系融入社会关系中去。
如果说在原始部落中,人们市场是嵌入在社会中的,那么19世纪初到20世纪初市场和社会则是不断争夺主导权。“近百年来社会遭受的双向运动:市场的不断扩张以及随之而来的社会反向运动。”(p137)双向运动体现为两种组织原则的行动。一种是经济自由原则,其目标是自我调节市场的形成;另一种是社会保护原则,目标是对人、自然以及生产组织的保护。
劳动力、土地和货币是保护主义的三驾马车。市场调节受损时,社会往往从这三方面进行干预。如果工人、农民以及生产组织的保护运动都失效,人们往往会使用政治干预市场调节。而19世纪文明的崩溃则是由于以上种种保护运动的失效造成的。经历二十世纪的大转型之后,在如今这个复杂社会里,自由问题到底是什么问题呢?一是制度层面的自由;二是道德层面。问题似乎就是二者之间增减的平衡。而道德层面是更为紧要的。自由不应该是特权的附属物,如果强者权利的限制,能够给弱势群体带来更好的保障和自由,那么也就能给整个社会带来公正。这一“强制”举动不应该被斥之为奴役。
Posted: 2024-03-29 01:05 | 2 楼
anita
级别: dsgsdag


精华: 0
发帖: 6
威望: 6 点
金钱: 60 RMB
注册时间:2023-06-09
最后登录:2024-03-29

 

陈燕梅11月读书汇报
【阅读书目】
帕森斯《社会行动的结构》
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
米德《心灵、自我与社会》
【作息情况】
十二点左右睡觉,有早课七点半起;无课八点多起。
【运动情况】
下午抽空散步晒太阳;平时一周两到三次帕梅拉跟练。
【自我评价】A
【读书感想】
适时运动,劳逸结合。运动后睡觉会更舒服。
总结帕森斯思想的时候,在一个名词哪里卡壳了。因为帕森斯的东西总是涉及很多宏大的名词。刚好唐信师兄在外面歇歇,就去请教师兄一些帕森斯的问题。师兄没有解决我的很小的具体的问题,但从总体的层面总结了帕森斯的行动理论。叮嘱我说不用做得太细,不用陷进去。但我回去继续看自己的读书笔记,发现自己疑惑的点在下一页就已经标出来了。而师兄后来又发了一份网上的总结给我,我说这不就是我大纲里的内容吗。有细的笔记,才能产生总体的概括;看得进去才能出得来。如果没有对书的细的笔记,你甚至不能辨别别人分享的东西对错。
【读书分享】
以范式革命视角看帕森斯和米德
因为本月阅读了以上三本书,从帕森斯到米德,这种范式转变的感觉就特别明显。
一、帕森斯
帕森斯在《社会行动的结构》一书开头便问:“现在谁还读斯宾塞?”——有趣的是这句话也用到了他自己身上:“现在谁还读帕森斯”?这句话隐含不仅仅是学科研究潮流的改变,更重要的是范式的变革。我将从范式革命的视角看待社会学从斯宾塞到帕森斯再到米德的转变。
《社会行动的结构》一书中帕森斯通过对马歇尔、帕累托、涂尔干以及韦伯的思想批判,汇聚成了他的“唯意志论的行动理论”。或许在我们心中社会学是一个一统的整体,但欧洲社会学和美国社会学的范式是不太一样的。为何在一个美国人的书里提到的都是欧洲社会学家?帕森斯早年学习生物学,后改学经济学。他是在获得奖学金后才离开美国前往英国伦敦经济学院念书的,在此期间和马林诺夫斯基交往密切,这或许可以解释他理论中功能论的来源。且在1925年前往德国海德堡,韦伯在此地任教生活多年,对此地文化有很大影响。且在1927年以一篇讨论马克思、韦伯和桑巴特等人资本主义概念的博士论文毕业。
帕森斯的个人生命历程可以解释为何他会在这本令其获得哈佛终身教职的书中会选取两位经济学家(马歇尔、帕累托)和两位社会学家(涂尔干、韦伯)进行阐释。而帕森斯此书,不仅仅是列出了一份社会学名家列表,更是对旧社会学范式的否定和新范式的确立。在他之后,社会行动及社会秩序成为社会学研究的经典对象。
除了个人生命历程影响,帕森斯更看重的是他们的理论能汇聚成一个他所谓的“唯意志论的行动理论”。他们身上乍看毫无相似之处,至多都是欧洲人;但帕森斯认为他们都致力于发展出自己的“行动理论”。因此可以将他选择理论家的原因概括为两个:一是个人学术经历;二是探讨唯意志论的行动理论的需要,他表述为:同行动理论有关(选择在思想传统、社会环境和个人性格上尽可能有代表性的人物);其次是人物之间并无直接影响;三是杰出且能较好涵盖理论体系的逻辑结构及分支门类。
帕森斯本人在序言指出“本书是研究社会理论”,接着又说,“这个理论即‘社会行动理论’”。通过探讨马歇尔、帕累托、涂尔干和韦伯的著作来找出一个理论发展的始末。帕森斯认为马歇尔、帕累托和涂尔干是从实证主义传统中产生的唯意志行动理论;韦伯则是从唯心主义传统产生的唯意志论的实证主义理论。
他指出了这两种出发点导致的弊端:功利主义(极端理性主义的实证主义)强调情景的给定性,认为在功利主义倾向下,社会是一个“人与人之间的全面战争”,不存在社会秩序的可能性。极端反智主义的实证主义强调环境或遗传机制决定性的影响。帕森斯的“唯意志论的行动论”较好地弥补了过往行动理论对人的自主性以及行动规范性忽略的问题。并且他的行动理论是与秩序理论联系在一起的。
1、    帕森斯的“唯意志论的行动理论”:
行动体系的基本的单位叫单位行动,一项行动包含:行动者;目的;处境,处境可分为不可控制的“行动条件”和可控制的“行动手段”。图为帕森斯唯意志论的行动理论。
前面提到,帕森斯认为马歇尔、帕累托、涂尔干是从实证主义产生的唯意志理论。那么实证主义又是什么呢?对此他没有给予定义,但给出了范围:实证主义有两个极端,一个是理性主义/功利主义,另一个是反智主义。功利主义的代表思想有霍布斯和洛克的秩序论、马尔萨斯的功利主义以及马克思的阶级学说。激进反智主义则有如达尔文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以及行为主义。他试图探讨从实证主义出发的的唯意志论的行动体系为何失败,以及实证主义的行动理论有和可取之处。
2、    实证主义的失败
本部分是对马歇尔、帕累托及涂尔干行动理论的批评。功利主义中心原则是以对个人需要和欲望的合理追求来解释行为,有目的论特点。
马歇尔的经济学具有强烈的经验主义倾向和功利主义倾向。其研究包涵两部分:关于财富的研究和关于人的研究。前者是效用理论,功利主义倾向明显,基本假设是个人在是手段与目的相适应时具有合理性。后者与关于财富的研究紧密结合,个人主义的社会中,共同价值在经验上也很重要。
马歇尔否定传统的经济人假说,经济学家普遍将利己主义作为人类行动的目的。而马歇尔的效用理论中,并没有利己主义动机的含义。他的效用只涉及满足目标的手段而不涉及终极目标(利己/利他)。马歇尔将利己主义与行动的合理性区分得很清楚。他考虑过心理动机对行动的影响,但没有将其作为最终解释。他的行动理论考虑到了社会因素,如生物和环境,他认为这些因素都受到了经济力量的影响。可以看出其理论依然是经济学帝国主义,社会因素在里面只占一小部分。
帕累托认为规范构成了行动中的一个结构成分,但还有一些必须被加以克服的阻碍和压力。环境和遗传属于非规范因素。逻辑行动是行动体系中具有结构意义的成分,并且是以手段——目的逻辑为特征的,和行动连系在一起的理论是逻辑——实验理论。非逻辑行动以遗传和环境作为终极条件和手段,帕累托认为这是物质和谬误产生的根源,因此是非逻辑因素。但是帕累托的合理性在面对价值时无从解释,如宗教信仰。价值在他的逻辑——非逻辑二元结构里面是没有位置的。
帕累托在帕森斯构造的行动理论中起很大作用,帕森斯完全是按照他的程序,探索出唯意志论的行动体系结构的轮廓。从逻辑——非逻辑区分出发,向两个方向构建起行动体系的轮廓:方向一中,处境和非规范因素占重要地位;方向二中,目的和作为目的基础的情感占重要位置。其次,在此基础上,将探讨行动体系中各个单位行动间的关系。
涂尔干不是批判经济学方面的功利主义,他一般又经验地批判功利主义。通过排除法,提出在环境和遗传之外的第三个实在:社会实在。目的不仅是个人的,同时也是社会的。将宗教看作是社会实在的象征,后期转向唯心主义。
实证主义立场和功利主义立场都不是有关行动的理论科学的坚实的方法论基础。在崩溃的废墟上要建立起什么?唯心主义或唯意志论的行动主义。唯心主义和唯意志论的行动主义有什么么区别

3、    唯心主义
对韦伯的批评
帕森斯指出,韦伯的宗教比较并不是一般的比较宗教学,而是明确对现代资本主义的研究。
韦伯成功把相对性分析引入方法论中,免于陷入经验主义的绝对论,也证明了科学有一定的客观性。并指出在科学的相对性成分中,对行动分析最重要的是价值成分。而唯意志论的行动理论在两者之间搭了一座桥,使得博采众长成为可能


范式革命:
库恩的“范式革命”是对流行的波普尔“假设——证伪”这一科学演变模式的反驳。库恩认为科学革命不仅存在,而在有一种结构。常规科学——解谜题——范式—— 反常——危机——革命。范式是指一些得到公认的科学成就,他们在一段时间内为某个研究者共同体提供了典型的问题和解答。且革命前后的常规科学传统之间具有不可公度性:1.标准的不可公度性;2.概念、操作等的不可公度性;3.范式转换不可能是在逻辑和中性经验的推动下逐步完成,范式转变要么一起发生,要么不发生。————范式变革不是简单教科书的人名转换,而是涉及各方权力的斗争。主流的范式往往是一种学术霸权。

二、米德
1、从帕森斯到米德(范式的转变)1936
心灵
米德的“象征互动论”是对帕森斯大一统的行动理论的反驳。认为他的行动理论中的“规范”和“价值”是太笼统的。价值不是给予的,给好的。价值和规范需要每个人在具体的情景中去诠释和探索。
而每个人是如何参与到社会中的呢?人不是生来便具有心灵和自我的。心灵与自我本质上是社会的产物,是人类经验的社会性的产物或现象,作为经验基础的生理机制对心灵和自我的发展是必不可少的。(p2)米德强调姿态和表意符号在交往中的作用。当姿态能在双方之间引起相同反应的时候,姿态便是表意符号。然而狗狗在攻击的时候的动作,却不是一种表意符号,仅仅是一种“刺激——反应”。
心灵本身又是什么呢?将人类动物反思的智能视为心灵特征。动物的储藏行为更多处于本性,并不是说它会预见,人的未雨绸缪是根据对未来情景的想象决定行动。
人看见熊的足印,足印这个符号等于熊,人们保留足印与熊的关系。根据自己的目的选择追捕/逃跑。人保留符号和事物的关系,人是在借助符号进行思考。

自我是如何产生的
米德论述了自我作为一个对象所产生的社会条件:1.语言;2.玩耍;3.游戏。             
语言是自我发展过程所必不可少的。我们采取他人对我们的态度,自我是这样成为身体的对象的。“交流”便是使得自我和有机体成为自己对象的机制。
自我不同于生物体本身的特质,自我是逐步发展的,是在与社会经验与活动的过程中产生的。低等动物没有自我。自我的特征:自我是自身的一个对象。“自我”self是反身词,表示既可以是主体也可以是客体的事物。“自我,作为可成为他自身对象的自我,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结构,并且产生于社会经验。”(p159)
玩耍:玩耍中,儿童必须采取所有其他参与者的态度。如玩棒球人的动作受他人动作态度的影响;游戏里儿童则是特定的扮演某个角色。
泛化的他人:有组织的共同体或社会群体,使该个体的自我获得统一,可以称它为“泛化的他人”。(p175)构成有组织的自我,是对群体共有态度的组织。
Posted: 2024-03-29 01:06 | 3 楼
anita
级别: dsgsdag


精华: 0
发帖: 6
威望: 6 点
金钱: 60 RMB
注册时间:2023-06-09
最后登录:2024-03-29

 

读书总结
(2023.12中旬——2024.01中旬)
【阅读书目】
戈夫曼《污名》《日常生活的自我呈现》《精神病院》
库利《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
【运动作息】
室内有氧运动,三到四次一周。天气冷壮了些(:
最近天冷会晚些起来,但也会在晚上待久一点,时间上没有恪守8107。但有自主性,不耽误阅读。
【读书总结】
社会自我的诞生
“人们彼此都是一面镜子,映照着对方。”
——查尔斯·库利
社会学对“自我”这个问题的认识也经历了从关注生物自我、心理自我到社会自我的变化。在早期的社会学理论中,自我被视为一个个体内部的心理实体,主要关注个体内部的心理过程和个体的个性特征。这种观点将自我理解为一个独立于社会环境之外的存在,强调个体内部的心理状态和个人发展的因素。然而,随着社会学的发展,研究者们开始关注社会环境对个体自我形成的影响,逐渐转向对社会自我的研究。
1、    库利
库利在1902年出版了《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一书,在这本书里,他提出了另一个概念“镜中我”。这一概念对于社会学中“自我”概念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查尔斯·库利的镜中我理论是社会建构主义的一个重要理论,它对于理解个体的自我形成和身份建构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该理论强调了个体自我意识的社会性和相对性,认为个体的自我认知和身份认同是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社会环境的反馈而形成的。
根据库利的理论,个体在社会互动中通过观察他人对自己的反应来认识自己的形象和身份。这个观察过程类似于一个镜子,通过反映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和期望,个体可以获得对自己的认知。个体通过这个“镜子”来观察自己,并根据他人的反馈来调整和发展自己的自我认知。这个过程是动态的,个体会根据不同的社会环境和互动情境来调整自己的形象和身份。
库利的理论强调了社会互动对个体自我意识的影响,个体的自我认知和身份认同并非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社会环境的反馈不断塑造和发展的。个体在社会互动中扮演不同的角色,通过观察他人的反应和评价来理解自己在不同角色中的形象和身份。这种社会互动和反馈的过程是个体形成自我意识和身份认同的重要机制。
2、    米德
乔治·米德是20世纪早期美国社会心理学和符号互动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被认为是一个述而不作的学者,他的一些重要观点是通过学生记录他的讲座整理而成的。他的著作《心灵、自我与社会》一书也是由他的学生在他去世后整理编撰而成,并于1934年出版。
米德提出了自我形成的理论,强调了个体自我认知是受到社会互动和社会环境的影响而形成的。他认为,个体在社会互动中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角色扮演来理解自己和他人。个体通过模仿他人的行为和角色来形成对自己的认知,并通过他人的反馈来调整和发展自己的自我。米德一定程度上受到库利的影响。
米德还强调了语言和符号的重要性,认为个体通过使用符号来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角色,进而塑造和表达自己的自我。米德认为个体的自我形成受到三个社会条件的影响:语言、玩耍和游戏。语言是个体与他人进行交流和理解的重要工具,玩耍是个体在自我形成过程中的重要阶段,通过模仿他人的行为和角色扮演,个体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构建自己的自我。玩耍可能是扮演一些比较简单的角色,而游戏是个体在更复杂社会互动中的参与。通过参与游戏,个体能够掌握扮演不同角色的技巧和知识。
在充分参与玩耍和游戏的过程中,个体逐渐形成了对“泛化的他人”的认知。这意味着个体能够理解和扮演不同角色,并具备了理解他人的观点和行为的能力。通过掌握扮演不同角色的技巧和诀窍,个体能够更好地理解和适应社会互动的要求,进而形成了自我认知。
3、    戈夫曼
戈夫曼则是比他们都要小一辈的学者,他1922年出生,深受米德、库利、布鲁默等符号互动论学者的影响。他的第一部著作是根据在设德兰岛的调研以及其他资料写就的《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在书中他使用拟剧理论对人们互动行为进行分析。戈夫曼认为社会互动是一种戏剧性的表演,个体在其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他将社会互动比作舞台剧,个体则是演员。个体通过表演和呈现自己的角色,以达到特定的目的和满足社会期望。这种表演不仅限于舞台上的剧场,而是贯穿于日常生活中的各个场景。
戈夫曼特别关注个体在互动过程中如何管理和维护自己的“自我”。他认为个体的自我是一种社会建构,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观察来形成。个体的自我呈现是基于社会规范和期望的,而非固定不变的。个体通过自我呈现的方式和手段来塑造他们希望他人看到的形象,并通过这种形象来实现个人目标和满足社会需求。
Posted: 2024-03-29 01:08 | 4 楼
anita
级别: dsgsdag


精华: 0
发帖: 6
威望: 6 点
金钱: 60 RMB
注册时间:2023-06-09
最后登录:2024-03-29

 

陈燕梅读书总结
【书单】
默顿《社会理论和社会结构》
默顿《十七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
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
鲍曼《现代性与大屠杀》
【作息】
常规晚上12点睡,八点起。会定闹钟督促自己起来,中午午睡。作息比较规律。有时候会失眠,尝试多种助眠方式。
【运动】
帕梅拉跟练,期待天气好和大家玩。
【自我评价】A-
【读书心得】
这次选的书仍是过渡时期的。因为过渡时期的大家很多,书也很零散。所以本次读的书也有些杂,但杂的同时他们之间也是有关联的。美国的社会学逃不过帕森斯,而谈及帕森斯又避免不了默顿——他是帕森斯培养下刺向自己的利刃。默顿的两本书承接我对于美国社会学研究转型的兴趣,但在阅读完曼海姆的《意识形态和乌托邦》后,我比较想分享曼海姆和默顿对于知识社会学的论述。
《知识的客观性如何可能》
卡尔·曼海姆的《意识形态与乌托邦》这本书让我很头疼,因而它也是我这次分享的重点。这本书实在过于抽象,有些地方我看了很多遍。
《意识形态与乌托邦》——题目的两个短语看上去政治意味十足,但是书尝试探寻知识的客观性问题,曼海姆认为知识的客观性或者说“真理”只有通过知识社会学的这一方法才能获得。“意识形态”和“乌托邦”是两种常见的导致我们产生偏见的看待世界的方式。
意识形态有两种概念,一个是特殊概念,另一个是总体概念。特殊概念的意识形态是指“对方的观点或者陈述是对某一状况的有意或无意的伪装”,不管这种欺骗是自欺还是欺人,带有一种道德上的贬低意味;他的总体概念则是指“某一时代的历史——社会集团的整体思维结构和特征组成”,这时的意识形态则是一种中性的表达。在马克思哪里,意识形态的特殊概念和总体概念是不区分的,他将二者融合在一起,表现为他的阶级理论。他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认为同一阶级的人共享着相同的观点和思维。并且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是不可调和的,并且用“意识形态”这一方法来分析敌人。
在曼海姆这里,他将意识形态的总体概念和特殊概念区分开来。在他这里知识社会学约等于意识形态的总体概念。意识形态是如何与知识社会学挂钩的?首先是意识形态特殊概念到总体概念转变:我们对于敌对集团会有一种天真的不信任感,这时便产生一种意识形态的特殊概念,但这时这种感觉仍然是心理层面的;当这种特殊概念增加意识的哲学、历史的视角以及历史——社会进程后,便会产生一种意识形态的总体概念。当意识形态的总体一般性概念产生时,它便演变成了知识社会学。通俗点说就是我们不再是因为对方是敌对集团的人就怀疑对方是否是自欺或者欺人,我们了解他身处的历史和社会结构,理解对方观点产生的必然性,再对他的言论客观性做判断;更重要的是我们也对自己使用意识形态这一分析工具:我们的思想也是为社会所决定的,其中的那些是没有利益约束的、客观的知识呢?
乌托邦是一种与所处现状不一样的思想,并且具有超越现实秩序的革命倾向。乌托邦有四种思想:一是再浸礼教徒狂热的千禧主义;二是自由主义——人道主义的思想;三是保守主义的乌托邦;四是社会主义的——共产主义乌托邦思想。千禧主义和自由主义以及社会主义都将美好世界设在未来。而社会主义乌托邦倾向于将其他乌托邦思想指责为“意识形态”然而他从未将矛头指向自己。而保守主义乌托邦思想将此时此地奉为至高无上的神圣之境。这四种乌托邦思想是具有阶段之分的,但每种思想获得至高权力之后,都会逐渐趋于保守。从这个意义上,乌托邦思想已经从各个方面趋于消亡。
知识社会学要区分有意的欺骗和观察片面性。这里有意的欺骗即指指特殊的意识形态(自欺和欺人)。观察片面性才是知识社会学需要关注的,知识社会学仅在结构学或认识论的层次上检验观察片面性,也就是说知识社会学考察的是总体社会结构。认为不同客体在社会发展中呈现不同方面,每一种不同视角捕捉到的方面都是不同的。试图通过一种“求同存异”的方法达到共同对话的目的。
在默顿的《社会理论与社会结构》一书中,他阐述了知识社会学一般的问题。并对马克思、舍勒和曼海姆等人的知识社会学进行点评。但他其实没有在“知识社会学”这里进行创新的阐述,但他的论述无疑让我对知识社会学的理解更加容易起来。他比较有趣的是他将美国的大众传播学与产于欧陆的知识社会学做比较,认为二者都是关于社会结构与信息传递的科学。但二者的问题选择和对资料与事实的看法以及研究方法等都不一样。比如德国传统喜欢采用历史资料,而美国偏重采用当下的资料;德国不重视方法的阐述,并且认为那是对严肃问题的玷污,而美国的传播社会学则发展出了多种多样的调查方法。他认为二者能够互相取长补短,杂交成为一个强有力的新学科。

【读书感受】可能阅读就是“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颗巧克力是什么”。比如我在阅读曼海姆《意识形态和乌托邦》以及默顿的《社会理论与社会结构》之前,是不知道他俩都对知识社会学进行论述了的。当你发现这两颗巧克力是同样口味的时候,是非常惊喜的。希望大家都能从阅读中获得喜悦。
Posted: 2024-03-29 01:09 | 5 楼
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
三农中国读书论坛 » 西农四为读书会

Total 0.225802(s) query 4, Time now is:11-30 02:59, Gzip disabled
Powered by PHPWind v6.0 Certificate Code © 2003-07 PHPWind.com Corpo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