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文章首页 >> 三农之外 >> 社会热点 >>
  • 杨洲:简论学术研究中的十大问题
  •  2016-04-29 14:04:09   作者:杨洲   来源:   点击:0   评论:0
  •  【字号:
  • 简论学术研究中的十大问题 文\ 杨洲 现在这个时代,学者、专家、教授满天飞,但“滥竽充数”者与“挂羊头卖狗肉”者甚多,青年人被功利所诱导,被烂规则恶习俗绑架,能够立志做学问者甚少。以致:1、国家与社会问题得不到精准地关切,进而得不到科学地破解;2、个人谋得不了美好且有意义的前途;3、不能够靠理性认识与优良品质支撑家庭的和美幸福;4、不能够创造积极健康的家风以培养教育儿女。 我认为,现实中,在治学上存在以下十点问题,或者说对于学术研究以下十项事情上存在着严重问题。 1、立场缺失,或立场站错了,包括角度与视野有问题。从一己之私与所属阶层乃至特定阶级考虑、分析、评述问题者极多,导致学问做得非常狭隘、偏颇、肤浅。其实,学问的发展史,一半是学问自身内容的进步;另外一半是立场、角度、视野的扩展、纠正与丰满完善。故而,丧失立场或站错立场,不仅仅是个道德或政治问题,也是学问本身的问题。 2、高尚纯粹执著踏实朴素品质的缺乏。不要说在脑袋里装满习俗规则,将人情世故、为人处世置于研习学问之上,就是将现实俗事与应酬看得必要了,都会影响人治学的姿态与效果。以致现实中做学问者,好一点的顶多是学阀,差一点的就纯粹是学混混了。 3、做不到经世致用。做学问要紧密联系实际,但并不是要走向实用主义(这样反而不好了),对技术方法的研究仅仅是治学的部分内容。所谓经世致用,就是研习学问不能脱离实际,要针对现实而来,不因任何理由回避问题。这一点与读书一样,一个人要读得下去,读得进去书籍,必须要关心社会问题,很多书籍特别是大部分社科类的书籍都是研究论述社会问题的,一个人不关心社会问题,怎么能够找到读书的志趣与动力呢?治学若不能够以责无旁贷的精神品质关心社会问题,并为解决社会问题而奋斗,则必然会失去动力、激情、方向与目标。 4、表里如一、言行一致、知行合一等精神直至人格的残缺。由此,治学的功效就大打折扣直至彻底泯灭了。比如,我原本对传统文化挺感兴趣的,更敬佩那些修习并推广传统文化的人。然而最近数月发现并确信了他们中的不少人“表里不一、言行不一、知行不一”直至人格思想精神上的庸俗与分裂,作为一个念过几本书的人,我顿生反意。我是这样,他人呢?肯定会避而远之或置之不理了。其实,主流学者们面临的一个大问题就是自身的虚伪、庸俗、卑劣直至功利腐化,很多人冲着他们的声望而去,但走进了,发觉他们“表里不一、言行不一、知行不一”,这学问还能好好做吗? 5、不够广博。读书与做学问都要“博而后专,专而后精”,需要先把视野、知识面与思维方式扩展开来,再集中总结,挑选提炼直至创造出自己的东西。其实,人的一生中,有三项事情遵循此道:第一是做人,需要尽可能多地了解熟悉古今中外的圣贤伟人,从他们的人格风范中提炼总结自己的人格定位;第二是实践,需要尽可能多地了解学习古今中外的各种实践模式,然后借鉴参考并提炼总结出适合自己的实践模式;第三是做学问,必须尽可能多地博览群书,全面了解各门各派的学术观点与各种学科的理论知识,扩展自己的知识与思想视野,健全自己的思维方式,奠定坚实深厚的功底,然后绕回来,做专门问题的研究。 6、缺乏恒心与毅力。都知道现在的人太浮躁,做不了大学问,根源在于哪儿呢?很多人不敢承认,不就是太急功近利了吗?浮躁之风源自于资本市场主导的逻辑制度规则所催生的功利主义价值信仰。但我这里要说,一个人要做大学问,第一,知识思想需要花费一个很长的时间去储备,去奠定功底,唯有坚持才可以有质的发展进步;第二,资历声望需要靠时间赢取,去证明自己,唯有坚持才可以有机会或可能。这两项都急不得。为此,做学问者,必须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这是实话。 7、懒惰、懈怠,投机之风盛行。古人讲“业精于勤荒于嬉”,这绝对是至理名言。懒惰、懈怠、投机取巧的人做不了学问,今天论文剽窃之事时常发生,就是因为诸多原因,在学术界混进了很多懒惰、懈怠、投机取巧之徒。很多朋友都知道大学里的“查重”,学校规定,查重率超过20%的不能够参加论文答辩。这种程序的出现本身就反映了社会特别是学术上的病态,何况现实中不少学生的查重率高达60%以上。只要是自己写的,怎么会有这么高的重复率呢? 8、研究方式僵化,论文八股化,缺思想内涵。过于崇尚“实证主义”,进而将“实证的方法”理解歪了,在论文写作上苛求格式与数理证据,但这并不意味着做学问者就严谨。须知,真正的实事求是是对于历史的负责,是对于学术内容、逻辑与利用效果的准确理解和把握。很多学者与教授在论文写作之外思考分析问题乃至研究问题时是很不严谨的。此外,将“实证方法”特别是“数理统计”抬得至高无上,并成为迷信与教条,导致批判精神的缺失与想象力的退化,进而研究成果没有思想。 9、研究方式的“唯心化”开始崛起并流行。具体说就是:与过去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或经济基础的角度研习社会问题相反,今天的人越来越多的是从意识、文化、制度、结构等角度研究社会问题。因而研究抓不住本质,变得日益肤浅。当然过去单纯从经济基础的角度研究学问也有问题,所以可以这样说,体制内或官方的研究范式太“唯物”,或者过于重视经济基础,而体制外或民间的研究范式太“唯心”,有些忽视经济基础,进而需要综合一些。至少要像韩毓海教授所主张的那样“研究问题,要外看世界大势,上看财政金融,下看基层治理”,再加上一条比较好:“内看本土特色”。 10、对话交流不足,门户派别之矛盾严重。似乎越是成名的学者,越自以为是,固步自封,这也许没有什么,固执是捍卫自己观点所必要的一种品质。但对于弘扬学术、培养新人就不行了。
  • 责任编辑:tm211
  • 相关文章
  • 发表评论
  • 评分: 1 2 3 4 5

        
  •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