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金莉、张国成等
导语:屠呦呦获诺奖给世人作了一次科普,这下人人都知道了青蒿素是疟疾患者的救命药。而许多人不知道的是,在广西柳州融安县山区,用以提取青蒿素的青蒿还是农民脱贫的希望草。
“这几天电话都快被打爆了,每天都要带很多记者去青蒿种植基地和加工企业去采访。”融安县委宣传部新闻中心负责人说。2015年10月5日,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消息一出,青蒿素立即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作为青蒿种植大县,柳州市融安县也成为媒体聚焦探访之地。
★ 诺奖让广西青蒿素产业浮出水面
地处桂北山区的融安县,进入十月天气已经转凉,再加上绵绵秋雨,愈发让人感到秋天来了。行走在满山清秀、遍地金黄的融安县泗顶镇的乡间公路,最引人瞩目的莫过于路边一堆堆青蒿秸秆,它们大多被一捆捆地扎好堆放在路边。远处山脚下的田地里,也可以望见一堆堆秸秆掩映在草丛中。村民介绍,这里就是融安县青蒿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之一,面积有1000多亩。
要是七八月份,这里就是青蒿的海洋。一人多高的青蒿漫山遍野,翻滚着绿色的“波浪”。湿热的夏风中夹杂着青蒿独有的中草药味,浸润到茫茫群山中的每一个角落。这是收获的季节,农民已经磨好了镰刀。广西仙草堂制药有限公司(下称“仙草堂”)相关技术人员告诉我们,青蒿种植期很短,仅4个月。四月栽苗,八月收获,农民要赶在青蒿花未开之前收割完毕,因为这时的青蒿素含量最高。
每年的八九月份是青蒿收割的季节,农民要赶在青蒿花未开之前收割完毕,因为这时的青蒿素含量最高。谭凯兴 摄
收割之后,村民们会把青蒿摆放在地里晾晒三四天,然后把晾干的青蒿叶子打掉在事先准备好的塑料布上,最后把搜集到的青蒿叶装进袋子拉到仙草堂的定点收购站。一年的辛苦最终会换来一叠叠钞票,让农民脸上乐开了花。
“我们公司是目前广西唯一一家青蒿素生产企业。”仙草堂副总经理刘敏学说。目前,仙草堂发展青蒿种植面积有三四万亩,分布在柳州市的融安、柳城、鹿寨3个县,以及河池市的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大化瑶族自治县等地,仅融安县就有1万亩,企业每年收购的青蒿超过5000吨,每年提取青蒿素超过50吨,约占全国年产量的四分之一。
仙草堂国内供应的成品药生产企业主要是桂林南药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桂林南药被复星集团并购后,开始在其自主研发的青蒿琥酯系列药品上“发力”,成为国内惟一一家通过世界卫生组织认证的抗疟药制剂生产企业。最近3年,广西向全球市场供应了2380万支注射用青蒿琥酯,挽救了340多万重症疟疾患者的生命。
如今,桂林南药出口的抗疟成品药约占中国出口总量的70%~80%,其抗疟药物进入国际市场后打破了外企垄断,青蒿琥酯系列创新药品累计已帮助近2亿疟疾患者恢复健康。
★ 种植青蒿成为农民的脱贫产业
“我就是靠种青蒿盖起这座楼房的。”融安县泗顶镇吉兆村古代屯村民卿家祥指着一栋两层小楼房说,原来他家里条件并不好,有3个孩子上学,自己岁数也大了,不能外出打工,全家的经济来源就只能靠几亩田地,而且很多田地属于旱田,收成也不怎么好。
卿家祥是2011年开始种植青蒿的。当年他种了6亩,收成很好,每亩收获青蒿叶将近300公斤,仙草堂以每公斤10元的价格回收,结果第一年,他轻松收获近2万元。随后,他每年扩大种植规模,去年,卿家祥种植了10亩收获2吨多青蒿叶,而今年,卿家祥通过租种别人的土地,把种植规模扩大到20亩,现在收割已经结束。按今年的保底收购价8.8元/公斤,每亩200公斤计算,今年总收入将达3.5万元以上。
“青蒿适合种在石山地、坡地,甚至石缝里都可以种。”仙草堂经理孔雪萍说,青蒿喜干不喜湿,对土地的要求不高,很多既不能种水稻又不能种玉米的山地、坡地等,都可以种植青蒿。
据融安县有关部门工作人员介绍,泗顶、东起、沙子、桥板等乡镇的部分土地为石山土地,能种植的农作物有限,并且很多作物难以高产。在政府部门的宣传和扶持下,青蒿种植在泗顶、东起、沙子、桥板等乡镇得到较大发展,2014年种植面积将近4000亩,石山土地及部分荒地得到了合理利用。
“现在,我们村基本上每户都在种青蒿,大多都是50岁以上的老人在家种。”卿家祥说。和大多数经济落后的农村一样,融安农村青壮年多外出打工,留守的都是老人、妇女和儿童。而青蒿的管护很简单,老人、妇女就可以做栽种、管护、收割、销售等全部工作。加之青蒿种植投入少,种苗是免费提供的,一般每亩只需投入150元左右的肥料,收入好的话每亩能收入1300元以上,差的每亩也将近1000元。“比种植甘蔗省事多了,这两年很多人放弃种甘蔗、玉米等作物改种青蒿。”泗顶镇马田村都昌屯村民韦锡群说。
“我们的青蒿种植采取‘公司+基地+科研单位+协会+农户’的模式,目前已经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刘敏学说,公司每年与农户签订收购合同,不仅免费提供种苗,还协定了保底价,种植户的收益有了保障。青蒿素市场价高时,收购价格还会相应提高。
近年来,融安县把发展青蒿产业作为一项增加农民收入的支柱产业来抓,并将其列入融安县“十百千”产业扶贫项目,不仅大力支持仙草堂的发展,还给青蒿种植户提供一定的肥料和扶贫资金等支持。“示范基地内,每亩补助化肥50公斤,另外还有108元的扶贫补助款。”卿家祥说,这些政策对大石山里的贫困农民是很好的。
★ 青蒿素产业面临脱困
“我们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青蒿素的市场价格波动太大。”刘敏学说,2004年至2005年每吨青蒿素最高售价达800万元,到2008年降至每吨140万元,其后至2012年又涨到每吨四五百万元,2012年以来又降了下来。
“价格波动大的原因很多,关键在于我们处在产业链的低端。目前广西青蒿素生产企业提供的大部分都是原材料和半成品,大部分利润被国外的成品药制造商赚去,他们还拼命压低中国原材料的价格。”刘敏学说,尽管桂林南药抗疟药物进入国际市场后打破了外企垄断,但是在世界卫生组织采购的4亿份药品中,桂林南药的生产份额只有1000万份,国外的成品药制造商一直垄断着青蒿素及其抗疟成品药的定价权。
疏于监管导致小企业恶意竞争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在相关媒体的报道中,造成这种竞争的主要原因是国家相关部门将青蒿素提取视为植物提取物或化工品,因此,生产不需要接受食药监总局的监管,而青蒿产业尚无行业协会,一些企业的自律意识不强,因此很多生产青蒿素的小公司、小作坊投机生产,无序竞争扰乱了市场,导致青蒿素价格波动,这对那些将青蒿素以药品生产流程对待并通过GMP认证的企业来说是非常不利的。
广西仙草堂制药有限公司青蒿素提炼车间。谭凯兴 摄
以仙草堂为例,2005年,公司在形势一片大好中建厂,2006年正式投产,但是当年就遭遇价格大波动,而且由于经验不足等各种原因,企业当年就亏损了200多万元。之后几年,尽管形势好转,但是“基本没赚到钱”。2010-2012年青蒿素价格有所回升,最好的时候每吨售价500万元,但是生产厂家也随之增多,相互竞争压价,导致最近两年青蒿素价格又逐渐下降。
在价格的“过山车”行情中,仙草堂能坚持10年至今,与其不断加强科研建设是分不开的。“野生青蒿每吨提取3公斤左右青蒿素,现在我们种植的青蒿每吨可提取12公斤青蒿素。”刘敏学说。
仙草堂青蒿种植的种子是由广州中医药大学李国桥教授研究团队提供的。2009年起,仙草堂就与广州中医药大学进行合作研究,并且得到李国桥教授的亲自指导。2013年,广州中医药大学-广西仙草堂制药有限公司产学研基地在仙草堂成立。仙草堂独立研发的“青蒿素绿色提取工艺”还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通过研发种苗和改进工艺,仙草堂在青蒿素市场价格波动中牢牢站稳脚跟,但是青蒿素的市场需求有限,世界卫生组织每年需要采购的青蒿素基本稳定在220~240吨,青蒿素产业发展的“天花板”无疑限制了企业的持续发展。
青蒿素因诺奖受到世人瞩目,我们也期待着相关生产企业能藉此良机“脱困”,让青蒿这棵“救命草”能真正成为山区农民的“脱贫草”,也为屠呦呦的诺奖更添一份重量。(本刊记者/朱金莉 张国成 杨赞 通讯员/谭凯兴)
来源:《当代广西》2015年第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