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文章首页 >> 理论探讨 >> 理论精华 >>
  • 徐勇:民心向背的政治学——序《普通人话语中的政治》
  •  2016-01-08 09:49:55   作者:徐勇   来源:   点击:0   评论:0
  •  【字号:
  • 徐勇教授为《普通人话语中的政治》所作的序

    在中国的政治话语体系中,经常会提到“民心所向”、“民心向背”。但将“民心”作为政治学研究的对象,却十分少见,也非常不易。本书便是作者在这方面进行的一个有益尝试。

    农民作为一个社会群体,是传统农业社会的主要成员。在传统政治结构下,农民在日常生活中微不足道,表现出的是老实巴交。但正是这些“沉默的大多数”往往会做出惊天动地的政治举动,甚至造成不可一世的王朝崩溃。进入现代化过程之中,农民日益减少。但作为传统社会的因子,农民的状态往往决定着现代化的进程和特性。正是农民反叛,大大弱化清王朝统治能力,辛亥革命才可能一举推翻帝制。正是农民革命,促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正是农村改革,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门。而中国现代化的最终成功,也取决于农民问题的基本解决。因此,农民的所思所想及其行动,关系着国家的命运和走向。

    20世纪末21世纪初,正是中国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时期。这一深刻的历史转变必然会深深影响和改变着农民的政治心理,反之,农民的政治心理也会深深影响着历史的变革进程。由此就需要我们去研究农民这一普通,甚至是边缘群体的政治心理,了解他们的政治认知、政治态度、政治情感和政治评价。坦率讲,农民的政治心理研究十分困难。一则缺乏学科积累。中外政治学很少将农民作为一个社会群体进行专门的政治心理研究。二则历史转变中的农民政治心理充满着变化性和复杂性。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一文,对法国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中的农民政治心理的复杂性作了十分深刻的论断。他刻画了农民在历史转变中的矛盾心态:“他们不能代表自己,一定要别人来代表他们。”“波拿巴王朝所代表的不是农民的开化,而是农民的迷信;不是农民的理智,而是农民的偏见;不是农民的未来,而是农民的过去;不是农民的现代的塞文,而是农民的现代的旺代。”但是,马克思当时还未能从政治心理学的角度对农民政治心理的复杂性作详细的描述。三是政治心理不像政治制度那样容易把握,也缺乏现存的文本资料可以利用,只能依靠本人与研究对象的接触,获得研究信息。本书正是在这样的学术背景下进行研究的,难能可贵。

    本书的重要特点是从严格的政治学科的角度研究中国转型期的农民政治心理。其中,既有定性分析,也有量化分析,力求做到精确化,而不是一般的泛泛而谈。为了充分了解农民的政治心理,作者组织进行了大量的访谈,获得第一感觉,掌握第一手信息。只有在此基础上,作者才有足够的学术研究底气。

    在中国,大量受到政治学专业训练的学者擅长和爱好的是规范研究,注重的是学术内在的自洽性。作为一门科学,这种专门的学术门槛是必要的。但政治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仅仅只是满足于学术的自洽又是远远不够的。毕竟,政治寓于日常生活之中。日常生活中的政治是政治学不可规避的。这就需要政治学从学术殿堂走向田野,了解变化多端的政治生活。本书作者受到良好的政治学理论的规范训练。但变化着的农民政治生活将其研究视角拉向田野,使他从浩如烟海的书山中走进农民大众的日常生活,走向农民的政治心理之中。这是作者研究生涯的一个重要跨越。本书则是这一跨越的成果。

    我和我供职的单位长期以农村调查作为基本方法。作者因为做农民政治心理研究而成为我的博士后。在博士后工作期间,作者经常参与我们的学术研究活动,既发挥出学术专业训练的长处,又进一步掌握了田野调查方法,使他得以以优异的成绩出站。本书便是在其出站报告的基础上修改加工而成的。

    良好的开端是学术发展的基础。希望作者在新的起点上,充分发挥学术专业训练与田野调查相结合的优势,产出更优质的成果。

    201579日于武汉

     

    著作基本信息

        书名:《普通人话语中的政治:转型中国的农民政治心理透视》

        作者:刘伟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年11月

     

    内容简介

       作者运用大量的访谈材料,基于农民话语,全方位透视了转型期我国农民政治心理的内部构成、特征和形成逻辑,深入剖析了农民面对政治相关问题时的思维和心态。研究将政治文化的相关理论与我国乡村治理转型背景下的农民心理相结合,颇有说服力地呈现了当前我国农民政治心理的独特面向,实现了学理与经验的结合,更是政治学研究向普通人转向的初步尝试。基于农民的政治心理现状,作者对我国未来的乡村治理和国家治理也提出了审慎的建议,在实践上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书中精选的农民访谈材料,也具有进一步解读的学术价值。该书结构合理,分析细致,而且文字流畅,可读性强。

     

    作者简介

    刘伟(1978-),河南信阳人。先后于武汉大学、北京大学和复旦大学获政治学学士(2000)、硕士(2003)和博士(2008)学位,2011年5月-2014年5月于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从事博士后研究,2014年8月-2015年8月为诺丁汉大学访问学者。现为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珞珈青年学者”。学术兴趣涉及基层政治、当代中国政治与后发国家政治转型。著有《难以产出的村落政治——对村民群体性活动的中观透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等,译有《多元社会中的民主:一项比较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发表论文40余篇,先后承担民政部、教育部和国家社科基金等多项研究课题。

     

    导论

    一、研究缘起

    二、问题意识

    三、研究进路与范式反思

    四、已有研究的不足

    五、研究方法与访谈对象

    六、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第一章  中国农村地区的治理转型与合法性基础变迁

    一、政治合法性理论及其适用性

    二、农村政治合法性基础的变迁

    第二章  治理转型背景下的农民政治心理(上)

    一、政治认知

    二、政治情感

    三、政治信任

    第三章  治理转型背景下的农民政治心理(下)

    一、政治评价

    二、政治期待

        三、政治人格

    第四章  农民政治心理的结构性紧张

    一、认知局限与反思能力缺乏

    二、主导观念与治理现实紧张

    三、情感化与理性化的不平衡

    四、个体化与公共性的不平衡

    五、自由度与主体性的不平衡

    六、代际、阶层与干群差异性

    第五章  基于农民政治心理,促进乡村政治发展

        一、重塑农民的基层政治信任

        二、重构基层的治理与自治

    三、重建国家、精英与农民的关系

        四、以政治建设促进农民现代化

    余论  农民的政治心理与中国人的政治心理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 责任编辑:毒菇酒拜
  • 相关文章
  • 发表评论
  • 评分: 1 2 3 4 5

        
  •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