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弘扬中华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越来越多人的思想自觉与行动自觉。与此同时,网上网下舆论中也存在一种值得重视的倾向:当人们提到中华民族有很多优良品德时,也有一些人对时下社会道德状况和国人道德素质表示忧虑;还有一些人阴阳怪气地说,中国人充满劣根性,西方社会才闪耀着人性光辉。前者有其合理的一面,警示我们要抓紧解决思想道德领域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后者则是一种不负责任甚至居心叵测的言论。针对这种言论,我们应旗帜鲜明地谈一谈国民的“优根性”,以正视听。
有人说,“五四”前后也有人甚至一些名人谈过中国人的劣根性,今天为什么就不能谈?不错,由于近代中国积贫积弱且屡遭外敌入侵、处于亡国灭种的边缘,梁启超、鲁迅等人从反思国民的精神状态出发,的确曾强调要去除国民的“劣根性”。但他们的这些说法和观点,大都针对当时国民中存在的问题而言,而且更多体现了一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激愤情绪,未必全是平心之论。更何况,梁启超还写过激情洋溢的《少年中国说》,寄厚望于未来的中国少年;鲁迅也写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指出“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由此可见,他们对我国国民的“优根性”并不否认,也没有失掉价值观自信。今天那些大谈我国国民“劣根性”、大肆鼓吹西方“人性光辉”的人,恐怕有意无意地回避了近代史上中国为西方列强所瓜分豆剖的事实,曲解了前辈思想家的原意,没有正视中国的历史与现实。
中华民族曾长期领先世界,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是人类历史上唯一没有中断过的文明;当代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以负责任大国的姿态,不断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在这些历史和现实成就面前,那些一味强调我国国民“劣根性”的论调显得多么苍白无力!事实上,对中华文明和中华价值观,很多西方有识之士也是充分肯定的。17、18世纪,一些欧洲启蒙思想家非常赞赏中国。法国思想家伏尔泰就在其书中写道:孔子的书中全部是最纯洁的道德,在这个地球上最幸福的、最值得尊敬的时代,就是人们遵从孔子法规的时代,在道德上欧洲人应当成为中国人的徒弟。美国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在《中国大趋势》一书中分析了中国成功的要素,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国家的长远目标通过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程序形成,政府制定优先政策和优先发展重点,而人民各尽其责,在保持和谐与秩序的同时允许多样性的存在”。一个尽责的民族、一个和谐有序的社会,用国民“劣根性”观点是无论如何也解释不了的。
毋庸置疑,我国国民的“优根性”是中华传统美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突出表现,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基础,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力量源泉。那么,我国国民到底有哪些值得称道的“优根性”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此进行了科学概括和提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就是其主要内涵。
爱国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支撑,是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的思想根基。在中华民族的历史星空中,爱国之士星汉灿烂,爱国精神感天动地。“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夏明翰……他们树立的一座座爱国精神丰碑,激励无数中华儿女自强不息、励精图治,使中华民族不断走出困境与危难、成就繁荣与辉煌。
敬业精神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源远流长。《尚书》有言:“功崇惟志,业广惟勤。”《诗经》中也有“夙夜在公”的名句。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正是秉持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中华儿女不仅贡献了闻名于世的“四大发明”,建造了长城、故宫、苏州园林等壮观精美的建筑;而且在音乐、绘画、诗歌等众多艺术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使中华文明以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特色在世界文明体系中独树一帜。
诚信历来为中国人所推崇。《周易》强调“修辞立其诚”,《论语》中说“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言必信,行必果”,《史记》留下了“一诺千金”的名言,民间谚语也有“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的说法。从春秋时期商鞅的“徙木立信”,到明清时期徽商、晋商的“童叟无欺”,再到现实生活中卖“良心油条”的“油条哥”,知行合一、言行一致的诚信精神可谓一脉相传。
友善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这些倡导人与人之间友爱互助的名言,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并产生了世界性影响。2009年《全球伦理宣言》确立的一条“金规则”,即“我们希望别人怎样对待我们,我们就必须怎样对待别人”,其主要精神资源之一就是《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其核心内涵,一言以蔽之,就是友善。
当然,强调我国国民的“优根性”,并不是说我们今天的道德生活就不存在负面问题了,而是为了进一步增强人们的文化自信、价值观自信,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吸收借鉴人类精神文明和道德建设的积极成果,高扬真善美、抵制假恶丑,使中华民族以更加昂扬向上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世界文明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