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主题: 江龙梅读书报告(更新至24年12月) 打印 | 加为IE收藏 | 复制链接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江龙梅
级别: 新手上路


精华: 0
发帖: 4
威望: 4 点
金钱: 40 RMB
注册时间:2023-04-24
最后登录:2025-01-08

 江龙梅读书报告(更新至24年12月)

2024年7月、8月
【书单】
《自杀论》《社会分工论》《社会学方法的准则》
《学术与政治》《社会学的基本概念》《社会科学方法论》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在读)
【读书总结】
  在《自杀论》中,涂尔干运用统计对自杀现象进行研究,是社会学理论和经验研究相结合的典范。通过研究社会中的自杀现象,他认为自杀是社会中出现的一种常见的社会事实和社会现象,总结出自杀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社会性的。他将自杀分为利己型自杀、利他性自杀、失范型自杀和宿命型自杀。并由失范性自杀是社会快速发展转型过程中出现的最为常见的自杀(社会的混乱和无序),而这种社会状态是由道德失范所造成的,提出道德在社会中发挥的作用是必不可少和不可替代的,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比法律规范更加重要。
  在《社会分工论》中,涂尔干在第一卷中论证了劳动分工带来有机团结。劳动分工的最大作用,并不在于功能以这种分化方式提高了生产率,而在于这些功能彼此紧密的结合。分工的作用不仅限于改变和完善现有的社会,而是使社会成为可能,没有这些功能,社会就不可能存在。在观点的论证过程当中,涂尔干不止一次通过举例如婚姻团结,通过观点对比,比如驳斥前人的观点——人对幸福的需要和追求促进了劳动分工的发展。而涂尔干认为幸福是难以衡量的,且劳动分工带来的痛苦似乎比幸福还要多,文明社会中的失范现象为这一判断提供了有力证据,他同样反对将社会演进归因于个人能动性和生物因素,认为社会和个人所经历的各种变化是社会环境不断变化的结果。
  《社会学方法的准则》是一部方法论型的著作,反映了社会学学科独立的必要性。作者确定了独立研究对象——社会事实,从序言开始,涂尔干就极力说明什么是社会事实——一切行为方式不论它是固定的还是不固定的,凡是能从外部给予个人以约束的,或者换一句话说,普遍存在于该社会各处,并具有其固有存在的,不管其在个人身上的表现如何,都叫做社会事实。他提出观察社会事实的准则,即把社会事实当做物来考察。在区分正常现象和病态现象的准则中,体现了涂尔干贯穿始终的比较思想,普通相对于特殊,健康相对于特殊,从而得到结论。在划分社会类型准则中,强调必须确定社会种,并且社会类型一经确定,内部会同化。当我们解释一种社会现象时,必须分别研究产生该现象的原因及其具有的功能(因果和功能分析并存),并且先研究原因,再研究功能。关于求证,涂尔干认为由于社会事实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密尔提出的共变法是社会学研究的最好手段。
  《学术与政治》使得韦伯颇有“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文人英雄气质,强调理性、强调学术的价值,而将学术处于时代命题中,高度的官僚体系机械性十分明显,所以尽管卡里斯马型统治在一定程度上是非理性的,那是因为任何权利都必须具有合理性的基础,这样才是良性的,这一点往往是从统治政绩或者说成果甚至说民众的评价来反映的。
  《社会学的基本概念》中,韦伯多次强调明确概念边界的重要性,这在我们的日常阅读中就能很好地体现。社会学也同样期待确证。也即明确的理解具有的特征或是理性且合乎逻辑的,亦或是可设身处地领会的。也就是我们能理解能接受能证明的“真理”,类似于数学语言中不可推翻可被证明的公理,或者根据我们能够理解他的逻辑,知道他想表达的是什么。因此,“理解”社会学的方法是“理性主义的”。同时本书也对社会行动的类型进行了建构(目的理性、价值理性、传统和情感)、各种社会关系形式的概念定义与说明,如共同体和结合体,开放和封闭关系等,较为全面。
  韦伯的《社会科学方法论》首要任务就是对区别于自然科学的社会科学的说明和规定。自然主义称人们一再认为,文化科学中决定性的标志可能也在于某些因果合乎规律的重复,韦伯则认为这种这样的规律只能偶尔发挥词典的作用,社会文化生活不能凭借规律推演出来,凭借这样的规律也无法全面认识社会文化个体。价值无涉又称价值中立,是由韦伯提出来的。价值中立原则有两个含义:①一旦社会科学家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念选定了研究课题,他就必须停止使用自己的或他人的价值观念,遵从他所发现的资料的指引。无论研究的结果对他有利或是不利,他不能把自己的价值观念强加于资料;也就是说,他必须严格地以客观和中立的态度来从事研究,目的是保证研究的客观性和科学性;②要区分“事实领域”和“价值领域”。科学家可以估量行为的可能后果,但不能做出价值判断。一个是研究者和学术人应该是什么样的,在我阅读为数不多的这几本书中,他已反复陈述。
[ 此贴被江龙梅在2025-01-04 16:23重新编辑 ]
——努力成为社会人
Posted: 2024-11-27 09:43 | [楼 主]
江龙梅
级别: 新手上路


精华: 0
发帖: 4
威望: 4 点
金钱: 40 RMB
注册时间:2023-04-24
最后登录:2025-01-08

 江龙梅读书报告

2024年9月
【书单】
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乱伦禁忌及其起源》《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
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卡尔·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在读
【读书总结】
  在过去的一个月中,我阅读了涂尔干的《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乱伦禁忌及其起源》《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以及卡尔·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一卷。
涂尔干在《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一书中,和《社会学方法的准则》一脉相承,更像是用宗教问题论述社会事实,这本书使用了大量的人类学材料,从图腾制度出发讨论了宗教生活构成的基本原理和一些基本观点。在涂尔干看来,社会一旦形成,将反作用于人,使人精神状态发生重大变化的力,促使人将其以宗教的形式表达出来。人在集体中达到了1+1>2的效果,超脱了自身,而这种超脱性构成了宗教。其对宗教的定义提到宗教是一种既与众不同、又不可冒犯的神圣事物有关的信仰和仪轨所组成的统一体系,这些信仰和仪轨将左右信奉他们的人结合在一个被称之为“教会”的道德共同体之内。这充分体现了宗教观念和教会观念对于宗教集体性的充实。不管宗教生活以什么样的形式出现,目的都是为了使人提升自己,超越自我。此外,涂尔干试图用社会决定论来构建道德个体主义,也是非常符合其社会唯实论的基本立场。
  一提到乱伦,我们明确知道这是有违常理的事,那么我们为什么会反对乱伦呢,从何起源呢?涂尔干给出了他的答案是原始人对同一氏族成员之间的性禁忌和他们对血的敬畏有关。原始人视血液为神圣之物——血液是生命,是肉身之灵魂,氏族图腾之神就栖身于血液之中,图腾作为神就栖息在血液中,沾染上血的物品必须经过隔离,否则氏族成员将会遭受灭顶之灾。当女性的经期与这种神秘力量相联时,禁忌与隔离也就牵连到女性身上,以此,同一氏族的男性与女性不得随意交往,性关系更被视为最大的禁忌。所有宗教基础中都存在的“塔布”,塔布是一整套仪式禁忌,其目的在于阻止和某个事物或某个范畴的事物之间的任何接触,以避免某种巫术传染所造成的危险后果,外婚制也是一种塔布,防范同一氏族男女之间的性亲近,而有关这种禁忌的惩罚,有时是社会的介入,有时自然降到有罪者头上,这一种情况尤其体现了作为外婚制基础的那些情感的宗教性。所以,外婚制很可能是由某种宗教特性引起的,两性中的一性被加上了这种宗教特性的印记,使另一性别的人感到畏惧,从而造成了两性的隔绝。外族的女性跟本族的图腾之神无关,她们的血液不带有本族人视为神圣的力量,所以迎娶外族的女性是合法的,这就是乱伦禁忌的起源。
  在《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一书中,涂尔干先提到了道德规范。他将规范分为两种,第一种类型适于所有相似的人,这种普遍的道德规范也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每个人与其自身的关系,也就是说那些被称之为“个体”道德准则的规范;一类是除了特定的族群之外,我们与其他民族之间的关系。上述两类规范为我们规定的义务,皆来源于我们天生的人性。另一种是并不建立在我们一般意义上的天生的人性基础之上的规范,也包括家庭义务、公民义务和职业伦理,它们随着道德实践者的不同而有着不同的变化。涂尔干认为,存在多少种不同的天职,就会存在多少种不同的道德形式。就是说,每一种职业群体都会有完全适用于本群体而并不适应于其他群体的道德规范,各个职业群体的职业伦理甚至有可能相互冲突。职业伦理需要放在职业法团中去说,相同职业的个体集合在一起,形成职业规范。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法团样态都是不同的。传统法团不足以应对工业社会的快速发展,全新的法团需要被建立起来以应对时代的发展,与国家建立紧密的联系。说到法团与国家,那么个人也需要被关注起来,涂尔干反对康德等的“极端个人主义”,指出个人应当保有公民道德,也即融入国家,实现国家和社会高于且有益于个人的集体目标。只有这样,个人借助职业群体才能够避免工具化和边缘化,团体拥有独立的地位,代表共同利益。至于财产权和契约权,则是社会性的产物,私有财产不可侵犯,涂尔干将其与宗教性进行了关联,指出被占有物是圣物的一种特殊类型神圣不可侵犯。财产权和契约权都强调权利与义务,核心还是论证道德的生存状态,公正还是仁爱,法律带来的公平似乎更加符合集体的情感。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讲的是问题,第二部分讲的是实践伦理观,第二部分实际是对第一部分的回应。主要探讨宗教力量在资本主义精神的性质确定以及其在全世界范围内扩散传播的过程中,是否起到了作用、起到了多大的作用,以及资本主义文化中的哪些具体方面可以追溯到宗教力量的影响。鉴于物质基础、社会和政治的组织形式以及宗教改革时期盛行的观念三者之间复杂混乱,书中只好通过研究各种形式的宗教信仰与实际的伦理道德之间是否存在相互关系,在哪些方面存在相互关系。在资本主义兴盛地区比如荷兰、英国、美国,都是新教为主的国家,而其他国家似乎发展较弱,想要寻求资本主义发展的逻辑,就要关注天职观念下人的理性行为,天职观对于人的价值观也就是所谓伦理的塑造。每个人为了尽天职,会自觉选择禁欲的生活,追求效率,积累财富。韦伯并不是说因为有了新教伦理就产生了资本主义,而是宗教教义发展出来的价值观被人们内化后对行为产生导向,滋养了资本主义精神,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不过,资本的原始积累是血腥而残酷的,资本家也是求利而冷酷的,对于工人们来说,资本难逃压迫与奴役的本色,所以资本主义精神按照禁欲来说是理性的,而好像资本家就是因为节欲而成为资本家,这和马克思说的截然不同。
[ 此贴被江龙梅在2025-01-04 16:24重新编辑 ]
——努力成为社会人
Posted: 2024-11-27 10:00 | 1 楼
江龙梅
级别: 新手上路


精华: 0
发帖: 4
威望: 4 点
金钱: 40 RMB
注册时间:2023-04-24
最后登录:2025-01-08

 江龙梅读书报告

2024年10月
【书单】
韦伯《经济行动与社会团体》
卡尔·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
菲佛、萨兰基克《组织的外部控制:对组织资源依赖的分析》
林耀华《金翼》
在读:《社会学的想象力》
【读书总结】
  韦伯认为经济行动并非简单的物质交换或金钱交易,而是行动者依其主观意义,将行动指向以效用形式来满足其需求的行为,不仅涉及物质层面,更涉及行动者的主观意愿和目的。他还进一步区分了理性的经济行动和非理性的经济行动,这样的目的性更加体现了行动背后的复杂性。韦伯通过对法秩序和共同体两部分进行阐述,揭示了社会团体在经济行动中的重要作用。社会团体不仅为经济行动提供了必要的支持和保障,还通过内部的规范和约束,维护了秩序的稳定和公正。同时,社会团体也促进了经济行动的创新和发展,为经济社会的进步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形式理性主要表现为可计算性,即经济行动是否可以进行精确的计量和预测。实质理性更多地关注经济行动的目的和结果是否符合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这本书里面的概念涉猎甚广,且较为抽象。
  《资本论》中马克思从分析商品开始,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商品作为财富的一部分,成为衡量财富积累和数量的主要标准。作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单位,几乎一切物品都被转化为商品。而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生产该商品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种劳动价值也决定了商品的交换价值。他进一步指出劳动力成为用来获取剩余价值的工具,探讨了剩余价值理论,指出资本主义经济的核心问题在于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实现。他揭示了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剩余劳动创造剩余价值的过程,从而获取利润的机制。一方面,劳动力被转化为商品是生产剩余价值的前提。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过程中,工人是非生产性生产资料的一部分,经常受到资本家的剥削和压迫。工人通过出卖自己的劳动能力,获得生存所需的工资。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劳动力是独一无二的。另一方面,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成为资本获取剩余价值的工具。通过使用资本主义机器,人作为资本的工具不仅被边缘化,而且成为机器操纵的对象和满足资本欲望的工具。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导致了阶级对立和严重的社会不平等,剥削和压迫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特征。矛盾一经形成不可逆转,资本主义必将被社会主义取代。
  《组织的外部控制》这本书是因为组织社会学这门课硬着头皮看的,因为是翻译本,加上里面有一些例子很老了,不是很好读,不过里面的具体内容相对来说还是很好的,简单来说就是组织对外部资源有依赖,外部组织就对组织的决策具有一定的影响。这些内容对于理解组织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提高组织的适应能力和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金翼》作为一个家族的生命史,十分经典,我印象较深的就是土地的重要性,土地是农民的衣食之源,是农民获取收入的重要来源。农民通过耕种土地,获得农产品,进而满足自身及家庭的基本生活需求。土地不仅是农民的物质基础,更是其精神寄托。农民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基于土地关系形成了村落观念和社区认同。土地为农民提供了生产生活合作、亲密关系、安全和归属等功能,使农民在生产生活中形成了紧密的社会联系。农业生产作为经济基础,支撑了村庄的日常生活和商业活动;而商业活动则促进了商品交换和社会分工,进一步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些经济活动不仅影响了村民的物质生活,也塑造了他们的社会关系和身份认同。
[ 此贴被江龙梅在2025-01-04 16:24重新编辑 ]
——努力成为社会人
Posted: 2024-11-27 10:02 | 2 楼
江龙梅
级别: 新手上路


精华: 0
发帖: 4
威望: 4 点
金钱: 40 RMB
注册时间:2023-04-24
最后登录:2025-01-08

 江龙梅读书报告

2024年11月、12月
【书单】
米尔斯《社会学的想象力》完结
韦伯《支配社会学》
格尔茨《地方性知识》
杨华、雷望红《县乡的孩子们》
黄灯《我的二本学生》
布朗《人满为患》、哈瑞·丹特《人口峭壁》
教科书: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
在读:齐美尔《金钱、性别、现代生活》
【读书总结】
  米尔斯将社会学的想象力视为一种心智品质,有助于人们把握世事进展、发展理性,了解自身所处的环境,进而产生深入思考。一个社会学家应当如何想象,哪些努力推动着社会学想象力的发展,通过整理和思考,我得到了几点结论:①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社会学的想象力使人们能够将个人的困扰与社会结构中的公共议题相联系,从而深入理解个人问题与社会结构之间的联系。把握历史,把握人生,也把握两者在社会中的关联。要拥有超出个人情境的眼光,清醒认识社会结构的变迁。②批判宏大理论与抽象经验主义:米尔斯批判了当时社会学界中过于抽象的理论建构(如宏大理论)和过分依赖经验数据的研究方法(如抽象经验主义),脱离社会研究本身而将关注点更放在所谓的“科学方法”上,认为它们缺乏对真实问题的坚实把握。宏观理论只是年轻学人需要读通的东西,抽象经验主义只是研究中的有用的附属,他主张社会学研究应该更加关注历史维度和社会心理,以实现对社会的深入批判。③批判实用主义取向:米尔斯认为实用主义过分强调经验调查的重要性,往往忽视了理论框架的构建和深层次原因的探索。研究者会在自己的研究中暗示一些道德与政治上的决策,这使得研究结果可能受到个人或集团利益的影响。在科层制化的学术环境中,研究者可能受到权力结构和学术声望的影响,从而压制了社会学的想象力。社会科学研究应该超越实用主义的局限,探索社会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和理论框架。④社会学家必须承担时代的文化责任,发挥相应的公共职能。他反对为学术而学术、为审美而审美的研究理念,主张社会学研究应该基于研究者自身的体验,以实现个人经历与社会变迁的结合。(社会科学研究应该注重人的多样性,关注不同个体在社会中的独特经历和命运。社会科学家应该保持独立自主的政治角色,将个人困扰转化为公共议题,并探讨这些议题对个体的意义。)
  韦伯定义权力的概念,即将个人意志加诸他人行动的可能性,支配则是权力的一种表现形式,意味着支配者所明示的意志用来影响被支配者的行动,并实际上对被支配者的行动产生了影响,分析了支配的妥当性或正当性的来源,可以基于合理的规章制度、传统的神圣性或卡里斯马的信仰。官僚制具有明确的权限划分、层级制、职务运作以档案为基础等特点,其整体地位因其以非人格化的目的为导向而具有职务忠诚义务的性格。家父长制支配基于严格的、个人性的恭顺关系,而家产制支配则是通过将权力分散给家中年轻男子和其他依附者的方式来实现的。卡理斯玛支配依赖于具有超凡禀赋的领袖人物。卡理斯玛支配既能解释封建等级制的某些特征,又蕴含着向民主制的演变。政治支配主要指的是以政治权力为主导的支配形式,它依赖于政治权威和法制规则来确立和维护。在政治支配中,支配者通过行使政治权力来影响和控制被支配者的行为,以实现其政治目标和利益。这种支配类型通常与国家的政治体制、政府机构、法律制度等密切相关。教权支配则是以宗教权力为主导的支配形式。它主要依赖于宗教权威、教义和仪式来确立和维护。在教权支配中,宗教领袖或教会机构通过掌握和行使宗教权力来控制信徒的思想和行为,以实现其宗教目标和利益。这种支配类型通常与宗教组织、教义体系、宗教仪式等密切相关。二者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宗教和政治往往密不可分,宗教权力时常渗透进政治领域,政治权力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塑造宗教的发展轨迹和教权支配的形态。现代政治体制和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使得政治支配更加规范化、法制化;宗教多元化和世俗化趋势的加强也使得教权支配逐渐失去其传统的权威性和影响力。
  格尔茨的《地方性知识》与普世性知识求“同”的本质不同,本质在于求“异”。它强调各种文化的特殊性和差异性,注重通过田野调查和个案研究来揭示和解释不同的文化现象。格尔茨通过“深度描写”的方法(这个概念他在《文化的解释》一书中也进行了叙述)对地方性知识进行了深入的阐释。他认为人类学家的工作应该像文学批评家那样专注于文本分析和意义诠释。文化文本(如仪式、典礼等活动以及人类的一般行为)都可以作为意义的载体来解释。他强调从“文化持有者的内部眼界”出发来理解文化现象,求索“经验相近”的意图。但他也并不是让大家都去接受“文化持有者的内部眼界”,而是通过“深描”展示和研究他们的语言、行为,理解他们的生活和信仰等,“深描”在比较文化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格尔茨将文化定义为“体现在符号意义中的结构”,虽然较容易从宏观层面上去操作,但是可能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不同的研究者可能对同一符号有不同的解释和理解,可能导致对文化现象的解释存在偏差或争议。文化现象不仅仅是符号的表达和传递,还受到社会、历史、政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过分强调符号的建构性可能忽视了这些客观因素对文化现象的影响和制约。过分强调文化的多样性和特殊性可能导致文化相对主义的极端化,可能会表现为对不同文化的盲目崇拜或排斥,忽视了文化之间的共性和普遍规律。
  谈到城乡融合,县域是重要的切入点。《县乡的孩子们》是一部关于县域教育调查研究的著作,主题发掘广泛,对于县域教育研究而言,开挖主题比深入研究一个主题更有意义。本书以提出问题为主、以解决问题为辅。中国教育研究缺的不是经验,而是发现经验、获取经验的眼光和勇气,也就是需要迈向田野。里面的主题涉及县域教育的民生性属性,县中衰落,差异化分班,“乡校模式”,撤点并校,校园欺凌,网络诱惑,青少年抑郁,陪读妈妈,家委会,家校关系,“双减”,职教困境,人本教育,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班级管理,寄宿制问题等等,可读性很强,非常有利于研究兴趣的找寻和培养。1月3日,陕西教育做了一个深度报道,记者邀请了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长聘副教授林小英等人,林小英教授言辞比较直接,说到激励基层教师专业成长的建议,连呼三个“放权”,不要过于纠结在简单粗暴的同质化指标,回归教育的常识和常规,干教学的事情,各司其职。《我的二本学生》是一本纪实作品,书中主要讲述了二本学生群体的生存状态、成长路径以及他们在学业、就业等方面的挑战与困惑,从二本学生的来源和家庭背景(背景差异的学生面临跨越城乡差距的重要转折点)到二本学生的学习状况和精神气质(有坚毅和奋斗,年轻一代仍有希望),最后到二本学生的就业去向和发展前景(中产阶层的重要部分,有很强的参考性)。书中有一个点,作者通过“导师制”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了个性化的关注和指导,强调每个学生的个性和需求,而这样的导师制也在慢慢推行。
  《人满为患》中以食物产量为尺度,考虑各种限制性因素对地球的人口承载力的评价,有关各个国家粮食的供应和需求的预测甚至达到了2030年,得到的结论是实行计划生育以达到可持续发展。然而,我国在人口发展方面作出的重大政策调整,三孩政策从2021年5月31日开始实施,鼓励生育。于是,我又阅读了哈瑞·丹特的《人口峭壁》,《人口峭壁》更多地从人口与经济的关系出发,分析人口波动对经济的影响,因此对人口的结构有着更为深入的分析。书中提出了“人口悬崖”(又称人口峭壁)的概念,认为随着出生率的下降和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人口红利将逐渐消失,经济将面临悬崖式的下跌。丹特通过大量数据和图表证明,人口数量的波动与经济的繁荣与萧条密切相关,并预测了未来人口数量的变化趋势及其对经济的潜在影响。人口结构的变化将决定一个国家的经济走势。当婴儿潮带来的人口红利消失时,经济可能陷入停滞或衰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可能导致消费减少、投资不足等问题,进而影响整体经济增长。随着老龄化人口的增加,社会负担将不断加重。包括养老金支付、医疗保障、长期护理等方面的支出将大幅增加,可能对公共财政造成巨大压力。面对人口结构的变化,政府需要调整相关政策以应对潜在的经济和社会问题。例如,调整退休年龄政策、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生育等政策措施可能成为政府的重要选择。人口决定命运,人口问题是一个动态问题。面对人口激增、资源分配不均以及环境压力等问题,人类社会需要进行深刻的反思和应对。看待人口问题,需要综合考虑人口数量问题、结构问题和分布问题等。通过加强政策引导、推动可持续发展、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促进教育公平与职业发展以及加强国际合作等措施,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人口问题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同时,人类也需要积极发挥主动能动性,为实现人口、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司马云杰的《文化社会学》是一本教科书,主要介绍了文化的概念、特性、功能以及文化与社会的关系。强调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核心地位,以及文化如何塑造社会结构、影响社会行为,推动社会变迁,以及文化与社会心理、社会制度、社会群体、社会变迁等各个方面的联系,综合性较强。
——努力成为社会人
Posted: 2025-01-04 16:21 | 3 楼
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
三农中国读书论坛 » 西农四为读书会

Total 0.434730(s) query 4, Time now is:01-15 19:50, Gzip disabled
Powered by PHPWind v6.0 Certificate Code © 2003-07 PHPWind.com Corpo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