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采集与整理了楚乡7名村干部的口述史,用最自然的方式讲述了他们各自生命历程中最真实的故事(包括分家、建房、迁移、生死)和最深刻的记忆(包括上学、结婚、职务或职业变化、人生辉煌、人生挫折、子女教育),反映了1930年代以来楚乡土地制度、乡村治理结构、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婚育观念等的变化。
本书关注宏观的国家政策变化对微观的个人生活变化的影响,关注农民日常生活在各个重大历史关键点的变化及其农民的解释,从普通农民的视角去观察和评判社会制度,探寻社会的变迁以及政治和经济制度作用于社会中的个体和群体的机制;从整体历史的视角考察不同历史时期和重大历史事件的连续性,考察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层面的系统性。
作者简介
王习明,男,1964年11月生,湖北荆门人,博士,国家百千万人才和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海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近十年,主持并完成国家和省部级社会科学基金项目5项,出版学术专著《乡村治理中的老人福利》、《川西平原的村社治理》、《城乡统筹进程中的乡村治理变革研究》等,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其研究成果获省部级一、二、三等奖各2项。
陈涛,男,1972年7月生,湖北荆门人,硕士,荆楚理工学院思政课部副研究员。出版学术专著《村将不村——鄂中村治模式研究》等;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
封底专家评价
曹锦清(著名社会学家、三农问题专家、华东理工大学教授):我们习惯于从知识分子的视角看待农民问题,从城市的视角看待乡村问题,而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普通农民和基层干部的视角,多面地展示了他们的经历和思索。这样的视角所揭示的乡村社会历史文化变迁,对学术界和相关读者将是一个有意义的补充。
吴重庆(中山大学华南农村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开放时代》特约主编):本书从釆访到整理出版,耗时达十五年之久。其采访之细致、专业与艰辛,在新时期从事“三农”研究的学者中并不多见。由于采访时间主要是在我国取消农业税之前的2000年,所以,本书对了解世纪之交中国“三农”问题之恶化状况,提供了最具说服力的第一手材料。
贺雪峰(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本书重点描述了宏观历史著作较少关注的农村社会生活变化特别是农民日常生活变化,回应了21世纪以来学界有关中国农村发展的某些重大问题,为农村研究提供了鲜活、珍贵的历史素材,可以让读者真切感受中国正在繁荣富强。
罗兴佐(西南政法大学中国社会稳定与危机管理研究中心教授):本书不只在于重述历史,更重要的在于从活生生的历史细节中获取意义,探讨农村变迁的内在机制,获取对我们在当下时刻具有的确定性和行动立足点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