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级读书会第二小组的讨论
本组于6月12号在系图书室进行了讨论
我们这一组的讨论比较分散,大家各抒己见,主要就以下几个问题进行了探讨:
现在许多著名的大家,既是这一方面的专家,又是另一方面的专家。例如,费孝通,既有人认为他是社会学家,又有人认为他是人类学家,而且其例证还是挺有道理的。由此可以看出其实大家是有多重身份的,而这种多重身份本身也就说明了一个问题,学科的界限其实不能过分地区别开来。但现在各学科的发展又逐渐制度化,越来越难以被打破,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个问题呢?我们小组围绕这个问题进行了讨论,其中有各种纷争,最后我们的一个整体的认识,就是我们的目标不是去改变学科的边界,而是应该去逐渐扩大我们的视野以及学科本身应该具有的一种开放的视野。然而,我们又不能仅仅盲目的以一种大的视野观之,我们首先应该具备一个支点,这个支点就是自己本学科的专业知识,只有具备了这个条件,我们才能很好的理解各个学科,并能理性的以一种大的视野观来了解并分析整个的社会科学。
我们讨论了一下密尔所说的“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对于这个想法,我们有我们自己的疑惑,我们到底是应该保持一个所有人的较低水平的幸福,还是推崇一个较高水平的“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呢?这是一个令人矛盾的问题,是所有人,还是部分人?是低水平,还是高水平?到底怎样才能兼顾。其实这个问题,再往前推一点,就演变成了怎样才能兼顾公平与效率?我们对此也进行了讨论,当然我们最后也没有得出一个比较令人认同的答案。
再有就是我们讨论密尔,有同学认为其实既维护资产阶级,又维护人民大众。其实是有折中的意味的,也有同学认为折中与否要回到语境中分析,不能被表象所迷惑,去探寻思想的实质,即使全篇都谈维护民众的利益,但如果没有在民众的核心利益上旗帜鲜明地表达观点,就不能判定其为维护民众的利益。后来我们就又谈到其实现在很多思想都是所谓的“中间道路”。而且现实中也有很多这样的实例:最开始亚当•斯密认为自由市场是最好的,“看不见的手”会引领我们达到市场最优,效率最高。但是后来又发现市场原来不是万能的,它也会失灵,人们就开始认为政府管制是最好的,后来又发现政府管制也出来了问题。如果用哲学的观点来看,现实生活中的经济政策从忽左忽右到偏向中间,体现的正是人们对一个问题由片面、偏激到全面、成熟的过程。但是经济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是阶段性的,它无法像人预设的完美来行进。哲学只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生活,却无法代替生活。
最后我们还对比了一下西方、中国、以及印度。西方的精神是向前,中国是持中,印度是向后。西方的精神适合于个性的发展,而中国的则是一种形而上的,印度是禁欲、苦行。西方注重向外知识的延伸,有利于个人主义的发展,但是宇宙奥妙是无穷无尽的,人们越往外延展,越发现自身的薄弱,因为太多东西一时无法解释,最终容易倾向于诉诸宗教或者神秘力量。而中国的有利于集体主义,人人都向圣贤看齐,以整体为美。但是无论是个人主义还是集体主义,不能过分绝对地看。比如中国的集体主义是依赖于个人的内修的,但个人有利己的欲求,约束自这对很多人是很困难的,如果不上行下效,最终可能使集体主义成为口号和面子工程,心口不一。
这一次讨论我们组没有一个统一的主题,所以就比较散,同时有些问题,只是提出来了,并没有能够解决,存在一些弊端,以后会慢慢的改进。[ 此贴被舒丽瑰在2011-06-24 22:27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