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文章首页 >> 理论探讨 >> 乡村建设 >>
  • 《新型农民合作社发展的社会机制研究》简介、序与推荐
  •  2015-10-24 19:13:18   作者:赵晓峰   来源:   点击:0   评论:0
  •  【字号:
  • 内容简介

      本书的主要建树:一是从新经济社会学的学科视角,对合作社制度表达与制度实践相背离的现象进行阐释,指出“嵌入式发展”是当前合作社的基本特征;二是提出用“村庄吸纳合作”与“大社区信任”作为分析概念分别阐释村域合作社与跨村合作社发展的社会机制;三是论证合作社发展中信任建构与制度变迁的关系,为合作社跨地域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四是立足异质性的社员基础,分析专业性合作社与综合性合作社的发展格局与发展前景。

    目录

    第一章 导论/1
      第一节 中心主题与研究缘起/1
      第二节 文献评述:制度/功能/模式/4
      第三节 研究进路、理论资源与分析框架/11
      第四节 研究方法、概念界定与表述框架/20
    第二章 “嵌入式发展”:新型农民合作社的基本特征/23
      第一节 合作社数量快速增加的动力机制/23
      第二节 嵌入农村劳动力市场结构的合作社产业分布特征/28
      第三节 嵌入农村社会阶层结构的合作社运行机制/33
      第四节 嵌入村庄派系势力结构的合作社发展机制/40
      第五节 嵌入行政体制的合作社项目运作逻辑/44
      第六节 嵌入庇护关系网络的合作制度变迁机制/48
      第七节 新型农民合作社发展的社会学整体意象/63
    第三章 “村庄吸纳合作”:村域合作社发展的社会机制/67
      第一节 先锋村的农民与农民的组织化/67
      第二节 阶层分化、派系竞争与村域合作社发展/72
      第三节 骨干社员与普通社员的关系及其生成机制/78
      第四节 合作社与村两委的关系生成及演变机制/86
      第五节 嵌入社会文化中的农民精英行动逻辑/97
      第六节 “村庄吸纳合作”:村域合作社的“命”与“运”/106
    第四章 “社区滋养组织”:跨村合作社何以可能/111
      第一节 一个内生型农民合作组织的发生机制/111
      第二节 合作社里的农民理想与小农生产合作的现实/123
      第三节 社区支持金融:从参办小额信贷业务到创办资金互助业务/130
      第四节 社区支持农业:有机农业何以可为/146
      第五节 合作社创新运作机制的实践特色/154
      第六节 合作组织与合作制度变迁的社会机制/164
    第五章 “组织再造社区”:新型农民合作社发展的社会功能/171
      第一节 独守阡陌与舞出人生:不断成长的妇女力量/171
      第二节 人才回流与乡土重建:快速增加的返乡青年/177
      第三节 孝道重构与老有所依:居家养老的农村老年人/186
      第四节 阶层再造与阶层整合:逐渐壮大的农村中间阶层/193
      第五节 多元参与与合作共治:日益完善的农村基层社会治理模式/198
      第六节 合作社对社区的“反哺”机制与“再造”功能/202
    第六章 “回归社会”:新型农民合作社发展道路的方向选择/206
      第一节 新型农民合作社发展的时代特征与本土特质/207
      第二节 新型农民合作社的社会属性与制度变迁/217
      第三节 新型农民合作社发展的实践启示与理想图景/228
    参考文献/240
    后 记/255

    前言/序言

    代序 新型农民合作社的实践:结构社会学,抑或行动社会学?
    何慧丽

    早在2003年的国庆节下乡支农活动中,我就认识了赵晓峰博士。他如今嘱我为其新书作序。《新型农民合作社发展的社会机制研究》这本书,就我看来,其价值在于从中国现实问题出发阐述新型农民合作社发生、发展规律的同时,再现了结构社会学与行动社会学关系的经典命题。
    什么是结构社会学?什么是行动社会学?这得从“社会是由什么组成”的认识说起。从宏观上讲,社会是由与纯粹个体现象不同的社会结构(如行政政治制度、社会分层或宗族结构、社会性格文化等)组成的,社会结构具有客观性、集体性和强制性,是之谓结构社会学。从微观上看,社会不是由抽象的社会结构组成,而是由人们的社会行动(如个体或少数人的内发行为)构成,相对于社会结构而言,行动具有主观性、个人性和能动性,是之谓行动社会学。新型农民合作社,作为社会上的一个热门研究对象,是一种结构社会学视角下的学问,抑或一种行动社会学视角下的学问?宏观的结构社会学与微观的行动社会学到底是什么关系?

    ^^^^^^^^

    正是在无数次行走在田间地头上,卧躺于稻草铺上的日日夜夜里,年轻人体验到了中国普通村庄的种种品性——她的历史有多么地曲折漫长,她的人民又是多么地勤劳、坚韧和包容,她的苦难、功劳和荣耀又是多么地难以计数……总而言之,正是从中原大地黄河岸边村庄的具体人事环境中所滋生的真情实感,使我们真切地体会到了本世纪初中国现代化制度剧烈变迁过程中三农问题的严重性,并且一起渡过了多年以“不怕丢脸、欢迎挫折、享受痛苦”为姿态的乡建时光,这是我们能够跨校跨界结下深厚友谊的根本原因。

     

    历来,专家学者对农民合作组织发展的研究各有千秋,然而,如此一口气地、富有开拓精神地提出一系列颇有想像力的分析框架和概念命题,并将其建立在质感的经验材料基础上,委实体现了晓峰对农民合作社会学整体意象的追溯与探索。纵使文中不乏粗枝大叶、失误失当之处,也难掩年轻人厚积薄发的学术底气和自信,值得称赞!!

    ——摘自何慧丽老师为本书撰写的序言

    赵晓峰博士长期参与有着百年人文精神传承的乡村建设实践,又得以深入黄河边的农村开展农民合作现象研究,提出在农业三要素进一步流出农村的情况下,只有发展综合性农民合作社才能全面盘活乡土社会多样化资源;其与百年乡村建设实践及东亚小农合作理论都有契合性。这本专著内涵性地体现了作者深广的社会关怀和踏实的学术功底。因此,此书值得一读。

     

    ——著名三农问题专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温铁军

     

    《新型农民合作社发展的社会机制研究》,以一个青年学者虽略显稚嫩但十分深入而接地气的研究,探讨了当前深化农村改革的一个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可以看出,作者具有长期关注并参与农民合作社的实践经验,在分析中强调个案的意义,重视合作组织发生发展的过程,遵循“理解原则”剖析农民的合作行动,尤其是注重发掘中国人文传统在乡土重建中的实践价值。其质性社会学方法和理念的自觉运用,非常值得赞赏和肯定。作者对新型农民合作社发展的社会机制做出了自己的解读,构建了超越传统、体现中国特色并富有实践解释力的农民合作社发展理论。对于新经济社会学理论的本土化应用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和贡献。是一项以小见大、既有学术理论意义又有实践指导价值的研究成果,我郑重地向大家推荐这部著作。

     

    ——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陕西省社会学会会长、研究员  石英

     

     

     

    当前中国农业的发展,小农兼业经营是基础,适度规模经营是方向。在未来相当长的一个时间段里,传统型农业经营模式与现代型农业经营模式并存将是中国农业发展的新常态。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体制的变革不能脱离这个基本国情,必须回应这个根本问题。显然,这本农民合作社研究的专著很好地回应了这个重要问题,值得对相关话题感兴趣的人士认真阅读。

     

    ——华中科技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贺雪峰

     

    中国的农民合作社面临着一个相当普遍的困境:对内,合作制度异化,不能保障普通社员的知情权、参与权,对外,表现为虽然数量众多,但是带动力很弱,生命力也弱,一个合作社平均寿命不足三年。赵晓峰这本书的价值之一在于直面当今农民合作的困境,剖析导致合作制度异化的根本原因在于农村社会的阶层分化。价值之二在于此书提供了一个节制资本、创造新型社区经济的合作社案例分析。对于认识当下农民合作问题、以及中国农村发展问题,这本书是一个富有社会关怀的、有见地的探索。

    ——香港理工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严海蓉

     

  • 责任编辑:sn
  • 相关文章
  • 发表评论
  • 评分: 1 2 3 4 5

        
  •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