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文章首页 >> 三农动态 >>
  • 朱启臻:美丽乡村建设的本质
  •  2015-05-03 23:07:41   作者:朱启臻   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0   评论:0
  •  【字号:
  • 朱教授是本次论坛的主要组织者,他认为,我们现在农业上的种种乱象和问题,都是源于简单而貌似创新的口号,如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那到底什么是农业的思路,不是尊重工业文明的思路,而是像张孝德教授讲的,应该是尊重生态文明的原则。换句话说,就是不能用建设城市的思路来建设乡村。


    朱教授对于美丽乡村的理解就是使乡村应有的功能得到充分得发挥。那么,乡村具有哪些功能呢?


    首先乡村具有生产的功能,即农业和乡村手工业。


    第二是生态方面的功能。在朱教授看来,生产生活,种植业的能量交换就在乡村,乡村不应该是有垃圾的,而现在我们看到的乡村垃圾满地的现象,是把城市病带到了乡村。


    第三是生活功能。乡村是重要的养生养老的理想空间,可以与大自然的节拍相吻合的生活。


    第四是文化传承的功能。朱教授讲:“我们都说乡村是传统文化的根,但是我们拆掉村落以后,根又在哪里?”


    同时,美丽乡村还具有教化人的功能。接下来,朱教授重点围绕乡村的教化功能展开了讲述。


    在他看来,美丽乡村建设的核心在与人。乡村要有活力,首先要留得住人,然后要能提升人和教化人,这样,乡村也才能有发展的能力和和谐的动力。朱教授讲:“物的新农村建设和人的新农村建设要同时推进,不能见物不见人”。


    建设“人的新农村”,朱教授认为难点是在培养有文化的人。而有文化不等于有知识,更不等于有学位,而是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和别人着想的善良。


    朱教授认为乡村社区具有天然的教化作用,为什呢?他说,比如,乡村每家农户的窗户都是透明的,谁家有什么事大家都知道。由于透明,便有了村落的舆论和监督、街头巷议,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就学会了分辨是非善恶,就起到了对人的行为的一种规范和教化作用。而且在乡村,这种教化是综合性的,它渗透在习俗、信仰、道德、礼仪、价值观念等社会生活的很多方面,它也是周期性的,不断强化的。


    但是用城市化的思维来看,让老百姓上单元楼,可不是简单的农家院变成了三居一厅,而是变成了一个封闭的空间,没有了邻里关系。朱教授觉得这不仅改变了农村的形态,更改变了社会结构,甚至消灭了一个文化。


    朱教授还阐述了一个观点,即农业劳动的过程对人的性情的陶冶是非常有效的。


    最后,朱教授谈了他认为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即见物不见人、重形式轻内容、不能很好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 责任编辑:朱战辉
  • 相关文章
  • 发表评论
  • 评分: 1 2 3 4 5

        
  •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