蒿农的“脱贫草”,无利的“良心药”
|
屠呦呦获诺奖后,新华社记者在广西融安探访青蒿素产业链上的农户与药企 |
2015年10月23日 07:39:30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9版 【字号 大小】【留言】【打印】【关闭】 |
●以前种玉米,挑100斤下山,才值不到100元;现在种青蒿,挑一担下山就是四五百元收入 ●高峰期全国有七八十家生产企业,由于青蒿素价格断崖式下滑,很多企业已经停产、转产 ●青蒿素药物多在亚非拉贫困地区投入使用,面对的是贫穷人群。中国抗疟药物进入国际市场打破了外企垄断,在非洲,一人份的口服抗疟药的采购均价由七八美元降低至1美元左右
▲在融安县长安镇大坡村,农民们在田间给青蒿施肥。 谭凯兴摄 ■李斌(新华社广西分社记者) “你问我知不知道屠呦呦?知道!电视上见过,她搞青蒿素得奖了。嘿!在她得奖之前我们已经种了好多年青蒿啦!”在广西北部大石山区的融安县泗顶镇山贝村圩脚屯,村民覃宗月雇了一辆机动三轮车,将晒干的青蒿运到拉云屯的收购点去卖。 面对记者的提问,今年65岁的覃宗月笑呵呵地回答。不过,他显然还没有完全搞清楚屠呦呦获奖跟自己种的青蒿有什么样的关系。 青蒿素这种治疗疟疾的药物,是在世界范围内获得认可的极少数中草药提取物,在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屠呦呦作为抗疟新药青蒿素的主要发明人,获得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0月5日,一个平常的日子,来自万里之外瑞典斯德哥尔摩的一个消息,让这位大石山区农民的日常劳作,和世界最高科学奖发生了联系。 在广西融安县及其周边,有数千农户种植青蒿草(学名“黄花蒿”),当地提取生产的青蒿素占全国产量的近四分之一、世界总产量的20%。一边是站上世界最高领奖台的屠呦呦,一边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种蒿农民,他们都为世界抗疟事业做着自己的贡献。记者近日来到融安县,探访这个我国最大的青蒿素生产基地,了解青蒿素产业链上的农民、企业的生存状态。 大石山区农民:青蒿是“脱贫草” 除去成本,在不发生水灾的正常年份,种植青蒿每亩收益1200元。而在当地,被广泛种植的金橘每亩收益可达上万元。为什么种植户还会种植青蒿? 屠呦呦被宣布获得诺贝尔奖时,正是广西融安青蒿收获的季节。种植户们选择在晴天,将地里的青蒿砍倒,等晒干后,再去掉青蒿的枝干,用筛子将细叶筛出来装进编织袋里打包,然后运到收购点销售。当地数千户青蒿种植户和覃宗月一样,每年4月开始种青蒿,八九月份收割。 “我们这里种的青蒿会被运到非洲,治‘打摆子’。我们这儿基本没有这种病了,非洲那边还有。”覃宗月说。疟疾患者会出现身体忽冷忽热的症状,冷时即使盛夏裹着被子、烤着火炉也会瑟瑟发抖,因此这种病被当地人俗称为“打摆子”。 说起今年的收成,覃宗月有点发愁。他说,今年雨水多,七八月份涨大水,自己种的8亩青蒿被水毁了近半,产量锐减。“往年青蒿价格高,每斤可以卖五六块,这两年不行了,今年每斤才四块四。”覃宗月说。 尽管价格不高,种青蒿却是当地许多农户最好的选择。在大石山区,土地贫瘠,地里经常可见凸起裸露的岩石,特别是靠山边的土地,薄薄的土层难以种植金橘等产值高的果树。以前,农户种过甘蔗,但产量很低,除去种植成本、砍收人工成本和运输成本,一年下来挣不了什么钱。还有些农户种玉米,而近年来山区生态恢复,野猪越来越多,地里的玉米被野猪糟蹋后也剩不了多少。于是,很多坡地丢荒,这也是此前当地农民贫困的一个重要原因。 自从七八年前融安建立青蒿素加工厂后,种青蒿就成了很多农民的更好选择。“青蒿很‘烂贱’,在哪都能长,正常年份一亩地可以收450斤,种下去之后施两次肥、杀一次虫就可以了。”拉云屯村民黄大辉说,按照现在的收购价,种植青蒿的农民每亩可以纯收1200多元。 黄大辉种青蒿,也是青蒿加工厂在山贝村收购点的负责人,还负责对青蒿种植户的技术指导。他说,现在年轻人大多数都出去打工了,村里剩下的都是老人和小孩,而青蒿很贱生、易搬运,留守村里的老年人都可以轻松种,现在山贝村有三四百户村民种青蒿,很多村民把原来丢荒的坡地重新开垦出来种青蒿。 记者看到,村里很多农户住上了新建的楼房。黄大辉告诉记者,有的是外出打工挣钱修的房,也有部分是通过种植青蒿改善收入后建的。 “以前种玉米,挑100斤下山,才值不到100元;现在种青蒿,挑一担下山就是四五百元收入,劳动强度小很多。我们老了,种青蒿适合我们。”覃宗月说,两个孩子分别在柳州和桂林工作,只有老两口在村里,尽管现在青蒿价格走低,但农户也愿意种。 青蒿素加工厂:这是救命药,不赚钱也要做 青蒿素生产成本每公斤1200元,目前销售价格为每公斤1250元,刨去各种开销,利润十分有限。对于这种不能赚大钱并且国家也没有强制生产的药品,企业为何选择坚守? 位于融安县长安镇的广西仙草堂制药有限公司青蒿素车间,密布着各种容器和管道,机器正不停地运转。融安、柳城、罗城、大化等附近县份6000多户青蒿种植户种植的青蒿都被运到这里,在加工成青蒿素后,出口给国外公司做生产成品的原料药。 “青蒿素全世界的需求量是240吨左右,我国生产其中的220多吨。这两年,我们生产青蒿素维持在50吨以上,将近全国产量的四分之一,基本上是出口到非洲,作为抗击疟疾的基药。”仙草堂公司副总经理孔雪萍指着青蒿素车间说,目前公司已是我国青蒿素产量最大的企业。 孔雪萍说,公司从2006年开始生产青蒿素,最初每年生产的青蒿素只有三四吨,“但那时候市场价格高,最高价达到每吨800多万元。这几年产量上去了,价格却在急剧下滑,去年降到每吨160万元,现在每吨才120多万元,这是历史最低点。”孔雪萍说。 价格急剧下滑,与青蒿素产业无序竞争有关。孔雪萍告诉记者,青蒿素提取技术并不复杂,因此在价格高的时候企业一哄而上,高峰期全国有七八十家生产企业,“有的工厂设备很简陋,产量只有一两吨,有点利润就卖了,拉低了价格。” 由于青蒿素价格断崖式下滑,很多企业已经停产、转产。孔雪萍说,现在行业内还剩12家企业,成规模生产的只有五六家,仙草堂公司也仅能维持很低的利润。 她说,之所以能够维持少许利润,一方面是因为公司拥有“绿色提取工艺”的专利,在提取技术上相比同类企业有比较优势;另一方面是公司与研究青蒿素种子的高校合作,买断了最好的种子,种植出的青蒿中青蒿素含量比一般的种子高出两三个百分点。 仙草堂公司的青蒿提取技术,是从南京一家科技公司购买的,现在网上也有提取工艺的资料,但提取率不高。每年,仙草堂公司都会投入一两百万元改进提取技术,主要是在提高提取率。 青蒿素价格持续走低,除无序竞争外,还因为我国青蒿素成品加工量少,而绝大部分青蒿素是以原料药这样的低端产品出口。 “我国只有10%左右的青蒿素做成了成品,而原料种植和提纯实际上是最辛苦、利润最低的工作。”孔雪萍说,虽然我国早已基本消除了疟疾,加工青蒿素利润也很微薄,但目前世界上每年还有上亿人次感染疟疾需要治疗,“这是救命药,哪怕不赚钱,我们也要做下去。作为制药企业,有义务为世界减少病患承担一份责任。 上海复星医药(集团)桂林南药股份有限公司曾采购仙草堂公司的产品作为生产成品药的原料药。据统计,仅仅过去三年内,桂林南药就向全球市场供应了2380万支注射用青蒿琥酯,挽救了340多万重症疟疾患者,其中90%以上在非洲。 仙草堂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生产成品药的门槛很高,一是取得药品生产批文很难,二是一些专利技术被国外垄断。 随着桂林南药的多个抗疟药产品通过世卫组织预认证,特别是2010年桂林南药“注射用青蒿琥酯”成为首个获得预认证的抗疟药针剂产品,并自2011年起被世卫组织《疟疾治疗指南》推荐为重症疟疾治疗首选药物后,桂林南药供应了数千万支“注射用青蒿琥酯”用于非洲地区重症疟疾患者治疗。桂林南药生产的青蒿素药品,在非洲地区逐步建立了良好的口碑。 青蒿素药物多在亚非拉贫困地区投入使用,面对的是贫穷人群。桂林南药抗疟药物进入国际市场打破了外企垄断,在非洲,一人份的口服抗疟药的采购均价由七八美元降低至1美元左右。 当地政府部门:把青蒿作为扶贫产业,送种子化肥鼓励种植 在大石山区,种植青蒿已成为当地重要的减贫产业,政府部门积极整合资金,通过送种子、化肥等方式,鼓励农民种植。这既是为减少贫困人口,也是为世界抗疟事业做贡献。 几十年前,广西的科研人员与屠呦呦一同参与青蒿素的研究工作,并在人工提取青蒿素的基础上发明了抗疟新药青蒿琥酯,被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为抗疟首选药物。不仅如此,广西的土地上还在培育着具有更高青蒿素含量的青蒿新品种。在广西药用植物园的试验田里,青蒿国家自然基金项目专家韦树根博士带领的团队,正在这里培育新品种。 孔雪萍说,融安能够成为我国最大的青蒿素加工基地,最初也是来自于广西药用植物园的发现,专家经过长期研究,发现融安泗顶镇周边因为土壤和气候等原因,野生青蒿草青蒿素含量高,具有很高提取价值。于是,仙草堂公司开始在融安建厂。 “我县采取‘以奖代补’方式鼓励、扶持发展青蒿种植项目。”融安县副县长秦雪梅告诉记者,融安县大力扶持种植青蒿,将之列为县“产业化扶贫项目”。这一项目连续实施3年,2013至2015年共投入财政扶贫资金900多万元,在东起乡、沙子乡、泗顶镇、桥板乡等乡镇大力发展青蒿种植。目前全县共有5000余户农民通过种植青蒿增加收入,青蒿种植总面积达到了11087亩。 通过扶持扶贫龙头企业,融安县把发展青蒿产业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支柱产业来抓,多方面引导和发动群众种植青蒿。目前,该县已形成“公司+基地+科研单位+协会+农户”的青蒿种植模式。 “县里通过整合扶贫等方面资金,由公司向青蒿种植农户免费提供种子、技术、肥料等,提高种植户的种植积极性。”泗顶镇片区青蒿种植基地负责人黄启茂告诉记者,公司与农民签订原料保底价收购合同,即便在价格不好时,也会以保底价收购,让农民放心种植。 融安县扶贫办主任李燕回说,2014年融安的青蒿种植业总产值达1680万元,农户种植每亩纯收入在1400元左右。如今在融安,青蒿不单是作为一种草药种植,还增加了该县的土地利用率,对大石山区的石漠化治理起到了重要作用,也让贫困地区农民实现了“造血”功能,促进了农民增收。 “如果融安不生产青蒿素了,世界青蒿素供应就会出现缺口,这个产业虽小,但影响着世界人民的健康和安全。”当地一位官员告诉记者,随着医疗事业的进步,全世界疟疾患者会越来越少,青蒿素的需求也会减少,但在现阶段,仍要努力扶持这一产业,为世界抗击疟疾做出一份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