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整理自《乡土中国》
《新乡土中国》《乡土中国再认识》
图片来自网络
研究中国农村和农民仅仅因为这是中国的一个问题,是我们身边的一个真实的问题,是中国现代化无法回避的问题。这个问题从近现代以来一直都是中国社会发展变革的最重要问题,甚至可能无需加修辞词“之一”。研究中国农民和农村问题完全不是某种道德化因素推动的学术选择,不是一种姿态,而是中国今天的社会生活推动的真正的学术选择。——苏力
1/9 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搞清楚我所谓乡土社会这个概念,就可以帮助我们去理解具体的中国社会。——费孝通《乡土中国》
2/9 正是稳定的农村,为中国全球化背景下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最重要的基础,今天的中国,仍然可以称为“捆绑在土地上的中国”,也就是新的“乡土中国”吧!——贺雪峰《新乡土中国》
3/9 脱胎于农耕文明的中华文化如何参与现代性方案的重构,是中国现代化必须要回应的课题,也是我们的基本文化自觉。——王德福《乡土中国再认识》
4/9 在熟人中,我们话也少了,我们“眉目传情”,我们“指石相证”,我们抛开了比较间接的象征原料,而求更直接的会意了。所以在乡土社会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语言都并不是传达情意的唯一象征体系。——费孝通《乡土中国》
5/9 一个行政村,200~300户,1 000~ 2 000 人,这样一个人口规模就超出了熟人社会的范围,在村委会选举中就出现了信息的不对称,由此形成了半熟人社会的模样。——贺雪峰《新乡土中国》
6/9 一切都在变化着,剧烈地变化着。土地仍在,却没有了刻骨的依恋;家乡仍在,却失去了本体性的关联;熟人仍在,面目却日渐模糊……——王德福《乡土中国再认识》
7/9 我们的家既是个绵续性的事业社群,它的主轴是在父子之间,在婆媳之间,是纵的,不是横的。夫妇成了配轴。在中国的家庭里有家法,在夫妇间得相敬,女子有着三从四德的标准,亲子间讲究负责和服从。这些都是事业社群里的特色。 ——费孝通《乡土中国》
8/9 老年人留守、年轻人进城的农民半工半耕家庭结构,使得村庄生活面向尤其有趣。农民收入多元化和收入结构分化,村庄社会多元化和社会结构复杂化。——贺雪峰《新乡土中国》
9/9 家庭失去了宗教性,或者说失去了其神圣性,也就意味着农民千百年来习以为常的生活价值和生民归属失去了根基。——王德福《乡土中国再认识》
《乡土中国》
费孝通 著
《乡土中国》一书是费孝通先生的著名著作之一,作者尝试对中国乡土社会的结构进行深层剖析,深入浅出地讨论了结构之构成、功能、运行体系等等,展现了社会结构是如何支配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的。本书语言流畅,浅显易懂,但是所蕴含之道理发人深省,时至今日仍然是一部非常出色的社会学著作。
《新乡土中国》
贺雪峰 著
世纪之交前后,中国农村几乎同时在三个层面发生巨变:一是2006年国家取消了延续千年的农业税,导致国家与农民关系的巨变:二是在革命运动和市场经济双重冲击下,构成农村内生秩序基础的社会基础结构快速解体,形成了农村基础结构之变;三是一直构成农民意义世界和人生价值基础的传宗接代观念开始丧失,导致农民价值之变。这三变几乎都是千年未有之变,恰好都发生在2000年前后,这就可以在一个更具体的时空下面理解新的“乡土中国”。
《乡土中国再认识》
王德福 著
本书是一部真正从乡土中生长出来的书,既是与费孝通先生《乡土中国》的一种学术对话,也是对华中村治研究的接续。书中展示的内容完全来自作者及其团队多年的农村调查,而没有简单套用和比附理论教条。作者以总体性和内部性视角,用“半熟人社会”“自己人”“区域差异”“半工半耕”“接力式进城”等概念,对农村社会、婚姻家庭、农村宗教、农民进城、乡村治理等进行了出色的提炼和阐发,揭示了中国农村在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中的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