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文章首页 >> 三农动态 >>
  • 李伯勇:没有自觉的国人将失去美丽乡村
  •  2015-01-11 23:19:30   作者:李伯勇   来源:共识网   点击:0   评论:0
  •  【字号:
  • 多年来大家在温饱线上挣扎徘徊,把能填充肚子当作头等大事,等同于一个村民的全部尊严,其他的如公共的交通和清洁卫生则无暇顾及,更不会跟每个村民的自尊和村子的尊严联系起来。

      原题:一个美丽村庄的“细部”

      一条通向风景区公路旁边有一个美丽的村庄。大树多,且一簇簇,林木壮硕且修长,可与城里现代住房媲美的漂亮房舍就座落在林木丛中,长着苍劲虬松的青山是背景,村庄前面清亮的蓝色湖湾,好一副原汁原味的南方中国山水图。我像别的游客驻足留连,心境大开。从游客的赞叹中,村民脸上流露着“美丽山村”的自豪。

      但是,我走进村庄,村庄的细部也在我面前展开。我看到,大树下和房舍附近扔着废弃的塑料袋,有的是陈年蓄积的,一派狼籍,十分碍眼,大煞风景。显然,村民对此也司空见惯,没有了感觉,当然有的村民也认为不好,却无可奈何——对如此现状束手无策。也不是村民不具备现代卫生常识,他们对自己的新居建设得白亮美,屋内屋外清爽,但“方寸”之外的公共场所,就管不了许多。一个角落有一个水泥砌的垃圾池,成了一个苍老的闲置。可见有过卫生公共设施,却成了空洞的摆设。我相信村里有贤识者发出过教誡,但难抵强大的心理惯性,只有放任自流。

      这“心理惯性”是什么?公共场所我有份,而公益事业于己无关,是干部的事,别人的事。向上要努力,向下很容易,如此惰力也就成了常态。多年来大家在温饱线上挣扎徘徊,把能填充肚子当作头等大事,等同于一个村民的全部尊严,其他的如公共的交通和清洁卫生则无暇顾及,更不会跟每个村民的自尊和村子的尊严联系起来。在长年的饥馑困厄中,人的境界必定趋向偏狭,不会感到村子光彩我即光彩,村子衰败我无光。在我看来,这种难堪局面的持续中,道理大家明白,就是没有“根治”的办法(如订立村规民约)和坚持自觉的卫生习惯,村里不把它当作一回事,有村民曾经“动”了一下几下,就干脆不“动”了。因而,这也反映村民精神状态、自治现状与新村建设的反差,“软件”滞后于“硬件”,所映现的社会形态是跛脚的。

      这里,社区管理村民自治就是一种社会形态。

      村子缺乏议事的场合和肯负责的公众人物,缺乏凝聚力,难以聚集足够的舆情压力(制约),也就是村民自治难以落到实处。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问题,在大集体时代,物质贫乏,那个时代的问题靠政治组织(权力)硬性解决(压服),而今天,乡村卫生环境的自我管理应该是村民自治的重要内容,靠的是村民的自觉行动,村民的精神素质被推到前台。当然,以全球视野,村里泛滥的“白色污染”即垃圾问题,也是“现代性”的后果(之一),这更加说明健康健全的现代化必须有人的健康健全的精神状态相支撑,人这一主体精神同样体现为:为着“公益”(比如生活环境的保护),人要有自觉和自律。因而现代化说到底还是人的精神状态问题。

      “细节决定成败”对于新村建设也能够成立。

      这是外貌清秀而细节见拙的小村庄的一个实例。我参观过别处树为典型的新村,设计、房舍样式、路道、休闲空间、花圃、宣传栏,真是白亮美。且不说在其背后倾斜了不少公共资金和资源的,一定程度是“面子”工程——不管怎么说还是村民受益,同样面临着不容忽视的“垃圾”这一细节问题。硬件的完好不等于软件(村子管理和村民自我管理)会自然跟上,平时举手之劳解决的环境问题却有可能积成“老大难”。

      上述这个村子的“细部”问题反映的也是我们这个转型社会普遍的“细部”——社区社会形态建设和人的精神素质切实提高的问题。

  • 责任编辑:张欢
  • 相关文章
  • 发表评论
  • 评分: 1 2 3 4 5

        
  •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