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田老年人的分化与特征
通过对河南、山东的3个村庄65位50岁以上老年人、四个农业合作社以及部分50岁以下在村务农中年人进行了访谈,对老人种田进行了比较分析,其中男性42人,女性23人,每位老年人分属于不同的农户。
从年龄阶段来看,50~60岁之间的老年人为26%,61~70岁之间的为61%,70岁以上的为13%。
健康状况方面,只有21%的身体健康状况良好,56%身体状况一般,23%的身体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身体差的老人一般从事农业生产较为吃力。
文化水平方面,65%处于小学以下文化水平,21%具有初中文化水平,只有14%是高中以上文化水平,高中及以上文化水平者,多为退休干部或村干部。村中从事农业生产的80%以上都是50岁以上的老人,其中以50~70岁之间的老人为主。
总之,老年人已经成为农村中农业生产的主力,他们身体状况一般,难以在城市从事重体力劳动,文化程度偏低,又不适应技术工作的需要,返乡种田成为唯一选择。
(二)土地种植的规模与效益比较
所调查的65位老人中,10%的老人土地耕种面积在1~3亩,这部分老人年龄偏大,一般在65岁以上,已经没有能力耕种更多的地,仅能帮助儿子带孙辈。
56%老人种植3~6亩的地,由于子女外出务工,他们不仅需要耕种自己的地,还要帮助子女种地。
23%的老人耕种了6~10亩地,这部分老人年龄一般在60岁以下,除耕种子女的土地外,还流转了部分其他外出农户的地。
还有一户老人租种了50亩地,他们在播种、收获时一般会雇工,除草、打药、灌溉等环节也需要雇人,这户老人的收入相对高,但是风险也大,大部分耕地都种植了经济作物。
土地种植的面积,决定了不同老人的生活情况,耕种土地少的老年人一般家境较差,部分是由于身体状况不好,土地少且无法外出务工,生活质量较差。
部分是土地承包的稳定性,土地几十年不调整,以至于人口增加而土地未增加,土地仍然是十多年前的数量,地少人多,土地收入只能维持一家人基本生活。
耕种数量在3亩以下的农户,基本无法维持家庭生活的质量。土地耕种在3~6亩之间的农户,老人身体情况一般偏上,年轻人外出务工,收入属于中下游,却可以维持基本生活。
土地耕种超过6亩的农户,无论是身体还是年龄,都处在最佳状态,收入稳定,且年轻夫妻中,会有一个留在家里,帮助老人照顾土地和家庭,收入一般都在2万元左右。
(三)老人农业的经营与收入结构
老人农业的经营种类较为丰富,包括粮食、蔬菜以及家禽。
生产结构上,70%的老人都主要以粮食种植为主,仅有20%的老人以种植蔬菜为主,其中有4人专职从事蔬菜种植,10%的老人从事养殖业、畜牧业。在调查的所有对象中,粮食种植满足自家消费,兼有盈余送人和出售的共为69%,单纯从事商品粮生产的仅为21%。
收入结构上,60%的收入来源于粮食种植,30%来源于蔬菜或者养殖业收入,10%来源于零星帮工或者其他务工收入。
在一户农民家庭,两个老人种植2.2亩水田、2亩旱地。水田主要种植水稻,2.2亩水田产量约在1100斤,其中1000斤出售,剩余用于食用。旱地种植油菜100斤、玉米2000斤、大豆50斤。水稻每斤1.4元计算,约收入1400元。每年还会喂养3头猪,每年出售2只,大约收入为3000元左右。还养有20多只鸡鸭等家禽,出售鸡蛋或者家禽一年收入约有1000元。这样两个老年人一年的种养殖收入,就会达到5千元,而且粮食与肉类,基本不用购买,这足以维持一个家庭的基本生活。
(四)老人农业的经营方式与技术运用
目前,老人农业的生产主要分为自主经营、亲友协助以及雇工经营三种。
被访农户中48人是自主经营,占总数的60%,依靠亲戚、朋友、邻居协助农业生产的16人,雇工进行经营的1人。由于农业生产的季节性,一年3个月种田,3个月过年,还有半年农闲,老年人如果身体健康,一般不愿意雇工,因为现在人工很贵,不仅要管饭,还需要支付费用。老年人一般也不愿请人帮忙,他们认为“请人就会欠下人情,将来迟早要还,即使请人帮忙,也是由于遇到灾害,或者身体不好时”。
从技术的运用情况来看,48%的老年人家里有简易农用机械,例如农用三轮、抽水泵等,但使用的较少。42%的老人仍然依靠人力、简易农具进行农业生产,这部分老人一般家庭情况相对较差,土地面积较小。
10%的老人家里,不仅自己有大型机械,在农忙时,需要雇佣大型机械进行收割。在对化肥、农药的使用上,考虑土地肥力和农业生产的持续性,几乎所有老人都相对谨慎,用量较少。
(有删节,二、老人农业的价值及合理性;三、提升老人农业建议,略)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市县领导参阅